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互聯網隱藏的危險有哪些
偽裝的數據包
讓我們來談談一種相對較新的方式,攻擊者正在逃避檢測,特別是通過埠欺騙。有許多變化和細節,但基本思想是攻擊者試圖通過使用非標准(讀取:意外)埠以惡意目的引導網路流量來繞過外圍安全措施。
示例:埠欺騙SSH流量
我將在這里深入探討最常見和最危險的例子之一是欺騙安全shell協議(SSH)流量。 SSH通常分配給埠22.安全工具假設SSH流量將使用埠22,並且幾乎世界上的每個網路團隊都將該埠完全鎖定。畢竟,他們不希望隨機的局外人在他們的網路中啟動SSH會話,控制伺服器和傳輸文件。
完成,保護。對?
不完全的。
不是22號港口,而是443號港口
如果有人欺騙他們的SSH流量怎麼辦?假設他們將它發送到埠443而不是埠22.埠443廣泛用於HTTPS / SSL / TLS。對於關鍵業務和個人活動,HTTPS流量在現代企業中完全無處不在。 IT防火牆不會經常阻止埠443 / HTTPS,因此使其成為攻擊者的理想入口點。
圖1.惡意攻擊者通過埠443欺騙SSH繞過邊界保護
圖1:惡意攻擊者通過埠443欺騙SSH繞過邊界保護
漏洞:僅按埠評估流量
您看到了問題:如果您的安全基礎架構僅通過埠確定合法流量,那麼它將不會注意到這些虛假HTTPS數據包的任何異常情況,這些數據包可能是偽裝成惡意軟體或傳輸機密數據的SSH會話。
為了增加對傷害的侮辱,認為此流量是HTTPS,網路甚至可能會將此惡意SSH流量發送到您無法分析它的套件中的無關工具(例如,Web應用程序防火牆)。如果你對我說外語,我不會理解其含義。同樣,當大多數安全工具收到錯誤的流量時,他們無法解析它。他們將接收SSH並將其視為HTTPS,在繼續忽略之前聳聳肩並說「我不知道這是什麼」。
SSH:這是來自眾議院內部的呼喚
這很糟糕,因為SSH是組織可以允許的最具風險的協議之一。
多麼糟糕?惡意行為者可以使用欺騙在企業網路內部創建SSH客戶端,將其設置為偵聽某個外部埠。然後通過外部命令和控制伺服器向它發送命令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攻擊者可以做各種各樣的破壞,無論是植入惡意軟體,泄露文件,還是將內部資料庫查詢重定向到他們控制的外部資料庫,沒有更明智的。
另一名攻擊者可能會賄賂清潔人員,將Raspberry Pi隱藏在地板下並將其連接到網路。 IT注意到某個IP地址的「SSL」流量有所增加,但是,嘿,那是Web服務的東西,所以沒有安全工具的更深入的洞察力,他們只是假設開發人員正在研究某個項目並將其留在那裡。同樣,攻擊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全權行事。
這可能正在發生。如果您的監控工具不夠智能,無法超越目標埠等表面指示符,您怎麼知道?
您無法從深度數據包檢查中隱藏
僅僅監控進出埠的流量是不夠的;您需要深入了解該流量實際上是什麼 - 能夠超越埠號,使用深度數據包檢測(DPI)來正確識別應用程序和協議。在Gigamon,我們將此稱為應用程序智能。
Gigamon最近推出了應用過濾智能,它使用深度數據包檢測識別了3,000多種常見的商業和消費者應用。應用程序過濾智能不只是查看外部標頭,它還會更深入地查看數據包。我們深入研究定義給定應用程序的數據包的獨特特徵。
Ⅱ 我國面臨哪些安全威脅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仍然面臨多元復雜的安全威脅,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戰逐步增多,生存安全問題和發展安全問題、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維護國家統一、維護領土完整、維護發展利益的任務艱巨繁重。
個別海上鄰國在涉及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問題上採取挑釁性舉動,在非法「占據」的中方島礁上加強軍事存在。一些域外國家也極力插手南海事務,個別國家對華保持高頻度海空抵近偵察,海上方向維權斗爭將長期存在。
一些陸地領土爭端也依然存在。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局勢存在諸多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地區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活動猖獗,也對中國周邊安全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台灣問題事關國家統一和長遠發展,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近年來兩岸關系保持和平發展良好勢頭,但影響台海局勢穩定的根源並未消除,「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然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
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東突」「藏獨」分裂勢力危害嚴重,特別是「東突」暴力恐怖活動威脅升級,反華勢力圖謀製造「顏色革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面臨更多挑戰。
(2)中國有哪些危險的網路擴展閱讀:
第六十八屆聯合國大會第四次評審並通過了《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根據中國提出的修改意見,這份決議首次寫入打擊網路恐怖主義的內容。面對網路恐怖主義,各國應攜手打擊,決不能讓互聯網成為恐怖主義滋生蔓延的土壤
信息時代,網路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並成為國家政治、軍事、外交以及眾多關系國計民生領域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科技進步讓人類享受文明進步的果實時,也為恐怖組織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方法。
恐怖組織一切與網路有關的活動都可列入網路恐怖范疇
1997年,美國加州情報與安全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柏利·科林第一次提出了「網路恐怖主義」一詞,認為它是網路與恐怖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同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專家馬克·波利特對這一概念進行了補充,認為「網路恐怖主義是有預謀的、有政治目的的針對信息、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程序和數據的攻擊活動,由次國家集團或秘密組織發動的打擊非軍事目標的暴力活動」。此後,網路恐怖主義的定義不斷得到補充和完善,「電子聖戰」「網路聖戰」等提法相繼出現,它們更突出了活動發起者及其目的,以區別於通常意義的網路罪犯和黑客。
盡管沒有統一的概念,但國際社會的共識是,與傳統意義上的恐怖主義一樣,恐怖組織一切與網路有關的活動都可列入網路恐怖范疇,包括恐怖宣傳、招募人員、傳授暴恐技術、籌措資金、組織和策劃恐怖襲擊、實施網路攻擊和破壞等,都應視為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行為。
網路空間匿名、龐雜的特性使恐怖分子更易藏匿其中,邊界和距離的「終結」,理論上能讓恐怖分子在任何地方實施行動。每個晶元都是潛在的武器,每台電腦都可能成為有效的作戰單元。恐怖組織編織起一張復雜的網,每個人都是一個節點,即使組織的大部分被破壞,他們也能獨立完成行動。一次網上攻擊的發生通常沒有任何明顯徵兆,而且很難判斷攻擊的真正發源地。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結合處成為恐怖分子最好的突破口和進攻點。
與恐怖分子相關的網站數量增長迅速,遍布全球,內容令人毛骨悚然
在恐怖分子看來,互聯網是發動心理戰和宣傳戰的「天然戰場」。「基地」組織頭目扎瓦希里曾說,「我們正處於一場爭奪人心的媒體戰中」。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2008年報告稱,「基地」組織已逐步建立起一個遍及全球的多層面網路宣傳網,從製作到傳播都有嚴格程序。它主要依靠四大媒體中心開展網上宣傳,即「隊伍」(屬「伊拉克伊斯蘭國家」)、「雲彩」(屬「基地」組織司令部)、「媒體委員會」(屬馬格裡布地區「基地」組織)和「聖戰之音」(屬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這些機構製作的宣傳品種類繁多,包括記錄恐怖襲擊全過程的錄像並附帶圖示、聲效、標語、字幕和動畫等;還有各種網路雜志、實時新聞、文章、白皮書甚至詩歌等。宣傳品上傳互聯網前,通常要送到所謂的「交換所」核驗,同時確保信息實時更新。以色列海法大學傳播學教授加布里埃爾·威曼統計,1998年與恐怖分子相關的網站有12個,如今已增至近1萬個。2011年俄羅斯境內極端主義網站達7500家;東南亞地區以印尼、馬來語為主宣揚極端思想的網站和論壇增長快速,「印尼解放黨」「天堂聖戰」等網站聲勢浩大。
互聯網成了恐怖分子交流和傳授「技藝」的絕佳場所,也成為新生恐怖分子首選的「課堂」。一個名為「利劍」的「基地」網站每月雖然只開放兩次,內容卻令人毛骨悚然——恐怖分子公然討論綁架和殺害人質的技巧。該網站還提供了其他一些教程,比如沙林毒氣、汽車炸彈以及各種爆炸物的殺傷力和使用方法等。有專家利用網路搜索技術了解這些網站的現狀時發現,2008年已有5億個恐怖分子網頁和帖子,其中討論簡易爆炸裝置的就有數萬個。
恐怖組織利用網路大量收集各國政府信息,網路斂財向智能化發展
開放的網路也為恐怖組織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網上內容包羅萬象,恐怖分子既能獲取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信息,也可掌握武器製造、黑客技術等。「9·11」事件前,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核能協調委員會、環保局以及疾病防控中心等機構的官網上包含大量有關美核武清單、間諜衛星、核武器生產工廠分布、緊急情況處理以及化學設備安全等方面的檔案材料。在阿富汗發現的「基地」組織電腦中,就存有如何利用美國通信、電力、水力分布網的指示和計劃信息,以及一些水壩的詳細構造圖。2008年印度孟買爆炸案中,恐怖分子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和谷歌地圖掌握目標地形,利用黑莓手機實時了解政府的應對部署。
此外,恐怖組織的網路斂財已擺脫原始的匯兌募捐方式,朝智能方向發展。例如通過進入他人電腦,竊取銀行卡、信用卡密碼,盜取錢財。號稱「網路007」的網路恐怖主義領袖特蘇里曾盜取過3.7萬張信用卡,總額達350萬美元。又如幕後操縱網上賭球、博彩業,每年恐怖分子利用網上博彩洗錢、籌資達數億美元。恐怖組織還打著「慈善」幌子騙取錢財,如利用與「基地」及塔利班聯系密切的「全球救援基金會」、打著人道救援旗號的非政府組織網站等。
恐怖組織的網上活動有了新的手法,呈現新的特點
首先,臉譜等新媒體的普及掀起新一輪網路恐怖潮。
有專家指出,社交媒體成了恐怖分子的「戰略工具」,使恐怖分子可以直接「敲開」目標受眾的大門,而無須等待訪客上門。各大聖戰論壇號召開展「臉譜入侵」行動,「推特恐怖」「優圖恐怖」等屢見不鮮。2013年9月,肯亞首都內羅畢西門購物中心恐怖襲擊事件的製造者就對襲擊事件進行了「推特直播」。
其次,催生大量「本土恐怖」。「基地」等恐怖組織的「網上轟炸」開始把年輕人,尤其是西方的年輕人作為新鮮對象。
全球伊斯蘭極端思想網路「At-tibyan出版」主要負責向西方國家宣傳,它刊登的《服務及參與「聖戰」的39種方式》一文在網上非常流行。「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的宣傳視頻亦針對英國等歐洲國家。視頻中一位20歲的英國學生到敘利亞旅遊後加入該組織,聲稱「工作不多,薪水不錯,包吃包住」。借用這些招數,恐怖組織成功在美國和西歐國家「感召」了大量「白人穆斯林」並使他們化身為「聖戰鬥士」。「基地」組織葉門分支前頭目安瓦爾·奧拉基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血洗肯亞購物主義的疑犯「白寡婦」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美國華盛頓智庫兩黨政策中心擔心,「美國面臨的最大恐怖威脅不再來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邊境山區,而是來自於美國國內滋生的本土恐怖分子」。歐盟委員會內政事務委員馬爾姆斯特倫稱,已有1200多名歐洲人前往戰亂地區參與恐怖主義組織的活動,若日後重返歐洲,勢必構成威脅。今年5月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猶太博物館實施槍擊的,就是一名從敘利亞戰場返回的法國人。
第三,「獨狼」式恐怖分子激增,網路技術已成「獨狼」賴以生存的血液。
2013年2月,美政治風險評估公司總裁傑弗里·西蒙在《「獨狼」式恐怖主義:了解它日益增長的威脅》一書中指出,科技進步,尤其是網路技術革命助長「獨狼」式恐怖主義,人類即將面臨第五次「恐怖浪潮」,即「科技恐怖浪潮」。「獨狼」無須現身就可通過網站和社交媒體等工具獲取各地信息,甚至直接實施網路恐襲。「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就專門製作、出版英文網路雜志《激勵》,煽動西方極端分子發動「獨狼」式恐怖襲擊。2009年胡德堡軍事基地槍擊案中殺害13名美軍士兵的陸軍心理醫生尼達爾·哈桑、2013年4月在波士頓馬拉松現場製造恐怖襲擊的察爾納耶夫兄弟都是受「聖戰」思潮洗禮的「獨狼」。
第四,恐怖分子開始從利用網路轉向攻擊網路,激進分子、黑客、恐怖分子之間的界線趨於模糊。
網路上出售攻擊程序、系統漏洞和用戶信息的黑市遍布全球,甚至還可通過掮客牽線「買兇」,實施網路攻擊的門檻大大降低。此外,激進分子、黑客、恐怖分子之間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不排除未來出現三者「合流」的可能。如名聲赫赫的黑客組織「敘利亞電子軍」,越來越多地插手國際國內事務,影響惡劣。2013年4月23日,該組織盜取美聯社官方推特賬號,謊稱「白宮發生兩起爆炸,奧巴馬受傷」,美股市應聲大幅波動,損失約2000億美元。
Ⅲ 常見的網路安全風險有哪些
網路安全可以從狹義及廣義兩個定位進行分析。狹義方面,網路安全主要可以分為軟硬體安全及數據安全,網路安全指的是網路信息安全,需對其中數據進行保護,保證相關程序不會被惡意攻擊,以免出現不能正常運行的情況;廣義方面,會直接涉及到網路信息的保密性及安全完整性,會隨重視角度變化而變化。
1、計算機技術方面
網路設備及系統安全是網路系統中安全問題的潛在問題,計算機系統實際運行中會因為自身設備因素,導致相應安全問題的出現。除此之外,網路信息技術相關優勢一般會體現在信息資源共享及資源開放上,所以更容易被侵襲,計算機網路協議在整體安全方面也存在潛在問題。
2、由於病毒引起的安全風險
計算機網路安全中最常出現的問題為病毒,病毒是由黑客進行編寫的計算機代碼或計算機指令,可以對計算機中相關數據造成嚴重破壞。按照數據實際摧毀力度分析,可以分為良性及惡性,這兩種病毒都能夠進行迅速傳播,具有較強的摧毀性能力,病毒可進行自行復制。現代社會計算機網路逐漸普及,病毒在網路上的傳播也更加迅速,通過網頁瀏覽或郵件傳播等,都可以受到病毒影響,使得計算機系統內部收到計算機病毒攻擊而癱瘓。
3、用戶問題
目前我國網路用戶對安全問題沒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及正確的態度,使用非法網站、下載安全風險較大的文件、不經常清除病毒、為設置安全保護軟體及防火牆等問題,用戶的不重視很容易讓黑客對網路安全進行攻擊。互聯網用戶使用網路時,並不能看到病毒,所以對病毒問題沒有足夠的重視,也缺乏相關防範意識。用戶一般情況下只能看到網路帶來的便利,忽視安全問題,部分用戶不注重隱私保護,隨意泄露隱私,所以近年來網路欺詐事件層出不窮。
Ⅳ 網路有哪些危險
一般入侵 網路攻擊 掃描技術 拒絕服務攻擊技術 緩沖區溢出 後門技術 Sniffer技術 病毒木馬網路安全技術,從代理伺服器、網路地址轉換、包過濾到數據加密 防攻擊,防病毒木馬等等
Ⅳ 中國網路安全與信息化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權威研究:2018-2025年中國網路安全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
網頁鏈接
Ⅵ 請你舉例說說互聯網有哪些安全危險
危害網路安全的行為包括三種類型:
一是直接非法 侵入他人網路、干擾他人網路正常功能或者竊取網路數據;
二是為他人實施上述行為提供專門的程序和工具;
三是明知他人從事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而為其提供技 術支持、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行為。
《網路安全法》第27條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 從事非法侵入他人網路、干擾他人網路正常功能、竊取 網路數據等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不得提供專門用於從事侵入網路、千擾網路正常功能及防護措施、竊取網路 數據等危害網路安全活動的程序、工具;明知他人從事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的,不得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廣告 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危害網路安全行為侵害他人權利的,應承擔相應的 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還可能受到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應承擔刑事責任。
Ⅶ 國家層面的網路安全有哪些
網路安全(Cyber Security)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2020年4月2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保密局、國家密碼管理局共12個部門聯合發布《網路安全審查辦法》,於2020年6月1日起實施[2]。2021年2月,評選為2020年中國網路安全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