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1、建國第一年,與蘇聯等國建交。
2、積極同鄰國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中國代表團在1954年日內瓦會議和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起了重要作用。
4、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
5、20世紀90年代,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加強了與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
6、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關系隨之也正常化。
新中國外交的特點:
這一時期的外交戰略可簡單地概括為「一邊倒」,即與蘇聯結成全面的政治、經濟、軍事同盟,同社會主義陣營的其他國家一道開展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陣營斗爭,這也決定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是學習蘇聯。
「一邊倒」戰略奠定了新中國外交第一個十年的基本格局,確定了這個時期中國在東西方冷戰中的地位與作用。「東方壓倒西風」的論斷,即世界主要矛盾是社會主義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影響著當時中國外交的整體走向。
B. 新中國成立後的外交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
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C. 中國現在的外交局勢如何
本世紀頭二十年內,中國將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中國外交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推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事業。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中國將繼續同發達國家加強戰略對話,增進互信,深化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推動相互關系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繼續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積極開展區域合作,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繼續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深化傳統友誼,擴大務實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要求和共同利益;繼續積極參與多邊事務,承擔相應國際義務,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重大熱點問題和全球性問題的妥善解決,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中國將繼續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推動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繼續推進經濟外交、文化外交和公眾外交,積極發展與各國經濟合作,推動文明對話與交流,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繼續堅持「以人為本」、「外交為民」,切實維護我國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權益。
D. 目前中國的外交狀況
從兩個方面看:
第一,我國周邊的領土及領海爭端是外交的一個焦點,這就涉及到日本、菲律賓、越南、印度等。而這些國家幾乎都是屬於美國陣營,是遏制中國的重要棋子。而我國周邊目前站一邊是俄羅斯、朝鮮和中亞部分國家,像俄羅斯、朝鮮都需要中國來抗衡西方。
第二,整個國際上,中國是和俄羅斯一起制約美國和歐洲,這在敘利亞、朝鮮、伊朗等問題的角力上可以看出。而台灣問題是中美交鋒及平衡的關鍵所在。
這就是中國目前的外交狀況。
E. 2021年中國外交會遇到哪些壓力
2021年中國外交會遇到哪些壓力?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一些國家敵對和不友好的壓力,周邊國家既得利益與我國主權,矛盾的壓力,復雜的國際,國際形勢與我國奉行的外交原則壓力,我國外交政策改變的壓力
F. 當前中國的外交處境如何
當前國際局勢
眾所周知,在當今經濟與科技迅猛發展的態勢下,國際局勢似乎也變得甚為微妙,有點「牽一發,而動全身」。但總體看來,仍是以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和歐洲諸國為主軸,在歷史和國際競爭的舞台上,任何兩國都在為自己的利益進行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角逐與對壘。而在如今以經濟金融市場為核心利益的主流經濟時代,只有在發展了強大的經濟實體與商業網路之後,才能真正樹立起自己的國際地位,才能使自己立於強國之林!
我們拋開意識形態之對立不言,單就國家的利益博弈而論。中國,目前處於守勢,而日本,美國之類的國家則是出於攻勢。他們視中國為未來國際地位的最大挑戰者,那正是因為近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舉世矚目,成為21世紀真正的世界大國,才使他們對中國的崛起虎視眈眈,警惕加倍!
就意識形態、社會體制而言,中國目前仍處於轉型期,相當於落後世界先進主流50年。但是這種逐漸形成的並且正在完善的社會體制一旦崩潰,勢必將動亂頻仍,民不聊生。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外為韜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勢之下,已轉為主動突圍。
2006年11月初,在北京舉行的中非數十國論壇足以見證了中國的國際發展戰略方針:是以新時代的步伐在邁進,是以尋求外部合作為主的外交政策。
對當前的中國而言,最大的國際問題莫過於台灣和朝鮮問題。台海局勢,關乎世界格局,牽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極,這也是中國和平統一的關鍵關口。而對中國台灣的回歸有極大異議和阻力的無疑是美國和日本,他們與台灣「淵源」頗深,單在目前的局勢下,大家都在觀察對方的舉動,以伺機獲得主動。恰恰中國與日本在東海問題上也是糾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腦「拜鬼」也時常引發中國民眾被屠殺時留下的傷痛。那麼,現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將依照自己的承諾不再參拜「神社」,是否有與中國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開發東海能源嗎?台灣問題在好的發展趨勢之下日本還會如此干涉嗎?我們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觀察。
當然,還有多年來一直充當台灣 「老大哥」--美國,它是「割捨」,還是將要採取什麼奇異的干預對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將給於台灣什麼樣的支持,我想它連自己也不知道。因為這是一個互相牽制的時代,誰也不希望為了局部而危害全局,更不想在國際上落下有損威信的罵名。
朝核問題,最終結果如何,將取決於中、美、日、俄、韓、朝的六方再次聚頭。而中國,在朝鮮核問題上存在著許多憂慮,從立場上很難做到像美國那樣「超脫」。50多年來,朝鮮至少在對美國、日本、台灣關系等原則問題上沒有出賣過中國。不管朝鮮的內政如何,中國在國際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須站在朝鮮這個「讓人愛恨交加的傢伙」一邊。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國跟中國一道同為大國,他們一起作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的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其目標應當更遠大:共同合作,維護一個有利於世界長期和平與繁榮世界體系。美中關系是個「密切而復雜」的問題。
或許,在某些時候,老美會想一些閑不住的做法來對中國進行「圍堵」和「制衡」。比如前不久,美國曾游說韓國和日本加入「北約」,在這之前還勸說過澳大利亞,這不都是為了擴大自己的「霸權」而向中國和俄羅斯逼近嗎?
而中俄目前的關系僅止於「互有所需」這一極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層面,並隱藏著深層的風險。這一深層風險就是,隨著兩國的相繼崛起,雙邊關系可能會再次面臨「變」的格局。但是,在對待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圍堵」時,中俄將會毫無疑問的「對外」。
在美國與歐洲諸國看似親密的關系漸行漸遠時,他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向中國靠近,歐洲援華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證。他們希望中國變,但是不宜過激,以免引起社會動盪。社會穩定了,也就穩住了歐洲人對中國大片市場的幻想。因此,他們非常關注中國的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如果中國的改革不穩定,引起了社會動盪,它所有的投資可能全都泡湯。而保持社會穩定,也正是中國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歐在將來的合作中一定會走向好的趨勢!
G. 中國外交情況
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國歡迎世界各國參與中國發展、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將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以自己的發展促進地區和世界發展,同世界各國人民共享繁榮。
原則:
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堅持獨立自主,維護主權與安全
積極參與多邊外交,發揮建設性作用
遵循和平共處原則,開展全方位外交
適應全球化發展,拓展總體外交
H. 中國外交面臨的新挑戰有哪些
1、非傳統安全等不確定因素帶來的挑戰。
面臨著很多意外事件的沖擊,打亂了全世界很多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發展節奏,所以應對不確定因素的挑戰對於中國外交而言是一個艱巨任務。世界范圍內的疫情尚未解除,全球仍然面臨著疫情的巨大挑戰。這些復雜因素疊加在一起,加大了外交工作的難度。
2、安全的挑戰。
要發展,只有和平還不夠,還要特別強調安全。當前疫情下,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健康與安全的關系。實際上,在2003年聯合國通過的一項決議中,把健康和安全連在了一起,那時正值SARS的流行。所以健康與安全也是相關的,面臨著巨大的安全挑戰。
3、戰略機遇期的挑戰。
以前說世界大國關系總體穩定,講延長戰略機遇期、維護戰略機遇期。現在而言,要進一步爭取戰略機遇期,盡全力保持這個戰略機遇期。
進一步擴大中國的影響力:
在越來越多的平台和國際機制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同時也面臨著在國際體制層面對我們的質疑和指責。擴大影響力是一個很大的難題,要在議題設置、話語權,包括各種新的觀念、理念方面能夠發揮更大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設法解決好現有資源轉化的問題,如何把資源更快、更有效地轉化為外交影響力,這就需要在原則、理念、機制以及人員方面有充分的准備。
整個世界處於轉型過渡期,中國外交也處於新的轉型期,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亟需提升我們的外交能力,實現外交能力的現代化飛躍。
I. 中國外交現狀如何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中國的外交政策及戰略日益成為牽動整個國際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對中國外交的關注也日益強化。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大慶之年,新中國外交也走過了60年不平凡的歷程,此時對中國外交進行一個評估可以說適得其時。 以改革開放為分界點,60年中國外交可以大致分為兩部分——前30年是反對外部威脅、鞏固國家獨立、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30年;後30年則是適應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為國內經濟建設創造良好周邊環境,促進發展的30年。60年來,中國外交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捍衛民族尊嚴和利益方面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近30年來,中國外交在推動中國融入世界、保障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和先進經驗等方面也是成績斐然。 外交的歷史命運和國家的歷史命運是休戚相關的。相對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來說,60歲的共和國還很年輕;但就現代中國外交的歷史而言,這60年的外交歷程卻是意義非凡的。早在清代以前,歷代雖有禮部、鴻臚、典屬國等機關處理外事,但與近代國際關系的外交意義相去甚遠。清朝立國之初,雖然禮部和理藩院有著部分外交職能,但由於清朝長期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這兩個機構並沒有發揮外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