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姓熊的名人有哪些
熊黛林和出自黃帝有熊氏之後,以地名為氏。相傳黃帝生在壽丘,長於姬水,居軒轅之丘,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縣),又稱有熊氏。後代有以地名為姓的,稱熊氏。2、出自羋姓. 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於荊楚,建都於丹陽(今湖...
2. 熊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歷史人物
熊侶,謚號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庄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漢族,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該稱為熊侶而不是羋旅),謚號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楚莊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熊安生--北朝經學家,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長樂阜城(今河北省阜城東)人。通五經,精"三禮",北齊時任國子博士。後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宮露門學博士。不久即去世。他沿襲東漢儒家經說,撰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皆劓。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禮記熊氏義疏》四卷。
熊朋來--元朝文學家、音樂家,豫章(今南昌)人,宋咸淳時進士。入元後,官至福清州(今福建福清)判官。能文,又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五經說》、《瑟譜》。
熊廷弼--明湖廣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飛百,萬曆進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遼東經略。他召集流亡,整肅軍令,訓練部隊,加強防務,在職年余,後金軍不敢來攻。明熹宗即位,魏忠賢專權,他被排擠去職。天啟元年(1621年),遼陽、沈陽失守,再任經略,與巡撫王化貞不和。次年王兵敗潰退,他同退入關,後為魏忠賢冤殺。
熊大木--福建省建陽人,明代通俗小說的編著者與刊行者。編有《全漢志傳》、《唐書志傳》、《宋傳續集》、《楊家將演義》等通俗小說,其詠史詩別具一格,頗有新意。
熊賜履--湖北省孝感人,清時大臣、政治家、一代學者。累官至吏部尚書,治程、朱理學,認為可以用理學指導政治,強化思想領域的統治。有《經義齋集》等。
熊伯龍--清初無神論者,字次侯,號塞齋,別號鍾陵,漢陽(今屬湖北省)人。歷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熟悉西方天文算學,通佛學、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曾編著《無何集》將王充《論衡》中駁斥讖緯神學的言論分類編排,從儒學立場對傳統宗教迷信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天不故意造作","災異非天譴告",人的生死是自然之道,人死不能為鬼神。現代人物
中華民國
熊成基--民主革命烈士,江蘇省甘泉(今江都)人。1904年入安徽練軍武備學堂學習,加入岳王會,進行反清革命活動。1907年徐錫麟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1910年初,在哈爾濱謀刺清海軍大臣載洵,被捕後就義。
熊秉坤--湖北省江夏人,早期民主革命者,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曾任國民黨湖北省政府委員,兼任武昌市市長等職,解放後任政協委員。
熊希齡--湖南鳳凰人,光緒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時因反對與日議和,被革職,戊戌政變時被禁錮。辛亥革命後,擁護袁世凱。後任唐紹儀內閣財政總長、內閣國務總理、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等職。
熊得山--湖北省江陵人,中國同盟會會員,愛國主義者、報人。著有《中國革命的出路》、《中國社會研究》等。
熊十力--湖北省黃岡人,近代著名學者。早在武昌起義,任都督府參謀。後到北京大學任教,著有《新唯識論》、《十力論學語要》、《原儒》等。
熊雄(1892-1927.5),江西省宜豐縣人。中國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革命軍隊政治工作的領導人之一。
熊克武--四川省井研人,近代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後曾任四川督軍、川軍總司令等職,建國後,曾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職務。1970年病逝於北京。
熊秉謙--湖北崇陽人,民國二十六年後任漢口市參議員,抗日戰爭時期任軍統駐武漢站站長,負責搜集華中地區日軍軍事情報。抗戰勝利後任國防部人民服務總隊第八大隊大隊長
3. 姓熊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姓熊的歷史名人有熊繹、熊通、熊安生、熊朋來、熊廷弼。
1、熊繹
羋姓,熊氏,名繹,鬻熊曾孫,西周諸侯國楚國始封君。周成王時,熊繹受封南蠻之地,建立楚國。之後,熊繹去世,其子熊艾繼位。熊繹在位時期,發展生產,擴大疆土,乘柴車、穿破衣開辟荊山,跋山涉水向周天子進貢,並與齊、魯等國國君輔佐周康王。經過熊繹至熊渠數代君主的努力,使楚國疆域不斷擴展,國力不斷增強,由一個方圓僅有五十里的小國發展成泱泱大國。
2、熊通
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孫,楚霄敖次子,楚厲王(楚蚡冒)之弟,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740年―公元前690年在位,共在位50年,春秋三小霸之一。
3、熊安生
字植之,長樂阜城(今河北阜城)人,通五經,精《三禮》,是北朝經學家,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北齊時,任國子博士;後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官露門學博士,不久,致仕卒。沿襲東漢儒家經說,撰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均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禮記熊氏義疏》四卷。
4、熊朋來
字與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南宋咸淳甲戌(1274)年進士。宋亡後,隱居鄉里,傳授儒學。曾任福建、廬陵(江西吉水縣東北)兩郡教授,為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和音樂家。
5、熊廷弼
字飛白,號芝岡,漢族,湖廣江夏人,明末將領,萬曆進士,楚黨。由推官擢御史,巡按遼東。
4. 熊姓歷史名人
熊姓歷史名人有熊繹、熊通、熊安生、熊朋來、熊廷弼等。
1、熊繹:羋姓,熊氏,名繹,鬻熊曾孫,西周諸侯國楚國始封君。周成王時,熊繹受封南蠻之地,建立楚國。之後,熊繹去世,其子熊艾繼位。
2、熊通:羋姓,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孫,楚霄敖次子,楚厲王(楚蚡冒)之弟,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740年―公元前690年在位,共在位50年,春秋三小霸之一。
3、熊安生:字植之,長樂阜城(今河北阜城)人,通五經,精《三禮》,是北朝經學家,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北齊時,任國子博士;後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官露門學博士,不久,致仕卒。沿襲東漢儒家經說,撰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均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禮記熊氏義疏》四卷。
4、熊朋來:字與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南宋咸淳甲戌(1274)年進士。宋亡後,隱居鄉里,傳授儒學。曾任福建、廬陵(江西吉水縣東北)兩郡教授,「所至,考古篆籀文字,調律呂,協歌詩,以興雅樂,制器定辭,必則古式」(《元史·儒學傳》)。又常鼓瑟而歌以自樂,為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和音樂家。
5、熊廷弼:明代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飛百,亦作非白,號芝岡,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楚黨。熊廷弼有膽略,知兵事,且善射,為明末「遼東三傑」之一。
5. 歷史上姓熊的名將有哪些
熊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周成王時期,為楚國國姓,在歷史文化長河中,涌現了一大批熊姓人才,這里簡單列舉一些。
▎楚莊王(?—前591年)
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該稱為熊侶而不是羋旅),謚號庄。楚莊王是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王,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關於楚莊王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一鳴驚人」了,他即位之後,不問政事,諸大夫心急如焚。
大夫伍舉進見庄王時有意給庄王出了一個謎語,問他:楚國有隻大鳥,三年不鳴不翔,到底這是什麼鳥?庄王回答:此鳥非同一般,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其實庄王在即位後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三年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
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所以有了後來庄王的「問鼎中原」,「楚晉爭霸」。
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一定的作用。
▎熊廷弼(1569-1625)
熊廷弼,字飛白,號芝岡,湖北武漢人,明萬曆年進士,因其才能被擢為監察御史,曾經三次主持遼事,每次都是臨危受命。
他身高七尺,膽識超人,通曉用兵之道,善射箭。然個性剛正,脾氣火爆,不甘為人之下,不通人情。
熊廷弼任遼東巡撫期間督造軍器,修繕城堡,調兵遣將扼守重要地點,互為應援,守備大固。
他還親巡沈陽、撫順,審時度勢,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熊廷弼的策略是以守為主,反對浪戰,並聯合朝鮮牽制後金,卓有成效,使後金軍一年多內不敢輕進。
熊廷弼鎮守遼東,居功至偉,但後來廣寧兵敗,致使遼東盡失。
兵敗問罪,朝廷震怒,下令處置敗軍之將,天啟五年(1625年)八月,有「蓋世之材」的熊廷弼被處死。
其終被問罪,原因是多方面的。黨爭之害是一個原因,還有一點是他的不諳為官之道。
直到崇禎二年(1629年),熊廷弼案才得以昭雪。
後人曾感嘆:「廷弼不死於封疆,而死於時局;不死於法吏,而死於奸璫。」讀之思之甚痛。
▎熊慶來(1893—1969)
熊慶來,字迪之,出生於雲南省彌勒縣息宰村。他從小聰明好學,再加上非凡的記憶力與天才的語言接受能力,常令教育過他的中外教師贊嘆不已。
1913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雲南教育司主持的留學比利時公費生,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只得轉赴法國,在格諾大學、巴黎大學等大學功讀數學,獲理科碩士學位。
熊慶來是中國數學界的泰斗級人物,是中國現代數學先驅,他一生做了兩件大事:一是研究數學,二是教書育人。
在數學方面,他的函數論研究成果被譽為「熊氏無窮極」(即「熊氏定理」),並載入世界數學史冊;
在育人方面,他培養了華羅庚、嚴濟慈、趙忠堯、陳省身、許寶祿等一大批優秀數學家,使中國數學的研究達到國際水平。
1949年以後他客居海外,周恩來總理把他請回祖國。令人唏噓的是,熊慶來在文革中慘遭迫害,撒手人寰。
更讓人憤慨的是,他去世之後,人們都不能對他表示哀悼,為此華羅庚寫下「惡莫惡於除根計,痛莫痛於不敢啼」的詩句。
6. 姓熊的名人都有哪些啊
前面那麼多人都說了姓熊的,但是我發現了落了一個最讓我佩服的名人,呵呵古龍,原名熊耀華,生於1937年,卒於1985年9月21日(由肝硬化引起食道靜脈瘤破裂)。原籍江西,畢業於台灣淡江大學外文系。古龍為人豪爽灑脫,嗜酒如命,愛交朋友,乃性情中人。他被稱為武俠小說「四大天王」中的怪才,他的小說情節奇、險、怪、變。他把自己創作的小說分為三個階段:早期(初入江湖):沒有突破傳統武俠小說束縛,有《蒼穹神劍》、《孤星傳》等;中期(探索創新):逐漸探索自己的風格,有《武林外史》、《鐵血大旗》等;後期(終成宗師):形成獨特的文風,有《多情劍客無情劍》、《楚留香》、《歡樂英雄》等。
7. 姓熊的名人有哪些
熊侶,謚號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庄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漢族,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該稱為熊侶而不是羋旅),謚號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熊孺登鍾陵(今江西省進賢縣)人,約唐憲宗元和(806—820)前後在世。元和年間(806—820)登進士第,為四川藩鎮從事,與白居易、劉禹錫友善,時相贈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劉禹錫《送湘陽熊判官孺登府罷歸鍾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表達了他們之間情誼。他勤於創作,寫詩很多,而傳於後世的僅存詩集一卷。其中贈答應酬之作較多,佳句不少。有些詩句感情真摯、動人,為時所傳誦。
熊遠晉朝大臣,字孝文,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曾當過寧遠護軍、主簿、散騎常侍、御史中丞、侍中、會稽郡(治今浙江紹興市)內史等官職,後拜太常卿,加散騎常侍。著有《熊遠集》12卷。他為官清正,屢進忠言,是晉元帝司馬睿十分倚重的大臣。
熊安生——北朝經學家,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長樂阜城(今河北省阜城東)人。通五經,精「三禮」,北齊時任國子博士。後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宮露門學博士。不久即去世。他沿襲東漢儒家經說,撰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皆劓。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禮記熊氏義疏》四卷。
熊夢祥字自得,號松雲道人。江西富州(今江西豐城市)橫岡里人。元末以茂才異等薦為白鹿洞書院山長,曾任大都路儒學提舉、崇文監丞。
熊朋來——元朝文學家、音樂家,豫章(今南昌)人,宋咸淳時進士。入元後,官至福清州(今福建福清)判官。能文,又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五經說》、《瑟譜》。
熊文燦——永寧衛(今四川省敘永)人,明代大臣,累官至兵部尚書。
8. 現代有哪些名人姓熊
熊向暉(1919年4月-2005年9月),原名熊匯荃,男,1919年4月出生在山東省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
9. 中國歷史上姓熊的名人
熊姓的歷史名人有熊繹、熊通、熊安生、熊朋來、熊廷弼。
1、熊繹(生卒年不詳),羋姓,熊氏,名繹,鬻熊曾孫,西周諸侯國楚國始封君。周成王時,熊繹受封南蠻之地,建立楚國。之後,熊繹去世,其子熊艾繼位。
熊繹在位時期,發展生產,擴大疆土,乘柴車、穿破衣開辟荊山,跋山涉水向周天子進貢,並與齊、魯等國國君輔佐周康王。經過熊繹至熊渠數代君主的努力,使楚國疆域不斷擴展,國力不斷增強,由一個方圓僅有五十里的小國發展成泱泱大國。
2、楚武王熊通(?-公元前690年 楚國丹陽人,今湖北宜昌),羋姓,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孫,楚霄敖次子,楚厲王(楚蚡冒)之弟,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740年―公元前690年在位,共在位50年,春秋三小霸之一。
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楚武王殺其兄楚厲王之子,自立為君。楚武王繼位後,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給楚國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和一套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楚國由此強盛。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
3、熊安生,字植之,長樂阜城(今河北阜城)人,通五經,精《三禮》,是北朝經學家,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北齊時,任國子博士;後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官露門學博士,不久,致仕卒。沿襲東漢儒家經說,撰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均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禮記熊氏義疏》四卷。
4、熊朋來,字與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南宋咸淳甲戌(1274)年進士。宋亡後,隱居鄉里,傳授儒學。曾任福建、廬陵(江西吉水縣東北)兩郡教授,「所至,考古篆籀文字,調律呂,協歌詩,以興雅樂,制器定辭,必則古式」(《元史·儒學傳》)。又常鼓瑟而歌以自樂,為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和音樂家。
5、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飛白,號芝岡,漢族,湖廣江夏人,明末將領,萬曆進士,楚黨。由推官擢御史,巡按遼東。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遼東。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楊鎬經略遼東,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大固。熹宗即位,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攻破遼陽,再任遼東經略。與廣寧(今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不和,終致兵敗潰退,廣寧失守。淪為囚犯的他又不幸陷入黨爭,以前雖為楚黨,但與東林黨關系密切,且與東林六君子也關系匪淺。並傳言有楊漣彈劾閹黨的奏疏就出自熊廷弼之手。後為閹黨所害,天啟五年(1625年)被殺,並傳首九邊。
崇禎二年(1629年),熊廷弼得以歸葬故里,謚襄愍,有《熊襄愍公集》。
10. 中國古代歷史上姓熊的名人有哪些
熊姓的歷史名人有熊繹、熊通、熊安生、熊朋來、熊廷弼。
1、熊繹(生卒年不詳),羋姓,熊氏,名繹,鬻熊曾孫,西周諸侯國楚國始封君。周成王時,熊繹受封南蠻之地,建立楚國。之後,熊繹去世,其子熊艾繼位。
熊繹在位時期,發展生產,擴大疆土,乘柴車、穿破衣開辟荊山,跋山涉水向周天子進貢,並與齊、魯等國國君輔佐周康王。經過熊繹至熊渠數代君主的努力,使楚國疆域不斷擴展,國力不斷增強,由一個方圓僅有五十里的小國發展成泱泱大國。
2、楚武王熊通(?-公元前690年 楚國丹陽人,今湖北宜昌),羋姓,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孫,楚霄敖次子,楚厲王(楚蚡冒)之弟,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740年―公元前690年在位,共在位50年,春秋三小霸之一。
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楚武王殺其兄楚厲王之子,自立為君。楚武王繼位後,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給楚國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和一套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楚國由此強盛。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