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農歷二月二日)、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夏歷三月初三)、寒食節(清明節前1-2天)、清明節(4月5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四)、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寒衣節(陰歷十月初一)、冬至(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四)、除夕(大年三十)等。
1、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人們常說但是過大年、過年就是這一天。現在春節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12、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13、寒衣節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鬼頭日」等,時間為陰歷十月初一。我國北方地區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寒衣節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
14、冬至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時間為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15、臘八節
臘八節經過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俗稱「臘八」,節期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這個節日的習俗主要是「喝臘八粥」。
16、小年
因為由於各地風俗「小年」的日子也會有差異同,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此外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
17、除夕
除夕又被人們稱為大年三十,在除夕當日,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布新,張燈結綵,而且有貼年紅、年夜飯、壓歲錢、辭歲、守歲等習俗。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Ⅱ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形式豐富,內容多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吧。
1. 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
2.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 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4.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
Ⅲ 中華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1]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Ⅳ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春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
端午節: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花。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兩海。
——文天祥·端午即事
中秋節: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重陽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Ⅳ 中國的八大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八大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元宵節: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清明節: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端午節: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
七夕節: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
重陽節: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中秋節: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藍空明凈,圓月懸空,清輝瀉地,桂香浮動,令人陶醉。蘇軾《陽關曲》詩:「暮雲收層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表達了中秋月夜的美好。舊俗是夜全家團圓,備上時令瓜果和熟食,一邊宴飲,一邊賞月,歡聲笑語,月圓桂香,聚集一堂,共度佳節。中秋節還有吃月餅的風俗。據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動暴動的日子寫在紙條上,放進月餅餡子里,以便相互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Ⅵ 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除夕、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上巳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臘八節、小年等。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和傳承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於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信念。
Ⅶ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Ⅷ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吃元宵鬧龍燈;清明節:農歷春分後十五天,祭祖思遠;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紀念屈原;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有情人終成眷屬;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賞月人團圓;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是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為除夕,這天要放鞭炮、貼春聯、點燈守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