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怎麼想

中國怎麼想

發布時間:2022-02-01 16:17:44

『壹』 求中國怎麼想下載

沒有txt的pdf版已發送

『貳』 求中國怎麼想下載

是什麼來的

『叄』 中國訪問古巴,美國怎麼想

愛怎麼想怎麼想,美國打中國的時候也不會考慮中國怎麼想

『肆』 《中國怎麼想

表示抗議,強烈譴責,能忍則忍,不過其實美國他也不敢怎麼樣

『伍』 1979年越南入侵中國,中國自衛反擊 打到越南首都河內 為何最終撤出來 沒有 要求 割地賠款

可能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要從多角度來考慮後果。LZ想下,如果直接入侵,那別的國家會對中國怎麼想?現在越南對中國也很好,從來沒有想要進攻的想法,這個動作不僅維護了形象,而且為以後國際關系的牢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陸』 有沒有淺顯、有趣的中美關系方面的書

1、《中國怎麼想》
作者:馬克·萊納德,36歲,英國人,曾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建立的智庫——歐洲研究中心的主任,現任歐洲外交關系協會執行主任。

歐盟外長開會時被拍到在讀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走訪中國各界有代表性的人士,與中國各地的知識分子交流,了解他們怎麼看中國,他們怎麼看世界。

老外寫書風格與中國作者不同。個人認為這書評論性強,建議有能力的話直接讀英文原版。

2、《百年中美關系》 熊志勇 著 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版
講的是1900-2005中美關系史,史實性強,基本沒有趣味性,而且立場明確,是拿來當教材用的,但是豐富的史料很讓人長知識。

只給樓主介紹我看過的,第二本通俗易懂,第一本會有中西方政治比較和政治理論結合實際的應用舉例,個人覺得也不難懂,僅供參考。

『柒』 為什麼中國老演被別人侵略的歷史電視劇 這樣日本人怎麼想中國怎麼想

我認為這樣很好。。。打支持票。 1.播放紀曉嵐那部是突出腐敗 貪官。 2.播放戰爭是激起民族精神 奮斗精神 不要好的生活 忘卻一些東西 市場戰爭也是戰爭 而國外尋找也是在侵略我們的市場 我們的經濟 3.在提醒現在的政府。中國以現在的高泡沫房產經濟提高了GDP 要發展要科技。但是中國掌握了多少核心科技這個誰都不知道。 但是從產品來看 就清楚 為什麼中國產的 車要用別國的核心組件。不管是手機 車 還是高品鋼 油。 等等 4 現在又多少東西是中國原產。 為什麼現在的絕技 會那麼多。 聰明的人其實都知道 糖衣太多了。 我們在發展 其實都是在和自己人在較勁 按網路來說 價格戰。假冒戰 等 是層出不窮 現在是否感覺 在 這個高速發展的中國中 我們擁有什麼了、 房子? 地契不是自己的。一般人買的起嗎?銀行卡? 卡奴多的是 ! 就按養一個孩子就是出了10萬買個名額?等 多的是 。 按以前掌政治的 要有正反面。就以紀曉嵐來說 乾隆要2個人 一個要貪官的錢 但是還是要有辦實事的人。。但是現在清官的多嗎?有多少?

記得採納啊

『捌』 中國怎麼想的作者簡介

居住於英國的學者、前歐洲外交事務委員會(The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Affairs)執行主任馬克·萊昂納德(Mark Leonard)的新著《中國怎麼想?》(What Does China Think?)英國版日前由Fourth Estate出版社出版,美國版也將於4月28日出版。本報道題圖為美國版。今年3月號的《展望》(Prospect)雜志,以《中國的新知識分子》(China's New Intelligentsia)為題,刊出萊昂納德的封面推介長文,介紹中國當代思想界。
萊昂納德在文中首先回顧了他在2003年對北京的訪問。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洛林和黃平接待了他,王洛林告訴他,該院有「50個研究中心,覆蓋260個學科,有4000名全職研究員」。而英國的全部智庫不過數百人,全歐洲千把人,在美國也不過萬人。中國一家機構就有4000人,而這樣的智庫,在北京一地還有十來家。即便這4000個研究員不是每個都那麼合格,數字本身還是很說明問題的。
萊昂納德說,他本想到中國打個轉就走,原以為中國的知識分子就是幾個執拗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分子,藏身於黨的秘密研究室或者頂尖大學的校園,沒想到他卻發現了一群知識分子、智囊人物、活動家就國家的未來展開著激烈爭論。他意識到,對中國的思想界的了解需要相當的功夫和時間。他在接下來的三年中多次奔赴上海北京,與數十名知識分子見面談話,這些人有的是黨員,有的是黨外人士。
他說,人們都知道中國經濟的崛起,卻不知道中國思想界的狀況。對美國知識界了如指掌,卻對當代中國學者的狀況所知甚少。他舉例說中國的新左經濟學家針對新右提出了社會不公平的問題,政治理論家討論選舉和法治的相對重要性,中國的新保守主義與自由國際主義爭論大方向問題。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要性也由於政治敏感性而更加突出。
他去北大見張維迎,在張的辦公桌上看到了六盒昂貴Cohiba雪茄(人文與社會友情提示:cohiba雪茄,一盒25支從140美元到3、400美元不等,雪茄在歐美公開場合抽,是顯擺財富和名望的標志商品,用英文講:a conspicous declaration of wealth or social pretension),相當於中國農民一整年的收入的幾倍。張維迎把這些雪茄盒子當成西方自由主義象徵的碎片(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產品),希望這些盒子象徵的力量能最終戰勝和取代馬克思主義。作為新右典型一員,張維迎跟他的朋友們想法差不多,就是希望現有公共部門全部打碎,政府萎縮成主要功能只是保護私有財產。新右在中國1980年代到90年代的改革中是核心力量,但30年以後,中國已經反對他們的觀點意見。 社會調查顯示,新右是中國最不受歡迎的一群。由於改革的代價、不合法改制、工資欠付等等引起了一些社會不安定現象,新右的市場萬能觀點也受到新左的挑戰。在這場思想論戰中,市場與國家、沿海與內陸、城鎮與鄉村、富人與窮人的對立都被提出討論。
萊昂納德也見了汪暉,他是公認的新左領導之一。所謂新左是一群觀念比較鬆散的知識分子,他們日漸獲得大眾越來越強的支持,也通過他們的文章為政治討論提出話題方向。萊昂納德介紹道,汪暉年輕時也是市場的擁護者,但89年以後在陝西農村接觸到農民的生活,思想發生轉變,對不受限制的自由市場萬能的觀點產生了懷疑,意識到國家必須為了消除不公平做出努力。90年代汪暉訪問美國,最終回國工作,現在在清華教書。汪暉約他在萬聖的醒客咖啡店見面,他的樣子穿著樸素,看上去像個典型的公眾知識分子,但他並不悶在象牙塔中,他寫過關於地方腐敗的文章,幫助工人組織起來反對不合法的改制。新左之為新在於他們支持市場改革,之為左是因為他們關心社會不公正現象。 「中國困在迷失的社會主義和裙帶關系的資本主義這兩個極端之間,同時受到兩者最惡劣因素的困擾… 我主張國家進行市場改革,但是不能為了GDP的增長犧牲工人利益和環境。」
新左提出的問題是,已經積累起來的財富是應該繼續在精英手中集聚,還是應該建立所有公民都能受益的發展模式。他們想發展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民主。汪暉認為,「作為一個人口巨大的國家,中國無法採納德國或者北歐福利模式。因此我們才需要制度革新。王紹光探討低廉醫療保險,崔之遠探討所有權改革,以使工人在僱傭單位獲得一定權利,胡鞍鋼探討綠色發展。」
北京的力量權衡似乎微妙地向新左的觀點傾斜。2005年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中提出了「和諧社會」的藍圖,這是從1978年以來第一次沒有把經濟發展作為高於一切的國家目標。這個計劃中提到將使退休金、失業補助、醫療保險和產假用資金每年增加20% ,在農村改善衛生和教育條件,並減少20%的能耗。第11個五年計劃是新的中國模式的一個模版。對新右來說,它保持了繼續試驗的想法,採用漸進改革而不是休克療法,對新左來說,它關懷了不公平現象和環境保護,探尋能夠把合作和競爭連系起來的新體制。
2007年中國宣布將在尚比亞建立金屬生產中心,模里西斯、坦尚尼亞分別成為運輸和經貿區。中國的投資力量在改變經濟發展的結構,國際金融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發現他們的勢力減弱了。安哥拉、盧安達、查德、奈及利亞、蘇丹、阿爾及利亞、衣索比亞、烏干達、辛巴威等國家都選擇放棄IMF和世界銀行而與中國合作。
很多中等或低收入國家都到中國取經,伊朗、埃及、安哥拉、尚比亞、卡薩克斯坦、俄國、印度、越南、巴西、委內瑞拉都派員到中國城市學習。中國知識分子比如張維迎和胡鞍鋼等人常被邀請講授經驗。全世界有相當一部分國家在模仿中國,據世界銀行統計,在120個國家有3000多個學習中國模式的經濟特區在建設。全球化的原意是市場經濟在全球的勝利,但是中國經驗顯示,國家資本主義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好處。
關於政治改革,萊昂納德介紹了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的一些關於民主的觀點,俞認為激進政治改革和經濟的「休克療法」一樣會導致失敗,他提倡從草根開始的漸進從下而上的民主改革,希望通過在黨內首先促進民主來推動民主。他建議萊昂納德去四川平昌看看那裡的黨員「公推直選」的情況,但萊昂納德認為,貧窮的平昌能夠實行的,不一定能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也推行,中國其他2860個縣都沒有採用平昌模式。
萊昂納德與北大教授潘維見面時,潘維嚴厲批評他太把草根民主當回事。潘維認為四川的地方領導就是想出名,實驗沒有成功。
中國思想家們認為,所有發達民主目前都面臨著危機。西方政治模式的中心仍是多黨制,但也有新的補充措施。但中國新一代政治思想者認為應該在邊緣使用選舉,但在決策中以公開咨詢、專家研討、社會調查為主。社科院的房寧打了個比方,西方模式民主是一個固定菜單,食客可以選擇不同的廚師的飯店,但是菜色是固定的;中國模式是廚師固定,但菜色可以通過商討來改變。
萊昂納德介紹了一下重慶的商議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試驗,這個概念是斯坦福的政治學家James Fishkin提出的,建立在雅典民主理想模式上,隨機選取一個人群,請他們來對市政提出意見。重慶政府很自豪的宣布,在商議民主之後,輕軌票價從14塊降到2塊。很多中國城市都在學習這個方式。更有意思的商議民主在澤國鎮,鎮長的去留就是用這種方式決定的。該鎮的4000萬公共資金也是這樣決定了使用方法。這種事例只有一次,但Fishkin和何包鋼都認為這個模式也許會成為政治改革的模版。
萊昂納德提及或許中國的公開咨詢方式可以成為一黨制國家借鑒的模式。針對某些人權組織一味批評中國的獨裁以及在非洲輸出獨裁模式,他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在他看來中國的國際政治舞台的活動不應該被簡單化的看作是對非洲獨裁者的支持,中國在試圖重新定義「力量」(power)在全球政治中的意義,推行「國家綜合實力」的概念。中國的各個思想庫都提出自己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實力的量化方式。在全球化經濟中重新建立國家主權,使之不受全球經濟力量、公司、甚至個人的影響,這個想法是中國世界觀的一個突出特色。
海軍少將楊毅是中國軍事智庫的頭腦人物之一。他對力量的看法決不局限於對兵器的衡量。他認為美國通過假裝在國際事務中具有某種「道德高度」,已經建立了對中國的「策略圍攻」。每當中國試圖在外交上做出努力,比如軍事現代化或者與更多國家建交,美國就把這些努力描寫成為威脅。 而世界其他地區很容易就模仿超級大國的想法。
美國政治學者Joseph Nye1990年提出的軟權力概念在中國要比在華盛頓熱門得多。2006年在北京召開了一個會議,推出了與「美國夢」相對的「中國夢」觀念,中心是把中國與如下3個概念聯系起來:經濟發展、政治主權、國際法律。美國外交官在討論政體變化的時候,中國人探討對主權的尊重和文化多樣性。美國外交政策通過准許和孤立來支持它的政治目標,但中國人提供沒有附加條件的援助和貿易。美國把它的喜好強加給勉為其難的盟友,中國至少把看起來是在聆聽其他國家的聲音當成一種美德。
雖然所有中國思想者都希望加強國家力量,他們對國家的長期目標仍在爭論。所謂「自由國際主義者」鄭必堅喜歡談論中國的「和平崛起」和中國如何重新加入了世界,適應全球標准,為全球秩序做出積極貢獻。近年來北京通過六國會談希望能解決北朝鮮核武器問題,與歐盟美國俄國一起解決伊朗問題,2005年在蒙特利爾國際大會上對於氣候變化問題採取安撫姿態 ,派出4000名戰士參加聯合國維和任務。當中國與西方意見不一的時候,姿態也更加委婉。西方干涉科索沃時,中國在「不幹涉政策」的基礎上提出反對干涉他國內政。 伊拉克問題上中國棄權了。在達佛問題上,中國最終在2006年投票同意聯合國派出維和部隊--雖然中國仍被批評與蘇丹政府關系密切
但所謂「新保守派」或者說「新共產主義者」(neo-conns 即neo-conservatives 但萊昂納德稱其為neo-comms 即neo-communistis)的楊毅和閻學通公開提出要用現代思想來實現中國的古老夢想,閻和許多中國知識分子一樣研究古代思想,他最感興趣的是古代中國學者對「王」和「霸」的區分。王制是中央集權,但是基於溫和政府,沒有強制和領土擴張。而霸是指霸權,最強大的國家壓迫它的邊緣。閻向萊昂納德解釋,王、霸同時存在:「在中原用王制,在「蠻夷之地」用霸術。這正像今天的美國,在西方用王制,在全球是個霸權,使用軍事力量,採用雙重標准。」閻學通認為,中國在日漸強大的同時應該有兩個選擇:「中國可以變成西方『王制』的一部分,但這意味著必須改變政治制度,成為民主國家。另一個選擇是中國建立自己的系統。」
「自由國際主義」和「新共產主義」矛盾是毛時代資產階級外交政策和革命外交政策對立的一個現代變種。中國在今後的年代中,將會明顯有資本主義特徵。 中國已經決定加入國際經濟和制度,它希望能夠加強這些來限制美國並為中國發展建立和平的環境。但從長期來看,有些中國人希望按照中國模式來建立國際秩序。關鍵是避免沖突,但改變事實。
歐盟和北約的特點--合並而不是保護主權,或許會在新生的東亞共同體和上海合作組織中再次實現。通過這些機構,中國向鄰國保證和平發展的意向,並建立排除美國的新社區。
中國在聯合國中也成功地削弱了美國的勢力。與俄國(喜歡公開反對美國和歐盟計劃)不同,中國採取比較委婉的姿態。雖然中國反對伊拉克戰爭,但法德俄國在反對中佔主導地位。中國支持非洲國家在2005年對安理會席位的爭取,使得日本的申請失敗。中國也讓伊斯蘭國家組織來主導對新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削弱。1995年美國在聯合國大會中得票50.6%, 但在2006年只有23.6%。在人權問題上,中國的支持率從43%上升到82%,美國責從57% 下降到了22%。
中國知識分子的論爭講繼續在智庫內部、雜志、大學,或者對那些更加敏感的問題來說,在互聯網上繼續。或許有一天,張維迎、汪暉、俞可平、潘維、閻學通、鄭必堅的名字會像美國學者在前些年那樣被我們熟知:就像那些80年代裡根時代的經濟學家或者911時代的新保守主義策略家們一樣。
更加自由的政治論爭、留學歸國的學生、奧運會這樣的大型國際活動會使中國知識分子的討論更加自由。現在中國正在嘗試上千種想法--從商議民主到地域聯合。從這個社會實驗的大實驗室,一種新的世界觀正在出現,或許有一天它會形成一個明確的中國模式--1條世界其他國家可以追隨的、另外的、非西方的道路。
《中華讀書報》記者康慨認為,「在席捲世界的「中國熱潮」中,西方近年來出版了大量的相關圖書,但以介紹歷史風土,分析宏觀政策,論述具體事件和人物,或講解生意經的居多,對當代中國思想界的全面考察之作十分罕有。因此,馬克·萊昂納德的努力值得關注和認可。」
確實,萊昂納德雖然不是中國研究的專家,也沿用了一些比如「獨裁 dictatorship」 、「威權 authoritarian」之類的名詞,但他不拘於時下流行的對中國經濟發展走馬觀花式的點評、驚嘆或者威脅論,向世界學術界介紹中國思想狀況和論爭成果,對經濟政治爭論的敘述有一定的深度,一方面指出了中國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提出中國的探索可供其他國家借鑒。

『玖』 上次看過一個視頻說美國如果跟中國打起來,會兩個小時內結束戰斗,讓解放軍失去戰鬥力,。。。看來jfj

美國比中國強不假 但2小時結束做夢了 美國打伊拉克打了多長時間 再說要打絕對要玩核彈的 美國不傻不會讓別的國家坐收漁翁之利 中國怎麼想我不知道別被其他國家利用就可以 解放軍50年沒打過仗 到了實戰誰也不好說

『拾』 做3節煙囪,長4dm,寬3dm,高1m。求共需多少平方分米鐵皮。

中國怎麼想:中國人對世界的88個看法
「中國怎麼想:中國人對世界的88個看法」
中國強大,有更多錢,周遊世界,這是排前三位的"中國慾望".三年前如此,今天仍是.
中國強大了,GDP坐三望二,金融危機之中世界傾聽中國的聲音.中國的崛起為世界提供一個可貴的範例.中國慾望的風箏高高飄揚,但需要一根線拉住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中國人急功近利,講成功學,親朋疏離;中國人有了點錢,卻失去了耐心.中國人自以為越來越西化,可骨子裡卻還是那個不改的中國人.中國在變,中國臉在變,中國形象漂移.
中國人是誰?中國人怎麼看世界?隨著中國崛起,這兩個問題對世界很重要.
狹義中國人,指一切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和國籍的人(包括台灣).廣義中國人,則不局限於地理和國籍概念,涉及遍布全球的海外華人、唐人、ABC或"香蕉人".在人種概念上,只要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人,包括漢族及其他各少數民族,均可稱Chinese.
只是今天的中國人不同於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不同於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人.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將宇宙分為金木水火土,人與宇宙,心物合一,不可分割.一部《黃帝內經》解密宇宙信息與身體密碼,一部《易經》闡釋天行健、君子自強的道理,山水是中國藝術之魂.他們是安土重遷鄉土人,靠人情與禮維系,傳統鄉村沒有一個警察但仍井然有序.他們在世界中看見和諧.
曾經的中國人,與天斗與人斗其樂無窮,他們站在砸爛一切的廢墟上卻企圖拯救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他們的思想一片紅彤彤,大腦成為一個聲音的跑馬場.他們在世界中看見沖突與斗爭.
今天的中國人,將世界切分為分子原子中子,將人生投入大都市的懷抱.國家發展等於個人成功,個人成功等於有更多錢,有更多錢等於可以周遊世界.他們生活方式西化,身體成為西式慾望的跑馬場.頭腦卻在西化與固守之間徘徊.他們在世界中看見誘惑與混亂.
一個民族不能失去自己的秉性,失去秉性就會失去民族活力.食洋不化,盲目嫁接西方流行快餐文化,離滅亡不遠.一味固守傳統文化家底,拒絕與國際潮流並軌,離滅亡不遠.
中國人,大陸人、港澳台人、華人、唐人或"香蕉人",都是"龍的傳人".那個發明包括指南針、算盤、造紙術、印刷術、火葯的中國人,那個禮儀之邦的中國人.文化中國從來就是,以後仍將是統一的、連根的、共享的.
文化不只是器物和書籍,其根本是一套價值觀,一套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傳統中國人的價值列表是:禮、仁、和;西方人的價值列表是:民主、自由、人權.一個開放的電腦系統,須同時具有較強的兼容性和殺毒功能才能升級,中國需要兼容其他文明優良的軟體,又要抗拒外來病毒.中國迫切需要文化修復、回歸與再造.
走向強大的外表背後,中國怎麼想?mm中國曾經怎麼想?中國今天怎麼想?中國應該怎麼想?我們在中國社會的語境里,打撈了88句話,它們代表著中國人對世界的真實看法.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mm有的陳規陋見仍頑固地存在於國人腦中,有的想法則印證了中國的進步.
「你怎麼想?愛拼才會贏」
這首卡拉OK口水歌,映照新時代人們典型心態.
時代賦予我們太多機會,每個人都想賭一把,所謂"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何時搏?"拼搏成為理所當然的主旋律,不拼的人是可恥的.
《愛拼才會贏》這首卡拉OK口水歌,不經意間成為社會主旋律,映照新時代人們心態.
在傳統社會里,要想獲得上層社會地位異常困難,但值得欣慰的是,這類身份一旦獲得,也就意味著不易失去.子承父業,階層分化,權貴者的子孫一般還是權貴,底層民眾也一般難以擺脫生就帶來的社會身份.一個人能不能躋身上流,很大一塊在於出身,而不在於一生中通過發揮才智獲得成就.也就是說,關鍵是你是誰,而不是你做了些什麼.
現代社會的主要慾望和激勵因素使得這一情形完全顛倒過來了,世襲身份被廢除,社會身份不再只取決於家庭出身,還有個人成就mm主要是經濟方面的成就.在這個發展迅速變化莫測的經濟體系中,只要肯於能力,善於經營,巧抓機遇,定會有讓人激動人心的個人飛躍.那些白手起家的企業主,那些勤奮學習的知本家,那些宦海沉浮的權力精英,那些天降大運的速成明星,都成為這個崇尚個人奮斗時代的鮮活教科書.
於是,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和潛規則成為支配社會運行的主要規章.在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眼裡,人,或者說有能力的人,只要生而健全,智商穩定,就一定能適應社會,生存發展,就一定要拼搏努力,贏得成功.這個流行於19世紀中葉的生物理論,認為所有人在一開始都是一樣的,但社會精英敢於拼搏,成功緻富,是這個人類叢林里的老虎.如上觀點,在今天同樣受歡迎,特別是在"土壤肥沃"的中國.
愛拼是一種個人態度,更是這個上行社會的價值觀.當中國拼到全球第三大經濟實體時,少數人的愛拼精神更應激發多數人的奔富行為,更應兼顧社會公正與公平.如是,愛拼才會有共贏結果.
「不患寡而患不均」
創富m均富m貧困m再創富的循環,就是中國幾千年來的財富史.
新中國成立後近30年,結結實實地干成了一件事:消滅富人.那個要窮大家一塊窮的時光居然在今天仍不乏懷念者.
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成為兩千多年以來的社會心理傾向,彷彿貧富差距拉大,社會會分崩離析.孔子的理想是恢復周朝禮制,讓每個人得到其本分所應當得到的地位和利益.至於均貧富和大鍋飯,那是後人衍生出來的某種奢望.這個社會從來就沒有真正均貧富過,大鍋里還有小鍋小灶.
改革輪回是,從之初貧困的計劃經濟體制掙扎出來,彼時厭惡平均主義;今天又呼籲把公平放在效率前面,"不患寡而患不均"又被拿出來說事.
一個良好社會,每個人的財富肯定是有差別的,但其自由和權利能得到同樣的尊重和同等的保障.中外都有社會理想,中國人的理想放在了獲取財富的結果上(均富),西方人的理想放在機會和權利的平等上.這導致中國人無休止的折騰,西方循序漸進的財富積累.日本千年公司尚有十數家,中國百年老字型大小則紛紛瀕危.
中國人在機會面前永遠是"有槍(權)就是草頭王",機會圍著權力轉.近年來改革活力趨少,中國社會結構趨向定型化,創富機會越來越少,階層間的流動可能性越來越小.表現為創業越來越難,居住上貧富分區,階層觀念上彼此敵視,出現"第二代富人"和"第二代窮人"的社會地位世襲現象.
機會圍著權力轉,改革機制扭曲,好處與機會落不到無權者身上.出現精英循環與精英結盟,結果是侵佔其他階層的發展空間.中小企業和個體戶生存環境惡化,1994到2004年10年間,全國有770萬家個體戶消失;出現中產塌陷的M型社會傾向;相反,壟斷行業佔有了全民資源,壟斷企業並無企業精神,它們只是權力的衍生品.機會高度壟斷導致郎咸平所謂過冷與過熱"二元經濟"格局,導致中國股市與房市今天的症結.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原罪問題被提出來,企業家和富人只要有機會就會被拎出來"拷問".財富通過不平等機會攫取,多數人會不忿.
權力集中與財富集中,前者之惡甚於後者,因為權力更加扼殺他人的機會.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們從起跑線上就開始一場延續15-20年優勝劣汰的殘酷比賽.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是祖訓,而是廣告語.有人將它評為最討厭的廣告語,原因是"誤導了國人對起跑線的盲目重視",製造童年恐慌.
類似的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長韋珏也說過:"中國教育不能輸在l起跑線r上."有媒體評論"這一振聾發聵的言詞,猶如皇帝的新裝一般道出了中國基礎教育的事實".如果沒有後面"基礎教育的水平關繫到人才發展的後勁,關繫到全民族的素質,是人才競爭、科技競爭的基礎工程",會讓人以為這是媒體的嘲諷之言.
這句話和"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起成為中國父母的教育信條,農村人砸鍋賣鐵指望孩子飛出山溝,城裡人節衣縮食好讓孩子保持競爭力mm曾有文章《一個美國華人的決定:送孩子回中國讀小學》,說是美國有學校把Integrity(誠信)、 Honesty(正直)、 Responsibility(負責任)、Respect(尊重)、 Compassion(有同情心)、 Self-Discipline(自律)貼在冰箱上,卻不特別鼓勵孩子學習,唯有中國的教育,"基礎扎實,誰的小孩回中國讀了一年書,到美國學習就拔尖了".為什麼孩子在美國不願意學習,在中國就願意?或許幼兒園就開始流行的排名表可以作為答案.
中國自1994年提出"素質教育",60米煙囪新建工程,依然沒有改變中國孩子的童年苦難,不過將補習班變成了鋼琴班,中國孩子的童年就在起跑線上,因為它們註定要參與一場優勝劣汰的殘酷比賽."起跑線"不僅是中國人的教育觀名片,背後更牽涉中國人成長進程的心理問題、教育公平的社會問題,以至一個國家發展的宏大命題,被忽略的只有一個,就是一個孩子應該有的快樂童年.
中國的孩子從起跑線出發,一跑往往就要跑15到20年,中間要過高考獨木橋,亦要面臨畢業後的就業壓力mm中國因此出現新名詞"過學死".曾有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學生程小龍在北京四所高校發放了200張問卷,專門調查大學生的自殺問題,在所收回的問卷中,有近1/3的被調查者承認自己有過自殺念頭.
「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改革開放初曾流行過"不吸煙,不喝酒,不好色"的極品男子,新世紀初盛行的卻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三不主義者.
"三不主義"的始創者是台灣人施明德,他也依此履行.所以數十年來,他紅旗不倒彩旗飄飄,知己不求紅粉無數,天亮以後亦是朋友.
這種感情態度最初只流行於男性圈,繼之被部分思想前衛女性接受.每個成功的"三不男人"背後,一定有一群堅決的"三不女人".
三不主義者大多年輕,長相與經濟條件都不錯,因此艷遇機會相當多,依照當事人的秉性還可延伸為不承諾、不犯法、不放過、不留戀、不回憶、不要臉等等.
不主動原因有二,一是太忙,拒絕都拒絕不過來.二是手段,兩性關系中越主動的人越被動,不動聲色的人才能悶聲發大財.不拒絕只限於對心儀的對象來者不拒,而且寧可錯過,也不放過;不負責則分事前事後,事前者昭告天下,讓女人知難而退,事後則是在女人意欲登堂入室時逃之夭夭.其中"不負責",是"三不主義"精髓中的精髓,它不會因騙取感情而輕易許諾,從而將對方的美好希望變成巨大失望,本質上是一種最大的負責態度.
"三不主義者"是情場上灰色地帶的曖昧人物,你很難以傳統道德標准去衡量.他們肯定不算有情有義的君子,但也絕對不是性濫交和陳世美.
"三不主義者"的特徵可能有:他大多獨身而獨居,去夜店的時候比去公司更多;他的行蹤很神秘,每次和你相處時間總不超過72小時;他很少主動約你,更不曾送你玫瑰花;他常常說喜歡你,卻從來不說愛你;除了在床上的親密時刻,大多數時間你們相處得像個普通朋友;他既不介意你的過去,也從沒想過與你的未來;他對你的家庭與朋友圈子不感興趣,同樣地,他也對自己的圈子守口如瓶;你心裡可能視他為知己、男友或靈魂伴侶,他心裡卻不過視你為可419或4N9的性夥伴而已.
遇上"三不男人","三不女人"也有自己的原則:不理睬,不接受,不上鉤hh兩性關系由兩性間的游戲滑到另一個極端:這么劍拔弩張,誰也沒有好處.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愛情應以質量而非長度來衡量,愛情並不特指終一的愛情和終一的肉體關系.
這句最具現代氣質的格言最初是句廣告語,是已故香港廣告才子朱家鼎上世紀80年代為鐵達時手錶所撰.此言一出,迅速風靡萬千都會男女.
在此之前,中國人嚮往的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輕輕的一個吻,已經打動我的心,深深的一段情,叫我思念到如今",但"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則響亮地宣告了一個愛情新世代的到來,他們禮貌地向傳統愛情觀話別:愛情應以質量而非長度來衡量,愛情並不特指終一的愛情和終一的肉體關系.
傳統中國人的愛情觀可用"輕、苦、靈、貞"四字形容,他們相當輕視愛情,"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將女人理所當然地視為器皿與工具,即使有愛情,也總會退居大義與親情之後.血濃於水的關系至死不棄,厭棄了的情人則棄若敝履.一段愛情最好的歸宿不是長相廝守,而是沉澱為親情.
中國人的傳統愛情還充滿了苦澀,相思是愛的主旋律,求而不得是愛情的至高境界,唐明皇與楊玉環在太平盛世時的愛情只是稀鬆平常,只有當陰陽阻隔人鬼殊途時,那時的感情最苦澀,也最珍貴.
在中國人的理想愛情觀中,性與愛是可以完全分離的,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更加受到推崇,肉體的痛苦則是微不足道的.
中國人歌頌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義夫與寒窯苦守十八年盼郎歸式的烈女.男人可以喜新厭舊,但絕對不應該始亂終棄.女人可以嫌貧愛富,但絕對要保持忠貞.
但時代不一樣了,男女都平等了,傳統道德已不能完全控制社會了,誰還能保持這樣苦澀、忠貞而長久的愛情?當愛的承諾比不上嘴唇的觸碰和肉體的交合,當柏拉圖屢屢以失敗告終,傳統愛情已死.是時候修改對於愛情的定義了.
愛可以脫離婚姻,雖然道德的婚姻總要以愛情為前提,但和婚姻無關的愛情亦非不道德.
性開始成為愛的重要部分,沒有性的愛與沒有愛的性都不值得歌頌,但也不應該貶斥.
道德不再是衡量愛情的唯一標准,愛情不是契約,甚至婚姻都不是.
我們時代的愛,擁有了更多的選擇與可能性.
「把女人當男人用,把男人當畜生用」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幹得比驢多.
老闆是做夢的,員工是做事的.做事的人做到極限,女人變性成男人,男人亦變性成畜生.這是打工界的不幸,卻是老闆界的大幸.好聽一點叫敬業、叫事業心、叫激流勇進,不好聽一點叫拿人當驢使喚、蘸著腦漿殫精竭慮獻青春.
上行社會機會多,人人都在搏:揚名、出位、出人頭地.不僅是80後要在職場奮斗,70後60後,前面還有兩代"老人"奮斗不止其樂無窮.
於是乎能者多勞,優質高效,一個人拿兩個人的薪水干三個人的事管四五個人,這在中國企業界是常態.你不幹?多少人盯著呢,想干還沒有機會,話語權永遠在老闆那一邊.不正當競爭?維護勞工權利?不這樣干,發展中國家如何發展?
不斷增高的是亞洲、日新月異的是中國,睡不著的是北京上海廣州.置身於中國,一個巨大的Shopping Mall,活下來的,都是身經百戰抗壓力抗憂鬱症抗過勞的高手.此前,則是日本.
有一句戰略口號叫:用空間換時間.在這樣一個時間不斷裂變、新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一個人恨不得三頭六臂事事爭先,否則就被遺忘就被拋棄就被淘汰.想不變成永動機一樣的動物也難.
上一個時代,人人奉獻為的是搞革命,這一個時代,人人奉獻為的是搞經濟.這一個時代看上一個時代可笑、不值,上一個時代看這一個時代不懂、可悲.崔健歌唱得好: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現象還未釐清,結論早已過時.
經濟管理類的書籍永遠熱賣,機場書店永遠在播企業管理的傳經送寶,看的人永遠如痴如醉.傳媒界亦如是,最害怕天亮一睜眼,頭條新聞漏報;最害怕重大事件不在現場;最害怕歷史節點未被總結呈詞;最害怕影響世界的事情被處理輕了於是把每一個事情都擴大化處理.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香,幹得比驢多",這種上班族的調侃,成為某種軟性抗議.解悶的開心網之所以風靡一時,是因為其解壓功能.畢竟,開心也是一種生產力.
「不當農民」
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讀書為什麼?為了不當農民.
農民在社會的最底層.7.2億中國人在中國社會的最底層."士農工商",這樣的排序已成往事.
農民真苦mm相比其他職業,農民的勞動量最大、不一定臉朝黃土背朝天,但投入產出比最低;農村真窮mm國家的巨量基建項目和設施都落在城市,農村只是被擴張與蠶食的對象,最大的價值是土地價值;農業真危險mm沒機會列入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就連和農業相關的興修水利之類基礎建設和農產品加工業也蹤跡全無,彷彿中國從來就不是農業大國.
誰也不願當農民,就連農民工也不願當農民.在農村的中學,班主任對面臨高考的考生說:"想穿皮鞋還是穿草鞋,就在此一舉了."以前的農村流傳著一句話: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讀書為什麼?為了不當農民.養豬的丁磊不會被視為農民,他是中國百富榜上的人;而那些"農業戶口者"即使在城市打工,從事著365行的工作,依然會被視為農民.農民還成了形容詞,形容1:指的是某人局限於一個狀態不夠進取;形容2:特指對事物看不透;形容3:冒傻氣;形容4:不時尚.
今天,每1000名中國人中有456人生活在城鎮.今天,6.06億中國人生活在655個城市和20000個建制鎮,基本上是農民的後代,是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產兒.他們都成功地不當農民了.他們成功地脫離了農民、農村和農業,盡管他們吃的依然是大米、豬肉和蔬菜.
在鄉鎮企業和城裡討生活的2.26億農民工也不想自己的兒女再當農民,甚至不想他們回農村讀書.外來工子弟學校、打工學校多起來了,雖不生於城市,但要活於城市,最後紮根城市,再也不回到農村那個廣闊的天地里討生活.
國家提倡城市化,城市追求國際大都會化,中心城區追求CBD化,市民生活追求現代化和西化,這些都是農民、農村和農業所不能提供的.城市化不可逆轉,農村越變越小;農二代紮根城市,農民越來越少.
世界范圍內,城市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中國的這一天會很快到來.
「比賽第一,友誼第二」
全社會都渴求成功的病態壓力之下,再要提"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恐怕是奢談.
資源緊張的時代,生存就是攫取資源.毫無疑問,這正是"比賽第一、友誼第二"的根源.
突飛猛進的大時代讓整個社會充滿了不穩定感,發展機遇突然涌現、行為規則尚未明晰,一夜成名、一夕暴富的神話屢屢出現,人脈、家庭、財富、學歷、能力、智商、情商、心態、健康等等方面不確定因素都會讓人覺得任何一個時間點都可能成為節點、拐點、起點和終點.人人奮力上進,雖然都還不太明白為了什麼和怎樣上進.找工作很難,可加班也辛苦;辦公室政治激烈,可學業競爭同樣激烈;事業難以成就,可感情同樣貧瘠;有壓力累,沒壓力怕.整個時代都患有競爭焦慮症,人人都唯恐被時代所拋棄.在這樣的病態壓力之下,再要提"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恐怕是奢談.
畢業等於失業,考研等於死緩的失業.每個人都渴望充電,增強競爭力,各式培訓班從外語到營銷、從心靈培育到思維解放,五花八門.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有的教育都要從娃娃抓起,現在更是要從胎教抓起.這個時代不僅慢不下來,而且還要把起點提前,從空間和時間上都要壓服對手.
我們所創造的生活方式就和我們所創造的經濟奇跡一樣,不能慢只能快,而且要越來越快.在這樣的比賽規則里,人人都拚命地表現,期望獲得成功,最先闖過終點線是唯一的目標.
「常回家看看」
家庭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倫理,也是最有效的社會細胞.
"常回家看看"一度是老外必學的一句中國話.它由戚建波作曲、車行作詞,最後經陳紅演唱傳遍大江南北.它自1999年問世,至今已十載.它的流行,擊中中國人一心向前奔生活的軟肋:父母.憑藉家長里短的碎嘴與真情流露而俘獲人心.每到年關,返鄉大潮中並不都是農民工.社會學家預測,這一現象要維持到這一代人在城市終老之後.
常回家看看之所以流行,正是因為不能常回家看看,沒有時間,只好用歌言志,表達美好情愫.雖然煽情,但亦很溫情.此後,多少反映家庭生活的電視劇借鑒了這樣的手法.
家庭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倫理,也是最有效的社會細胞.美國總統羨慕中國:家庭承擔了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義務.中國人的傳統幸福觀是:子孫繞膝、四世同堂、合家團圓、家和萬事興.現在老一輩還認為:人一輩子圖什麼,掙錢做什麼,養育後代,才有盼頭.
不婚群體的流行,使常回家看看有了變奏曲.不是領著孩子回家看看,而是租個男友回家看看.不是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而是父母常常"逼婚".大齡剩女直奔"聖女".
常回家看看,要的是回家那種氛圍,熟悉的景況、寒暄、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做做家務、吃頓好飯、說說親戚家的事.中國人的生活氣場就此彌漫開來.
但新新人類不這樣看.不願意親人和親戚扎堆攀比、找關系、交公務員朋友、把在外地大城市工作當受苦、圖安逸.所以,"常回家看看"對他們而言是一首過氣歌曲.他們要自由自在、小天地、個人體驗、網上購物交友、宅在出租屋或商品房裡.一輩人對下一輩人的苦心無可挽回地面臨著心理落差.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若不出事,中國人心存"僥幸";若出事,中國人相信"報應".
因果輪回因果報應,是佛界的事,普通中國人卻多有共鳴.當香港電影《無間道》里曾志偉演的琛哥說出"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時,其背後的中國傳統文化基因有一大堆同義兄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過得了初一,過不到十五.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自作孽,不可活.
離開校門、離開家門、離開鐵飯碗、離開大樹,就算出來混了.混什麼?凡人眼裡不過是功名利祿.30年來,國勢日隆,八仙過海,混法不同,潛規則亦出,財富不都在陽光下.有的商人怕消費者投訴,有的企業家怕警察敲門,有的官員怕紀委雙規.中國首富黃光裕曾對傳媒說"我們最終是英雄,還是變成烈士,現在結果還未見分曉."現在快見分曉了.中國銀行廣東開平支行3個行長貪污挪用4.83億美元公款後逃到美國,歸案時感嘆: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
就普通人來說,年輕時拚命賺錢,漸老時拿錢買命,此為身體健康之還;炒股賺了一把,又被套牢以致割肉,此為理財之還;參與非法集資,先獲高額利息接著血本無歸,此為發財夢之還;高收入不納稅,被檢舉遭重罰,此為貪婪之還;飆車招搖過市,又因撞人被捕,此為風光之還;走後門找關系,又被人走後門頂掉,此為歪門邪道之還.
《紅樓夢》里有一首詞,寫盡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的真義: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霄紅紗帳底卧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已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做強梁.
擇膏梁,誰承望流落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祆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才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若不出事,中國人心存"僥幸";若出事,中國人相信"報應".再想"平平淡淡才是真"、"小心行得萬年船",是不是太晚了?"信我,給我一次機會,我要做一個好人.""你去對法官講,看他會不會給你機會."(《無間道》台詞).
「300期調查:我們時代的怕與愛」
選擇怕與愛的生活,在劉小楓那代人的語境里,意味著選擇理想主義、選擇受苦和犧牲、選擇"用血和淚浸泡出來的文化".而在當下,能夠調慢節奏、不以功利心而是純然的熱愛和敬畏繼續生活就是令人敬佩的選擇.
文/孫琳琳
1999年,《新周刊》曾做過《20世紀愛與恨》專題.2004年,《新周刊》再次進行《我們時代的100怕》調查.2009年,《新周刊》300期關注21世紀的怕與愛,通過手機簡訊、論壇等收集到來自全國各地超過1000人的"怕與愛".
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怕與愛.不同人的怕與愛同年齡、經歷、精神有關,也是所處時代文化的反映.消費主義造就購物狂,數字化讓人對虛擬關系耿耿於懷,而概念則控制著人的價值取向.
「我們時代的怕與愛,究竟是什麼?」
有些愛,最多算是喜歡
在討論怕與愛之前,我們先要弄清自己究竟生活在怎樣的時代.是消費時代?是數字化時代?還是概念化生存時代?或者,僅僅是一個充滿生存壓力和時間緊迫感的時代,一個只有生活情感碎片而缺少赤子之心的時代.
怕孤獨、怕好高騖遠、怕行差踏錯,這個人會愛什麼呢?愛朋友?愛腳踏實地?愛小心駛得萬年船?但他只愛網購、幻想及三分鍾熱度.在我們的調查中,怕與愛,展現的首先是美好願望與惰性的沖突.
愛交友的怕交友不慎、愛孩子的怕帶孩子辛苦、愛安靜的怕寂寞,怕肥但愛美食(尤其是女人)、怕失業但又不愛工作、怕寒冷但其實從沒見過雪.我們調查所見的怕與愛,多是世俗層面上的畏懼心與得失心,是面對我們本該安之若素的日常生活時表現出的怯懦和慾念.
如果對照劉小楓20年前在《這一代人的怕和愛》中所說的,"對某一具體對象和處境的畏懼心理"其實並不是他所理解的怕,而這些愛,也最多算是喜歡.我們時代的細節太多,繁復的生活幾乎淹沒了真愛和真理想,那些與"羞澀和虔敬"相關的怕,在這個世界的構成中勢單力薄.
「怕不是恐懼、厭惡和逃避,怕是心懷"虔誠"」
5年前,《新周刊》將"什麼都不怕"列為100怕的最後一怕.這種人過去不多見,這個時代尤其稀少."天不怕、地不怕"形容的曾是膽大生猛者,而現在,"天不怕、地不怕"後面總跟著"就怕領導有文化"一類的俏皮話.明代名臣於謙寫下"粉身碎骨都不怕",表明"要...

閱讀全文

與中國怎麼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人在越南買房子多少錢 瀏覽:501
印尼煙草怎麼樣 瀏覽:330
越南有多少奴隸族人 瀏覽:335
義大利服裝廠哪個區最多 瀏覽:637
越南峴港哪裡好玩 瀏覽:139
英國陷入油荒什麼原因 瀏覽:754
怎麼用義大利語寫信 瀏覽:938
政府為什麼不讓報道印尼海嘯 瀏覽:532
印度阿三如何拿椰子 瀏覽:667
越南旅遊用什麼上網卡 瀏覽:639
中國男籃去菲律賓哪裡 瀏覽:860
在越南娶個媳婦要多少錢 瀏覽:822
伊朗球員身體素質為什麼那麼強 瀏覽:887
峰哥為什麼是印度人 瀏覽:311
韓國軍人怎麼評價中國軍人的 瀏覽:256
伊朗伊拉克以色列哪個國家強大 瀏覽:441
伊朗國家的中國人有多少 瀏覽:468
中國有多少條江公布於哪裡 瀏覽:415
我在哪裡見過你越南語 瀏覽:800
越南黃花梨老料怎麼出售 瀏覽: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