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難點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難點: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中華不振」。
教學目標:
1. 讀准「帝國主義列強、租界、衣衫襤褸、耀武揚威、鏗鏘有力、懲處 」字音,結合背景理解「租界」,會認並理解「崛起」,會寫「懲」。
2. 整體把握課文結構,掌握分段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
4. 理解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找到並通過朗讀體會「中華不振」的表現。
教學重點:了解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朗讀體會「中華不振」的表現。
教學難點: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中華不振」。
教學過程:
一、 介紹作者,引入新課:
1、 同學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周恩來)對周恩來你有哪些了解呢?(學生暢談,課前預習了解,如留學日本、法國,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zg早期領導人,第一人總理……)
2、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周恩來在他年少就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所以後來他才成長為zg的早期領導人,成長為新中國的第一任總理。
今天,就讓我們來走進周恩來,去了解他少年時代的故事。看老師寫課題。(板書課題)指點生字「崛」,「崛起」。來,齊讀課題。(生齊讀)
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生談)
周恩來為什麼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呢?帶著這個問題,大家打開書121也,趕快讀一讀課文。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
(生自由讀,大約3分鍾)
二、初讀課文,了解原因。
1、檢查朗讀,讀准字音。
課文讀完了,相信這些詞你們也會了,看大屏幕(ppt投影),來,誰會讀?
帝國主義列強,租界(講解租界)
衣衫襤褸,耀武揚威(讀到衣衫襤褸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鏗鏘有力(聲音響亮,讀出節奏)
懲處(注意cheng第二聲後鼻音,chu第三聲多音字)
出示句子講懲處放進句子里讀。
3、讀了課文,誰來說一說,周恩來為什麼立下了這樣的志向?
(生談)引導學生說出——「中華不振」
(板書:中華不振)正是因為中華不振,所以周恩來才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三、分讀課文,理解「中華不振」。
1、同學們,課文中的那些地方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不振呢?請同學來讀課文,誰願意站起來讀給大家聽?(點5~6名同學分讀,最後一段全班齊讀,教師適時點評,大約5~7分鍾)其他同學邊讀邊畫出你感受到中華不振的地方,留下思考的痕跡。
2、課文又讀了一遍,現在誰來讀讀你畫的句子?從課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華不振?(點5~6名同學)
是的,課文處處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不振,特別是租界發生的那件事情讓同學們感受最深刻。現在我們就到租界去看一看,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課文第幾段寫到了租界?(第七段)
(出示ppt投影第七段)誰來讀一讀?(學生讀,老師范讀第一句)
抓住「闖」這個字,你了解租界是個怎樣的地方?(生談)
是的,這就是租界,熱鬧繁華卻不允許中國人隨便進入的租界。相信同學們在學習了課文第八段以後,會有跟深入的認識。現在,就讓我們到租借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3、(ppt投影第八自然段)現在就請你輕聲讀一讀,邊讀邊想像畫面。
(生自由讀)
透過字里行間,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怎樣的畫面?
(生談)衣衫襤褸的婦女在哭訴,大個子洋人得意洋洋……
反復讀「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生讀,師范讀,生讀)
除了可憐的婦女,可恨的洋人,你還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憤怒的語氣)「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4、此時,緊握拳頭的你最想做什麼?(生談)
是的,我們一定要懲處他。讓我們一起來寫寫這個「懲」字。(一撇憤,一撇怒,一豎恨,公正和在?但我們只能把對洋人的恨,對婦女的同情放在心裡。)
讀讀這個字。(生讀)
該不該懲處?想不想懲處?(想)敢不敢懲處?(不敢)
因為不敢懲處,圍觀的人都(握著拳頭),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孩子們,讓我們走進百年之前的中國,感受中華不振的屈辱。
播放ppt,簡介。(2分鍾)
誰再來讀讀這段話「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麼樣呢?」。
四、小結,布置思考,下課
是的,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麼樣呢?
這就是租界,這就是洋人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租界;這就是中國人沒出說理的租界。租界里德一切都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生齊)中華不振。
從租界回來以後,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12歲那年的沉思決定了周恩來一生的道路。他會沉思些什麼呢?課下寫一些,我們下節課來交流。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教學上的主要不足之處:
1、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請學生起來概括「文章寫了哪三件事情」,這個過程耗時太長,直接導致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沒能完成。「概括大意」是小學中、高年段乃至中學的知識點,學生回答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雖然我給了一定的語言提示,但是學生還是不太明確,表現在語言的組織上不夠簡練。如果我能夠先列舉一個例子,學生就能夠更好地進行模仿,逐步明確這個要點。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難點的分解。
2、對於課堂上的教學生成,沒有能夠即使地把握。例如,學生讀錯了「訓斥一通」的「通」字,沒有及時地糾正。當分角色朗讀時,有學生讀完周恩來的話還在反復地問「為什麼」,這就可以順勢講到周恩來的疑惑不解。學生在分角色朗讀中已經有了很好的體會,接下來的朗讀評價事實上就可以省去了。在這個過程中,我過於拘泥於教案了,也是經驗不足所致。
語文教學是一個生成的過程,作為一個新手,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也希望各位多提意見,謝謝大家。
❷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人教版 北大綠卡 第25課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的問題
因為周恩來看到了外國人不僅在踐踏中國的土地還欺負中國人 因為周恩來想長大以後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保家衛國
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問題∶什麼是修身課什麼是光耀門楣什麼是當效此生)
修身,可是把自己立身做人的道理是明白。
光耀門楣,是不辜負家人。對自己的期望。
當效此生,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激勵中華兒女的勵志名言,是1911年14歲的周恩來在回答老師提問時說出的。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出生在江蘇淮安。1910年來到東北,先在鐵嶺上小學,後又轉到沈陽東關模範小學。
1911年的一天,正在上課的魏校長問同學們:你們為什麼要讀書?同學們紛紛回答:為父母報仇,為做大學問家,為知書明禮,為讓媽媽妹妹過上好日子,為光宗耀祖,為掙錢發財……等到周恩來發言時。
他說:「為中華之崛起!」魏校長聽到一驚,又問一次,周恩來又加重語氣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的回答讓魏校長大為贊賞。
(3)要為中國崛起而讀書有哪些問題擴展閱讀
周恩來從小學時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到南開學校畢業時與同學們互贈「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的留言,到日本留學又回國參加五四運動,再到歐洲勤工儉學又回國投身革命……就一直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
少年定下初心,之後為之奮斗終身,周恩來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執著的人生追求永遠是我們共產黨人學習的典範。
❹ 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八自然段,你有什麼疑問要提出來嗎
聽課要全神貫注。 全神貫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耳到:就是專心聽講,聽老師如何講課,如何分析,如何歸納總結。 眼到:就是在聽講的同時看課本和板書,看老師講課的表情,手勢和演示實驗的動作。 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與老師的教學思路保持一致。 口到:就是主動回答問題或參加討論。 手到:就是在聽、看、想、說的基礎上記下講課的要點以及自己的感受。
❺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從6要素提問題。
1、課文寫了幾個時間點?
2、課文寫的事情發生在什麼地方?
3、課文講了哪些人?主要講誰?
4、課文講述的故事是怎麼發生的?
5、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6、課文中的事件最後怎樣了?
(5)要為中國崛起而讀書有哪些問題擴展閱讀: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寫的是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周圍的人都敢怒不敢言,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文中通過對人物語言、神態等描寫,細致地刻畫了人物。
第一要素是時間,年,月,日,時寫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點,要寫環境和發生事情的地點。
第三要素是人物,寫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為何發生這件事。
第五要素是經過,來龍去脈寫清楚;
第六要素是結果,交代好結局。
❻ 當今社會你是如何理解為中華的崛起而讀書的
我是這樣理解的:一、要有民族自信心,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二、要提升自己的內在素質,主動認真專注地讀書,讀書改變命運;三、在民族精神受到侵害,受到國外思想沖擊的時候唯有讀書,有知識才能抗擊外來的沖擊;四、讀書提升人的內在氣質,讓生活變得更和諧更美好,看問題可以舉一返三,可以有換位思考的路徑;五、讀書可以讓我們遇到更好的人,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總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不是一個人的事,是所有的人都要共同努力,中國才能走向另一個高度。
❼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問題!
1、本文寫了:周恩來讀書時,校長提了一個問題,同學們的回答校長不滿意,周恩來的回答卻讓他大加稱贊的事。
2、因別的孩子的回答很平常,年紀輕輕的周恩來,卻有這樣的雄心壯志。
3、周恩來能為祖國做貢獻,是因為他有遠大的抱負。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讀書不僅僅為了掙錢和家人,還能為祖國做貢獻,發出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