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求找中國地名
品:米脂 酒泉 蘿北 湯原 奶子山 龍潭區 鹽津 棗庄 鹽城
花木:桂林 桂陽 榕江 松江 蘭溪 蘭州 桐廬 荷蘭 榕江 牡丹江 柳河 樺甸市 樺樹林子 楊崗 梨樹 樟嶺 榆樹市 松原 松花江 桐鄉 莆田 桃園 桃源 花蓮 梅州
動物:馬關 馬鞍山 雁門 燕山 雁盪山 風陽 鳳泉 風翔 龍口 龍井市 馬號 鶴崗 鶴北 虎頭 虎林 虎門 雞西 蛟河 龍岩 龍門 龍游 鳳凰
礦產:銀川 金華 銅陵 鐵嶺 銅山 鐵力 玉溪 銅仁 鉛山 金門 錫林浩特
顏色:黑龍江 黑水 紅崗區 碧水 白城 紅旗 烏魯木齊 黃山 黃石 黃岡 黃岩 赤水 赤峰 青州 青海 青島 青河 烏鎮 烏江 藍田 白沙 白水
方位:北海 北京 西安 西寧 前進 東安 東方紅 東山 東寧 南京 南川 南平 南昌 中山 上海 東蕪
數字:六盤水 四川 三亞 八岔 雙鴨山 七台河 十三站 五大連池 九台市 三明 八達嶺 九江 萬安
2. 梨樹的地理位置是那裡呢
梨樹縣位於吉林省西南部、東遼河平原腹地。東、北兩面有蜿蜒的東遼河環繞,西、南有條子河、昭蘇太河、興開河、葉赫河。地勢南高北低,東南部有大黑山余脈斜貫,北部為低窪平原,中部是波狀台地。梨樹縣沃壤無垠,土質肥沃,水源充足,宜於耕作,素有「谷倉」之稱。
在梨樹這塊土地上,5000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漢朝為古夫余國地。到南北朝中期為高句麗地。唐朝為渤海鄚頡府和夫余府夫州轄地。遼代為東京道韓州柳河縣屬地。金代為咸平路韓州臨津、柳河二縣屬地。元朝為遼陽行中書省開元路咸平府地,置韓州站。明朝為遼東都司遼海衛地,置漢州站。
清朝初年梨樹北部為內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達爾罕王游牧地,南部為盛京西流水圍場。1803年(清嘉慶八年),達爾罕王開始招墾,人口漸漸增加,屯落也逐漸多起來。1806年(清嘉慶十一年),清政府在開發地段設昌圖廳,管理「民人」事務,實行蒙漢分治。1821年(清道光元年),清政府設梨樹城(今偏臉城)分防照磨,隸屬昌圖廳,最初衙署設在梨樹古城(今偏臉城)內。
梨樹古城原名昭蘇城,因在昭蘇太河右岸而得名。傳說有一位蒙古太子名叫昭蘇,死於此地。為紀念他,將此河命名為昭蘇太子河。昭蘇為蒙語,意為有很多錢。昭蘇太子河後簡稱昭蘇太河,1987年確定標准名稱為昭蘇太河,是梨樹縣境內僅次於東遼河的第二大河。梨樹古城位於今梨樹鎮北偏東4 公里,南臨昭蘇太河,北依白山丘陵,城垣依山勢修築,因地勢不平,西北高而東南低,方位偏斜,形成「偏臉」狀,故民間又稱「偏臉城」。偏臉城地處今梨樹縣白山鄉岫岩村北白山崗南坡,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城垣雄闊方正,為夯土而成,城垣周長4 318米,頂寬1米,基寬12米,最高處達7.4米,城垣四角築瞭望台(又稱角樓),高出城牆2米。古城開有4座城門,城門外有瓮城,城牆外有護城河。現在除南牆破壞較嚴重外,其餘三面城牆尚存遺跡。該城原為遼代九百奚營治所,金初稱「合叔勃」,是宋金時期重要交通孔道。金末蒙古貴族揮兵攻金伐宋,古城毀於這場浩劫之中。此後數百年間,古城一直沉睡在曠野之中,漸漸被人們遺忘。二十世紀60年代,文物部門將梨樹古城定名為偏臉城,列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梨樹城分防照磨衙署在古城的城垣中並沒有駐多久,便移至城南的奉化屯。奉化屯周圍早年曾是一片沼澤地,清嘉慶年間形成屯落。分防照磨衙署遷至奉化屯後,最初那裡並無城垣,四周都是開闊地,無險可依。後來衙署為防「匪患」,便在聚落四周挑壕蓄水,壘土為牆,作為防禦工事。還在壕上建橋以便出入,街口處連接民房立了東、西、南、北4個門,在門旁設了炮台。城牆高4.5米,牆上築垛口,高1米,城內設馬道,狀似土圍子。1865年(清同治四年),馬國良(號稱「馬傻子」)起義軍曾攻破奉化土牆,四門倒塌,起義軍沖進城內,殺官逐吏,開獄分倉。
由於奉化附近開發面積不斷擴大,1877年12月1日(清光緒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盛京將軍奏請清廷,在奉化地方添設新縣。12月21日(十一月七日)旨准,定名為奉化縣,縣城設在奉化,「一切章程均照懷德縣一律辦理」,為「疲難沿邊題調要缺,蒙民兼理」,隸屬於奉天省昌圖府。建縣時「奉化」為梨樹分防照磨衙署駐地的社名,建縣後取社名為縣名。「奉化」二字,若再上溯,應源於奉化屯,因當時奉化縣地處邊北扼要之地,是「盜寇出沒」,「頑民盜風不息」之地,統治者為了教化當地「頑民」,故大肆宣傳要「遵奉王化」,因此取「奉化」之名。設縣後原駐奉化的梨樹分防照磨移駐八面城。初設縣時,奉化早年修築的土圍子已夷為平地。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為防義和團和土匪,知縣王順存召集紳商募捐,修築城牆。知縣鮮俊英繼任後,繼續修築,才最後完工。城牆周長9 000米,城外護城河上寬5米,深5米,底寬3米。該城牆到解放前已倒塌殆盡。
1912年(民國元年),改縣衙為縣公署。1914年(民國三年),因與浙江省奉化縣重名,遂借用梨樹古城名,更名為梨樹縣。早在梨樹分防照磨駐奉化時,有人亦稱奉化為梨樹城,也有人說是因奉化屯內梨樹繁茂,故將奉化稱梨樹城。縣名更為梨樹後,便正式將奉化更名為梨樹城,此後便很少有人使用奉化這個名了。梨樹城位於昭蘇台河南岸,由於交通便利,往來行旅多,農產品交易繁忙,所以在此期間梨樹城又叫過買賣街,蒙古語稱「庫都力」。昔日的買賣街,糧棧、綢緞布匹、日用百貨、雜貨等商戶林立,燒鍋、糧谷加工和鐵木皮麻柳等手工業作坊50餘戶,為周圍百餘里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的集散地,是柳條邊外的繁華集鎮。官、商、富戶也接踵而至,建衙署、修祠廟、開商鋪、起住宅,使梨樹城漸漸成了一個大聚落。由於商業日趨發達,在城中形成井字街區,經緯路各兩條。直到「長大」鐵路通車後,四平街(今四平市)經濟貿易興起,經濟中心逐漸南移,昔日繁華的買賣街逐漸蕭條。東北淪陷以後,工商業凋敝,梨樹城淪為一般小集鎮,僅剩下一些小手工作坊和小葯鋪等,井字街兩旁都是低矮的土平房,一直到解放時也沒有一家影、劇院。
淪陷時期,1937年從梨樹縣劃出四平街等,成立四平街市。在此前後,梨樹縣先後隸屬過奉天省、遼寧省、四平省、遼北省、遼西省,1954年劃歸吉林省。
梨樹縣城1960年至1965年曾遷駐郭家店。郭家店早在800年前就有人居住,曾是契丹人的轄地。清初為內蒙古達爾罕王領地,十九世紀初,這里是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屯落。清嘉慶年間內蒙古達爾罕王招墾後,由關內來了一戶郭姓人家在此落戶,當時此地是交通要道,往來車輛很多,老郭家就在此開了個大車店,接待往來車輛和行人。由於大車店開得很興隆,又來了不少做小買賣的人在此聚集,逐步發展為集鎮,此鎮便稱郭家店。中長鐵路建成後在此設站,稱郭家店為「四站」,後又改稱郭家店車站。藉助鐵路交通的方便,郭家店的工商業逐漸發展起來。聚落沿鐵路兩側分布,呈棋盤格狀。梨樹縣城遷走後,一直是該縣最重要的集鎮之一。
關於梨樹縣名的由來,一直眾說紛紜。
第一種說法是,以當地物產——梨樹命名。據《奉化縣志》(光緒十年版)載:「以其時此地多植梨樹,因名之。」
第二種說法是,由「里蘇」音轉。據《梨樹縣志》(1934年版)載:「此地原屬高句麗,因有蘇姓大戶得名,故有赫爾蘇、昭蘇河、蘇龍起等地名。城在(昭)蘇河之里,故名里蘇;偏臉城在河之表,故又曰昭蘇(城)。所言梨樹者,蓋由里蘇轉音耳。」
第三種說法是,城移地而未易名。1960年編修的《梨樹縣志初稿》載:「梨樹城原為今縣城北4公里之偏臉城。因城(偏臉城)北半里許有一棵對摟粗的大梨樹而得名。昌圖廳設分防照磨時,擬建官署於此城,故稱梨樹城照磨。待至動工建衙署時,發覺城在山頂,與昌圖廳往來時隔昭蘇台河,需跋山涉水,跑馬送信甚為不便,便在昭蘇台河南岸另建新城。城移地而未易名。便稱新城(今梨樹鎮)為梨樹城。」
由「里蘇」音轉之說,與史實不符。赫爾蘇原為清朝東遼河上游的河名,滿語意為海邊鹽池所生之草;昭蘇為蒙古語「錢」;蘇龍起為蒙古語「屯落」之意。
據說明末清初,梨樹古城(偏臉城)不僅城北半里許有一株對摟粗的大梨樹,而且城內也有許多梨樹,至今尚有殘存。因此,城移地而未易名的說法較為確切。偏臉城為金代韓州古城遺址,元滅金後,州雖廢,但州城仍為開原北陸路交通的重要驛站——韓州站。清代前、中期,此城仍為盛京通往黑龍江驛路上的重要驛站——韓州站。後來站廢名失,當地人便以城內有梨樹,稱為梨樹城。古城地處交通要道,為金代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縣白城)至燕京(今北京市)必經之路。1150年(金天德二年),將韓州治所從當時的柳河縣(今遼寧省昌圖縣八面城)移至九百奚營(今偏臉城),即因偏臉城地處交通要道。1821年(清道光元年),昌圖廳在這一帶設分防照磨時,駐地便選中南北交通要路上的梨樹城(今偏臉城),故名為梨樹城分防照磨。後將衙署移至昭蘇台河以南4公里處的奉化屯(今梨樹鎮),仍稱梨樹城分防照磨。另據《奉化縣志》(光緒十年版)記載:「照磨署初在梨樹城,後移至縣治街。」此言證明梨樹城與縣治街並非一地,是由梨樹城(今偏臉城)移至縣治街(今梨樹鎮奉化大街)。日本人編寫的《四平街案內》記載:「偏臉城為古之梨樹城。」訪問當地高齡老人也證實:偏臉城即古之梨樹城,因古城北有一棵對摟粗大梨樹而得名。
綜上所述,梨樹縣名來源於古梨樹城。今梨樹城(今梨樹鎮)隨梨樹縣名。
3. 請說出帶有靜,梨,蘭,雅的地名
和靜縣——隸屬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梨樹縣——隸屬於吉林省四平市
蘭州市——是甘肅省省會
雅安市——四川省地級市
4. 山東省與梨樹有關的地方或地名
萊陽!萊陽有梨鄉的美譽,萊陽梨還曾是貢梨呢!梨樹在萊陽分布較集中,你可以去看看啊。我就是萊陽的,有什麼忙需要我幫你的盡管說啊!
5. 首字為花果樹木的地名有哪些
以花果樹木為首的地名:蘭溪、梨樹、桃源、荔枝、榆次、蓮花、梅縣、柳州、桐蘆等
6. 梨樹縣的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末,梨樹縣轄14個鎮、6個鄉:
1、14個鎮:梨樹鎮、郭家店鎮、榆樹台鎮、小城子鎮、喇嘛甸鎮、蔡家鎮、劉家館子鎮、十家堡鎮、孟家嶺鎮、萬發鎮、東河鎮、沈洋鎮、林海鎮、小寬鎮。
2、6個鄉:白山鄉、泉眼嶺鄉、勝利鄉、四棵樹鄉、雙河鄉、金山鄉。
梨樹縣位於吉林省西南部,東與公主嶺市以東遼河為界,北與雙遼市毗鄰,西與遼寧省昌圖縣接壤,南與四平市相連。介於東經123°45′—124°53′,北緯43°02′—43°46′之間,總面積4209平方千米。梨樹縣人民政府駐梨樹鎮向陽街2號。
(6)中國叫黎樹的地名有哪些擴展閱讀:
梨樹設縣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原名「奉化縣」。曾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福晉」、清太宗皇太極生母孝慈高皇後的出生地和慈禧太後的祖籍地。梨樹縣有「東北糧倉」和「松遼明珠」的美譽。
中華民國時期,廢府、廳、州制,實行省、道、縣制。民國二年(1913年),縣境南部隸屬伊通縣。民國三年(1914年)三月一日,奉化縣更名梨樹縣,隸屬奉天省洮昌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奉天省更名遼寧省,梨樹縣隸屬遼寧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6月19日,撤遼西省,同年7月21日,梨樹縣劃歸吉林省。1955年,梨樹縣人民政府更名為梨樹縣人民委員會。梨樹縣各區稱謂取消序數命名,恢復原地名稱呼。
1960年2月6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梨樹縣人民委員會駐地由梨樹鎮遷到郭家店鎮。1964年4月23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梨樹縣人民委員會駐地由郭家店鎮遷回梨樹鎮。1983年8月30日,撤銷四平專區,改為地級市,實行市轄縣,梨樹縣隸屬四平專區、四平市。
7. 以花果樹木為首的地方
以食品為首的地名:鹽城、酒泉、茶陵、蚌埠、谷城、魚台、棗庄、米脂、乳山等。
以花果樹木為首的地名:蘭溪、梨樹、桃源、荔枝、榆次、蓮花、梅縣、柳州、桐蘆等 吉林的梨樹市、湖北的仙桃市、山東的棗庄市、陝西的大荔縣 以姓氏為首的地名:萬縣、康平、彭澤、吳江、秦嶺、江山、洪洞、樂平、包頭 浙江的蘭溪市、吉林的梨樹市、湖南的桃源縣、廣西的柳州市
以動物為首的地名:龍泉、虎林、鹿港、鷹潭、狼山、雞西、鶴崗:黑龍江的虎林市、雞西市、鶴崗市、江西的鷹潭市
。
以礦產為首的地名:金華、銀川、玉門、銅陵、鐵嶺、煤山、鉛山、石城浙江的金華市、寧夏的銀川市、安徽的銅陵市、遼寧的鐵嶺市。
以顏色為首的地名:黃岩、青島、藍田、紫陽、白城、黑山、紅安、赤峰、烏江等。
以方位為首的地名:東陽、南昌、西安、北京、上海、中衛、下關、左權、右江等。
以數字為首的地名:零陵墓、一平浪、二連、三明、四平、五台、六安、七星台、八達嶺、九江、十堰、百色、千陽、萬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