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國捐軀 歷史人物的英雄事跡 20字以內 10個
1、黃繼光
1952年10月19日晚,黃繼光所在的第2營奉命向上甘嶺右翼597.9高地反擊,必須在天亮前佔領陣地,為整個反擊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聯合國軍設在山頂上的集團火力點,壓制住志願軍反擊部隊不能前進。營參謀長命令第6連組織爆破組炸掉它。第6連向敵軍發起五次沖鋒,未能摧毀敵軍火力點,而且一個又一個戰友倒下去。
這時離天亮只有40多分鍾了。時間就是生命。在這關鍵時刻,站在營參謀長身旁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寫好的決心書交給參謀長。
懇切地說:"把任務交給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氣,保證完成任務"。黃繼光在決心書上寫道「堅決完成上級交給的一切任務,爭取立功當英雄,爭取入黨」。
營參謀長轉過身,沉思片刻,面對黃繼光堅定地說:"黃繼光,這次任務就交給你。我任命你為第6連第6班代理班長,一定要完成任務。"參謀長當即任命黃繼光為6班班長。
黃繼光接受任務後,立即提上手雷,帶領兩名戰士向敵軍的火力點爬去。他們在照明彈的亮光下巧妙地前進,當離敵軍火力點只有三四十米時,一名戰士犧牲,另一名戰士負重傷。
黃繼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柱,面對敵人的猛烈掃射,他毫無畏懼,忍著傷痛,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敵軍火力點前進。在距敵軍火力點八九米的時候,他舉起右手將手雷接連投向敵軍。
但由於火力點太大,只炸毀了半邊,當部隊趁勢發起沖擊時,殘存地堡內的機槍又突然瘋狂掃射,志願軍反擊部隊的沖鋒受到阻止。這時,黃繼光再次負傷倒下。
天就要亮了,這時黃繼光身邊已無彈葯,身體又多處受傷,他頑強爬向火力點,沖著敵軍狂噴火舌的槍口,挺起胸膛,張開雙臂,撲了上去。剎時,敵軍正在噴吐的火舌熄滅。
正在吼叫的機槍啞然失聲。黃繼光用年輕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勝利前進的道路。在黃繼光英雄壯舉的激勵下,部隊高喊著"沖啊!為黃繼光報仇!"很快佔領了陣地,全殲守軍兩個營。
2、關天培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軍對虎門要塞發動總攻,以戰艦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陸部隊,猛攻關天培所在的靖遠炮台。戰斗從中午到深夜,進行得異常激烈。
年逾六旬的關天培親自指揮,負傷十餘處尚親自開炮還擊敵軍。英國司令向關天培發出最後通牒,令其放棄虎門各炮台,關天培不予理睬。
至傍晚時英軍攻入炮台,關天培持刀奮戰被砍傷左臂,受傷10多處,但他仍屹立陣前,親手燃炮射擊。後被槍彈擊中,致創痕遍體,口中仍然大呼殺敵。
為了不使提督大印落入敵手,關天培急令隨從將大印帶走,隨從哭著拽住他的衣襟,請求一同撤走。關天培厲聲拒絕,堅持指揮,激勵士兵奮力苦戰。
忽然,敵人又一發炮彈襲來,這位年逾六旬的老將不幸中彈犧牲。關天培以身殉職時,雙目緊閉,挺立不倒。英軍見「關天培挺立如生,反駭而仆」,個個嚇得目瞪口呆。最後,守衛炮台的400多名將士,全部壯烈殉國。
3、趙尚志
趙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漢族,熱河朝陽(現遼寧省朝陽市)人,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東北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
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趙尚志在東北地區組織和從事反帝反軍閥的革命活動。「九一八事變」後趙尚志被任命為中共滿洲省委常委、軍委書記。
之後,趙尚志領導創建中共巴彥抗日游擊隊(中國工農紅軍36軍獨立師)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隊長,後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北滿抗聯總司令,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東北抗聯第二路軍副總指揮。
趙尚志與李兆麟等創建了珠河、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在戰斗中身負重傷後犧牲。
4、李大釗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在北京逮捕李大釗等80餘人。在獄中,李大釗備受酷刑,但始終嚴守黨的秘密,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
臨刑前,李大釗慷慨激昂:「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他高呼「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時年38歲。
5、吉鴻昌
面對「立時槍決」的命令,吉鴻昌鎮定安詳地向敵人要來紙和筆,揮筆疾書,寫了自己坎坷曲折而終於走向革命道路的一生,歷述蔣介石禍國殃民的種種醜行。
在給夫人胡紅霞的遺囑中寫道:「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吉鴻昌披上斗篷,從容不迫地走向刑場。他用樹枝作筆,以大地為紙,寫下了浩然正氣的就義詩。
吉鴻昌聲色俱厲地對國民黨喝道:「我為抗日而死,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槍,死後也不能倒下,給我拿把椅子來!」
吉鴻昌又命令道:「到前面開槍!共產黨員要死得光明正大,決不能在背後挨槍,我要親眼看著蔣介石的子彈是怎樣打死我的!」
當特務在吉鴻昌面前顫抖著舉起槍時,他振臂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革命萬歲!」。
Ⅱ 李連傑遺囑公開:捐100億重回國籍,為啥成龍的7字回復讓他流了淚
據李連傑在接受采訪時回應,之所以加入美國籍,是為了向好萊塢發展。說起李連傑,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1982年主演電影《少林寺》使其知名度提升,1991年後的《黃飛鴻》系列成績不俗。
因工作加入美國國籍李連傑出演的眾多電影中,許多都是愛過的民族英雄形象,例如《精武英雄》中的陳真等。前一段時間,微電影《攻守道》里大家又見到了李連傑身影。這就想到很多年前,李連傑因為加入了美國國籍,大家都指責他不愛國,因此一下子把他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眾所周知李連傑再演這部電影之前,就已經連續五次蟬聯全國武術冠軍了,其知名度和華麗的功夫,更為李連傑的電影事業奠定的根基!在當時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對電影還不太了解,希望接觸新鮮事物,這部《少林寺》隨即就火遍大江南北,也讓我們熟悉的一位功夫高強的英俊少年,李連傑!之後李連傑又參演了無數部電影《少林小子》!《精武英雄》!《黃飛鴻系列》!《中南海保鏢》等等經典作品,讓人記憶猶新,印象深刻!
Ⅲ 《名人傳》——貝多芬的遺囑
貝多芬進入異常孤獨寂寞時期後,在1816年的筆記上,他寫道:「沒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他的耳朵完全聾了,疾病導致他的指揮徹底失敗,他為自己的失敗而痛苦萬分。為了撫慰苦痛的心靈,貝多芬從靜謐的自然汲取養料,並把全身心的愛傾注到他的侄子身上。他不斷地給侄子寫信,教育他,寬恕他,但侄子是個十足的浪子,貝多芬最終沒有得到他期待的親人的愛戴。 這時他定下遺囑,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把我從無窮的痛苦之中解出來。」或許這這是一種解脫方法,面對殘酷的命運,不能改變,起碼能逃避。但貝多芬那對音樂的熱愛的不可馴服的力量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的痛苦。
《名人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1866~1944年)創作的人物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基羅傳(或譯作米開朗琪羅)》(1906)、《托爾斯泰傳》(1911)三部傳記。被稱為「三大英雄傳記」,也稱「巨人三傳」。
《貝多芬傳(名人傳)》是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著名的人物傳記之一。這是一顆受傷後近乎窒息的心靈勃發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響樂(貝多芬本人正是這樣的經歷),是對音樂藝術大師貝多芬一生的真實素描。貝多芬所處的年代,正值舊的毀滅與新的勃發交加,他的成功掩隱著無可言說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與多難的命運斗爭的過程,那是「苦難鑄成的歡樂」。基於這一點,作者在選材、構思以及切入手法上都別出心裁,廣泛且不乏深入地探尋起貝多芬的傳奇,給讀者以全方位的撞擊。體驗痛苦,品嘗快樂,這是作者對貝多芬,還有每一位讀者衷心的勸慰。讀完這本傳世巨作,相信你一定可以獲得思想和藝術方面的雙豐收,並在潛意識里醞釀著永遠的思考和感動。
Ⅳ 名人的遺囑
袁世凱自挽:「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孫中山遺囑:「余致力國民革命,凡40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40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1916年11月8日,蔡鍔溘然長逝,年僅35歲,去世前口授蔣百里代寫遺電:「一、願我人民、政府協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積極政策;二、意見多由於爭權利,願為民望者以道德愛國;三、在川陣亡將士及出力人員,懇飭羅、戴兩君核實呈請恤獎,以昭激勵;四、鍔以短命,未克盡力民國,應行薄葬。」
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前,對盧夫人說:「我受傷太重了,兩條腿都沒了(其實他的腿並沒有斷),恐怕不行啦!告訴小六子(張學良乳名)以國家為重,好好地干吧!我這臭皮囊不算什麼,叫小六子快回奉天。」
魯迅逝世前在病榻上完成散文《死》,並在該文稿上立下了著名「遺言」: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二、趕快收殮,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施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張自忠給馮治安留下臨陣遺囑說:「無論做好做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
弘一法師臨終寫下「悲欣交集」四字。他致夏丐尊的遺書:「丐尊居士文席:朽人已於□月□日遷化,曾賦二偈,附錄於後。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謹達不宣。音啟。」遺書的月日,都空著,他圓寂後,由侍疾僧補填。
羅振玉挽自己說:畢世寢饋書叢,得觀洹水遺文,西陲墜簡,鴻都石刻,柱下秘藏,抱殘守缺差不幸;半生沉淪桑海,溯自辛亥乘桴,乙丑扈蹕,壬申於役,丁丑乞身,補天浴日竟何成。
盧作孚自殺前,留下一紙遺書,只有兩行字:「把傢具還給民生公司,好好跟孩子們過。」
周作人在最後改定的遺囑中說:「餘一生文字無足稱道,唯暮年所譯希臘對話是50年來的心願,識者自當知之。」並在遺囑前說:「以前曾作遺囑數次,今日重作一通,殆是定本矣。」
殷海光在病中遺言里說:「我現在才發現,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希望能再活15年,為中國文化盡力。」
汪曾祺說:「人總要把自己生命的精華都調動起來,傾力一搏,像干將、莫邪一樣,把自己煉進自己的劍里,這,才叫活著。」
穆旦詩:「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錢鍾書說:「西方的大經大典,我算是都讀過了。」他的名言是:「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
馮友蘭臨終前,說了最後一句關於哲學的話:「中國哲學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學。」
李澤厚給宗白華的《美學散步》寫序,開首句為:「82歲高齡的宗白華老先生的美學結集由我來作序,實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贊一言?」
黃萬里遺言:萬里老朽手啟予敏兒及沈英夫婦弟妹:治江原是國家大事,「蓄」、「攔」、「疏」及「抗」四策中,各段仍應以堤防「攔」為主。長江漢口段力求堤固,堤面臨水面,宜打鋼板鋼樁,背面宜石砌,以策萬全。盼注意注意。萬里遺囑,2001年8月8日手筆候存。
Ⅳ 有沒有比較著名的遺言或者遺書
有。白求恩的遺書是這樣的:
親愛的聶司令員:
今天我感覺身體非常不好。也許我要和你們永別了!請你給加拿大共產黨總書記蒂姆·布克寫一封信,地址是加拿大多倫多城威靈頓街10號。告訴他們,我在這里十分快樂。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做貢獻。也要寫信給美國共產黨總書記白勞德,並寄上一把繳獲的戰刀。這些信可以用中文寫成,寄到那邊去翻譯。
隨信把我的照片、日記、文件寄過去,由蒂姆·布克處置。所有這些東西,都裝在一個箱子里。用林賽先生送給我的那18美金作寄費。這個箱子必須很堅固,用皮帶捆住鎖好,外加三條繩子。將我永世不變的友愛,送給蒂姆·布克,以及所有我的加拿大和美國的朋友們。
請求國際援華委員會,給我的離婚妻子坎貝爾夫人,撥一筆生活款子,分期給也可以。我對她應負的責任很重,決不能因為沒錢而把她遺棄了。還要告訴她:我是十分內疚的。並且,曾經是快樂的。
兩張行軍床,兩雙英國皮鞋,你和聶夫人留用吧。馬靴、馬褲,請轉交呂正操司令。賀龍將軍,也要給他一些紀念品。兩個箱子給葉青山部長。18種器械給游副部長。15種器械給杜醫生。衛生學校的江校長,讓他任意挑選兩種物品作紀念。
打字機和綳帶,給郎同志。手錶和蚊帳,給潘同志。一箱子食品和文學書籍,送給董同志算我對他和他的夫人、孩子們的新年禮物。給我的小鬼邵一平,和炊事員老張,每人一床毯子。另送小鬼一雙日本皮鞋。照相機給沙飛。貯水池等給攝影隊。醫學書籍和小鬧鍾,給衛生學校。
每年要買250磅奎寧和300磅鐵劑,用來治療瘧疾患者,和貧血病患者。千萬不要再到保定、天津一帶去購買葯品!那邊的價錢,要比上海、香港貴兩倍。最近兩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義的日子。在這里,我還有很多話,要對同志們說,可我不能再寫下去了。
讓我把千百倍的謝忱,送給你和千百萬親愛的同志們。
(5)中國有哪些名人遺囑擴展閱讀:
白求恩,全名亨利·諾爾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產黨員,國際主義戰士,著名胸外科醫師。1890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產黨,1938年來到中國參與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他在中國工作的一年半時間里為中國抗日革命嘔心瀝血,毛澤東稱其為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Ⅵ 歷史上著名的名人遺言都是什麼樣的呢
山西‘土皇帝’閻錫山,隨蔣軍敗退孤島後,失勢隱居十餘年,直至病重逝世。去世 前,他對身後事給家人留下遺囑,但遺囑內容充滿玄機,讓人頗為費解。
1960年5月,閻錫山病重,醫治無效去世,終年77歲,他在患病期間,對其身後事給家屬留下遺囑:
6. 墓碑上刻上他的日記第100段和第 128段。
7. 七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的《補心靈》一遍。
閻錫山在遺囑中命家屬在他的墓碑上刻的日記第100段和第128段,是他領悟的一些哲學思想。至於為什麼要把這兩段思想日記刻在他的墓碑上?人們看不太明白,也沒人知道閻錫山是怎麼想的?
閻錫山一生工於心計,以自己獨到的立世方法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臨終前也是玄機四伏,留下令人費解的遺囑,讓人琢磨不透
Ⅶ 魯迅先生1936年去世,他為後人留下了什麼遺囑
魯迅生於1881年,死於1936年,作為文化界的一名“戰將”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他無疑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個人。他的作品以其獨特的風格對當時的國人進行了振聾發的呼喚,使得當時許多曾淪為阿Q、孔乙己的中國人在精神上獲得了覺醒,奮不顧身的投入到了救亡圖存的活動當中去。
生前文壇叱吒風雲的魯迅,死後其條遺囑仍然不輸於他的任何一篇文章,是一位真正的文化界“狠人”,讓人直到現在對他的精神還充滿了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