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日語中會帶有幾個中國字
1、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了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但日本最初是把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的,就是日語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
2、後來這些漢字後來逐漸演變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 ;而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義的漢字,叫真名。
日語極富變化,不單有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還有簡體和敬體、普通和鄭重、男與女、老與少的區別,不同行業和職務的人說話也不同,這體現出日本社會森嚴的等級和團隊思維。
3、日語中的敬語發達,敬語的使用使得公眾場合下的日語十分典雅,但過於繁復的語法使得學習敬語異常困難,即使土生土長的日本人也不能完全熟練掌握。
(1)為什麼日本文字有那麼多中國字擴展閱讀:
敬語
日本人發展了一個具有完整體系的敬語,日語叫做敬語(けいご),它用以表示談話者對談話對象的尊重。這里涉及不同程度的語言,敬語的熟練使用者有廣泛的可供選擇的詞彙和表達方式,以便產生所希望的禮貌程度。
一個簡單的句子可以有20多種表達方式,這要取決於談話者與談話對象之間的相對地位關系。決定談話的恰當禮貌程度有相當的挑戰性,因為相對地位關系是由許多因素的復雜組合來決定的,如社會地位、級別、年紀、性別、甚至替別人幫過忙或欠別人人情。
總體來說,婦女比男士傾向於使用更禮貌的語言,而且使用的場合更多。掌握敬語絕非易事。有些日本人比別人更擅長於使用敬語。敬語近乎無數,多體現在名詞、形容詞、動詞和副詞上。
2. 為什麼日本文字有那麼多中國字
日語中假名的來歷(資料)
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到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
的語言。最初是把漢字作為表音的符號使用的,即日語有幾個音節,就用幾個漢字。這些漢字後來逐漸演
變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漢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義,所以叫「假名」
。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義的漢字叫真名。這樣,一篇文章中並用真名、假名,顯得非常混亂。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漢字很多,加上漢字筆劃多,用起來很不方便,所以後來就把假名逐漸簡化而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即現在的「假名」。
平假名:主要是舊時代婦女使用的。它由48個字構成,用來書寫土生土長的日本詞、虛詞、動詞結尾和用
來書寫那些用正式批準的通用字無法書寫的中國外來語。
片假名:也是由一組48個字構成。它主要是用來書寫中文以外的外來詞的,用於強調象聲詞,或動植物學
日文是由假名(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漢字、羅馬字組成的。我將通過下面的例子來介紹假名(平假名
和片假名)和漢字。
例:これは日本語のテキストです。
(譯文:這是日語課本)
平假名
這個句子中的「これは」、「の」、「です」就是平假名。平假名是日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
可以直接構成單詞,如例中的「これ」(發音「kao
lei」註:拼音)就是「這」的意思(相當於英語中
的「this」);の(發音「孬」)是「的」的意思,最後的「です」表判斷,也就是「是」的意思。平假
名也可以充當句子中的其它無具體意思的成份,如例中的「は」就是一個助詞,用來分隔「これ」(這)
和「日本語」。另外,它還是日文中漢字讀音的基本單位,和漢語拼音的作用有點相似。
片假名
「テキスト」是片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是一一對應的,讀音相同,只是寫法不同,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英語中大寫字母和小寫字母的差別(但他們並不一是一回事,只是為了方便你的理解)。片假名主要用來構成西方外來語及其它一些特殊詞彙。如例中的「テキスト」(發音「太K絲頭」)的意思是「課本」,就是從英語單詞「text」音譯過來的。
日語中漢字的來歷(資料)
中日兩國使用的漢字,本來都是漢字的繁體字。但後來兩都進行了文字改革,有的字我國簡化了,日本沒
有簡化;有的字日本簡化了,我國沒有簡化。有的字兩國雖都簡化了,但簡化的卻不相同。所以要注意它們的區別。寫日語時,一定要寫日語漢字,不能寫中文的簡化漢字。日本政府於1946年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規定了一些漢字作為使用的范圍,共有1850個,這叫做「當用漢
字」。當用即「當前使用」或「應當使用」之意。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記。但這只是政府的規定,仍還有人按習慣使用非當用漢字。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公布實行了「常用漢字表」,規定1945個常用漢字作為「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標准」。
摘自《日語(第二外語用教師參考書)》,有改動
漢字:中國字,在日語中叫漢字,實際上是表意符號,每一個符號都代表一件事或一個觀點。常見的是一個漢字有一個以上的音。在日本,漢字是用來書寫起源於中國的詞和土生土長的日本詞。
漢字
例中的「日本語」是漢字。「日本語」就是「日語」的意思了,但它的發音卻不是中文發音了。「
日本語」的讀音為「にほんご」(發音「你好恩高」)。在這里,假名「にほんご」就相當於日語中漢字
「日本語」的拼音了(當然它並不是真正的拼音)。日語中有很多漢字,它們大部與其漢語意思有關,但往往不同。
句子結構的特點
在例中,「です」是「是」的意思,這句話逐詞翻譯就是「這_日語課本_是」。看到了吧,日語的謂語是放在後面的。
羅馬字
日本頭號球星「中田英壽」。他的英文名字叫作「Nakata」(球迷的話應該知道的吧?)那麼這個英文名字是怎麼「造」出來呢?其實「Nakata」是由日語的又一組成部
分——「羅馬字」構成的。日語中的每個假名相對應的都有一個「羅馬字」,比如「Na」對應「な」,「ka」對應「か」,「ta」對應「た」,三個假名連起來「なかた」(發音「那卡它」)就是日本姓氏「中田」的讀音了。
3. 為什麼日本文字有那麼多中國字
因為漢字在古代傳入日本,日本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從公元前後開始,漢字作為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冶金、紡織、農耕等文明,以強大的輻射力量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由此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漢字文化區。
據史志文獻以及日本的考古發現,公元前1世紀,漢字就經由遼東、朝鮮傳入日本的九州、福岡等地。漢字的小篆體和隸書體多以銘刻在銅鏡上的形式傳入日本,這些文字元號和銅鏡上的其他圖案一樣,被日本人視為庄嚴、神聖、吉祥的象徵符號。此後日本在仿製銅鏡時,也開始仿製漢字銘文。
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成為公家用以記錄史實,且為一般學者用以著作寫書,而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過漢字在日本的讀法有訓讀及音讀兩種。前者即日本原來的語言,而後者則系外來傳入之音。然音讀又因傳入的時地之異而復分為漢音、唐音、吳音。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亦因而促成了所謂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現。雖然自公元九世紀初葉以來,因日本「國風文化」的確立,絕大多數書籍都採用日本文字(假名)記述,但漢字降至明治初年,一直為公家官方用來記事的正式文字。
4. 為什麼日本的文字裡面會有中文
原因:漢字傳入日本
從公元前後開始,漢字作為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冶金、紡織、農耕等文明,以強大的輻射力量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由此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漢字文化區。
據史志文獻以及日本的考古發現,公元前1世紀,漢字就經由遼東、朝鮮傳入日本的九州、福岡等地。漢字的小篆體和隸書體多以銘刻在銅鏡上的形式傳入日本,這些文字元號和銅鏡上的其他圖案一樣,被日本人視為庄嚴、神聖、吉祥的象徵符號。
據日本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等載,應神天皇十六年公元年,《論語》、《千字文》等漢文書籍傳入日本。尤其是在公元世紀,有大批懂漢文的朝鮮人渡海到達日本,大大推動了漢字在日本的傳播。
日本歷史上,由於長期使用漢語文,大量的漢語詞彙進入日語,如《角川國語詞典》所收的60218個日語詞彙中,據統計,漢語借詞多達33143個,占詞彙總數的55%。由於漢字在日本的長期使用及其深遠影響,即使假名創制以後,日文中仍無法排斥漢字,假借漢字仍與假名混合使用。
(4)為什麼日本文字有那麼多中國字擴展閱讀:
關於漢字何時傳入日本,當在正史記載漢字之傳入日本之前。史籍之記載漢字漢學之正式傳入日本者,當為應神天皇之世(約當公元三世紀末葉,即二四八年王仁從百濟渡日,獻論語十卷及千字文一卷,是為漢字漢學傳入日本的開始)。
自漢字輸入日本後,歷經歲月,迨至八世紀中葉,日人始用漢字楷書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漢字草書的偏旁造為平假名,以為注漢字音,及標注日本語音之用。當時稱漢字為男文字,而稱假名為女文字。日本學者有謂吉備真備作片假名,弘法大師空海作平假名,皆不足憑信,充其量或由他們兩人集其大成而已。
5. 在現如今的日語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漢字」存在
中國作為一個崇尚和平的國家,自古以來都和周邊鄰國都保持親密友好的關系,這其中的原因也深得儒家文化傳統影響。而中國曾經和日本兩國的關系,在古代的時候保持得非常不錯,在唐宋時期。而現如今有的人發現日本他們的文字中有許多語言使用和中國漢字有相同,而這么多相同的“漢字”,它的存在,其原因歸咎於。
三、而在中國宋朝時期,和日本的經濟往來更是頻繁。最後我們還知道一點,在中國宋朝時期,手工經濟快速發達。而也正是這個時期,中國商品經濟走向繁榮時期。當時的宋朝與日本頻繁地進行交易,其中涉及的瓷器,茶業與絲綢。而其中可能還會有書籍文字等傳播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