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人是如何知道金礦的他們是如何提煉黃金的
古人找金子主要是用水淘金,這種方法是非常方便的,而且也別容易找到金子,這種方法叫重砂找礦法,是一種非常悠久的找礦的方法,它簡便經濟而且有效,所以說在現在也是特別流行的。他主要就是利用的是金子和其他礦物質之間的密度來進行淘取金子。比如說做一個實驗,在水裡金子一般都會掉下去,而其他的礦物質或者雜質就會很容易被水沖走。一般還會借用水銀這個東西來進行分離,第一個是磨礦,就是把礦石磨成粉末。第二個就是淘洗在水中淘去除不含礦的部分。第三道工具就是燒結,把他們一起做成球團。第四道就是還原冶煉,讓他形成含金銀的鉛塊,第五個就是灰吹。吹入氧氣便可獲得純度更高的黃金白銀。
㈡ 古代人如何提煉黃金
古代人如何提煉黃金:古代煉金技術受限制於科技,大多僅使用高溫方式,即使用鍋爐或柴燒等將可能為黃金礦石的礦石進行融化,再使用一個自製模具,將融化後的帶有黃色的礦石溶液裝入模具即可,但純度不高。
古代黃金詳細提煉方法:
1、第一道工序是磨礦:先將礦石放入水碓,通過水力作用將大塊的礦石粉碎,然後用石磨磨成粉末。
2、第二道工序是淘洗。就是將礦石粉末放在水中淘洗,去除不含礦的部分,留下含金銀較多的粉末,行話叫精礦粉。
3、第三道工序叫制團燒結。也就是將含金銀的粉末和米飯等混合在一起做成球團,與木炭分層壘成堆,去除硫化物的硫、燒結成鬆脆的礦團。
4、第四道工序叫鉛還原冶煉。將礦團鉛混合熔煉,進行化學置換,形成含金銀的鉛塊。
5、第五道工序叫灰吹法。也就是把含金銀的鉛塊放在草木灰上熔煉,吹入氧氣,去除鉛塊的鉛。吹去草灰,便可收獲高純度的黃金白銀。
㈢ 如何提純黃金
混汞黃金提純法。這是一種古老的黃金提純方法,只要有耐心,可以提到很高的純度,具體方法如下:
汞齊化:黃金+汞+水;不斷研磨,直到無黃金顆粒為止,黃金與汞生成金屬間化物。
加硫:將硫磺粉與已汞齊化的金研磨混合。
空氣中加熱培燒:此時,多餘的汞揮發,賤金屬首先生成金屬硫化物,後期生成金屬氧化物
多次重復以上操作
加硼砂熔化成金錠:賤金屬氧化物與硼砂反應生成低熔點物質,浮於液體上層,純金在底部。
採用此方法要防止汞蒸汽中毒。
古代因為沒有硝酸硫酸等化學葯品,只能採用以上方法,現在我們可以將以上方法改進:
充分汞齊化
多次加硝酸去雜
熔化
黃金純度處決於汞齊化的充分度和硝酸去雜的徹底度,如果處理得好。黃金純度可達99%以上。
本方法適合用汞捕收的粗顆粒金的處理。
黃金(Gold)是化學元素金(化學元素符號Au)的單質形式,是一種軟的,金黃色的,抗腐蝕的貴金屬。金是較稀有、較珍貴和極被人看重的金屬之一。國際上一般黃金都是以盎司為單位,中國古代是以「兩」作為黃金單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金屬。不僅是用於儲備和投資的特殊通貨,同時又是首飾業、電子業、現代通訊、航天航空業等部門的重要材料。
黃金的化學符號為Au,金融上的英文代碼是XAU或者是GOLD。Au的名稱來自一個羅馬神話中的黎明女神歐若拉(Aurora )的一個故事,意為閃耀的黎明。
國際金價進入2015年後大幅飆升,紐約市場金價從每盎司1200美元一路上行,不到一個月已升至1300美元關口;統計顯示,紐約市場黃金期貨價格2015年來已累計上漲9.3%。
㈣ 古代如何在金礦石中提煉黃金具體技術如何
古法煉金的第一步,就是將金礦石粉碎成黃豆粒大小,然後放 在原始的石磨中磨製,直到磨出厚厚的灰色泥漿為止。
經過石磨摸出來的泥漿,我們就把他放在這個流板之上,然後 用水不斷的沖擊這些泥漿,因為黃金的比重會比較大,所以他會被 掛在這個流板之上。
古法煉金的最後一道工序叫做化火,這也是黃金冶煉最關 鍵的一步!也就是將這些毛金化作金塊,化火時,先用旺火將坩堝燒紅,當熔煉的金水被提純到一 定程度時就倒入金模,黃金冶煉就到此完成了。古法煉金的整個工 藝全憑金匠的經驗和感覺來掌握,煉出來的盡快成色也不是很純, 含金量只有七八成還有二三成為雜質。
古老的黃金提純方法,只要有耐心,可以提到很高的純度,具體方法如下:
1. 汞齊化
黃金+汞+水
不斷研磨,直到無黃金顆粒為止,黃金與汞生成金屬間化物。
2. 加硫
將硫磺粉與已汞齊化的金研磨混合
3. 空氣中加熱培燒
此時,多餘的汞揮發,賤金屬首先生成金屬硫化物,後期生成金屬氧化物
4. 多次重復以上操作
5. 加硼砂熔化成金錠
賤金屬氧化物與硼砂反應生成低熔點物質,浮於液體上層,純金在底部。
㈤ 中國古代冶金與現代冶金技術的對比
古代治金技術:http://..com/question/19371528.html
中國治金技術網:http://www.chinayj.com.cn/
在再兩個地方應該可以找到區別了,我認為古人的智慧也是相當發達的,青銅在以前是很鼎盛了
精細方面雖然比不多現代,但是無論是技術(不包括高科技)是不會遜色於現代的
古代缺少的東西太多了,比如效率呀趕不上現代,勞動力也比我們多, 也比較累,而且現在科技發達可想而知
我只能幫到這里了,那兩個網站也是網路找給你,很難找這種資料呵,希望你別介意,有什麼不懂的,還是建議你去問老師吧!!!
一般的回答都是網上轉來的,還是考自己去找吧
㈥ 古代是如何而煉制金屬
煉金術是中世紀的一種化學哲學的思想和實踐,是當代化學的雛形。其目標是將一些基本金屬轉變為黃金(gold),製造萬靈葯及制備長生不老葯。現在的科學表明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直到19世紀之前,煉金術尚未被科學證據所否定。包括牛頓在內的一些著名科學家都曾進行過煉金術嘗試。近代化學的出現才使人們對煉金術的可能性產生了懷疑。
西方的煉金術
早期的煉金術者的生活時代是從公元一世紀到五世紀。西方最早的煉金術著作是委託德謨克里特的名字寫的(約公元100年)。西方煉金術認為金屬都是活的有機體,逐漸發展成為十全十美的黃金。這種發展可加以促進, 或者用人工仿造。所採取的手段是把黃金的形式或者靈魂隔離開來,使其轉入賤金屬;這樣賤金屬就會具有黃金的形式或特徵。金屬的靈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種靈氣,主要是表現在金屬的顏色上。因此賤金屬的表面鍍上金銀就被當作是煉金術者所促成的轉化。
煉金術者所採用的一個相當普遍的方法是把四種賤金屬銅、錫、鉛、鐵熔合,獲得一種類似合金的物質。然後使這種合金錶面變白,這樣就賦給它一種銀的靈氣或者形式。接著再給它加進一點金子作為種籽或發酵劑使全部合金變為黃金。最後再加一道手續,或者把表面一層的賤金屬蝕刻掉,留下一個黃金的表面,或者用硫磺水把合金泡過,使它看上去有點象青銅那樣,這樣轉變就完成了。
另一種為早期煉金術者加以廣泛傳播的思想,是一種更原始的觀念,即金屬是兩性生殖的產物,金屬本身就有雌雄之分。這種觀念在伊斯蘭教和中古煉金術里的地位比較重要。
自公元12世紀起,基督教盛行的西方開始翻譯阿拉伯和希臘著作,包括煉金術文獻。希臘煉金術對歐洲的影響遠不及經過了系統化的阿拉伯煉金術所產生的影響。煉制黃金是歐洲煉金術的主要目標。歐洲學者根據伊斯蘭煉金術的理論,作了大量實驗。雖然不可能成功,但為化學的發展與出現積累了大量知識。
伊斯蘭的煉金術
伊斯蘭煉金術體現了一種關於本質的哲學,它與古希臘赫爾墨斯的哲學和中國的煉金術,以及關於礦物和金屬轉變成金的特殊原理都有密切的關系。伊斯蘭教歷史上,穆斯林學者對煉金術的效能長期爭論不休。正統的宗教學者大多反對煉金術,而多數自然學科的學者,盡管他們也不相信一般金屬能變成黃金,卻接受了煉金術的基本觀點。著名的伊斯蘭醫學家伊本?西那 在他的《治療書》中關於金屬構成的學說,便是以煉金術的理論為基礎。
穆斯林最早的煉金術者是倭麥亞王子哈立德?伊本?葉基德。8世紀初,煉金術甚為流行,其代表人物是賈比爾?伊本?哈揚。他的著作《七十本書》和《平衡書》,被視為伊斯蘭煉金術的基礎理論著作,是用阿拉伯文寫成的關於煉金術最重要的文獻。穆斯林醫生兼煉金術拉齊被譽為將煉金術發展為古代化學的奠基人。
中國的煉金術
煉金術在中國古代叫煉丹術。
中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派人到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葯。漢武帝本人就熱衷於神仙和長生不死之葯。到了東漢煉丹術得到發展,出現了著名的煉丹術家魏伯陽,著書《周易參同契》以闡明長生不死之說。繼後,晉代煉丹家陶弘景著《真誥》。到了唐代,煉丹術跟道教結合起來而進入全盛時期,這時煉丹術家孫思邈,著作《丹房訣要》。這些煉丹術著作都有不少化學知識,據統計共有化學葯物六十多種,還有許多關於化學變化的記載。
影響
煉金術經過現代科學證明是錯誤的。但作為近代化學的先驅在化學發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通過煉金術,人們積累了化學操作的經驗,發明了多種實驗器具,認識了許多天然礦物。煉金術在歐洲成為近代化學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另外:煉金術(Alchemy)
Alchemy一詞源自阿拉伯文el-kimya,埃及文為Khem,早於基督教的出現。煉金術結合法術(magic)和希臘神秘哲學(Hermetic philosophy),四世紀以後,煉金術被壓制。十二世紀,煉金術經由西班牙的伊斯蘭教煉金術士傳入歐洲。在歐洲,中世紀煉金術結合了諾斯替教的成分,最流行的部分是轉石成金這種技術。
鍊金術並非憑空捏造,事實上,它乃是由希臘先哲亞理斯多德所提出的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也是近代化學及醫學的先驅。
「如其在內,如其在外;如其在上,如其在下。」(As within, so without; as above, so below.)煉金術的這四句金言代表了煉金術的整個宇宙觀,在上者或在外者,指大宇宙,包括神、自然和整個地球;在下者或在內者,指小宇宙,指人類的靈魂或心靈。無論是神、自然、人類或心靈,內外上下的相應表現的是一個統一和諧的宇宙,用中國煉丹術的話來說,是大周天與小周天的關系;用西方宇宙論的話來說,就是大宇宙(macrocosm)與小宇宙(microcosm)的關系。)
㈦ 古代如何在金礦石中提煉黃金具體技術如何
古代煉金主要需經過5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磨礦:先將礦石放入水碓,通過水力作用將大塊的礦石粉碎,然後用石磨磨成粉末。
第二道工序是淘洗:就是將礦石粉末放在水中淘洗,去除不含礦的部分,留下含金銀較多的粉末,行話叫精礦粉。
第三道工序叫制團燒結:也就是將含金銀的粉末和米飯等混合在一起做成球團,與木炭分層壘成堆,去除硫化物的硫、燒結成鬆脆的礦團
第四道工序叫鉛還原冶煉:將礦團鉛混合熔煉,進行化學置換,形成含金銀的鉛塊。
第五道工序叫灰吹法:也就是把含金銀的鉛塊放在草木灰上熔煉,吹入氧氣,去除鉛塊的鉛。吹去草灰,便可收獲高純度的黃金白銀。
㈧ 人類最早的金屬是怎麼冶煉的
銅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
早期對天然金屬(銅、金、隕鐵)的使用
最早冶金
中國的早期冶金
青銅時代
中國商代以前的青銅器
商周青銅鑄造
其他金屬的使用
鐵器時代
鐵的發現和應用
中國冶鐵
中國鑄鐵的發明和發展
中國的生鐵煉鋼
中國鋼鐵生產設備、燃料和輔助材料
中國古代鋼鐵技術對其他國家的影響 羅馬帝國時期的歐洲煉鐵技術
中國古代冶金的其他成就
鑄造技術
金屬表面裝飾技術
其他金屬及其合金
中國古代冶金發展的特點
近代冶金技術的發展
━━━━━━━━━━━━━━━━━━━━━━━━
在新石器時代後期人類開始使用金屬,經歷了銅─青銅(包括銅砷、銅錫、銅鉛和銅鋅合金,見銅合金─鐵(包括塊煉鐵、生鐵、熟鐵或鋼)幾個時代。世界各地進入銅器、鐵器時代的時間各不相同,技術發展的道路也各有特色。冶金技術和金屬的使用同人類的文明緊密聯系在一起。新石器時期的制陶技術(用高溫和還原氣氛燒制黑陶)促進了冶金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冶金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用青銅、鐵等金屬及各種合金材料製造的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和武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社會進步。中國、印度、北非和西亞地區冶金技術的進步是同那裡的古代文明緊密聯系在一起的。16世紀以後,生鐵冶煉技術向西歐各地傳播,導致了以用煤冶鐵為基礎的冶金技術的發展,這一發展後來又和物理、化學、力學的成就相結合,增進了對冶金和金屬的了解,逐漸形成了冶金學,進一步促進了近代冶金技術的發展。
銅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利用天然金屬。此後逐漸以礦石為原料冶鑄銅器。此時以使用石器為主,也使用少量小件銅器,被稱為銅器時代或銅石並用時代。
早期對天然金屬(銅、金、隕鐵)的使用 在現在伊朗西部艾利庫什(Ali Kosh)地區發現公元前七、八千紀用天然銅片捲成的銅珠。在伊朗中部納馬克湖南部泰佩錫亞勒克(Tepe Sialk)發現了公元前五千紀的銅針。在克爾曼(Kerman)之南的葉海亞 (Yahya)地區發現了公元前五千紀後期天然銅製成的銅器。
天然金雖然容易發現,但一般塊金尺寸較小,數量較少。砂金的利用則有待冶金方法的出現,所以出現較晚。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金製品最早的為公元前五千年。南美最早使用的金屬則為天然金。在秘魯,對金的加工始於公元前1500年,而用銅和銅銀合金則在公元前1000年以後。11~14世紀的金人反映了印第安文化。(見彩圖) 隕鐵不如天然銅、金容易識別.,使用較晚。目前最早的隕鐵器是公元前四千紀的鐵珠和匕首(含鎳 7.5~10.9%),出土於尼羅河流域的格澤(Gerzeh)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烏爾(Ur)地方。
中國的最早隕鐵文物是商代中期(約公元前13世紀中葉)的藁城鐵刃銅鉞。(見彩圖) 最早冶金 天然金屬的資源有限,要獲得更多的金屬,只能依靠冶煉礦石製取金屬。人類在尋找石器過程中認識了礦石,並在燒陶生產中創造了冶金技術。
礦石煉銅是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最先使用的是氧化銅礦(如孔雀石),將氧化礦石與木炭混合加熱還原得到金屬銅。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煉的銅器出土於伊朗葉海亞(Yahya)地區(約當公元前3800年前),含有少量砷(0.3~3.7%),其中有的經過鑄造、冷加工和退火。與此同時,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使用含鎳或含砷銅器。鹼性砷酸銅礦與孔雀石相似,用它或硫砷銅礦冶煉砷青銅比較容易,鎳則往往與銅共生,容易煉成鎳銅。砷銅和鎳銅的使用延續了相當長的時間。中東的煉銅技術在公元前三千紀向歐洲和印度傳播,保持了含鎳和用砷的特點;在較晚的銅器中,如印度河流域哈拉帕(Harappa)文化,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也有含砷或鎳的錫青銅。已知的最早含錫青銅器,產於現伊拉克地方的烏爾第一王朝(公元前2800年),含錫 8~10%。
中國的早期冶金 中國甘肅東鄉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含錫6~10%),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青銅器物;約當公元前三千紀初期,與烏爾青銅同時。此外,馬廠文化的青銅刀約當公元前三千紀後期相當於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發展錫青銅的時代,和東南亞泰國北部嫩諾塔(Nor Nok Tha)出土的錫青銅時代。錫青銅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與兩河流域的歷史相當,而早於東南亞。而且,中國早期沒有出現砷銅和含鎳銅合金的階段,這些都表明中國青銅技術是獨立發展起來的。
青 銅 時 代
青銅主要指銅錫合金,古代青銅往往還含有鉛或其他金屬。銅中加入錫可以改善性能。青銅的熔點比銅低,鑄造性能好,逐漸成為古代銅器的主要品種。最早的錫青銅出現於兩河流域,約當公元前3000~前2500年。在公元前兩千紀,銅及青銅冶煉技術達到了全盛時代。埃及青銅時代約開始於公元前2600年。歐洲則在公元前1800~前1500年經歷過砷銅時代後才出現錫青銅。
中國商代以前的青銅器 在商代之前和商代初期, 黃河流域已經出現了一些銅器,包括紅銅、錫青銅和鉛青銅。山東膠縣出土了龍山文化的極為原始的黃銅錐;河南登封出土公元前三千紀末期的青銅片(見彩圖)。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三期(公元前17世紀)已能鑄造錐、錛、鈴和銅爵等較復雜的青銅器物。夏家店下層文化也出土了紅銅、青銅器和石范。甘肅齊家文化和火燒溝文化遺址出現了大批銅、青銅器和金銀飾品。此時已掌握鑄造中空器物的技術,如銅四羊權杖首。權杖首還使用了嵌鑄技術,這些都反映了較高的鑄造水平。 商周青銅鑄造 商周是中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在技術上達到了當時世界的高峰。出土大批商周鑄造銅器包括生產工具(斧、錛、鑽、刀、削、鋸、錐等)、農具(鋤、鏟、�6�1)、武器(戈、矛、鉞、鏃等)以及大量的禮器和生活用器。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了近30件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紀)的錫青銅器(圖1)。河南鄭州出土的商代中期兩只方鼎(圖2),分別重64.2公斤和82.3公斤,高約 1米,後者含鉛17%、錫3.5%。 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見彩圖),是世界上已出土的最大古青銅器。這反映了在商代後期中國青銅鑄造的卓越技術和宏大規模。古代鑄造遺址中往往發現銅錠而遺存銅礦甚少,可以推斷,此時使用了冶銅場(見銅綠山礦冶遺址)冶煉的銅料,而在鑄造作坊製作青銅器。 鑄造技術 中國商周青銅器大都用經過焙燒的泥范鑄造,晚期則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使用少量銅范。殷墟婦好墓出土了精美青銅器四百四十多件,有些器物形狀尺寸基本相同,可能已用一套模製作幾套范,這批銅器中還有結構復雜的鑄件,如汽柱甑形器(青銅汽鍋)(圖3、圖4)。 這一時期利用陶范、鑄接的辦法,鑄造了許多精巧的青銅器,如湖南出土的四羊尊(見彩圖),河南出土的蓮鶴方壺(圖5)。春秋戰國之交(公元前6~前5世紀)利用泥范鑄成的編鍾,不僅是聲學、律學上的光輝創造,也是青銅鑄造工藝的卓越成就。湖北隨縣曾侯乙墓 (約公元前430年)出土青銅器四千餘件,總重達十噸,其中錯金銘文的編鍾多達64枚,每鍾兩音。另有楚王贈送的重達135公斤的鎛鍾(見彩圖),同墓還出土了兩只重 320公斤的大缶和用失蠟法鑄造的結構極為復雜的一套尊和盤。 礦石和熔劑 冶銅的一個重要發展是硫化銅礦的使用,在阿爾卑斯山區,至遲在公元前1200年已經使用硫化銅礦,並生產了重達40公斤的銅錠。
在中國,古代使用的銅礦石主要是氧化銅。湖北大冶銅綠山礦冶遺址採用了木結構支護和排水提升設備。礦石在礦區用豎爐冶煉,附近遺留有流動性很好、銅渣分離良好的玻璃質爐渣約 40萬噸,渣中含銅平均0.7%。根據爐渣成分和爐旁的赤鐵礦推測,冶煉時使用了熔劑,以調整爐渣成分,提高渣的流動性。
冶煉設備 在冶煉設備方面,最早使用了陶質容器,從外面加熱或直接埋入木炭中,加熱燃燒,以得到高溫和還原氣氛。後來發展成為帶有風嘴的直徑約60厘米的地爐。在中國,早期使用陶尊,外部塗有草拌泥,起到絕熱保溫的作用,內面塗有耐火泥層,銅礦和木炭直接放入爐內。這一裝置不同於從外部加熱的「坩堝」熔煉,可使爐內溫度提高,這種內熱式陶尊爐發展成為泥砌或預制陶圈疊成的豎爐,下部有可以直接出渣、出銅的孔,如山西侯馬春秋冶鑄遺址的爐子。
合金的認識 在商周冶鑄的基礎上,戰國後期(公元前3世紀)的《考工記》,記載了鑄造各類青銅器所用合金成分,即「六齊」,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關於合金成分規律的記載。《呂氏春秋·別類篇》(公元前240年左右)記載:「金(即銅)柔錫柔,合兩柔則剛」,這是世界上較早的有關合金強化的敘述。《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中指出鑄造青銅時「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即要求鑄范精確,原料純潔,工藝細致,溫度、成分適當,也是較早的有關鑄造工藝的記載。在公元前二千紀,與使用錫青銅同時,中國也廣泛地使用鉛青銅和鉛錫青銅。
其他金屬的使用 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鉛、銀、金極為少見,但在公元前三千紀的早期青銅時代,在廣大地區,從希臘到中國各類文化中,它們已在窖藏或墓葬中常常出現。在兩河流域出現了含銅27.5%的銀合金匕首,當時已從鉛中用灰吹法提銀。
在青銅的應用還處在興旺時期,鐵已經登上歷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