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是怎麼樣的
普通外國人眼中(在國外看到的旅遊中的中國人),中國人就是暴發戶的形象。有錢、粗魯、大聲喧嘩、炫耀財富、隨地吐痰、不講衛生。。。他們接觸的中國學生就是勤奮、刻苦、數理化奇好。。。他們眼中的中國商人就是勤勞、勇敢、小生意也做,但拚命與同胞相互傾軋、為自己利益不惜出賣自己的民族與同胞。外國人看待整個中國就是赤色中國30多年來迅猛發展,好像什麼危機都與中國無關。中國購買了世界上所有能買到的資源(原油、礦石。。。。),中國生產了世界所有的低廉日用品,中國創新不足,仿製技術高超。中國國力每年以10%速度增長,軍隊預算每年10%增長,武器更新換代速度異常迅速。所以對中國有恐懼感,害怕有朝一日會佔領全世界。
實際上中國沒有對別國領土有任何的企圖,但中國13.9億人口,必須努力發展才有出路。如果30之後中國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以上,中國確實應該是世界的第一強國。
應該看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既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中國。它願意看到的是一個分裂的、一盤散沙的中國,與分解後蘇聯一個樣子。
現在世界上有哪一樁大事,身後沒有美國人的影子?中東?海灣?阿富汗?印巴?越南?北朝鮮?南中國海?。。。。。。。。
一句話,走中國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② 亞洲蹲還沒學會,又來了中國睡,外國友人在中國生活都遇到了哪些「難題」
以前覺得蹲下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應該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後來看了一篇報道,才知道西方人很多都做不到。我說的是亞洲蹲,腳掌不能離地那種。我開始還不相信,就去網上找視頻看,發現還真的是這樣。
語言,當然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卡。生活在中國,掌握語言必不可少。中國雖然普及英語教育,但能熟練使用英語交流的人還是不多。國外人必須要學會中文,而中文學習的難度在世界各種語言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即便一些在中國呆了比較長的外國人,遇到一些成語,同音字等等還是會鬧出不少的笑話。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三觀的不同、法律、道德標准等等。都是需要他們適應的。
③ 日本人為何喜歡睡在地上,而不喜歡睡在床上
日本是隔我國比較近的一個國家,他們很多的生活方式都是和我國有一些類似的,但是也有很多是不同的。就比如說我國睡覺都是睡在床上,只有極少數的情況之下才會選擇打地鋪。而日本的話都是直接將被子鋪在地板上,然後在榻榻米上睡覺。
除此之外就是睡在榻榻米上的這種生活方式非常的適合日本人,日本人是非常的節儉的,雖然床並不貴,但是對於睡多了榻榻米的日本人來說完全可以不花錢去買。而且在睡了覺起床之後,直接將被子一收,就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痕跡給掩蓋了,讓人感覺就比較的整潔。當然,對於我們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來講,直接睡在地上的這個生活方式還是不太能接受。
④ 韓國學習了很多中國文化 卻為何睡覺不用床
中國在歷史上曾經是東亞第一大國,漢唐盛世和康乾盛世都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即使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也望其項背,就連日本和韓國都都曾是中國的臣國。不管是周武王滅商後商朝遺臣箕子在朝鮮半島建立第一個王朝「箕氏侯國」,還是後來的高句麗、百濟、新羅以及朝鮮王朝都是以儒家文化為主,而且在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李?之前,朝鮮王朝沒有自己的文字去記錄事件,都是使用漢字的。但正是這位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李?創立了「諺文」(朝鮮文字母)——韓語的始語,但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里,諺文只是老弱婦女、兒童們使用的,告急的士大夫還是使用漢字。但從20世紀以來漢字才慢慢退出了韓國的歷史,才有了今天的韓語。
我們在看韓國影視劇尤其是古裝劇時,不難會發現很多古代的知識分子都使用漢字、說漢語,而且韓國人姓也是從中國引進的。除了語言,從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韓國傳統民居基本不使用床,而是席地而睡,這其實也和中國文化有關哦。
其實在漢朝時中國也沒有床基本也是睡在地上,宋朝以後,隨著北方民族的入侵,「胡床」也隨之傳入中原。而且在封建社會床的規格和主任的身份和地位都有一定的關系。皇帝睡的床叫「龍床」,製作的木材、雕刻花紋圖案、床上裝飾的床罩等都無疑是最高級的。而從中國傳入韓國的床反而並沒有像其他文化一樣普及。
首先韓國古代遺址是中國的藩屬國,王宮寢室的建造都按照一定的規格,房屋比起中國的皇宮要小的多,而且多為矮小。這都是上層社會的貴族了,平民家裡的居住面積更小,而要在原本狹窄的屋內再放一張大床,不僅很佔用空間,而且床的製作等也是及其昂貴的,一般人家根本住不起。就算在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很多,大部分人都可以睡上床了,但傳統的民居還是席地而睡,在地上放上小桌就是一家人的飯桌,小小的房間既是客廳、餐廳,也是卧室。
其次是氣候造成的民族習慣。朝鮮半島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冬天寒冷漫長,所以每家都燒地暖,這個很像東北的暖炕,盡管外面大風刮著,但屋內坐地上很暖和,即使睡地上也不怕受涼。
⑤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是怎樣的
普通外國人眼中(在國外看到的旅遊中的中國人),中國人就是暴發戶的形象。有錢、粗魯、大聲喧嘩、炫耀財富、隨地吐痰、不講衛生。。。他們接觸的中國學生就是勤奮、刻苦、數理化奇好。。。他們眼中的中國商人就是勤勞、勇敢、小生意也做,但拚命與同胞相互傾軋、為自己利益不惜出賣自己的民族與同胞。外國人看待整個中國就是赤色中國30多年來迅猛發展,好像什麼危機都與中國無關。中國購買了世界上所有能買到的資源(原油、礦石。。。。),中國生產了世界所有的低廉日用品,中國創新不足,仿製技術高超。中國國力每年以10%速度增長,軍隊預算每年10%增長,武器更新換代速度異常迅速。所以對中國有恐懼感,害怕有朝一日會佔領全世界。
實際上中國沒有對別國領土有任何的企圖,但中國13.9億人口,必須努力發展才有出路。如果30之後中國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以上,中國確實應該是世界的第一強國。
應該看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既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中國。它願意看到的是一個分裂的、一盤散沙的中國,與分解後蘇聯一個樣子。
現在世界上有哪一樁大事,身後沒有美國人的影子?中東?海灣?阿富汗?印巴?越南?北朝鮮?南中國海?。。。。。。。。
一句話,走中國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⑥ 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
近幾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興盛,許多國人都紛紛出國游。而我們中國這一個大群體,自然是帶動了不少國家的旅遊業發展。與此同時,國外的許多質疑聲也在這時候出現。部分中國人去到外國,不文明的現象也遭到外國人的排斥,以至於許多外國人一提及中國人,便紛紛表示不喜歡。
對此,你是怎麼看待這些外國網友對中國的評價呢?
⑦ 外國人是怎麼看待中國的
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人的 人家雖然不追著我們中國人看熱鬧,但是卻經常好奇地向中國人提一些問題,在此歸納為10條,以饗國內讀者。 1.你最驚訝的事情是什麼? 到了西方,剛結識的外國同事、朋友或老師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到了我們國家,最令你震驚和奇怪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我們要以誠實的態度去回答這個問題的話,那答案應該是: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像差不多。原因很簡單,今天的中國人通過報刊、電視、電影、網際網路等媒介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實的了解,來到國外,除了一時語言還有所不適應以外,真的怎麼也體會不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許多外國朋友對這個答案自然很不過癮。以他們對中國的了解,覺得你們來自"黃土地"上那個至今還"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窮鄉僻壤,乍一到我們這燈紅酒綠的發達世界一定覺得頭暈目眩,有很多感觸吧! 2.北京什麼時候"改名"的? 出國在外,總是有外國人問"Peking"("北京"過去在英文中的通常拼法)什麼時候被改成"Beijing"("北京"的漢語拼音,現已經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拼法)的。對這個問題,我總是胸有成竹地答道:北京就是北京,從來就沒改過名,只是拼音的方式改用中國漢語拼音。可就有一次,一位略通漢語的法國人接著問:那為什麼"中國"不用漢語拼成zhongguo"在國外通用呢?我一時語塞。是啊,"中國"在英文里是"China",在法文里是"Chine"(發音"士因呢"),在阿拉伯語中是"思因",在泰語中是"今",還真就是沒有叫"Zhongguo"(中國)或是"Zhonghua"(中華)的。不過不要著急,將來台灣回歸祖國,統一以後的中國的外文名稱說不定就叫Zhongguo。 3.狗肉好吃嗎? 剛到巴黎時,有法國人問:你喜歡吃狗肉嗎?我那時初出神州,不知道這是一個陷阱:不論我怎麼回答,我都承認了吃狗肉這個事實,而這正是他想達到的目的。在這些外國人看來,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你們怎忍食而啖之!?不過,我很難告訴外國人,狗兒在中國雖然一樣可以看家、破案、陪主人,但是地位卻不高,名聲也不大好。比如我們中國人在貶低他人時常說"狗仗人勢"、"走狗"、"臭狗屎"等等。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吃點這"狗東西"的肉也算不上什麼吧。當然在老外面前千萬不要誇耀魚翅熊掌燕窩,免得擔上虐待動物的罪名。 4.用筷子怎麼喝湯? 許多老外下功夫練習使用筷子,到了中國餐館就拒絕用刀叉,說是不使用筷子就吃不出中餐的滋味。可是有一件事許多外國人始終搞不明白,那就是用筷子怎麼喝湯?我聽見有老外自作聰明地說一定是有一種像吸管那樣的筷子,平時夾菜吃飯,喝湯的時候就放在嘴裡吸。我告訴他們,中國人喝湯的時候把筷子放在一邊,或用勺子喝,或端起碗喝。外國人聽了似信非信:就這么簡單? 5.哪個是姓,哪個是名? 對我們中國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後,很符合邏輯。而西方人則不然,要先說名字,然後再說姓。所以外國人見了中國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問:那個是姓,那個是名?回答當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後面的名字是名字。別看這么簡單,用英語說就羅嗦了,老外總是弄混。所以現在好多中國人出國後自報家名時乾脆把姓名顛倒。 6.你不高興嗎? 記得那次去法國,在戴高樂機場有法國朋友來接,張牙舞爪,連親帶吻,誇張的動作好像幾輩子沒見面。同時來接機的還有在巴黎的中國同學,老鄉遇老鄉,雖然是兩眼淚汪汪,但僅僅是握握手而已,臉上卻平靜如水。這令老外大為不解:難道你們不高興嗎?怎麼跟外國人解釋呢?中國人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悅,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現。當然,凡事總有個例外。我的一位中國朋友愛說愛笑,表情發達,雖然也是黑眼睛、黑頭發和黃皮膚,但是總是有洋人打聽她是美國還是拉美哪個國家的人? 7.你有沒有"關系"? 中文"關系"(guanxi)一詞已經成為打入西方語匯的少數中文詞之一。有一次我在一家出口公司申請職位,公司人事主管以神秘的口吻問我:"在中國有沒有'關系'?"實際上,西方人與中國人一樣講究關系。我的一位美國朋友告訴我,美國人從小學起就知道"KISSING-UP",類似於中文的"溜須拍馬",專門用來取悅老師拉關系,以"提高"課程分數。有一次,一位美籍華人試圖說服我中國人所說的"關系"和美國人心目中的"關系"還是不一樣。他舉了個例子:假設比爾·蓋茨介紹一個年輕人到另一家電腦公司去工作,如果這是家美國公司,那麼那美國老闆會想蓋茨介紹來的人,素質一定不錯,留下;如果這是家中國公司,中國老闆會想這可是蓋茨介紹來的人,我不僱用他豈不是太不給人家面子了嗎? 8.為什麼中文這么難? 許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想學中文。但是往往練了一會兒"媽、麻、馬、罵"以後就有點泄氣:"為什麼中文這么難?"中文對西方人來說有點難不假,但更要命的是西方人學中文有嚴重的心理障礙。在他們的語匯中,往往用"中文"這個詞泛指不可理喻之事、或看著新鮮但又沒有多少實用價值的東西。英語里有"中國迷宮"(CHINESE PUZZLE)的說法,任何晦澀難懂的事都可以用這個詞形容。另外,"中國盒子"(CHINESE BOXES)原指大盒子套一串小盒子的中國小玩藝兒,現引喻復雜之事;"中國拷貝"(CHINESECOPY)這個詞指一個把原件缺點和疵點都完滿地復制的拷貝方式。記得我在法國讀書時一次考試,卷子發下來後,只聽旁邊的法國同學嘟囔"C'EST DUCHINOIS"("這簡直是中文!")。 9.你會功夫嗎? 走在國外的街頭,時不時一些外國人會莫名其妙地突然沖你劃拳踢腿,嘴裡含混不清地說:kongfu(功夫)或者JackieChang(成龍的外文名)。原來這是些功夫愛好者,想與中國人交流一下體會。一旦聊起來,他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會功夫嗎?"在許多外國人眼裡,中國人從小就練功夫,雖然不一定能像成龍那樣飛檐走壁,但是對付個把地痞流氓還是綽綽有餘。有一次我到非洲的坦尚尼亞出差,晚飯後想在達累斯薩拉姆的街頭遛彎。出去之前問旅館服務人員外面治安如何,有沒有危險。那黑人看看我,說:有你在就不危險。因為當地人認為中國人個個功夫了得,惹不起。 10.有清涼油嗎? 出國准備行裝帶點什麼東西是很費思量的事。除了個人日常用品,總還是想帶點有特色的紀念品,與外國朋友交往的時候用得上。比如雙面綉、折疊扇、郵票、手絹之類都不失為良好的選擇。以我個人的經驗,最好再帶上幾大盒清涼油。不知為什麼,清涼油這東西國外沒有廠家生產,似乎也沒有店家從中國進口銷售。外國人一般比較喜歡薄荷的味道,再加上清涼油有祛癢提神的奇效,尤其受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朋友的寵愛。許多外國人見了中國人都問:"有清涼油嗎?"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去拉美的一個小國,進海關的時候,邊防警察仔細看了看護照,確認是中國人以後,突然伸出手來,嘴裡念念叨叨,似乎要什麼補充證件:"清涼油……"。這位朋友順手從口袋裡掏出一盒清涼油遞過去,順利進關,皆大歡喜。
⑧ 外國人究竟如何看待中國人
中國地大物博,雖然我們擁有非常高的民族自豪感,可是你知道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和中國人的嗎?在國外有這樣一個現象,一部分沒有來過中國旅遊的人,對中國人或許還有一種偏見,而來過中國旅遊的人,他們對於中國會有一個這樣的評價。
在到中國旅遊之前,他們還以為在中國人人都會功夫,甚至覺得中國人如今還都是過著農耕的生活。不過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卻讓他們大吃一驚,甚至有外國遊客,乾脆就不想回國,想要留在中國生活。或許他們對於中國美食有一定的誤解,可是當他們吃過中餐之後,才知道有多麼的美味。
而對於外國遊客來說,雖然中國可以滿足他們的安全感需求,而且生活各個方面也比較的方便,甚至拿一個手機就可以滿足一天的旅行消費了。可是他們卻認為在中國旅遊的費用太高了,還不如到一些東南亞國家旅遊。
外國人還認為中國人太勤勞,他們不理解中國人為什麼無休止的加班和工作,在他們看來這樣的生活就沒有什麼意義了,甚至連旅遊的時間都沒有!
⑨ 看看西方人是怎樣看待中國的
1.你最驚訝的事情是什麼?
到了西方,剛結識的外國同事、朋友或老師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到了我們國家,最令你震驚和奇怪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我們要以誠實的態度去回答這個問題的話,那答案應該是: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像差不多。原因很簡單,今天的中國人通過報刊、電視、電影、網際網路等媒介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實的了解,來到國外,除了一時語言還有所不適應以外,真的怎麼也體會不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許多外國朋友對這個答案自然很不過癮。以他們對中國的了解,覺得你們來自"黃土地"上那個至今還"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窮鄉僻壤,乍一到我們這燈紅酒綠的發達世界一定覺得頭暈目眩,有很多感觸吧!
2.北京什麼時候"改名"的?
出國在外,總是有外國人問"Peking"("北京"過去在英文中的通常拼法)什麼時候被改成"Beijing"("北京"的漢語拼音,現已經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拼法)的。對這個問題,我總是胸有成竹地答道:北京就是北京,從來就沒改過名,只是拼音的方式改用中國漢語拼音。可就有一次,一位略通漢語的法國人接著問:那為什麼"中國"不用漢語拼成zhongguo"在國外通用呢?我一時語塞。是啊,"中國"在英文里是"China",在法文里是"Chine"(發音"士因呢"),在阿拉伯語中是"思因",在泰語中是"今",還真就是沒有叫"Zhongguo"(中國)或是"Zhonghua"(中華)的。不過不要著急,將來台灣回歸祖國,統一以後的中國的外文名稱說不定就叫Zhongguo。
3.狗肉好吃嗎?
剛到巴黎時,有法國人問:你喜歡吃狗肉嗎?我那時初出神州,不知道這是一個陷阱:不論我怎麼回答,我都承認了吃狗肉這個事實,而這正是他想達到的目的。在這些外國人看來,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你們怎忍食而啖之!?不過,我很難告訴外國人,狗兒在中國雖然一樣可以看家、破案、陪主人,但是地位卻不高,名聲也不大好。比如我們中國人在貶低他人時常說"狗仗人勢"、"走狗"、"臭狗屎"等等。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吃點這"狗東西"的肉也算不上什麼吧。當然在老外面前千萬不要誇耀魚翅熊掌燕窩,免得擔上虐待動物的罪名。
4.用筷子怎麼喝湯?
許多老外下功夫練習使用筷子,到了中國餐館就拒絕用刀叉,說是不使用筷子就吃不出中餐的滋味。可是有一件事許多外國人始終搞不明白,那就是用筷子怎麼喝湯?我聽見有老外自作聰明地說一定是有一種像吸管那樣的筷子,平時夾菜吃飯,喝湯的時候就放在嘴裡吸。我告訴他們,中國人喝湯的時候把筷子放在一邊,或用勺子喝,或端起碗喝。外國人聽了似信非信:就這么簡單?
5.哪個是姓,哪個是名?
對我們中國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後,很符合邏輯。而西方人則不然,要先說名字,然後再說姓。所以外國人見了中國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問:那個是姓,那個是名?回答當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後面的名字是名字。別看這么簡單,用英語說就羅嗦了,老外總是弄混。所以現在好多中國人出國後自報家名時乾脆把姓名顛倒。
6.你不高興嗎?
記得那次去法國,在戴高樂機場有法國朋友來接,張牙舞爪,連親帶吻,誇張的動作好像幾輩子沒見面。同時來接機的還有在巴黎的中國同學,老鄉遇老鄉,雖然是兩眼淚汪汪,但僅僅是握握手而已,臉上卻平靜如水。這令老外大為不解:難道你們不高興嗎?怎麼跟外國人解釋呢?中國人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悅,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現。當然,凡事總有個例外。我的一位中國朋友愛說愛笑,表情發達,雖然也是黑眼睛、黑頭發和黃皮膚,但是總是有洋人打聽她是美國還是拉美哪個國家的人?
7.你有沒有"關系"?
中文"關系"(guanxi)一詞已經成為打入西方語匯的少數中文詞之一。有一次我在一家出口公司申請職位,公司人事主管以神秘的口吻問我:"在中國有沒有'關系'?"實際上,西方人與中國人一樣講究關系。我的一位美國朋友告訴我,美國人從小學起就知道"KISSING-UP",類似於中文的"溜須拍馬",專門用來取悅老師拉關系,以"提高"課程分數。有一次,一位美籍華人試圖說服我中國人所說的"關系"和美國人心目中的"關系"還是不一樣。他舉了個例子:假設比爾·蓋茨介紹一個年輕人到另一家電腦公司去工作,如果這是家美國公司,那麼那美國老闆會想蓋茨介紹來的人,素質一定不錯,留下;如果這是家中國公司,中國老闆會想這可是蓋茨介紹來的人,我不僱用他豈不是太不給人家面子了嗎?
8.為什麼中文這么難?
許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想學中文。但是往往練了一會兒"媽、麻、馬、罵"以後就有點泄氣:"為什麼中文這么難?"中文對西方人來說有點難不假,但更要命的是西方人學中文有嚴重的心理障礙。在他們的語匯中,往往用"中文"這個詞泛指不可理喻之事、或看著新鮮但又沒有多少實用價值的東西。英語里有"中國迷宮"(CHINESE PUZZLE)的說法,任何晦澀難懂的事都可以用這個詞形容。另外,"中國盒子"(CHINESE BOXES)原指大盒子套一串小盒子的中國小玩藝兒,現引喻復雜之事;"中國拷貝"(CHINESECOPY)這個詞指一個把原件缺點和疵點都完滿地復制的拷貝方式。記得我在法國讀書時一次考試,卷子發下來後,只聽旁邊的法國同學嘟囔"C'EST DUCHINOIS"("這簡直是中文!")。
9.你會功夫嗎?
走在國外的街頭,時不時一些外國人會莫名其妙地突然沖你劃拳踢腿,嘴裡含混不清地說:kongfu(功夫)或者JackieChang(成龍的外文名)。原來這是些功夫愛好者,想與中國人交流一下體會。一旦聊起來,他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會功夫嗎?"在許多外國人眼裡,中國人從小就練功夫,雖然不一定能像成龍那樣飛檐走壁,但是對付個把地痞流氓還是綽綽有餘。有一次我到非洲的坦尚尼亞出差,晚飯後想在達累斯薩拉姆的街頭遛彎。出去之前問旅館服務人員外面治安如何,有沒有危險。那黑人看看我,說:有你在就不危險。因為當地人認為中國人個個功夫了得,惹不起。
10.有清涼油嗎?
出國准備行裝帶點什麼東西是很費思量的事。除了個人日常用品,總還是想帶點有特色的紀念品,與外國朋友交往的時候用得上。比如雙面綉、折疊扇、郵票、手絹之類都不失為良好的選擇。以我個人的經驗,最好再帶上幾大盒清涼油。不知為什麼,清涼油這東西國外沒有廠家生產,似乎也沒有店家從中國進口銷售。外國人一般比較喜歡薄荷的味道,再加上清涼油有祛癢提神的奇效,尤其受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朋友的寵愛。許多外國人見了中國人都問:"有清涼油嗎?"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去拉美的一個小國,進海關的時候,邊防警察仔細看了看護照,確認是中國人以後,突然伸出手來,嘴裡念念叨叨,似乎要什麼補充證件:"清涼油……"。這位朋友順手從口袋裡掏出一盒清涼油遞過去,順利進關,皆大歡喜。
⑩ 日本人為什麼有床不睡,卻選擇睡地板
日本是一個非常精緻和注重細節的國家,去日本遊玩住宿的話,很多人家也都有著榻榻米,經常看日劇的小夥伴會發現日本人睡覺不喜歡在床上睡,而是會選擇在地上(榻榻米)睡覺。這是為什麼呢?
由於日本是四面臨海,濕度非常大,在寒冷的冬天,榻榻米是可以加熱的,類似於北方人的炕,這樣睡在上面才會更暖和。最重要的一點,日本地震頻發,所以睡得離地面越近能越快的感知到地震的到來,能在第一時間逃離。在發生其它災害的時候可以起身就跑,因為榻榻米的價格很廉價,所以對日本人來說是最好的選擇。日本還有榻榻米禮儀,比如不可以踩榻榻米的邊緣,在古代貴族人家會將家紋綉在邊緣上,代表尊敬。
不過在我們自己生活的城市,在地板上睡一夜,第二天起床估計哪哪都不舒服,還容易得風濕,不過對於日本的這個習慣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你們想體驗一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