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古代的文字是怎麼寫的
一開始是甲骨文,接著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見上圖漢字演變圖。
Ⅱ 中國古代寫字法
這起碼涉及兩個基本的事實:
1.人的生理習慣: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管用右手;右手執筆,左手按物,這樣從右往左寫就比較方便;而且在閱讀的習慣上,左手持卷,右手拿筆,還可以加以批註,習慣使然;
2.從上往下的書寫,涉及到古代文獻的載體及庄正形式:文字的載體從竹木簡到金屬、帛絹、紙張。竹(或,木)簡做成細條,有長短不同的形制用於不同的場合,先寫再刻,「刀筆」由此而來,刻就又用熟牛皮編穿,所以有「韋編三絕」之說,;從這時候起,人們就習慣了從上到下的書寫。
到後來紙張的應用,在文獻裝幀形式上,先有卷子裝,然後經折裝、蝴蝶裝、旋風裝而線裝;卷子裝在今天的書畫裝裱中(卷軸)還可以窺見原貌,它的形式就要求了書寫的從上到下。
從上到下閱讀習慣也逐漸地形成,直到後來雕版印刷,人們還是把版刻成豎排的形式,多用在線裝書上。
3.對於簡牘的打開,自右向左,其實還是遵從了人們管用右手的習慣;在創作和閱覽時都是右手執筆,那,持卷就交給了左手;試想古人左手持簡,右手執筆或捻須,簡牘徐徐打開,思緒隨燈影而跳動,人生之樂!
Ⅲ 古代的「漢」字怎麼寫
一、古代「漢」字的寫法
漢,金文=(水,河流)+(黃,黃帝),表示黃帝之水,即黃帝統治區域的界河。有的金文誤將「黃」多寫了一橫(即「難」或「熯」)。
篆文將金文字形寫成「堇」。籀文以「火」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黃」(即「熯」),並加「或」(即「域」,領地),強調漢水是中原黃帝政權的「疆界」。隸化後楷書將篆文字形中的「水」寫成「三點水」。
約4000多年前黃帝統一中原,控制范圍東起今山東,西至今甘肅、陝西,北抵今內蒙,南達今兩湖地區,漢水為黃帝領地的西邊界河;西北民族遂以漢水(黃帝的界河)代稱黃帝統治下的中原民族。
二、造字本義
造字本義:名詞,長江最大支流,為遠古黃帝領地的西邊界河。
文言版《說文解字》:漢,漾也。東為滄浪水。從水,難省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漢,漾河。東段被稱作「滄浪水」。字形採用「水」作邊旁,有所省略的「難」是聲旁。
(3)中國古代字怎麼寫擴展閱讀
「漢」的組詞
一、漢字 [ hàn zì ]
漢語的書寫符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二、漢族 [ hàn zú ]
中國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由古代華夏族和其他各民族逐漸發展而成。
三、銀漢 [ yín hàn ]
銀河。
四、不知有漢 [ bù zhī yǒu hàn ]
通過桃花源人的敘述,表達了詩人與世無爭無憂的美好寄願。
五、拔趙易漢 [ bá zhào yì hàn ]
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Ⅳ 中國古文字的1—9怎麼寫
中國1到9的古文字:
1壹,2貳,3叄,4肆,5伍,6陸,7柒,8捌,9玖,10拾
不管是阿拉伯數字(1、2、3……), 還是漢字小寫數碼(一、二、三……), 由於筆畫簡單,容易被塗改偽篡。所以一般文書和商業財務票據上的數字都要採用漢字數碼大寫: 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億、兆」本身筆畫已經比較復雜,使用機會也少,沒有必要再用別的字代替)。
(4)中國古代字怎麼寫擴展閱讀
大寫數字歷史起源
大寫數字的使用始於明朝。朱元璋因為當時的一件重大貪污案「郭桓案」而發布法令,其中明確要求記賬的數字必須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陌)、仟(阡)」等復雜的漢字,用以增加塗改帳冊的難度。後來「陌」和「阡」被改寫成「佰、仟」,並一直使用至今。
大明政權建立之初規定:每年全國各布政使司、府、州、縣,都要派計吏到戶部呈報地方財政的收支賬目及錢糧數。各級政府之間及與戶部之間的數字,必須完全相符。稍有差錯,即被退回重報。
由於地方與京城相距遙遠,為節省時間,免去路途奔波之苦,各地便帶上了蓋有官印的空白賬冊。如被退回,則隨時填寫更正。又因為空白賬冊上蓋有騎縫印,不能做別的用途,戶部也就沒有干預。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戶部侍郎郭桓特大貪污案東窗事生,震驚全國。郭桓勾結刑、禮、兵、工等六部小官員及各省官僚、地主,貪污稅糧及魚鹽等,折米二千四百餘萬石。這差不多和全國秋糧實征的總數持平!除此之外,還侵吞大量寶鈔金銀。
貪官們就是利用空白賬冊做的文章,各部串通一氣,大做假賬。以此欺騙皇帝,魚肉百姓。朱元璋龍顏大怒,下令把郭桓等六部的十二名高官及左右侍郎以下同案犯數萬人,皆處死。系獄、充邊、擬罪者不計其數。
為反貪枝廉,朱元璋還制定了懲治經濟犯罪的嚴格法令;並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範,實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大寫,用「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陌)、仟(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
朱元璋是個佃農出身的孤兒,他討過飯,當過和尚,打過雜役,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他對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恨之入骨。因此,還制定了比對待敵人還狠毒的鐵血手段——「剝皮囊草」,以此酷刑來鎮壓這幫蛀蟲。
規定:凡貪贓白銀六十兩以上的郡守、縣令(含朝廷同級官員),按貪款數額多少,判決梟首示眾、凌遲處死直至誅滅九族。隨後還要「剝皮囊草」——用貪官的人皮檀成草袋子,高懸於公堂旁邊,是謂「敕法以峻型,誅一以警百」。
明太祖此舉可謂「鐵血政策」,駭人聽聞!用現代人的眼光看,簡直太野蠻殘酷了,但反映了他對貪官污吏的切齒痛恨與不共戴天!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Ⅳ 古代的漢字怎麼寫
古文字指的是古代的文字。在中國則特指秦以前留傳下來的篆文體系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還有蝌蚪文。古文字在歷史中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古文,是上古時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陸續造成的文字的總稱。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
《漢書· 藝文志》尚書類後序:「古文《尚書》者,出於孔子壁中。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以其出於孔子壁中,故稱「壁中書」。因漆寫的筆畫,頭粗尾細,形似蝌蚪,故又稱「蝌蚪文」。
這些古文,包括了庖羲氏所作的「龍書」,神農氏所作的「八穗書」,黃帝所作的「雲書",少昊氏所作的」鸞鳳書「,帝嚳所作的「仙人形書」,倉沮時代刻石(二十八字),唐虞時代的字形(六字),夏代的《琱戈銘》、《鉤帶銘》、禹篆二十字、《岣嶁碑》等不同的古文。除此之外,尚有所謂「奇字」一種。奇字,就是古文中比較奇異的字,或謂就是壁中古文的異體。
甲骨文是目前見到的最早而且較系統、成熟的文字。其形成於殷商時期。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因最早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的殷墟里,故又稱「殷墟文字。」系由清末金石文字學家王懿榮在作為中葯的「龍骨」上首先發現,並確定為漢文字的。因其所刻內容多為占卜、祭禮等,故又稱卜辭。甲骨文是用比較類利的刀具契刻於堅硬的龜甲、獸骨上的,因而其特點突出,筆畫以直沖的橫直斜線為主,間有曲弧線。筆畫瘦直,刀鋒畢露。對稱是甲骨文字結字的特徵,如中、羊等。同時其形體不夠固定,筆畫有多有少,寫法也有正有反,如:趾寫成 或 ,雖然結字較方正整齊,但其行文程式不一,有時依刻紋路而變,而且筆畫直硬,方筆居多。
籀文又稱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石鼓歷經滄桑,南遷北移,幾經輾轉,文字大多剝落,至今僅存清晰字數個,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其書法特點是:書法渾厚自然,用筆園勁挺撥,結體方正,規范嚴謹,形體上較完備。它上承金文,下啟小篆。是金文向小篆過渡的書體。籀文以《石鼓文》和《詛楚文》為代表。
金文系指鑄造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鍾鼎文。字有凹凸之分,凹為刀刻,呈陰文,凸為先用刀刻模型,然後澆鑄呈陽文。起源於殷商,盛行於周代。金文的多為記錄禮典、征伐、約契等。是承甲骨文體而又有新發展的文字。其特點是筆畫線條渾朴自然,結字壯美多姿,字體漸趨整齊雄偉純朴。但因字體筆畫尚未完全固定,往往一字,筆畫和寫法也各異目前可見到鑄造刻有銘文的青銅器較多,浩如煙海,比較有代表性的《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等。
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文字統一為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稱為大篆,傳世的《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
在小篆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新的字體——隸書。相傳隸書的創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監獄,在獄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應用簡便的新字體,被後人稱為隸書。
草書並不是在楷書出現以後才有的。「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體寫得潦草,都算草書。
行書,這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
Ⅵ 中國古代漢字怎麼寫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Ⅶ 古代文字怎麼寫
古代文字和大字寫法:
組詞解釋:
1、作文
[zuò wén]
寫文章(多指學生練習寫作):~比賽。賦詩~。
2、文化
[wén huà]
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3、語文
[yǔ wén]
語言和文字:國家~政策。
4、課文
[kè wén]
教科書中的正文(區別於注釋和習題等):朗讀~。
5、文本
[wén běn]
文件的某種本子(多就文字、措辭而言),也指某種文件:這個文件有中、英、法三種~。
Ⅷ 古代的字是怎麼寫的
秦代以前用小刀在動物骨骼或竹簡上刻字。稱為刀筆,有句成語「捉刀代筆」。
秦朝將軍蒙恬發明了毛筆以後,毛筆逐漸取代刀筆成為中國古代的書寫工具。
Ⅸ 中國的古文字是怎樣寫的就是舉幾個簡單的字的實列
中國發現最早的系統文字是甲骨文,大多是象形文字、會意文字,如牧羊的牧字,大多是手執鞭驅牛或驅羊的形象(會意),如下圖。
Ⅹ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是
中國古文正規的書寫方式是:豎書成行,自上而下寫滿一行後,再自右向左換行.
紙未發明以前,古人用的」紙」是竹簡、木條等,在竹簡上寫字,豎著寫方便,串成書,捲成卷,讀起來方便,如果在竹簡上橫寫,串成書,捲成卷,讀的時候,雙手不好綻,不方便.由右向左寫,也是為了卷藏綻閱方便.逐漸成習慣,後來發明了紙,但由上到下、由右到左寫字的習慣沒改,直到辛亥革命以後,借鑒西方文化優點,與國際社會接軌,漢字書寫形式才逐步改成現在的橫排、由左向右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