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回族飲食有哪些
1、羊雜碎湯
羊雜碎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回族傳統美食之一,羊雜碎就是用羊的羊下水以及羊肉製作而成,有一部分人吃不慣它的味道,但是喜歡吃的人就會很喜歡。羊雜碎湯混合了多種食材,加入了豐富的調味料,所以在口感上絕對是一絕,羊頭肉細嫩,羊百葉口感比較脆,羊肚絲香脆可口,味道細膩,做法簡單。
❷ 回民牛肉燴菜的家常做法
牛肉燴菜怎麼做
材料
主料:牛肉(後腿)800克,
輔料:洋蔥(白皮)75克,芹菜25克,胡蘿卜120克,
調料:植物油100克,黃油50克,香葉8克,胡椒5克,白蘭地10克,番茄醬75克,鹽5克,胡椒粉4克
做法
1.將牛肉洗凈切成塊,抹上鹽、胡椒粉腌片刻;
2.把洋蔥、胡蘿卜洗凈切塊;
3.芹菜洗凈切段;
4.把鍋燒熱後倒入食油50克,待油溫五成熱時,放入牛肉塊煎至上色;
5.放入燜鍋內加香葉、胡椒粒、牛肉湯用文火燜至五成熟;
6.把鍋燒熱後倒入食油50克,待油溫五成熱時,放入胡蘿卜炸至金黃色取出備用;
7.余油將蔥頭炒至金黃色,加入番茄醬炒至油呈紅色;
8.盛入燜至五成熟的牛肉鍋內,再用文火燜至八成熟時,放胡蘿卜、芹菜一起燜熟;
9.加鹽、白蘭地酒調好口味即可食用。
牛肉燴菜適合放什麼菜大燴菜的家常做法清真牛肉大燴菜的做法牛肉怎麼燉好吃又爛燉好的牛肉怎麼做燴菜牛肉燴白菜的家常做法牛肉燴菜用啥菜燴牛肉的做法詳細步驟
相關食物
燉牛肉
❸ 請問回民油性的做法
油香
"油做子"或"炸油香"。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的意譯,又稱"爾代節",是伊斯蘭教的三大教節之一。"爾代"是"歸一"的意思,我國新疆地區稱為"肉孜節"。"肉孜"是古波斯文的音譯,意為"齋戒"。中國通用漢語的穆斯林俗稱"大開齋"。我國歷史上,回、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撒拉、東鄉、培吉克、塔塔爾、保安和烏孜別克等十多個民族都信仰伊斯蘭教,現已演變成回民及一切穆斯林民族的傳統節日。節期一般為三天。伊斯蘭教規定,教歷每年九月是"戒齋"的月份,稱為"齋月"。這月的開始和結束均以見月牙為准。伊斯蘭教歷的一年為354天或355天,比公歷少10天或11天,與農歷比,不置閏月,故該教歷的起迄,對照農歷,每隔三年退一月,開齋節也隨之三年退一月。
齋月期間,穆斯林教徒每日自破曉至日落禁止飲食和房事,稱為"封齋"或"閉齋"。齋月的目的和意義是控制個人的私慾,嘗試飢渴的滋味,以避免揮霍,喚起族類的同情心。齋月期滿後,教歷十月一日即為開齋節。隨著我國回民科學水平的提高,已認識到白天不吃食物,會有損於身體的健康和正常的活動,許多群眾均不度齋月,只過齋節。開齋節這天,穆斯林沐浴盛裝,戴上禮帽,聚集到清真寺禮拜,聽教長講經佈道,並用阿拉伯語"摩巴米克"互相祝賀。男女青年常喜歡在此日舉行婚禮,以示幸福和吉祥。節日的膳食十分講究。我國新疆的穆斯林家家戶戶都要准備奶茶、杏仁、杏於、葡萄於、蜂蜜、點心和炸油香,作為節日食品和招待客人之用;在寧夏、甘肅、青海的回族喜歡用具有民族風味的油撤為節日食品;南方的回族則愛做油香餅,禮儀與新疆地區差不多。各地回族的節日肉食為牛羊肉製品。回族禁忌豬肉和酒;不吃一切動物的血;不吃一切未經放血或自死動物,他們認為動物血屬於不潔之物
❹ 回民餐廳菜譜上基本都有哪些菜
回民經常吃牛羊肉、雞肉等食物。下面介紹一下幾種回民餐廳常見食物:
1、新疆丸子湯
又叫三鮮丸子湯。丸子湯的湯可是很講究的,要把牛肉的牛骨頭一起熬制很久才能出來如此美味的高湯。
丸子湯一上來,先喝一口湯,讓整個身體都熱火起來,口口都透著鮮啊;做丸子也得是絕活,用新鮮牛肉入料,炸熟燉到湯里,外脆里嫩的,口口都透著香啊;再吃塊凍豆腐,豆腐里吸足了湯,吃下去真是回味悠長。
此外湯里理是精華薈萃,阿魏菇、牛肉片、粉塊、粉條、鮮蔬菜等,口十分豐富,有的香糯、有的爽滑、有的勁道。
丸子湯還要配上一道新疆名吃:油塔子。這里的油塔子是用牛油做的,酥香可口,配上它,一道價廉物美丸子湯盛宴就可以輕松享受了。丸子湯在烏魯木齊一般是18元左右一份,另外贈兩個油塔子和鹹菜。
回族忌口
回族信奉伊斯蘭教,遵從伊斯蘭教教條,教條規定他們不準吃豬肉,因為在伊斯蘭教徒看來豬是懶惰和骯臟的動物,另外,也不吃狗肉,驢肉。
回民只吃雞鴨魚,牛羊等肉,海鮮也吃,但是回民吃的雞鴨,牛羊肉必須要經過阿訇宰殺才能吃,而且只吃現殺的,不吃死了一段時間的動物屍體。
❺ 回族特色是什麼回族的特色食物是什麼
居住在城市的回族,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饃,或烙飥飥饃配炒鹹菜吃,或配臘牛羊肉吃,還有的老人喜歡配炒花生米吃。午餐吃牛羊肉泡饃的人也較多,還有很多家庭喜歡吃飥飥饃配炒菜。炒菜一般也較簡單的家常菜,如蓮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絲、醋溜西葫蘆、辣子炒鹹菜、炒辣子醬等。晚餐大多數都吃面條,面條的種類很多,有碎面、長面、撈面、籠面等,也吃餃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餅等。
散居在各地農村、山區、牧區的回族,其飲食習俗多受居住地的影響。例如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民,以土豆、蕎麥、莜麥、糜子、豌豆為主食,新疆阿爾泰地區回民吃馬肉和奶食品,米麵食品退居次要地位,這顯然是受哈薩克飲食習俗的影響,居住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帶的回民,主食與藏民一樣,吃青稞、豌豆、三餐離不開糌粑和酥油茶。西北地區農村的回族飲食,最有特色者當屬民間宴席。「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舉辦婚喪禮儀活動中,多用這種宴席招待眾多的客人及親屬。
從總體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一是主食中麵食多於米食。麵食是回族人民的傳統主食,其品種之多,花樣之新,味道之香,技術之精,都是無與倫比的,顯示回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據統計,回族飲食中,麵食品種達60%多,而其他品種中,也或多或少地運用到麵粉。拉麵、饊子、餄餎、長面、麻食、餛飩、油茶、餛饃等等,經過回族人的製作,都會成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國人也是一吃為快,好不留戀。
二是甜食佔有一定的地位。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歡吃甜食有一定的淵源關系。阿拉伯穆斯林婦女生下小孩後,用蜜汁或椰棗抹入嬰兒口中,才開始哺乳;寧夏回族嬰兒出生後,也有用紅糖開口之俗。回族著名菜餚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裡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涼糕、切糕、八寶甜盤子、甜麻花、甜饊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餅、糊托等,寧夏回族還把穆斯林的傳統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調制面團時,給里邊加入蜂蜜、紅糖等。
三是在菜餚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別喜愛吃牛羊肉,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思想有關。伊斯蘭教倡導食用牛羊雞鴨魚等肉,禁戒豬驢騾及凶禽猛獸之肉。劉智在《天方典禮》中說「飲食,所以養性情也」,「凡禽之食谷者,獸之食芻者,性皆良,可食」,又說「惟駝、牛、羊獨具純德,補益誠多,可以供食」。伊斯蘭教所倡導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謂「佳美的食物」,馬堅先生解釋說,就是純潔的、可口的、富於營養的食物,更具體地說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觀形象、鮮香的嗅覺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以羊為例,性情溫順,自身潔凈,其肉美味可口,同時還對身體有滋補食療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經常食用羊肉,可以開胃健力,散寒助陽,益腎補虛。
❻ 回族吃什麼食物
回族的主要飲食是麵食和牛羊肉。
回族在中國分布很廣,各地的食俗也不完全一樣。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打鹵面、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
從總體上看,回族的日常主要食品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1、主食中麵食多於米食
麵食是回族人民的傳統主食,其品種之多、花樣之新、味道之香、技術之精。拉麵、饊子、餄餎、長面、麻食、餛飩、油茶、餛饃等等,經過回族人的製作,都會成為待客的美味佳品。
2、甜食佔有一定的地位
回族著名菜餚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裡脊等。米面中的甜食更多,如涼糕、切糕、八寶甜盤子、甜麻花、甜饊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餅、糊托等。
3、在菜餚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
回族特別喜愛吃牛羊肉,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思想有關。伊斯蘭教倡導食用牛羊雞鴨魚等肉,禁戒豬驢騾及凶禽猛獸之肉。以羊為例,性情溫順,自身潔凈,其肉美味可口,同時還對身體有益。
❼ 回族的特色主食
回族的主食,由於受地域的影響和所產食物原料的不同,其製作方法豐富多采,各具特色。米食的製作方法簡單,花樣較少,一般有白米、黃米、小米、玉米、高粱米,分別製作干飯、粘飯、稀飯等,還有白米與黃米混合作的干飯、粘飯,回族也稱「二米子飯」。回族的米食最有特點的是肉米子粘飯、肉粥、切糕。肉米子粘飯,有用黃米做的,也有用白米做的。一般將肉了加蔥段、調料一起炒熟並加適量水,水開後下米煮成粘飯。熬羊肉粥,一般用煮肉的湯加水。水燒開以後先下脫了麥膜的麥仁,後下大米或黃米並加調料,最後將煮熟的羊肉切成肉丁放進去或將羊肚、肺、肝等切成小塊放進去均可,這種肉粥濃配醇香,回族老人非常喜歡。回族的切糕也是很有名的,一般用糯米粉和紅棗、米製做,做成後上面再撒些白沙糖,甜軟爽口,非常好吃。 回族的麵食製作方法很多,以煮、蒸、炸、烙、烤、 煎、炒、熬、沖等為主。特色是香、甜、咸、辣、酸、軟、硬、酥、脆、粘。 (一)油炸食品 油香是回族的傳統食品,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吃油香的習俗。 饊子 饊子也是回族待客、送禮、過節的傳統食品。饊子源於中國漢族的飲食文化。早在漢代即以糯米煎制,分為盤饊與酥饊,名曰「寒具」,後來出現了「膏環」、「環餅」、「捻頭」等別稱。早在明代,北京的回民就開始吃油炸饊子了,之後回族聚居的甘肅、寧夏、雲南、四川、河南、山東、遼寧、黑龍江等省都有了吃饊子的習俗。
當回族給親友拜節時,要拿饊子送禮,家裡來賓客時要端上饊子和蓋碗茶招待。回族的饊子股細條勾,焦酥香脆。一般在麵粉里放入適量的鹼溶液,並加入紅糖、蜂蜜、花椒、蔥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再加進雞蛋和面,然後反復揉壓,搓成粗條放在盆中醒一會兒,當油鍋熱時,左手四指並攏,纏上面條七圈,輕輕伸長,套在筷子上下鍋。四川、河南、寧夏、甘肅、青海等地的回民做饊子時,把面搓成均勻的長繩,對頭折兩個來回成八股,用手將兩頭捏在一起,即可放入油鍋,炸出的撒子色黃、味香、質脆。
回族的麻花,製作也很精細,品種多樣,有蜜麻花和淡味脆麻花兩類。脆麻花又可分為三股麻花、繩子頭麻花、大麻花、果料麻花、芝麻麻花、芙蓉麻花等等。這些麻花的原料成份略有不同。
酥合子也是回族傳統的油炸食品。源於清宮御善房,後流傳到北京街頭。其製作方法為:用清油、水將面合成油酥面,擀成若干小張,再將白糖或紅糖、果料、麵粉、清油合成糖餡,用麵皮包上糖餡,捏成合子形,入油鍋炸熟即成,外酥內軟,色澤金黃。
糖卷果、咸卷果 卷果分甜、咸兩種,在麵粉里摻入紅棗、山葯、桃仁等為甜卷果,用牛、羊肉作餡,加蔥、姜、鹽和澱粉為咸卷果,卷果一般製成長條,下油鍋用文火炸熟即成。
油糕俗稱「熱粘糕」,是一種糯米或粘黃米、穀米糕。其製作法;是將糯米或黃米、穀米磨成麵粉,合成面團,分成若干小劑,揉成圓形,上籠蒸熟後,再用清油煎炸至深紅色後撈出。
回族還喜歡炸制油酥花繭、油酥脆花,以及各種花花、油圈、燙面炸糕、炸春卷、卷煎餅、油炸江米面麻團等等。
(二)餛饃、干糧模及其烙蒸食品
燒餅 具有回族風味的烙、蒸、煎、烤等食品品種較多。比較馳名的有寧夏回族的餛饃、干糧饃;甘肅平涼回族的鍋盔;黑龍江寧古塔等地的乾麵饅頭,戧面饅頭;北京的開花捲,豆沙燒餅;甘肅臨夏回族的小花捲;陝西的煎餅;河南、河北的咸酥燒餅,甜咸燒餅,以及整個北方回族盛行的糖火燒、咸火燒、肉火燒、燒麥、糖酥饃等等。
鍋盔 甘肅平涼等地的乾麵鍋盔,跟同心干糧饃的製作法一樣,但鍋盔中間薄,邊上厚,平均厚度 2寸以上。每個鍋盔約二至三斤重,保存時間較長。寧夏回族的花捲內喜歡加入香油、香豆子菜,吃起來有一股香料味。甘肅臨夏的回族則在做花捲時用黃芪,這種香料對人體有滋補作用,既好看,又好吃。
油旋子,俗稱叫花子抖皮襖,為回族烙餅中的佳品。作法為用涼開水發面,加入適量蘇打揉勻,港成餅,抹上清油、灑上香豆粉和乾麵粉,捲成圓卷,切成若干份,擀成小圓餅,上面再塗上清油入鍋烙熟即可。
蒸糕,是回族傳統蒸貨類中的佳品,多用於小孩滿月和抓周。做法是將發酵面擀成直徑依次相差一厘米左右的三個面張,分別抹清油和香豆粉、麵粉,由大到小層層壘放,在第三層上用面製作九朵牡丹花,花心一般飾有紅棗、櫻桃、葡萄乾等。「九朵牡丹花」取「久」之意。紅棗、葡萄乾、櫻桃等象徵生活甜蜜。
回族的小籠包子、燒麥、餡兒餅因各地使用不同的餡子和佐料,味道也不同,各有其特色。如北京回民的肉火燒外焦里嫩,味道酥香。
拉麵、揪面、手擀麵及其煮貨
回族的面條、面片做法多樣,名目繁多。如甘肅蘭州回民的牛肉拉麵,寧夏同心縣的揪面,吳忠的炒糊餑,西海固地區的米蒿子長面,銀川的羊肉臊子面,陝西回民的刀削麵,新疆回民的拉條子,遼寧黑龍江等地回民的抻面、油拉麵、水拉麵等。
寧夏回族的米蒿子長面,也叫「過橋面」,主要講究和面、刀工和臊子湯。這種面和面時要適當加進一些米蒿子麵粉,以利麵筋味香。回族在招待遠方來客或在喜慶的日子時做這種面。如農村新娘子到婆家的第一天晚上或第二天晚上,要親自做一次長面,這也是親戚和婆家人檢驗她的鍋灶能力如何的標准。回族吃這種長面,一般每人端一碗羊肉臊子,把長面撈到臊子湯里吃,所以也叫「過橋」面。過去農村有些青年定婚或結婚後,女婿去看丈母娘,丈母娘都要做這種長面,同時還要打上兩個雞蛋,雞蛋窩在下面,面撈在上面,表示丈母娘喜歡女婿。農村回民每年新麥子下來後,還做涼拌長面。 炒揪面 寧夏同心的炒揪片,也是很有特色的。當把面揪到鍋里後,另用一個炒鍋倒適量胡麻油,將新鮮羊肉丁下鍋燒干水分後,放入少量的大辣椒、蒜片、蔥丁、黃花和調料,接著把面撈到炒鍋里翻炒入味,最後少加鮮湯倒盤子里。回族炒揪面之所以好吃,一是面揪的好,又筋又滑;二是羊肉新鮮;三是用碟子不用碗,因碟子淺,揪面不宜粘結,保持面的筋韌度。
陝甘寧青回民的剁蕎面和蕎面餄餎,特別受歡迎。剁蕎面,手藝要高,一般要手持兩頭有柄的剁面刀,雙手操作。餄餎不用人擀麵,而是用一種木製的床子壓面,回族俗稱「餄餎床子」,這種模具壓出來的面與粉條一般粗細。回族群眾無論吃剁蕎面或是吃蕎面餄餎,也要炒上羊肉臊子,把面撈到臊子里吃。
炒糊餑 炒糊餑,也叫「胡撥」。是回族傳統的風味麵食。相傳在唐朝就流行在長安一帶。現在西北地區仍很流行。糊餑是將熱水和面烙熟的薄餅切成細條,上鍋將新鮮肉加花椒、大料、茴香、乾薑以及蔥、蒜、辣椒面等調料炒熟時,置入切好的薄餅條翻炒,並噴上肉湯或水,蓋上鍋蓋燜至湯干時,撒上香菜、韭黃、蒜苗等即可。
魚兒鑽沙,回族傳統夏季食品。俗稱「米和面」。即用小米和面條混煮的麵食。夏天多食麵易上火,而在面條里加上小米,即可中和。
(四)油茶及其流食
油茶,回族俗稱「肉面子」,是回族群眾出門經商、旅遊的方便食品。製作方法比較簡單,先准備好優粉面,再將羊肉或羊油切成肉丁。炒時將油、肉、麵粉、鹽等佐料依次下鍋,用小火將面炒到顏色由白變黃即可。吃肉面子的時候,在碗內或缸子內放肉面子,然後用開水沖一下即可。
回族的油茶,色黃味香,沖後碗內沒有疙瘩。一般可保存二至三個月不變質,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不會發霉。回族不僅出門帶油茶,平時吃早餐時有的也吃油茶,有的回族在齋月封齋時來不及做飯或怕麻煩時,就用油茶代替。
甜醅 甜醅,是流行在北方回族中的傳統食品。其特點是甘甜味美,解渴消暑,提神開胃。其製法是將莜麥或青稞的茸毛搓洗凈,放在鍋內加水燒開,再用文火煮至莜麥或青稞粒開口為止。待涼後將甜醅曲均勻地攪拌在一起裝入瓦盆,放到熱處,發酵至色明味甜時即成。吃時,盛在碗內與涼開水混合。
回族還喜歡食酸湯,早在元代就流行酸湯,當時的酸湯製法:烏梅不拘多少,加糖醋熬爛去滓核,再入沙鍋,下蜜,後擂爛松仁、胡桃酪熬之,胡桃見烏梅醋必黑。現在回民做酸湯因地區不同,出現不同的酸湯做法。
北方回族在感冒有病時,還喜歡吃白面粥,回族俗稱「拌湯」,即把麵粉用冷水攪拌搓成面絮絮和小麵疙瘩,然後下到滾水中,吃時加點醋和鹽,青菜或鹹菜即可。
❽ 回族特色美食 回族特色美食有哪些
1、瀘西回族蔥花餅,瀘西回族蔥花餅又叫蔥花粑粑。蔥花餅色、香味俱全,它是回族的美食小吃之一。淡淡的蔥花味,有一點點的咸,嚼在嘴裡干香味濃。 蔥花餅的原材料是麥面、雞蛋,香油、大蔥、食鹽。
2、回族麥芽糖,回族麥芽糖是寧夏川區回族群眾喜食的一種傳統風味糖果食品。每逢秋收完後,回族群眾便曬好大麥,整理好傢具,開始碾米,做糖。這種習慣已有200年的歷史。
3、回族焙子,回族焙子是呼和浩特特有的小吃,是回族面點名品。焙子噴香耐飢,便於攜帶,易於消化又經濟實惠。
4、回族饊子,在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一盤黃澄澄的多層的圓柱形的油饊子。
5、清真八大碗,清真八大碗系穆斯林傳統的民間宴客形式,指的是八種裝在大碗里的燉菜,講究料厚物重、味純湯清、用料廣泛、技法全面、有素有葷,牛羊肉、雞、鴨、魚都入八大碗之列,多採用燉、煮、燴、炸、燒、蒸等技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