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就是聽不到中國人自己原創的經典吉他曲呢
不僅是吉他,鋼琴方面其實也是受挫的,雖有經典,但是少得可以,並且談不上什麼發展,都是演奏別人的曲子= =。國人對於藝術缺乏一種應有的狂熱卻認真的態度,有的僅僅是熱愛,卻不願意或者說不願意花精力去鑽。也沒有那種即使快餓死也死抱著音樂不放的。。魄力= =。而且也許還因為畢竟是西洋樂器,感覺上也許不是很,怎麼說,就好像我們學別人過聖誕節,你不在那個環境,沒有感受過那個文化氛圍,能做的也只是依樣畫葫蘆而已。並且寫出好曲子不簡單,那需要龐大的音樂素養作為後盾,一個優秀的吉他手不見得就能做到,作曲者雖然多通演奏,但那和演奏是有區別的。
B. 為什麼一些音樂人的演唱會彈奏木吉他完全聽不到彈奏的聲音是被其他樂器覆蓋了嗎
並不是,那些彈木吉他的通常都是掃弦,完全聽不到聲音這種事我不能認同,能不能給個例子,我玩了這么久還沒見過
C. 為什麼很多流行的粵語歌曲都不能用吉他彈唱。例如:周柏豪、陳柏宇、側田、洪卓立、Eason求大神製作網站
他們的歌絕對可以用吉他彈奏出來,很多歌都可以聽出吉他伴奏以及Solo,就算滄海一聲笑,都可以用民謠吉他做伴奏,或者用古典吉他彈出純音樂。甚至用吉他彈《分飛燕》這些粵曲都可以。也就是說,吉他是個很強大的樂器,什麼歌都可以彈。何況吉他的種類多得可以針對不同風格的曲子。至於吉他譜,的確是很多網站,書本都沒有多少,說明中國這么大,聽粵語歌的人少,很多人側田都沒有聽過,更不要說他的歌,很多人聽過陳奕迅的十年,沒有聽過明年今日,聽過愛情呼叫轉移,沒有聽過富士山下。同時,網上的書本的吉他譜都是吉他愛好者,歌迷自己聽出來,再書寫出來,再上傳到一些網站分享的,並不是唱片公司,或者歌手他本人的作為。。。只要你吉他水平夠,樂理知識充足,你都可以把吉他伴奏聽出來並記錄好,也就是說,喜歡粵語歌,是個吉他愛好者,又有水平聽出歌譜的,又十分有空兼有心分享到網站的,比國語歌少很多很多。並不是上述歌手的歌不用吉他伴奏。又假如,一首歌你沒有學過彈過,沒有歌譜,第一次被人要求彈來聽聽時,只要你水平夠,你都可以馬上彈出來,並且不彈錯像練習過一樣,這樣比看著譜就能彈更不可思議吧??希望有一日你能達到這個水平吧。。也有這一方面的專業課程,好像琴行都沒有,學院的音樂生應該有,但我都是自學和交流的。最後,我想說,手機打字累啊,這么專業,這么有耐心的,只有我了,請採納吧,可以的話加分吧,哈哈哈。祝學習,生活愉快!!
D. 為什麼中國那些歌手的吉他水平大部分都很垃圾,只有個別是牛B的
其實是音樂修養的問題,跟會不會幾個和弦沒太大關系。你看朋克號稱三個和弦一首歌,照樣能玩出花來。中國人(或者說我們漢人)是個很自負的民族,你去網上看一看。日本那些技術高超的藝術大師,在中國人嘴裡是什麼?不屑於學習你。我就可笑了,看來百姓沒吃幾年飽飯就忘了當初是為什麼挨打的了。拿我之前看到過的三篇帖子為例:第一篇帖子有人說那些善於在指板上炫技的大師都是跳樑小丑,吉他是用來欣賞的、不是用來炫技的。呵呵······第二篇帖子有人勸那個想玩速彈的樓主說速度夠用就好不要練那麼快沒用,要不讓奧運會給速彈定個項目讓那些苦心練速彈的吉他手們都去比賽。呵呵······第三篇帖子說中國之所以出不來吉他大師是因為那些彈吉他的都沒有文憑。呵呵······
談迴音樂修養的問題,什麼是音樂修養?修什麼?養什麼?修的正是技藝,可大部分人卻看不起技藝。養需要環境,但你又沒有環境。以前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也說到過這個問題,他問我中國吉他什麼時候能夠出人頭地。我說:等百分之八十的專業高校都開設這個專業的時候。有些剛開始學習吉他的小朋友問我怎麼練才能牛逼,我總會毫不避諱的說:向日本人看齊。
包括我在內有多少人在上學的時候,本因正正經經的音樂課卻被語文、數學、英語代替?就算是真真正正的給你上了一節音樂課,誰又會教給你真真正正的知識。一切的與藝術有關的知識,如果不是你後來選擇了相關專業學校或者為了能在考試時加分去找了專業老師給你授課,在學校里你是屁都學不到的。是啊!功利心讓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都扭曲了。那些一個勁的喊著要你好好學習不要分出精神做無用功的家長們,其實他們年輕時說不定是知青里的藝術愛好者。他們可能會口琴、會手風琴、會小提琴、會唱歌、會舞蹈,可是改革一開放就把這些人的靈魂也給帶走了。第一批人的靈魂被帶走了,第二批、第三批的人就沒有了靈魂。
有些家長還是會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的藝術興趣,但這個藝術興趣有一部分是強迫的。為什麼會強迫?因為家長要在別人面前吹牛逼或者讓孩子以後的升學之路上能靠這個加分。而那些即便真的想培養孩子興趣的家長也會因為孩子越來越繁重的課業而做出選擇,這種選擇往往是舍棄他們看起來不那麼重要的。
那青年人呢?難道工作了,就不能發展自己的愛好了?很肯定的告訴你,不能。你要發展自己的愛好你就要舍棄很多東西,而這些東西往往跟那些看起來能既得的利益相差甚遠。前兩天在新浪微博看到過一篇文章,裡面說現在年輕人抑鬱是因為沒有被可做的事情填滿。如果填滿了,哪還有時間抑鬱。我不知道這是哪位文豪寫出的狗屁文章,如果這位仁兄在我面前,我一定要試一試到底是酒瓶子硬還是頭硬。你還嫌年輕人的時間填的不夠滿么?你還嫌現在的年輕人可做的事情少么?太多了,相比老一代的人現在的年輕人太可憐了。他們的時間被利益和壓力填充的難有縫隙,他們之所以抑鬱是因為填充他們時間的大多數不屬於他們自己。他們花費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來為國家創造GDP來為老闆、高產和中產階級創造利益,自己能得到的依然只有中年以後是否會被清退、父母年齡大了該如何是好的擔憂。政治家和資本家無情的消耗著他們的生命,他們得到的僅僅只是施捨而已。乖張、暴戾在這個民族無處不在,可還要面帶微笑。他們拿什麼去發展自己的愛好,你不覺得很可怕嗎?說個題外話:最近很流行「佛系」這個詞,我覺得這絲毫不是代表某一代年輕人思想超脫的意思。這個詞的出現更多的讓我感覺到的是可悲,在利益分配不均但卻又無力抗爭的時候,你只有成佛才有足夠的精力和心態讓你活下來。不知道當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老了以後是否還有精力去做一些自己想做並且喜歡做的藝術愛好,但在當下還做不到。
說完這些也許有人會納悶,難道中國人的藝術修養不夠那些藝術家就沒有責任嗎?很明白的告訴你,藝術家都在創收。為什麼要創收?因為誰都不想在能賺錢的時候少賺一分錢「錢不要多夠花就好」這句話是說給本來收入就不高的人聽的。他們中也會有人真的在創作藝術的時候做出名垂青史的好作品,但一旦結束了創作剩下的就是怎麼靠這件作品通過什麼手段讓自己獲得更大既得利益。抽出時間提升百姓的藝術修養?別做夢了,那都是退休以後為了撈外快才去乾的事。而那時候很多人都忘了,這些人除了搞古典樂的以外。其他人都老了、跟不上時代了,他所能交給你的都是幾十年前的老黃歷。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來提升整個國家的藝術修養了?不,有辦法,辦法就是「慢下來」。讓賺錢的慾望慢下來、讓社會的車輪慢下來、讓百姓的生活慢下來、讓國家的發展慢下來,中國人至今任在世界很多國家不被友好對待。國家強大了,而人民沒有強大。人民要強大,修養很重要。而要提升修養,國家和民族就離不開藝術。
E. 為什麼在正式的音樂會上幾乎看不到古典吉他呢
這個我也考慮過,我當時想的是為什麼小提琴一個旋律樂器排在和弦樂器前面?目前我能夠想到的只有這幾點:
一,吉他的歷史據說可以追訴到公元前1300年,一直到文藝復興以前,從來沒有大型音樂劇出現,這以前吉他(琉特琴)地位非常高。小提琴是在出現交響樂以後地位才上去的(這時候的人們喜好發生了轉變),也許是先入為主吧,人們對於吉他的理解已經定性了(其他原因後面講)。鋼琴是時代的產物,音樂的形式幾乎都能通過它來表現(百搭)
二,吉他的聲音小(當時沒有擴音設備啊),音色憂郁而短促,好象與交響樂不和拍?我前些日子看了個古典吉他和小提琴協奏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大家也看看,優酷上面的陽光琴行那個)感覺…不是很…很好,吉他節奏有點快,感覺不符合曲子主題,小提琴尾音比較短,給人思考的時間不長(個人意見,沒有攻擊意圖)我說這個是覺得,是不是小提琴的特色和吉他是不是有沖突?(這個視頻不管用原版吉他的節奏還是小提琴節奏都不能很好的結合)估計就是這個原因導致吉他現在都很少出現在交響樂團中吧…(小提琴是交響樂的主力嘛)
三,連著前面說的這是我想的自己問題(小提琴為什麼排吉他前面)的結果。目前交響樂是音樂藝術的最高形式,可能是這個影響到吉他的排名了吧,但生活中不可能頻繁接觸交響樂,這個時候吉他就發揮作用了(貝多芬說過,吉他就是一個小型交響樂團,可見其表現力多麼全面)—個人意見,數據可能有出入,見諒
F. 中國人就造不出像馬丁一樣的吉他嗎
不行,因為中國技術落後,再者,吉他並非中國的樂器,是從西洋流傳過來的,在中國的時間太短了,80年代初期的時候才開始在中國逐漸流行起來,才短短40年的時間,因此,經驗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不要拿自己的短處去和別人的長處比!
G. 看網上中國人玩得基本都是民謠吉他而且拿民謠演奏古典曲目,古典吉他幾乎沒有,而老外古典吉他較多見,這
古典吉他中國也有彈的,你仔細搜搜一定有。再者,在中國,的確是民謠比較大眾化。因為,民謠相對古典,入門簡單,上手快,而且可以彈唱自己喜歡的曲子,受到大眾偏愛。古典吉他呢,專業技能要求較高,入門都需要兩年,需要花較多時間去練習。古典味兒重,不是每個年輕人都喜歡,而且琴相對於民謠質量要求高,一般都在3000以上,那種七八百的古典不好練,但是七八百可以買一把不錯的國產民謠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