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什麼時候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2. 中國近代史的起點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的起點是1840年鴉片戰爭。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擺脫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2)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什麼擴展閱讀
20世紀初年,梁啟超曾經在《50年來中國進化概要》中,從現代化的視角把近代中國五十年的歷史演進過程劃分為三個時期,它們分別代表著中國從傳統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三個層面。一是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經世致用論和自強運動即器物層面的現代化起步;二是從甲午戰爭至五四運動,維新變法運動即制度層面現代化的變革;三是開始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運動即文化層面的現代化變革。
20世紀70年代末起,由於國家確立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現代化事業成為國家和人民共同關注和進行的主要事業,中國近代史研究者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以現代化為主題的主張再次提了出來。
許多學者明確主張現代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主題或基本線索。他們認為用現代化史觀考察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進程,不僅包納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而且還涵蓋了像戊戌變法、清末新政這樣的改革運動和其他眾多的社會變遷,這就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歷史的發展,也較接近歷史的真實。
而且,以現代化為基本線索進行歷史研究,能夠以是否有利於現代化作為主要的評判標准,它可以將復雜廣博的歷史內容作為有機的整體進行考察,闡明各個歷史事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何時
近代史是自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自乾隆後期中國就因「閉關鎖國」落後於世界大潮。在於外貿易時處於優勢地位,使英國極為不安。鴉片戰爭始於1839年六月的虎門銷煙,隨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後因戰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國議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第一次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獨立的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5.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作戰雙方為大英帝國與大清帝國,從1840年到1842年,以英帝國的勝利而告終。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6.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是以鴉片戰爭(1840~1842)為開端的。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原因有四:
一是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一個落後封閉但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是中國的發展方向發生變化,戰前中國是一個沒落的封建大國,封建制度已經腐朽,在緩慢地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如果沒有外來勢力干擾,中國最終也會向西方大國那樣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國家;而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不可能獲得正常發展,中國也就不可能發展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戰前中國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而戰後主要矛盾則包括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及中華民族與外國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會主要矛盾復雜化。
第四是革命任務發生變化,原先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封建勢力,戰後則增加了反對外國殖民侵略的任務,革命的性質也由傳統的農民戰爭轉為舊民族主義革命
7. 中國近代化開端是什麼
是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簡稱鴉片戰爭,英國經常稱其為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開始把鴉片大量輸入中國。到了十九世紀,鴉片輸入額逐年增多。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抵銷英中貿易方面的入超現象,大力發展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貿易,以達到開辟中國市場的目的。
十九世紀初輸入中國的鴉片為4000多箱,到1839年就猛增到40000多箱。英國資產階級從這項可恥的貿易中大發橫財。
由於鴉片輸入猛增,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並使吸食鴉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如不採取制止措施,將要造成國家財源枯竭和軍隊瓦解。於是,清政府決定嚴禁鴉片入口。
1839年3月,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聽候處理,並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林則徐克服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不法煙商的阻撓、破壞,共繳獲各國(主要是英國)商人煙土237萬多斤,從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虎門銷煙之後,英國開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鴉片戰爭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1842年8月,英國侵略者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結束。
(7)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什麼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鴉片戰爭
8. 中國近代史開端是什麼
1840年的鴉片戰爭標志著近代史的開端
原因:國際關系的改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
●社會問題的加劇,清中葉自嘉慶、道光年間以後,中國社會已有種種嚴重問題,包括土地兼並、人口過剩、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亂之後數十年的太平,使得當時的社會問題隱而不現,鴉片戰爭雖然直接影響的地區不多,但對於清朝的權威有所打擊,許多社會上的問題逐漸浮現,造成較多的民變發生,間接促成了太平天國的興起。
●對知識界的影響:從歷史的宏觀看來,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尤其是軍事上)的巨大差距,但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物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但絕大多數的士大夫,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此外,由於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稱作買辦),反而較一般知識分子更先開始接觸學習西方事物。
(一)戰後十年間中國社會政治與經濟的新變化
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現
2、鴉片走私有增無減
3、外國商品傾銷局面形成
4、自然經濟結構在東南沿海地區開始解體
5、苦力貿易盛行
6、新階級胚胎的產生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戰前,中國經濟上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國家,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有力地排斥著外國的商品侵略。戰後,廢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喪失關稅主權,外國的廉價商品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 這種商品「重炮」,逐漸摧毀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使中國日益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
(二)鴉片戰爭後的經世致用社會思潮
1、 經世致用社會思潮的由來
19世紀初葉,中國封建社會已從「康乾盛世」的頂峰上往下跌落,封建傳統思想的兩大支柱「宋學」與「漢學」也逐漸走向窮途末路。而產生於明末清初由黃宗羲、顧炎武所倡導的經世致用的學風卻受到社會的注重。這種經世致用思想的興起,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思想變革的主要表現。
鴉片戰爭前後,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
2、經世派的群體與代表
戰前-龔自珍;戰間-林則徐;戰後-魏源
3、經世致用社會思潮作用:士林風氣的變化。
經學義理-經學致用
傳統知識結構-近代知識結構
傳統思維模式-變易思維方式
9. 中國近代史開始的標志
中國近代史開始的標志是鴉片戰爭。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鴉片戰爭使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鴉片戰爭的勝敗反映了當時東西方科技以軍事為主的巨大差距,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國」的美夢,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封建社會危機四伏,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較敏銳的封建知識分子,進一步去探索和尋找中國社會擺脫困境與危機的良策。
他們以傳統經學為依託,以匡時救世為己任,對內主張整飭吏治,改革弊政;對外提倡學習西技,抵抗侵略,從而逐漸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一股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許多有學之士如林則徐、魏源等,開始對於西方科技的進步注意,並著書介紹西方事物。
然而包括朝廷在內的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因鴉片戰爭而改變對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說對於向來所輕視的「夷人」學習。清廷的戰敗並沒有使其進行改革,反而繼續行保守的閉關政策,引致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才出現洋務運動等的自強救國運動。
10.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哪一年
1840年
近代史是自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