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在中國的胡服怎麼做

在中國的胡服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2-09-08 05:00:31

A. 「胡服」的前世今生

中國歷史悠久,有史書記載的歷史已有數千年,早在秦代之前,中國其實就已經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各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長期發展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民族不同,服飾自然也就不同,各個民族為了維系自己的民族認同,凝聚民族向心力,幾乎都將服飾當作與其他民族區別的重要標志。服飾代表著文化傳承,文化傳承又團結著族群,因而顯示出中國各個民族所具有的種類繁多、豐富燦爛的服飾文化。

當然,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民族互相影響,互相融合,而代表著民族文化象徵的服飾,同時也在相互影響著。這其中,尤其比較有代表性的便是「胡服」。宋朝沈括在《夢溪筆談》的「故事」之中,談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雖然說得有點絕對,但是也可以看出來,北方的少數民族的服飾對於中原地區服飾的巨大影響。

說到「胡服」的「胡」,中國史書各個時期有不同的解釋。在漢朝時,「胡」大多數專指「匈奴」,雖然有時候也包括東北到西北的諸游牧民族。現在的漢語詞典里,將「胡服」定義為:「指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服裝,後亦泛稱外族的服裝。」總而言之,中原地區漢族人對於「胡服」的理解,大多認定為北方少數民族的服裝。

中國漢族地區第一個全面學「胡服」的是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他出於軍事上的目的,提倡「胡服以習騎射」。趙武靈王之所以會提出全面學習北方少數民族服飾,主要是看到當時中原地區傳統的服飾在「騎射」方面的重大缺陷。在西周之前,人們穿的是上衣下裳的衣服,它不分男女,一律做成兩截,一截穿在上身,名「衣」;一截穿在下身,名「裳」。以後的「絝褶」、「襦裙」等都是從這種服飾演變而來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又出現了一種服飾,將上衣下裳連成一體,合成一件衣服,名為「深衣」。後來中國人穿的「袍」、「衫」等衣服,都是在「深衣」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關於「深衣」的形制,在先秦時期的儒家經典中都有所記載。譬如《禮記》中的「深衣」就有:「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連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古人穿的「深衣」是有一定尺寸樣式的。以合乎規、矩、繩、權、衡的要求。「深衣」的長度即便再短,也不能夠露出腳背;即使再長,也不能拖拉到地。「裳」的兩旁都有寬大的余幅作衽,穿著時前後兩衽交疊。「深衣」腰圍的寬度,是「深衣」下緝的一半。袖子與上衣在腋下連合處的高低,以可以運肘自如為原則。袖子的出手部分的長度,以反折過來剛好到肘為合度。腰間大帶的位置,下面不要壓住大腿骨,上面不要壓住肋骨,要束在大腿骨之上、肋骨之下無骨的部位。」

鄭玄注有:「續猶屬也,衽在裳旁者也。屬連之,不殊裳前後也。」「衽」即晉朝郭璞所說的「衣襟也」。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衣服的「前片」。由於衣服的領子多開在這塊「前片」,所以有大襟、對襟的名稱。如果衣襟右掩,則叫「右襟」,左掩則稱之為「左襟」,也稱作「右衽」或者「左衽」。

這種衣服崇尚寬大、廣袖,「裳」和」深衣」都如此長,根本不適合騎馬,只適合乘車。所以,周代的貴族子弟們接受「六藝」教育,其中有「御」,也就是駕馭馬車的技術,有「射」,射箭技術,卻沒有「騎」。即使學習射箭,也要特別用皮質套袖把寬大的袖子束縛起來。春秋到戰國中期,各國發生戰爭,大多情況下都用戰車,騎兵並不佔重要位置。騎兵,特別是「騎射」,是北方游牧民族天生的技藝,「騎射」移動非常迅速,襲擊也極為突然,來去匆匆,對於各種地形都能適應,這是戰車所遠遠不能比的。戰國七雄中的秦國、趙國、燕國三個國家與北方少數民族活動區域接壤,深受胡人騎兵的襲擾之苦,所以當時這些國家便修建長城來對抗北方騎兵,現在依舊能夠看到的秦長城、趙長城、燕長城都是那個時候建設的。

正是在襲擾與反襲擾的對抗過程中,長城之內的漢族人逐漸接觸到了「胡服」。當時的「胡服」與騎兵相適應,緊身窄袖,長褲皮靴,上下馬、射擊過程中都非常方便。到了趙武靈王時期,他開始堅決改革服飾來適應邊疆的戰事,提出了「服者,所以便用」的觀點。這其實在當時是一種相當大膽的改革。因為服飾代表著文化,代表著凝聚力,代表著族群。他的改革,等於給保守派挖祖墳。事實也確實如此,當他提出改革後,各種反對意見紛至沓來。有人說這是「先王之法」、「聖賢之教」,也有人說這是「變俗亂民」、「蠻夷之行」,但是趙武靈王並未被反對意見嚇倒,而是堅決要求改革,不但讓軍隊的士卒官兵們穿,而且也要大夫、嫡子穿,甚至自己也穿。

趙國自從採用騎射戰術以後,軍事實力大為增強,克中山,破林胡、樓煩,新型的騎兵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甚至後來李牧大破匈奴,除了重視烽火和情報以外,主要依靠的也是強大的騎兵。

如果說趙武靈王學習「胡服」,是為了壯大自己的軍事實力,為國家社稷長治久安服務,那麼東漢時期的漢靈帝學習「胡服」,則徹底是「媚胡」的模仿,只為滿足自己更好的享受逍遙。漢靈帝對於「胡」的喜歡可能超過任何朝代的帝王。凡是帶有「胡」字的東西他都沉迷其中。胡帳、胡床、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統統來者不拒。他的喜好,也帶動京城的高官子弟們跟著學習,所謂「京都貴戚皆競為之」,這種毫無原則,不顧「體統」的崇胡態度,被范曄斥責為「服妖」。

從東漢南匈奴內附,經過東晉十六國各個時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漸與漢族在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融合。北魏高祖,亦即孝文帝,他的生母和祖母都是漢族婦女,自幼就受到漢文化的熏陶,對於漢文化極為欣賞。他遷都洛陽後,要求鮮卑人都改漢姓,說漢語,穿漢服。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必然引來一些人的強烈反對。《資治通鑒》里說:」國人多不悅」。某一次他南征回到首都,看到洛陽城裡的鮮卑貴族婦女依舊穿著胡服小襦襖,非常不滿,便責問代理日常國政的任城王元澄「何為不察」,王元澄解釋非常有意思,他說:「著胡服的比不著的要少。」孝文帝斥責道:「渾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一言可以喪邦』,斯之謂與!」可見,孝文帝對於推行漢化是非常認真的。不過,實際情況,在孝文帝強烈推行漢服的情況下,「胡服」不僅沒有被禁掉,反而對於漢族的傳統服飾起到了改造作用。這在常服上表現的很明確,所以到了北齊,「胡服」終於成為風氣。《舊唐書·輿服制》里記載,北朝的常服「雜以戎夷之制」,這與南朝保持古風較多的「巾褐裙襦」不同,「爰至北齊,有長帽、短靴、合袴、襖子」。隋唐以後,這種常服又傳到了江南地區。「胡服」進入中原,也意味著原來被稱之為「胡人」的匈奴、鮮卑等族與漢族的融合大致完成。

唐朝建立後,帝國的影響力遠達中國周邊地區,軍力強盛,文化自信,所以從上流社會到普通升斗小民,都在穿「胡服」,戴「胡帽」,一般士女也學習「胡妝」,都不覺得奇怪,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民族的自信。因為,只有自信的民族,才不會採取封閉保守的政策。宋朝時,國力衰弱,自信心受到極大打擊,對於包括「胡服」在內的所有異族服飾都嚴厲地加以禁止。據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記載,宋徽宗大觀四年十二月詔書中就有:「京城內近日有衣裝雜以外裔形制之人,以戴氈笠子、著戰袍、系番束帶之類,開封府宜嚴行禁止。」的文字。政和初年,朝廷再次下詔:「一應士庶,於京城內不得輒戴氈笠子。」《宋史·輿服志》載正和七年,宋徽宗又下詔:「敢為契丹服,若氈笠、鈞墩之類者,以違御筆論。」「氈笠」是一種動物毛皮製作的四周寬檐的帽子。其實這種帽子嚴格說不算是契丹的服飾,它當時已經非常「中原化」了,只是帶有一點「域外」色彩。而「鈞墩」則是婦女穿的一種襪褲。宋徽宗連普通百姓戴一頂帽子、穿一條褲子,都要三令五申地禁止,除了說明當時普通民眾根本不在乎當朝的這些皇帝、高官的禁令,更說明當時,統治們擔心被「胡化」的恐懼。這與當年李世民宣稱「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不可同日而語。

清朝時,滿族入主中原,滿族服飾也隨即進入中原。中國傳統的冠冕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即使舉行最隆重的典禮時,都要穿「袍服」,此時,「胡服」徹底成為「國服」。雖然漢族地區婦女平時在家依舊穿「襦」、「襖」、「裙」、「褲」之類的服裝,但是八旗婦女平時穿的長袍,逐漸被人們接受,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這種名為「旗袍」的改良服飾開始傳遍大江南北。從此,曾為「胡服」的「旗袍」變成了中國漢族女性的重要服飾,甚至成為中國服飾文化在海外的象徵。

B. 胡服的漢魏時期

最早進入中國
胡服進入中國是在東漢靈帝時,漢靈帝劉宏是個崇胡迷,他出於個人的喜好,置傳統禮制於不顧,一味追求效仿胡俗,不僅穿著胡服,而且全盤採用胡人的一切生活方式。上之所好,下必甚焉,他的這一舉動,也為其他貴族所效仿,以至引起整個京都胡俗盛行。《後漢書·五行志》中即記有這方面的情況: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竟為之。由於靈帝沉溺於胡俗,不親朝政,國家大權旁落於宦官之手,致使黨錮之禍復起,階級矛盾激化,最後引起黃巾起義的爆發。魏晉南北朝3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曲折的一段時期,由於長期不斷的戰爭,加上飢荒、天災和瘟疫,迫使大批北方人民向南方遷移,通過這次大遷徙,許多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帶來胡服。 在南北朝時,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按照本族習俗制定服制,後來受漢文化影響,逐漸羨慕起漢族傳統的典章制度,廢除了胡俗代以漢服為禮服。
代表人物
北魏孝文帝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這位皇帝五歲時登上帝位,國家政事長期由他的祖母太皇太後馮氏執掌,馮氏出身漢族,她的生活習俗對小皇帝帶來很大影響。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氏死後,孝文帝開始親理朝政,首先將首都從北方平城遷至中原洛陽,隨即開始了以漢化政策為中心的改革。他獎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共同改革鮮卑舊俗,禁止30歲以下的官員說鮮卑話,將鮮卑復音姓氏改為音近的單音漢姓,孝文帝本人也改姓為元,對服飾的改革更不遺餘力,明文規定鮮卑人穿著漢族服裝。一次在街上看到還 有婦女穿著鮮卑族的小襖,回到朝廷便對負責督察的官員大加訓斥,可見其認真。歷史上將這次大規模的改革,稱之為孝文改制。 有趣的是在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的同時,中原人民的服飾則從北方民族服飾中吸取了不少精華,如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更加適體。到北齊時,胡服則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絕大多數漢人都喜歡穿著胡服,不僅用於家居閑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連謁見皇帝也不例外。
《舊唐書·輿服志》
正如《舊唐書·輿服志》所記:北朝則雜以戒夷之制,?止北齊有長帽短靴,合胯襖子,朱紫玄黃,各任所好,雖謁見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會,一切通用。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也說: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長靿靴,有碟?帶,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靿皆便於涉草。所垂碟?,蓋欲佩帶弓劍,帉帨、算囊、刀礪之類。短衣長褲是這個時期北方民族的主要服式,衣式一般多用窄袖,長至胯部,很少有過膝的,下擺部分通常做得比較緊窄,也不開衩,故名合胯襖子。漢代的胡褲源自波斯沙瓦的影響。沙瓦波斯文為شلوار ,轉為羅馬字為shalvar,在波斯語里就是指的褲子,印度寫為Salwar,土耳其寫為Chalvar。不僅用於男子,也用於婦女。 蹀帶是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腰帶,以皮革製成,它與一般皮帶的不同之處是在皮帶上裝有幾個金屬製成的飾牌,每個飾牌下連著一個小型鉸鏈,鉸鏈下套一個金屬小環。這種小環是專為系佩雜物而預備的。因為游牧民族居無常所,平時生活所需物品,都要隨身攜帶,帳具、炊具等大型器物多拴在馬上,而一些小型器物如刀、劍、針筒、手巾、磨刀石等,則只能佩在各人身邊,這種綴以小環,掛於雜物的皮帶,就被稱之為蹀帶。從史書記載來看,這個時期漢族人民從北方民族那裡接受的服飾還有突騎帽、郭絡帶和吉莫靴等。百官常服用-靴,也取北朝遺制。唐代因襲此制,唯將靴子的長統改為短統,文武百官均可穿著,不僅可著之雜處,而且可著之上朝。民間男女穿著胡服也十分普遍,尤其在唐玄宗時代,更是廣為流行。

C. 何為胡服,中國三次大量引進胡服的時代,目的,特點

胡服,古代對少數民族服裝的稱呼

第一次,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為了強兵。
第二次、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少數民族政權的原因
第三次,清朝

D. 什麼是漢服,什麼是胡服兩者區別在哪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裝,華服,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胡服是古代諸夏漢人對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服裝的統稱。二者的區別在於服裝形式,胡服為貼身短衣,長靴和革靴,主要特點就是衣身緊窄。而漢服就比較復雜,有衣裳、深衣,袍衫,襦裙等,基本特點為交領,右衽,系帶,穿起來比較繁瑣。

胡服和漢服都有互相改進參考的地方,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漢服很多就是結合了兩種服飾的元素改進的,看上去也是很漂亮的。且在當今社會出現了很多漢服愛好者,走在大街都能看到,大家不要用奇異的眼光去看別人,漢服的流行也是在弘揚傳統文化,注意場合就行。

E. 請問胡服的來歷和歷史地位是什麼

趙武靈王

周赧王八年(前307)春,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進行的軍事改革。他令軍民改穿胡服,學習騎射。當時趙國北方居住著胡人游牧部落。他們在與趙國軍隊作戰時都使用騎兵。胡人身穿短衣、長褲,騎馬奔跑、開弓射箭都十分方便。當時趙國軍隊兵器雖然比胡人精良,但多是步兵和戰車混合編隊,官兵穿著長袍,行動遠不及胡人靈便。趙武靈王決心向胡人學習,他不顧貴族官僚的反對,發布了「胡服騎射」的命令。由於胡服確實穿用方便,很快受到國民的歡迎。在提倡改穿胡服成功後,趙武靈王接著又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趙國不斷開拓疆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趙武靈王一方面提倡有利於生活和武備的胡人方式,另一方面加強了對胡人侵擾的反擊。修築趙國長城就是措施之一。趙武靈王實行的「胡服騎射」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服飾改革,也是中國戰爭史上的一次革命。

F. 胡服最早由誰引入中原

胡服最早由趙武靈王引入中原。當時趙武靈王向北進攻中山國,大兵經房子,抵達代地,再向北直至數千里的大漠,向西攻到黃河,登上黃華山頂,與國相肥義商議讓百姓穿短衣胡服,學騎馬與射箭。

趙武靈王說:愚蠢的人會嘲笑我,但聰明的人會明白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這么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都奪過來。於是改穿胡服。

(6)在中國的胡服怎麼做擴展閱讀:

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胡服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復雜。

但是胡服真正流行的時代是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女子流行穿胡服騎馬。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在陝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




G. 胡服的起源

「胡服之制,冠則惠文,帶則貝帶,履則靴,褲則上褶下褲。自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褲褶傳人中國,歷代皆以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帶,或三者全用,晉代民間,始偶用之。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復雜,王(國維)氏《胡服考》言之最詳,不贅。唯唐代胡服,何以特盛,向來無人研究,王氏所考,亦未提及。依愚所見,不外以下三因:(1>唐代胡人,雜居內地,為數眾多;(2)貴族階級,廢古之席坐,而為胡人倚坐;(3)朝臣侍從,棄車而尚騎馬。 胡服之中,有所謂馬卦者,今言馬褂。《說文》無褂字,《玉篇》亦無之,恐即卦字,褂卦皆從圭得聲,俗作褂,但不能作「掛」或「掛」。《罪唯錄·冠服志》雲:「歷朝挎褶,戎服也,袖短,或無袖而衣中斷,下有橫摺,又下有豎摺。若袖長,則為曳撒。
似此褲褶,又變為胡服總名。凡無袖、短袖、長袖之衣,與腰中間有線道橫截或無線道橫截之袍,皆可稱為褲褶,因而今所論之半臂,其為胡服,決無問題。至其形制,宋曾三異《同話錄》「貉袖」條述之最詳:
「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仍用夾裹,或其中用綿者,以紫皂緣之,名日貉袖,聞之起於御馬苑圉人,短前後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短袖者以其便於控馭耳。」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緣邊用紫皂布,有夾衣,亦有綿衣,顯然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後襟,坐鞍上不妨脫,故亦可稱為馬褂,馬褂即對襟衣。明清之制猶然。《日知錄》卷二十八《對襟衣》所謂:「太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馬許服,以便於乘馬故也。」是也。」(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當時西域將這種裝有帶扣的胡帶稱之為師比,譯成漢語,也作犀比或胥毗。趙武靈王引進胡服時,考慮到它的便利,也引進了這種腰帶。 同時引進的還有胡履。過去,漢族人民所穿之履往往以絲帛為面,麻縷為底,朝會之舄則用木底,這種履舄多為短幫,平時穿著沒有問題,用於行軍則不太適宜,尤其不適合跋涉於水 草之地。而胡人之履則以皮為之,做成高統,這種革履用於軍旅顯然要優於漢族的履舄。因此也被趙武靈王採用。最初稱為絡鞮,後來則稱其為靴。

H. 胡服的唐宋時期

《新唐書·五行志》中即記有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的史實。 唐代所謂的胡服,不單指少數民族的服裝,還包括大量異國之服。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巔峰時期,當時的首都長安,不僅是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中心。據史書記載,和唐朝政府有來往的國家,先後有300多個,在當時的長安城內不僅居住著漢族人、回紇人、龜茲人、南詔人,還有大量的外國人,如日本人、新羅(朝鮮)人、波斯(伊朗)人、阿拉伯人、越南人及印度人等。這些兄弟民族和外國使者雲集長安,從中國文化中取吸了大量精華,直到今日,在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地,仍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服制。中國人民也從異族文化中獲取了不少有益的東西,胡服在中原地區的流行,就是一個具體的反映。 和以往相比,唐代崇尚胡服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婦女著胡服者甚多。這種現象與當時的文化生活有密切關系,尤其是胡舞的流行,對婦女服裝的變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喜愛跳舞
唐人喜歡舞蹈,尤其喜歡跳胡舞。據說唐玄宗、楊貴妃都是善胡舞的能手,由於統治者的提倡,胡舞在民間也非常盛行,用白居易的話來說,一時間臣妾人人學團轉,簡直到了入魔的程度。因為對胡舞的崇尚,發展到對胡服的模仿,進而出現了胡妝盛行的情況。正如元稹《法曲》一詩所稱: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 竟紛泊。 從文獻記載來看,胡舞的動作姿態,與舞蹈者的衣帽裝飾有密切關系。譬如從西域康國傳入的胡旋舞,表演者的服飾就很有特點,據當時杜佑所編的《通典》一書記載,舞蹈者通常 為兩人,都穿緋襖,錦綉綠緩渾襠褲,赤皮靴,白袴、雙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又如石國傳入的胡騰舞,舞人都要戴一種虛頂的織成蕃帽,身穿窄袖的細氈胡衫。
《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
唐人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詩中就有:石國胡兒人少見,蹲舞樽前急如鳥。織成蕃帽虛頂尖,細氈胡衫雙袖小的描寫。另外,在舞者的腰帶上還往往裝有金屬小鈴,隨著舞蹈者的運動節奏而發出和諧的聲響。這種服裝既是舞服,也是西域居民的日常便服,唐代婦女在模仿這種舞蹈時,也採用了這些服飾。 從大量傳世和出土的唐人畫塑來看,唐代婦女所穿的胡服,通常由錦綉帽、窄袖袍、條紋褲、軟錦靴等組成。衣式為對襟,翻領,窄袖;領子、袖口和衣襟等部位多緣以一道寬闊的錦邊。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出土壁畫及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張禮臣墓出土的絹畫中,都繪有穿這種服裝的婦女形象。在這些婦女的腰間,還系有一條革帶,革帶上還附綴以若干條小帶,這種革帶就是南北朝蹀帶的遺形。
胡服卡弗坦
最常見的是波斯胡服卡弗坦(خفتان),胡服卡弗坦是一種棉或者絲制的,長至腳踝的長袖風衣,腰間用帶系攏的正裝。對不同等級的胡人,也有顏色、花紋、扣子的區別。它對中亞和西域影響很大,不僅僅向北影響了維京人的民族服,西域的吐火羅人也穿,通過絲綢之路也影響了唐朝時尚,可能對滿人的馬褂也產生過影響。
除這種胡服以外,其他少數民族的服裝對漢族婦女也帶來一定的影響,最為典型的就是回鶻裝的流行。回鶻為維吾爾族的前身,在唐朝開元年間,回鶻一度是北方最強盛的民族之一。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回鶻族在蒙古高原建回紇汗國,接受唐朝冊封,從此與漢族關系密切。這個民族的服裝,曾經令許多漢族婦女著迷,尤其在宮廷婦女中廣為流行。花蕊夫人在她的《宮詞》中就曾寫道:明朝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人。回鶻衣裝回鶻馬,就中偏稱小腰身。這種回鶻衣裝在甘肅安西榆林窟壁畫上還可看到:其制和長袍相似,也用翻領,袖子做得非常窄小,袍身則比較寬大,下長曳地;領、袖等處也鑲有寬闊的錦邊。腳上則窄著軟底翹頭錦鞋。宋代理學盛行,對於外來文化,不像唐代那樣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另一方面,在這個時期,北方的契丹、女真力量逐步強大,對宋朝政權造成很大威脅,宋朝的統治者非常懼怕胡風的滲透和漫延,同時也擔心漢人穿著胡服之後,出入市井難以分辨,所以千方百計地加以阻攔。據《宋史·輿服志》等書記載,在兩宋時期,朝廷曾多次下令禁止民間效仿胡俗,穿著胡衣。如仁宗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詔禁士庶效契丹服 及乘騎鞍轡。婦人衣銅綠免褐之類。徽宗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詔京城內近日有衣裝雜以外裔形制之人,以戴氈笠子、著戰袍、系番束帶之類,開封府宜嚴行禁止。盡管多次申飭,但並沒有完全奏效,民間男女仍然有穿胡服者。以至於南宋學者朱熹也在《朱子語類》中以忿忿不平的口吻明確記述道:「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屬。先王冠服,掃地盡矣。中國衣冠之亂,自晉五胡,後來遂相承襲,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所以,宋徽宗不得不在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再次規定:敢為契丹者若氈笠、釣墩之類者,以違御筆論。 和宋代相比,明代就顯得開明一些。明朝從蒙古族手中奪得政權,對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當然十分重視,在剛建立政權時,也曾下令禁止胡服,同時還不許使用胡語、胡姓。後來政局相對穩定,有關詔令逐漸減少。在制定服制時,還吸收了一些頗有特色的元朝服飾。如元代蒙古族有一種長襖,以氈革、彩錦或薴絲製成,交領窄袖,下長過膝;它的主要特點是用彩絲捻成細線,橫綴於腰數道,既可藉此束腰,又可用為裝飾,因形得名,被稱為腰線襖子,省稱腰線。

I. 簡述歷史上的胡服騎射

歷史意義 這位本名趙雍的北方君主學習胡人的長處,實行易服、改兵制、創新戰術的全面軍事革新,終於使騎兵這一靈活的新兵種取代了笨重的車兵,中國古代戰爭的樣式從此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過去史書多稱贊商鞅變法,其實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騎射在軍事史上的意義更為重要。近代史學家梁啟超曾評價說:「七雄中實行軍國主義者,惟秦與趙。……商鞅者,秦之俾斯麥;而武靈王者,趙之大彼得也。」他甚至把這位堪比俄國彼得大帝的趙武靈王盛贊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 戰國時期,地處胡人和華夏民族交匯處的北方趙國,雖以農耕為主卻頻繁接觸游牧習俗,通過抗擊胡騎襲擾也體會到其「來如飛鳥,去如絕弦」的優長。15歲的趙雍繼位時,其疆域只限於如今的河北中南部和山西北部,軍隊與其他列國一樣仍由車兵、步兵構成。為了改變小國弱勢,趙武靈王決定讓本國的精銳全部棄車乘馬。此前人類雖馴養馬匹千年,卻只能耕田駕車,因未解決鞍具無法騎馭。春秋和戰國前期馬拉戰車成為軍隊主力,其沖擊力和速度超過步兵,卻因道路所限難入山地丘陵,呆板的車戰、步戰使軍事機器運動遲緩。目睹過胡人穿短衣長褲騎馬便捷的趙武靈王,決心改變幾百年相傳的軍制,實行由車戰向騎戰的轉變。他選擇靠近河套的草原訓練騎兵,並讓國內作坊製作馬具,建立起華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當時軍隊實行騎兵化的重要意義,相當於現代戰爭史上陸軍由徒步躍升為機械化。 春秋至戰國前期,華夏傳統服裝是長袍寬袖,不便於騎馬射箭。為此,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下達易服令,讓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緊袖短衣和長褲。這一舉措對重服飾禮義的傳統觀念形成了重大沖擊,眾多臣屬驚呼這是「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趙武靈王卻從作戰需要出發,反對法古不變,以強有力的行政命令推廣服飾改革。他還親自騎馬彎弓並露宿草原,聘請擅長騎射的胡人充當教練,推廣了養馬、製革、設獸醫和籌辦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很快培訓出1萬名裝備精良且射術高超的騎兵,其他列國的步、車兵和北方零散部落在其狂飆般的攻擊下,一時均非對手。 趙國在戰國七雄中開軍事變革潮流之先,經過短短十幾年,便由一個小小中山國都敢侵犯的弱邦崛起為唯一能夠同秦相抗衡的強國。趙軍滅中山國後,又南抑魏齊,北逐三胡開疆千里,還佔領了如今的陝北一帶,對秦都咸陽構成直接威脅。可嘆的是,這位對外征戰所向披靡的一代英主,卻未跳出封建王權你死我活的爭斗漩渦,於公元前295年在父子兄弟相殘的宮廷政變中被困沙丘宮,活活餓死。對這一悲劇性結局,梁啟超曾帶著嘆息設想道:「使主父而永其年,則一統之業,其將不在秦而在趙」。 趙國新建騎兵在戰爭實踐檢驗中顯示出的巨大優越性,很快刺激了其他列國也發展這一全新兵種,馬拉戰車就此在戰場上被淘汰而改為運輸之用,中國軍事史進入了騎兵起決定作用的新時代。在隨後統一華夏的戰爭中,「秦之畏害天下者莫如趙」,曾持續40年攻趙,最終依仗著地大財豐,在馬業和弓弩製造方面逐漸佔有了優勢。公元前223年,秦國騎兵最後追擊到代郡滅趙,兩年便達到了「秦王掃六合」而一統天下。 趙武靈王實行軍事變革的成果,被秦國全面運用,到漢代一度還發揮到極致。胡服騎射的實行,不僅使華夏民族建立起能夠同匈奴相抗衡的騎兵,在社會上也培養起彪悍驍勇的尚武風氣,漢武帝時代才能創造出世界軍事史上農耕民族以騎兵擊敗游牧民族的奇跡。後人稱頌大漢雄風,吟誦「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時,不能忘記趙武靈王這位軍事變革者的奠基之功。 後世影響 趙武靈王趙雍,趙國遷都邯鄲後的第四代國君,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為了拓展疆土、富國強兵,他不為舊制和保守勢力所束縛,力排眾議,勇於革新,於公元前307年推行以「胡服騎射」為中心的軍事改革,獲得了巨大成功,使趙國的軍力顯著增強,成為戰國後期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強秦抗衡的國家。 「胡服騎射」雖然是一場軍服改革,但影響卻是多方面的,使人們的心理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打擊了「先王之道不可變」的保守思想,勇於革新的思想得到樹立,減弱了華夏民族鄙視胡人的心理,增強了胡人對華夏民族的歸依心理,縮短了二者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了二者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為以後的民族大融合和國家大統一奠定了心理基礎。現對「胡服騎射」所導致的服飾變化及其對後世服飾的影響略陳管見。 對趙國軍隊的影響 「胡服騎射」前的趙軍,以步兵和車兵為主,官兵的衣服都是根據步戰和車戰的要求而做,基本類似於平民的短打;用在騎兵上,則顯得不太適合作戰,在與胡人騎兵的交戰中往往處於劣勢。相反,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長褲,作戰騎在馬上,動作靈活方便。因此,在實行「胡服騎射」前的18年中,趙屢敗於齊、秦、魏等國,損兵折將,不得不忍辱割地,甚至林胡、樓煩也乘此機會,連年向趙發動軍事掠奪,趙國幾乎沒有還擊之力。 趙武靈王認識到:趙國被動挨打,並非趙國國弱民衰,而是在於軍隊軍裝不適於騎兵和車戰的作戰形式。他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弘揚先祖趙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諸胡」的偉業,靠中原傳統的步兵和戰車配合作戰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為笨重的戰車只宜在較為平坦的地方作戰,在復雜的地形中運轉十分不便,眾多的步卒也無力對付那賓士迅猛,機動靈活的騎兵。只有學習諸胡的長處,以騎兵對抗騎兵,才能增強趙國軍事力量,徹底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同時,只有改中原地區寬袖長袍的服裝為短衣緊袖的胡服,才能適應騎戰的需要。鑒於這種情況,趙武靈王於公元前307(武靈王19年)年開始實行「胡服騎射」,推行服制改革。其步驟是首先要求朝中官員改裝,此後「邯鄲命吏大夫奴遷於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貂服」(《竹書紀年》)。 自此以後,趙軍改穿胡服。「胡服」的具體式樣史載不詳,只能從間接途徑了解。漢人所刻畫的匈奴人肖像,具有如下特徵:身材矮小,粗壯,頭圓而碩大,臉寬,顴高,鼻翼撇開,眉毛濃重,眼睛凸出,如杏仁一般,目光靈動有神;上唇須稠密,除了在頷上的一簇硬毛外沒有鬍子,耳上戴穿孔的長耳環。除了頭頂上留有一束頭發之外,頭一般是剃光的。他們穿著寬大的、兩旁開口、長到下腿的袍子,腰帶的兩端垂在前面。因為天冷,他們的袖口緊緊地密封在手腕上。他們肩上披著一條毛皮的短圍巾,頭上戴著皮帽子,鞋是皮製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緊緊地系住。弓袋系在腰帶上,垂在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在胸前,箭尾朝右邊。漢代距戰國為時不遠,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與此相近,是穿窄袖短衣、長褲,腳登皮靴,腰系皮帶,戴有貂尾蟬蚊裝飾的武冠,束金鉤。趙國所推行的胡服,文獻資料稱其為「貂服」。「貂服」,據清代學者全祖望研究,當為貉服之誤,北方豸種曰貉,用貉之皮毛製作的衣服稱為貉服。 對後世服飾的影響 大體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改進了軍隊的服裝裝備。胡服,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後成為中國軍隊中最早的正規軍裝,以後逐漸演變改進為後來的盔甲裝備。胡服的推廣,它不僅直接為趙國贏得了赫赫武功,而且對軍隊歷史的發展演化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開創了我國古代騎兵史上的新紀元,從此我國軍事史中除車兵、步兵和舟兵外,出現了騎兵這一嶄新的兵種。同時,它也改進了軍隊的服飾裝備,便利了作戰。 其次,弱化了服飾的身份標示功能,強化了其實用功能,使「習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國服飾變化的總體傾向。服飾,具有防寒保暖、遮羞的實用功能及顯美功能,也有身份標示功能,「胡服騎射」前的華夏族服飾,既是每個人身份高低的標志,也是夷夏不同民族身份的標志。在「胡服騎射」以前,統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飾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 「胡服騎射」之「胡服」首先是為便「騎射」,也便利了人們的生產勞動與其他社會活動,這就強化了服飾的實用功能,同時,因其打破了服飾的民族界限,弱化了身份界限,使君臣、官民服飾的差別大大減小,自然弱化了服飾的身份標示功能。自此以後,「習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國服飾變化的總體傾向,漢族居民不斷吸取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來豐富自己的服飾文化。趙武靈王雖並沒有強制百姓改穿胡服,只在官吏、軍隊中強制推行,但上行下效,自古皆然,加上胡服的便利性,趙國百姓紛紛效仿。貉服、胡服之冠、爪牙帽子、帶鉤等胡人風格的服飾開始在趙國百姓中流行。漢代,穿開襠的褲子,外罩以裳或深衣。褲子顯然來源於胡服。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胡服成為社會上司空見慣的裝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飾,受胡服的影響最為強烈。他們將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開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飾中來。漢族貴族也在胡服的基礎上加以變化,方法是將其長度加長,加大袖口和褲口,改左衽為右衽。 再次,減弱了華夏民族鄙視胡人的心理,增強了胡人對華夏民族的歸依心理,縮短了二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奠定了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服飾融合的基礎,進而推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秦漢時期全國各民族大一統局面的形成。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實施促進了各地區,尤其是中原漢族與邊地各少數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漢人因為胡服勞作方便而穿上胡人的服飾,胡人因漢人的服飾飄逸而穿上漢人的服飾。「胡服騎射」導致了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融合,也縮短了趙人、胡人心理上的胡漢差異,胡人開始從感情上親近趙人。西周末年,民族矛盾激化,華夷之辨漸興。至戰國之世,東方各國已經形成一種崇尚中原文化、貶斥戎狄之俗的華夷觀,這使經濟文化本就落後的周邊少數民族在心理上更加自卑。在此情況下,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身穿胡服進行教化,自然被胡人視為對其最友好的表示,開始從感情上親近趙人。胡服令下達後,林胡王獻馬,樓煩王致其兵,這兩個趙國的強敵歸順了趙國,起到了化敵為友的巨大功效。它轉變了民風民俗,振奮了精神,凝聚了人心,促進了民族向心力、國家凝聚力的形成。正如華梅所言:「由軍服而民服,胡服的引進使中國漢族服飾文化增添了新氣象。這次民族服飾融合,奠定了中華民族服飾由交流而互進的良好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與漢族同化政策,禁胡服胡語,表面上與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相反,實際上卻發端於由其形成的胡人對漢族及其文化的親近感。正是這種親近感,促成了以後的民族大融合,匈奴、鮮卑、羯、氐、突厥、契丹、黨項等曾在我國歷史上繁盛一時,甚至統治過中國的民族反而融化入漢族之中。這種民族向心力、國家凝聚力的形成,直接促進了秦漢全國各民族大一統局面的形成,成了我國歷史大統一佔主導地位的精神動力,也是今天維持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精神支柱。

J. 唐朝胡服是什麼樣子的

胡服流行於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女子流行穿胡服騎馬。
胡服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在陝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唐代流行於西域地區以及波斯等國的胡服卡弗坦,卡弗坦形制為錦綉渾脫帽,翻領窄袖袍,條紋小口褲和透空軟錦鞋。流行的原因是初唐至盛時期,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往及胡舞的興盛。
《新唐書·五行志》中即記有"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的史實。 唐代所謂的"胡服",不單指少數民族的服裝,還包括大量異國之服。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巔峰時期,當時的首都長安,不僅是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中心。據史書記載,和唐朝政府有來往的國家,先後有300多個,在當時的長安城內不僅居住著漢族人、回紇人、龜茲人、南詔人,還有大量的外國人,如日本人、新羅(朝鮮)人、波斯(伊朗)人、阿拉伯人、越南人及印度人等。這些兄弟民族和外國使者雲集長安,從中國文化中取吸了大量精華,直到今日,在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地,仍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服制。中國人民也從異族文化中獲取了不少有益的東西,胡服在中原地區的流行,就是一個具體的反映。 和以往相比,唐代崇尚胡服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婦女著胡服者甚多。這種現象與當時的文化生活有密切關系,尤其是胡舞的流行,對婦女服裝的變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與在中國的胡服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在亞洲什麼地方 瀏覽:893
為什麼英國和德國信新教 瀏覽:240
為什麼老打擊伊朗 瀏覽:394
矽谷在印度投資多少錢 瀏覽:675
義大利在哪裡買珊瑚 瀏覽:108
印度種族相差多少 瀏覽:304
2021義大利杯冠軍是哪個隊 瀏覽:548
中國哪個城市雅閣最多 瀏覽:570
起源於中國的狗狗有哪些 瀏覽:144
生蚝海鮮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877
印度的雞肉怎麼去皮 瀏覽:494
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383
伊朗駐歐佩克代表什麼 瀏覽:837
中國男籃奧運落選賽哪裡看 瀏覽:715
東京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穿的衣服叫什麼 瀏覽:122
綠茶在英國怎麼說 瀏覽:399
越南人自己怎麼做水泥 瀏覽:728
中國哪個省種櫻桃 瀏覽:636
印尼晚上可以做什麼兼職 瀏覽:54
英國炸魚薯條多少錢 瀏覽: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