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外交如何

中國外交如何

發布時間:2022-09-06 03:18:19

『壹』 新中國成立後的外交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
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貳』 當今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什麼

中國外交政策:

中國外交政策指的是中國在處理同世界上一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邊界等各種關系中的措施和辦法。我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包括一貫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其他政策措施處理辦法。在我國外交政策的指導下我國已經同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和發展了友好合作的外交關系。

最後,我愛我的祖國!中國,加油

『叄』 中國的外交政策如何

一、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國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1、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原則。

2、中國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3、中國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4、中國願意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積極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重視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的關系。

5、中國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願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和地區廣泛開展經貿文化交流。中國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開始切實履行WTO體制,促進世界的繁榮與進步發揮積極作用。

6、中國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中國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積極參與政治解決地區熱點問題。中國派出了維和人員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中國積極致力於推進國際軍控、裁軍與防擴散事業。中國政府一向重視人權並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已加入了包括《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在內的18項國際人權公約,並已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中國願與國際社會一道,加強合作,共同對付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惡化、資源匱乏、貧困失業、人口膨脹、疾病流行、毒品泛濫、國際犯罪活動猖獗等全球性問題。

二、中國對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應成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

第一,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

第二,堅持用和平方式處理國際爭端。

第三,世界各國主權平等。各國的事情要由各國人民做主,國際上的事情要由各國平等協商,全球性的挑戰要由各國合作應對。

第四,尊重各國國情、求同存異。

第五,互利合作、共同發展。

三、中國對南南合作的立場

發展中國家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產品眾多、市場潛力大、發展模式各具特色,整體經濟實力不斷提高,互利互惠,相互支持,相互借鑒,共同發展的可能性和機會很大。但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和經濟發展狀況不盡相同,普遍存在底子薄、發展資金不足等問題,為南南合作的進一步擴展帶來了一些實際困難。我們認為,發展中國家應從戰略高度出發,積極深入地探索南南合作的多種模式,最大限度地維護共同利益,攜手應付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廣大發展中國家應加強團結,在國際事務中密切配合,相互協調;應積極參與國際經濟領域內「游戲規則」的制訂,促進國際經濟、金融和貿易體制的改革,爭取平等發展的權利;應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對外經貿、科技、文化合作,以加快自身的發展,提高在南北對話中的地位。

中國願在平等互利平等、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原則的基礎上,與南方國家開展廣泛而深入的合作。對於一些有困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願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中國的援助雖然是有限的,卻是真誠的、不附加任何條件的。

四、中國對多極化發展的看法

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但世界走向多極化的趨勢並未改變。各國在民族傳統、宗教文化、經濟水平、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情況千差萬別,很難想像用一種模式、一種價值觀來統一,由一個國家來「領導」。《聯合國憲章》所確定的關於主權平等、互不幹涉內政等國際關系基本准則絕沒有過時。各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應該得到尊重。多極化的進程可能曲折、漫長並充滿斗爭,但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它符合大多數國家的共同意願與利益,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安全。

我們推動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並非針對特定國家,也不是要重演歷史上列強爭霸的舊劇,而是推動國際關系的民主化,促進世界各種力量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加強協調對話,不搞對抗,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中國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肆』 解放戰爭勝利後,新中國是如何開展外交的

解放戰爭以後,新中國成立,但是當時國際局勢非常緊張,戰後各方勢力交鋒不斷,新中國的外交就是在這種局面中成長起來的。而當時結合國內外的具體情況,在和平外交基礎上,新中國採取了外交三大政策。


除了新中國這三大政策以外,新中國初期外交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徵就是將軍掛帥,當時新中國的第一批外交大使,全是由軍隊里的將軍進行轉型的,這些身經百戰、戎馬一生的將軍們又踏上了新的戰場。正是這些,讓中國外交在廢墟中重新建立,開創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

『伍』 建國初期中國取得了怎樣的外交成就

建國初期中國取得的外交成就:

1、建國第一年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2、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加強了同周邊國家的聯系;

4、促成了萬隆會議的圓滿結束,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5、周恩來出席日內瓦會議,促成越南問題的和平解決。

(5)中國外交如何擴展閱讀: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誕生和發展:

這五項原則最先是周恩來總理於1953年12月底在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提出的。

當時,中國政府代表團和印度政府代表團就中印兩國在中國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在北京開始談判。

31日下午,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會見印方代表團,在談話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

周恩來指出:「兩個大國之間,特別是像中印這樣兩個接壤的大國之間,一定會有某些問題。

只要根據這些原則,任何業已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都可以拿出來談。

」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興起的非殖民文化運動中,亞非拉民族獨立解放事業蓬勃發展,新生的國家渴望建立平等的國際關系。

中國、印度、緬甸順應這一歷史潮流,共同倡導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4月29日。

中印兩國發表談判公報,並簽署了《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兩國政府一致同意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列入公報和協定中,把它作為指導兩國關系的准則。

同年6月底,周周恩來利用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先後應邀訪問了印度和緬甸,他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緬甸總理吳努發表的《聯合聲明》都寫進了這些原則,並進一步確認它適用於同亞洲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有29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發表了著名的《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宣言提出的十項國際關系原則包括了這五項原則的全部內容。

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國堅決主張一切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出訪亞洲、非洲和歐洲的14個國家,提出了我國經濟援助的八項原則,把五項原則擴展到經濟領域。

1974年鄧小平同志在特別聯大上再次強調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都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

1988年,鄧小平同志更明確提出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准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逐步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不僅在各國大量的雙邊條約中得到體現,而且被許多國際多邊條約和國際文獻所確認。

1970年25屆聯大通過的《關於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系及合作的國際法原則宣言》和1974年第6屆特別聯大《關於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都明確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包括在內。

『陸』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怎樣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重大理念與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為奮力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握國際形勢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端起歷史望遠鏡回顧過去、總結歷史規律,展望未來、把握歷史前進大勢;把握本質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國際現象要把自己擺進去,在我國同世界的關系中看問題。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是新中國一貫的外交政策與思想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

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科學指南

『柒』 簡述新中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新中國成立後,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建國第一里就有25年國家承認了新中國,並同其中的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

2、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原則。

3、1954年日內瓦國際會議,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地位參加,並發揮了積極作用。

4、1955年亞非國家在萬隆召開的國際會議上,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粉碎了帝國主義阻撓、破壞會議的陰謀,使亞非會議圓滿成功,中國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後,更多的亞非國家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5、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包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恢復,中國從此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6、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在國際上形成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

『捌』 怎麼看待中國的外交政策

1、突出發展中國家關系的基礎地位。

中國繼續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雙邊合作,不斷豐富同發展中國家合作的形式和內容,構築長期穩定、平等互利、全面合作新型夥伴關系。中國對發展中國家援助增加,經貿合作發展較快。積極深化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問題上的協調與合作,推進「中阿合作論壇」建設和「中非合作論壇」後續行動,提升同拉美區域組織的關系。

2、積極參與國際體系,多邊外交活躍。中國支持聯合國發揮其應有作用和影響,維護聯合國安理會的權威,在聯合國改革問題上堅持原則,起了重要作用。

根據聯合國憲章精神,積極參與聯合國在維和、軍控、反恐、發展、人權司法、環境等問題上的合作以及聯合國各專門機構的活動。重視其他國際多邊體制,推動國際軍控和裁軍,支持包括防擴散機制的建設的多邊軍控進程。在反恐、防擴散、人道主義援助、環境與氣候、禽流感、跨國犯罪等方面支持多邊務實合作。

3、堅定不移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國家與公民的利益。

在台灣問題上,圍繞《反分裂國家法》全方位做國際社會工作,闡明我維護祖國統一的原則立場。與格瑞那達、塞內加爾實現復交,連續第十三次打掉台當局「參與」聯合國提案,再次挫敗台「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圖謀。

大力推進經濟外交,與俄羅斯、哈薩克的能源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與中東、拉美、非洲等地區的能源、資源合作穩步推進,積極推動各種雙邊、區域和多邊經濟合作,為擴大開放和企業「走出去」服務。積極維護我公民和企業海外合法權益,妥善處理各類領事保護案件。

中國外交政策內容:

我國一向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則;

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的基本立場;

維護我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的基本目標。

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

支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玖』 中國外交的特色

一、主張合作共贏,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

在外交實踐上,中國積極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通過廣泛開展經貿技術互利合作,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網路。中國在務實合作上拿出大手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始起步,絲路基金已經設立,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 「一帶一路」建設已獲得沿線50多個國家響應參與。

二、為踐行合作共贏理念,打造合作關系升級版

其中包括,以「2+7」新框架打造中國—東盟合作升級版,以「461」框架打造中非合作升級版,以「1+2+3」合作格局深化中阿共建「一帶一路」天然合作夥伴關系,以「1+3+6」合作新框架構建中拉關系五位一體新格局,並搭建中國同南亞未來合作總體框架。

三、主張結伴而不結盟

中國積極構建全球夥伴關系網路,已同世界上67個國家、5個地區組織建立了72對不同形式的夥伴關系。其中包括:通過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構建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系;推動金磚國家形成更緊密、更全面、更牢固的夥伴關系;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

四、主張維護國際關系基本准則

中國積極參與解決伊朗核、朝鮮半島、烏克蘭、巴以沖突、南蘇丹國內沖突、反恐、埃博拉疫情等一系列重大熱點問題,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勸和促談,為維護國際地區的和平穩定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大國作用。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聯合國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迄今累計派出軍隊2萬多人次。

『拾』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1、建國第一年,與蘇聯等國建交。

2、積極同鄰國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中國代表團在1954年日內瓦會議和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起了重要作用。

4、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

5、20世紀90年代,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加強了與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

6、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關系隨之也正常化。

新中國外交的特點:

這一時期的外交戰略可簡單地概括為「一邊倒」,即與蘇聯結成全面的政治、經濟、軍事同盟,同社會主義陣營的其他國家一道開展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陣營斗爭,這也決定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是學習蘇聯。

「一邊倒」戰略奠定了新中國外交第一個十年的基本格局,確定了這個時期中國在東西方冷戰中的地位與作用。「東方壓倒西風」的論斷,即世界主要矛盾是社會主義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影響著當時中國外交的整體走向。

閱讀全文

與中國外交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有多少大型車 瀏覽:499
哪個國家恨中國 瀏覽:592
義大利體和拉丁體哪個好看 瀏覽:569
越南回廣西坐什麼航班 瀏覽:324
二戰為什麼義大利成了戰勝國 瀏覽:618
中國為什麼和印尼不好 瀏覽:461
有哪些國家幫助了中國疫情 瀏覽:406
中國風影響力如何 瀏覽:633
越南蘸水怎麼弄 瀏覽:960
中國電機上市公司有哪些 瀏覽:518
中國銀行對公轉錯了多久能退 瀏覽:672
哪裡可買義大利石楠木 瀏覽:24
伊朗貨幣有什麼 瀏覽:140
想去越南玩需要辦理什麼證 瀏覽:518
在印尼買一瓶灌桶需要多少錢 瀏覽:269
伊朗阿巴斯什麼航線 瀏覽:539
中國是學什麼 瀏覽:265
富士康印度工廠生產什麼時候 瀏覽:711
義大利為什麼這么熱 瀏覽:421
義大利壹佰文化傳媒怎麼樣 瀏覽: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