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假如我們回到了近代,我們看看當時的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是怎樣的
從近代史來看,成熟的西方文明體系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當時西方幾個老牌帝國通過兩次工業革命迅速奠定了國家發展的基礎,隨後海外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又很快讓他們成為了發達國家。
這樣的巔峰時期一直持續到二戰之後,整個世界格局開始進行大洗牌。畢竟巔峰之後總是要走下坡路的,所以歐洲各國的霸主地位都開始逐漸沒落,發展和崛起的重心開始往亞洲地區轉移。
歐美國家當時非常看好印度,英國殖民統治印度兩個世紀的時間里,給印度留下了一個很好的工業底子,所有人都覺得印度就是下一個崛起的超級大國。
然而歷史的發展進程超乎所有人的意料,印度的停滯不前讓西方的優越感盪然無存,取而代之成為超級大國的,是兩百多年前就被拿破崙譽為沉睡的雄獅的中國。
中國如今已經是世界上綜合國力第二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經濟體,許多經濟學家都預言中國的經濟體量超越美國,只是時間長短的事情。中國的崛起和發展,已經是板上釘釘。美國智庫表示:中國正試圖成為一個全能的國家。
也就是這樣快速崛起的中國,給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心理,他們開始打壓和圍堵中國,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阻礙中國前進的步伐,防止中國成為一個全能的國家。
一個全能的國家將是很難被戰勝的,中國的未來到底會有多強,才會導致如今的歐美國家如此「憂心忡忡」呢?
一、中國究竟想要變成一個如何強大的國家?
首先我們不應該受到西方言論的影響,而是從中國本身出發。西方國家一直認為一個強大的亞洲國家會挑戰現有的世界秩序,但真的是這樣嗎?
答案自然不是,成為世界第一的強國,從來都不是中國在做的事情,也根本就不符合中國如今的基本國情和根本利益。
中國權威官方媒體也曾經對此作出過回應,中國如今的崛起都是在世界現有的體系內崛起,中國並不想挑戰現有的體系,只想要參與現有的體系,並對這個體系有所建設。
這已經很好地表達了中國的態度,而我們縱觀中國如今整體的發展,也可以看出來,中國只想要變得強大起來,根本無心去爭世界第一的寶座,中國所有的發展都是基於符合自身根本利益的情況。
中國本身的發展需求,離不開中國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首先得明白中國自身的目標是什麼,想要變得多強,才能夠知道未來的中國到底有多強。
所謂的「兩個一百年」,分別是在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的時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要實現這兩個目標的基礎是:在第一階段的時候2021年的GDP和人均GDP都要比2010年翻一倍。
第二階段就是21世紀中葉左右,實現整個中國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
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我們跟以資本主義為主的西方國家有本質上的區別,意識形態上的不同會讓我們擁有不同的思想,並且在國家發展的道路上作出不同的抉擇。
當然這跟我們的民族歷史分不開關系,從鴉片戰爭開始,我們的目標是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在人民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我們的目標是發展經濟,國家和人民富強。一直到現在,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小康,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
這就是我們的國家追求,我們的民族夙願,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如果說想弄明白未來的中國會有多強大,那麼現在我們可以得到的結論是:中國正在不斷努力奮斗,試圖成為一個經濟持續增長,且兼具社會公平正義,並且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國家。
在歷史上,這樣的國家還沒有出現過。曾經的蘇維埃聯盟也有此夢想,只不過最後失敗了,但中國不會走蘇維埃的老路,中國有信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這個目標的國家。
二、中國的「一帶一路」
作為國家級的頂層合作倡議,「一帶一路」是中國的變強之路上不得不提的一個點。未來的中國有多強,離不開「一帶一路」路」的建設能夠達到的程度。
「一帶一路」的目標是集結各國,打造出一個經濟融合和政治融合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目前為止,中國在「一帶一路」中,已經承包的工程項目早就超過了3千個,更是直接與全世界17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超過200份合作文件,再來看看其中涉及到直接投資的國家,在2015年就已經有49個國家,其中合同金額178億美元,執行金額121億美元。
「一帶一路」不只是中國想要加強雙邊合作的程度,其中涉及到的多層次、多渠道的溝通,會直接推動雙方關系的全面發展。實現共贏才是如今國際社會的主題,單邊主義可不是。
「一帶一路」會在很大程度上快速提高中國的軟實力,並且讓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提升。
比如跟中國建立「一帶一路」的合作關系的國家有一百多個,並將中國作為他們最大的合作貿易夥伴,但與美國存在這種關系的國家卻只有五十多個。
這就是軟實力和影響力的體現,並且在未來,這種影響只會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而越來越深。
美國智庫曾經對「一帶一路」作出了很多戰略性的研究與解讀,美國智庫出的報告里認為,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得到的首先是一個真正的全球大國的形象,畢竟中國所承擔的大國責任在「一帶一路」里體現得淋漓盡致,不只是直接援助,還有幫助其他國家建設基礎設施,這都是大國責任的體現。
除此之外,中國還跟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建立了多層次的發展,這其中包括政治、經濟、工業、教育,乃至各國的安全網路。這些在現在看來毫不起眼,甚至有些累贅。但是對於中國的未來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美國智庫的報告中,將中國現今在世界的這筆財富定義為以後重新塑造歐亞兩個大洲的經濟以及地緣政治格局的一粒「種子」。
既然種子已經播下,那麼只需要靜候時機,自然會有成長為參天大樹的一天。如今中國的影響力已經日漸變強,並且通過「一帶一路」,在世界上其他重要地區也很有可能會占據主導地位,這就是中國正在變強的最好象徵。
三、中國製造2025,中國正在成為一個全能的國家
美國智庫對於中國未來三十年的發展非常看好,其中一位美國專家認為中國的發展極限是不可估量的,也警惕西方國家要盡快放棄所謂的西方優越論,這是一個陳舊的觀念。
中國被西方國家認為是一個正在走向全能道路的國家,如果真如美國智庫的專家給出的報告所言,那麼中國走向全能之路離不開中國的國家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時國務院在2015年部署的一個戰略文件,目的是讓中國全面推進實施,成為一個製造強國。
沒有人能否定製造業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美國曾經用來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具有威脅性的方法,就是當這個國家的製造業總量達到美國製造業的70%的時候,美國就會開始將這個國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並通過各種方式打壓和圍堵這個國家,抑制這個國家的發展。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立國的根本,以及成為強國的根基。
一個強大的國家,它交出來的「成績單」里,製造業的這個欄目一定是耀眼的。
中國製造2025的基本原則,是先扎扎實實打基礎,再加強戰略的謀劃部署,這樣才可以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制高點。這其中包括市場本身的主導地位和政府加以引導和強化,再明確創新方向,發展關鍵核心技術。
最終才是利用全球的資源和市場,加強全球布局和國際方面的交流合作,讓中國製造走向整個世界。
中國製造重點的十大領域裡面,都是像信息技術產業、機器人產業、航天裝備、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這樣的關鍵核心技術產業。
中國在這一方面的前瞻部署,是希望通過三個十年的計劃,一直在21世紀中葉,也就是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時候,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製造強國。
如果中國的三個十年的計劃成功了,那麼在這些高端科技領域裡面,中國就擁有了跟西方等發達國家角逐的實力,到時候就是一個實打實的全能強國了。
聯合國曾經對中國的高端技術核心產業做過研究與統計,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核心技術產業裡面,從業的人員基本年齡都在二十五到三十五歲。這個年齡段的青年就是關鍵技術產業的核心力量,每年都有許多青年前仆後繼投入到這些高新技術產業中。
我們都明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就是說中國的製造業整體就像這些年輕人一樣,是蓬勃發展,擁有無限可能的。
西方世界一直認為西方如今的社會發展已經是現代社會的頂端以及終點,所以他們也認為中國的發展是在偏離「正確的道路」,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印度如今不就是在謹遵西方的諸多教誨,但不符合國情的策略卻一直在阻礙著印度社會的整體發展。所以印度雖然擁有一個良好的工業底子,如今綜合實力卻已經被中國狠狠甩在了後頭。
如果是以印度的例子來看,我們根本無需管西方國家如何「指指點點」,中國只需要走符合自己國情的路,自然能成為一個全能的國家。
只有人民說好,才是真的好。
⑵ 中國人的追求到底在哪裡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你是否覺得你想要的東西你卻始終得不到?你是否覺得身邊的人想要的其實不是真實的物品?人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在現實中是沒有的.換句話說就是夢想(或理想等)與現實是一對矛盾.
現在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關於建設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關於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如此.
中國的經濟文化正在迅速發展,人們大多以為自己的需求應該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但結果總是事與願違.中國雖然發展迅速,但依然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上的需要.隨著中國的發展,這個矛盾就會逐步被解決啦.
⑶ 《中國人想要什麼》
公平正義。
⑷ 幾年以後中國人生活中最需要什麼
你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你想知道幾年以後
中國人生活中最需要什麼,
首先必須告訴你
是糧食和飲用水。
民以食為天。
沒有糧食和充足的飲用水。
對這個地球上的所有人類
都是一種威脅。
⑸ 中國最需要什麼
中國需要高端的技術,和人類生活有關的各種高端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數碼技術、航天技術、機械技術等,這些方面我們都只掌握了一點點鳳毛麟角,和科技發達國家尚有明顯的差距。從表面上看,美國與日本只是掌握了計算機與數碼的高端技術,從而使其整個國家經濟水平都遠超其他國家,這正像一個人具備無與倫比的繪畫技藝,而使其備受尊敬和賺取可觀的利潤一樣,一個國家若真正掌握了一項人類級別的核心技術,那麼這個國家的經濟和地位也會同樣上升到更高級別,人民的自尊心才能得以維護。符合發展規律的是,越是處在高處的人,越能發現更多人類的期望,其開發創造力將會變得越發強勁。
所以,欠發達國家的人民應該自發的積極維護民族自尊心,從我做起。並且刻苦學習基礎知識,豐富自身思維,認識自然,認識人類,認識發展。學生階段的文化知識,正是這些基礎知識的成型階段,學好數學、語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歷史等等,都將為自己更深層次的發展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當然,術業有專攻,自身的興趣也決定著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和今後的研究水平,如何培養自己的興趣,達到專一精深的研究程度,也是需要同學多加學習的。
⑹ 中國人到底想要什麼 品牌如何迎合需求
在沿海及內陸城市的主要街道幾乎都能找到星巴克(Starbucks)。從耐克(Nike)、別克(Buick)到西門子(Siemens),中國消費者對西方品牌的喜愛遠遠勝過國內的競爭品牌。微博的興起,胡同拳頭(Hutong Fist)和麥田守望者(Catcher in the Rye)等搖滾樂隊的流行,甚至是聖誕節的備受追捧,似乎都表明中國正越來越西化。但千萬別被表象所迷惑。中國的消費者並沒有變得「西方化」。他們越來越現代化和國際化,但他們依然很「中國」。如果說我從自己在中國20年擔任廣告高管的經歷中學到了什麼的話,那就是,成功的西方品牌灌輸給中國的信息是「全球化」而不是「外來者」──這樣他們就能成為中國文化的載體。隨著中國迅速邁向超級大國,理解其消費文化是理解這個國家的良好開端。盡管這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正經歷急速演變,但根本的文化底蘊卻經歷數千年基本沒變。中國是儒家社會,是自上而下的家長制度與自下而上的社會流動性匪夷所思的結合體。在中國,彰顯個性總是與適應融入相沖突,野心勃勃與嚴守克己相矛盾,中國人就是被這些矛盾驅動著。在中國社會,除了對他人的義務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認可,個人是沒有特性的。集體和國家是個人身份的永恆支柱。西方的個人主義,即賦予個人獨立於社會之外意義的概念,在中國是不存在的。各種各樣的青年群體時不時地浮出水面,看看「都市玉男」以及「淘寶狂人」的興起就知道了。但自我表達一般都會遭到反感,社會認可仍等同於「成功」。文科生被認為不如擁有工程或財會學位的畢業生。因為擔心「丟臉」或被打上有病的標簽,很少人敢去看心理醫生。不能生孩子是令人失望的嚴重問題。中國人接納數字產品的速度是這個國家在變化的一個跡象。但改變零售商與消費者力量制衡的電子商務卻直到中國人追求放心感的需求得到滿足才開始起步。即便交易是在線上安排的,多數消費也都是當面完成,購買者查驗產品並用現金付款。就連數字化的自我表達也需要安全,需要匿名的掩護。新浪微博(中國版Twitter)、人人網和開心網(中國版Facebook)等社交網站迅速發展。但用戶卻躲在假身份和化名背後。我供職的智威湯遜廣告公司(J. Walter Thompson)與互聯網控股公司IAC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不到三分之一的年輕美國人贊同「現實生活中不能說的不能做的我都可以在網上實現」這句話,41%的人不贊同。而在中國的受調查者中,73%的人贊同,只有9%不贊同。各個社會經濟階層的中國人都在努力「贏」──也就是攀爬成功的階梯──他們都在適應著體制,而不是去對抗它。在中國人的消費文化中,一直存在著自我保護和彰顯身份的矛盾。這種掙扎解釋了兩種貌似沖突的發展趨勢的存在:一方面,我們看到驚人的高儲蓄率、對物價的極度敏感和對信用卡支付利息的排斥;另一方面,中國人又痴迷於奢侈品,願意花年收入1.2倍的錢買一輛車。每天,中國人都面臨著被撕碎的社會安全保護網,保護個人財富制度的缺乏,被污染的食品,還有無數對家庭和健康構成的威脅。消費者通過物質展示來彰顯身份的本能對保守的購買行為起到了平衡作用。保護自身利益是消費者考慮的首要因素。即便是高檔塗料也必須確認無毒才能展示顏色鮮艷的優點。無論是什麼價位,安全是所有購車者主要考慮的因素。要贏得中國的消費者,品牌需遵循三個規則。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公開使用的產品,無論是直接公開還是間接公開,價格溢價都要比私下使用的產品高。領先的手機產品都是國際品牌。而家用電器領跑者則是廉價的國貨,比如TCL、長虹(Changhong)和小天鵝(Little Swan)。根據英國零售商百安居(B&Q)的一項研究,中國中產階級平均只花1.5萬美元為一套1,000平方英尺(約92平方米)的毛坯房進行裝修。購買奢侈品更多的是身份投資,而不是為了其本身的美觀或工藝。中國目前是世界胃口最大的奢侈品買家,把前往香港和巴黎等城市的出境游算上的話至少是這樣。據免稅購物公司Global Refund統計,在法國,占遊客總數不到2%的中國遊客消費了15%的奢侈品。公共展示也是全球品牌為吸引中國消費者重新定位應考慮的一個關鍵因素。盡管中國有茶文化,但星巴克卻成功地把自己打造成了新一代精英聚會洽談的地方。必勝客(Pizza Hut)和哈根達斯(Haagen Dazs)都在中國建立了龐大的以堂食為主的連鎖店網路。(買回家享用的五美元一大盒的香草冰激凌在中國不好賣。)第二,產品的優勢應該強調外在而非內在。即使對於奢侈品,贊頌個人主義的西方宣傳手法在中國也行不通,比如人們熟知的西方觀念「我想要什麼」和「我感覺怎樣」。汽車的廣告語需要表現不斷進取的男子漢氣概。例如寶馬(BMW)的全球廣告語「終極座駕」(ultimate driving machine)就融入了帶有中國式抱負心的元素。有時,外在和內在帶來的效果差異會相當微妙。水療和度假村在承諾不光可供休閑放鬆還提供充電電池時效果會更好。嬰兒配方奶粉一定要強調能提高孩子智力,而不是為了快樂。孩子被帶去必勝客不是為了享用披薩,而被當做是獎勵學習成績優秀的「大餐」。美容產品必須能夠幫助女性「往前走」。就連啤酒都得做文章:在西方國家,分享美好的時光就足矣;而在中國,必須表現出啤酒能把人聚起來,增強信任和增進互惠互利。在中國,就連啤酒都得做文章,必須表現出能把人聚起來,增強信任和增進互惠互利。而在西方國家,分享美好的時光就足矣。情感上的好處必須實際,即便是關乎內心的事物。情人節幾乎像春節一樣受中國人重視,但他們卻把這個節日看做男人表現自身價值和忠心的一個機會。在美國,戴比爾斯(De Beers)的廣告語是「鑽石恆久遠」(A Diamond is Forever),是對永恆浪漫的贊美。而在中國,同樣的廣告語卻意味著責任、締結家庭的誓約──固若磐石,就像鑽石一樣。最後,在中國定位一個品牌時,產品須能解決野心勃勃與嚴守克己的矛盾,既要彰顯個性,又要適應融入。男人渴望在不違反游戲規則的前提下獲得成功,這也就是為什麼有錢人傾向於奧迪或者寶馬,而不是浮華惹眼的瑪莎拉蒂(Maseratis)。奢侈品消費者既要表現自己對體制游刃有餘的掌控,同時又要保持低調,因此萬寶龍(Mont Blanc)的六角星標識和寶緹嘉(Bottega Veneta)標志性的編織皮革頗受歡迎,二者都是低調的奢華。年輕消費者既想要時尚,又希望被人接受,因此選擇匡威(Converse)和優衣庫(Uniqlo)等比較傳統的時尚服裝品牌。中國家長對宣傳孩子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的品牌很感興趣:智力培養披上趣味的外衣。迪士尼(Disney)在中國做教育會比主題公園更成功,它的英語學習中心很受歡迎。麥當勞(McDonald』s)的餐廳在西方是兒童的快樂天堂,而在中國卻變成了學術園地:開心樂園餐(Happy Meals)中的身穿世界各地服裝的史努比(Snoopy)小雕像可供收藏,麥當勞網站提供開心乘法課。四季寶(Skippy)花生醬結合了「花生的美味」和「三明治的巧妙配方」。就連中國對聖誕節的喜愛──到處都有大型的假日銷售活動,到處都有聖誕音樂──也在推動一項明顯具有中國特色的議程。聖誕老人是進步的一個象徵;他代表中國越來越適應新的全球秩序,中國肯定會在不犧牲國家利益的情況下融入這個秩序。在個人身份與外界認可密不可分的中國文化中,聖誕節已經成為人們彰顯身份的一種方式。美國夢──財富在自由中達到頂峰──令中國人陶醉神往。但美國人夢想「獨立」,而中國人渴望「掌控」自身命運並控制日常生活的變幻莫測。在物質追求相似的表象下隱藏著本質迥異的情感訴求。如果西方品牌能學會迎合中國的世界觀,那麼也許整個西方世界也可以做到。 (本文來源:網易汽車綜合 )
⑺ 中國人想要什麼
共性:錢!
孔子曰:民以食為天。
俗話講:千里做官,只為吃穿。
百姓和達官貴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酒、醬、醋、茶。
所謂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記住:物質豐富才能文明。物質文明是前提!
健康、安全都是以錢來保證的。
勞動的價值就是報酬。最直接的就是錢。
⑻ 中國發展需要什麼
這種問題不是中國怎麼怎麼的,是發展過程中必須的過程,中國現在的種種不和諧甚至黑暗的東西,那些發達國家以前也有過,而中國之所以問題好像更嚴重是因為人口基數實在太大了,而且發展實在太快,人口素質提升遠遠跟不上發展速度,所以_這些問題終會解決的,上一代不行就靠咱們了。還有我個人認為中國前途太強了,以後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跟中國相提並論,為什麼這么說?你也說到了,現在很多的華人在國外發展的很好,甚至據說東南亞經濟命脈都被華人控制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有中華民族這樣的文化滲透力,種族同化力跟民族凝聚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地位將越來越不可撼動,世界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中國快速的發展,一點辦法也沒有(打仗?他們國家國防部長可能都是半個華人!中國人不同意你打個P),那個時候有的是時間慢慢解決國內的種種問題,唉…真太強了,你說這事除了咱中國世界還有誰能幹?
⑼ 中國人想要什麼
理解中國的轉型、以及轉型對那些希冀從中賺錢的人有何影響是個引人關注的主題,今年春天還有兩本書也以此為主題。一本是《廉價中國的終結》(The End of Cheap China: Economic and Cultural Trends that will Disrupt the Wolrd),作者是中國內地一家領先市場研究機構的創始人雷小山(Shaun Rein)。另一本是《聚焦東方》(All Eyes East: Lessons from the Front Lines of Marketing to China's Youth),作者是瑪麗�6�1博格斯特羅姆(Mary Bergstrom)。在生活在中國的老外當中,博格斯特羅姆是少有的理解中國年輕人心理的一個。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三本書,就壓根兒不應該做進軍上海的打算。這三本書都有自己的優勢,但分開來看每一本都不夠全面。比如說,三本都講到了肯德基(KFC)的例子。肯德基是第一家進入中國的西式快餐品牌,也是經營得最成功的。也難怪他們要挑肯德基,它是研究如何在適應中國特色的同時不丟失外國優勢再合適不過的例子。但那些想要在中國銷售產品的人真正需要知道的是,肯德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而在這個問題上,每本書都給出了部分答案。 唐銳濤認為,肯德基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它大刀闊斧地對菜單進行了本地化。人們普遍認為,這是肯德基比麥當勞(McDonald』s)成功得多的原因。麥當勞的菜單以牛肉食物為主。唐銳濤指出,在提升品牌人氣方面,肯德基的老北京雞肉卷、黃金蝴蝶蝦、蘑菇飯和西紅柿蛋花湯等菜品所起的作用,比主打的美式南方炸雞的作用還要大。 雷小山則更進一步,提出了一種有趣的解釋。他闡述了肯德基是如何說服中國人相信它實際上比中國菜更健康的——考慮到中國菜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菜系之一,這絕對是十年裡最成功的一次營銷。中國的中產階層知道,肯德基用油很多,但至少它用的油是新鮮的,不會反復使用,或像許多中國餐館一樣使用地溝油。換句話說,中國消費者寧願以後得心臟病,也不願意在近期中毒。比如2008年的時候,成千上萬名嬰兒因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而得病。通過肯德基樹立「健康食品」形象等例子,雷小山向我們闡明了兩個問題:中國人做選擇時採用的計算方法,跟西方市場上主流方法不同之處何在;在中國,銷售安全的食品可以賺錢。 博格斯特羅姆對肯德基的營銷技巧進行剖析後發現,就連市場領導者有時候也會犯錯。她引用肯德基拒絕兌現優惠券在一些門店引發破壞活動的例子,說明了兩點:一方面,中國消費者有多激進(網路上對肯德基罵聲一片);另一方面,中國消費者對外國商家的期望值比對中國商家高得多。中國消費者有濃重的民族主義情結,但他們幾乎總願意為外國產品支付比國產產品更高的價錢,因為他們認為外國產品更安全,質量更好。即便像體育用品公司李寧(Li Ning)這樣的本土大品牌,也很難改變中國消費者的這種固有印象。 期望值高,價格就貴,但當這種期望落空的時候,巨大的不滿也是無法避免的。博格斯特羅姆在她的書中警告說,年輕消費者越來越多地在網路上發表一些不客氣的言論,比如當他們覺得中國人被輕視的時候。2008年四川地震之後,一條簡訊廣泛流傳,上面列出了一些賺錢不少但據說捐款「不夠多」的外國品牌。盡管捐贈都有公開紀錄,而且外國品牌也捐得不少,但還是有一些遭到了抗議和抵制。 在購物場上,中國消費者還不老練。比如說,他們往往比西方消費者更願意試驗和嘗試新的東西,為此外國品牌已經開始從中國獲取能夠應用於海外的經驗。中國的衛生間里通常都冷颼颼的,美國衛生器具企業科勒(Kohler)最近受此啟發,在它一款全球最暢銷的馬桶上增加了足部暖風功能。 三本書的作者都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了多年。他們也以自身的經驗反駁了有關在中國搞營銷的一條傳統看法:因為中國人很多,所以必然有很多人想要購買西方商家想要出售的商品。 唐銳濤總結了有關這個「中央之國」的十條「都市神話」,並逐一破除:民眾騷亂會動搖中共的領導,這不是真的;美國式的個人主義正在中國繁衍,這也不是真的(家族仍然是最主要的社會基本單元);中國人也並不是只在乎錢。再加上其他一些被打破了的神話,中國似乎根本沒有很大的變化。唐銳濤表示:「幾千年來,中國根本的文化模式基本沒變。」目前中國在做的其實是「重新發現那些構成其獨特性的價值觀」。 最後,唐銳濤破除了那個最大的神話:中國消費者令人難以理解。事實上,三位作者都用不同方式證明了這個說法不地道。把三本書都看完,你會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行為模式的形成機制有一些理解,這能幫助你賺錢。 其中兩本書(雷小山和唐銳濤所著)進一步對另一個問題進行了闡述:中國是不是一顆即將爆炸的定時炸彈,威脅著西方的霸權地位?兩位作者認為中國不是。 然而,在衡量中國經濟發展方面,地緣政治角度的一些深刻見解,還不如雷小山的「妓女量尺」更有價值。雷小山的書從一名迷人的年輕應召女郎講起,以一名年老色衰的站街女結束。他說:「中國的妓女越來越難看,這反映了一種更廣泛的趨勢。」在中國的就業市場上,聰明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滿足於隨便找一份傳統的工作。中國人不再願意為了可憐巴巴的一點薪水而做工,生產那些供應沃爾瑪超市的商品。因此,中國人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多地以消費者(而非生產者)的身份展現出來。雷小山說得對,這會改變世界其他地方的經營方式。 閱讀三本大體上都在闡述同一個問題的書可能有些乏味。好在每本書都寫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充滿智慧,觀點清晰。每讀完一個章節,讀者都能知道作者在這一章節中想要表達的觀點。 關於中國人的行為動機這個問題,還會有更多人著書立作。但以上三位作者可能是其中的佼佼者。
⑽ 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我們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英國某小鎮。
有一個青年人,整日以沿街為小鎮的人說唱為生;這兒,有一個華人婦女,遠離家人,在這兒打工。他們總是在同一個小餐館用餐,於是他們屢屢相遇。時間長了,彼此已十分的熟悉。
有一日,我們的女同胞,關切地對那個小夥子說:「不要沿街賣唱了,去做一個正當的職業吧。我介紹你到中國去教書,在那兒,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現在高得多的薪水。」
小夥子聽後,先是一愣,然後反問道:「難道我現在從事的不是正當的職業嗎?我喜歡這個職業,它給我,也給其他人帶來歡樂。有什麼不好?我何必要遠渡重洋,拋棄親人,拋棄家園,去做我並不喜歡的工作?」
鄰桌的英國人,無論老人孩子,也都為之愕然。他們不明白,僅僅為了多掙幾張鈔票,拋棄家人,遠離幸福,有什麼可以值得羨慕的。在他們的眼中,家人團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與財富的多少,地位的貴賤無關。於是,小鎮上的人,開始可憐我們的女同胞了。
中國山東,有這樣一對夫婦
剛剛結婚時,妻子在濟寧,丈夫在棗庄;過了若干年,妻子調到了棗庄,丈夫卻一紙調令到了菏澤。若干年後,妻子又費盡周折,調到了菏澤,但不久,丈夫又被提拔到了省城濟南。妻子又托關系找熟人,好不容易調到了濟南。可是不到一年,丈夫又被國家電業總公司調到重慶。
於是,她所有的朋友,就給她開玩笑——你們倆呀,天生就是牛郎織女的命。要我們說呀,你也別追了,乾脆辭職,跟著你們家老張算了。
但是,她以及公婆、父母,都一致反對。「幹了這么多年,馬上就退休了,再說,
你的這么好,辭職多可惜。要丟掉多少錢呀!再干幾年吧,也給孩子多掙一些。」
其實,他們家的經濟條件已經非常優越。早已是中層階級,但是他們仍然惦念著那一退休.於是,夫妻兩個至今依然是牛郎織女。
我們,是一個尚義輕利的民族。
中國人一直是為了某種自己未必真正明白的主義而活著。於是,中國人,不能在沒有目標的生活中活著。而這個目標,可以是工作,可以是理想,可以是金錢,可以是孩子,可以是老人……但是,唯一不可能是的,就是自己。
中國人,可以很委屈的活著。可以是工作上的極不順心,可以是婚姻上的勉強維持,可以是人際關繫上的強作笑顏,可以是所有慾望的極端壓制,可以是為了一個所謂的戶口……哪怕犧牲自己一生的幸福,也在所不惜。
中國人,可以過異常艱難的日子,但並不能安貧樂道,他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必定有一個近乎玩笑的借口;中國人,可以把高官厚祿當作成功,中國人可以把身家百萬當作理想,中國人可以拋卻天倫之樂四海飄盪,但是,中國人唯一不認可的成功——是家庭的和睦,人生的平淡。
於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度,把愛國、崇高、獻身、成功、立業的情結推向了極致——他們要麼在大公無私,其實是捨本逐末的漩渦里苦苦掙扎,要麼在肩負重任,其實是徒有其名的怪圈裡受盡折磨……唯一遺漏的就是自由和自我。於是,在外國,婦孺皆知的道理;在中國,沒人能明白。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有一個美國商人坐在墨西哥海邊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看著一個墨西哥漁夫劃著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夫能抓這么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還問要多少時間才能抓這么多?墨西哥漁夫說,才一會兒功夫就抓到了。美國人再問,你為什麼不待久一點,好多抓一些魚?墨西哥漁夫覺得不以為然:這些魚已經足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國人又問:那麼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干什麼?
墨西哥漁夫解釋: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幾條魚,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過得充滿又忙碌呢!
美國人不以為然,幫他出主意,他說:我是美國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我倒是可以幫你忙!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到時候你就有錢去買條大一點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魚,在買更多漁船。然後你就可以擁有一個漁船隊。
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然後你可以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個生產、加工處理和行銷。然後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磯,最後到紐約,在那經營你不斷擴充的企業。
墨西哥漁夫問:這又花多少時間呢?
美國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漁夫問:然後呢?
美國人大笑著說:然後你就可以在家當皇帝啦!時機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賣給投資大眾;到時候你就發啦!你可以幾億幾億地賺!
然後呢?
美國人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抓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
墨西哥漁夫疑惑的說:我現在不就是這樣了嗎?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感言:
人的一生, 究竟在追求什麼? 這是一個沒有標准答案的問題, 一千個人可能會有一千個不同的回答. 但我們應該知道成功有很多種定義, 有些人終生都在追逐名利, 他們生活得很快樂(也許), 有些人畢生都在燈紅酒綠, 他們生活得也很幸福(當然); 還有更多的人在平淡充實, 日復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中度過平凡的一生,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或許, 真正的成功只有一個, 就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 去度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