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科研工作者都關注哪些基因

中國科研工作者都關注哪些基因

發布時間:2022-09-09 01:25:10

1. 中國的基因工程是怎樣發展的

基因工程的研究在國外開展得如火如荼,在中國進行得怎麼樣呢?

我國自70年代末即開始了基因工程研究工作。最幾年來,我國的基因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利用DNA重組技術表達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胰島素、干擾素、青黴素醯化酶、豬牛生長激素、促紅細胞生長素等等。其中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基因工程α1型干擾素已投放市場,還有好幾種基因工程醫葯也已進入了中試階段,轉基因植物和生物農葯的基因工程工作,也將進入中試、野外試驗階段。但是基因工程技術在生產上的作用還發揮不夠,經濟效益還不大,還有待於提高水平以及培養人才。

我國目前還缺乏具有生產意義的基因工程元件(目的基因)。發展基因合成技術,開發基因源是發展基因工程的先決條件。我們還缺乏高效的轉錄啟動子和宿主細胞系統,需要努力構建適用於不同宿主系統的高效表達的載體系統。基因工程下游的重要環節是表達後產物的分離、純化,即基因工程的後處理工藝。在研究表達產物的分泌機制,建立分泌型載體受體系統等等方面,都有待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和開發。

目前,基因工程中的許多新技術尚處於探索研究階段,需要從理論上搞清楚。只有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才有可能開拓新的技術,新的產業才能達到較高的科學水平,從而顯示出經濟效益。從這個意義上講,基礎研究的水平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同時,開展基礎研究也是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培養人才的重要條件。因此,我國應當對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究予以足夠的重視。

目前,我國基因工程基礎研究還比較薄弱。以我國的農業科學來說,雖然,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基因工程在農業科學中的應用,並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但基礎研究水平還是不高,多數工作仍處於起步或模仿的階段,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還較大。

組織培養是細胞工程中容易見效的技術手段。國外對農作物遺傳規律和機理研究較多,而我國這方面的研究較少。又如家畜胚胎移植技術,國外對生殖生物學的許多基礎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並不斷擴大應用領域。作為胚胎移植基礎環節的超數排卵技術,我國還沒有過關,冷凍移植成功率低。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在基因工程疫苗、自生固氮基因轉移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而我國這方面研究基礎較差,進展緩慢。

從總體上說,我們的基因工程基礎研究還相當薄弱,突出表現在:一是當前基因工程研究的選題范圍、應用目標和技術路線仿國外的多,創新的少:二是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商業化產品的基礎技術水平低,延緩了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能力的周期;三是有重要經濟意義的微生物、植物和動物的生物學基礎研究薄弱。對此,我們應有緊迫感和危機感。

近幾年來,我國做了很大的努力,投入巨資興建了現代化的生物工程開發中心,還建立了分子生物學、植物分子遺傳學、遺傳工程、分子酶學和天然葯物及仿生葯物等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對推進我國生物技術基礎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85年建立之後,在承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工業性試驗項目和跟蹤世界生物技術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分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中的帶頭學科。它使生物學中各個學科與物理、化學密切聯系起來,推動整個生物學的全面發展。它主要研究生命的物質基礎,特別是研究蛋白質、酶和核酸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以闡明生命現象的各種秘密和機理。自20世紀50年代,分子生物學崛起以來,它發展迅速。如遺傳物質基礎的核酸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就是其中的一個。認識生物是改造生物的基礎。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已在工、農、醫等領域的生產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加強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對生物技術基礎理論和實際應用的發展都有重大作用。

基因工程是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發展的基礎誕生的。它研究決定遺傳性狀的基因重組和移植;研究基因的表達,即外源基因送到受體細胞中後,使基因信息得到表達的調節、控制的機理等。

同時,這些實驗室對外開放,能夠吸引國內外優秀的中青年學者,特別是留學國外的我國優秀學者歸國進行研究工作,成為我國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

當前,應考慮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暫時不能投入較多的資金全面開發基礎理論研究,要合理部署生物技術基礎研究的配置工作,即結合國情,選准突破口,以近為主,遠近結合。首先要重點地發展那些對生物技術發展和應用直接起作用的關鍵性技術。基因工程既是生物技術的基礎,又是生物技術研究開發的主導,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對提高我國科研水平,促進今後生物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其次,在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吸收和消化先進技術的同時,要重視那些為開發新產品、發明新技術和創造新生物類型所必需的基礎研究;其三,適當部署力量,開展分子遺傳學、細胞學、微生物學和化學工程學等基礎理論研究,以做好技術儲備工作,為今後我國生物技術的持續和迅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後盾。

基因工程下游過程的研究是我國的薄弱環節,應圍繞攻關項目,鼓勵企業創辦研究機構和投資,組織好力量,動用生化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加強生產工藝和產物後處理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以便貫通基因工程的上游過程和下游過程,使科研與生產能夠更好地銜接起來。

2. 我國科學工作者在生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研究成果

1981年11月20日,中國科學工作者完成了人工全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這是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全盛具有與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學結構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
由酵母中提取出來的運送丙氨酸的轉移核糖核酸.早在1965年,霍利(R.W.Holley)等就已測定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部核苷酸順序.酵母丙氨酸RNA含有76個核苷酸.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研究所王德寶等,利用化學和酶促相結合的方法,先合成了幾十個長度為2~8核苷酸的寡核苷酸,然後用T4RNA連接酶連接成6個大片段(長度為9~19核苷酸),再接成兩個半分子(長度分別為35和41核苷酸),最後於1981年經氫鍵配對,T4RNA連接酶連接,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76核苷酸的整分子酵母丙氨酸tRNA.它含有11種核苷酸(4種常見的和7種修飾的核苷酸),具有完全的生物活性,既能接受丙氨酸,又能將所攜帶的丙氨酸參入到蛋白質的合成體系中.由於tRNA在蛋白質生物合成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用合成方法改變tRNA的結構以觀察對其功能的影響,又是研究tRNA結構與功能的最直接手段,所以酵母丙氨酸tRNA人工合成的成功,在科學上特別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上有重大意義.
看這里:

3. 作為年輕科研工作者,你對什麼感興趣

我感興趣的事情很多,比如說讀小說、讀詩、水群、寫段子、黑學生;還有一些感興趣但沒時間做的,例如攝影、打游戲。在科研上,我感興趣早期宇宙、黑洞、暗物質、暗能量、量子引力…… 只可惜生而有涯,興趣太多,die 矣 ~

但是,最近幾年,讓我最感興趣、最興奮的,是線上教學在未來教學方面的無限可能。

首先,為什麼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我最感興趣的是教學?

有一部分個人原因,因為我姥爺、媽媽、舅舅都是老師,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老師組成的環境裡面。但是更重要的,正如費曼所說,

I DON'T believe I can really do without teaching. The reason is, I have to have something so that when I don't have any ideas and I'm not getting anywhere I can say to myself, "At least I'm living; at least I'm doing something; I'm making some contribution."


我個人研究理論物理。我可以找很多理由說理論物理有用,知識本身的價值啦,幾百上千年後肯定有用啦;但是,如果未來世界的環境不是那麼寬松,和研究晶元的、無人機的、高端製造業的、國之重器的相比,我憑什麼能心安理得地做我的研究?

最讓我確信我的一點價值的,就是很多方向的人才都需要首先有對科學的興趣,都需要扎實的物理基礎。作為一個老師,我在教學上,包括廣義的科普,和具體的教學工作,可以出一份力。

4. 轉基因在中國的現狀

轉基因技術是作物分子生物學的核心,在降低資源投入、保護環境安全、保障糧食供給等方面顯示了巨大的潛力,已成為現今應用最為迅速的作物生物技術。本文著重闡述了轉基因的概念及其與以往相關技術的異同、現今應用程度、不同時期的轉基因方法、我國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歷程、我國轉基因的管理政策及加強科普宣傳的重要性等方面,以期為人們更好地了解轉基因技術、更加科學地對待轉基因的應用和發展提供參考。

轉基因作物已在全球一些國家大面積種植,在降低資源投入、保護環境安全、保障糧食供給等方面顯示了巨大的潛力。但是轉基因技術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它帶來了全球對生物安全問題的廣泛關注,並引發了一系列轉基因的突發事件,造成公眾對轉基因產生誤解,這可能與科研工作者注重轉基因研發工作,而忽視轉基因技術的信息傳播與普及推廣有關。因此,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科學普及,研究生是科研人才的最主要後備軍,主要培養目標之一是在本門學科內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隨著研究水平內容的持續深入與研究方法的不斷創新。分子生物學在作物學各個領域已得到了廣泛應用。河南農業大學擁有河南省高校唯一一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作物學,2010 年以來,作物分子生物學已成為該校作物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專業學位課程,轉基因是作物分子生物學中重要的研究方法,是研究基因功能,創制優異作物種質資源等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紹了我國轉基因的發展歷程及現狀,以提高人們對轉基因的認識與了解。

1 轉基因的概念及與以往相關技術的異同

在農業領域,育種技術推動了農業的持續發展,推動了其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在 5 000 年以前,人類已開始有意識將當年收獲的最好種子保存,用作翌年進行播種,開啟了選擇育種的歷程。18 世紀中期,人們發現雜種優勢的優點開始將 2 個性狀優良的品種通過雜交創制新品種,20 世紀20 年代開始至 40 代,人們開始利用物理,輻射等,化學誘變劑等,手段誘導作物種子發生變異,再從變異群體中選擇符合理想的作物新品種。1973 年科學家科恩和博耶將遺傳物質從一個生物轉移到另一個生物,以 DNA 重組和轉基因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開始在農業、醫葯、食品、能源和環保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轉基因作物育種是一種前所未有的作物育種新方法,由此可以看出,雜交育種是優良性狀基因的聚合。選擇育種是性狀自然突變基因的選擇,誘變育

5. 我國基因研究的成果意義是什麼

以破譯人類基因組全部遺傳信息為目的的科學研究,是當前國際生物醫學界攻克的前沿課題之一。據介紹,這項研究中最受關注的是對人類疾病相關基因和具有重要生物學功能基因的克隆分離和鑒定,以此獲得對相關疾病進行基因治療的可能性和生產生物製品的權利。

人類基因項目是國家「863」高科技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學上,人類基因與人類的疾病有相關性,一旦弄清某基因與某疾病的具體關系,人們就可以製造出該疾病的基因葯物,對人類健康長壽產生巨大影響。據介紹,人類基因樣本總數約10萬條,現已找到並完成測序的約有8000條。

近些年我國對人類基因組研究十分關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渠道的經費資助下,已在北京、上海兩地建立了具備先進科研條件的國家級基因研究中心。同時,科技人員緊跟世界新技術的發展,在基因工程研究的關鍵技術和成果產業化方面均有突破性的進展。我國人類基因組研究已走在世界先進行列,某些基因工程葯物也開始進入應用階段。目前,我國在蛋白基因的突變研究、血液病的基因治療、食管癌研究、分子進化理論、白血病相關基因的結構研究等項目的基礎性研究上,有的成果已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有的已形成了自己的技術體系。而乙肝疫苗、重組α型干擾素、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以及轉基因動物的葯物生產器等10多個基因工程葯物,均已進入了產業化階段。

閱讀全文

與中國科研工作者都關注哪些基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在亞洲什麼地方 瀏覽:893
為什麼英國和德國信新教 瀏覽:240
為什麼老打擊伊朗 瀏覽:392
矽谷在印度投資多少錢 瀏覽:675
義大利在哪裡買珊瑚 瀏覽:108
印度種族相差多少 瀏覽:304
2021義大利杯冠軍是哪個隊 瀏覽:548
中國哪個城市雅閣最多 瀏覽:568
起源於中國的狗狗有哪些 瀏覽:142
生蚝海鮮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877
印度的雞肉怎麼去皮 瀏覽:494
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383
伊朗駐歐佩克代表什麼 瀏覽:835
中國男籃奧運落選賽哪裡看 瀏覽:711
東京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穿的衣服叫什麼 瀏覽:120
綠茶在英國怎麼說 瀏覽:399
越南人自己怎麼做水泥 瀏覽:728
中國哪個省種櫻桃 瀏覽:634
印尼晚上可以做什麼兼職 瀏覽:50
英國炸魚薯條多少錢 瀏覽: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