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有哪些地層組

中國有哪些地層組

發布時間:2022-09-08 09:28:38

Ⅰ 地層區劃有哪些

根據《中國地層典?第四系》劃為4個地層區和相關分區,各區界線只有一處改動:把龍門山、岷山和川西南、滇西劃入西部地層區,以使具有第四紀冰磧層的地區全劃歸西部地層區(圖4-7)。西部地層區與中部地層區的分界北起賀蘭山、經龍門山、川西南安寧河、過金沙江大拐彎、滇西祥雲至瀾滄江一線。中部地層區與東部地層區的分界以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東側為界,南過桂西至中越邊境。東部地層區東界為海岸線,海域和島嶼地層區為黃海、東海、台灣、澎湖和南海海域。西部地層區以西昆侖、阿爾金、祁連為界劃分為西北地層分區和青藏高原地層分區。中部地層區以秦嶺和四川盆地南緣為界劃分為黃土高原分區、四川盆地分區和雲貴高原分區。東部地層區以燕山北、大別山北、華南丘陵北側為界,劃分為東北分區、華北分區、長江中下游分區和華南分區。海域與島嶼地層區未再細分。

Ⅱ 地層劃分的沿革與現狀

本節由夏正楷執筆。夏正楷,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自 1924年巴爾博 (G. B. Barbour)將盆地東端泥河灣村附近的灰綠色河湖相地層命名為 「泥河灣層」以來,地質學家、地理學家圍繞泥河灣層的劃分與對比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眾多的地層劃分方案。但由於泥河灣層相變十分復雜,再加上區內構造活動相當活躍,給地層的劃分與對比帶來極大的困難,因此,至今為止尚未建立一個為大家所公認的地層劃分方案。

一、泥河灣層的建立

1924年,法國傳教士桑志華 (E. Lieent)與德日進 (Teilhard de chardin)對河北陽原盆地泥河灣村附近發現的動物化石極為關注,通過當地教堂,他們收購了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 (俗稱龍骨),並送往設在天津的北疆博物館 (Musee Hoang Ho paiho,Tiensin)進行地層學與古生物學方面的研究,並將部分化石攜至法國做進一步的工作。

1924年,桑志華等又在泥河灣村附近的桑乾河岸邊,位於紅黏土層之上黃土層之下的泥灰岩中發現有厚蚌殼 (Lamprotula)化石。經美國古生物學家達路 (Daloo)研究,認為它們不是現代的種屬,推測產出這些化石的地層應屬早更新世。1924 ~ 1925年,巴爾博 (G. B. Barbour)、桑志華、德日進等人又先後在該層位採集到豐富的厚蚌殼和哺乳動物化石。據此,巴爾博將這套泥灰岩定名為 「泥河灣層」,並認為其年代屬上新世後期或更新世早期,與歐洲的維拉弗朗期 (Villafranchian)相當 (G. B. Barbour,1924,1925)。

1929年,德日進和皮俘托 (Piveteau)發表《泥河灣哺乳動物化石》 一書,列出泥河灣動物群的化石名單,這一名單一直沿用至今 (Chardin,1930)。

1933年,楊鍾健提出,桑乾河流域由淡水灰泥、細砂及黏土組成的泥河灣堆積,為一套真正的湖相堆積,無論就地層而言或就化石性質而言,其應歸於上新統的最上部,亦即第四紀之最下部。若以馬修 (Mathew)提出的以 「馬之初現」作為第三紀與第四紀的分界標准,則把泥河灣層劃歸第四紀更為穩妥 (楊鍾健,1933)。

1948年第十八屆國際地質大會建議把歐洲的維拉弗朗層 (Villafranchian)作為更新世的下界,並認為中國的 「泥河灣層」與維拉弗朗層相當,可作為中國更新世的下界,這個意見被我國地學界所接受。從此,「泥河灣層」作為我國北方早更新世的標准地層而馳名中外。

二、泥河灣層時代的重新釐定

泥河灣層作為我國北方早更新世 「標准剖面」的地位,在近十幾年來受到了明顯的挑戰。從已故王乃A先生提出了泥河灣層上部可能包括中更新統地層的看法 (王乃A,1958)以來,有關生物化石、古地磁測量和年齡測定等方面的大量資料表明,泥河灣層不僅僅包括早更新世,而且還包括上新世晚期、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

(一)生物化石

泥河灣層的哺乳動物十分豐富。著名的泥河灣動物群主要發現於盆地東端的泥河灣村和下沙溝附近,它的主要成員與維拉弗朗動物群相仿,被認為是早更新世的典型動物群(Chardin,1930)。

近 20年來,除了原有的泥河灣動物群繼續得到補充之外,在泥河灣層中又相繼發現了東窯子頭動物群 (湯英俊等,1983)、辛窯頭動物群 (劉錫清,1983)、小長梁動物群(尤玉柱等,1980)、許家窯動物群 (衛奇,1976)等幾個重要的哺乳動物群,它們分別生活於從上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的不同時期,這些動物群的發現表明,泥河灣層是一個穿時地層單位。

在蔚縣盆地壺流河東岸東窯子頭村的泥河灣層下部發現擬布氏田鼠 (Microtus brand-tioides Young,1934 )、 泥河灣 東 方 鼠 (Orientalomys nihowanicus sp. now )和 小 拉 氏 兔(Ochotona layrelii minor Bohlin,1942)等小哺乳動物化石。經研究和對比認為: 泥河灣層下部所含這些 「泥河灣動物群」的新成員,屬上新世晚期 (鄭紹華,1981),這不僅增加了泥河灣動物群的古老色彩,而且也為同一時期歐洲動物群和亞洲動物群之間的對比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表2-2)。

表2-2 泥河灣層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群

(二)古地磁測量

迄今為止,不同學者已經分別在泥河灣層中進行過 4 次系統的古地磁測量 (程國良,1978; 李華梅,1983; 袁寶印,1996; 陳茅南,1981),盡管大家在細節上有一些差別,但在總體時間框架上比較一致: 泥河灣層的下界低於 M/Ga 界線,相當於凱納事件底部,其上界位於布容正極性世之內。整個剖麵包括高斯正極性世的一部分,松山負極性世和布容正極性世的一部分。這一結論再一次證明泥河灣層是一個穿時地層單位,它包括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

近年來,朱日祥、鄧成龍等對紅崖、花豹溝等 9 個剖面進行了新的磁性地層測定和研究,結果顯示除紅崖剖面泥河灣組的底部接近 Gauss-Matuyama 地磁極性倒轉界線外,郝家台-大田窪一帶,泥河灣組出露只達到 Olvai 亞時的底部 (表2-3)。

表2-3 泥河灣層古地磁測量結果一覽表

(三)測年數據

近年來,泥河灣層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新的測年數據,其中郝家台湖積地層頂部疊層石的測年數據 (U 系法)為距今 32 萬年左右 (夏正楷,1993); 虎頭梁湖積地層頂部兩層疊層石的年齡據 ESR 和 U 系法測年分別為距今 13 萬和 9 萬年左右 (夏正楷,1993); 西目連湖積地層頂部疊層石的年齡據 U 系法測年為距今 22 萬年左右 (閔隆瑞,1998); 許家窯湖積地層頂部哺乳動物化石的 U 系法測年數據為距今 10 萬年左右 (陳鐵梅,1982);盆地南部大田窪湖積地層頂部水菱鎂礦的14C年齡為距今 2. 6 萬年 (嚴潤娥,1993)等。這些數據表明,泥河灣層的時代可以延續到中—晚更新世 (表2-4)。

表2-4 泥河灣盆地部分測年數據

三、地層劃分與對比

以上材料表明,泥河灣層不僅包括有更新世早期的沉積,而且也包括有更新世中期和晚期的沉積,甚至還包括有上新世晚期的沉積。但由於泥河灣層厚度大,相變明顯,斷層發育,給地層的劃分與對比帶來許多困難,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學者們從不同的研究領域出發,對地層的歸屬和劃分對比提出了許多看法,歸納起來大致有 4 種意見:

1. 泥河灣層屬早更新世

在泥河灣盆地研究的早期,人們的劃分方案都把泥河灣層劃歸早更新世。如巴爾博把黃土之下,紅土之上的河湖相地層統稱泥河灣層,並據岩性特徵把泥河灣層劃分為上、中、下 3 個帶: 下帶稱礫和砂帶,中帶稱砂和黏土帶,上帶稱白色泥灰岩帶,相當於歐洲的維拉弗朗期 (Barbour,1927)。德日進把泥河灣層分為下維拉弗朗組和上維拉弗朗組(德日進,1924)。袁復禮認為泥河灣層屬早更新世,並劃分為上下兩部分,其下部為砂礫石層夾黏土,含蚌鰓類化石; 上部為淺紅、淺綠和灰白色砂層、黏土層和泥灰岩層。進而在分析了河北省蔚縣全境泥河灣湖相沉積的層次和韻律的基礎上,他認為泥河灣層自下而上可以劃分為 5 個亞層,第一個亞層代表湖水面尚未形成的初期,屬殘坡積; 第二亞層為湖水初到的猛漲壅水期; 第三亞層為湖水寧靜期,沉積了細紋理互層; 第四亞層代表湖中心的膠泥沉積期; 第五亞層代表水面縮小、鈣質加濃期,沉積了石膏及薄層石灰岩,並為麗蚌生活造成有利條件。

根據軟體動物化石,黃寶玉將泥河灣盆地的泥河灣層劃歸早更新世,並劃分為上中下3 段,其中下段軟體動物化石豐富,瓣鰓類以 Lammprotula-Cuneopsis 組合為主,腹足類為Stenothyra-Parafossarulus; 中 段 以 Corbicula-Pisidium 為 主,腹足 類有 Radix grabaui-Gyraulus sibircus 組合; 上段瓣鰓類不多,腹足類豐富,以 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Radixteilhardii 組合為主 (黃寶玉,1981)。

王克鈞、趙根模等把泥河灣層改稱泥河灣組,仍屬早更新世,並按岩性特徵把泥河灣組劃分為 4 段: 底部為灰黃色礫岩與礫狀砂岩互層,含瓣鰓類化石; 下部為灰黃、棕黃色砂岩、礫狀砂岩和亞黏土互層; 中部為灰綠、灰黃色黏土、亞黏土和泥灰岩; 上部為灰黃、黃綠、淡紅色細砂、含礫細砂夾亞黏土 (王克鈞,1964)。

中國科學院泥河灣新生代地層小組 1974年根據岩性特徵和脊椎動物化石,把泥河灣層分為上下兩層,下部為灰白、灰綠色細粒沉積,含魚類化石; 上部為灰黃色粗粒沉積,含哺乳動物化石,其間存在有不整合面 (泥河灣新生代地層小組,1974)。黃萬波、湯英俊根據岩性和哺乳動物化石,確認泥河灣組屬早更新世,並劃分為上、下兩段 (黃萬波等,1974)。

任振紀根據蔚縣鑽井剖面和紅崖剖面的岩性特徵,把泥河灣層劃分為兩個岩性段,並依據孢粉組合,認為泥河灣層屬早更新世 (任振紀,1982)。

林永洲根據岩性和哺乳動物化石,把泥河灣層 (組)劃分為上、下兩段,其中下段還分為上下兩部分,均屬於早更新世 (林永洲,1984)。

劉金陵根據對虎頭梁剖面下部含多刺魚層的孢粉分析,認為劃歸早更新世比較合適(劉金陵,1980)。

2. 泥河灣層包括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

隨著泥河灣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注意泥河灣層中可能包括有中更新世地層。楊景春根據大同盆地中湖泊沉積與紅色土的關系,提出泥河灣湖相沉積的時代,其下部屬早更新世,上部屬中更新世 (楊景春,1961)。

黃寶仁根據泥河灣盆地和懷來盆地介形蟲化石的研究,認為泥河灣層下部以含Ilyocypris和 Leucocythere 為主,屬早更新世; 其上部層位二分,下段以 Limnocyihere biosaDaday 和 L. sancti-patricii Brady 和 L. binada Huang 為主,上段以出現較多 Candoona-Ilyo-cypris-Cyprinotus 為特徵,均屬中更新世,稱虎頭梁組 (黃寶仁,1980)。

根據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岩性特徵、氣候變化和脊椎動物化石等方面的證據,吳子榮、袁寶印、孫建中等將泥河灣層劃分為 3 個岩性段,其中第一岩性段屬早更新世早期;第二岩性段為早更新世晚期; 第三岩性段屬中更新世 (吳子榮等,1980)。

周廷儒根據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岩性特徵、氣候變化和水化學等方面的證據,提出把出露的泥河灣層的下段劃入早更新世中、晚期,上段劃入中更新世 (周廷儒,1991)。

3. 泥河灣層包括早、中、晚更新世

對於泥河灣層是否可能延續到晚更新世,一直是大家關心的問題。衛奇根據新發現的一系列哺乳動物化石和石器,尤其是許家窯文化遺址的發掘材料,對泥河灣層的歸屬提出質疑,認為泥河灣層不僅包括早、中更新世,而且還包括有晚更新世的地層,並建議採用「許家窯組」的命名 (衛奇,1978)。

劉錫清、夏正楷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明確提出泥河灣層包括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地層,其中早更新世還可以分為上中下 3 部分 (劉錫清等,1983)。

根據虎頭梁剖面中疊層石的發現及其測年數據,夏正楷證實泥河灣層上部確實存在晚更新世地層 (夏正楷,1993)。

陳茅南進一步提出泥河灣層應是一個 (群)的單位,它包括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並分別命名為泥河灣組、小渡口組和許家窯組 (陳茅南,1988)。

4. 泥河灣層包括上新世晚期

泥河灣層的下界一直被認為是我國第四紀的下限。根據陽原盆地和大同盆地鑽井提供的岩性、岩相、電性、生物化石組合和地層間的接觸關系,韓雲生把井下泥河灣層劃分為上新統南榆林組和下更新統泥河灣組 (韓雲生,1983)。由於缺乏測年數據和哺乳動物化石方面的可靠證據,目前贊同這一劃分意見的人不多。

後來,湯英俊分析了泥河灣層底部發現的東窯子頭動物群的性質,認為這一動物群屬上新世—更新世之間的過渡動物群,有可能放入上新世頂部 (湯英俊,1983)。

衛奇根據桑乾河盆地和懷來盆地的材料,提出泥河灣層包括有上新世的河湖相沉積(相當於紅土層)、早更新世泥河灣組和晚更新世許家窯組 (衛奇,1996)。

楊子庚也認為泥河灣層應是一個 (群)的單位,並認為泥河灣群的下部屬於上新世,稱東窯子頭組,泥河灣群的中部稱泥河灣組,分上中下 3 部分,其中下部屬上新世晚期,中部和上部屬早更新世; 泥河灣群的上部稱小渡口組,屬中更新世,泥河灣群頂部稱許家窯組,屬晚更新世 (楊子庚,1996)。夏正楷根據野外剖面觀測,提出泥河灣層底部具有上新世—更新世的過渡性質,以劃歸上新世比較合適,並建議命名為南溝組 (夏正楷,1993,1996)。

袁寶印通過對泥河灣層的古地磁測量,認為泥河灣層始於 3. 40 Ma,結束於 0. 13 Ma。並根據古氣候分析,把泥河灣層劃為 3 段,分別命名泥河灣組 1 段、泥河灣組 2 段和泥河灣組 3 段。其中 1 段對應於紅黏土層,屬上新世; 2 段和 3 段分別對應於午城黃土和離石黃土,屬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 (袁寶印,1996)(表2-5)。

綜合前人所提出的各種方案,並根據生物化石、古地磁測量和年齡測定等方面的新資料,我們擬提出以下的劃分意見 (圖2-10):

1. 泥河灣層底部 (南溝組)

傳統的泥河灣層下界劃在灰綠色河湖相地層和三趾馬紅土的界線上。20 世紀 70年代,在傳統的泥河灣層底部發現了一套棕褐色由沖洪積相礫石層、粉砂層和泥炭組成的混雜堆積層,俗稱栗色層,厚 15 m 左右。這套沉積在黏土礦物成分、主要化學組分和所含動物化石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過渡性 (夏正楷,1993)。根據本層與下伏上新世紅土之間為侵蝕接觸,其上又被含有泥河灣動物群的灰綠色河湖相地層所超覆,其中發現的動植物化石,含有較多的上新世古老種屬,如軛齒象、三趾馬和比泥河灣動物群成員要古老一些的種屬,如變異猞猁、付駱駝、蔚縣旋角羚羊等,推斷其時代應屬上新世晚期 (湯英俊,1980; 李毅,1984; 夏正楷,1993)。古地磁測定也表明本層位於凱納事件底部之上,松山-高斯界限之下,距今約 3. 01 ~2. 48 Ma B. P. (程國良,1978)。該層在壺流河兩岸,如紅崖揚水站剖面、南溝剖面、北水泉鋪路剖面有廣泛出露,其中以紅崖南溝剖面出露最為完整,故建議定名為南溝組,相當於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的過渡時期 (王乃A等,1996)。沿河谷向南,在東窯頭一帶,泥河灣層下部為一套巨厚的河流礫石層,其中發現有東窯頭動物群,湯英俊認為這一動物群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在時代上屬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與南溝組應屬同一時代 (湯英俊,1980; 李毅,1984)。

表2-5 不同作者有關泥河灣層劃分方案的對比

有的學者認為泥河灣層的下限應劃在南溝組的頂面,年代為 2. 43 Ma B. P. (周昆叔,1983),與第四紀下限一致。有的學者則認為泥河灣層的下限應劃在南溝組的底面,年代3. 01 Ma B. P. ,把南溝組劃入泥河灣層,這樣泥河灣層的時代可以上溯到上新世晚期(夏正楷,1993; 袁寶印,1996)。對此目前尚未定論。

2. 泥河灣層下部 (泥河灣組)

本層以灰綠色粉沙質黏土和黏土質粉砂為主,夾黃綠色細砂和礫石層,屬河湖相沉積,厚 50 ~60 m,有人稱之為 「綠泥河灣層」,廣泛出露陽原盆地的東南部和壺流河兩岸,其中以紅崖揚水站剖面下部 (第 3 岩性段)和郝家台剖面下部 (第 2 岩性段)最具代表性。

根據本層含著名的泥河灣動物群,近年又發現了辛窯子動物群,它們在組成上與歐洲的維拉弗朗動物群相近,屬更新世早期的代表性動物群 (邱占祥,2000); 李華梅等人在紅崖、郝家台等地,確定本層位於松山負極性時,並發現了奧杜威極性事件等 (李華梅,1982; 袁寶印,1996)。我們認為泥河灣層下部應屬更新世早期。由於泥河灣層作為我國更新世早期的標准地層早已聞名於世,因此,盡管在原命名地點———泥河灣村附近該地層出露不全,但我們仍建議把泥河灣層下部定名為泥河灣組,以保持地層命名的連續性。

圖2-10 泥河灣盆地主要代表性第四系地層剖面的劃分與對比

3. 泥河灣層中部 (郝家台組)

本層以棕黃色黏土質粉砂為主,夾灰綠色粉砂質黏土、黃綠色細砂和礫石層,屬河湖相沉積,有人稱之為黃泥河灣層,厚 40 ~50 m。廣泛出露於整個泥河灣盆地,其中以紅崖揚水站剖面中部 (第 4 岩性段)和郝家台剖面上部 (第 3 岩性段)最具代表性。

根據本層中含有我國北方更新世中期動物群的重要分子,如桑乾大角鹿、腫骨鹿、梅氏犀、丁氏鼢鼠、擬布氏田鼠等 (衛奇,1997); 大同西坪一帶本層中所夾火山熔岩及其下伏烘烤層的熱釋光年齡數據在0. 38 ~0. 34 Ma B. P. 之間 (裴靜嫻,1981); 陽原盆地的大黑溝一帶,本層與紅色土水平相變 (袁寶印,1979); 在石匣里後溝和大田窪,本層又與上覆紅色土逐漸過渡; 李華梅等人在紅崖、郝家台、虎頭梁等地,在本層位中發現了哈拉米洛極性事件和布容正極性時 (李華梅,1984; 袁寶印,1996)等,我們認為泥河灣層中部應屬更新世中期。由於泥河灣層中部在郝家台剖面上部出露最為完整,故建議把泥河灣層中部定名為郝家台組。

4. 泥河灣層上部 (虎頭梁組)

本層以棕黃色黏土質粉砂、細砂和礫石層互層為特徵,屬河湖相沉積,厚 40 ~50 m。主要出露於泥河灣盆地中心地區,其中以虎頭梁剖面上部最具代表性。

根據本層中含有我國北方更新世晚期動物群的重要分子,如赤鹿、原始牛、河套大角鹿、野驢和方氏鼢鼠等 (衛奇,1997); 陽原許家窯出土的哺乳動物骨骼的鈾系法測年數據為8. 8 ~11. 41 Ma B. P. (陳鐵梅等,1982); 虎頭梁剖面兩層疊層石的 ESR年齡分別為123 000 a B. P. 和 93 000 a B. P. ,鈾系法年齡為 132 000 a B. P. 和 94 000 a B. P. (夏正楷,1993); 大同盆地許堡水菱鎂礦的14C年齡為 25 850 ± 300 a B. P. (嚴潤娥,1987),陽原盆地大田窪本層中所夾碳酸鈣沉積的14C年齡為 27 700 ± 550 a B. P. ,虎頭梁剖面上部鈣結核的14C年齡為 27 676 ± 745 a B. P. (周廷儒,1991),所夾泥炭層的14C年齡為40 000 a B. P. (周廷儒,1991); 大同西坪一帶本層中所夾火山熔岩及其烘烤層的熱釋光年齡數據在0. 148 ~0. 34 Ma B. P. 之間 (裴靜嫻,1981)等,我們認為泥河灣層上部應屬更新世晚期。由於泥河灣層上部在虎頭梁剖面出露最為完整,故建議把泥河灣層上部定名為虎頭梁組。

Ⅲ 中國地層劃分

中國地層劃分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

我國地質遺跡的六大類型

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鞍山白家墳花崗岩;陝西小秦嶺元古界剖面;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層型剖面;雲南晉寧梅樹村剖面;吉林渾江大陽岔寒武、奧陶系界線剖面;寧夏中寧陸相泥盆系及生物群保護遺址;雲南曲靖陸相泥盆系剖面;廣西桂林南邊村泥盆石炭紀地層界線剖面;新疆吉木薩爾大龍口非海相二疊、三疊系界線剖面;台灣的利吉青灰泥岩剖面;河北原陽泥河灣盆地小長梁遺址。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雲南「澄江動物群」化石產地;新疆奇台縣克拉麥里矽化木森林奇觀;山東山旺中新世山旺組古生物群;遼寧撫順煤田含昆蟲琥珀遺址;山東泰安晚寒武世三葉蟲產地;四川自貢恐龍公園博物館;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質景觀;梵凈山自然保護區;黃山奇峰;贊皇嶂石岩風景名勝區;丹霞山地質地貌景觀區;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觀區;山東馬山石柱群和硅化木群落;五大連池火山地質景觀;雁盪山流紋岩峰林地質景觀區;桃渚流紋岩峰林、石林景觀區;潿州島火山噴發海蝕、海積景觀;天津貝殼堤、牡蠣灘保護區;西沙群島石島的地質景觀;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喜馬拉雅山與現代冰川;貢嘎山冰川公園;西藏羊八井地熱田;西藏的間歇噴泉;雅魯藏布江大峽灣;黃龍九寨溝高寒岩溶鈣化景觀區;織金洞岩溶地質景觀;黃果樹瀑布群地質景觀;桂林岩溶峰林地質景觀;雲南騰沖火山地熱奇觀;雲南路南石林;新疆風蝕地貌景觀——烏爾禾魔鬼城;長江山峽地質奇觀;太魯閣大理岩峽谷;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台灣的泥火山;台灣陽明山地熱景觀;台灣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的地形景觀。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遼寧 大連白雲山莊蓮花狀旋鈕構造;四川松潘甘孜多層次滑脫構造;北京西山的褶疊層構造;陝西藍田鐵爐子活動性斷裂與河道錯位;四川龍門山推覆構造帶與景觀。特大型礦床如廣西大廠錫多金屬礦田;膠東玲瓏—焦家式金礦;欒川南泥湖鉬礦田;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世界「銻都」——錫礦山;白雲鄂博——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贛南鎢礦;湖南柿竹園鎢鉍鉬錫超大型礦床;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阿爾泰偉晶岩;大慶油田;青海察爾汗鹽湖;東勝神木煤田;遼寧海城菱鎂礦礦床。地質災害遺跡如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四川小南海地震堰塞湖遺跡;廣西南丹新州礦采空區塌陷;河北唐山地震;姊歸新灘滑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

Ⅳ 中國的地層是怎麼命名的為什麼有延安組,延長組這些名字是根據什麼來的

確實是隨便命名的,說個故事,看看有多隨便。。。話說,當年地質隊在廣西一帶做調查,要命名一個組,想用一個山的名字,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山。就問當地老鄉:老鄉,那個嶺是什麼嶺啊?老鄉:哪個嶺?結果,因為是方言,地質隊員沒聽懂,就以為那個山就叫那高嶺。。。結果,那個組就叫那高嶺組了。。。這個組就是下泥盆統的那高嶺組但是,據說那個山實際上就姑娘山。。。如果,地質隊員再仔細一下的話,這個組就叫姑娘組了。。。o(╯□╰)o,你怎麼能這么隨便而樓組說的延安組、延長組,就是鄂爾多斯盆地內出漏的侏羅系的地層了,河湖相砂岩,當然就是分別以延安、延長縣命名了,說明,這兩個地方,這套地層出漏最為典型或研究時間較早。話說,樓主西北大學的么?
採納哦

Ⅳ 中生代地層區劃有哪些

《中國地層典》中生代各斷代都進行了地層區劃。由於中生代時期遭受兩次重要的構造運動(即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的作用,致使聯合古陸解體,地層發育較為復雜,加之各斷代對地層區劃的認識不盡相同,因此各斷代地層區劃的框架差異較大(表3-2),彼此間呈現不出其連續性和繼承性。

中生界除南方三疊系和青藏高原、東南沿海的侏羅系、白堊系有海相地層外,大部分為陸相盆地型沉積,部分為沉積—火山岩系,煤系地層、紅色岩系分布廣泛。

三疊系大體以昆侖山—秦嶺為界,其南主要為海相沉積,生物群多屬特提斯型;以北主要為陸相地層(局部地區如那丹哈達嶺有海侵層位),多產北方型植物化石。侏羅系有三種類型:海相型、內陸盆地型、火山盆地型。海相侏羅系分屬兩大沉積區:一是我國西部及西南部的特提斯沉積區,另一個為我國東南沿海的西太平洋沉積區。內陸盆地型沉積主要分布於西部一些大、中型盆地。昆侖—秦嶺以北以河湖相為主,夾煤層,產富縣植物群及延安植物群;昆侖—秦嶺以南主要為紅色碎屑岩系,含鹽類礦產。火山盆地型沉積主要分布於環太平洋區,中、下侏羅統以河湖相為主,夾煤層及中基性火山岩;上侏羅統以火山岩為主,東北北部夾煤層。白堊系也有3種沉積類型:海相或海陸交互相、內陸盆地型、火山盆地型;海相、海陸交互相沉積主要分布於西昆侖、塔里木盆地西端、藏南及台灣東部,在雅魯藏布江一帶發育有復理石沉積、蛇綠岩套和混雜堆積,為典型的洋殼沉積序列岩系;內陸盆地沉積主要分布於西部大、中型盆地和東北松遼、江漢盆地,以河湖相紅色碎屑岩為主,為重要的生油、儲油地層;火山盆地型沉積主要分布於環太平洋帶一些中、小型盆地,以紅色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為主,含熱河生物群和珍稀古脊椎動物及鳥類化石,南方許多盆地發現恐龍蛋化石。

Ⅰ 北疆地層區

該區南界沿中天山向東延至中蒙邊界,西界、北界分別與哈薩克、俄羅斯相鄰。

三疊系 為一套下紅、 上灰綠、 黑色為主的碎屑岩。 下、 中三疊統產以水龍獸—肯氏獸為代表的古脊椎動物群,中、上三疊統含Danaeopsis-Bernoullia植物群;孢粉化石豐富。

侏羅系 下統和中統下部多為暗色岩系和含煤沉積,尤其是中侏羅統下部為我國重要含煤地層,含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中侏羅統上部則逐漸變為紅色沉積,化石較少,主要含少量的古脊椎動物和介形蟲化石;上侏羅統主要以紅色為主及灰、綠等雜色碎屑岩。

白堊系 為一套以紫紅色為主的雜色湖相泥岩沉積,在准噶爾和吐魯番盆地邊緣,上部為細砂質泥岩的河湖及河流相沉積。在阿爾泰及鄰區以南地區缺失白堊系。

Ⅱ 塔里木地層區

該區西與吉爾吉斯斯坦相鄰,北與北疆地層區南界相接,南以昆侖山北緣—阿爾金山斷裂帶為界。

三疊系 與北疆地層區大體相似,但可能有多層海侵夾層,上三疊統含煤。 生物群中未見水龍獸—肯氏獸動物群;上三疊統所含植物具有南、北方植物群的混生現象;兩區孢粉組合基本特徵十分相似,另有多層海相疑源類化石。

侏羅系 下、 中侏羅統是一套含煤沉積,上侏羅統以紅色或雜色層為主。

白堊系 早白堊世發育一套紅色砂礫岩,中白堊世發育海相和海陸交互相的雜色砂岩、泥岩、灰岩含石膏岩層。西昆侖地區僅發育晚白堊世地層;中天山及塔北地區缺失白堊系;南天山缺失晚白堊世沉積;北山地區發育一套紅色夾雜色碎屑岩及含煤地層,中部碎屑岩夾泥岩、泥灰岩及含油層。

Ⅲ 阿拉善—秦祁昆地層區

該區南以木孜塔格峰—昆侖山—瑪沁—瑪曲—南坪—略陽一線,沿東昆侖 西秦嶺南緣斷裂向東與揚子地台北緣斷裂相連,西以卡拉其山口 泉水河 茫崖北 肅北一線至銀根出境到蒙古國,向東與阿爾金斷裂相接,東與鄂爾多斯地層分區沿華北地台南緣斷裂與晉冀魯豫地層區分界。

三疊系 分布廣泛,為典型的活動型沉積,岩石變質程度高。 上三疊統上部為海陸交互相含煤岩系,生物群以北極型和特提斯型相混合為特徵。三疊系在南祁連山發育良好,下三疊統和中三疊統下部為海相沉積,缺失中三疊統上部沉積,生物以菊石類、雙殼類、腕足類為主,具阿爾卑斯生物群特徵;上三疊統為海陸交互相沉積,生物以植物和雙殼類為主,大多數為特提斯區和環太平洋沿岸常見的代表分子。在東昆侖山南坡至秦嶺的狹長區域內,三疊系發育較全,但普遍缺失中三疊統上部沉積;下、中三疊統為海相沉積,上三疊統為海陸交互相、陸相沉積,生物群以混生菊石群為特徵,晚三疊世產有北方型植物。

侏羅系 在祁連山及北部地區甚為發育,全為陸相沉積,分布於一些孤立的山間盆地中。岩性岩相變化急劇,厚度數百米至千餘米。一般下、中侏羅統為含煤建造,中侏羅世早期為本地區主要成煤期,動植物化石豐富;上侏羅統為紅色岩系,為乾旱炎熱氣候下的內陸河湖相沉積,古生物以微體生物為主。在昆侖地區侏羅系不太發育,其特徵與塔里木地層區有些相似;在秦嶺西部香日德、興海及同仁等地為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沉積岩類型,中部的武都、禮縣、略陽、勉縣及漢中一帶只發育下、中統含煤沉積,東部的丹鳳、盧化、南召等地為晚三疊世—侏羅紀地層或局部為淺變質岩組成。

白堊系 在阿拉善地區,早、 中白堊世發育一套紫紅、 雜色砂礫岩夾泥灰岩的山麓—湖相沉積,晚白堊世為紅、雜色碎屑岩的河流—湖濱相沉積;在祁連山地區發育一套紅色碎屑岩,夾泥灰岩、局部夾石膏及含油砂岩或火山岩的河湖相沉積,在隴東、陝西及其以東地區下部為紅色粗砂岩的山麓—河流相沉積,中部為雜色細碎屑砂泥岩河湖相沉積,上部為灰綠、灰黑含煤碎屑岩的湖泊相沉積,局部夾中基性火山熔岩,在大別山地區發育一套鹼性玄武岩—假白榴石響岩,中部為濱湖相火山碎屑岩,上部為紅色碎屑岩河流—沖積扇沉積;在喀喇昆侖地區僅發育中、晚白堊世的紅色灰岩夾砂泥岩,局部有含石膏的海相沉積;巴顏喀拉地區發育次穩定—非穩定型碎屑岩、火山岩為主夾碳酸鹽岩沉積;沿斷裂帶有蛇綠岩分布;在瑪多—馬爾康地區零星分布暗紫紅色粗碎屑岩含煤地層,局部夾石膏層。

Ⅳ 華北地層區

該區西與塔里木地層區相鄰、北與內蒙古—興安地層區的南界相接,南界沿北祁連山—秦嶺—大別山一線與郯廬斷裂相接。

三疊系 本區下—中三疊統下部是一套以紫紅色、 棕紅色細砂岩、 砂質泥岩和泥岩為主的河、湖相沉積,產Pleuromeia-Voltzia植物群和古脊椎動物化石;中三疊統上部至上統主要以灰色、灰綠色砂岩、泥岩為主夾煤層,產Danaeopsis-Bernoullia植物群,並有豐富的葉肢介、介形蟲、雙殼類和孢粉組合。

侏羅系 在陝甘寧盆地,下侏羅統為一套以紫紅色為主的泥岩和砂質岩,底部為砂礫岩,含有豐富的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中侏羅統為一套砂、頁岩互層的含煤或含油地層,富含植物和介形蟲、雙殼類等化石;上侏羅統岩性主要是一套紫灰色、櫻紅色的泥灰岩夾灰黑色頁岩,含雙殼類、腹足類、介形蟲化石。在山西大同、寧武—靜樂兩盆地侏羅系較為發育,特徵與鄂爾多斯盆地類似。冀北—遼西地區侏羅系主要特徵為火山岩及火山沉積碎屑岩很發育。下侏羅統主要為黃色礫岩、黃綠色、灰色砂岩夾粉砂岩、黑色頁岩並夾煤層,植物化石豐富,並有玄武岩、安山岩、安山質角礫熔岩、安山質集塊岩夾凝灰熔岩;中侏羅統為黃褐色、灰白色礫岩、砂岩夾頁岩,含豐富古植物、雙殼類、昆蟲、葉肢介等化石,並伴有灰紫色安山岩,安山質集塊角礫熔岩,安山質礫岩、灰黑色玄武岩;上侏羅統為灰紫色厚層礫岩、安山質礫岩,凝灰質砂岩及紫色泥岩夾灰綠色頁岩等。河北地區的侏羅系在臨城竹壁一帶,上侏羅統臨城組上段中上部為灰、灰綠、灰紫色砂泥岩夾砂礫岩及薄層泥灰岩,下部為灰紫色砂礫岩,含雙殼類、腹足類、介形蟲、孢粉、葉肢介等化石;下段上部為灰褐色砂質泥岩與灰綠色細砂岩夾泥岩為主,產雙殼類化石,中部為磚紅色粗砂岩,下部為灰白、灰紫色砂岩、砂礫岩、礫岩,與下伏三疊系呈不整合接觸。山東地區的侏羅系下統為紫紅色長石砂礫岩、砂岩夾紫色、黃綠色、灰黑色粉砂岩與頁岩,產葉肢介與孢粉化石;中侏羅統以長石砂岩、炭質頁岩為主夾煤層,富含植物化石;上侏羅統上部火山岩非常發育,底部為鈣質頁岩及砂礫岩互層,產魚、葉肢介、介形蟲、雙殼類和昆蟲類等化石。

白堊系 在鄂爾多斯地區下部為一套河湖相紅色碎屑岩夾泥灰岩,上部為湖相灰綠色細砂岩和泥岩,缺失晚白堊世沉積及早白堊世初期地層。在洛陽盆地為一套雜色砂礫岩,局部夾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三門峽盆地白堊系為磚紅色砂質粘土岩夾礫岩。在山西、內蒙古交界地區僅有早白堊世的紅色砂泥岩沉積。在寧河—大港地區,白堊系發育較全,白堊紀早期為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多層沉積岩,中期為雜色細碎屑岩夾油頁岩,晚期為一套河流相磚紅色砂礫岩。在武窪地區缺失白堊紀晚期沉積。在張貴庄—靜海地區,僅有白堊紀晚期河流相碎屑岩。在下遼河地區,僅發育晚白堊世河流相紅色碎屑岩。在遼東地區,發育一套白堊紀中酸性火山岩及灰綠、灰黑色細碎屑岩。在山東,發育一套白堊紀河湖相碎屑岩及中酸或中基性火山岩系。在徐准地區,白堊系下部為灰綠、紫紅色碎屑岩,中部為中基性火山岩夾砂泥岩,上部為紅色砂泥岩。

Ⅴ 內蒙古—興安地層區

該區西部以阿爾金斷裂為界,除那丹哈達嶺地區以外的華北地層區北界以北的地區。

三疊系 在內蒙古及大興安嶺一帶出露很少,研究程度低,僅在白城子地區存在有爭議的下三疊統。在洮安地區,上三疊統交流河組為一套火山碎屑岩沉積。在松遼地區尚未發現三疊系。在小興安嶺—南樓山一帶,下三疊統為灰色、紫色、灰黑色碎屑岩,中三疊統不發育,上三疊統為一套灰黃色、灰綠色、深灰色碎屑岩夾凝灰岩和煤線。在雞西—延吉地區未見三疊系下、中統,上三疊統主要是一套火山碎屑岩。

侏羅系 下侏羅統和中侏羅統下部由暗色岩層或含煤岩層組成,含有 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中侏羅統上部除大興安嶺及其以東地區外,也都變為紅色沉積。上侏羅統由火山岩與暗色沉積岩的互層組成。

白堊系 分布於北北東向的斷陷盆地內,為一套陸相火山—沉積岩。 在大興安嶺及燕山一帶,發育兩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兩套含煤或含油頁岩的沉積岩,下部火山岩為中基性,上部火山岩為酸性,且分布范圍局限;普遍缺失白堊繫上部地層,僅在海拉爾地區發育紅色碎屑岩。在松遼地區,為一套河湖相雜色、紅色碎屑岩,含兩套黑色油頁岩層,缺失下部地層。在張廣才嶺—南樓山地區,早白堊世為沉積—火山岩系,部分盆地含煤。在雞西—延吉地區,早期為一套山麓—河湖相含煤沉積夾凝灰岩,局部地區底部夾海相層;白堊紀晚期為中性火山岩夾沉積岩系。在延吉地區白堊系頂部有紅色碎屑岩和含油頁岩的沉積。

Ⅵ 那丹哈達嶺地層區

該區西部及南部與內蒙古—興安地層區相接,東部及北部與俄羅斯邊境相接,其范圍僅為黑龍江省東北一隅。本區中生代地層為一套海相及海陸交互相地層。

三疊系 在該區內僅發育以海相火山噴發—沉積為主的上三疊統(部分地區為海陸交互相),含雙殼類、牙形石和古植物,屬環太平洋區系。

侏羅系 下侏羅統為深海相沉積; 中侏羅統為陸相夾海相沉積,含北極海區的菊石Arctocephalites;上侏羅統為海陸交互相夾火山岩,含Buchia為代表的北極海區的雙殼類,植物化石與東北地區類似。

白堊系 白堊紀早期為一套海陸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沉積; 白堊紀晚期在局部地區為海相深色碎屑岩夾中酸性火山岩。

Ⅶ 揚子地層區

該區西以龍門山—三江口—劍川—大理—哀牢山—藤條江河與昆侖—滇西為界,北與阿拉善—秦祁昆地層區相接;南以憑祥—橫縣—梧州—窪遠—定南—東鄉—江山—紹興與東南地層區分界。

三疊系 在揚子地區(長江流域主要省份),屬穩定型咸化海沉積,下三疊統及中三疊統發育較完整,上三疊統不全或缺失(僅部分地區發育完整),岩性以淺海碳酸鹽岩為主,碎屑岩為輔,東、西部岩相分帶明顯,早三疊世晚期至中三疊世早期海水普遍咸化,晚三疊世為海相、海陸交互相至陸相含煤沉積,生物群以底棲和底棲半特化類型的雙殼類為主,菊石、牙形石次之,屬特提斯動物區系。在右江地區(江南古陸和雲開古陸之間),屬活動型復理石沉積,三疊系以下、中統為主,局部具有上統。下三疊統由淺海碳酸鹽岩及碎屑岩組成,中三疊統為活動型陸源碎屑濁流沉積和穩定型碳酸鹽岩沉積並存,上三疊統為海陸交互相含煤地層、山前磨拉石和內陸湖相紅層,僅局部見濁流沉積,生物群早三疊世以菊石類為主,中三疊世以雙殼類為主,屬特提斯動物區系。本區三疊紀時期火山活動頻繁。

侏羅系 在四川盆地北緣地帶,除下侏羅統為暗色岩層外,中、 上侏羅統幾乎全部由紅層組成,含有豐富的爬行類動物群和雙殼類、葉肢介、介形蟲等無脊椎動物化石,植物化石稀少,僅發現少量孢粉化石。在昌都—思茅地區,中侏羅統夾有少量海相層,含海生雙殼類化石。在湘中、湘東、贛中地區,侏羅系以陸相沉積為主,夾有半鹹水沉積,上部變為陸相沉積且夾煤線和薄煤層。

白堊系 在揚子地區西部山前地帶,發育巨厚的紅色粗碎屑岩。 在川西雅安地區發育較全,白堊系下部為紅色泥岩、砂質泥岩,上部為紅色砂岩與泥岩互層時夾泥灰岩、鈣芒硝及石膏層。在宜賓地區僅發育中、晚白堊世磚紅色細碎屑岩沉積。在貴州赤水、遵義、都勻、廣西百色、那坡等地,除有山間和斷陷盆地的白堊紀陸源碎屑岩沉積外,其餘廣大地區缺失白堊紀地層。在湘西發育一套山麓相白堊紀紅色粗碎屑岩沉積,中上部夾粗面岩。在東部衡陽等地區發育一套河湖相白堊紀紅色砂泥岩,下部夾玄武岩,局部夾含銅砂岩、石膏層。在廣西南寧地區,中白堊世地層較發育,白堊系下部多由碎屑岩組成,上部在東部主要為火山碎屑岩。在蘇浙皖地區白堊系下部為火山碎屑—中性火山噴發岩系、底部為紅色砂礫岩,中部為中酸性至鹼性火山岩夾沉積岩,上部為濱湖相雜色砂泥岩含石膏、芒硝、岩鹽等。在南雄盆地,白堊系下部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中部為紅色碎屑岩夾灰岩,上部為紅色泥岩。贛州地區僅發育中白堊統,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在永豐地區白堊系下部為碎屑岩、酸性火山岩,上部為酸性火山碎屑岩,缺失中部沉積;康滇地區,為紫紅色砂泥岩,局部地區下部夾灰綠色含銅砂頁岩,上部夾石膏層。在麗江地區缺失白堊系。

Ⅷ 東南地層區

該區范圍北與揚子地層區南界相鄰,南與東南沿海相接,包括浙、閩、粵和桂東、贛南等地。

三疊系 在本區屬穩定型濱淺海碎屑岩相,下統及中統下部發育良好,以濱—淺海相碎屑岩為主,其次為碳酸鹽岩;中統上部地層大部分缺失;上統為海陸交互相含煤碎屑沉積,生物群以雙殼類為主,早、中三疊世屬特提斯動物區系,晚三疊世屬環太平洋動物區系,另含南方型植物群;局部地區晚三疊世時有陸相中酸性火山噴發。

侏羅系 在廣東、 湘南和閩西南地區,下侏羅統下部為海陸交互相沉積,含菊石、 雙殼類等海相化石;中侏羅統以紅、灰、綠雜色碎屑沉積為主,含雙殼類化石;上侏羅統主要發育在粵東和廣西十萬大山地區,前者主要由火山岩組成,後者為碎屑岩。

白堊系 在本區的西部發育紅色碎屑岩夾中—酸性火山岩; 中部的下部為中基性—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上部為紅色碎屑岩夾石膏或泥灰岩、油頁岩;東部早期火山岩發育,晚期轉為正常河湖相沉積。

Ⅸ 西藏地層區

本區北與阿拉善—秦祁昆地層區相鄰,南以雅魯藏布江斷裂帶為界,西至國界,東與揚子地層區相鄰。本區中生代地層以海相及海陸交互相地層為主,夾少量火山岩,陸相碎屑岩通常已變質。

三疊系 在羌塘地區屬穩定地台型沉積; 羌北地區下、 中三疊統出露零星,但研究較詳,上三疊統分布較廣,但研究略差;羌南地區三疊系發育不全,缺失中三疊統上部和上統下部沉積;唐古拉山及左貢地區,缺失下三疊統,僅見中、上三疊統,且以上三疊統為主,中三疊統為淺變質沉積岩系,上三疊統為海相、海陸交互及海相火山—沉積岩系;在昌都—思茅地區,三疊系屬活動型沉積,受條塊相間排列的構造格架控制,呈「帶」狀延展,早、中期有中酸性熔岩、濁流沉積和混雜堆積及蛇綠岩套,晚三疊世的海水廣泛超覆,形成穩定型淺海沉積和海陸交互相含煤沉積,生物群以菊石類和雙殼類為主,屬特提斯動物區系,所含植物為南方型;在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區,三疊系出露於東南部及東北邊緣,發育較完整,在拉薩—波密一帶,下、中三疊統為火山岩和碎屑岩,上統主要為碳酸鹽岩;在班戈、比如—洛隆一帶,為巨厚的變質碎屑岩夾少量火山岩,褶皺復雜,斷層發育,化石稀少。

侏羅系 本區主要由海相沉積組成,包括深海、 半深海和陸棚區及濱海相沉積,含有菊石、箭石、雙殼類、腕足類等各類海相化石,局部地區夾有陸相沉積,含非海相雙殼類、介形蟲等化石。

白堊系 在岡底斯—騰沖地區發育海陸交互相次穩定型含煤碎屑岩、 碳酸鹽岩夾火山岩建造。在措勤—申扎、班戈—拉薩地區早白堊世為淺、深海非穩定型硅質岩、火山岩及泥質碎屑岩建造;騰沖地區缺失。

Ⅹ 喜馬拉雅地層區

該區為雅魯藏布江斷裂帶以南至國界的廣大地區。

三疊系 大致沿瑪旁雍錯以南向東經巴縣銳拉—拉孜—江孜—曲松—德興一線分布,北部為活動型厚度較大的砂泥和火山砂泥濁流沉積,形成呈東西向延伸的沉積條帶;南部為過渡型,岩性單調,厚度較大,夾有火山角礫岩和放射蟲硅質岩,已受中高強度的區域變質作用,生物群以菊石和牙形石為主,屬特提斯動物區系。

侏羅系 下、 中、 上三統齊全,多為正常淺海—半深海碳酸鹽岩和碎屑岩沉積,以珠穆朗瑪峰地區最為完整,厚度最大。東部崗巴地區尚未發現下侏羅統;西部地區基本與珠峰地區一致,出露較全,但下統較薄,碳酸鹽岩成分增多,富含菊石、箭石、雙殼類、有孔蟲類化石。

白堊系 本區發育一套海相沉積,在普蘭—聶拉木地區為淺海穩定型砂泥質及碳酸鹽岩建造;在鷹馬—隆子地區為深海次穩定型硅質岩、碳酸鹽岩、碎屑岩,局部夾火山岩建造;在雅魯藏布江開合帶為淺海、深海次穩定型泥質岩、碎屑岩建造,洋底非穩定型滑塌蛇綠雜岩建造及蛇綠岩。

Ⅺ 南海地層區

本區位於我國東南部海域,包括海南島、西沙及南沙群島等島嶼。僅在海南島東部瓊島縣新昌盆地發現有一套三疊紀灰—深灰色碎屑沉積,含Voltzia-Neuropteridium-Albertia植物組合與歐洲上斑砂統植物相似。

Ⅻ 台灣地層區

本區范圍主要為我國的台灣省及其周邊島嶼。

在脊樑山脈發育晚白堊世的千枚岩夾結晶灰岩、板岩夾砂岩、含礫砂岩;在北港 澎湖地區發育中白堊世海相砂頁岩、灰岩、礫岩和少量玄武岩;其餘地區未見出露。

Ⅵ 中國中三疊統青岩階 (,)

青岩階,是中國中三疊統下部的一個階,由全國地層委員會三疊系工作組於 1999 年 12 月在籌備第三屆全國地層會議的預備會上討論提出,階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層單位 「青岩組」。青岩階與 《國際地層表》中的安尼階大體相當。

經過本課題組 (姚建新等) 研究,取得如下主要進展: 確定了青岩階的層型剖面和界線層型剖面,明確了青岩階底界 (即中/下三疊統界線) 的定義,建立了青岩階內的生物地層序列,獲得了青岩階近底部的同位素年齡,初步確立了中國青岩階的國內外對比關系。

(一) 青岩階層型與界線層型剖面位置

青岩階層型和界線層型剖面選定在貴州省貴陽市以南約 30 km 的青岩鎮旁,剖面沿貴州—惠水的公路邊展布,剖面起點地理坐標為北緯 106°42',東經 26°20' 同時選定了一層型輔助剖面,位於貴州省望謨縣甘河橋村旁的公路邊,剖面的坐標為北緯 106°06',東經 25°11' (圖50) 。

圖50 青岩階層型和輔助層型剖面位置圖

上覆地層 壟頭組灰色薄層灰岩,含腕足類 Mentzelia mentzeli (未詳測)

中國主要斷代地層建階研究項目(2001~2009) 進展與成果

(二) 青岩階層型剖面描述

1. 貴州省貴陽市青岩剖面

青岩剖面的岩石地層,自上而下由壟頭組、青岩組和紫雲組組成。現將其分層岩性特徵和含化石情況分述於下 (圖51) 。

圖51 貴州貴陽青岩階層型剖面圖

中國主要斷代地層建階研究項目(2001~2009) 進展與成果

2 . 貴州望謨甘河橋剖面

望謨甘河橋剖面的岩石地層自上而下由新苑組、紫雲組和羅樓組組成。現將其分層岩性特徵和含化石情況記述如下。

上覆地層 中三疊統新苑組第二段 (未測到頂)

中國主要斷代地層建階研究項目(2001~2009) 進展與成果

中國主要斷代地層建階研究項目(2001~2009) 進展與成果

(三) 青岩階內的生物地層序列

綜合本次課題研究以及前人資料,在青岩階內自下而上可建 4 個牙形石帶和 4 個菊石帶。分述於下:

1. 牙形石帶序列

(1) Chiosella timorensis 間隔帶: 此帶分布於青岩層型剖面上第5 層的底部 (紫雲組上部) —第10層的下部 (青岩組第一段小山灰岩的中下部) ; 在望謨甘河橋剖面上分布於第11 層近頂部 (紫雲組頂部) —第13 層下部 (新苑組第一段的下部) 。本帶的底界以帶化石的首現為標志,與帶化石共生的牙形石有 Neospathos homeri,N. triangularis,N. waageni,Gladigondolella tethydis,Enantiognathus delicatu-lus,Diplododella magnidentata,Cypridodella muelleri,Ellisonia sp. ,Xaniognathus sp. ,Cypridodella sp.等。本帶廣泛分布於我國華南地區,如廣西隆林、靖西,貴州平壩、福錄、羅甸關刀地區等地; 國外的希臘和北美內華達等地均有本帶的存在。

(2) Neogongdolella regale 延限帶: 分布於青岩剖面青岩組第一段小山灰岩底面之上 9. 5 m 處至該帶化石消失處范圍內; 在望謨甘河橋剖面上分布於新苑組第13 層中上部至第16 層范圍內。該帶的底界以帶化石的首現為標志。共生的牙形石有 Neospathos homeri,N. triangularis,Chiosella timorensis,Gladigondolella tethydis,Enantiognathus delicatulus,Diplododella magnidentata,Cypridodella muelleri,Elli-sonia sp. ,Xaniognathus sp. ,Cypridodella sp. 等。本帶廣泛分布於我國雲南開遠,貴州紫雲,西藏聶拉木和阿里等地區。

(3) Neogongdolella bifurcata 延限帶: 本帶分布於青岩組的中上部,其底界以帶化石的首現為標志。本帶在層型剖面上的豐度和分異度均較低,與其共生的牙形石僅有 Enantiognathus ziegleri 等。

(4) Neogongdolella constricta-Paragongdolella excelsa組合帶: 本帶分布於青岩組的上部,其底界以組合帶的兩個帶化石的首現為標志。與帶化石共生的牙形石有 Gladigongdolella tethydis,Neogongdolella bidentata,N. bifurcata,N. cornuta,N. nevadensis,Nicoraella germanica 等。與其共生的還有菊石 Ptychites rugifer,Malletoptychites,Protrachyceras ladinum 等。

2. 菊石生物地層序列

(1) Leiophyllites-Hollandites組合帶: 本帶主要分布於青岩剖面青岩組第一段和望謨甘河橋剖面新苑組第一段。本帶主要組合分子有 Leiophyllites angustus billicus,L. anshunensis,Hollandites yangbunaen-sis,Balatonites sp. ,B. multisulcatus,Huishuites elliptica,H. cf. bifis,Japonites sp. ,Judicartes primoridi-us,Danubites insulcus,Paracrochordiceras sp. 等。

(2) Nicomedites 延限帶: 本帶分布於青岩剖面青岩組第一段營上坡灰岩中,與帶化石共生的菊石有 Beyrichites chingyenensis 等種。

(3) Paraceratites binodosus 延限帶: 本帶分布於青岩剖面青岩組第二段雷打坡頁岩中。與帶化石共

中國主要斷代地層建階研究項目(2001~2009) 進展與成果

在本項目課題研究過程中,在貴州望謨甘河橋輔助層型剖面中,在新苑組底部發現一層厚6.1m的中厚層晶屑凝灰岩,其下0.5m即是牙形石Chiosellatimorensis的首現點位。在該晶屑凝灰岩中採集了25kg同位素測年樣品,經室內分析處理,精選出約200粒清晰透明的鋯石,採用SHRIMPU-Pb法分析測試,獲得主體鋯石群的206Pb/238U加權平均年齡為(239.0±2.9)Ma的年齡值(圖52)。玻屑凝灰岩中主體鋯石群的206Pb/238U年齡數據呈正態分布(圖53),顯然,(239.0±2.9)Ma的主體鋯石群代表了玻屑凝灰岩中鋯石的結晶年齡。

圖52 玻屑凝灰岩(ZGH37F)鋯石一致線圖

(六) 青岩階的國內外對比

中國中三疊統青岩階與 《國際地層表》中的安尼階 (Anisian) 大致相當。在國內,與青岩階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層單位有: 貴州右江地區的新苑組或百逢組、關嶺地區的狹義關嶺組,滇西地區的河灣街組,上揚子地區的雷口坡組,下揚子地區東馬鞍山組或周沖村組,藏東地區的瓦拉寺組,珠峰地區的賴布西組下部,南祁連山地區的郡子河組等。

目前國際上安尼階的 GSSP 尚未確定。2000 年前後,國際上曾將羅馬尼亞 Dobrugea 北部的 DesliCaira剖面作為安尼階底界界線層型的唯一候選剖面,並提出以牙形石Chiosellatimorensis的首現作為該界線的定義,同時指出,菊石Japonites、Megaphyllites和Paracrochordiceras的首現也可作為該界線的識別標志。但因該界線工作組內對於界線定義標志存在不同意見,使安尼階的GSSP至今未能確定。從中國幾條剖面的研究進展看,選擇牙形石C.timorensis作為界線的定義是合適的,而且在中國的幾條剖面上(貴州貴陽青岩剖面、貴州望謨甘河橋剖面、貴州羅甸邊陽鎮關刀剖面等)不僅均存在標志化石,而且安尼階(青岩階)內牙形石生物地層序列以及菊石帶序列發育均較完整;更重要的是,目前在望謨甘河橋剖面和關刀剖面均在安尼階(青岩階)底部附近發現一層「綠豆岩」(晶屑凝灰岩),經采樣分析處理,挑選出豐富的原生鋯石,甘河橋樣品採用SHRIMP206Pb/238U法測試,獲得主體鋯石群的加權平均年齡(239.0±2.9)Ma;關刀剖面的樣品,採用U/Pb法測定,獲得年齡值為(247.2±0.4)Ma;在廣西平果太平剖面的同層位所獲鋯石測得年齡為(247.2±0.6)Ma。因此,中國這幾條青岩階(安尼階)剖面可作為將來爭取該階界線層型(GSSP)的重要候選剖面。

圖53 玻屑凝灰岩(ZGH37F)鋯石206Pb/238U年齡直方圖

Ⅶ 中國年代地層概述有哪些

年代地層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在一個較長時期內處於一種部分專家的個人行為,缺乏統一的組織、明確的目標、長遠的規劃和周密的計劃。雖然早在20世紀30年代(或更早)就有專家、學者命名了中國自己的一些統級單位,以後又陸續建立了一些中國區域性的階,但這些單位(尤其是階級單位)幾乎都未經過深入研究,其界線、定義及層型剖面均未經嚴格確立,所依據的生物地層序列多未達到精度要求,而且所建階大多是由與其層位相當的岩石地層單位名稱直接轉換而來的。同時,由於過去普遍受統一地層劃分原則的影響,加之不同學者、專家對階的內涵認識不盡相同,因此出現同段地層多種劃分方案和命名系統的現象,反映出我國在過去一個較長時期內,在年代地層劃分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隨意性和無序狀態,廣大地層工作者在應用時,只能各取所需,而無統一標准可循。本次編典,曾試圖經過各斷代的綜合研究、清理和總結,建立起適用於中國地層實際的分階序列。但由於各斷代專家對此意見不盡一致,結果是:部分斷代總結出了擬在我國推行的分統劃階方案,如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和二疊系等;而其他斷代基本上都是沿用國際地層委員會推薦的劃分方案,如志留系、泥盆系、侏羅系、白堊系。
20世紀70年代末後,國際地層委員會加速推進建立全球標准地層系統,加強全球性的建階和確立各階底界的「全球層型剖面和點」(GSSP)的研究工程。為適應國際上的這一趨勢,發揮我國地層發育的優勢,積極參與建立全球標准地層的工作,從8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部分專家出於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開始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建階及其界線層型的研究,並相繼取得重大成果。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廣大地層工作者熱切盼望在我國開展系統的建階工作。至2000年我國第三屆全國地層會議召開前,第二屆全國地層委員會多次召開不同規模的專家討論會,商討此項工作,並於1999年12月專門召開了第二屆全國地層委員會各斷代工作組工作會議(各斷代還邀請了部分非工作組成員的專家與會),共同研究全國范圍內的建階問題。經過充分討論,多數專家取得共識,認為,中國地域遼闊,在全球地質發展歷程中處於重要位置,各地質歷史時期地層的發育及其所含生物化石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多樣性,在世界范圍內是罕見的。因此,建立我國自己的一套區域性年代地層劃分對比標准不僅可能,而且很有必要。這與國際上建立全球年代地層標准並不矛盾。正如《國際地層指南》(2000,第二版中文版,第56頁)指出的:「全球標准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中的單位,只有當它們以完整的、詳細的地方或區域地層學為依據時,才是有效的。因此,藉助地方或區域地層表是達到統一的全球單位的途徑,對於階和統尤其如此。而且這個級別的區域單位可能一直是需要的,無論它們是否與全球標准單位嚴格相符」。同時也強調了「建立地方或區域年代地層單位的原則應與建立全球標准年代地層單位的原則一致」。經過各斷代工作組專家們的充分醞釀,分別提出了各自的分統劃階方案,並根據我國中生代以後陸相地層極為發育和連片分布的特點以及我國各項地質工作的實際需要,還首次試建了我國自三疊系至第四系陸相地層區的分階序列。自此,我國有了第一個完整的年代地層單位體系,形成了《中國區域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此方案在第三屆全國地層會議上獲得通過,並經主管部門批准,在全國范圍內試行。毋庸諱言,本次集中系統建階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即除少數階已進行深入的界線層型研究,並已被國際地層委員會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批准為全球層型剖面和點(GSSP)外,大多數都未達到正式建階的要求。為彌補這一缺陷,在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全國地層委員會目前正組織全國各斷代的有關專家,對表中所建階按《國際地層指南》關於建階的「准則」分期分批地開展專題研究,以提高其成熟度。
以下按宇、界、系、統、階的順序簡述我國在年代地層單位劃分方面的沿革情況及本次編典各斷代採用的劃分方案;最後,以對比表的形式分別列出本次編典採用的方案和全國地層委員會主編的方案以及國際地層委員會最新推薦的全球劃分方案,以顯示其間的劃分變化和彼此間的對應關系。

Ⅷ 地層區劃的中國地層分區

根據地層區劃的原則和方法,分析中國地層發育和構造發展特徵,特別是自古生代到三疊紀這一主要階段的古構造和古地理,可以將中國分為5個地層大區(如圖)。這些大區的命名和歸屬應該同古生代和三疊紀古大陸的全球性位置拼合聯系起來扛慮。各個大區之間的界線大都是古大陸邊緣之間的對接消減界線。 見圖1,Ⅴ。它的中國部分,從構造上看,很可能代表太平洋西部或亞洲大陸東緣的地塊和地體,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不同時期,達到現在的位置。自北而南,可以分出:(17)興凱地層區,實際上是興凱-錫霍特阿林地區的一部分;(18)華夏地層區,或稱閩浙地層區,基底是元古界陳蔡群和建甌群等,范圍延伸到東海;(19)台灣地層區,代表華夏地層區的東側邊緣帶,由於地層不全,發育特殊,暫劃為獨立的地層區。
關於地層亞區的劃分,在廣大的古陸,如塔里木、華北和揚子等區,主要根據是大陸內部各類盆地,大陸近邊緣不同性質的陸棚以及裂陷槽等;在大陸邊緣區造山活動帶,主要依據是各類小型地塊和構造岩相帶的展布。
參考書目 王鴻禎:論中國地層分區,《地層學雜志》,2卷2期,1978。

Ⅸ 多重地層劃分

(一)岩石地層劃分

塔里木盆地中西部台地相區(包括柯坪地層分區和塔克拉瑪乾地層分區)和東部斜坡盆地相區(即庫魯克塔格-塔東地層分區)分別採用了完全不同的岩石地層單位系統。

1.柯坪地層分區和塔克拉瑪乾地層分區

塔里木盆地中西部寒武系主要為一套淺水台地相碳酸鹽岩沉積,其中柯坪、巴楚露頭區地表剖面和廣大覆蓋區鑽井剖面都採用同一套岩石地層單位系統, 自下而上劃分為下寒武統玉爾吐斯組、肖爾布拉克組、吾松格爾組和沙依里克組, 中寒武統上部阿瓦塔格組,中寒武統上部—上寒武統丘里塔格組。 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1)玉爾吐斯組(Є1y)

玉爾吐斯組由錢建新、肖兵(1984)創名, 為原肖爾布拉克組下部產大量小殼化石的含磷層段,層型剖面位於阿克蘇西南約80km的烏什縣蘇蓋特布拉克之南的玉爾吐斯山。岩性為深灰、灰色中薄層粉晶灰岩、瘤狀灰岩及白雲岩夾灰黑、黃綠、淺紫紅色頁岩,底部為淺紫紅色中薄層泥岩與灰黑色中薄層磷質硅質岩互層,與下伏上震旦統奇格布拉克組淺灰色白雲岩假整合接觸,厚11~35m。化石以較豐富的管殼類、開腔骨類、原始牙形石、軟舌螺等多門類小殼化石為特徵, 另有少量疑源類及個別疊層石、古介形類。小殼化石分為下部Anabarites-Protohertzina帶和上部Paragloborilus-Lapworthella-Cambro-clavus帶, 時代為早寒武世梅樹村期。

本組主要出露在柯坪地層分區的阿克蘇肖爾布拉克, 烏什縣奇格布拉克、尤爾美那克和蘇蓋特布拉克一帶;覆蓋區僅有巴楚地層小區的和4井、同1井鑽遇並分出,岩性分別為紫紅色硅藻岩和紫紅色砂泥岩,均含個別小殼化石,厚度分別為29m和34m。方1井因含有小殼化石Zhijinites而可以肯定存在本組,但與肖爾布拉克組難以劃分開。阿克蘇肖爾布拉克剖面該組底部為紫紅色薄層硅質岩夾細晶白雲岩,下部為灰色、深灰色磷塊岩與黑及雜色泥頁岩不等厚互層,上部為灰色、淺灰色中薄層泥晶白雲岩、細晶白雲岩夾雜色頁岩, 厚18.6m。

(2)肖爾布拉克組(Є1x)

肖爾布拉克組由地質部第十三大隊張振華、王景斌等(1958)創名的肖爾布拉克岩系演變而來, 新疆區域地層表 (1981)正式命名肖爾布拉克組, 層型剖面位於烏什縣南部3082高地附近。 肖爾布拉克組一名及其含義經過幾次釐定以後, 現稱的肖爾布拉克組代表下寒武統底部含硅磷層段玉爾吐斯組之上, 三葉蟲開始出現及其以上的一套碳酸鹽岩沉積。岩性為灰、深灰色細晶白雲岩、藻白雲岩及硅質白雲岩, 與下伏玉爾吐斯組整合接觸, 在保存完整時厚度約為150~200m。化石以三葉蟲為主, 另有個別腕足類、小殼化石及古介形類。三葉蟲自下而上分為3個帶:Shizhudiscus帶, Ushbaspis帶和Kepingaspis-Tianshanocephalus帶;小殼化石為Calcihexactina帶;古介形類為Liangshangella組合。時代為早寒武世筇竹寺期至滄浪鋪期早期。

本組出露范圍與玉爾吐斯組一致,在覆蓋區的分布較玉爾吐斯組廣泛,遍及塔北、巴楚和塔中地層小區。 肖爾布拉克剖面本組岩性下部為灰、深灰色中層塊狀含硅質結核白雲岩, 中部為灰色中厚層中—細晶白雲岩夾藻紋層白雲岩,上部為灰、淺灰色中層亮晶白雲岩夾砂屑 (藻屑)白雲岩, 全組厚146.4m。覆蓋區井下本組岩性與肖爾布拉克剖面相似,主要為一套泥晶白雲岩,無明顯分段現象, 巴楚地層小區常夾膏質雲岩,厚50m(塔參1井)至204m(和4井)。

(3)吾松格爾組(Є1w)

吾松格爾組由新疆地質局區測大隊張太榮(1973)創名,相當於地質部第十三大隊所定(1963)的阿瓦塔格岩系的下部,層型剖面位於烏什縣南吾松格爾山。本組厚90~287m,岩性主要為白雲岩夾灰岩及泥岩, 以顏色雜(杏黃、灰紅、灰色)、泥質和白雲質高(泥質白雲岩、白雲岩泥岩)為特徵而區別於下伏肖爾布拉克組,並與之整合接觸。化石僅發現三葉蟲,產於底部,可劃分出Pakannia帶,該帶一般限於滄浪鋪期, 因此本組時代應為早寒武世滄浪鋪期中晚期。

本組出露及分布與肖爾布拉克組相同,岩性基本一致,覆蓋區有英買36井、和4井、塔參1井等井鑽遇,但在巴楚地層小區夾較多的膏質雲岩、膏岩及膏鹽岩;厚90m(康2井)至287m(和4井)。

(4)沙依里克組 (Є1sh)

沙依里克組由張太榮等(1973)創名,成守德(1979)發表,相當於地質部第十三大隊所定(1956)的阿瓦塔格岩系的中部,層型剖面位於柯坪縣東北約50km處的沙依里克附近。據建組時的定義,本組由下部的灰色、深灰色燧石灰岩夾礫狀、竹葉狀灰岩和上部的淺灰色、灰色燧石條帶灰岩及黃、紫紅色泥灰岩組成。

成守德 (1985)、周志毅等(1990、2001)、項禮文等 (1999)採用了這種劃分, 而張師本等 (1991)、趙治信等 (1997)和杜品德等 (2007)在對阿克蘇肖爾布拉克剖面進行劃分時,將相當於原劃分的沙依里克組上部劃入阿瓦塔格組,相當於原劃分的吾松格爾組上部劃入沙依里克組。本次對肖爾布拉克剖面和塔克拉瑪乾地層分區的鑽井剖面作統一劃分時認為,前人對於沙依里克組的劃分,不盡統一, 為便於露頭剖面和鑽井剖面的識別和對比,對該組進行重新釐定。新釐定後的底界與原始定義相同,頂界則採用了張師本等(1991)的意見,沙依里克組僅限於一套灰色、深灰色泥—細晶灰岩、藻灰岩、礫狀灰岩或灰岩夾白雲岩,灰岩與白雲岩互層和灰質白雲岩、白雲岩。下與吾松格爾組整合接觸。厚度穩定在40~50m,僅有1口井厚度在40m以下(塔參1井,27m), 最厚53.3m (肖爾布拉克剖面)。釐定後的本組岩性以灰質高為特徵,厚度穩定,露頭區與覆蓋區可以作很好的對比,鑽井剖面本組自然伽馬曲線以微齒狀低值為特徵,是塔里木盆地中西部台地相區一個較好的劃分對比標志層。化石有三葉蟲Kunmingaspis-Chittidilla帶,時代暫定為早寒武世龍王廟期。本組出露與分布范圍同吾松格爾組。

(5)阿瓦塔格組(Є2a)

阿瓦塔格組由地質部第十三大隊馬庫林(1957)命名的阿瓦塔格岩系演變而來,新疆區測大隊 (1974)命名的阿瓦塔格群相當於該岩系的頂部, 限於一套淺海潟湖相膏鹽和白雲岩沉積。 1981年,《中國地層·中國的寒武系》 因其岩性單一,改稱阿瓦塔格組。層型剖面位於烏什縣北部2653高地南5km處。本組岩性主要為白雲岩夾膏鹽岩、含膏(石鹽)假晶泥岩、頁岩、泥質粉砂岩, 巴楚地層小區井下膏鹽岩發育, 以灰和灰白色調為主,露頭區以磚紅色為主的雜色調。隨著上述沙依里克組頂界下移,本組底界也相應下移,置於杏黃、紫色泥質白雲岩之底,下與沙依里克組為整合接觸。本組可分為上、下兩段,露頭剖面下段以雲質泥岩、泥—粉晶雲岩為主,夾砂-礫屑雲岩;上段為泥—粉晶雲岩、雲質泥岩夾藻紋層雲岩,覆蓋區井下剖面下段發育膏鹽岩,上段以雲岩為主。下段厚度多為150~230m,最薄為塔參1井(59m),最厚為和田1井 (332.5m); 上段厚度多為100m左右,少數在200m以上,最薄為74.4m (肖爾布拉克)。本組化石稀少,主要為疑源類, 曾在烏什縣蘇蓋特布拉克東北剖面中發現三葉蟲Kunmingaspis和Chittidilla, 時代暫定中寒武世毛庄期至徐庄期。本組出露與分布范圍同沙依里克組。

(6)丘里塔格組 (Є2-3q)

丘里塔格組由地質部第十三大隊馬庫林等 (1957)命名的丘里塔格岩系演變而來,相當於原丘里塔格群下亞群、下丘里塔格群或下丘里塔格組。張太榮等 (1964)命名丘里塔格群,並分為上、下兩亞群,其時代分別為早奧陶世和晚寒武世至早奧陶世。此後,《新疆古地理圖集》 (1988)、《新疆古生界 (上冊)》 (1990)、張師本等 (1991)均稱丘里塔格群下亞群和上亞群,周志毅等 (1990, 2001)則稱下丘里塔格群和上丘里塔格群。張師本等 (2004)改稱下丘里塔格組和上丘里塔格組,賈承造等 (2004)引用。經過鄧勝徽等 (2005, 2006)研究和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塔里木盆地奧陶系統層會議紀要》確認,原丘里塔格群上亞群已進一步分為蓬萊壩組、鷹山組和一間房組 (或大灣溝組),時代修訂為早奧陶世至中奧陶世達瑞威爾期。筆者認為, 既然張師本等 (2004)改名的上丘里塔格組已不復存在,與此相對應的下丘里塔格組也不宜繼續使用;提出用丘里塔格組一名替代原下丘里塔格組、下丘里塔格群或丘里塔格群下亞群。丘里塔格組以灰色調的巨厚白雲岩為特徵,岩性為灰白至深灰色層紋狀微—細晶白雲岩,常含燧石條帶及團塊,夾疊層石白雲岩和殘余鮞粒、砂屑、藻屑白雲岩及竹葉狀礫屑白雲岩,下與阿瓦塔格組為整合接觸。本組厚度變化較大, 自317.3m (肖爾布拉克剖面)至1732m (塔參1井),一般為500~700m。化石僅見少量牙形石Teridontus nakamurai, T. gracilis, T. reclinatus,T. erectus和三葉蟲Saukiidae; 時代暫定為中寒武世張夏期至晚寒武世。本組分布范圍較寒武系其他各組要廣, 巴楚露頭區也有出露。

2.庫魯克塔格-塔東地層分區

庫魯克塔格-塔東地層分區, 即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寒武系主要為一套斜坡-盆地相碳酸鹽岩夾泥岩沉積,下部常夾硅質岩及火山岩。露頭區和覆蓋區基本上採用同一套岩石地層單位系統, 自下而上為下寒武統西山布拉克組和西大山組, 中寒武統莫合爾山組,上寒武統突爾沙克塔格群 (大部),其中本分區南部卻爾卻克-塔東地層小區下寒武統無法劃出西山布拉克組和西大山組,用雅爾當山組代替。

(1)西山布拉克組 (Є1x)

西山布拉克組由新疆地質局722隊 (1957)命名的西山布拉克統演變而來, 高振家等 (1984)正式命名西山布拉克組,相當於西山布拉克統的下部,層型剖面位於尉犁縣辛格爾西大山。岩性底部為黃褐、灰黑色含磷硅質岩,下部為灰綠色基性火山岩, 中上部為黑色硅質岩;下與震旦繫上統漢格爾喬克組假整合接觸;厚37~130m。化石僅有個別腕足類Lingulella sp.和海綿骨針Protospongia sp.,時代推測為早寒武世。本組主要分布在辛格爾地層小區露頭區西大山、莫欽庫都克和蘇蓋特布拉克、喬龍庫都克和羅欽布拉克一帶。

(2)西大山組 (Є1xd)西大山組由地質部第十三大隊朱慶順 (1958)命名的西大山岩系演變而來, 新疆地質局區測大隊胡樹榮 (1965)正式命名西大山組;層型剖面位於尉犁縣辛格爾西大山。岩性為灰、灰黑色灰岩、泥灰岩夾頁岩、鈣質砂岩及白雲質灰岩;下與西山布拉克組整合接觸;厚60~80m。化石有三葉蟲、古杯類和腹足類,三葉蟲自下而上分為3個帶: Ush-baspis(=Metaredlichioides)-Chengkouia帶, Tianshanocephalus帶和Arthricocephalus-Chan-gaspis帶, 時代為早寒武世。本組分布范圍同西山布拉克組。

(3)雅爾當山組 (Є1y)

雅爾當山組由周志毅等 (2001)創名,層型剖面位於若羌縣雅爾當山。層型剖面的岩性底部為含礫白雲質岩屑砂岩,下部為深灰色厚層狀白雲岩、黑色硅質岩及暗黃、灰綠色輝長輝綠岩,上部為黑色硅質岩、硅質頁岩夾白雲岩及白雲質灰岩;下與前寒武系為假整合接觸;厚54.47m。化石主要為小殼類、海綿骨針、腕足類和三葉蟲碎片以及疑源類,時代為早寒武世。塔東覆蓋區有多口鑽井 (塔東2井、英東2井等)鑽遇了雅爾當山組,其岩性為深灰—黑灰色灰質泥岩、硅質泥岩、雲質泥岩,夾含泥雲岩,含泥灰岩、硅質粉晶雲岩及細砂岩,厚60~99m,僅米蘭1井超過百米,達119m。

(4)莫合爾山組(Є2m)

莫合爾山組由新疆地質局722隊鄧自華等(1957)命名的莫合爾山統演變而來,新疆地質局區測大隊吳文奎等 (1965)改稱莫合爾山組, 層型剖面位於尉犁縣辛格爾莫合爾山。關於莫合爾山組的定義,尤其是其與上覆突爾沙克塔格群界線的劃分和與船形山組的關系前人曾有不同意見。本書採用周志毅等 (1990, 2001)的意見,將莫合爾山組限於整個中寒武統,將淺水相的船形山組作為深水斜坡相莫合爾山組下部的相變處理。根據這個定義,露頭剖面的莫合爾山組的岩性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深灰、黑色砂質泥質白雲岩夾泥岩、灰岩及硅質岩,僅產個別小殼化石,與其相當的船形山組為灰白色、灰色中—厚層灰岩及頁岩,含豐富的三葉蟲。上部主要為灰黑色、灰紫色薄—中厚層灰岩夾少量灰褐色鈣質頁岩,三葉蟲化石豐富,可分為5個帶。覆蓋區莫合爾山組的岩性泥質普遍較高,為一套深灰、黑灰、灰黑色灰質泥岩夾泥質灰岩、泥灰岩、雲岩或兩者不等厚互層,難以分出上下兩部分。本組與下伏西大山組或雅爾當山組均為連續沉積,在辛格爾小區本組厚度 (211.7~336.3m)較卻爾卻克-塔東地層小區(90~185m)大。據所含化石可確定其時代為中寒武世。

(5)突爾沙克塔格群 (Є3—O1tr)

突爾沙克塔格群由諾林 (1932)命名的突爾沙克塔格建造演變而來,新疆地質局區測大隊 (1965)改稱突爾沙克塔格群,層型剖面位於尉犁縣辛格爾烏雷吉茲塔格南4km。吳文奎等 (196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域地層表編寫組 (1981)、成守德等 (1990)等曾改稱突爾沙克塔格組,筆者認為該岩石地層單位跨寒武系和奧陶系,稱突爾沙克塔格群比較合適。鍾端等 (1991)曾將該群分解為突爾沙克塔格組 (上寒武統)和金龍溝組(上寒武統至下奧陶統,庫魯克塔格北區,相當於辛格爾地層小區)或白雲崗組 (上寒武統至下奧陶統,庫魯克塔格南區,相當於卻爾卻克-塔東地層小區),筆者認為金龍溝組或白雲崗組與其下伏突爾沙克塔格組岩性特徵不易劃分,仍沿用突爾沙克塔格群為好。本群岩性為灰—灰黑色薄—厚層泥晶灰岩、泥質灰岩、砂 (生)屑灰岩、白雲岩夾鈣質泥頁岩; 與下伏莫合爾山組、上覆黑土凹組或巷古勒塔格組均為整合接觸, 厚139~631m,一般為200m左右。化石主要有三葉蟲和牙形石, 其時代為晚寒武世至早奧陶世, 以牙形石Cordylos lindstromi帶的始現作為奧陶系與寒武系的分界。據此標准, 露頭剖面因有化石控制, 比較容易劃分, 寒武系的頂界距突爾沙克塔格群頂界為12~459m; 覆蓋區鑽井剖面因極少有化石產出, 奧陶系/寒武系界線暫時依據自然伽馬曲線由低值較平直至高值波形變化處劃定, 寒武系的頂界距突爾沙克塔格群的頂界一般為50~134m, 只有庫南1井較大, 達325m。

(二)年代地層劃分

2001年, 全國地層委員會公布了寒武系3統10階的年代地層劃分方案。從2005年起至今, 在國際地層委員會公布的國際地層表中, 寒武系都採用了4統10階的年代地層劃分方案。早在1995年, 現任國際地層委員會寒武系分會主席、全國地層委員會寒武系學科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彭善池教授通過對我國斜坡相寒武系的研究, 首次提出了4統9階的劃分。實際上, 國際地層表中寒武系4統10階的框架主要採納了彭善池的研究成果。 2008年,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出了中國寒武系斜坡相和台地相的9個階和10個階的劃分對比方案, 斜坡相採納了國際地層表中4個統的劃分方案, 台地相沿用了全國地層委員會 (2001)3個統的劃分方案 (表1-1-1)。這是當前我國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最新的方案。筆者參考上述國際國內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最新研究成果, 提出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方案。該方案將塔里木盆地的寒武系分為中西部台地相和東部斜坡-盆地相兩種類型, 前者包括柯坪地層分區和塔克拉瑪乾地層分區,後者包括庫魯克塔格-塔東地層分區。它們與國際、國內最新年代地層劃分標准以及全國地層會議(2001)發布的方案對比見表1-1-2。

表1-1-1 中國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及與國際劃分標准對比表

表1-1-2 塔里木盆地寒武紀岩石地層單元對比表

考慮到我國寒武系4統的方案全國地層委員會至今沒有公布, 本書仍按全國地層委員會(2001)發布的3統劃分,但斜坡相9個階的劃分, 全國地層委員會在相關文件中已經採用, 本書也採用。

(三)生物地層劃分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生物化石以三葉蟲最為重要,其他還有小殼化石、牙形石、古介形類和疑源類。本書按照中西部台地相區和東部斜坡-盆地相區進行化石帶和組合的劃分,並分別與中國淺水相和斜坡相的標准劃分作了對比 (表1-1-3)。

圖1-1-2 卻爾卻克-塔東地層小區露頭區基準剖面(雅爾當山剖面)綜合柱狀圖

表1-1-3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化石帶(組合)與國際、國內地層標准對比表

塔里木克拉通寒武紀—奧陶紀原型盆地與岩相古地理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哪些地層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英國和德國信新教 瀏覽:238
為什麼老打擊伊朗 瀏覽:390
矽谷在印度投資多少錢 瀏覽:673
義大利在哪裡買珊瑚 瀏覽:106
印度種族相差多少 瀏覽:302
2021義大利杯冠軍是哪個隊 瀏覽:546
中國哪個城市雅閣最多 瀏覽:566
起源於中國的狗狗有哪些 瀏覽:140
生蚝海鮮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875
印度的雞肉怎麼去皮 瀏覽:492
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380
伊朗駐歐佩克代表什麼 瀏覽:833
中國男籃奧運落選賽哪裡看 瀏覽:709
東京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穿的衣服叫什麼 瀏覽:118
綠茶在英國怎麼說 瀏覽:395
越南人自己怎麼做水泥 瀏覽:725
中國哪個省種櫻桃 瀏覽:632
印尼晚上可以做什麼兼職 瀏覽:43
英國炸魚薯條多少錢 瀏覽:648
英國總共有多少運輸機 瀏覽: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