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用辯證法的知識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如何用辯證法的知識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都知道,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對立統一規律。也就是說,辯證法的內容包括聯系、發展、矛盾,當然有時候創新也會囊括其中。因此,通過我們的討論,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得出的一致結論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下面,我們就從四個方面來論證:
首先是聯系的觀點。
第一,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和多樣性,我們應該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可以提高中國文化的軟實力,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
第二,整體與部分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既要著眼整體,又要兼顧部分,用系統優化方法的觀點看問題,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對整個文化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部分的發展會帶動整體的發展,因而,我們要大力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顧全大局,從而促進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
其次是發展的觀點。
第一,事物是不斷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到現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並且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新生事物!
第二,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大家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可謂是困難重重,許多人主張要摒棄傳統文化,徹底的驅除傳統文化,但其還是在曲折中舉步維艱,最終還是立足了根基!
再者是矛盾的觀點。
事物是矛盾的,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我們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優秀的成分,也含有糟粕的一面。我們不可能完全繼承,也不應該全部拋棄,因此,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一分為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而不應該是一刀切!
最後是創新的觀點。
第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否定是聯系的環節,也是發展的環節,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因此,樹立創新意識,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對待傳統文化,我們也一樣,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完全繼承,而是要辯證否定,批判的,有選擇的繼承!
第二,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我們要樹立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當今時代,許多人主張用現代文化來取代傳統文化,我覺得這是不對的。任何先進文化總是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血脈相連的,離開傳統文化就談不上創新與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並不意味著毫無批判地一並吸收,更不是機械的照搬照抄。傳統文化只有結合新的時代和實踐加以繼承發展,才能放射出更絢麗的色彩!
近年來,不少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惡搞,有的人強烈地進行譴責。但我覺得我們應該理性地對待這個問題,我認為如果不是那種很過分的惡搞,我還是贊同的。因為現在人們越來越漠視中國傳統文化,這樣一惡搞,反而有重新吸引人們來關注,增加了他們的興趣,這樣比將傳統文化原封不動的放在那兒好多了。畢竟這樣有利於文化的傳播,可以提高傳統文化的知名度。但是,如果惡搞的形式超出一定范圍的話,我們是會嚴厲批評和抵制的!
毛澤東說過:「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遺產。」因此,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2. 如何科學的看待中國文化
北大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說,關於文化,我們中國人有點口不對心的奇怪之處,那就是自認為有悠久的歷史,又不去了解歷史,不去學習歷史,表面遵從,實質上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在政治、經濟、文化這三個社會基本要素中,文化總是被放在後面,它不像政治、經濟那樣,一旦變化,會對生活造成急劇、直觀的影響。文化是彌散的,在社會變革中常常是最不容易也常常是最後發生變化的。但它對人類的影響卻在政治、經濟之上,是文化區隔著我們是這樣的族群不是那樣的族群,它的邊界在空間上可以跨越地緣政治、經濟而影響同宗同源的所有人,在時間上可以跨越千年而作用於不同時代的後輩子孫。如果只說「文化自信」四個字,可能比較空泛。如果仔細研究,大家又會覺得在當今世界西方文化佔主導的環境下,我們中國人看病都看西醫,買東西崇尚海外購,甚至不少人培養孩子的目標就是去國外留學,我們自信嗎?我們怎麼自信?有哪些可值得我們自信的地方?我們常說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要提「文化自信」,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呢?舉我自己的例子:我是學民俗學的,學科對象就是傳統的世代相傳的穩定的民間流行的風俗,這種風俗在歷史長河中,在不同地域中飄忽不定,不像客觀對象一樣看得見摸得著。這些民俗或說民間文化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我們民族特有的生活美學和底層生活邏輯,但是我和我們專業的人會非常羨慕學習人類學的人,因為人類學是對他者的觀察,不管觀察的對象是先進的文化還是落後文化,我們都很羨慕,因為我們覺得人類學是有理論、有方法的學科。而民俗學是一種用「身體」去感受的學問,所謂「匠心、匠人」,沒有理論,只有感覺,回過頭來想,這是我們學科不自信的根源。民俗學跟人類學的差別就像是我們傳統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之間的差別,以學科範式劃分,中國實際上是沒有嚴格的哲學,也沒有嚴格的宗教,我們所謂的哲學和宗教都彌散在日常生活中。所以,一提起哲學、宗教,我們總是向「西」看,其實心底還是對自己的文化不夠自信。那麼,這種不自信的原因是什麼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百餘年來對中華文明傳統的誤讀。這種誤讀起於近代100年左右中西方頻繁互動過程中,中國的衰落和西方的崛起。主要是思維方式的差別,具體又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思維方式是在長期的社會、家庭、教育環境影響下形成的。我們常說「慣性思維方式」,其實在無形中影響了我們很多。比如,我們常常在講到一件
3. 新時代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如何融合發展.趨勢的理解和研判
摘要 (一)進入平穩運行新發展周期
4. 怎麼研究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亦叫中華文化、華夏文化[1]
或華夏文明[2]
,是以中國境內56個民族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且流傳年代久遠,地域甚廣,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我個人認為
文化是精神與物質循環演繹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歷史的不斷進步。
只有活的文化才能起到化人的作用。只有經過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鍛煉,才有活的文化。能化人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春秋戰國史,秦穆公稱霸西戎採用的是外國人才,秦孝公嬴渠梁發求賢令而得衛鞅(也不是秦國人),實行變法強國(可以做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真正開始),秦國的相國將軍什麼司馬錯啊、李斯等。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各家看法多有不同,還時不時有名家設壇講學,各家在下面激辯致辭。那是個開放思想的年代。可以想像當時秦國的處境跟我們中國的20世界是很像的。最強大的齊國在山東靠海里秦國最遠(像現在美國),靠近秦國的邊上是強大的魏國(戰國初)、楚國(戰國中後期,但一直發展緩慢)、趙國,他們像現在的日本、俄羅斯,旁邊還有好多小國。
秦國變法可以說比我們改革開放徹底的多,取得的成效也大多了。
5. 如何評價中國文化的這一特點
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文化的歷史傳播,上層文化是以文字典籍為媒體的,而底層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以文化的特質變化為前提,用有關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為界限,文化流變的歷史階段劃分是可以操作的。我們說文化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存在、變異、發展,從而具有某一時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歷時傳承的過程中積淀並確立了自身的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指稱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於古代文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即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是不能並存的,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這種認識恰恰忽略了現代化進程仍然是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部分,一旦否定了傳統,現代化與民族特點也就是中國特色就要脫節,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要拒絕引進和借鑒,或認為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種民族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收其它文化一旦成為現實,也就是說,這些被吸收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沒有一種文化是純而又純的,吸收外來文化是豐富和發展本體文化的正常途徑之一。
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展的諸因素。文化發展本當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於文化發展與中國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發展脈絡,可以依循歷史的發展進行。
關於中國文化的特徵,一般可以歸為三條:第一,天人合一,順天應物;第二,家族倫理本位;第三,貴和尚中。西方分別是:第一,天人相分與征服自然;第二,個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
6. 如何看待中國目前的文化現狀
——以下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文化地產行業商業模式與區域投資機會分析報告》。
行業同比營收實現正增長
從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情況來看,2017-2020年中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波動變化,到2020年底,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有6.0萬家。
其中,互聯網其他信息服務、其他文化數字內容服務、互聯網廣告服務、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製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製造等5個行業小類的營業收入增速均超過20%。反映出國內「互聯網+文化」新業態行業發展增長態勢強勁。
2021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恢復,文化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釋放,文化產業規模將繼續擴大,文化市場復甦態勢將不斷鞏固。
7. 如何認識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和統一性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相互碰撞、彼此融合,匯聚成博大精深、多彩絢麗的中華文化。
作為有機的文化整體,中華民族文化既具有多樣性特徵,又具有統一性和互補性特徵。多樣性的統一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
(7)中國文化如何研判擴展閱讀
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多樣性與統一性的關系,既要保護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也要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統一性,唯有如此,才能促進不同民族文化多元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文化凝聚,促進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中華民族文化既具有多樣性的特徵,同時也具有統一性和互補性的特性。多樣性是各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同一性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我們既要保護文化多樣性,同時也要增強同一性或共同性,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加強國家的認同。
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得到保護和發展,同一性也在不斷增強。
8. 如何看待中國文化
(一)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現在三個方面(1)中國的文字藝術、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在世界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即獨特性)
(2)中華文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徵,各地文化各有特色又互相交融。(即地域性)
(3)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即民族性)
(二)(1)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除了它的獨特性、地域性、民族性外,還得益於中化文化我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並蓄。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諧相處,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以,增加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2)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當中。
附參考資料:
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目前,熱衷於學漢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近年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和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和聯系日趨廣泛、深入,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企業來中國投資辦廠,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工作和旅遊。
與此同時,到世界各地留學、經商、旅遊的中國人也迅速增加。漢語作為各國公眾了解中國的重要工具,日益受到許多國家的政府及教育機構的重視。在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中,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中國周邊國家的文化與中國的文化比較接近,同時它們同中國的交往也比較多,因此,這些國家學漢語的人最多。同時,越來越多的歐美等國家的人也認為學習漢語是明智的選擇,德國明斯特大學學生施可婷用嫻熟的漢語說:
「現在,在中國有很多機會,德國公司紛紛到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德國同中國的商業關系越來越緊密。所以我覺得學漢語對找工作會有幫助。」
據了解,現在世界上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學漢語的目的,有的是出於就業方面的考慮,也有不少人是出於對中國的文化、歷史感興趣而學習漢語的。
為滿足這種需求,中國採取了許多措施,比如,成立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加大經費編寫、出版形式多樣的漢語教材,加大漢語教師的培養力度,並在世界各地開設開展漢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的孔子學院。
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副主席王石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對當今世界具有積極意義。他說:
「我們感覺到中國的文化對於人類未來的一些難題的解決,可能會提供一些靈感。比如說,在過度開發資源的情況下,在競爭走向掠奪性的情況下,在人與人關系偏向疏離和人文精神低落的社會情景下,中國文化所講的利他主義,講究以和為貴和講究重視人的精神生活,這樣一種溫和的態度和思想。還有,中國文化講究適可而止,不要過頭,講究天人合一,和自然和諧相處等等。以上這些對後現代社會的思想都能提供一些靈感。」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中華文化的競爭力,使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我們應該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多樣化的發展。
中國的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之一,我們的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到今天,是由於它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精神所決定的。這種特點可以體現在六個方面。
第一:中國很早就進入到農業文明,由於農業文明精耕細作,它就產生了中國人講究質量,追求完美,求真務實這么一種文化傳統;
第二,中國人特別安於自己的居住地,有自尊自信、講究誠信、崇尚友情的這么一種文化傳統;第三,中國人穩重謙和、不擴張、但原則問題上也不讓步,捍衛自己的國土,保衛自己的國家,不畏外強這樣一種精神;
第四,中國人對自己的生存環境非常的熱愛,崇尚自然,熱愛家園,在古代,人們就非常崇尚天人合一這樣一種境界;
第五,中國人講究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中國人講究和為貴;不但有利與自己,也有利於他人;中國有位學者提倡「一分為三」,就是這個道理,對任何事情要看到它的各個方面,要分析它的全面的內容和實質。
第六,中國非常講究精神境界和道德品德的修養的培養,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教育大國,很注重精神境界和道德品德,注重對人的綜合培養和教育。對人的品德和人的才能兩方面的培養。
那麼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對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接下來我們連線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山東煙台大學副校長江林昌先生,他說:
「中國文化對整個世界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這不僅是中國的學者這樣認為,很多外國的學者也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在世界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化對人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芝加哥大學的教授寫了一本書叫《東方的搖籃》,他提出整個世界是由東西兩個文化組成的,中國的文化就是東方文化的搖籃。這說明中國文化的重要性。
幾千年來,中國文化不斷豐富發展,向東南亞和東北亞輸出文明,並且傳播到世界各地。特別是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至今還非常崇尚中國的儒家文化,可以說它已經滲透到東南亞的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是長期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和交流的結果。
環太平洋的文化圈,有原生態和次生態之分。中國的文化是整個環太平洋文化圈的主流,也就是說我們的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這些都是原生態的。」
中華文化在當今世界依然在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為此,江理事說:
「今天我們在學習西方先進經驗和先進文化的同時,萬萬不能忘記自己的文化。我們要讓我們的年輕人了解中國的文化。我們既要學習國外優秀的東西,也要把我們的文化進一步的傳播出去,使中華文化根深葉茂,永葆青春。」
中華文化歷來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和情操。這就是說,一個人要努力加強思想修養,提高道德水平和總體素質,不僅要對自己、對家庭負責,更要為社會、為國家服務。
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其對民族和社會的貢獻。因此,中華民族始終傳承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和高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中華文化具有凝聚力的精髓所在。
中華文化歷來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此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與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相當契合。所以,在完成工業化的東亞、歐美地區才會興起「新儒學」,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新認同。
正如專家所說,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在人類歷史上不可替代的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它的深廣內涵和它對現代社會的意義還遠沒有被充分發掘和認識。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讓世界領略到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恆久魅力是完全必要的。
中華文化由於具有特別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應當對全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應當深入研究和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使它在現代社會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這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應盡的責任。
9. 如何了解中國文化
1,如果你不是中國人,尤其是歐美人的話,要先忘掉自己多年來的邏輯學。中國的文化,全都是建立在沒有邏輯學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如果你用邏輯學來分析、學習中國文化,你會崩潰的。
2,學中國文化的前提的會說中國話寫中國字。中國的大部分文明的載體都是文字。而中文相比其他文字更成熟,因為我們用的時間很長。所以不論你想表達什麼意思,都有相應的說法。任何一本外國名著都能翻譯成中文,但不是任何一部中文的名著都能翻譯成英語的。由此可知,中文表達意思的能力,囊括其他各種語言,還有些意思,只能用中文來表達,其他語言無法翻譯。比如紅樓夢里,人物的名字,林黛玉,名字中蘊含的優美而深邃的意義,就很難翻譯到其他語言。
3,中國文化相當大一部分都在歷史中。多看看關於東亞地區的歷史,絕對有助於你學習中國文化。
4,至少學習一種傳統技藝,尤其推薦書法。書法蘊藏著一個人的辦事的風格。急躁的人寫字潦草,優雅的人寫字也會比較好看。而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人素質的培養,就是通過書法來培養你的耐力、沉靜、審美和脾氣。
5,多跟中國人聊天,在聊天過程中,你會遇到各種性格的中國人。這樣中國的形象,在你心中就不會是刻板,單調的性格形象,而是一個立體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