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城市中國怎麼樣

城市中國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9-07 12:26:56

『壹』 反思中國需要怎樣的城市

中國與歐美:城市化的基本差異及「異中之同」

中國城市化與歐美模式相比,首先可以感到兩者的明顯差異。城市化進程的速度不同,是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歐洲的城市化大約經歷了200多年,美國已經很快了,但也持續了100多年。在20世紀中葉,歐美的城市化進程基本完成,到70年代還一度出現了「逆城市化」,一部分人口從城市或中心城區回到農村和郊區,這也是大自然對城市化降溫和減速的一種常見手段。

在改革開放的中國,卻可以說「沒有最快,只有更快」。城市化的基本標識是城市人口增長和城鎮數量增長。有幾個數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從城市人口看,從20%到40%的城市化率,英國用了120年,美國用了80年,中國僅用了22年。從城鎮數量看,據近100年的統計,美國城鎮數目大約是每20年增長1倍。在中國,1978年全國共計有小城鎮2176座,到2000年猛增至20312座,有近90%的小城鎮是改革開放後建成的,平均每年增加超過了820個。還可以舉兩個城市來說明中美的差異。1781年的洛杉磯,只是「一個炊煙繚繞的小村莊」。從1960年開始,洛杉磯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至今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大都市之一」,「在生產就業和工業生產總值方面已超過了大紐約」。對此西方學者曾評價說:「這在任何先進的工業國家也許都是無與倫比的。」但只要與中國深圳稍加比較,就會發現這個判斷並不確切。在20世紀末,曾有一句話廣為流傳,叫「2000年看西安,1000年看北京,100年看上海,20年看深圳」。從南海岸邊的一個小漁村起步,發展到如今900萬的人口規模,深圳只用了20多年。這種超常規、跨越式的城市化,使中國在不少方面近於拉美模式,而明顯有別於歐美。

但歐美城市化畢竟代表著主流,我國也深受影響。其中最普遍的現象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越來越歐美化。如在城市戰略上,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東北部海岸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城市群——波士沃施(BosWash),標志著美國已由傳統的城市化(Urbanization),進入到以「國際化大都市」和「世界級城市群」為中心的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階段。截止到2005年,美國已有十個大城市群。比起傳統的大城市,城市群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發達的生產能力、完善的服務能力和貫通全球的交通、信息、經濟網路,大都市與城市群強則國家強,大都市與城市群弱則國家弱,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生存與競爭的重要法則。在歐美模式影響下,2000年,中國開始步入都市化時代,到2004年,我國已有183個城市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到2010年,中國初具形態的城市群超過了20個。和歐美一樣,中國的大都市和城市群,集聚著國家和區域最優質的人口、資源和資金,是中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板塊。

據荷蘭建築評論家瑪麗斯·布爾曼的統計,中國在建的荷蘭建築師作品已超過了300座。原因在於,很多管理者都錯誤地以為,雇一個國外設計師,建一個「洋氣十足」的建築物,就可以提升或展示城市的現代化水平。但實際上,這跟一個追逐LV包的小女孩,在智力與審美水平上並無太大差別。還有城市生活方式的歐美化。以「性觀念」的變遷為例,1978年6月8日,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曾報道說,中國青年男女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軋馬路」了。

但是,且慢下結論。因為還有一些不能忽視的重要經驗與事實。以城市戰略為例,2005年7月21日,在全國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座談會上,時任建設部部長汪光燾嚴厲批評183個城市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戰略定位,立竿見影,這股「國際大都市風」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宜居城市」、「生態城市」、「文化城市」等。在生活方式上,一位俄羅斯專家特意寫道:「說西方化已經完全戰勝中國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就言過其實了」。因為很多現象主要是大城市的年輕人,老一輩人和小城鎮的居民所受的影響要少得多。凡此表明,盡管深受西方影響,但與拉美國家不同,在中國特有的政體、國體、歷史、文化的綜合作用下,中國城市化還有一些不易覺察、僅僅屬於自身的深層規律和特殊原則,這是中國城市發展不同於歐美的邏輯前提和經驗基礎。

中國與拉美:都市化的共同挑戰及「同中之異」

同屬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中國的城市化與拉美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如農業負擔沉重、工業化程度低、城市基礎設施和管理落後、人口多而素質低等,也有共同要面對的重大挑戰,即如何適應和融入席捲全球的都市化進程。與人口流動相對勻速、分布相對均衡的歐美城市化不同,都市化的突出特點有兩方面:在國家和區域范圍內,是資源、人口、財產、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的「大城市化」;在國際和洲際范圍內,是以歐美模式為主導的「國際大都市化」,把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寶貴的人才、資源和資本席捲一空。也可以說,拉美城市化在本質上是一種「被都市化」,隨著辛苦積累的各種資源嚴重流失,固有的城鄉差別、城市之間的差別、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趨突出,城市化道路異常艱難、風險巨大。

首先,城市人口迅速增長,超出了城市的承受極限。1950年,拉美地區的城市化率為41.6%,到了1980年,這個數值迅速飆升到65.6%,接近了當時歐洲的城市化水平。盡管聯合國曾有一項調查表明,一些國家對此憂心忡忡,甚至出台相關措施,希望使城市化的節奏慢下來,但實際上根本做不到。到了2000年,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主要國家的城市人口,分別佔到本國總人口的89.6%、79.9%和75.4%,其中,最突出的是烏拉圭,高達93.7%,遠遠超過了歐美。中國盡管沒有拉美快,但也速度驚人。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城市化率過去說是10.6%,國家統計局最新的數據是7.3%,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城市化率仍低於18%。但隨著21世紀的到來,這個數值由2000年的36.09%,迅速飆升到2011年的51.27%,年均增長速度超過1.5%,相當於每年新增2000多萬城市人口。據國外學者的一個測算,中國城市化率年均增長一個百分點,就需要年新增住房3-4億平方米,建設用地1800平方公里,生活用水14億立方米。在短期內激增的城市人口,遠遠超過了城市的承載極限,這是中國和拉美一樣,每個城市都人滿為患、資源與服務短缺、城市超負荷運轉的直接原因。

其次,大城市人口迅速擴張,不利於國家和區域的協調發展。這主要是「被都市化」產生的後遺症。都市化的顯著特點是人口向大都市集中,與歐美那種相對自然的發展進化不同,被各種外力操縱的「被都市化」,本身就是拉美國家無法預測和控制的。這直接表現為「城市首位度」居高不下。城市社會學使用這個概念,本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最大城市與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數值比。但實際上,由於人口集聚與資源集聚的密不可分,所以城市首位度也間接顯示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特別是優質資源的分布狀況。比值越低,表明人口與資源分布越均衡,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平穩有序,問題和後遺症比較少。學界一般認為,城市首位度小於2%比較正常。歐美國家大都如此,如美國紐約、義大利首都羅馬、澳大利亞首都悉尼的首位度分別為1.7%、1.6%和1.2%。與之相比,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首位度是8.6%,秘魯首都利馬是13.1%,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是11.5%,後者還集中了全國37.3%的人口。在中國,城市資源不均衡的現象也比較突出。以科研資源為例,首都北京擁有28%的國家重點實驗室,32%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5%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30%的國家重點學科,41%的國家基礎研究項目,32%的863計劃項目,35%的科技攻關計劃。此外還有673位兩院院士,佔到全國的一半以上。以區域中心城市為例,安徽全省99%的博士、63%的科技人員、58%的科研經費和70%以上的專利都集中在合肥。當時媒體在披露後一數據時,用了「充滿生機的合肥」的題目,但是整個安徽呢?過度集中,不僅導致了人口與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剝奪了其他城市發展的空間和可能。

三是貧困和貧富差距增大,城市社會問題和危機四伏。一方面,由於工業基礎薄弱,缺少必要的物質條件支撐,拉美地區的貧困化現象在城市化進程中不降反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指標是失業率。有關統計表明,1995年,拉美地區的公開失業率為7.3%,到了2003年,上升到10.7%,城市失業總人數超過了1670萬人。由失業導致的貧困問題,是拉美各種社會問題和危機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城市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用來進行城市建設和提供公共服務。由於自身的「造血」能力與經濟發展不足,拉美城市化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嚴重依賴外資。而西方援助的真面目是西方操縱,往往伴隨著資源掠奪、政治干預和文化侵略,加劇了拉美國家城市發展的風險和不穩定性。多年來的統計表明,拉美國家的平均償債率已超過20%,一旦借不到錢或資金外逃,就會出現「債務危機」,並引發通貨膨脹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嚴重影響這些國家的城市化進程。與之相比,中國也存在著城鄉和城市內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如亞洲開發銀行《河北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曾指出「環京津地區目前存在大規模的貧困帶」,在北京和天津這兩個國際大都市四周,環繞著3798個貧困村、32個貧困縣、272.6萬貧困人口。 但如果仔細分析,會發現中國與拉美模式有本質不同:

首先,國家體制不同導致了不同的城市化道路。盡管在現代國家制度建設上都面臨著改革和創新的艱巨任務,但與拉美在國體和政體上深受西方影響,頻繁出現政局不穩和社會動盪,城市化明顯缺乏國家戰略設計及政策延續性相比,改革開放的基本戰略和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城市化最根本的政治和制度保障。由於國體獨立自主和政體穩定有序,中國才有可能推出西部大開發、新農村建設等國家層面的城市化戰略和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異和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其次,經濟基礎不同導致了應對城市挑戰能力的不同。作為傳統的農業國家和地區,中國和拉美在快速城市化中出現各種問題甚至危機在所難免。如與拉美失業率居高不下相對,中國也有約1.3億的「農民工」及家屬,在工作和生活條件上 仍處於「半城市化」階段。但兩者也有根本性的差異,嚴重依賴、依附西方的拉美模式,本質上是一種「舉債城市化」,並深陷入「國家性貧困」中。由於缺乏足夠的財力物力,對城市化挑戰目前往往束手無策。在改革開放中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不僅編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近十年來也使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了1.8倍。盡管未來城市化的壓力依然巨大,但外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的高增長仍可持續十年以上,所以對中國的城市化仍可樂觀其成。

再次,是主流文化不同導致了應對西方文化策略和能力的不同。人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人的精神和價值觀念最終決定了城市的未來。在拉美國家和地區,由於殖民時代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毀滅性解構和「轉基因」式的重建,嚮往並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成為主流文化。中國20世紀以來固然也深受歐風美雨的侵染和影響,但在不斷強大的中國政治和經濟的交互作用下,關於中國話語的文化意識和中國風格的國家形象已充分覺醒,特別是明確提出的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成為中國城市化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軟實力保障。

超越歐美與拉美:一個早熟兒童的擔當與煎熬

在研究古代的希臘和東方社會時,馬克思曾提出一個著名的比喻,希臘是人類的「正常的兒童」,而中國是個「早熟的兒童」。時至今日,這個比喻依舊生動、准確、深刻。

和正常的兒童相比,由於缺乏必要的條件與環境,早熟的兒童一般會吃很多苦,也有很多美夢被壓抑或破滅。但另一方面,痛苦和坎坷的早期經驗,也送給早熟的兒童一筆巨大的人生財富,就是充分鍛煉、砥礪了他的思想和意志,能夠在任何惡劣的條件和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和早產的兒童相比,兩者相似之處很多,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有內傷和隱痛,但與早產的兒童對外界依賴成性、始終無法真正長大成人相反,依靠個人後天的努力和奮斗,彌補先天的不足和缺陷,是每一個早熟的兒童最突出的特徵。既有相當強壯的「身體」,也有不甘示弱的「靈魂」,早熟的兒童大都具備「可堪大任」的基才本素質,這就是古人說的「寒門出貴子」,《紅燈記》中唱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在城市化方面,也是如此。和拉美一樣,中國城市化的很多歷史條件並不具備,常常面臨被各種問題和障礙壓垮的危險。但不同的是,拉美城市在對外部的習慣性屈從中,逐漸養成了卑微軟弱的性格。中國則勇於擺脫歐美的約束和羈絆,通過頑強的努力和不懈的奮斗,不斷克服由於早熟帶來的虛弱和恐懼,獨立自主,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國家發展道路,同時也不斷積累經驗,建構著中國城市化內涵和形象。關鍵在於,在付出了高昂學費之後,敢不敢、有沒有意志和足夠的膽識走出歐美的陰影。在新型城鎮化已成為國家重大戰略的今天,這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與歐美城市化不同,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構成了推進中國城市發展的核心機制。在經濟自由主義的弊端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凸顯的當下,由政府和市場共同主導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具有容易控制和發展更均衡的優點。與拉美模式相比,盡管兩者共同面臨著城市過度化和城市病的巨大挑戰,但同樣由於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的不同,我國在解決城鄉二元矛盾、城市內部貧富差距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獨特和行之有效的政策與戰略體系。

由此可知,中國城市不僅在邏輯上迥異於西方的假設和推理,也走出了一條和拉美國家很不相同的道路和模式。

但是,早熟的兒童也有早熟的問題與弱點,有些歷史階段也是不可能完全超越的。所以我們不僅有大量的課要補,前面也會繼續有很多的失敗和痛苦。在不同的場合,我經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中國城市化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和捷徑?我給的回答只有兩字,就是「煎熬」。意思是說,每個人都要做好煎熬、甚至長期煎熬的准備。盡管中國的城市化已人口過半,城鎮化戰略清晰而堅定,但由於資源有限、人口眾多,時間緊迫和世界局勢復雜,中國是不可能很舒服地走完這一歷史必經階段,所以,我們不僅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物質條件准備,還要有打硬仗和付出重大代價的准備和預案。

但另一方面,對中國城市化也不須持悲觀態度。正如所有唱衰中國經濟的西方人都犯了致命錯誤一樣,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中國作為一個偉大的國家,它的城市化也一定是光明美好的,既不會受制於人,也不會屈從於自然的局限。有人還會問:要煎熬到什麼時候呀?我不是預言家,但如果一定要說,我估計至少還要三十年左右。為什麼?因為2050年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節點。可以設想,那時,人口相對少了很多,隨之是資源壓力的減少;而科技水平繼續發展,解決了更多的生活資料矛盾;更重要的是,在中國道路和模式的總體背景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上了更高的台階,人的素質有了極大提高……一切就會從根本上好轉。

最後還想說的是,著名學者張光直在研究青銅時代時曾指出,與西方那種斷裂式的發展不同,中國文明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持續性的文明,而且是一種代表了「大多數」的模式。這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早熟兒童的「天賦」和「命」,比起普通人,早熟者往往想得比較多,憂患比較多,責任感更突出,因而,他所選擇的,就很可能是在所有道路中最好的一條。

不僅過去如此,今天依然是這樣。與西方城市化的「率性而為」和「不計後果」,與拉美城市化的「依賴症」和「喪失自我」相比,中國城市化從一開始就考慮得比較仔細,顧及的層次和關系繁多,因而我們民族建構的中國式城市化模式,理應是人類城市化所有可能的道路中「最好的那一條」。有了這樣一個模式,我們就可以自信,與悲觀的西方人把城市看作是一場註定要失敗的戰爭相反,中國式城市化道路和模式代表了世界城市發展的未來。但道路的方向剛剛確定,偉大的藍圖剛開始描繪,其中還有很多的問題和矛盾,這同樣需要幾代人好好地思考和探索。躬逢其時,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吧。

『貳』 如何評價全球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中國一馬當先,非洲

摘要: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進程已經持續了兩百多年,全球城市人口仍然在持續增長。在本世紀前十六年中,中印兩國城市人口增加最快,造就了眾多大城市。而未來,非洲或許將是擁有超級大城市最多的洲。

由於農作物產量的劇增和農業對手工勞動的需求下降,從英國和西歐的工業革命開始,大量人口向城市遷移,全球開啟了為期兩百多年的城市化運動。從1800至2010年,全球人口增長了6倍,但城市人口暴增60倍。

時至今日,城市化的腳步依然沒有放慢。2007年,全球城市人口歷史上首次超過農村人口;截至2016年,全球城市人口有40.27億,而農村人口為34.15億。

當然,城市化也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過度城市化」造成的城市人口超載、失業率增高、貧富差距懸殊等,治安、環境和社會秩序方面的問題也可能隨之產生。在城市化腳步依然未見放緩時,城市人口增長需要與當地經濟和承載力相適應,避免出現「過度城市化」或「滯後城市化」。

『叄』 中國城市人口排名是怎麼樣的

中國城市人口排名如下:

1、重慶市,人口2884.62萬人。

2、上海市,2301.91萬人。

3、北京市,1961.24萬人。

這個判斷可以從2018年的新出生人口中,二孩數量多於一孩的現象得到印證。由於生育一孩後才能生育二孩,所以穩定情況下,二孩數量會少於一孩。而且按目前的生育意願,有了一孩的母親中大概只有一半會生育二孩。所以在暫時性的堆積反彈趨於結束之後,未來的二孩人數很有望減半,致使生育率可能降至1.2以下。

『肆』 加盟城市中國怎麼

我之前跟你們一樣也是腦子一熱加入的,後來我後悔的要死,錢也不給退,程序是asp的,網路也不怎麼喜歡 ,他們一個ip下放100多個網站,很多網站降權了,也把我的網站連累了,網站做了七八個月,一點收錄都沒有,一年7200啊,縣級市的,坑爹啊,想加盟的想看我說完!加盟後覺得自己很被動,只有使用權沒有擁有權,很多人加盟後就開始後悔了,說網站也沒有ftp許可權,自己只有一個網站後台的管理許可權,其他的什麼都沒有,很多剛加盟的就想怎麼樣脫離他們,如果我要有半點假話,天打雷劈。

最恰當的話來形容加盟城市中國:【只有使用權,沒有擁有權】,就跟你租房一樣,這個房子始終不是你的。這是最致命的。道理就是因為你娶的老婆,孩子卻是人家的,你覺得你的根基會牢固么?

大家想想,加盟城市中國那麼容易成功那還需要你加盟么,首先如果網站真的成功了,那也是你的努力,當然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低了,再說了成功又能怎麼樣,你反而更被動了,你被他們強制著走。但是呢,成功率是非常的低!他們其實就是用這些等於是讓你來幫他更新內容了,你不幹了,就給下一個人來更新了,我更新網站還需要花錢找人呢,而你幫城市中國更新,你等於還要給他錢了,網上比如嘉峪關在線、樺南信息港等等經常說支持城市中國,其實他們也沒有辦法了,他們加盟了七八年,加盟費漲,他也要多給錢,你不給,這個經營權就回收了,所以,必須要跟總部的關系是特別重要的,如果你加盟了網站沒出息,跟他們關系搞不好,沒事的,但是如果你網站發展大了,關系還搞不好,你就不用做了,,當然任何一家小公司都是這樣,也不是他們一家。之前的付出也沒希望了。

更重要的是他們提倡用他們的二級域名,知道58同城、網路之前的市級代理商等都是怎麼被踢出去的嘛!直接由總部或者了分公司管理,城市中國他們打造自己的域名,這種趨勢是有可能的,有人說他這樣我去告他,合同簽了給很多年了么?你一次交了很多年了么?沒有吧!再說了你【只有使用權,沒有擁有權】,你覺得有租房子的人去告出租者的么?能告的贏嗎?很被動的,沒辦法。起碼很多加盟的都一年投資四五萬的廣告最後都沒賺一分錢,如果說沒賺一分錢,說明你上當了,如果你賺的少只能說是你虧本了。我投資了網路廣告、網吧廣告、宣傳單、門牌等廣告,比想像的差多了,我投資了幾萬,我要是賺一分錢,死我全家,確實是一個無底洞。關鍵問題是,他們不能綁定我自己備案的域名,非要用他們要求備案的,如果不行就必須用他們的二級域名,你說賤不賤?

『伍』 中國城市發展30年怎麼樣

孫久文 中國正處在劇烈的社會與經濟結構的轉型之中,城市發展是這個過程的突出特徵。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城市發展擺脫了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一個較快發展的時期。特別是近年來城市化速度之快,在世界城市發展歷史上都是少有的。 我們欣喜地看到,由牛鳳瑞、潘家華、劉治彥三位教授主編的《中國城市發展30年》一書,對30年來城市發展過程進行了科學的總結。 (一) 縱覽全書,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是本書回答的第一個問題。牛鳳瑞教授等作者將改革開放30年來的城市化進程分為四個階段,並總結了各個階段的城市化特徵。 按照牛教授的階段劃分,我以為改革開放初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屬於文化大革命之後的恢復性增長。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前期是城市化伴隨工業發展的正常增長時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社會各界認識到城市化滯後是影響內需市場擴大的主要障礙,成為國民經濟發展和運行的矛盾焦點,城市化逐漸列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到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化」的指導思想,中國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國債,大規模投資於基礎設施啟動內需,極大地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從1978年到2008年,我們到底如何評估中國30年的城市化進程?本書提出的關於中國城市化水平總體上到底是滯後、超前或冒進的判斷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作者在研究之後得出中國不會陷入「拉美陷阱」的判斷,也是實事求是的現實總結。 (二) 本書用相當篇幅探討了中國城市發展的現狀及問題,有很多真知灼見。在這里,我也想談一下個人的觀點。我認為,中國城市發展主要解決了三個問題: 第一,解決了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的問題。我的這個判斷可能與一些學者的判斷有出入。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是大家的共識。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經濟內涵,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空間表現形式。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決定著經濟社會歷史演進的節拍。改革開放30年後,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我以為城市化與工業化已經基本適應。 第二,為經濟和產業發展提供了空間。城市是國民經濟的主要載體,它為要素集聚、經濟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城市是產業的集聚地,交通、通訊、金融、科技、信息、服務等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和發展都是以城市為樞紐來向外延伸的。 第三,大大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城市化有利於市場體系的完善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其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為技術進步、技術外溢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升級,從投資和消費層面擴大了內需,促進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擴大了就業,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但是,我們他同樣不能忽視中國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比,1997年為2.47∶1,到2007年已擴大到3.33∶1。土地的城市化快於人口的城市化,加劇了城鄉矛盾和二元結構,造成了大量失地農民,他們沒有城市戶口,不能享受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等城市公共服務,成為弱勢群體。同時,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區域性水資源、能源和環境的約束日趨強烈,有些城市已經達到承載力極限。 因此,我以為目前的城市發展模式,已經難以有效地解決城鄉發展失調的問題,探討新的、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當務之急。 (三) 本書的作者在探討新的、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方面做出了積極嘗試,對於中國城市發展的未來,提出了特點鮮明的發展模式。牛鳳瑞教授提出的中國特色城市化的幾個特徵,對城市問題的研究是很有啟發的。他認為中國特色的城市化應當是集中型的城市化、多樣性的城市化、政府主導與市場基礎作用相結合的城市化、統籌城鄉發展的城市化等;潘家華教授則重點提出了中國城市發展需要特別關注城市的環境問題,我想潘教授是想致力於建立一種城市發展的「環境模式」;劉治彥教授更是對城市發展的空間結構做出了深入的分析,我想劉教授是想致力於建立一種城市發展的「空間模式」了。 本書的其它文章,也有許多閃光的觀點。如李學鋒博士重點研究城市群內部的城際關系,引入數量分析的成果來解釋一些長期爭論的問題。付曉東教授關於城市經濟改革的研究、顧朝林教授關於城市開發區問題的研究、王凱教授關於城市規劃體制改革的研究、李恩平教授關於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研究,都有引人深思的觀點,或者是振耳發聵的呼籲,給讀者以大量的城市發展的信息和政策研究的取向。最後,本書以清華大學毛其智教授對城市科學發展的精闢總結作為結篇,為本書增色不少。

『陸』 202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版圖正發生怎樣的變化

在2022年,我國的城市競爭力版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值得提出的就是北京市和上海市的發展、東莞市的發展和廣東省的發展。

首先,根據2021年的數據來看,北京市的GDP總數據已經超過了四萬億,而上海市在2020年的時候就已經接近四萬億了,哪怕上海市如今還沒有公布成績,那麼上海市的GDP超過四萬億也是必然的,而且從上海市在2021年的發展來看,上海市在2022年將繼續領跑中國城市,而北京市依然是上海市唯一的對手。

最後,前段時間曾經有歐美經濟專家表示2022年可能會誕生經濟危機,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各大城市發展模式都是“穩定發展”,所以即便是經濟蕭條,也不大可能會影響到我國的各大城市。

『柒』 目前中國城市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1、人口和經濟愈益向大城市群集聚
《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6》顯示,以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為代表的中國城市群,以巨大的開放空間和發展能量引爆了大規模人口流動。
2、城市發展水平與開放程度密切相關
在《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6》排列的前20名城市中,5個經濟特區和第一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有9個位列其中,即上海、深圳、廣州、天津、寧波、青島、廈門、大連、福州。三大城市群中,有11個在前20名,其中珠三角3個、長三角6個、京津冀2個。這些綜合發展名列前茅的城市,無一不具有持續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實現大交流、大融合、大交易的特點。
3、未來能走多遠取決於城市創新能力
「中國大城市群的形成是順應信息革命下全球製造業重新整合要求的產物。但在中國獲得巨大工業生產力之際,世界卻出現了全球性工業產品持續貶值、知識產品價值飆升的局面。」周牧之教授說。在這種背景下,創新能力的強與弱,知識經濟發展的快與慢,左右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未來。
4、有均衡發展理念的城市排名更加靠前
《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6》顯示,城市發展的空間均衡理念和原則逐漸為人們所接受並成為一大趨勢。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6》首席專家楊偉民認為,空間均衡就是在一定空間單元內,實現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的均衡。
5、重視綠色發展的城市更具魅力
《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6》提出了許多可操作的綠色指標,這些指標構成了循環發展的基礎,如環境努力、資源效率、經濟結構、經濟效率、城市設施等。

閱讀全文

與城市中國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富士康印度工廠生產什麼時候 瀏覽:711
義大利為什麼這么熱 瀏覽:421
義大利壹佰文化傳媒怎麼樣 瀏覽:337
中國有多少徐國美 瀏覽:110
伊朗的教為什麼是第一大教 瀏覽:452
印度軍隊為什麼要用頭巾包頭 瀏覽:70
印度出嫁和中國出嫁有什麼不一樣 瀏覽:803
印尼手機官網怎麼找 瀏覽:535
30萬越南幣摺合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317
印尼航空都提供什麼 瀏覽:206
在伊朗結婚需要什麼 瀏覽:251
中國多少種菩薩 瀏覽:887
印度淘汰產品如何 瀏覽:36
宋代從越南引進的新品種是什麼 瀏覽:746
印尼紅礦多少一噸 瀏覽:6
伊朗跟阿富汗是什麼關系 瀏覽:188
越南一百萬盾能買什麼 瀏覽:519
印度人眼罩怎麼樣 瀏覽:997
印度致命真菌得五省八市都是哪裡 瀏覽:452
印度德爾塔毒株是新冠多少倍 瀏覽: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