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消費主義美術
1.消費主義的概念
消費主義(consumerism)一詞通常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強調消費者權利的消費者主權運動,有時也譯為「消費者主權主義」;另一種意思是指缺乏批判意識地沉迷於消費。本文是在第二種意義上使用消費主義的概念。對消費主義的含義,有多角度、多層次的不同解釋。一種認為它是一種行為實踐,是指一個物品消費日益增長的事實或實踐。另一種認為它是來自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一個基本教義,即把盡可能多的佔有和消費物質產品作為其個人自我滿足和快樂的第一位要求(威斯特夫,1978)。
可以肯定地說,在本文中,消費主義是一個貶義詞,指的是一種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它煽動人們的消費激情,刺激人的購買慾望(黃平,1997)。消費主義不在於僅僅滿足「需要」(need),而在於不斷追求難以徹底滿足的「慾望」(desire),消費主義思潮代表了一種意義的空虛狀態以及不斷膨脹的慾望。
2.消費主義的成因
縱觀人類消費史,幾千年來人類社會對節儉消費一直信奉不疑,節儉消費在消費思想史上占據著統治地位。然而僅僅在短短幾十年之內,不僅在發達國家,而且在一部分發展中國家,許多人就將之棄若敝履,轉而奉消費主義為消費之圭臬,這實在是一種發人深省的思想突變。那麼,消費主義何以會產生於發達國家,又迅速滲透擴散到廣大發展中國家呢?
筆者認為,消費主義在發達國家產生和發展並繼而在全球流行開來,可從如下方面找到原因。
(1)經濟因素。二次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有了迅速增長,由此使社會財富大量增加。這使許多人都以為,社會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於是,一種主張人們可以任意佔有和消耗財富的消費主義思想便產生出來,並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產生了日益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有相當一部分人成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來,這成為消費主義在中國流行開來的物質基礎。
(2)政策因素。隨著凱恩斯主義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鼓勵和刺激消費的經濟政策就相繼出台。有了來自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推動,消費主義就有了更為適宜生存發展的環境和土壤。在我國,為拉動內需,也一度有刺激消費的政策出台。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有些政策被誤讀為消費主義甚至浪費的依據。
(3)哲學因素。消費主義的滋生蔓延,還與西方哲學思想有密切聯系。西方哲學在發軔之初就與東方哲學大異其趣。在西方哲學看來,人是一種真正的「理性動物」,人類的使命就是以其體力和智力了解世界,進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為自然萬物的主宰,並使其為人類服務。這種哲學思想,不是把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看作是一種和睦相處、互助互利的朋友關系,而是看作一種征服與被征服,剝奪與被剝奪的對立關系。表現在消費領域,它主張人類有權無限地佔有和揮霍物質財富,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感官需求。所以,西方哲學思想是消費主義的理論基礎。有了這一指導思想,消費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4)市場因素。銷售分析家維克特·勒博宣稱:「我們龐大而多產的經濟……要求我們使消費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要求我們把購買和使用貨物變成宗教儀式,要求我們從中尋找我們的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我們需要消費東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燒掉、穿壞、更換或扔掉」。許多人對勒博的號召做出了反應——也可以說,是生產商和銷售商在為消費主義推波助瀾。我們面前一個可以說明問題的數據是,2004年國內市場手機換機周期是18個月,2005年5月份的調查顯示,該周期已經縮短到1年。
(5)心態因素。暴富者心態在當前國人心態中表現地比較明顯。剛剛富起來的人們對財富還沒有樹立起正確恰當的觀念,表現欲強烈,這也為消費主義的流行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二、城鄉青少年中均表現出明顯的消費主義傾向
本文的核心觀點之一是,在21世紀初的中國,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青少年中均表現出明顯的消費主義傾向。判斷消費主義生活方式形成和出現的標准主要有二:一是青少年是否存在對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的高消費生活方式的普遍追求;二是對符號象徵價值的消費是否正在成為青少年的主要消費選擇。
1.青少年中的高消費現象
對於不少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來說,兜兒里揣著張用來透支的信用卡似乎已成為很平常的事情。「花明天的錢」逐漸成為許多城市青年的生活方式。零點調查公司2005年4月完成的一項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在職場新人群體中,人均個人支出為1180元/月,高於成熟員工群體(1082元/月)。該調查使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太原、長沙、武漢、沈陽、西安9城市的3515名常住居民進行了入戶訪問,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該調查顯示,這一青年群體中對筆記本電腦的計劃購買率為28.2%,是城市居民群體(8.7%)的3倍多,還有27.5%的職場新人計劃購買數碼相機。超出自己承受的能力的高消費的消費價值觀,使他們很快成「負翁」和「月光公主」(每月收入花光的意思)。
由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完成的《中國大學生消費與生活形態研究報告2004)》顯示,當前我國大學生每年的平均消費額約為1萬元。而根據2003年國家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847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622元。大學生的年平均消費額已經遠遠高出了同期中國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該《報告》顯示,除了正常的學費等支出外,大學生的支出結構中,還包括了情感支出、培訓支出、旅遊支出、網路通訊支出、數碼支出、化妝品支出等多個種類。大學生中60%的受訪者擁有手機。我們取其一點進行分析。據2005年6月11日《重慶晚報》報道,500名大學生兩年間欠下70餘萬元話費。平均一人一年就欠下700多元。再加上兩年間交的部分話費,這些大學生一年光手機話費得多少錢?
少年兒童的消費觀念是怎樣的呢?在分析少年兒童的消費觀念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其消費狀況。有諸多研究表明,在中國城鄉的許多家庭中,少年兒童日漸成為消費的重心。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1999年在京、津、滬三大城市所做的調查表明,超過85%的家庭兒童實際平均月消費超過全家收入的三分之一,即一個小孩的消費超過一個大人的消費。零花錢是孩子們自主支配消費的一種重要形式。據2004年3月4日《新聞晨報》報道,根據對中日韓越四國兒童的調查顯示,零花錢中國孩子最多。而我們的人均收入怎麼能與日韓相比呢?孩子們的消費不僅成為家庭消費的重心,而且在家庭消費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然而,少年兒童消費觀念中的消費主義傾向同樣令人憂慮。1998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向孩子學習」課題組研究後得出結論:今天的孩子令人憂慮的品質之一是「缺乏適度消費的觀念」。
在青少年高消費的行為前面,往往打著一個「發展」的幌子,這可能是當前青少年高消費現象的一個特點。為了讓孩子在所謂的競爭中獲得優勢,家長們在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上不計血本。許多並不富裕的家庭為孩子購買了高檔鋼琴,並且花高價給孩子報了各種培訓班,花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但投入與教育效益卻不成正比。《北京晚報》記者2005年6月對北京某中學家長的調查顯示,在高三一年家長用於孩子保健品、家教等的投入平均都在數千元。一位家長的說法或許頗有代表性:「自己再苦點,也不能讓孩子受委屈」。
2.青少年對具有符號象徵的價值消費時尚趨之若鶩
對消費主義行為和觀念進行判斷的重要標准就是消費者對符號象徵價值的消費態度。
消費已成為當代青少年自我表達與認同的主要方式。今年23歲的何萍是北京某外國語大學大四的學生,她現在正在用的手包LV櫻桃包是直接從巴黎買來的最新款式。「我男朋友給我買了很多包包。還有就是香水,我的很多同學也一樣。」她這樣說道,言語中充滿了自豪。何萍並非個案,而是一個群體的縮影。最近幾年,世界頂級品牌一下子對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市場表現出了驚人的興趣。全球奢侈品牌的流行口號是:到中國去!統計公司的調查數據給了這些頂級品牌最大的信心,根據高盛的一份統計報告,2004年中國頂級時尚品牌的消費額已佔到全球的12%。普拉達(prada)集團首席執行官Patrizio Bertelli預測,到2010年,中國消費者在頂級消費品上的花費將達到5000億元人民幣;5至10年內,中國的頂級時尚消費市場將超過日本。
據中國品牌戰略協會最新統計,目前大陸奢侈品消費人群已佔總人口的13%,約1.6億人。目前國際奢侈品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增長率超過80%,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10%左右的增長率。雖然頂級奢侈品的生產商盯準的都是頂尖人物,但中國的奢侈品市場的火速升溫,卻是被大批收入並不那麼頂尖的中國時尚人群哄熱的,他們對於頂級奢侈品的崇拜和不顧一切的追求,形成了頂級奢侈品大行其道的社會環境。這一群人並非富豪,但他們對頂級奢侈品的慾望卻往往超過富豪,他們平均月收入在5000至20000元之間。一項調查顯示,這群年齡在25至40歲的高學歷、高收入的人是中國奢侈品消費的大眾力量。他們經常在奢侈品打折時消費,而且熱衷於買一些頂級品牌的小配件,比如領帶、皮鞋、皮包等。女士則對化妝品、香水、時裝等更為鍾情。收入中高水平的人會靠這些品牌物品來暗示自己也有能力涉足高檔消費。
這正是消費主義傾向在中國蔓延的生動寫照。下面,我們通過多個實證研究的結果,來分析青少年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中符號象徵價值的重要性。符號象徵價值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名牌消費的認同。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05年4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1150名青年中,買東西時看重品牌的佔77.8%。只有1.8%的人表示不會受品牌的影響,另有20.4%的人態度模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1998年9月進行的一項面對全國城市14-28歲青年的調查(有效樣本6534個)顯示,46.2%的青年「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就買名牌」,4.5%的青年要「努力多掙錢去買名牌」。該調查還顯示,一半城市青年認同或非常認同「能掙會花才是現代人」的觀點。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1999年11月進行的「當代中國農村青年發展狀況調查」涉及全國45個縣,獲得有效樣本4099個,調查顯示,42.5%的農村青年對名牌消費的態度是「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就買」,10%的農村青年要「努力多掙錢去買」,另有超過4成(41.5%)的農村青年認同「能掙會花才是現代人」的觀點。
以上幾項調查還顯示,盡管大多數青少年名牌消費的主要動因還是出於對名牌質量的信任,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附加了更深的含義。如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05年4月完成的調查顯示,13.8%的青年認為名牌是身份的象徵。
我們知道,象徵性的品牌消費從其性質入手可以劃分為兩種符號表現形式。一是「示同」,二是「示異」。所謂「示同」,就是藉助消費來表現與自己所認同的某個社會層或小團體的相同、一致和統一。青少年時期對於同伴認同的心理需求是非常強烈的,表現在消費行為上的「示同」心態自然十分明顯。同學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別人有斯沃奇表,我也要戴斯沃奇表。示同性的時尚消費讓青少年獲得了一種「群體成員感」,就如同獲得了邁入「時髦社會圈」的入場券,從而擺脫了「落伍」的詬病。所謂「示異」,就是借消費顯示自己與別人的差異和不同。你剛用上3000元的手機,我卻早已用上5000元的甚至1萬元的,以此顯示我的與眾不同。時尚消費中的「示同」或「示異」的具體表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攀比性消費和炫耀性消費。對於自己達不到的消費水平不惜透支以達到,是謂「攀比」;對於消費品無休止的革新換代,總要站在時尚的潮頭,是謂「炫耀」。
消費主義傾向只在富裕階層的青少年中出現嗎?回答是否定的。經驗和以上的實證研究告訴我們,盡管不同經濟收入的家庭在消費水平和消費數量上差異很大,但他們在觀念上或在現實中所追求的消費以及追求這些消費的意義都是相似的,即不斷追求流行趨勢和豪華「享受」。陳昕1997年對京津兩地500多個案例的消費主義調查表明,不僅具有消費主義傾向的人達77.3%,而且不存在城鄉差別。
根據筆者對家鄉(山西南部農村)青年婚姻消費10多年的觀察,發現在這一青年人生重要關口的消費10年來發生了重大變化,表現出了明顯的消費主義傾向。具體來說,上世紀90年代初期,當地農村青年娶媳婦的總共花銷平均約為8000至10000元,主要包括彩禮,傢具、電器置辦,酒席等費用,而最近兩年,這一數額竟然漲到了35000至45000元。問題是,10年來,當地農民的人均收入並沒有明顯的增長。所以,娶媳婦、成家立業現在是橫亘在許多農村青年面前的一道人生難題。但是,他們並沒有質疑這種現象的根源。一位20歲的男青年說:「我也知道結婚時買齊冰箱、摩托不一定有用,但大家都那樣,我要不辦齊了會被別人看不起的。」
三、消費主義思潮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影響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是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消費主義思潮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是由青少年的特徵和消費主義的特徵共同決定的。
1.消費行為是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消費主義為主導的大眾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
人的思想是其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交換行為或者說消費行為成為人們最基本的行為。今天的青少年從其孩提時代起,就生活在商品的汪洋大海中。消費對於青少年發展而言,不僅是單純地滿足吃、穿、用等基本的生活需要,更包含了他們在消費活動中進行的學習和道德塑造,以及通過自身的消費形成價值觀的作用。
時尚消費行為對青少年能夠產生更大的影響。這是因為越是保守的人,越不願意追趕時尚,而在代際群體中,年輕的群體,由於更趨開放,更傾向趕時髦、講時尚。而年老的群體,則相對更保守,不容易為時尚所動。
消費本質上就是文化,因為消費及消費品均是表達意義的符號體系和象徵體系。消費主義在青少年中的擴散表明,支持這種生活方式的意識形態正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取得文化主導權地位。富裕從來不是奢靡的立法者,尤其不是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直接原因。只有文化才能為一種生活方式提供價值、觀念、知識以及道德上的合法性(陳昕,2003)。
在當今的新形勢下,大眾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有學者提出這樣的設問:20世紀發生的大事很多。那麼,人類登上月球和大眾文化的興起哪一個對人類生活有更大的意義呢?前者是一件歷史性的大事,而後者卻是我們的生活點滴。只要想一想,當今世界上有數以十億計的青少年正在通過電視、電影、MTV、互聯網以及網路游戲等來認識生活,在其中形成有關美醜對錯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考和確認自己與這個社會的關系,那麼,大眾文化與人類登月哪個更有意義不是不言自明嗎?但是,我們必須明確,大眾文化具有一種赤裸裸的商品性,它是消費主義思潮的絕好載體。大眾文化通過能夠大批量生產的文化產品的消費,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根本目標。這樣,傳統文化與經濟的界限模糊了,這使得大眾文化比起傳統文化形式,更容易走進普通大眾尤其是喜歡標新立異的青少年的生活中,從而對青少年實施深刻的影響。這就是消費主義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作用日益加大的根本原因。
2.消費主義思潮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危害
消費主義思潮的蔓延對新形勢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具有多方面的危害。
消費主義思潮與我國的國情和主導道德觀嚴重不符。
消費主義導致人們在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的競相攀比、競爭和模仿,「大量生產」、「大量消費」使我國本來就捉襟見肘的環境和資源承受了巨大壓力。消費主義對時尚的無節制的追求導致了產品社會壽命的大大縮短,導致了大量能源的浪費和廢棄物的增加。面對一個半年內換了3部手機的時尚青年,你能說什麼呢?消費主義者注重包裝,導致商品包裝過度而實質降低,真成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市場上這樣的商品還少嗎?據有關部門統計,單是北京市場每年產生的近300萬噸垃圾中,各種商品的包裝物就約有83萬噸,其中60萬噸為可減少的過度包裝物。在全國每年的城市固體廢物中,包裝物佔到了30%。全國每年平均生產襯衫12億件,包裝盒用紙量就達到24萬噸,相當於砍掉了168萬棵碗口粗的樹。過度包裝對環保構成巨大威脅,同時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消費主義思潮導致的大量浪費與我國的國情嚴重不符。統計表明,我國人均佔有資源非常匱乏:我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21%,但石油儲量僅佔世界1.8%,天然氣儲量僅佔世界0.7%,鋁土礦諸量不足2%,銅礦儲量不足5%,我國人均淡水資源排在世界第88位,在我國44種最重要的礦產資源中20年內耗竭的有14種。把我國稱為一個「貧血」的國家,實在是恰當的。更為可怕的是,我國生產生活中的能耗大,浪費驚人。胡錦濤同志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佔有量少的國情不會改變,非再生性資源儲量和可用量不斷減少的趨勢不會改變,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制約作用越來越大」,他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因為自然資源只有節約才能持久利用。要在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培育人人節約資源的社會風尚。而在真正達到節約資源,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除了必要的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建設的加強,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加強節約教育,抵制消費主義思潮的侵襲。
在我國,起根本作用的主導價值觀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大力提倡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在這些道德規范中,「勤儉自強」佔有重要的位置,尤其對於處在成長階段的青少年更是如此。而要做到勤儉自強,除要加強學習,提高個人各方面的能力外,就是要堅決地抵制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弄清楚消費主義思潮對個人修養的危害,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在遵守公民基本行為准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很明顯,消費主義思潮與我們社會所推崇的主導道德觀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
第二,消費主義思潮阻礙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
消費行為和消費意識的教育是一種生存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做人的教育。青少年中蔓延的消費主義傾向,已經帶來了一系列的消極反應,如貪圖享受,不能吃苦;講排場、愛慕虛榮;依賴性強、獨立性差等。這對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是非常不利的。
青少年要適應現代社會,必須具有健康的人格,其中所包含的基本品質有能吃苦、務實、獨立等。經驗和研究都一再表明,在物質條件過分優裕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嬌氣、缺乏毅力,吃不了苦。因此,教育者尤其是父母應有意讓孩子吃點苦,再富也要苦苦孩子,是一種先進教育理念的表現。消費主義傾向容易使青少年形成愛慕虛榮的人格特徵,這與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實事求是、務實求真的精神是不相符的。愛慕虛榮的孩子往往不受同伴的歡迎,而且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比如現在假名牌泛濫就是虛榮心態的表現。沒有錢穿名牌,又愛面子,只能買件假的充門面。經濟條件好而又不知控制的家庭容易使青少年在高消費的環境下失去對金錢的准確感知,遇到問題和挫折時往往過多地依賴金錢去解決,從而缺少鍛煉自己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這些都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消費主義不僅傷害沉溺其中的青少年自身,也會對同齡人造成傷害。比如大學里的貧困學生沒有錢參加同學的聚會和各種高消費的活動,就只能選擇主動和同學疏遠,這種現象叫做「自我排斥」,因為他們的消費水平沒有辦法達到社會平衡的要求。
第三,費主義思潮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腐朽思想滋生的溫床。
關於起源:http://www.gmw.cn/02blqs/2004-07/07/content_109338.htm
B. 消費主義最初定義
消費主義,是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流行的一種社會道德現象,是指導和調節人們在消費方面的行動和關系的原則、思想、願望、情緒及相應的實踐的總稱。其社會大多數人的多數行為是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並把這些當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但其原則和方式仍只是消費主義大概念中的一個細分。消費主義是當今西方資產階級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科學領域中,因知識傳統對消費主義有不同的定義與詮釋,如綠色消費主義、消費者保護、消費者運動、消費者權益等等。消費主義對發展中國家有很大影響
消費主義來源
消費主義在發達國家產生和發展並繼而在全球流行開來,可從如下方面找到原因。
經濟因素
二次大戰後,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有了迅速增長,由此使社會財富大量增加。這使許多人都以為,社會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於是,一種主張人們可以任意佔有和消耗財富的消費主義思想便產生出來,並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產生了日益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有相當一部分人成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腰包鼓了起來,這成為消費主義在中國流行開來的物質基礎。
政策因素
隨著凱恩斯主義成為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鼓勵和刺激消費的經濟政策就相繼出台。有了來自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推動,消費主義就有了更為適宜生存發展的環境和土壤。在我國,為拉動內需,也一度有刺激消費的政策出台。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有些政策被誤讀為消費主義甚至浪費的依據。
哲學因素
消費主義的滋生蔓延,還與西方哲學思想有密切聯系。西方哲學在發軔之初就與東方哲學大異其趣。在西方哲學看來,人是一種真正的「理性動物」,人類的使命就是以其體力和智力了解世界,進而征服和控制世界,成為自然萬物的主宰,並使其為人類服務。這種哲學思想,不是把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看作是一種和睦相處、互助互利的朋友關系,而是看作一種征服與被征服,剝奪與被剝奪的對立關系。表現在消費領域,它主張人類有權無限地佔有和揮霍物質財富,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感官需求。所以,西方哲學思想是消費主義的理論基礎。有了這一指導思想,消費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市場因素
銷售分析家維克特·勒博宣稱:「我們龐大而多產的經濟……要求我們使消費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要求我們把購買和使用貨物變成宗教儀式,要求我們從中尋找我們的精神滿足和自我滿足。我們需要消費東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燒掉、穿壞、更換或扔掉」。許多人對勒博的號召做出了反應——也可以說,是生產商和銷售商在為消費主義推波助瀾。我們面前一個可以說明問題的數據是,2004年國內市場手機換機周期是18個月,2005年5月份的調查顯示,該周期已經縮短到1年。
心態因素
暴富者心態在當前國人心態中表現地比較明顯。剛剛富起來的人們對財富還沒有樹立起正確恰當的觀念,表現欲強烈,這也為消費主義的流行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C. 如何深入理解消費主義
現在這個社會上,有這么一種流行又愚蠢的論調,這種論調廣泛的分布於各種網路大V的雞湯文中,營銷號的洗腦文中。看起來說的很有道理,其實害人之極。而那些被這種論調洗腦的人,我深深地為他們感到可悲。
這種論調長什麼樣呢?你一定不陌生,隨便舉個例子:
寧願省半年的錢,買雙2000的鞋子,也不要每個月在淘寶買2雙200的鞋。買你承受范圍內最好的東西,而不是性價比最高的東西。---------摘自和菜頭的《寫給應屆畢業生的99條人生箴言》
首先讓我吐槽一下:哎喲,好牛逼的人生箴言啊,真是把老夫的卵子都笑飛了,這些所謂的人生箴言是和菜頭邊摳腳丫邊用屁股想出來的嗎?
好吧,我就是個窮逼學生狗。假如我為了裝逼強上了一台iphone7,如果是不了解我的人,看了我的iphone7,的確可能會覺得這個人應該經濟條件還不錯,客觀上的確起到了看起來更有錢的裝逼效果。
可是,如果是了解我的人呢,假設是我室友,他肯定會嘲諷我:「哎喲,還買iphone呢?欠為父的錢什麼時候還?」
那麼這時候裝逼就起到了反作用了,所以我覺得正負相抵,裝逼功能起不到什麼作用。
所以說,如果你沒什麼錢的話,你為了裝逼而買貴的其實真沒什麼卵用。君不見我發小拿著2000多塊的工資,iphone、ipad、索尼大法的VR和PS4都配齊了呢?你確定他買這么多真的能裝逼嗎?假如我有個1000平米帶游泳池的別墅,我這時候揣著個499的紅米4A見朋友,你猜他們會怎麼覺得?是不是會覺得我是從不炫耀的低調土豪呢?
所以說啊,真的別為了裝逼強行超預算買貴的,買適合自己消費水平的就好了。有些人可能會反駁我了:貴的東西品質更好啊!用著更爽啊!為什麼我就不能買貴的呢?
我會這么回答:第一,你可以買貴的,只要你的能力能匹配這么貴的東西就行了。
第二,一般來講,貴的的確品質更好(oppo r9s一巴掌就把我臉打腫了)。
但因為邊際遞減效應的存在,對於多出來的那麼多錢來講,貴的比便宜的東西多的那點品質,是遠遠不值的。就比如說,紅米4九百塊,華為p10四千塊,你確定華為p10的品質要比紅米多3100塊嗎?(講道理,其中一批偷工減料p10快閃記憶體讀寫還和紅米4差不多)。
我們常常說的,一分錢一分貨,兩毛錢兩分貨就是這個道理。貴的的確比便宜的好,但是好的程度,是值不得多出來的價格的。
好了,分析了一通,最後讓我們總結一下:
1.消費主義是愚蠢的思想。
2.不要買超過你的消費水平的東西。沒錢就好好工作去掙錢了賣好的,別沒點本事還整天想著裝逼。
3.便宜不一定沒好貨,貴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4.商品具有邊際遞減效應,除了我提出的價格的邊際遞減效應,還有就是數量的邊際遞減效應。比如說我買兩個水杯,第二個給我帶來的幸福感提升,要遠遠比買第一個的時候帶給我的幸福感提升要小。
這里是逆鱗,一個夢想改變世界的鍵盤俠,來自心底的革命吶喊,只為驚醒少數人。微信公眾號:鍵盤俠改變世界
D. 消費主義是否適合中國
很適合,中國是一個出口大國,造了商品只能賣到外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國的老百姓有錢往銀行里存,不拿出來花,如果中國國內能將這一部分商品消化在國內,就有更多的商品去出口,這樣拉動國內經濟的兩個巨大的火車頭——內需和出口就能開足馬力的往前奔,一旦內需和出口開動起來,國家經濟就會飛速發展,巨大商品市場會吸收現在國內的剩餘勞動力,失業將會大為減少,勞動力的增加也帶來了居民收入水品的增加,這樣又反過來增加了居民的消費能力,同時,內需的增加將使得國家經濟的抗國際風險的能力大大增加,比如這次的金融危機,由於現階段國家過度依賴出口,使得中國受到很大的影響。
呵呵,不過啊,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設,只有國家將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到老百姓不怕傷病了,不怕子女上學了,不怕房價高到買不起了,這些才能實現
E. 誰知道中國如何走向文明的崛起
許紀霖 原創| 2013-02-22 10:32 | 投票編輯推薦標簽: 中國 文明的崛起 文明國家 文化多元主義 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將中國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作為全球最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GDP總量今年將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老二。全世界都在驚呼「中國世紀」的到來。.資深外交家吳建民認為:「中國在鴉片戰爭後首次走到了世界舞台中心,這一新變化世界沒有準備好,中國自己也沒有準備好」。中國的崛起,是一種什麼意義上的崛起?崛起後的中國還缺少什麼,她將走向何方?這些問題令西方人迷惑,中國自己也缺乏清晰的答案。 在一片中國崛起的歡呼聲中,我們需要的只是冷靜的反思。 文明的崛起,還是富強的崛起?中國的崛起當然已經是一個無庸置疑的事實。問題在於,中國的崛起與文明有關嗎,抑或僅僅是一種「富強的崛起」?「富強的崛起」只是以GDP為核心的一組統計數據,所謂民富國強,是綜合國力的展現;而「文明的崛起」則是一種普世價值與制度體系,是人類歷史演化中新的生存方式和意義系統的誕生。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文明大國,按照雅斯貝爾斯的觀點,儒家文明與猶太教-基督教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伊斯蘭教文明、印度教-佛教文明一起,是影響至今的人類軸心文明。儒家文明提供的價值典範在於:法家追求的富國強兵並非正途,人類生活最重要的是保持天人之際、群己之際的和諧,國計民生雖然重要,但並不具有終極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在於成德成仁,統治者施行仁政,民眾安貧樂道,維持身心平衡的禮治秩序。最後實現天下歸仁的大同理想。儒家文明通過中華帝國的朝貢體系,在東亞地區曾經建立過長達千年的統治,那的確是一種以天下主義為核心的文明霸權。中國文明在18世紀到達巔峰,以至於貢德·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中,將1400-1800年的現代化早期視為「亞洲時代」, 在歐洲工業革命興起之前,已經出現了全球經濟體系,但它的中心不在歐洲,而在亞洲,中國與印度是全球經濟的中心,也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然而進入19世紀之後,隨著歐洲的強勁崛起,中國文明逐漸衰敗。老大帝國先是敗於歐洲列強,然後不敵過去的學生、因「脫亞入歐」而變得強盛的近鄰日本。中國人痛定思痛,放下重義輕利的儒家文明,開始追求西洋式的強國崛起。 早在晚清,嚴復、梁啟超這些中國知識分子已經發現,近代西方崛起的背後,隱藏著兩個秘密,一個是富強,另一個是文明。富強是軀體,文明是靈魂。富強與文明,哪個目標更重要呢?在落後就要挨打的亡國滅種危機面前,文明的目標、自由民主的理想不是不重要,但比較起富強,顯然可以緩一步進行,當務所急乃是盡快實現富國強兵,以自己的實力爭得世界上的生存地位。在長達一個半世紀的追尋強國夢之中,富強壓倒文明始終是中國的主旋律。從晚清到民國,從毛澤東時代到改革開放三十年,雖然文明夢的內涵與時俱變,但富強的目標始終一以貫之。即使在毛澤東時代,意識形態掛帥,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打造社會主義強國,依然是繼續革命的中心目標,毛澤東求強心切,發動「趕超英美」的大躍進,試圖以非現代的方式建立現代強國。進入改革開放年代,鄧小平先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隨後認定「發展是硬道理」,人民富裕,國家強盛,成為社會上下共同的追求目標,發展主義成為超越各種主義紛爭的國家主導思想,而消費主義又是百姓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發展主義的國家戰略與消費主義的民眾意識上下合流,其背後共享的世俗目標,便是與價值、倫理與文明無關的富強。以尋求富強為中心,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成就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崛起。 富強與文明是近代西方崛起的兩大秘密,中國在追求現代化過程當中,暫時舍棄了文明,全付精力攻富強,不惜一切代價學西方,追求「富強的崛起」。路易斯·哈茨在為史華慈的《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一書所作的序言中不無感慨地指出,嚴復站在尚未經歷現代化的中國文化立場,一下子就發現了西方思想家未曾意識到的19世紀歐洲崛起的秘密,他在英國古典自由主義敘述的背後,讀出了「集體的能力」這一西方得以富強的主題。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幾代中國人追尋強國夢,在何種文明問題上,幾度搖擺――最初英美,又是法蘭西,隨後蘇俄,最後回到英美――至今爭論不休,但在富強這一關節點,卻前赴後繼,綱舉目張。富強這門課是殘酷的,學生先是被老師棒喝毆打,打醒之後一招一式模仿老師。經過一個半世紀的苦煉,終於到了學生可以向老師叫板、師生平起平坐的時刻。假如像雅克所預言的那樣,2050年真的實現了「東風壓倒西風」,這究竟是中國的勝利,還是西方富強精神的勝利?西方人屆時會否像當年被滿清征服的漢人那樣驕傲地回答:是的,是輪到你們東方人再次成為世界的統治者,不過這次你們卻在精神上墮入了我們西方精神的俘虜。是我們讓你們從野蠻走向了文明,哦不,從你們東方文明的視角來看,應該是從文明走向了野蠻! 一個可欲的現代性既包含物質文明(富強),也內涵精神文明(價值)。一部近代西方的現代化歷史,也是道德與生存、啟蒙價值與國家理性內在沖突、相互斗爭的過程。在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在西方歷史內部曾經出現過物質主義與國家理性攜手、走向全球野蠻擴張的文明歧路。這種以富強為核心的現代性,也預設了對人性的獨特理解,不過那僅僅是霍布斯意義上追求自我保存、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生物人」,這種失去宗教與道德價值約束的現代性,無異是一種野蠻的現代性,或者說反文明的文明。假如沒有文明法則的制衡,聽憑現代性內部富強的單向膨脹,往往會墮於腐敗、冷酷與野蠻。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就與文明內部的這種殘缺性有關。今日的中國人,比這個時代的西方人更像19世紀的西方人,表現出歐洲早期工業化時代慾望強烈、生機勃勃、冷酷無情與迷信物質力的布爾喬亞精神。當世之國人,與儒家文明熏陶下的老祖宗比較,在精神上恍若異種。在富強這張臉譜上,中國已經步入「現代」,而「現代」的代價卻是「中國」的失落――不是國家主權意義上、而是文明主體意義上的中國。 現代性內部的野蠻性
富強與文明都是現代性的內在要素。所謂富強,包含三個層面,首先是器物的現代化,其次是國民精神的提升,第三個旨在實現韋伯意義上的社會-經濟機器的合理化。而文明則是一種特定的價值目標和烏托邦理想,比如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等,這些都是現代文明的普世價值。富強是世俗的訴求,而文明是內涵倫理、道德的價值理想。 在歐洲的現代性歷史過程之中,富強與文明是一個同時展開的兩面,富強為現代性提供了物質生產與制度合理化的基礎,使得人類在短短的幾個世紀之內能夠創造出比過去所有歷史的總和都要大得多的物質財富,文明則為現代性提供了精神與制度的價值與意義,並以此發展出現代的心靈秩序與政治秩序。缺乏富強的現代性是一種虛弱的、貧乏的宗教/道德烏托邦,而沒有文明的現代性則是可怕的、具有內在破壞力的蠻力。富強與文明,是現代性不可缺少的兩面,它們滿足了人性深處世俗慾望與精神超越兩個矛盾性的追求,是心靈秩序中神魔二元性在社會秩序中的現實展現。 雖然每個時代都有其野蠻性,並非自現代性而始,然而,現代性一方面是物質和科技的進步登峰造極,另一面卻是野蠻的空前(未必)絕後。文明提供的技術手段使得暴力和殺人更加科學化和理性化,電影《阿凡達》中最令人震撼的鏡頭,就是自然的原始部落與武裝到牙齒的現代人的對抗。現代性承認了人性的世俗慾望無限膨脹的正當性,當今世界各種利益政治的斗爭,最終乃是人性中的慾望沖突。霍布斯對現代人性的認識雖然冷酷,卻是一針見血:貪婪和虛妄。人類的虛妄發展到現代,莫過於此。當各種超越世界(上帝、天命、自然、道德形而上學)崩潰之後,各種人造的崇拜物、拯救世界的意識形態充斥人間,並且都以某種貌似崇高的名義施行暴力。現代性的內在野蠻性不是一種外在之物,而是內在於現代人的心靈之中,它成為現代烏托邦的內在一部分。暴力不僅施行於人的肉體,而且摧殘人的靈魂,前者比較容易察覺,而柔性的強制性力量――通常表現為流行的意識形態話語――作為福科所說的話語權力卻無所不在。現代文明的野蠻,說到底,乃是一種心魔。與野蠻的搏鬥,是現代文明內部的戰斗,是一場人性的自我搏殺。無論歷史如何進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與心魔的斗爭,是一場人類永恆的戰爭。 當代中國的發展,創造了三十年迅速崛起的奇跡,但現代性的負面景觀都在中國集中地體現。如今這個全球化的現代性非常短視,非常自私,現代人為現世享樂主義激勵,不相信來世,不恐懼地獄,也不追求天堂,要的只是自己看得見的慾望滿足。古代人、中世紀人對自然與上帝有敬畏之心,生活有節制。現代人活得太囂張,肆無忌憚。地球總有一天會毀於人類自身,可能就是一次漫不經心的偶然失誤。古老的瑪雅文明曾經預言2012年是世界與人類的末日。世界末日也好,最後的審判也好,抑或彌賽亞時刻也好,都有一個對現世有所制約的神聖(或恐怖)的終端,讓人懂得審慎、畏懼和有敬仰之心,然而,現代人,特別缺乏信仰的中國人如今天不怕、地不怕,無論是體現國家意志的奧運會、世博會倒計時,還是個人生存意志所期待的買車、買房、晉升的幸福倒計時,都是不具超越性的「世俗時刻」,一旦來臨,即陷入虛無。人們在縱欲與虛無之間無限循環,生死輪回,永無盡頭。這,難道就是現代人的宿命嗎? 現代性靠什麼與內在的野蠻性作戰?現代性一方面滋生著不斷變種的野蠻流感,同時也不斷生產著對它們的抗體,從現代性的歷史來看,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各種價值以及相應的社會政治建制,還有人類幾千年的人文與宗教傳統,都是制約現代性負面的有效因素。文明之所以依然給我們希望,啟蒙之所以沒有死亡,乃是建立在這種現代性抗體的自我生產機制之上的。按照歷史的辯證法,野蠻的流感讓文明產生抗體,但同時也不斷對抗體做出反應,產生新的流感病菌。如同加繆所說,鼠疫是不可能終極地戰勝的,因為鼠疫在人心之中。但人之偉大,乃是有一種西西弗斯的精神,與之不斷的抗爭。對於人類文明的前景,我們應該抱有一種審慎的樂觀或有節制的悲觀態度。 「好的」與「我們的」:需要什麼樣的價值?
去年在英美出版的馬丁·雅克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斷言到2050年中國將以文明霸主的姿態統治全世界。他追隨亨廷頓的文明沖突理路,將中國視為一個文明共同體,認為近代以來的中國「似乎像民族國家,但骨子裡是文明國家」。雅克這一前設性的理據在歷史與現實層面能夠證成嗎?傳統中國誠然是一個以儒家文明為認同核心的中華帝國,並非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然而,晚清之後歷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軸心目標是打造一個像西方那樣的現代民族國家。隨著中華帝國的傾覆,儒家文明也隨之崩盤,處於一波又一波的解體之中。文明國家以獨特的文化認同為基礎,而現代民族國家則以威斯特法利亞體系的主權認同為前提。自上個世紀初中國文明解體之後,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國家所賴以存在的價值符號與文化獨特性變得曖昧不清,何為中國、何為「中華文明」,這些最基本的自我認同至今如同在廬山雲霧之中。當代中國人不得不藉助民族國家的現代概念,通過對國家主權的不斷重申以及對國際關系中「他者」的政治性區隔,而獲得國家與國民的自明性。雅克的命題或許倒過來說更為恰當:當代中國表面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國家,骨子裡卻是一個國家主權為核心的民族國家。現代中國的重建,是滿足於民族國家的建構,還是恢復文明國家的風采?對於一般國家而言,它們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使命只是實現民族國家的建構。但中國不一樣,作為曾經的軸心文明,一旦進入世界舞台,註定要扮演大國的角色。在國際政治之中,經濟實力當然很重要,卻不是最重要的。佩里·安德森在討論全球歷史中的霸權演變時,提出要區別兩種不同的權力:支配權與霸權。支配權(domination)是一種通過強力(force)的權力,而霸權(hegemony),則是一種通過合意(consent)的權力。按照葛蘭西的經典定義,霸權的核心在於其意識形態的本質。霸權不僅建立在強力基礎上,而且也是建立在文化優勢(cultural ascendancy)之上的權力體系。霸權的真正內涵在於知識與道德的領導權,即所謂的話語權。在全球政治舞台上,一個國家假如只有經濟實力,只是一個GDP大國,它可以擁有支配權,但未必有讓其他國家心悅誠服的道德權威。唯有文明大國,擁有話語領導權或文明競爭力的大國,才有可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近代全球的霸業史可以清晰地證明這一點。最早利用航海術進行全球探險與殖民擴張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但它們之所以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穩定的世界霸主,個中原因乃是它們徒有擴張實力,而缺乏典範性的現代文明,最終難免被取代。英國在19世紀稱霸全球長達一個世紀之久,這個日不落帝國除了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經濟力,最重要的乃擁有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核心元素:古典自由主義理論及一整套社會經濟政治建制。到20世紀美國替代英國稱霸世界,也是同樣如此:領先全球的高科技、高等教育以及典範性的美國價值。這些文明典範伴隨著帝國的全球擴張,輸送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民族國家是個別的,它只有特殊性的文化,而文明國家是普世的,無論它用什麼樣的力(軍事力、金融力或經濟力)領導世界,在實力背後還要有普世性的文明。在近代德語之中,文明(Zivilisation)意味著屬於全人類共同的價值或本質,而文化(Kultur)則強調民族之間的差異和族群特徵。文明的表現是全方位的,可以是物質、技術和制度,也可以是宗教或哲學,而文化一定是精神形態的,文化指的不是抽象的「人」的存在價值,而是某些特定的民族或族群所創造的價值。文化是特殊的,可以僅僅適合某個特定民族、國家或地域的情形,而文明一定是超越個別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限制,具有適合全人類的普世性價值,從軸心文明到現代文明的世界各種宗教與哲學,無不具有這種普世特徵。 文明與文化不同,文明關心的是「什麼是好的」,而文化關注的則是「什麼是我們的」? 文化只是為了將「我們」與「他者」區別開來,實現對「我們」的認同,解決自我的文化與歷史的根源感,回答我是誰?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但文明不一樣,文明要從超越的視野――或者是自然、或者是上帝,或者是普遍的歷史――回答「什麼是好的」,這個「好」不僅對「我們」是好的,而且對「他們」也同樣是好的,是全人類普遍之好。在普世文明之中,沒有「我們」與「他者」之分,只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類價值。 中國的目標如果不是停留在民族國家建構,而是重建一個對全球事務有重大影響的文明大國,那麼她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就必須以普世文明為出發點,在全球對話之中有自己對普世文明的獨特理解。這一理解不是文化性的,不能用「這是中國的特殊國情」、「這是中國的主權,不容別人來說三道四」這類慣常語自我辯護,而是要用普遍的文明標准來說服世界,證明自己的合理性。當代中國的一些國家主義者在乎的只是「我們」與「他者」的區別、只是一門心思考慮如何用「中國的」價值代替「好的」價值,以為只要是「中國的」,在價值上就一定是「好的」。這種封閉的「區別敵我論」並不能構成有效的價值正當性,因為「我們的」價值無論在邏輯還是歷史當中都無法推理出必定等同於「好的」和「可欲的」價值。中國作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所要重建的不是適合於一國一族的特殊文化,而是對人類具有普遍價值的文明。對中國「好的」價值,特別是涉及到基本人性的核心價值,也同樣應該對全人類有普遍之「好」。普世文明,不僅對「我們」而言是「好的」,而且對「他者」來說同樣也是有價值的。中國文明的普世性,只能建立在全人類的視野之上,而不是以中國特殊的價值與利益為皈依。中國文明在歷史上曾經是天下主義,到了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天下主義如何轉型為與普世文明相結合的世界主義,這是一個文明大國的目標所在。 在文明與文化的關繫上,當代中國思想界有兩種極端的傾向。一種是原教旨自由主義者所主張的「普世價值論」,認為中國的未來只有一條道路,那就是西方所代表的普世的現代化道路。另一種是國家主義者所持有的「文化相對論」,認為各個民族與國家的現代化道路由於國情與文化不同,各有其價值所在,不同文化之間不可通約,不存在一個為不同文化和民族所共享的普世文明。原教旨自由主義視西方為文明的普世模式,這種黑格爾式的文明發展一元論將導致科耶夫所批評的並非美妙的「同質化的普遍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多樣性與豐富性將被這種同質化的一元文明所徹底摧毀。普世文明的確存在,但對此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明確區分了兩種對普世文明的闡釋:一種是在意識形態冷戰或者二元式的「傳統與現代」分析框架之中,將普世文明解釋為以西方為典範的、值得各非西方國家共同仿效的文明,另外一種是在多元文明的理解框架之中,普世文明乃是指各文明實體和文化共同體共同認可的某些公共價值以及相互共享與重疊的那部分社會文化建制。1990年代中期之前,當思想界還沉睡在冷戰思維和現代化模式之中時,西方中心主義的確主宰過中國人天真的心靈。近十年來,隨著「反思的現代性」思維崛起,普世文明的內涵發生了內在的轉變。西方與東方一樣,只是眾多特殊文明中的一種,所謂的普世文明正是各種特殊性文明中所共享的重合部分,是人類得以和平共處與健康發展的基本價值。普世文明不是一組固定不變的靜態要素,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更多文明的介入,其內涵也處於不斷的再建構過程之中。普世文明既是動態的、歷史的,又並非邊界模糊、可任意解釋與發揮。當上帝和天命等各種超越世界解體之後,普世文明便擁有了深刻的啟蒙印記,文明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制度性守護,是對人性尊嚴所必須的自由平等的扞衛。這些已經被寫入聯合國一系列基本公約、並為大多數國家所簽訂認可的,已經成為人類的核心價值。 這種意義上的普世文明,是一種以文化多元主義為基礎的普世文明,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主義者所堅持的文化相對主義有著非常重要的差別。文化多元主義承認不同的文化之間雖然有質的不同,但彼此之間是可以相互理解的,並且在一些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上,有可能獲得共約性,比如自由、平等、博愛、公正、和諧等,在當代社會便成為不同民族和文化共享的基本價值。只是在這些價值之間何為優先,什麼最重要,不同的民族與國家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選擇。但是文化相對主義就不同了,它頑固地堅持不同的文化各有其獨特的價值標准,文化之間不存在可以共享的文明價值,「我們的」價值就是「好的」價值。文化多元主義可以與普世文明並存,但文化相對主義只能導致封閉的、狹隘的「中國特殊論」。中國文化的確是特殊的,就像西方文化也是特殊的一樣,但中國文化畢竟是偉大的軸心文明,特殊之中蘊涵著豐富的普遍性,蘊涵著可以與人類其他文化分享的普世文明。「中國特殊論」貌似政治正確,卻將文明降低到文化的層次,大大矮化了中國文明,實非中國之福音也。 富強背後的國家理性
當中國的國家主義者堅持「中國特殊論」,拒絕在文明價值上與其他文明相互比較和參照,而試圖走中國式的另類現代性道路的時候,他們所謂現代性的公共標准只剩下一個,那就是所謂的國家富強:各個國家的現代性在文明價值上各行其事,只有在可衡量的國家實力上現代性才具有了某種量化的可比較性:誰有實力,誰能武力稱霸,誰的現代化就最成功。這種馬基雅維利式的國家主義是一種徹底的價值虛無主義,是中國走向「文明的崛起」過程中的一大屏障。 是國家的富強重要,還是文明的建設更重要?這個問題,從晚清的梁啟超、嚴復、楊度、孫中山,一直到當代中國的知識分子,一直都有非常激烈的爭論。在這個問題的背後,是兩種理性的沖撞。在歐洲現代性的歷史過程之中,發展出兩種不同的理性傳統:啟蒙理性和國家理性,啟蒙理性的道德價值落實在個人的自由與解放。而國家理性按照梅尼克的分析,從馬基雅維利開始,國家作為一個有機的個體,它像人一樣具有自身的生存發展的理由,為了這一目的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國家理性預設了國家主權的自主性,近代的國家主權因為超越了古希臘羅馬的德性倫理和中世紀的上帝意志,在英法最初所憑借的是啟蒙理性的自然法傳統,到19世紀德國歷史主義狂潮興起,普世的自然法傳統被判為虛妄,國家理性之上不再有任何普遍性的道德倫理羈絆,權勢成為其唯一的目的,國家成為超道德的利維坦。國家理性的正當性不再是超越的宗教或道德形而上學,而是所謂的國家與國民的同一性。國家掙脫了來自超越世界的普世性規則,它成為它自身,其正當性來自人民的授權,這種授權或者是君主制的代表(公共利益),或者是民主制的周期性的選舉授權。國家自身有其存在、發展的理由,其理由便是公共福祉。國家一旦獲得了自主性,具有了最高主權的形式,便不再有外在的道德規范,其內在的權勢如同惡魔一樣便自我繁殖,向外擴張。 梅尼克在《馬基雅維利主義》一書注意到,霍布斯的國傢具有自我解體的可能性,其自我中心主義和利己主義,無論多麼理性,都無法產生一種將自利的、分散的個人凝聚起來的社會紐帶。某種更高的道德與思想價值必須添加到國家理性之中,於是德國的黑格爾主義,以歷史主義目的論的論證,賦予國家以最高的善。 歐洲有兩種國家理論:第一,從斯多葛學派到基督教的自然法體系,塑造了理性主義的國家,在17世紀,自然法的價值不再來自於自然與天國,開始從人的自然權利解釋國家存在的理由。第二,馬基雅維利主義開始的現實主義國家,國家本身是一個集體人格,並非個人利益的總和,國家有其自身的存在理由。理性主義的國家與現實主義國家(個人與國家)之間的裂痕,霍布斯是一種解決方案,其核心是功利主義的。到盧梭那裡,其公共意志的思想讓國家獲得現代的神學政治形式,而試圖將二者最後調和起來的,是黑格爾。英國的功利主義政治來到德國,演化為帶有神秘主義性質的神學政治。黑格爾的世界精神需要在歷史中逐步展現,它需要一個像國家那樣的權勢作為主宰人類生活的載體。但手段成為了目的本身,世界精神只是國家權勢的道德表述。國家理性獲得了一種偉大的道德尊嚴。這種自我道德正當化的國家理性,比較起霍布斯世俗主義的國家理性,具有更大的破壞性,這也是德國可以從國民國家一體化的國家主義走向民粹運動的法西斯主義。國家主義可以不必魔化,但法西斯主義一定需要國家的自我魔化。 糾纏梅尼克一生的問題便是國家理性中的道德與權勢之爭。近代德國的一部思想史,從最初的浪漫主義、歷史主義,走向價值虛無的國家主義,最後生出法西斯主義的怪物,晚年的他撰寫《德國的浩劫》,思考的是如何遏制國家理性內部的權勢擴張。作為一個歷史主義的大家,他沒有回到普世的啟蒙理性,而是從18世紀德國早期現代性中的古典人文主義(康德、歌德、席勒與赫爾德)那裡尋求德意志民族獨特的道德價值, 用今天的說法,如何為國家建構奠定一個文明基礎? 從歐洲近代思想、特別是德意志精神的演化史反觀當下,我們會發現當下中國與19、20世紀之交的德國具有某種相似性,那就是富強崛起之後向何處去?現代德國的悲劇性歷史留給人類的重大教訓,乃是提醒我們:假如國家理性缺乏啟蒙理性的導航和制約,任其自身發展,將會把民族拖下無底的深淵。國家理性與啟蒙理性都是現代性的內在要求,國家理性與啟蒙理性各有其內在價值,並非目的與手段的關系,然而,要警惕的是國家理性借文明的名義擴張其權勢。問題在於:我們要的是什麼樣的國家理性?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具有自我擴張性的國家理性,還是審慎的、有道德原則的國家理性?國家理性的正當性何在?是虛幻的國家/國民同一性,或者是施米特式的代表性民主威權,還是自由憲政體制所形成的國家意志?國家理性當然也可以是中國特色的,但在中國文明之中,有儒家的天下主義傳統,也有法家的窮兵黷武傳統,你的國家理性與誰調情,雖然打的都是「中國特色」牌,結局大不一樣。 任何一種理性或主義,本身具有內在的多歧性。真正的歷史罪孽是一種化學反應,單個主義很難說好壞,就看與誰聯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甘陽提出要「通三統」,這個提法本身不錯,問題在於過於籠統,「三統」中無論是中國文化傳統,還是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傳統、西方的現代性傳統,都是內涵非常復雜、具有豐富兩歧性的傳統,就看如何個「通法」。現代的國家理性,究竟是與現代的啟蒙價值、儒家的人文傳統相結合,還是與毛澤東的集權體制或者法家的富國強兵同流合污?與其籠統地談「通三統」,不如深入一個層面,仔細地梳理「三統」之中不同的歷史遺產,各家各派拿出不同的組合方案,為中國文明的重建展開一場思想的大論戰。 如何從富強的崛起走向文明的崛起?中國要的是什麼樣的文明國家?全世界注視著中國,中國應該拿出一份文明的答卷。
F. 如今人們消費的價值變化巨大,我們是如何從精緻窮變成消費主義逆行者的
這個時代是最好的時代,每個人都能夠通過網路了解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且通過金錢便能獲得自己喜歡的東西。這個時代是最壞的時代,將想法和生活分割,讓消費跟不上錢包。
“精緻窮”這個詞一度成為熱議的話題,昂貴的物品讓普通人獲得滿足感和歸屬感,就像前幾年大火的lo裙,漢服等圈層文化,讓大家看到由於經濟的進步,人們文化思想開始逐於多元化,而“消費主義逆行者”也應運而生。
“消費主義逆行者”是和精緻窮完全相反的兩個概念,“消費主義逆行者”即強調斷舍離,讓物品價值最大化,只買最合適的東西。
多方面提高生活質量
大學生在“精緻窮”這個群體中佔大的比例,有些女孩子為了漂亮,為了虛榮寧可每天吃榨菜饅頭,而有些男孩子為了潮牌,為了酷,寧可欠下大筆貸款。
從一方面來說,他們滿足了自己生活一方面的需求,但是生活其他方面卻是千瘡百孔。而“消費主義逆行者”懂得從多方面來提高生活質量,並不會刻意來節省錢,而是將錢的作用最大化,例如:明明擁有了防曬霜,也不會聽信其他人的讒言去購買其他品牌的防曬霜產生浪費。
從精緻窮到消費主義逆行者相較於行為上的變化,更大的是思想上的變化。
G. 綠色消費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有何影響
綠色的消費主義基本上是可循環,環保的物品。這對中國的經濟有比較大的影響的。
基本上只有比較大規模的公司或者是比較先進的企業是在生產產品會考慮綠色的生產問題。基本上小型的獨資企業或者是個人的小型企業只會考慮到產品為公司所帶來的利益,是不會考慮到環保問題的。所以如果是人們的消費轉化成了綠色消費主義的話,這對於小型的企業來說是不宜生存的。他們還沒有在市場的領域中佔到一定的地位的,所以是不容易轉變戰略的,對於日後他們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其次是如果轉換為綠色消費主義的話,中國的消費會比較理性化的,所以中國的經濟會受到很大的沖擊。因為現在的中國經濟是屬於刺激增長的階段,如果突然經濟趨於理智話的情況的話,中國的國內消費是會大幅度的減少的。中國的小型企業是會減少的,導致國家的稅收是相對的減少的,國家的主要收入就是靠稅收的,在這種稅收減少,消費的減少情況下,中國的經濟是處於不穩定的。只有當中國的經濟趨於穩定後,消費才會趨於綠色主義的。
最後就是對於基層的百姓來說,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會偏向於綠色消費,那就會引起物價的上漲的,而處於基層的百姓是無法滿足基本是生存需求的。所以還會帶來中國的社會不穩定,增加了些安全隱患。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H. 消費主義文化的現代消費主義文化的特點
1、符號價值的意義高於使用價值。在消費社會,物質商品中滲入了越來越多的非物質因素,商品的外觀設計、包裝、廣告等在商品生產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甚至在商品構成中起著支配性的作用,直接制約著商品的生產、銷售和消費等各個環節。與商品的非物質化相聯系的是,符號體系和視覺形象的生產對於控制和操縱消費趣味與消費時尚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在這里,符號價值被認為是有別於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第三種價值。商品第三種價值的三重屬性即信息價值、體驗價值、符號價值,符號價值是商品的信息價值,卡尼曼稱其為體驗效用。
實際上,所有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到這種第三重屬性的存在。例子――結婚戒指,它的符號價值,顯然不同於它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別人幾乎不可能僅僅憑其交換價值,就把它從主人手上交換過來;而一旦丟失,它對於主人的損失,也絕不僅僅限於它的市面價值。符號價值表達的是式樣、風格、聲望、權利等。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符號價值已經成為商品和消費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購置物品已經不是因為這些物品本身具有的內涵(包括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是因為這些物品所代表的符號價值。電視在宣傳符號價值,促進消費主義文化形成方面具有歷史作用。電視廣告可以毫不費力地把浪漫、奇異、慾望、美麗、滿足、歸屬感、科學進步和好生活「粘」到推銷的商品上。這些商品往往就是大眾世俗的日常生活用品。
當塵世間的日常消費品和華貴、奇異、美麗、浪漫等文化特性聯系在一起時,再認真地辨認這些商品原有的使用功能就不那麼容易了。在這里,經營者不再只是說明他們的產品內涵,而且以各種符號和圖形來「包裝」產品。這類「包裝」和產品常常難以區分。經營者關心的不是這些包裝是否能全面代表他們的產品,而是靠這些包裝是否能把他們的產品和觀眾或消費者腦海里的慾望聯結起來。更具體地說,市場營銷的歷史表明,首先要關注大眾那些顯而易見的慾望,然後創造新產品或重新包裝老產品來滿足這些慾望,營銷才能獲得成功。人們消費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號。
2、超現實Hyperreality:物質消費轉化為意識形態意義的美學消費。在後工業消費社會,人們消費的不是商品的功能屬性(實用性),而是社會屬性,即符號價值,將物質消費轉化為一種意識形態意義的美學消費。電視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符號形象充斥電視並被發揮到極致時,人們實際上進入了鮑德里亞所說的模擬世界或時代。消費品已經具備了和范圍廣闊的形象及符號相結合的能力。這種結合遮蓋住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從而成為商品符號(Commodity-Sign)。
當以電視為核心媒體的消費文化利用難以計數的符號和形象流動生產出無休止的現實模擬的時候,消費者往往失去對現實的把握。在這個模擬的時代,是「原版」還是「復製品」已不是問題的核心。因為參考點不在了,真實也就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在這樣的時代,生產者的重點不是物質商品的生產,而是對資本的操作和對「消費需求」的生產。這一過程也就是從製造業過渡到服務業。這種服務消費包括教育、健康、信息服務,也包括娛樂、休閑服務等等。因為資本主義現在首先關心的是符號、形象和符號體系的生產。這個符號生產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的建構的過程,一個造「夢」的過程。雖然被文化覆蓋的現實並非始於消費時代,人類文明早已經將社會的方方面面塗抹上文化色彩。
但是,消費時代對現實的包裹才真正的代替了現實,而且對現實的文化建構不再是以前那些多元的文化,而只是被資本操縱的消費主義文化,即文化的多元性被消費主義文化的多樣性的取代。「造夢」變成了一種「夢工業」。所謂「夢」本身並不帶有貶義,也沒真、假(真已經被懸置,被文化覆蓋)。資本為了本身運行的更加順暢降低成本、減少風險,必須進行文化和價值觀的建構,這種建構將社會的現實全面的符號化,直接的現實被掩蓋,人們生活在符號化的「超級現實」中。形象商品的生產與「靈活積累」是吻合的。許多形象的消費周期都十分短促,許多形象可以在廣大的空間同時消費,形象商品這種無孔不入而又短暫易逝的特性,進一步廣泛地刺激起人們對變化不居的時尚的追逐。
3、仿像(Simulation):人們的消費意識形態被主宰。在鮑德里亞的眼裡,這些電子時代通過色彩及其他方面的處理混合而產生的形象比真的東西還要真。但從這種模擬或者比真實還真實的形象符號中是不可能發現真實的。這是引導並操縱消費者的前提。在這種前提下,大型技術集團得以實現從引導到操縱這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現代廣告和傳媒,文化作品和視覺藝術的各種手段,包括廣告、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通過與所欲推銷的商品有關或無關的形象來操縱人們的慾望和趣味,構造消費意識形態。
人們先體驗到了那種商品的圖像和使用那種商品的生活趣味,在明確了我們和那種商品發生關系的意義以及自我主體的形象,我們才去購買那種商品。這就好比在電影和肥皂劇具有歷史後,我們的意識形態已經處在分不清是電影在模仿生活還是生活在模仿電影。 例如,迪斯尼樂園就是一種「超現實」的仿像文化,真實和擬真之間的界限在我們的意識形態深處已經分不清了,真實被模仿到極度「真實」它就是一種超現實。 例如,很多內地的年輕人實際上僅僅根據香港、美國、韓國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電影、電視劇,以及各種時尚雜志,在還沒有接觸現代化和高級消費社會之前,就已經建立了關於消費資本主義的表象和對此的嚮往。很多內地女孩到南方後,開始迅速根據電影、電視和時尚雜志的形象重新包裝自己。
年輕人購買化妝品和服飾時,總是根據廣告和時尚雜志的宣傳購買、仿照那種形象去打扮。購買汽車要考慮到實用性。但我們購買何種汽車,實際上是在受廣告、時尚雜志、某一部流行電影或者某首流行歌曲MTV中的使用汽車的生活方式場景和影像的影響。一輛車沒壞,因為款式老了我們再換一輛。這些現象實際上都反映消費意識形態對於中國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它已經取代了過去政治意識形態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尤其在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各地城市文化的地方性正在消失,城市建築、娛樂文化和青年酷文化正在趨同,並且,越來越美國化或者韓日化。這都是當代藝術和文化批評需要面對的課題。 消費主義文化不僅體現在商品營銷和宣傳的廣告環節,它還表現為商品的生產和消費之中,構成無處不在的文化環境,操縱人們的慾望和趣味,主宰了我們的生存意義和意識形態。
(1)形成離散社會:人們憑借現代媒體而生存,消費過程中逐步地消失於「符號」的海洋里。也正是這種消費,使大眾脫離了現實,不去與周期的人交往,相互之間越來越疏遠。那種和睦鄰里關系不再被認為是一種社會需要。人們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社交活動;反過來說,也只有使大眾處於脫離現實的狀態之中,才能使他們真正地失去社會性而作為一個個孤立的原子,變成被操縱的消費機器。
(2)消解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的界限,電視的重大影響在於它對傳統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界限的消解。該界限的消失意味著社會處於一種「透明」的狀態。人的全部生活從廣義上講都處於一種暴露狀態中。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沒有什麼比總統的橢圓形辦公室更神聖的了。而神聖和與之相伴隨的力量又和神秘分不開。然而,通過電視,又有哪個觀眾不知道橢圓形辦公室的陳設。不管總統的辦公室是華麗還是莊重,重要的是它在電視上被一覽無余,再也沒有什麼可神秘的了。這個曾經十分隱蔽,在政治生活中至高無上的場所赤裸裸地進入千百萬電視觀眾的腦海之後,他們起碼在這方面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想像的了。與之緊密相連的政治文化也不能不重新定位,政治生活中的「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之間的界限淡化了。
(3)創造「沉默的大多數」,使大眾成為失去了與環境和他人交流的能力。 一些傳播學理論家認為,電視就像「黑洞」一樣,能把觀眾全吸進去。因此,很難指望觀眾會做出任何實質性的反映。他們只是被動地、沉默地收看而已。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電視上的節目內容並不是最重要的。按鮑德里亞的話說,電視最本質的影響在於它對觀眾反映的封殺。大眾在沉默中消失了或者說象徵性地死去了。證明大眾存在的唯一形式是他們對各類抽樣調查(Survey)的反應。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不存在了,代表大眾的只是一堆統計數字。從理論上說,媒體就是信息。但現實是,因為大眾的社交能量被媒體和其他技術「凍結」了,媒體的信息量越大,社交就越少。媒體不再是大眾的延伸,而是他們生活的主宰者。更確切地說,大型技術集團已通過大眾媒體創造消費文化的方式成為大眾社會生活的主宰者。這種超現實的消費文化為跨國公司在全球的經濟擴展從意識形態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消除了卧室和公共場所之間的界限,人的全部生活再無隱******私可言。一家人彼此(特別是對孩子)難以啟齒的事情,電視聲情並茂地展現給在場的每一個人。電視把人的生活全方位赤裸裸地像鏡子那樣反映給所有的觀眾。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眾失去了隱******私。孩子們也不再有童年和少年,他們和成人之間的人生距離由於電視的存在而消失了;
(5)大眾因此而失去想像力。人的所有關系除了和政府、社會機構的交往以外(例如領取失業救濟金),便是和物體(商品)、媒體和機器的關系。他們想知道的都知道了,甚至不想知道的,也被毫不客氣地擺在了他們的面前,生活失去了意義。人的所有關系除了和政府、社會機構的交往以外(例如領取失業救濟金),便是和物體(商品)、媒體和機器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逐步地被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所代替。 由此看來,基於符號價值的慾望的滿足不過是幻覺。結合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從消費的角度看,資本主義造成的最嚴重的異化是人的需要的異化(慾望的異化)。馬爾庫塞認為,生活在發達工業社會的人們過著一種表面上安樂的生活,擁有自己的住宅、汽車、各種現代化的生活設施和日用消費品,但這是一種虛假的「安樂」。因為這些「需要」不過是資本主義商品體系建構出的「虛假需要」。「現代主體作為一個消費者,無論是他的需要還是滿足這些需要的手段,都是由資本主義商品體系結構性地規定了的。人們在把物質需要作為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後,實際上已經是「為了商品而生活」,已經把「商品作為自己魂牽夢縈的中心。」
4、軀體意象:給消費者制定審美標准。在消費文化中,廣告、流行出版物、電視、電影文化等,提供了大量風格化的軀體形象。
(1)身體被商品化。身體被消費社會所重新發現和重新編碼,逐漸神話化。神話身體的主導主題是「美麗」和「色情」。當然,這種「色情」非原始或本來意義上的概念,而是一種功用性概念。它展示身體某些部位,身段和肌肉,或者某種體態和「曲線」的面目。
(2)軀體被認為是快樂的載體。在這里,理想的軀體意像是青春、健康、苗條與美麗。電視與電影等媒體反復地暗示柔軟優雅的身體、極具魅力的臉上帶酒窩的笑,是通向幸福的鑰匙,或許甚至是幸福的本質。
(3)通過物的堆積來完善軀體。為了讓自己美麗,女人們只得大量購買香水、按摩、療養。人們只能通過「買入」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她們只能通過堆積物品來顯示自身,否則找不到更好的、讓整個社會都認可的途徑。渴望或追求美麗的沖動便轉化為佔有物品的沖動,即身體與消費品的等同。男性氣質與物質文化的商品鏈聯系起來。這在傳統社會中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比如,青年應該是「汽車、自行車、音樂和黃色讀物」、「開司米單色運動衫」、「緞子翻領無尾小夜禮服」、「彩拼毛衣」、「條紋雙排扣西裝」或「雙排扣」海軍藍夾克等等。
5、享樂主義:新的道德觀。
(1)新的大眾英雄的樹立。Pachter曾經說:今天的大眾英雄不再是強有力的帝國的締造者、發明家或有成就的人。而是電影明星、歌星以及奉行享受哲學人。(Pachter975,330)。消費是現代社會的英雄(美德),這不僅因為消費構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而且是因為消費主體構成了現代主體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2)節儉苦行的人被再教育。那些習慣於節儉苦行的工人現在必須接受再教育,接受以享樂的生活方式。而教育者就是廣告,引誘人們參與原來限於上層人的商品消費。例如,廣告上,一個男年青滿身頭皮屑,女孩都紛紛避開他,而使用了某種洗發水後,局面立刻改變。
(3)製造新的消費者。廣告通過嘲諷勤儉、節制、穩定、耐久、適度等清教徒觀念,廣告大力促進了傳統價值觀的瓦解。當代廣告讓一個家庭主婦焦慮地瞧瞧鏡子中的自己是否像廣告中的那位35歲的太太一樣,因為不用Leisure Hour 電子洗衣機、洗碗機而憔悴不堪。在自由主義者看來,個人的消費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都有權實現自己的需求和慾望,這種個人的需求和慾望不應被外部的權威剝奪或壓抑。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芭芭拉·克魯格說「我買故我在」,後者可以徑直看作是前者的一種延伸。在前蘇聯等國家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剝削了人民的消費權力,使人民的需要服從於國家的計劃,實行所謂對需求的專政。而剝奪消費權力即是剝奪個人自由,剝奪個人選擇的權力,故此海耶克斷言,計劃經濟是通向奴役之路。在自由主義者看來,消費者的利益只有在市場經濟中才能得到保障, 此外,人們為購買而購買的行為,也與人際關系的疏遠、自我認同的需要、心靈的凈化與安慰、建立彼此的關系等需要與關。
I. 消費主義文化在中國是怎樣出現和興起
隨著市場經濟大潮。。。。
出現了有市場就有錢賺的局面。
所以很多東西都可以通過市場化來將其變成錢。。。
隨著企業分工科學化,生產也更加分工明確。。
所以很多東西都可以有多家聯合完成,於是,有錢就能買到一切了。
人是社會性群居的動物
所以既然有錢能買到很多東西,也就產生了依靠消費擴大自身利益的一種方式。換句話說,花一部分錢,賺更大的利益。。
J. 中國的消費能支撐起中國經濟多少天空 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如何確保我們的經濟一直健康
金融危機下的世界與中國{山西電院daalonso作}
金融危機下的世界與中國
【中文摘要】08年以來,經融危機影響迅速擴大,不僅導致全球金融業收縮,而且使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增大, 對各國經濟受到的影響大小不一,但因為一體化趨勢的日漸明顯,資本的國際流動和國際資本市場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國的金融風險也越來越大。如何應對這種挑戰,趨利避害是擺在世界和中國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而世界經濟擺脫「滯脹」和「失衡」,實現新一輪可持續增長有賴於新興經濟體的引領和新技術革命的到來。因此中國要積極面對當前的經濟危機,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努力化危機為機遇,在這危機中間保持中國屹立不倒,把中國與世界聯系在一起共同面對經濟危機,做到一個負責的大國,共同度過金融危機。
【英文摘要】Since 2008, the rapidly expanding financial crisis, not only cause contraction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instry, but also world economic growth is slowing down, the United States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economic recession, the impact on national economies vary in size, but because the integration of emerging trends,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capital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for the importanc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hina's financial risks are also increasing. How to deal with this challenge, WTO are placed before the Chinese in the world and an important topic. The world economy out of "stagflation" and "imbalance", a new round of implementation depends on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the leading emerging economies and the advent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Chinese want to face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the efforts of the opportunity, in this crisis to maintain between Chinese survive conta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put together to face the economic crisis so that a responsible big country together through the financial crisis.
【關鍵詞】經濟增長 應對策略 次貸風暴 金融全球化 國際貨幣體系
本世紀初的這場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由於它發生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它的破壞性便不言而喻。華爾街驟然掀起的劇烈金融風暴迅速席捲美國及與美國相關聯的全球經濟。金融風暴逐步演化為金融危機,並蔓延至實體經濟,如果應對失當,金融危機就有可能引發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可能轉化為社會危機,乃至全面的政治危機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融為一體的趨勢進一步增強,毫無疑問,美國發生劇烈的金融危機,一定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所以面對撲面而來的金融危機我們必需正視,把困難踩在腳下,同時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承擔起責任,為世界經濟的好轉作出貢獻,同時也為我國在政治、外交、經濟的發展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這就需要我們了解這次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和對世界的影響、對我國的影響 ,最後尋找解決危機的辦法四個方面來分析。以此實現中國在世界更重要的地位,避免金融危機再次對世界造成危害的風險。
一、 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
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以及美元危機的發生,各國的匯率紛紛與美元脫鉤。但這並沒有讓美元失去世界貨幣的角色。由於美元的世界貨幣角色,各國大量持有美元外匯。隨著美國貿易逆差的加劇,美國市場的流動性被吸走。這時,美國為了維持其經濟增長,就要向市場大量注入流動性,包括大幅度減息等等。所以,這就造成了貨幣的擴張,造成了經濟泡沫,而且泡沫越來越大。美國的信用擴張沒有帶來通脹,那是因為被一些新興經濟體像中國背負。當泡沫無法維持的時候就會破滅,就造成了今天的金融危機。所以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可以歸結於由於美國的監管不力而世界各國為早就不能維系的美國的經濟增長吹起了泡泡。這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長期的股票漏洞產生長期的股票泡沫經濟。
2、長期的次貸危機和長期的不良資產。
3、美國是世界上經濟霸主已經動搖,美元是全世界公認的流通貨幣不復存在。
4、美國政府印製的美元太多,造成長期的資本透支嚴重。
5、全世界各國大量印製本國抄票,造成貨幣量過剩。更嚴重造成世界貨幣體系的混亂。
6、世界各國保守主義嚴重。
7、重復建設、重復企業、重疊的抄票、重疊的次貸產生重疊的漏洞
了解了這次金融危機的原因,我們還需要了解它所造成的影響,這才能讓我們更深刻的了解它所造成的危害,才能通過這些危害來找到解決的辦法,為世界經濟未來的發展找到正確的道路。
二、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的影響。
金融全球化讓世界在享受全球化帶來的紅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風險。由於金融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今天世界各地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金融開放之中,而美元在國際結算和全球各央行外匯儲備中的比重一直維持在60%以上。「領頭羊」一出問題,必然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致使全球金融市場迅速陷於極度恐慌之中。由於美國經濟佔全球比重近30%,其進口佔世界貿易的15%,美國經濟衰退將導致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進而影響一些外貿依存度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和經濟增長。而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嚴重影響,很有可能帶來全球范圍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形成經濟復甦的新障礙。大規模救市措施,也會使本來就有巨大財政赤字的美國政府雪上加霜,一旦出現大肆發行債券、印發鈔票,勢必會導致美元信用下跌,並推高全球通脹率。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嚴峻,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受到沖擊,利潤空間加劇下滑。為了控製成本,裁員、減薪成為了企業方最常用、也是最優先考慮的方法。而失業、生存壓力也就成為了近期備受關注的詞彙。
據08年初國際勞工組織的專家預測,2009年全球失業人數將再創記錄,達2.1億人始於2007年初的次貸危機,在2007年11月稍有緩解後,新年伊始又以更強的勢頭襲來。隨著金融機構2007年第四季度財務報表的公布,越來越多的次貸損失被披露出來。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美國金融機構宣布的資產損失沖減金額累計超過1500億美元,遠高於美聯儲主席伯南克500-1000億美元的預期。
1月15日,花旗集團2007年第4財季財報披露98.3億美元虧損,並宣布減計次貸資產181億美元、派發股息減少40%。1月17日,美林公布的2007年4季度業績創下了十餘年來最糟糕的記錄,減值准備160億美元,其中CDO(債務抵押憑證)減值125億美元;虧損98億美元,致使全年虧損78億美元,遠超市場預期。1月22日,美國第二大銀行美國銀行和第四大銀行美聯銀行公布的財務報告顯示,因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損失和投資收益不佳,這兩大銀行去年4季度盈利均急劇下降,降幅分別高達95%和98%。
銀行業資產減計和虧損已擴散到歐洲和日本。1月30日,瑞銀集團宣布,因為計提140億美元資產減值,2007年4季度虧損額達到125億瑞士法郎(約合114億美元),刷新了花旗集團和美林創下的紀錄。根據日本共同社的報道,日本三菱UFJ、瑞穗、三井住友、住友信託、理索納、中央三井集團等日本最大的六家銀行集團遭受與美國次級房貸相關的損失近50億美元。
次貸危機也已經波及債券保險公司。1月31日,由於承保的次級抵押債券資產急劇縮水,全球最大的債券保險商—美國MBIA公司2007年4季度凈虧損23億美元,合每股凈虧損18.61美元,虧損額度創下歷史之最。債券保險商將可能普遍面臨被降級的局面,從而使次貸危機影響進一步擴散。
三、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我國是以外貿和投資拉動為主.內需為輔的偏執性經濟,是世界美元儲備最大國家,在剛剛加入國際浮動匯率不久,就遭遇了世界經濟危機寒冬襲擊。先是人民幣兌美元持續不斷推高,緊接著世界危機帶來國際經濟需求大幅下滑,加上一路高漲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進一步加劇了高膨脹,使國內實體經濟生產成本進一步上升,下游企業經濟無力承受,國內的消費物價一路走高,促使消費經濟大幅縮減,再加上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實體經濟更是雪上加霜,使企業的經營活動舉步維艱。很多的企業公司都需要從金融系統貸款來增加企業的資金流動性,一旦資金鏈斷裂,就會產生流動性不足(缺錢),無法再進行生產,大規模的企業倒閉,工人下崗,生活質量不斷下降,再加上現在的通貨膨脹,可支配收入減少,購買力萎縮。消費不旺盛,自然生產就再次降低,這個就是金融危機轉化為經濟危機的內在原理。 08年7、8月份,中國很多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就是由此造成的,國內受到的最大影響,除了全球性經濟的不景氣,最主要的還是人民幣升值過快,對美元匯率的提高,使得中國出口的商品價格上漲,壓縮了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利潤空間,導致國內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利潤率下降而虧損運營,再加上前段時間從緊的貨幣政策,中小企業難以貸款維持生產,倒閉就成了很多企業的宿命。據亞洲開發銀行16日發布的年度報告《2008年亞洲發展展望更新》預計,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回落至9.5%。而對於我國所造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嚴重依賴出口的實體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資的金融機構。
我國東南沿海外向經濟實體,大都是以出口為主,勞動密集型企業眾多,經濟危機使得出口業務極度下滑,產品賣不出去,大量商品回潮沖擊了國內市場,在那些地方會出現許多價格極度便宜的紡織品和小電器,也由此使得大量私企倒閉關門,老闆一走了之。外資企業進一步加快撤離。目前這種情況從沿海蔓延到內地許多地方。使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速放緩,出口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
2、房地產業 。
房地產業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滅後,一些不利因素紛紛顯現,比如體制上的土地分配製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紛紛出現,地面價值迅猛拉高)、房價的上漲速度遠遠超過消費者工資的上漲速度、股市的持續下跌使大量資金套牢(消費者財產性收入嚴重縮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產業的資產證券化改革還處於初級階段,由此避免了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
3、鋼鐵行業和等能源業。
由於金融危機造成大量外貿型企業的倒閉和房地產業萎縮,使國內對於能源和鋼鐵需求的減少必然會造成鋼鐵價格持續下跌和能源價格將持續走低。
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我們不能被其沖暈了頭,而應該勇敢的迎接挑戰,機遇永遠使和挑戰並存,我們要正視金融危機但並不害怕,克服危機迎來中國的再一次騰飛的機會。
四、 如何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危機。
在世界上普遍採取三個步驟來應對。
1、當前措施:三招救市
一是股權重組,增資擴股;二是壞賬打包、切割剝離;三是注入資金,解決流動性。首先,政府對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進行重組,增資擴股。比如美國把「兩房」國有化,把私有企業變成了國有控股的企業。其次,把銀行的壞賬剝離,打包放在一邊,銀行復甦後贖回資金,如果銀行倒閉了,由政府埋單,將壞賬清零。第三,當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老百姓擠兌時,注入資金,增加現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擔保,增強社會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擔保,讓其他銀行拆借。
2、中期目標:振興實體經濟
如何遏制實體經濟下滑,是全球高度重視和重點解決的問題。解決的辦法,仍然是增加投資、刺激消費、加大出口的三條途徑和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目前,各國政府都啟動了增加投資和刺激消費的政策,並且摒棄貿易保護主義而採取共同行動。
3、長期指向:重構國際貨幣體系
944年形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固定匯率掛鉤,未來的世界貨幣體系應該是美元、歐元、亞元(以人民幣和日元為主的亞洲貨幣)三大世界主體貨幣三足鼎立的新體系。三大貨幣之間實行相對穩定的浮動匯率,各國貨幣與三大貨幣掛鉤。三大主體貨幣對應的國家應實行「G本位」——以GDP為本位。即GDP與銀行貸款余額、與股市市值、與房地產市值應該大致相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保持合理的比例。
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
目前,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也產生了影響,股市、房市回調,沿海加工貿易企業訂單減少,部分企業停產破產關閉,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 防範金融風險的最佳途徑是優化本國經濟結構,強化本國經濟。中國有優化國內經濟結構,才能真正改善長期國際收支的狀況,確實保護自身不受國際資本流動無常變化的影響。開放金融市場要做好准備和試點,應該採取謹慎的步驟和策略。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認識到我國與發達國家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但是資本全球化、資本自由流動是大勢所趨,因此在目前我們就應該積極進行准備,有步驟地有計劃地實現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的調整,為中國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資本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中國政府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地方政府也陸續推出了大規模投資計劃,同時,一些更加積極的財政金融政策相繼出台,有利地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推動中國經濟向內需拉動型轉變。
我國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內需市場。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高速發展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到2020年將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中國人均GDP10年後會突破1萬美元。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強大的內需,不僅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緩解世界金融危機也將發揮重要作用。中央政府有高超的領導藝術,見事早、行動快,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提高。比如今年,上半年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9月以後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實施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11月份以後果斷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等等,促進經濟增長、穩定市場信心。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增長今年將有所放緩,2009年上半年慣性下滑,下半年開始走出世界經濟衰退的陰影。國際金融危機則到2009年底見底,經濟危機到2010年底左右見底,2011—2012年開始復甦。對金融危機,最重要的是信心。我們相信政府處置危機的能力,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有信心,我們每個人的信心就是戰勝危機的良方,相信這場危機一定會轉化為中國經濟騰飛新起點。
通過這次金融危機改變經濟發展地區不平衡,產業布局失衡嚴重,行業結構性失調,這些問題困擾著整個經濟的每一環節,結構性矛盾突出,加上依靠外貿出口和投資拉動為主,內需為輔的長期經濟政策。等世界經濟擺脫「滯脹」和「失衡」,而新一輪可持續增長有賴於新興經濟體的引領和新技術革命的到來。因此中國要積極面對當前的經濟危機,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努力化危機為機遇,在這危機中間保持中國屹立不倒,把中國與世界聯系在一起共同面對經濟危機,做到一個負責的大國,共同度過金融危機。把這場危機一定會轉化為中國經濟騰飛新起點。
【參考文獻】1《國際金融新編》第三版 (2001)
2《聯合早報網》
3《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08 ~4)
4《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