1. 中國最頂級的六大文物分別是什麼
中國最頂級的六大文物分別是:司母戊鼎、五牛圖、《祭侄文稿 》、越王勾踐劍、戰國石鼓、曾侯乙編鍾。
這六大文物分別代表各個領域里的頂尖工藝和技術,其保存完整,流傳時間長,具有很強的華夏文化基因。它們都是中華文明流傳幾千年的重要代表。
曾侯乙編鍾
曾侯乙編鍾的發現開創我國在音樂方面古代實物發現,此件文物製作精美,迄今連它的底座都無法復制。戰國曾侯乙編鍾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鍾,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學、歷史學、音樂學、科技史學等多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現在曾侯乙編鍾收藏於湖北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
2. 秦始皇兵馬俑什麼時間挖掘出來的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3月被發現,隨後在這里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於1979年國慶節開放。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某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經過大約半年時間,考古人員大體弄清了俑坑的范圍和內容,此坑定名為秦俑一號坑。
1976年4-5月間,考古隊在一號坑的東端北側有目的的鑽探工作中,於4月23日又發現了一個有兵馬俑的坑。此為秦俑二號坑。
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號坑西端北側25米處,鑽探發現了一個陪葬坑,根據發現的先後,編號為三號坑。
1號坑是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闊9間、四周環繞迴廊、四邊各有5個門道的地下大廳。2號坑呈曲尺形,分成各自獨立又互有聯系的4個部分。3號坑呈凹字形,是3個廂房相通的建築。4號坑是未建成就廢棄的空坑。
4個兵馬俑坑,總面積為25380平方米,屬於秦始皇陵園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此規模的隨葬人俑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考古價值。
(2)中國第一挖出來的文物是什麼擴展閱讀
秦始皇兵馬俑的特點
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都不一樣。人物的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異。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總體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獨有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
兵馬俑雕塑採用繪塑結合的方式,雖然年代久遠,但在剛剛發掘出來的時候還依稀可見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繪飾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既有真實性也富裝飾性。正因為如此,秦兵馬俑在中國的雕塑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從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個陶俑、陶馬來看,幾乎無一雷同。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
數以千計的陶俑、陶馬都經過精心彩繪。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
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個體整體間均有差異,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使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
秦始皇兵馬俑的價值影響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3. 中國最早的出土文物是什麼朝代的
單從世襲制朝代來說,已出土最早的是第一個朝代夏朝的文物,但包括原始文化部落的文物,遠古化石等。
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
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
(3)中國第一挖出來的文物是什麼擴展閱讀:
更早的歷史遺址:
1、河姆渡遺址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2、半坡遺址
有6000-6700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發現有房屋遺跡45座,圈欄2座、窖穴200多個,陶窖遺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1萬件。
4. 兵馬俑在三國時期有沒有被人們挖掘出來
如果你特指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話就沒有在三國時期被人們挖掘出來,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現代才被挖掘出來的。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施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8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史記》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築秦陵的同時製作並埋入隨葬坑內。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據《史記·高祖本紀》、《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等史籍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後,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損毀嚴重。考古發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跡,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後造成的。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
5. 中國第一個被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帝王墓是哪個
應該是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也是第一個開挖的。
6. 到目前為止中國挖掘到最大的古墓是什麼墓
截止2019年,秦公一號大墓是迄今為止中國發掘的最大古墓。位於今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該墓有186具殉人,其中三層台上環槨室置殉人166具,填土中埋人牲20具。
秦公一號大墓是雍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古發掘開始於1976年,到1986年發掘結束。這次考古發掘了國內迄今規模最大、殉人最多、「黃腸題湊」槨具等級最高、出土最早墓碑實物、發現刻有銘文最早的石磬的墓葬。
同時,墓葬形制和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對於研究先秦社會形態、喪葬制度等具有重要價值。考古發掘也掀起了先秦歷史文化研究的熱潮,在中國考古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6)中國第一挖出來的文物是什麼擴展閱讀:
根據勘探資料顯示,坑內埋有3列車馬,這種真車活馬的隨葬形式是秦始皇兵馬俑的前身。秦公一號大墓車馬坑於1977年發現,位於秦公一號大墓東墓道南側,東西長86.3米,南北寬20米,深14.6米,是秦公陵園中迄今為止發現較大的一座車馬坑。
2014年,在國家和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建成車馬坑保護展示大棚。2019年3月,秦公一號大墓車馬坑考古發掘工作獲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考古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發掘工作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牽頭,寶雞市考古研究所和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協助,至2019年12月結束。
7. 我國第一件出土的文物是什麼
好像是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 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當年村民鋸下一隻鼎耳,由於歷史原因無法找到,現在看到的是後來補築上去的,成為了一大遺憾。新中國成立後,於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8. 三星堆被列入全球24個最值得「深挖」的古代遺跡,它有哪些特別之處
三星堆的特別之處就是,挖掘三星堆會從歷史文物中發現我國的歷史發源和文化傳承,並且進一步證實我國是一個有著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從文明交流的角度來看,三星堆是當前秦朝的遺址,充分反映了與外界的交流。例如,黃銅技術的傳播和挖掘出了許多小貝殼和河馬牙,發現了許多金器皿、巴蜀圖語和哈拉帕印章的相似之處。古埃及發現的絲綢和緞子被認為來自東亞大國。同時,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也突出了與外界的許多文化相似性,表明三星堆與中亞、西亞甚至更遠地區的物質創造了商業和文化交流。
9. 1926年,中國考古學家李濟在山西夏縣發掘
1926年李濟在山西夏縣發掘了西陰新石器遺址。
夏縣西陰新石器遺址位於中國北部的山西省夏縣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西陰村遺址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1926年由考古學家李濟主持發掘,它是中國考古學者主持發掘的第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發現歷程
1926年由李濟先生發現並主持第一次發掘,這是中國人首次獨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具有劃時代意義。1994年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為新石器時代仰韶廟底溝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三里橋類型文化和商代二里岡文化,廟底溝類型文化和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最為豐富。
文物:仰韶廟底溝類型文化遺跡有半地穴式圓形或長方形房址及不同形狀的灰坑。出土遺物包括石、骨、蚌、陶等類。主要器型有釜、灶、夾砂罐、尖底瓶、直口或斂口缽、斂口瓮、缸、彩陶罐等。
10. 發掘的,中國目前出土的文物誰是第一國寶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說),在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