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優勢礦產資源及分布
西南地區優勢礦產資源有磷、鈦、釩、銅、鉛、鋅、鋁、金、錫、鉑族、汞、天然氣、鍶、煤、鹽、硫鐵礦、鹽湖鋰、硼、高溫地熱、芒硝和工藝水晶等38種,詳見優勢礦產資源表2-3。其資源優勢表現為: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大、位居全國前3位,有的甚至位居世界第1位(四川的鈦、貴州重晶石)、第3位(四川的釩)和第9位(雲南的鉛鋅);具有較雄厚的產業基礎,采選冶技術較先進;礦產品質量好,在國內外礦產品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佔有一定份額;市場前景廣闊,具有較強的獲利能力;後備資源充足,資源潛力大。優勢礦產分布特徵如下:
表2-1 西南地區礦產類型及礦床規模 單位:個
註:鈾礦未統計。
表2-2 西南地區儲量名列全國前五位的礦種排序
表2-3 西南地區優勢礦產資源
1)鐵礦:鐵礦資源豐富,保有儲量95.6×108t,約佔全國20%,集中分布在四川西昌—攀枝花—雲南昆明—新平一線。交通條件較好,有利於開發利用。在貴州水城、赫章等地也有部分鐵礦賦存。其中攀西地區釩鈦磁鐵礦是全國僅次於鞍(山)-本(溪)鐵礦的第二大鐵礦區。
2)釩、鈦礦:釩、鈦礦以伴生方式富集於釩鈦磁鐵礦中,集中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市,釩鈦磁鐵礦保有儲量達68×108t,其中五氧化二釩保有儲量1500×104t,佔全國總儲量的64%,居世界第4位;二氧化鈦保有儲量5.6×108t,約佔全國總儲量的95%,居世界第1位。此外,在雲南錄勸地區砂鈦礦分布廣泛。
3)錳礦:西南地區錳礦資源豐富,約2×108t,佔全國總儲量的28%。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優質錳礦,是我國發展鋼鐵工業的重要資源。主要分布在雲南鶴慶、硯山,貴州遵義、松桃,四川漢源,重慶城口、酉陽等地。
4)鉻礦:鉻礦是重要的戰略物資,西南地區鉻礦儲量約佔全國總儲量的33%。主要分布在西藏羅布莎、東巧、依拉山等地。
5)銅礦:銅礦在西南地區具有悠久的開采歷史,保有儲量1300×104t,約佔全國總儲量的30%。主要分布在西藏江達、日喀則,雲南東川、大姚、新平,四川會理、甘孜等地。
6)鉛、鋅礦:西南地區鉛、鋅礦資源豐富,鉛鋅金屬保有儲量2275×104t(其中鋅1693×104t,鉛582×104t),約佔全國的20%。鉛鋅礦大多伴生有鍺、鎵、銦、鎘、銀、鈷、鉈、鍶、硫等10多種元素,經濟價值較高;集中分布在雲南蘭坪,四川攀西—貴州六盤水。
7)錫礦:錫礦不但是西南地區而且是我國的優勢礦產資源,具有悠久的開采歷史,在我國經濟建設中起有重要作用。其儲量約佔全國總儲量的40%。主要分布在滇東南個舊、蒙自、馬關,滇西騰沖、梁河、雲龍和川西南會理等地。
8)汞礦:汞礦在西南地區已有1182多年的開采歷史,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銅仁、松桃、萬山等地,貴州以「汞礦省」而馳名中外。其次分布在重慶酉陽、秀山等地。
9)鋁土礦:鋁土礦資源豐富,保有儲量4.75×108t,佔全國總儲量的27.8%。主要分布在貴州烏江流域清鎮、修文、遵義等地和重慶涪陵地區。這些鋁土礦區能源和交通條件均好,宜於開發。
10)煤炭:煤炭保有儲量607×108t,佔全國總儲量的6.4%,這些煤炭資源有80%分布在川、滇、黔接壤地區,即六盤水-攀西-宜賓金三角地帶。加快本區煤炭資源開發利用,有利於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11)天然氣:現已探明氣藏數220個,天然氣地質儲量3160×108m3,保有儲量1922×108m3。天然氣遠景儲量達75000×108m3,構造圈閉資源量12000×108m3,約佔全國的40%,天然氣探明儲量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其次為貴州赤水盆地。另在雲南楚雄盆地、南盤江盆地、蘭坪-思茅盆地、昭通凹陷、威信凹陷、藏北羌塘盆地都有油氣顯示,具有較好的前景。
12)磷礦:西南地區磷礦資源豐富,保有儲量95.5×108t,佔全國總儲量的60%。貴州磷礦保有儲量約25×108t,集中分布在開陽、甕安和積金3個礦區;雲南磷礦保有儲量31×108t,集中分布在昭通、曲靖、昆明、玉溪、文山等地;四川磷礦保有儲量13×108t,主要分布在什邡、綿竹、馬邊和雷波等地。
13)硫鐵礦:西南地區硫鐵礦保有儲量12×108t,佔全國總儲量的28%。其中川南硫鐵礦儲量8×108t,是我國四大硫鐵礦基地之一。雲南硫鐵礦集中分布於昭通、曲靖、昆明、文山等地。多數硫鐵礦與煤共生,部分地方還可煤硫共采,這有利於建設大型硫化工基地。
14)岩鹽礦;西南地區岩鹽保有儲量210×108t,佔全國總儲量的5.8%,集中分布於四川和雲南兩省,其中四川保有儲量205×108t,居全國第2位,雲南岩鹽主要分布於昆明、楚雄、大理等地。芒硝保有儲量127×108t,其中四川佔124×108t,集中分布在川西的新津、彭山、眉山等地。
除上述礦產外,西南地區的金、銀、鉑等貴重金屬主要分布在滇黔交界區和川滇地區,鋰、鈹、鈮、鉭、銣、銫、鋯、鍶等稀有元素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區,釔、鈰、鑭、釹等稀土元素分布在川西和滇中地區。玻璃用石英砂、白雲岩和大理石、花崗岩等各類建材用非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在西南地區廣泛分布。上述礦產資源為本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❷ 鍶型水有什麼功能
鍶型水能夠促進骨骼發育和類骨質的形成。鍶對人體的功能主要是與骨骼的形成密切相關,為人體骨骼及牙齒的正常組成部分。人體缺乏鍶,將會阻礙新陳代謝、產生牙齒和骨骼發育不正常等症狀。
鍶型水在腸內與鈉競爭吸收部位,從而減少人體對鈉的吸收,增加鈉的排泄。對人體主動脈硬化具有軟化作用,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等都有一定的預防及醫療保健作用。
鍶型水特別是對孕婦。鍶對胎兒的發育和母體的健康有顯著效果。女子懷孕期間,微量元素的補充尤其重要,但由於孕婦飲食有很多禁忌,許多微量元素,如鍶,鋅,錳等都得不到充分的補充,這樣可能會導致胎兒發育不良,營甚至造成胎兒畸形。
(2)鍶元素主要分布在中國哪些地域擴展閱讀:
中國鍶水分布廣泛,在許多省、直轄市、自治區均有發現。廣東河源熱水村溫泉水,水溫98℃,水中偏硅酸和鍶的含量分別為151.04毫克/升和0.42毫克/升,河南鄭州市干休所熱水鑽孔,水溫46℃,水中偏硅酸和鍶的含量分別為28.6毫克/升和0.34毫克/升。
廣西象州熱水村溫泉水含鍶2.135毫克/升。貴州息峰溫泉水溫54℃,含偏硅酸46.8毫克/升,含鍶2.7毫克/升。均已達飲用天然礦泉水標准,屬鍶、偏硅酸熱礦水。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鍶型礦泉水
網路——鍶水
❸ 鍶礦的地理分布
中國已探明的13個鍶礦床,分布在6個省。其中青海省儲量最多,為1591.15萬t,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48.4%。其次是陝西省,為504.17萬t,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15.3%。第三位是湖北省,為474.93萬t,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14.4%。此外尚有雲南、四川和江蘇省。2013年,重慶大足興隆礦區日預計探明的資源量將超過2000萬噸。
❹ 元素的天然富集與環境
元素的天然富集主要表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元素在各種地質作用下發生的富集。這種富集可以形成礦產資源,但對於某些元素而言,又可產生明顯的環境問題,影響人類健康。某些元素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環境中缺乏某種元素會對動植物、人體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同時,如果過量又會產生中毒等嚴重後果。下面以硒為例說明元素的天然富集與環境的關系。
8.3.1.1 硒的地球化學特徵及與健康的關系
硒是一種分散元素,也是人體必需元素。硒是動物機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至少有6種氨基酸(胱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甲基蛋氨酸、甲基胱氨酸等)含有硒,視網膜也需大量硒。硒含量不足或過多都會產生不良反應,只有適量的硒對人體健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經過眾多學者幾十年的研究,對硒對人體的生理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具體如下:
(1)硒對健康的貢獻
1)抗氧化作用:一是硒直接參與細胞(或組織)抵抗氧自由基對細胞的氧化作用,保護細胞膜脂質不受損害;二是硒有直接猝滅和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減低活性氧自由基對人體細胞的攻擊。硒可使有毒性的過氧化物還原為無害的物質,使過氧化物分解,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膜結構和功能,修復分子損傷部位,增強機體免疫力。
2)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硒可促進體內多種代謝活動,增強人體對病原體的抵抗能力。
3)硒在體內有拮抗和降低多種重金屬的毒性作用,可與銀、汞、鉛、鎘等重金屬形成不溶性的物質,減輕這些元素對人體的毒副作用。
4)硒有很強的防治腫瘤作用。硒能阻斷化學致癌物質亞硝酸胺誘發DNA基因突變,防止某些癌症的發生。
(2)低硒與人體疾病
1)低硒與克山病:克山病是以心肌病為主的地方病,臨床上分急性、亞急性、慢性和潛在型等4類,目前病因尚未完全弄清。但是,經我國專家多年研究發現,在硒水平適宜地區,從未有克山病發生的病例;相反,在低硒地區,克山病的發病率相當高。經對低硒地區人群的血、頭發、尿中硒的檢測發現,硒的含量都低於硒水平適宜地區。1965年西安醫學院等單位首次用口服亞硒酸鈉的方法來預防克山病。
2)低硒與大骨節病:大骨節病是一種變形性骨關節病,主要發生於青少年,嚴重地影響青少年骨的發育和成長,並使其日後勞動生活能力降低。經試驗研究發現,在硒水平適宜地區也從未發現大骨節病病例,而在硒缺乏地區大骨節病的發病率較高,這說明大骨節病與硒缺乏有關,是缺硒地區的地方病。試驗證明,補硒可以緩解大骨節病的病狀,防止病情惡化,但是,不能有效控制大骨節病的發病率。即,低硒是大骨節病發生的因素之一,另外可能還有其他致病因子在大骨節病的發病上起主要作用。
3)低硒與癌症:中國學者1984~1990年在我國肝癌的高發區進行了調查研究,並進行了6年的補硒試驗,結果表明,肝癌的發病率由補硒前的52.84%顯著下降到補硒後的34.49%,肝癌死亡率與血硒水平呈負相關。河南林縣進行了近3萬人的補硒和同時補β胡蘿卜素、維生素E的試驗,結果發現,總癌死亡率下降13%,胃癌死亡率下降20%。但是,補硒並非對所有癌症都有效,試驗證明,硒對食道癌無效,對皮膚癌效果不理想。
4)低硒與心腦血管疾病:在美國,發現食物中含硒低的地區,死於心臟病、中風及其他與高血壓有關疾病的人數要比含硒高的地區約高3倍。這可能與硒具有維生素E同樣的作用、能抑制體內過氧脂質的產生有關。
(3)高硒與人體疾病
人體對硒的認識是從中毒開始的。1934年美國農業部在本國的兩個農業實驗站發現,導致動物鹼毒症的原因是吃了含硒量高的食物。1984年美國曾報告過13人吃了一種補硒「健康食品」而發生硒中毒的事故,其硒含量高於標簽所示的182倍。受害者攝入的總硒量估計為27~2387mg。中毒病人出現惡心、嘔吐、頭發脫落、指甲變形、煩躁、疲乏和外圍神經病變。20世紀60年代,在我國湖北省恩施市曾發生人食用高硒水果和糧食引起的中毒事件。中毒特徵為頭發、眉毛、指甲脫落,皮膚損傷,牙齒腐蝕和神經系統異常。
(4)人體膳食硒的需求量和安全攝入量
我國對硒與人體的關系研究,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楊光圻等進行的膳食硒安全量研究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人體實驗研究,他們在我國西南廣大地區經過十多年的調查研究,積累了試驗數據。後經中國營養學會提出中國人體膳食需求量和可耐受的最高攝入量分別為50μg/d和360μg/d。這個數據得到了聯合國衛生組織的認可,美國等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以此數據制定了本國人體硒的需求量和最高攝入量。
建議在缺硒的省份採用地方法規使農產品富硒,通過膳食給人體補硒,進而防止人體硒缺乏,提高缺硒地區人民的身體健康。大蒜、海味食品、芝麻、小麥、玉米、大白菜、南瓜等含硒較多,缺硒者宜多食用。
我國對硒的研究源於地方病——大骨節病的研究,幾十年來研究成果豐碩。眾多學者在不同范圍內對不同對象進行了研究,其中以李家熙和譚見安的研究時間最長,研究范圍最廣,研究深度更高。1989年譚見安經過多年研究提出了劃分生態景觀硒的界限值(表8.9)。國家環境保護局1994年制定了中國土壤中硒的環境質量標准(表8.10),對各級標準的適宜地區進行了限定。
表8.9 劃分生態景觀硒的界限值 (μg/g)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病與環境圖集》(譚見安,1989)。
表8.10 中國土壤中硒的環境質量標准 (μg/g)
∗資料來源:張東威,1994。
8.3.1.2 硒過量與環境問題
硒在環境中如果過度富集,就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國最典型的硒過度富集的例子是湖北省恩施的部分地區。被譽為硒都的恩施自治州,地處湖北省西南,與重慶、湖南接壤。該地區地質環境中,除含有豐富的硒元素外,同時還伴隨著高鎘和高氟的存在,其水平均為我國土壤背景值的數十倍。該地區為燃煤型氟中毒嚴重流行區,硒中毒偶爾發生與流行。特別是硒中毒發生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小地域環境中。恩施地區的硒中毒現象及原因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及研究(毛大均等,1990,1993,1996,1997,1998,1999;李家熙等,2000;蘇宏燦等,1990;張光第等,2001;牟素華等,2002,2005,2007)。以下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湖北恩施地區的硒中毒現象及原因進行介紹。
(1)硒中毒流行概況
據調查統計,人硒中毒可上溯到1923年,至1987年後一直未見報道。1923~1987年共發生477例,其中70%病人集中在1959~1963年,90%以上病人集中分布在恩施市的沙地、新塘、雙河3個區,尤以雙河魚塘壩村發病最為突出。當地1963~1964年間全村23人有19人發生中毒,牲畜因中毒全部死亡。其餘少數病人分布在恩施來撫、巴東的南潭、後門,宣恩的沙坨等村。豬硒中毒在牲畜中最具代表性,1979~1987年間主要集中於宣恩沙坨,巴東南潭、後門村。無論是人或畜硒中毒,都是在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下集中在某一地區呈暴發流行。如人的硒中毒自20世紀60年代大規模暴發流行後,人群硒中毒現象已逐漸消失,豬的硒中毒還時有發生。
(2)硒中毒的因素
地質因素:硒中毒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地質背景中硒的含量過高,也就是硒在相應的地質體中進行了過量的富集。研究表明,恩施硒中毒主要發生在有石煤的高硒環境地帶。硒來源於石煤(硒含量均值為143.9mg/kg)。石煤風化釋放硒至土壤,特別是出露表淺的高硒石煤給上覆地層造成影響。地層剖面分析表明。隨著土層的加深直至成土母質(風化石煤)和母岩(石煤)含硒量逐級成倍增加。調查證實,恩施市有240個村為高硒區,總面積達2000km2。以估計的岩石風化速率計算,全州每年因石煤風化釋放的硒至少有7722kg以上。由於地形地貌復雜,使高硒區的地層出露分布不具連續性,成點狀、線狀或小片狀分布。因此,目前240個高硒村中只有12個村發生過硒中毒,其分布也呈點狀或線狀。
食物因素:食物因素在所有硒中毒病例中,無一例外全部是通過食物途徑進入人體而引起中毒。在20世紀60年代硒中毒大規模暴發流行時,因連續3年自然乾旱,農作物大面積歉收,居民食用主糧少,多以蔬菜、野菜充飢,蛋白質、脂肪攝入量大為減少,改變了原以大米為主的膳食結構。旱地的高硒玉米、蔬菜,特別是富硒的野菜使人體內硒攝入量增加,同時伴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質的膳食是流行區村民暴發硒中毒的直接原因。通過對高硒區植物硒含量的調查可見,許多野生植物具有很強的硒富集能力,如艾蒿、石生繁縷、包菜等,其中很多是當地居民可食用的野菜。因此,在3年自然災害時期,居民除以少量高硒玉米為主食外,更多的是以野菜充飢,以致體內硒攝入過量,加之營養缺乏,導致局部硒中毒的大流行。
生態環境因素:自然生態環境破壞,致硒在局部土壤中劇增。如病情最為嚴重的魚塘壩是四面環山的一塊窪地,歷史上四周山坡森林密集,1958年樹木砍伐殆盡,致岩石裸露,幾年風化後經1963年歷史上一次特大暴雨襲擊,雨水沖刷和地表水淋溶的搬運,使大量可溶性硒聚集於窪地土壤,造成農作物玉米硒的大量富集,當時土壤硒含量達6.32mg/kg,玉米中達34.98mg/kg,由此可見,森林植被的破壞增加了硒的淋溶搬運作用,致使硒在局部土壤中堆積,引起農作物糧食硒的增高是硒中毒暴發的因素之一。
耕作習俗因素:中毒區居民喜用石煤煙氣熏土作肥料種植玉米,嚴重污染土壤,由此增加了旱作物,尤其是玉米中的硒含量。實驗表明,原本富硒的土壤經燃燒石煤熏12h後總硒增加8.6倍,其中水溶性硒增加24.9倍。以熏土作肥種植試驗結果表明,試驗組硒均值是非熏土栽培組的6.7倍。恩施氣候特點是陰雨綿綿,晴天較少。收獲季節糧食往往不能如期曬干儲存,就採用燃燒石煤的方式將糧食烘乾儲存。以致烘乾的玉米中硒含量增加幾十倍。此也是人畜硒中毒的原因之一。
水對硒中毒的影響:①水的遷移和淋溶作用,恩施降水豐富,多雨潮濕,強大的地表徑流可減輕環境的硒容量,即使在石煤風化的殘積景觀和坡積景觀單元生長的飼草硒含量也只有2mg/kg左右,因此,全州95%的高硒區沒有發生人畜硒中毒,當硒因水遷移作用在塵窪地堆積時才有可能導致人畜硒中毒;②水環境中硒易與硫化鐵結合,生物的利用度很小,當水田改為旱田後利用度則大大提高,同樣的植物在含同量硒的土壤中,旱種比水培硒增加58.2%。因此,高硒環境下水培糧食較旱種糧食安全;③是否發生硒中毒還取決於當地土壤中總硒和水溶性硒的含量,特別是水溶性硒的含量。張光第(2001)的研究表明,即使在總硒低的情況下,有高水溶性硒存在時,也一定會發生硒中毒,因這種土壤長出的糧食硒含量高,說明土壤中的水溶性硒容易向植物中遷移。
8.3.1.3 硒不足與環境問題
最早研究硒是在調查研究地方病時開始的。1880年歐洲有些地區的幼畜患一種急性疾病,死亡率很高。後來這種病又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土耳其、日本和我國東北及西南等地發現。此病的特點是幼畜生下來幾天或幾周後就患病死亡。主要表現為心力衰竭,最典型的是心肌內膜出現灰白色的壞死點,連骨胳、肌肉也出現壞死變白,因而稱之為「白肌病」。直到1958年科學工作者才發現「白肌病」是由於牧草中缺硒所造成的。在飼料中投放亞硒酸鈉,或給幼畜注射亞硒酸鈉針劑,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克山病是一種以次心肌壞死為主要症狀的地方病。雖然其早期症狀不明顯,但一旦發病往往出現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氣短、呼吸困難、頭暈、惡心、嘔吐,嚴重者出現脈搏細弱、面色黃白、四肢冰涼、血壓下降,如果搶救不及時,會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死亡。大骨節病是一種伴隨有機體改變,進而造成四肢畸形的地方病。主要表現為關節軟骨和骨石板軟骨發生病變或壞死,影響骨骼生長,關節疼痛,肌肉萎縮,小腳畸形等,甚至失去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克山病和大骨節病無論在地理分布上,還是病因及相關地理環境特徵上都有相似之處。我國的發病區主要在北起大興安嶺的黑龍江畔,呈東北到西南走向或狹長狀延伸至雲南的瀾滄江邊,且剛好處於我國東南部季風濕潤帶和內陸乾旱帶之間的過渡帶,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四川、雲南、西藏等十幾個省區。我國學者譚見安經過20年的研究,認為地理環境中缺硒的「缺硒說」及補硒防病產生的主要作用已為人們所公認。他通過研究認為,克山病和大骨節病多分布於地質剝蝕區以及歷史上上升運動與下降運動的交接與過渡地帶。如低山丘陵和山前傾斜平原之間,剝蝕地形與堆積地形的過渡帶,區域性的分水嶺兩側或四周,地形低窪區如山間盆地、窪地、平原的閉流窪地、流水不暢的低地等。如大興安嶺病區主要位於大興安嶺東坡的丘陵和山前平原一帶,小興安嶺的病區主要分布在剝蝕丘陵和山前堆積平原,黃土高原病區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與渭河沖積平原過渡帶的黃土丘陵區,雲貴川病區主要分布在大巴山、橫斷山與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的接合部位。這些地區的突出特點是地表元素淋失嚴重,並導致水土缺乏硒、鍶等微量元素。如四川西部和北部地區主要是紫紅色泥岩、磚紅色砂岩、紫紅色粉砂岩等,岩石本身的硒含量就很低,平均為0.05ng/g;在此基礎上發育的紫色土同樣處於低硒狀態,一般為0.10~0.15ng/g。川西和藏東地區的土壤主要是山地棕壤和棕色灰化土,因為屬於濕潤地區,淋濾作用強,表土呈弱酸性,易溶鹽基本淋失殆盡,尤其是硒流失後導致植物及動物直至人體缺硒。大興安嶺東坡山前丘陵和平原一帶,氣候濕潤,年降雨量大於600mm,屬於元素的強烈淋濾流失區。居民飲用坡積層、洪積層或基岩風化殼中潛水。這類潛水具有偏酸性,硬度低,礦化度低,常呈黃綠色、鐵銹色、茶色,甚至帶有腥味,因此發病率高。
❺ 鍶具有哪些性質為什麼金龍泉啤酒上要特別註明「含有微量元素鍶」
鍶具有具有防止動脈硬化,防止血栓形成的性質。
鍶是一種銀白色帶黃色光澤的鹼土金屬。是鹼土金屬中豐度最小的元素。在自然界以化合態存在。可由電解熔融的氯化鍶而製得。
鍶元素廣泛存在在土壤、海水中,是一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防止動脈硬化,防止血栓形成的功能。
(5)鍶元素主要分布在中國哪些地域擴展閱讀:
人體主要通過食物及飲水攝取鍶,經消化道吸收後經尿液排出體外。鍶在小腸的吸收機制存在主動運輸和被動擴散兩種吸收方式。
鍶除了通過胃腸道吸收外,還可通過呼吸道及皮膚進入人體。我國飲用水中鍶水平甚微,不少礦泉水中都含有豐富的鍶,鍶含量在0.20~0.40mg/L時為天然飲用礦泉水。
另外,葉菜類中鍶水平較高,而畜禽肉蛋類較低。由於飲食習慣不同,可能會造成部分人群鍶攝入量不足,可通過改變飲食習慣來達到攝入足夠量的鍶。
❻ 鍶的簡介
一種金屬元素,銀白色結晶,它的化合物燃燒時發出紅色火焰,用來製造焰火等,亦可入葯。
漢英互譯
--------------------------------------------------------------------------------
◎ 鍶
Strontium(Sr)
English
--------------------------------------------------------------------------------
◎ strontium
元素名稱:鍶
原子化焓:kJ /mol @25℃
163.2
熱容:J /(mol· K)
26.4
導電性:10^6/(cm ·Ω )
0.0762
元素在宇宙中的含量:(ppm)
0.04
導熱系數:W/(m·K)
35.4
熔化熱:(千焦/摩爾)
8.30
汽化熱:(千焦/摩爾)
144.0
原子體積:(立方厘米/摩爾)
33.7
元素符號:Sr
元素英文名稱:
元素類型:金屬元素
元素在太陽中的含量:(ppm)
0.05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7.6
地殼中含量:(ppm)
370
相對原子質量:87.62
原子序數:38
質子數:38
中子數:50
同位素:Sr-84 Sr-86 Sr-87 Sr-88(放射)
摩爾質量:88
原子半徑:2.45
所屬周期:5
所屬族數:IIA
電子層排布: 2-8-18-8-2
氧化態:
Main Sr+2
Other
晶胞為面心立方晶胞,每個晶胞含有4個金屬原子。
晶胞參數:
a = 608.49 pm
b = 608.49 pm
c = 608.49 pm
α = 90°
β = 90°
γ = 90°
莫氏硬度:1.5
電離能 (kJ /mol)
M - M+ 549.5
M+ - M2+ 1064.2
M2+ - M3+ 4210
M3+ - M4+ 5500
M4+ - M5+ 6910
M5+ - M6+ 8760
M6+ - M7+ 10200
M7+ - M8+ 11800
M8+ - M9+ 15600
M9+ - M10+ 17100
常見化合價:+2
單質:鍶
單質化學符號:Sr
顏色和狀態:
密度: 2.6
熔點: 769
沸點: 1384
發現人:克勞福特、戴維 發現年代:1808年
發現過程:
1808年,英國的克勞福特和戴維先後由鉛礦和鍶礦中發現了鍶。
元素描述:
銀白色軟金屬。密度2.6克/厘米3。熔點769℃。沸點1384℃。化合價+2。第一電離能5.695電子伏特。化學性質活潑,於空氣中加熱時能燃燒;易與水和酸作用而放出氫;在到熔點時即燃燒而呈洋紅色火焰。
元素來源:
鍶是鹼土金屬中豐度最小的元素。主要的礦物有天青石和碳酸鍶礦。可由電解熔融的氯化鍶而製得。
元素用途:
用於製造合金、光電管,以及分析化學、煙火等。質量數90的鍶是一種放射性同位素,可作β射線放射源,半衰期為25年。
元素輔助資料:
鋇、鍶、鈣和鎂同是鹼土金屬,也是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元素。不過鋇和鍶在地殼中的含量與鈣、鎂相比,還是較少的。再加上它們的化合物的實際應用不及鈣和鎂的化合物廣泛。因此它們的化合物比鈣和鎂的化合物晚些被人們認識,只是戴維把鋇和鍶和鈣、鎂同時從化合物中電解分離出來。
大約在1787年間,在歐洲一些展覽會上展出從英國蘇格蘭思特朗蒂安(strontian)地方的鉛礦中採得的一種礦石。一些化學家認為它是一種螢石。大約在1791到1792年間,英國化學家、醫生荷普研究了這種礦石,明確它是碳酸鹽,但是與碳酸鋇不同,肯定其中含有一種新土,就從它的產地Strontian命名它為strontia(鍶土)。1789年拉瓦錫發表的元素表中就沒有來得及把鍶土排進去。而戴維卻趕上了,他在1808年利用電解法,從碳酸鍶中分離出金屬鍶,就命名為 strontium,元素符號用Sr。
❼ 鍶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啊
鍶字的含義為:金屬元素,符號Sr,原子序數38。銀白色。 用於製造合金和光電管等。鍶和它的化合物在空氣中燃燒呈鮮紅色火焰, 用於製造焰火。
鍶拼音:sī,注音:ㄙ,部首:釒部,部外筆畫:9畫,總筆畫:14畫
五筆:QLNY,倉頡:OPWP,鄭碼:PKWZ,四角:86730
結構:左右,電碼:7600,區位:7940,統一碼:9536
筆順:ノ一一一フ丨フ一丨一丶フ丶丶
漢字演變只有2種字體:
相關組詞只有1個:
普通鍶[ pǔ tōng sī ]
礦物或岩石的初始鍶。
同音字:思
思拼音:sī
釋義:
1.想,考慮,動腦筋:~想。
2.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
3.想法,念頭;c.思量)。~忖。~索。~維。
4.想念,掛念:~念。~戀。相~。
5.想法:~緒。~致(新穎獨到的構思、意趣)。構~。
6.姓。
❽ 鍶元素的簡介
鍶,原子序數38,原子量87.62。元素名來源它的發現地的地名。1790年克勞福德在蘇格蘭斯特朗申得鉛礦中第一次識別了自然界存在的碳酸鍶;1792年霍普證實並分離了鋇、鍶、鈣的化合物;1808年戴維利用汞陰極電解氫氧化鍶,第一次得到純的金屬鍶,並命名。鍶在地殼中的含量為0.02%,主要礦石為天青石和菱鍶礦,鍶也在動、植物中與鈣共存。鍶有四個天然同位素。
鍶是一種活潑金屬,熔點769°C,沸點1384°C,密度2.6克/厘米³。
鍶能與水直接反應,與酸猛烈反應;鍶與鹵素、氧和硫都能迅速反應;鍶在空氣中會很快生成保護性氧化膜;鍶在空氣中加熱會燃燒;在一定條件下可與氮、碳、氫直接化合;由於鍶很活潑,應保存在煤油中。
金屬鍶的實際應用很少;鍶的揮發性鹽在火焰中呈現紅色,可用作焰火、照明燈和曳光彈的材料;放射性鍶90可治療骨癌。
❾ 碳酸鍶礦的原料特點
鍶是自然界中廣泛分布的微量元素。鍶位於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第二族,是鹼土金屬族元素之一。迄今,世界上已發現的鍶礦物約46種。而我國產出的鍶礦物也已達9種之多,其為: 天青石(Celestite),(Sr,Ba,Ca)〔SO4〕
天青石化學組成為SrO56.42,SO343.58。但由於天青石成分中常含有以類質同象形式存在的Ba和Ca,因此常可構成類質同象系列礦物鋇天青石(Barytocelestine)和鈣天青石(Calciocelestine)。
天青石常呈厚板狀或柱狀,集合體呈粒狀,偶見纖維狀、結核狀。天青石純凈晶體,為無色透明,通常呈白色、淺藍色等,玻璃光澤,解理面呈珍珠變彩。硬度3~3.5,性脆,比重3.9~4.0。
碳酸鍶礦(Strontianite),Sr〔CO3〕
又稱「菱鍶礦」。化學組成為SrO70.19,CO229.81。常含鈣。合成實驗表明,SrCO3和BaCO3間可形成完全的類質同象系列,但自然界產出的碳酸鍶礦含Ba僅2%~3%,經常有鈣置換鍶,鈣含量可達10.6%。礦物單晶體常呈針狀、矛頭狀、雙晶依(110)為雙晶面,集合體呈塊狀或纖維狀。
碳酸鍶礦通常為白色,有時因含雜質,而成灰、黃、白、淺綠或褐色等,玻璃光澤,斷面呈油脂光澤,硬度3.5,性脆,比重3.76。碳酸鍶礦常與天青石礦伴生,通常分布於天青石礦體地表淋濾帶中,僅在個別具特定的地質、地貌條件下的天青石礦,在潛水面及其以上部分方可能形成具工業價值的碳酸鍶礦體或礦床。
富鍶文石(Strontianiferous),(Ca,Sr)〔CO3〕
屬碳酸鍶礦-文石(SrCO3-CaCO3)系列的成員礦物之一,產於中國內蒙古白雲鄂博鐵鈮稀土礦床的脈狀含鈮稀土白雲碳酸鹽岩中(梁有彬,1990)。伴生礦物有鈣碳鍶礦、鋇白雲石、重晶石等。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表明;CaO20.58,SrO43.34,BaO1.75,MgO0.14,FeO0.09,?Ce2O30.45%,CO236.12%(化學分析),總合102.47%。
硫磷鋁鍶石(Svanbergite),(Sr,Ca)Al3〔(PO4)1.4(SO4)0.6〕2(OH)5·H2O
屬磷鋁鍶石(Goyazite),SrAl3〔PO4〕2(OH)5·H2O的變種,鍶部分被鈣代替,〔PO4〕3-部分被〔SO4〕2-取代。產於四川上泥盆統沙窩子組(D3S)底部什邡磷礦床中(王素肱,1989;劉秀清等,1989)。屬三方晶系,礦物呈粒狀、板狀、柱狀,菱形六面體,構成具環帶結構的渾圓豆粒狀及扇形碎屑。單礦物化學成分為:Al2O333.01,CaO3.81,SrO16.81,P2O522.71,SO38.23,H2O+13.34,Fe2O30.90,MnO0.02,MgO0.48,Na2O0.06,F0.53,TiO20.20,CO20.12,總計100.22%。
碳酸鍶礦
砷鋁鍶石(Arsenogoyazte),SrAl3〔ASO4〕2(OH)
作為新礦物首次發現於德國(Walentaetal.,1984),與磷鋁鍶石分別是As+P的兩個端員礦物。中國首先發現於新疆某地含金蝕變帶的人工重砂中(張如柏等,1987)。共生礦物有磁鐵礦、石榴子石、鋯石、磷灰石等。礦物屬三方晶系,為白色粒狀集合體,粒徑0.02~0.1mm,D=3.65,H=3.1~3.2。探針分析結果表明:SrO18.37,BaO0.00,CaO0.91,Al2O330.42,As2O539.07,Ce2O30.68,FeO0.40,SiO20.10,SO30.51,H2O+9.58,總計100.04%。 鉀鍶礬(Kalistrontite),K2Sr(SO4)2
首次發現於原蘇聯某地的鹽層下部(Bopohba,1962)。在中國見於四川農樂的雜鹵石岩、雜鹵石質硬石膏岩、硬石膏岩和綠豆岩中(莫珉,1987)。屬三方晶系,一般呈梭狀、紡錘狀、柱狀的自形晶,粒徑0.1~2mm,星散分布於上述岩石中。礦物呈棕色、灰白色、白色,性脆,D=3.34。礦石化學分析結果為:K2O24.48,SrO22.60,SO345.31,CaO4.89,MgO1.01,BaO0.14,Fe2O30.07,Cl0.15,SiO21.60,H2O0.17,不溶殘余物0.35,合計100.77%。
鍶磷鈣鋁礬(Strontiumwoodhouseite),(Ca0.77Sr0.33Ba0.04)Al3〔(SO4)(PO4)〕(OH)
屬菱磷鋁鍶礬(Svanbergite)與磷鈣鋁礬族的中間過渡型礦物(秦淑英等,1984)。發現於安徽省某鐵礦床中,與赤鐵礦共生,呈脈狀產於蝕變粗安岩中。礦物屬三方晶系,白色,顯微鏡下呈無色透明微晶集合體。H=4.5,D=3.15。礦物化學分析結果為:Al2O333.47,CaO9.11,SrO7.78,BaO1.28,P2O518.15,SO316.85,H2O+12.53,MgO0.09,V2O50.28,ΣREE0.23%。
碳酸鍶礦
鈣碳鍶鈰礦(Calcianancylite),TR1.02(Sr0.56Ca0.43Ba0.05)1.04〔(CO3)2·(OH)〕
屬碳鍶鈰礦(Ancylite)的一個含鈣較高的亞種。先後發現於山東某地與霓輝正長岩有關的氣成熱液稀土礦床中(錢定福,1979)和四川某地泥盆紀地層的沉積磷礦床中(王濮等,1987)。礦物呈無色或淡黃色,他形或半自形細晶結合體。斜方晶系。D=3.96,化學分析結果為:SrO16.00,BaO2.43,CaO6.72,TR2O347.73(La2O20.38,Ce2O322.75,Pr6O111.39,Nd2O33.15,Sm2O30.07),MgO0.10,MnO0.03,SiO21.15,U3O80.005,K2O0.18,Na2O0.21,CO223.55,H2O+2.52,合計100.66%。 鍶碳鈰鈉礦(StrontiumCarbocernaite),(Ca0.42Sr0.21TR0.21Na0.18Ba0.02)〔CO3〕
1961年首次發現於原蘇聯科拉半島。中國發現於山東某地的稀土礦床中,與鈣碳鍶鈰礦共生。礦物屬斜方晶系,白色中粗粒狀,最大粒徑達2cm。化學分析結果為;TR2O326.51,CaO18.09,SrO16.10,BaO1.93,Fe2O30.04,MnO0.28,K2O0.09,Na2O4.06,CO233.01,H2O+3.77,H2O-0.09,合計103.97%(樣品混入少量方解石及2%~3%的綠泥石、氧化鐵等礦物)。
但作為工業上提取鍶的最主要礦物為天青石,僅少數礦床利用碳酸鍶礦。硫磷鋁鍶石及含鍶地下鹵水等,作為潛在的綜合利用對象,同具一定的工業意義。
❿ 我國主要礦產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省
1、我國已探明儲量的金屬礦產有54種,即: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鉑礦、鈀礦、銥礦、銠礦、鋨礦、釕礦)、金礦、銀礦。
鈮礦、鉭礦、鈹礦、鋰礦、鋯礦、鍶礦、銣礦、銫礦、稀土元素(釔礦、釓礦、鋱礦、鏑礦、鈰礦、鑭礦、鐠礦、釹礦、釤礦、銪礦)、鍺礦、鎵礦、銦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礦、蹄礦。
2、中國礦產主要分布:
石油:大慶、克拉瑪依、勝利、塔北、塔中、華北、中原。
煤炭:大同、陽泉、神府、六盤水、平頂山、鶴崗、雞西、兗州。
鐵礦:鞍山、本溪、馬鞍山、攀枝花、石碌、遷安。
(10)鍶元素主要分布在中國哪些地域擴展閱讀:
礦產資源的分類,主要有:
1、根據礦產的成因和形成條件,分為內生礦產、外生礦產和變質礦產;
2、根據礦產的物質組成和結構特點,分為無機礦產和有機礦產;
3、根據礦產的產出狀態,分為固體礦產、液體礦產和氣體礦產;
4、根據礦產特性及其主要用途,分為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水氣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