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認識當代中國農民的問題

如何認識當代中國農民的問題

發布時間:2022-09-09 08:30:47

『壹』 怎樣認識中國當前農村的貧困問題

農村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搞起了種植養殖,或外出經商,或進廠做工,他們依靠自己的勤勞、智慧和科技,紛紛走上了富裕之路。然而,目前農村尚有少數農戶仍難以擺脫貧困的束縛,生活依然十分拮據。在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有關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還有農村絕對貧困人口2820萬,初步解決溫飽但還不穩定,還有可能返貧的農村低收入人口5825萬。切實解快農村貧困問題,必須首先弄清其致貧因素,並據此採取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一、當前農村出現的致貧因素
2004年伊始,筆者有幸成為安徽省第二批選派到貧困、後進村任職的6000名幹部中的一員,在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七嶺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上任前後,我以一名選派幹部的身份,對農村貧困戶進行了調查,這些農戶難以脫貧致富,大致有以下十個方面的原因:
一、天災人禍
自然災害和飛來的橫禍是農村人口絕對貧困和返貧的一大因素。目前,我國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條件相當惡劣、交通極為不便、自然災害頻發的偏遠地區。由於農業對氣候的依賴性較強,乾旱、洪澇、冰雹、霜凍、颶風、泥石流都可能造成莊稼減產和顆粒無收,甚至毀滅村莊。另外,車禍、安全事故等飛來的橫禍,造成農民家庭成員殘疾、主勞動力死亡等,使一個好好端端家庭陷入困境。
二、子女上學
隨著教育產業化的加速推進,學費日益昂貴,成為多數農民的沉重負擔。我國已經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但高中和大學教育費用更讓普通農民家庭難以承受。農民要供養一個大學生,往往從其上學甚至直到畢業的前幾年,家庭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但如果農民不能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則在更大規模和更深程度上積累貧困,陷入家庭收入低——沒錢投資教育——子女教育水平低——子女就業機會少——子女收入低——新一代低收入者這樣一種貧困代際傳遞而難以自拔的境地。如果貧困家庭中幾個孩子都上學,對收入不高的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會導致家庭的貧困。如果孩子考上大學,在教育體制實行改革的今天,一個大學生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至少要一萬元左右,對一個貧困家庭更是無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學,只有依靠借債,那麼,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貧困的境地。可以說,一個大學生就能導致一個中等收入的農村家庭陷入貧困狀態。正因為如此,相當一些農民子弟在日益抬高的教育門檻前止步,農村輟學現象日益嚴重。
三、疾病
農民收入本來就少,農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負擔,一年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病稍大一點,一般農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貧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農民在平時不注意預防疾病,農民家庭成員中,如果有人生大一點的病,就會給貧困的家庭帶來更加貧困,一旦得了重病,整個家庭甚至家族將面臨沉重的經濟壓力。家庭成員中主要勞動力積勞成疾,整個家庭會立即陷入貧困。生病無錢醫治,不管不問的貧困戶在農村比較常見,「小病拖,大病扛,扛不過去見閻王」的情況屢有發生。另外家庭成中有殘疾,也是導致家庭貧困的根源。
四、人多地少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要是沒有耕地,也就無法生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首先在農村推進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其普遍意義在於實現了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重新確立了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恢復了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其結果是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使糧棉等主要農產品產量高速增長,農民收入持續大幅度增加,農村不少家庭擺脫了貧困,現在剩下的一些貧困戶基本是比較難以脫貧的貧困戶,大都是分布在偏遠的山區,有些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耕地、水資源少或耕地質量差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如我所下派的村人均耕地也只有0.76畝,低於「聯合國人口對耕地0.8畝的生存保障線」,這么少的耕地,加上貧困地區農民文化素質差,不能適時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從種植業獲得的收入自然就少。
五、文化素質低下
中國有12億多人口,農民占絕大多數,而廣大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嚴重偏低。缺文化必然導致觀念的落後,觀念落後是貧困的根源。貧困地區不少農民對商品經濟至今還很不習慣,他們一貫視農為本,寧願守著土地受窮,也不願冒險出外經營工商業;許多農民聽天由命,消極悲觀,缺乏信心和勇氣,把希望寄於「老天爺」風調雨順;依靠國家支援,救濟的「等靠要」思想非常嚴重,視吃救濟、拿補貼為理所當然;觀念保守,不願接受新技術,甘願受窮。文化水平低,科學知識貧乏,不但導致了生產力水平低下,而且導致了愚昧和迷信活動的泛濫,給社會平添許多不安定因素。也有個別農民人窮志短,種田怕苦,務工怕累,守在田園,不勤勞作,承包田裡雜草叢生,成熟的莊稼無人收獲。家裡窮得叮當響,是村裡統籌款的欠款大戶,雖已到了「而立」之年,但整天東游西逛,到處滋生鬧事。
六、超計劃生育
在中國的人口問題中,貧困地區的人口問題更加突出。貧困地區即使生產有很大發展,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人口,貧困的帽子是難以摘掉的。在我們調查中,由於社會養老體制還不夠完善,仍以家庭養老為主,使貧困農村部分人視「生兒子」為人生頭等大事,為生兒子不惜整天東躲西藏四處逃避計劃生育。多個子女並不能「多福」,而是「多債」,增加了家庭負擔。剛剛解決溫飽的家庭,因無心經營生產,家裡田地荒蕪,靠打零工、親戚朋友接濟度日。加上孩子多,花銷大,導致生活貧困不堪,而且因違反了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超生、棄女嬰等招致數額不等的罰款,陷入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困境。少數貧困戶受傳宗接代等傳統觀念影響,不顧優生優育,人口素質越差,痴呆現象較多,如我所下派村中,就見到好幾例痴呆,勞力少,造成貧困。
七、因建房致貧
有的農戶家境並不富裕,但總喜歡「打腫臉、充胖子」,建造樓房,一些特別貧困的家庭,由於生存問題,不得不建房。家庭收入少,建房後,家庭就會更加貧困。因建房致貧的,除了極度貧困戶外,還有一部分是返貧戶,這一部分家庭先是脫貧了,可能建房時借了一些債,後因種種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債又需要償還,導致生活水平下降。調查中這部分人因此把貧困原因歸功於建房。
八、市場意識低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除一部分用於自己消費外,其餘部分只有通過流通才能轉化為貨幣收入。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廣大農民紛紛開辟致富門路,而有的農戶看到人家搞某個項目發了財,便跟著「依樣畫葫蘆」,誰知待到產品銷售時,其產品在市場上早已「門庭冷落」,連投資也難以收回。近幾年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產品不斷豐富,形成農產品買方市場。所以雖然物價指數下降,但農業生產經營成本非但沒有下降,反而直線上升,導致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持續下滑,甚至造成農民生產性虧損。近年來農副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下跌,導致許多剛脫貧的貧困戶返貧。同時,農村相對閉塞,信息渠道窄,很多農民尚未意識到市場中蘊藏的巨大機遇和挑戰,難以及時把握市場經濟帶來的發展機遇。在選擇農作物品種、種植方法以及調整產品結構等各個環節具有盲目性,往往出現一窩蜂現象,導致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有的血本無歸,陷入困境。在銷售方面,由於缺乏有效的市場信息指導,參與流通的組織化程度低,流通渠道少,即使獲得了好收成,也難以實現產品價值,導致豐產不豐收。
九、因婚返貧
貧困地區青年娶妻難是一個普遍問題。由於貧困地區一般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女青年一般不願嫁到此處。有些農戶為了給兒子娶媳婦,不惜滿足女方越來越高的彩禮要求,少則幾千,多則幾萬。更有甚者,乾脆從人販子手中買一個媳婦,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是不牢固的,結果往往是人去財空。所以貧困地區農戶為娶兒媳婦盡管是省吃儉用,到兒子成親時也免不了東挪西借,待家裡娶進了新人,生活水準也重新滑到貧困線以下。
十、其它原因致貧
目前農村越演越烈的人情風,也嚴重製約著貧困農村經濟的發展。結婚、生子、喬遷新居、升學、參軍、拜壽、送葬、做風水等盲目攀比,大操大辦,均需"湊份子"。受「人情大於債」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貧困農戶背著沉重的人情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有的參與封建迷信、逢年過節的大肆鋪張浪費,結果債台高築,陷進貧困的泥坑。此外,農村的文化生活普遍比較貧乏,賭博在不少鄉村已成為公開的「娛樂節目」。有些農民一有空閑,便聚在一起「築方城」,個別農民陷於「賭場」而難以自拔,輸得個傾家盪產。
當前,在貧困中徘徊的農戶,雖然在農村中所佔比例不大,但這對於農村經濟和健康發展,特別是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應當引起農村各級黨政領導,特別是基層幹部的充分關注與重視。如何幫助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筆者以為,應當注意正面引導,幫助貧困農戶增強勞動致富的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消費觀和生育觀,破除盲目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俗,堅持艱苦奮斗、勤儉持家,開創致富門路,同時,要從政策、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他們必要的扶持,,促使他們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首先,從抓村組班子建設做起。俗話說,「富不富,看支部」,新時期農村黨組織的先進性、戰鬥力,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的重要體現就是個人有能力致富,也能夠帶領群眾致富。目前,農民最缺的就是結構調整的信息,最需要的是幹部身體力行地參與農業結構調整。村支兩委幹部熟悉農村、有一定的農業生產經營經驗、接觸的產銷信息比較多,應該成為參與農業結構調整的生力軍,各級組織要鼓勵村支兩委幹部參與農業開發,引導和幫助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村支兩委幹部要從習慣於安排農業生產、指導農業結構調整向參與農業結構調整、帶領農民增收轉變。 其次,扶貧不扶懶。因為我們是扶貧,不是養貧,更不是獎貧。不能助長少數人的懶惰思想,使之越扶越懶惰。給錢給物,解決燃眉之急,只是治標;扶人扶志,啟動內在活力,才是治本。如何扶人治本?一是扶人的精神,即培養自力更生、依靠自身脫貧致富的鬥志和精神;二是扶科技能人和能工巧匠,讓農村人才脫穎而出,再以此為示範帶動大家致富;三是重在教會捕漁,而不是單純送魚,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只有教會農民技術、教會農民發家致富的方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發家致富的方法問題,引導其變苦熬為苦乾和巧幹,最終擺脫貧困。第三,改造貧困,不如走出貧困。農村貧困人口擁有的最為重要的資產就是他們自己的勞動力,這是他們的比較優勢所在。對於農村貧困人口來說,除了自己的勞動力外他們幾乎沒有其他可以用來創造收入的資產。我們只有使他們擁有的勞動力在農村變得相對稀缺,因而具有相對高的價值,否則就不可能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收入和地位,即通過「移動人」的辦法將農村一部分貧困人口轉移到城鎮或非農產業行業中來,這樣農村總人數減少,而當地雖然土地、資源如故,但可相應提高「人均收入」。 同時,當務農勞動力變為非農勞動力,他們就由農產品的供給者變為農產品的需求者,導致農產品的供給曲線內移而需求曲線外移,農產品的價格隨之上升,務農的勞動力的邊際產值和工資也會相應上升,這樣農村勞動者的收入也就可以隨著農村勞力的不斷減少而不斷上升。當然減少農村人口和勞動力還必須使流動出來的勞動力在城鎮能夠找到工作,否則,只是把農村貧困人口變為城市無業的貧困人口。 第四、消除貧困,教育是根本。在實際工作中,教育應當分成兩類:一類是針對未成年人的基礎性教育,未成年人是農村的未來,是希望之所在,必須無條件地抓好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另一類則是針對現有農村勞動力的再教育。再教育工作應以難度不大的實用技術培訓為主,現學現用。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今後的工作重點應放在軟體的配套上。 第五、為盡快鏟除貧困發生的社會根源,醫療衛生工作應當放到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農村醫療保險與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研究與探索力度,尋求合適的突破口,逐步形成並完善農村醫療保障機制。目前,沼氣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沼氣建設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作為扶貧的一個具體項目,加快推廣。

『貳』 如何看待當今中國的「三農」問題

(一)「三農」問題是貫串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基本問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人口佔大多數、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這80年來,「三農」問題成為制約中國現代化的主要因素,也是所謂中國國情(特殊性)的重要表現之一.中國的現代化,實質上就是「三農」問題的解決,即實現農業產業化、大量農民向非農產業以及人口城市化;同樣的,教育的普及、民主化、法制化等社會的全面發展,也有賴於廣大農村和農民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
(二) 「三農」問題是在中國共產黨革命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在民主革命時期,革命的性質、革命的主力軍以及農民占人口的比重,都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須解決好如何動員和領導農民的問題,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才能建立自己領導的政權.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正確認識了中國民主革命的特點和解決了如何領導農民革命的問題,才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無論是從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和闡述毛澤東思想,還是總結中國現代化的特點和規律,都需要研究民主革命時期的「三農」問題.
(三)「三農」問題同樣又是在中國共產黨執政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由於中國面臨的國情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所沒有遇見到的,在這樣的國家無產階級如何奪取政權和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不僅沒有現成的答案,甚至遇到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某些論斷矛盾的現象,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怎樣解決個體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條件下,無產階級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80年裡,中國共產黨基本理論的發展與「三農」問題的認識變化基本相一致,發生過三次大轉折,實現了兩次認識上的「飛躍」.第一次大轉折發生在1949年前,中國共產黨實現了由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十月革命」模式向中國新民主主義理論的轉變,實現了第一次認識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大轉折發生在50年代前半期,即由新民主主義向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轉變,並開始了長達20餘年的曲折探索.第三次大轉折發生在1978年以後,即由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轉變,實現了第二次認識飛躍,形成了鄧小平理論.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對農民的認識,也經歷了三次大轉折和兩次飛躍,第一次轉折發生在民主革命時期,由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形成以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第二次轉折發生於50年代初期,農民由革命的主力軍變成被改造的對象,戶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將農民束縛於土地之上,失去自由,農民的要求被視為「資本主義自發傾向」,一再受到壓抑.第三次轉折發生於1978年以後,黨承認了農民的創新行為,特別是當這些創新與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發生沖突之時,堅決站到了農民一邊,充分肯定了家庭經營和鄉鎮企業,並推動了整個改革.
(四)「三農」問題是中國未來50年現代化需要完全解決的最大問題.經過50多年的經濟發展和20多年的改革開放,雖然我國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綜合國力大大提高;但是買方市場的形成、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強調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等因素,將會使得「三農」的核心問題――大量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受到較大制約,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那種低成本、外延型擴張的鄉鎮企業黃金年代,將不會再現.同時,由於農業人口嚴重過剩,生產率太低,農民的收入增長將會遇到較大阻礙,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又將進一步影響農村消費和積累.另外,世界進入21世紀後,隨著冷戰格局的解體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中國越來越多地溶入國際經濟,既能夠獲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也將遇到國際資本對國內經濟的沖擊,尤其是落後的農業和技術落後的鄉鎮企業.這一切都使得解決「三農」問題的復雜程度和難度,大於前20年,因為前20年我們基本上可以通過對農民「松綁」的辦法,依靠計劃經濟造成的短缺空間,使得農業和農村非農產業獲得迅速發展.但是今天「三農」問題的解決,則要在買方市場、產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條件下進行,並且經過20年發展所留下的問題,更多地存在於經濟落後地區和農村弱勢群體,轉移難度也更大.
總之,「三農」問題並不單純是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它不僅是中國現代化的基本問題,還關繫到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等一系列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可以說,「三農」問題解決之日,就是中國現代化實現之時.

『叄』 如何看待中國的「三農」問題出路何在

1998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推動解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性問題,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依靠廣大農民群眾,因為廣大農民是我國現代化事業發展中人數最多的依靠力量 工農聯盟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證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保證和支持著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和穩定發展 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
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廣大農民不但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力軍,而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基本的依靠力量。工人階級正是與農民階級結成了鞏固的聯盟,才掌握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完成了中國革命的任務,並進而走向社會主義。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廣大農民,這是由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的。依靠廣大農民,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關系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大局。

『肆』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怎麼解決

1.人口老齡化問題,以前在農村長期長期嚴格執行計劃生育制度,這使人口減少。更嚴重的是,即使現在執行二胎政策也沒有改善這一現象。隨著農村地區和大城市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不願意生第二個孩子。

『伍』 如何正確認識和解決當今中國農民的問題

傳統的農民和傳統的耕作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因此,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也是當務之急,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這樣,農民才有更多的動力去奮斗。各地可以為農民提供最先進的技術指導,加強農民的文化教育。同時,我們可以定期為農民提供專業的主題培訓,讓農民圍繞時代的步伐,成為新時代的新型農民。

以家庭為土地經營主體的農業生產模式已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創新的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業態不斷涌現,土地流轉機制的實施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一個村莊,一個社區,誰掌握了先進的技術,誰就有了開拓進取的精神,誰就有了相應的社會發展的思想境界,誰就能富起來。


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特點,建立農民培訓機構,對農民進行就業技能、政策導向、法律知識、科技知識、人文禮儀等方面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人力支持。要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富裕,就必須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創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機制,走出一條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


『陸』 當代中國農民最怕什麼,該如何解決

對於農民來說,土地無疑是最重要的財富,農民在土地方面面臨的突出問題:


4、進城農民害怕失去土地

雖然現在很多農民都進城務工了,對土地的依賴沒以前那麼大了,但如果讓他們完全放棄農村土地,大部分農民還是不願意的。

長期以來,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著農民進城不願落戶的問題,因為他們擔心進城落戶後,他們的承包地、宅基地會被收回,為了打消大家的疑慮,近年來國家出台了多個文件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權益。

2014年印發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國發〔2014〕25號規定:「進城落戶農民是否有償退出「三權」,應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尊重農民意願前提下開展試點。現階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

2019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規定:「要充分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不得以各種名義違背農民意願強制流轉宅基地和強迫農民「上樓」,不得違法收回農戶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

『柒』 如何理解中國近代史上的農民問題

中國近代史上的農民問題始終圍繞著土地問題,可以說整個中國歷史中農民問題始終與土地問題密切相連的。
土地是農民的生命,沒有土地農民便無法生存,而對農民威脅最大的就是土地兼並,土地被各種名義收入到某些人或某些利益集團手中,而農民便失去職業,沒有了收入。要解決農民問題,根本要解決土地分配問題。關鍵還是私有制不完善,土地得不到法律的保護。

『捌』 目前中國農民的現狀如何‌

根據國家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還有農村人口七億人,約占我國人口總量的50%,但是,現在真正堅持在農村進行一線農業種植活動的人數可能還不到四億,而其中真正稱得上算是農村勞動力的人口,那就更少了。從全國大多數地區來看,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大量農村勞動力將失去城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速,城鄉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就個人而言,我認為將來會有很少和更少的農民,他將來真正堅持在前線養殖。

因此,種植益處越來越低,種植成本越來越高。而且,難以提高種植規模和人均種植規模,導致最終種植效益的延遲,這將是影響中國農民種植的主要因素。

閱讀全文

與如何認識當代中國農民的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英國和德國信新教 瀏覽:238
為什麼老打擊伊朗 瀏覽:390
矽谷在印度投資多少錢 瀏覽:673
義大利在哪裡買珊瑚 瀏覽:106
印度種族相差多少 瀏覽:302
2021義大利杯冠軍是哪個隊 瀏覽:546
中國哪個城市雅閣最多 瀏覽:566
起源於中國的狗狗有哪些 瀏覽:140
生蚝海鮮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875
印度的雞肉怎麼去皮 瀏覽:492
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380
伊朗駐歐佩克代表什麼 瀏覽:833
中國男籃奧運落選賽哪裡看 瀏覽:709
東京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穿的衣服叫什麼 瀏覽:118
綠茶在英國怎麼說 瀏覽:395
越南人自己怎麼做水泥 瀏覽:725
中國哪個省種櫻桃 瀏覽:632
印尼晚上可以做什麼兼職 瀏覽:43
英國炸魚薯條多少錢 瀏覽:648
英國總共有多少運輸機 瀏覽: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