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天眼」的學名是什麼
「中國天眼」的學名是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
它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用於探索宇宙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有了它,可以推動對宇宙深空的了解與探測,為天文學的發展提供新的可能。
「中國天眼」是當今射電天文學的「重器」,其基本原理是什麼呢:
平行電磁波遇到拋物面反射後會匯聚到焦點的位置。
對射電望遠鏡來說,把反射面做成拋物面的形狀,然後在焦點位置放置一台接收機,就可以匯集天體發出的電磁波信號,從而進行天文觀測。
拋物面的面積越大,匯集的信號就越多,也就越能探測到更暗弱、更遙遠的天體。
② 中國天眼的簡稱是什麼
中國天眼的簡稱是FAST。
中國天眼即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簡稱FAST),位於中國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內。
FAST是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成功地建設了反射面相當於30個足球場的射電望遠鏡,靈敏度達到世界第二大望遠鏡的2.5倍以上,大幅拓展人類的視野,用於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科技創新
1、創建了超大型射電望遠鏡的新系統,即主動反射面、饋源支撐等系統,實現了500m口徑反射面主動變位和饋源艙高精度定位,是射電望遠鏡建造技術的重大突破。
2、提出了適應山區復雜地形的圈樑支承形式,發明了索網形態分析的目標位形初應變補償法,研究了主動變位的索網疲勞性能,實現了FAST大尺度、超高精度及主動變位等創新性結構設計。
3、研製了500MPa超高應力幅及毫米級精度的結構鋼索,發明了多種大跨度、高精度施工工法,突破了現場極其苛刻的復雜場地限制,實現了建設完成跨度極大、精度極高的望遠鏡主體結構,是建築工程史上一大創舉。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500m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
③ 中國天眼簡稱叫什麼
中國天眼英文名叫:Five-hundred-,簡稱FAST。
「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是中國科學院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項目採用我國科學家獨創的設計和貴州南部喀斯特窪地穩定而獨特的地形條件建設一個高靈敏度的巨型射電望遠鏡。
它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工程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眼」工程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
④ 中國的「天眼」是干什麼的有什麼重大發現嗎
對於宇宙的探索來說,所有國家都是一直進行著的,而也有很大的突破發現,而宇宙拉來說依舊是存在有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秘密,而中國也有很代表的作品科技,比如說“中國天眼”,就是國際頂尖級別探索宇宙的儀器,而人們會疑惑中國的“天眼”是干什麼的?有什麼重大發現嗎?就是可以理解為探索宇宙的秘密信號等,而如今有了不少突破,比如幾年前的外星信號的攔截。
而中國天眼就是探索宇宙文明的科技,可以探索很遠的范圍,這就是天眼的作用,而天眼巨大的突破也是有的,比如前幾年成功攔截到了一個外星信號,甚至當時著名的科學家霍金就支持了看法,但是發表出希望停止中國天眼的說法,但是不管如何,中國天眼都是有巨大的作用的對於探索宇宙而言。
⑤ 中國天眼的簡介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簡稱FAST,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工程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天眼」工程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構想,歷時22年建成,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
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綜合性能是著名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9年8月28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發現132顆優質的脈沖星候選體,其中有93顆已被確認為新發現的脈沖星。2020年1月11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
(5)中國天眼什麼擴展閱讀:
意義價值:
具有中國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FAST,是世界上目前口徑最大、最精密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其設計綜合體現了我國高技術創新能力。
它將在基礎研究眾多領域,例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學、物質深層次結構和規律等方向提供發現和突破的機遇,也將在日地環境研究、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設將推動眾多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它的建設與運行將促進西部經濟的繁榮和社會進步,符合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FAST的天線口徑為500米,將是國際上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其靈敏度提高約10倍。如果天體在宇宙空間均勻分布,FAST可觀測目標的數目將增加約30倍。
與美國Arecibo 300米望遠鏡相比,FAST靈敏度高2.25倍,而且Arecibo 20°天頂角的工作極限,限制了觀測天區,特別是限制聯網觀測能力。可以預測FAST將在未來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並將吸引國內外一流人才和前沿科研課題,成為國際天文學術交流中心。
⑥ 中國天眼」的學名是什麼
中國天眼學名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中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它的口徑有500米,由近460000塊三角形單元拼接而成。它的圈樑被50根6至50米高低不等的鋼柱支在半空,周長約1.6公里。其反射面總面積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標准足球場那麼大。
「中國天眼」不僅大,而且還很靈敏。中國「天眼」的靈敏度,是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德國埃菲爾斯伯格100米口徑望遠鏡的10倍,是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國阿雷西博3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的2.25倍。
「中國天眼」有望探索外星人
「中國天眼」有能力探索上百億光年外的宇宙,可以將觀測延伸至已知宇宙的邊緣。在不遠的未來,「中國天眼」將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學,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觀測脈沖星,研究極端狀態下的物質結構與物理規律,以及搜索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也就是說,「中國天眼」不僅能夠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還能夠捕捉外星人相關的信息。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大塊頭更有大智慧細說「中國天眼」的過人之處
⑦ 什麼是中國天眼
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又被形象的稱作中國「天眼」。是由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審議確定的國家九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採用中國科學家獨創設計和我國貴州南部喀斯特窪地的獨特地形條件,建設的一個約30個足球場大小的高靈敏度巨型射電望遠鏡。FAST可把中國空間測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外緣,將深空通訊數據下行速率提高100倍。其應用價值可以是為自主導航這一前瞻性研究製作脈沖星鍾;診斷識別微弱的空間訊號,為國家安全服務;提供高解析度和高效率的地面觀測;跟蹤探測日冕物質拋射事件,服務於太空天氣預報。
⑧ 中國天眼的用途和意義是什麼
天眼主要功能是觀測宇宙星體,驗證天文學理論,意義在於這是人類最大的天文望遠鏡,有利於揭開宇宙的奧秘。
天眼的主要功能,是觀看外太空各星球的變化,也能夠接收外太空的一些信息,並且能夠研究,發現新的星球,各大星系如何形成的。開放天眼也是為了和國際合作。天眼的主要功能就是探測衛星,並且也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且對於我國航天事業也有了很大的突破性發展。
「中國天眼」的特點
「中國天眼」是中國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FAST,同時也是世界上目前口徑最大、最精密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天眼的建成,凸顯了我國有建設高新科技的能力,也突顯我國高技術創新能力。
它可以對很多基礎研究提供幫助,例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學、物質深層次結構和規律等方向提供發現和突破的機遇,同時也將為我國的日地環境研究、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等一些方面提供不可替代的作用。天眼的建設也促進了其他高新產業的發展,提高產業的創新能力,它的建設也促進中國西部地區經濟的繁榮和社會進步以及科技的進步。
⑨ 中國天眼的學名叫什麼
「中國天眼」的學名是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
「中國天眼」是當今射電天文學的「重器」。其基本原理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平行電磁波遇到拋物面反射後會匯聚到焦點的位置。對射電望遠鏡來說,把反射面做成拋物面的形狀,然後在焦點位置放置一台接收機,就可以匯集天體發出的電磁波信號,從而進行天文觀測。
拋物面的面積越大,匯集的信號就越多,也就越能探測到更暗弱、更遙遠的天體。所以,自卡爾·央斯基意外發現射電天文觀測窗口之後,各國天文學家就一直致力於建造反射面盡可能大的巨型射電望遠鏡。
難度大、突破多,「中國天眼」在靈敏度上占據制高點
到底能建口徑多大的望遠鏡,取決於最終找到多大的窪地。適宜的窪地非常難找,因為它要同時符合四大條件。首先要足夠大、足夠圓,否則只是開挖和支護成本就會讓這個項目無法實現;其次,要遠離人口密集區域,這樣才能保證優良的電波環境;再次,不能積水,不然設備壽命難以保證;最後,還要有優良的地質條件,否則無法建成大型、高精度的天文觀測設備。
從1994年到2006年,南仁東帶領團隊,從8000多幅地圖中選出300多個窪坑,再進一步將范圍縮小至幾十個。團隊幾乎走遍這些窪地,現場踏勘,風餐露宿。最終,將台址定在貴州平塘縣克度鎮的大窩凼窪地。
台址確定後,如何設計、如何實現、建成之後如何調試和使用,都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關鍵技術無先例可循、關鍵材料需從頭研製。
「中國天眼」設計不同於世界上已有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這首先體現在「視網膜」和「瞳孔」的設計上。「視網膜」指反射面;「瞳孔」指饋源艙,即放置接收宇宙外信號裝置系統的艙體。
作為世界首創,「中國天眼」的「視網膜」是主動反射面,可以改變形狀,一會兒是球面,一會兒是拋物面。具體來說,這張龐大的可動的「視網膜」是一張由6670根鋼索編制的索網,掛在一個由50根巨大鋼柱支撐的直徑500米的圈樑上;索網上鋪有4450塊、380多種反射面單元;索網下方是2225根下拉索,每一根下拉索都被固定在地面上的作動器上,通過操縱作動器,拉動下拉索來改變索網形狀,從而對天文信號進行收集和觀測。
⑩ 中國天眼簡稱叫什麼
中國天眼簡稱FAST。
FAST的概念提出於1994年,提出者正是如今號稱天眼之父的天文學家南仁東。2016年9月25日,FAST正式落成,但只是工程上的竣工而已。一直到了2020年1月11日,FAST才全部通過驗收,正式投入使用。
在通過驗收之前,2017年10月10日,FAST發布了第一項研究成果,那就是一顆名為J1859-0131的脈沖星。它的公轉周期為1.9秒,距離我們大約16000光年。
成果
在所有的脈沖星中,有一種尤為特殊,那就是毫秒脈沖星。這種天體的自轉速度極快,每1-10毫秒就能自轉一圈,也就是說,它們每秒鍾就能自轉上百圈!
它們是宇宙中最精確的計時器,同樣也是天文學家重點觀測的目標。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脈沖星觀測設備,FAST勢必會在未來輸出更多驚人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