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石墨烯原材料分布在中國什麼省份
截至1996年底止,中國已發現石墨礦產地200多處,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有106處,除福建省華安縣福田和漳平縣高山、河北省懷安縣大岔溝3個小型隱晶質石墨礦的礦石儲量已開采消耗完以外,保有儲量的礦產地尚有103處,包括大型礦24處、中型礦45處、小型礦34處,其中:晶質石墨礦保有儲量的礦產地有90處,包括大型礦23處、中型礦40處、小型礦27處;隱晶質石墨礦保有儲量的礦產地有13處,包括大型礦1處、中型礦5處、小型礦7處。
保有儲量的石墨礦產地分布於2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中,按保有儲量的多少,晶質石墨礦依次分布於黑龍江、四川、山東、河南、內蒙古、陝西、山西、雲南、西藏、江西、湖北、吉林、甘肅、遼寧、海南、福建、河北、新疆、廣東、安徽20個省、自治區;隱晶質石墨礦分布於湖南、吉林、廣東、陝西、黑龍江、北京6個省、直轄市。其中:陝西、廣東、吉林、黑龍江4省既有晶質石墨礦,又有隱晶質石墨礦產出。
中國石墨礦產資源分布的特點:一是礦石種類齊全,以晶質石墨為主,又有隱晶質石墨產出;二是礦產地分布廣泛,而儲量又相對集中於少數成礦最有利的地區。晶質石墨礦保有礦物儲量集中於黑龍江、四川、山東、河南、內蒙古,共佔全國晶質石墨礦保有礦物儲量的89%。黑龍江省保有晶質石墨礦物儲量為全國之冠,佔全國晶質石墨保有礦物儲量的64%,其東部地區為中國晶質石墨最大的蘊藏區,保有礦物儲量11000萬噸以上。其次川南滇北地區、山東東部、豫西陝東地區、內蒙古東部與山西北部地區,也相對集中保有晶質石墨礦物儲量800~1700萬噸。隱晶質石墨礦主要分布於湖南省,佔全國隱晶質石墨保有礦石儲量的75%;其次吉林省佔11%,廣東省佔8%,陝西省佔5%。中國石墨礦產這種分布既廣泛而又相對集中的特點,既便於各地興辦中、小型石墨企業,也為集中建設大規模石墨生產基地創造了條件。
② 中國最大的石墨烯礦
內蒙古石墨的遠景儲量約為3億~5億噸,是中國最大的石墨烯礦。目前已探明石墨資源總量1.3億噸,約佔全球可采儲量的7.3%,平均品位5.45%。據介紹,這樣高品位、超大規模的石墨礦藏在國內尚屬罕見。③ 石墨礦床類型主要有幾種
根據目前的探知,中國的石墨礦資源的儲量相當豐富。我國有20個省(區)都有石墨礦產出。探明儲量的礦區有91處,總保有儲量礦物1.73億噸,居世界第1位。從地區分布看,以黑龍江省為最多,儲量佔全國的64.1%,四川和山東石墨礦也較豐富。石墨礦床類型主要有3種:區域變質型,如黑龍江柳毛、內蒙古黃土窯、山東南墅、四川攀枝花扎壁石墨礦等;接觸變質型,如湖南魯塘、廣東連平石墨礦等和岩漿熱液型新疆奇台蘇吉泉礦等。區域變質型的儲量最多,其礦床規模大,產量高,而且礦產的質量也很好。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和中生代是石墨礦成礦的主要時期,其中元古宙時代的形成是最主要的。
④ 石墨礦床地質
石墨礦產在眾多國家都已有發現,有工業價值的相對集中分布於少數國家。晶質石墨礦主要蘊藏在中國、烏克蘭、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巴西等國,隱晶質石墨礦主要分布於印度、韓國、墨西哥和奧地利等國。多數國家只產一種石墨,礦床規模以中、小型居多,只有中國等四五個國家晶質和隱晶質石墨都有產出,大型礦床較多。
一、成礦地質條件
碳在地殼中的豐度為0.35。在岩漿岩中平均含碳量0.051%,頁岩中為0.8%,CO2中為2.63%,石灰岩中含CO2為41.54%。因碳的原子容積甚小,其C4+的離子半徑小達0.015nm,在岩漿結晶時期,一般不參加到硅酸鹽晶格中去,只有當其濃度很大且有適當的熱動力條件時才能單獨地組成自己的晶格成為金剛石或石墨。當它不組成自己的晶格時,經常以CO2狀態存在於岩漿的氣體相中或自火山孔道逸出到大氣層中或在岩漿期後流體中呈配陰離子(CO2-3),最後形成碳酸鹽礦物。
在表生作用下,碳可以部分地溶解水中,經常與金屬形成重碳酸鹽參加到地表水循環以至大量搬運入海,構成厚大的石灰岩沉積。大量碳質還參加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大氣中的CO2由於生物光合作用形成有機體的組成,構成有機岩類的堆積。顯然,大量碳質的聚積主要發生於表生沉積作用,因而在沉積岩中含碳量遠遠超過岩漿岩。但是,大量碳質的堆積並不等於石墨礦床的形成,因為石墨的形成必須是碳質集中過程和一定的熱動力條件的結合。人們曾從實驗中製造過石墨,如用無煙煤在電爐中絕氧加熱至2500℃以上得到能工業應用的石墨;用煙煤與CaF2混入於硅酸鹽熔融體中,當其緩慢地冷卻,結果形成六方板狀石墨。這些人造石墨的熱動力條件都是在高溫還原條件下進行的。顯然,石墨礦床形成的地質作用應屬內生深成作用,因此由於表生作用、生物地球作用所引起的巨大有機碳質和無機碳酸鹽的聚積,經過變質作用強烈的熱動力作用的改造,同樣可以使這些碳質轉變成石墨。
中國石墨礦床常產出於大地構造隆起區或斷裂岩漿帶上,較集中的分布於中國的東部環太平洋構造帶、康滇-龍門大巴-黃陵、祁連-秦嶺-淮陽、天山-陰山以及金沙江-哀牢山5個成礦地帶。區域變質型石墨礦床分布於中朝准地台和揚子准地台以及吉黑、秦嶺、祁連、華南、三江等褶皺系的隆起區,例如,在佳木斯隆起、膠遼斷隆、內蒙古地軸、豫西斷隆、山西斷隆及康滇地軸等隆起區,分布較多的晶質石墨礦床,規模多為大、中型礦;在黃陵背斜、龍門-大巴台緣褶帶、秦嶺地軸、淮陽地軸及武夷隆起區,也分布有較多的以中、小型礦為主的晶質石墨礦床。接觸變質型隱晶質石墨礦床大多分布於中國東部環太平洋構造帶,尤其是郯廬斷裂系(包括依蘭-依通斷裂在內)以東地區,西部某些斷裂帶也有分布。岩漿熱液型晶質石墨礦床則分布於中國西部的一些斷裂岩漿帶間。
區域變質型石墨礦床含礦岩系的時代從新太古代到早寒武世,其中以新元古代最為重要,北方多為新太古代至新元古代,南方多為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北方早於南方,其含礦層位有華北的桑乾群、膠東的粉子山群、豫西的太華群、龍門—大巴山的火地埡群、黃陵背斜的崆嶺群、康滇地軸的昆陽群、南天山的庫爾勒群和興凱湖的麻山群、武夷山的建甌群及羅峰溪群等變質岩系;接觸變質型隱晶質石墨礦床含礦岩系的時代從晚古生代石炭紀、二疊紀至中生代侏羅紀,其中最重要的是晚二疊世及早侏羅世和晚侏羅世,北方以晚、早侏羅世及石炭紀的較多,南方以二疊紀為主,其主要含礦層位北方有石盒子組、二道梁子組、雞西群,南方有斗嶺組、龍潭組及梨山組等煤系地層,產生接觸變質作用的岩漿熱源體的侵入時代大多為印支期—燕山期,但北方也有的為海西期;岩漿熱液型晶質石墨礦床的形成則多與海西期的中、酸性岩漿岩的侵入有關。
二、礦床主要成因類型及其分布
中國已知的具有工業價值的石墨礦床按其成因可分為:區域變質型石墨礦床、接觸變質型石墨礦床及岩漿熱液型石墨礦床三種類型。其中以區域變質型晶質石墨礦床最多,其次為接觸變質型隱晶質石墨礦床,岩漿熱液型晶質石墨礦床較少。
1.區域變質型石墨礦床
此類型礦床佔中國已知石墨礦床的84%,儲量占石墨探明儲量的77%,是中國石墨礦床中主要的工業類型。礦床賦存於前寒武紀的中、深變質岩系中,主要岩性有片麻岩、片岩、透輝(透閃)岩、大理岩、變粒岩、石英岩、斜長角閃岩等,原岩建造多屬粘土岩-碳酸鹽岩-基性火山岩,沉積於近陸源淺海區,石墨礦層往往賦存在其上部富碳酸鹽部位,含礦岩系的變質程度普遍達到角閃岩相至麻粒岩相。礦床褶皺、斷裂構造發育,常伴有晚期花崗岩、偉晶岩類侵入,混合岩化作用普遍,多期變質作用疊加影響較明顯。礦體受沉積變質作用控制,有一定的層位,產狀多與圍岩產狀一致,呈層狀、似層狀或透鏡狀,長度一般為幾十至數百米,有的可達千米以上,傾角陡—中等。一個礦床中一般有多層礦體,常受斷層或岩體的破壞而使礦體形態復雜化。常見的礦石類型有石墨片麻岩和石墨片岩,其次為石墨透輝岩,少數礦床有石墨變粒岩、石墨混合岩及石墨大理岩等。礦石中與石墨共生的礦物多達30餘種,主要有長石、石英、雲母、方解石、白雲石,含多種變質礦物如透輝石、透閃石、紅柱石、矽線石、石榴子石、黝簾石、蛇紋石、金雲母等,伴生礦場有黃鐵礦、金紅石、釩雲母、釩榴石等。石墨呈鱗片狀結晶,聚片狀或星散狀較均勻分布,具定向構造或浸染構造。石墨鱗片片徑0.1mm至數毫米不等,混合岩化作用常使石墨粗化或相對富集。礦石品位一般不高,固定碳含量低的為3%~10%,較高的為10%~16%,有的可達30%以上。礦石的可選性好,精礦質量也好。由於原岩沉積環境還原條件良好,含礦建造中常富含硫、鈦、釩、磷物質,有的礦床中伴生的金紅石、黃鐵礦及釩等可供綜合回收利用。礦床規模多為中—大型(有的規模特大)。屬於此類型的礦床有:黑龍江雞西柳毛,山東萊西南墅及北墅,內蒙古興和,湖北宜昌三岔埡等石墨礦床。
礦床實例:黑龍江省雞西市柳毛石墨礦
該礦床為區域變質型晶質石墨礦床,位於佳木斯隆起區南部麻山石墨含礦帶的東端。麻山一帶是一個主要由近東西向的復向斜和逆沖斷裂組成的構造區,以後又被北西及北東向斷裂肢解為一系列疊瓦式斷塊。含礦層位麻山群逆沖隆起,大面積分布於林口—雞西—光義一帶。整個麻山群普遍含石墨,共有12個石墨層,眾多的礦點星羅棋布於雞西、土頂子、黃汪溝、西麻山、石場、和平、余慶、中三陽、龍爪及光義等地構成一個規模巨大的麻山含礦帶,是中國已知的最大的石墨產區。
柳毛石墨礦是麻山含礦帶中規模特大的礦床,處於八面通台凸北東端,密敦斷裂北西側龍山復向斜北東斷塊隆起區中,礦區分布元古宇麻山群的西麻山組和龍山村組中—深變質岩系。礦體賦存在下部西麻山組中,其主要岩性:下部為石榴球斑條帶混合岩夾石榴堇青片麻岩,二輝斜長片麻岩和石英鉀長交代岩,大理岩及混合岩化石墨透輝斜長片麻岩等;上部以混合岩化石墨透輝斜長片麻岩、石墨矽線斜長片麻岩為主,夾石墨石英片岩、變粒岩、混合岩等,是區內的主要含礦層位。礦區內褶皺和斷裂構造發育,大西溝復向斜軸向50°~60°,由3個次級向斜和1個次級背斜組成,走向斷裂和橫斷裂規模較大,對地層和礦體有控製作用,岩漿岩則以小脈岩穿插為主。
礦體分布在西麻山組上部含礦變質層位中,各礦層組成寬600~1000m的礦帶,主要分布在大西溝復向斜構造的北西翼,走向50°~60°,傾向南東,傾角45°~60°。由於褶皺、斷裂對礦層的影響,礦區劃分為站前、郎家溝及大西溝3個礦段,共有工業礦體56個。其中大西溝礦段的礦體最為集中,規模也最大,分布有大、小礦體44個(見圖15-1、圖15-2)。單礦體平均厚度11~27m,呈層狀、楔狀及透鏡狀,常見膨脹、收縮、分叉及斷裂切割現象,厚度變化系數為64%,長度300~1600m,斜深200~800m,傾角40°~60°。礦石自然類型有釩榴石墨礦、矽線石墨礦、石英石墨礦、鈣質(大理岩)石墨礦等。與石墨共生的礦物有:釩榴石、金紅石、石榴子石、矽線石、榍石、透輝石、石英、方解石、鈦鐵礦等。礦石化學成分為:固定碳10.32%(Ⅶ號礦體為15.26%),品位變化系數33%,w(TiO2)0.047%,w(V2O5)0.17%,w(Fe2O3)5.69%,w(S)1.35%。礦石可選性好,精礦品位可達90%。礦區礦石平均風化深度33.56m,風化礦石的硬度低,含硫量降至0.35%,更有利於采選。
2.接觸變質型石墨礦床
此類型礦床佔中國已知石墨礦床的14%,儲量占石墨探明儲量的22%,是中國石墨礦床中較主要的工業類型。此類礦床是由於岩體侵入煤系地層引起煤層接觸變質而成。侵入岩體一般為酸性或中、酸性花崗岩、閃長岩,岩體常沿背斜軸部或傾伏端等構造有利部位侵入,上有蓋層,封閉條件良好。受變質的煤層一般為優質無煙煤,煤岩性質多屬鏡煤質亮煤類型。接觸變質暈寬一般可達2~3km,含煤岩系原岩為粘土質岩、砂岩、碳酸鹽岩等,變質成為板岩、千枚岩、片岩、大理岩等,以板岩最為廣泛,變質程度一般為綠片岩相或角閃岩相。無煙煤變質為隱晶質石墨,從接觸帶向外漸次出現石墨—半石墨—無煙煤的漸變過渡帶。
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帶狀及透鏡狀分布,長度幾百米至數千米,常見多層礦體,單層厚度幾十厘米至數米,有的可達十餘米,一般為1~3m,傾角有的陡,有的呈緩傾斜。由於礦床多生成於褶皺、斷裂發育且有岩體侵入的地質環境中,礦體形態一般復雜。礦石自然類型可分軟質、硬質兩種。礦石外觀呈土狀、緻密塊狀,由隱晶、微晶及細晶石墨鱗片構成集合體,以隱晶石墨為主,共生礦物有石英、粘土礦物、黃鐵礦及紅柱石、堇青石、矽線石、黑雲母等。礦石品位一般較高,固定碳含量多為60%~80%,高者可達90%以上,少數礦床低於60%。礦石精選困難,一般手選加工後可提供工業利用。礦床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屬於此類型的礦床有:湖南郴州魯塘、吉林磐石煙筒山等石墨礦床。
圖15-1 黑龍江雞西柳毛石墨礦大西溝礦段礦體分布略圖據譚冠民,1999a)
圖 15-2 黑龍江雞西柳毛石墨礦床大西溝礦段 A- B 剖面略圖( 據譚冠民,1999b)圖例同圖 15-1
礦床實例:湖南省郴州市魯塘石墨礦
該礦床屬接觸變質型隱晶質石墨礦。礦床位於粵、桂、湘、贛褶皺帶騎田嶺褶皺區魯塘復向斜東翼,騎田嶺花崗岩體西側,江都廟斷裂和金湘源斷裂之間的外接觸變質圍岩中。礦體賦存於上古生界上二疊系樂平統斗嶺組地層中,主要岩性為板岩、石墨板岩、含石墨硅質板岩及石英細砂岩,主要構造形式為復雜的褶皺與斷裂組合,褶皺軸向10°~20°,平面多呈多字形排列,以寬緩短軸褶皺為主,斷裂規模大的有3組,以近東西向和20°方向的壓性和壓扭性斷裂對礦體的控制和破壞作用明顯。中生代燕山早期騎田嶺花崗岩多與圍岩呈齒狀或枝杈狀侵入接觸,由於岩體侵入熱力影響和褶皺斷裂機理的聯合作用,促使岩體西側外接觸帶寬約900m范圍內的地層變質,靠近岩體的無煙煤變質成石墨,形成礦體形態復雜的隱晶質石墨礦床(見圖15-3)。
圖 15-3 湖南郴州魯塘石墨礦礦體分布略圖( 據譚冠民,1999c)
礦體主要分布於回子嶺和獅子腦兩向斜構造中,走向25°左右,產狀平緩,傾角12°~47°。含礦岩系總厚210m,有工業礦體4層,礦體總厚度3.72m,含礦系數為1.77%,其中Ⅱ號礦規模較大,平均厚1.42m,由於塑性應變結果,因此礦體厚度在0.2~20m之間變化較大,厚度變化系數最大158%,平均為112%。礦體露頭延伸長達3300km,以芋頭石溝豁為界將礦床分為南北兩段,北段規模較大,為主要開采對象,全礦床保有隱晶質石墨礦石儲量規模屬中型礦,其深部尚有較多遠景資源。在石墨礦層與煤層之間通常有一個石墨無煙煤混生帶(即半石墨帶),石墨、半石墨和煤層的分帶大致與花崗岩體平行,隨著離岩體由近而遠,其礦物物理化學性質逐漸有序變化,顯示接觸變質礦床的典型特徵。
礦石的主要礦物成分為石墨,其次為石英、絹雲母、方解石、紅柱石等,具土狀或緻密塊狀構造,顯微鱗片變晶、鱗片變晶及隱晶質結構。呈鋼灰色,具金屬光澤和強的滑膩感。礦石中有用組分富集均勻,品位較高,固定碳含量一般為75%~80%,品位變化系數8%~13%,其他組分含量:灰分17.10%~21.47%、揮發分0.3%~1.71%、水分2.40%~6.45%、硫0.02%~1.16%。4個礦層中Ⅰ、Ⅱ號礦體礦石質量好,是主要開采對象。礦石可選性差,通常經手選後直接加工成各類產品。礦體表部因次生風化而往往形成一個以低硫低碳為標志的氧化帶,其深度一般為20m,部分礦石品位降低,有的失去工業價值。
3.岩漿熱液型石墨礦床
此類型礦床較為少見,僅佔中國已知石墨礦床的2%,儲量占石墨探明儲量的1%,目前只在中國西部新疆、西藏等地有所發現。與岩漿有關的石墨礦床見於新疆奇台等地,產於花崗岩的接觸帶,礦體即為含石墨花崗岩,常成群分布,呈透鏡狀、囊狀,形態與產狀都較復雜,單礦體直徑長十至數百米,厚度幾十至200m,石墨呈團塊狀或鱗片狀分布於花崗岩中,礦石品位(固定碳含量)3%~6%,礦床規模一般為中、小型。與熱液有關的石墨礦可見於新疆托克布拉克等地,石墨產於庫爾勒群下部大理岩與花崗偉晶岩的節理裂隙中,規模小、品位低,目前尚未探明具有工業價值的礦床。
礦床實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台縣蘇吉泉石墨礦
該礦床是中國岩漿熱液型晶質石墨礦中具有代表性的礦床,位於新疆克拉麥里山北麓,東准噶爾優地槽褶皺帶哈薩墳復背斜南翼,庫普大斷裂和清水-蘇吉泉大斷裂之間的一個北西向狹長構造帶中。帶內發育一系列褶皺和逆沖斷裂,加上多期次岩漿侵入噴發,構造十分復雜。礦區內花崗岩大面積分布,尤以海西中期花崗岩分布最廣,與石墨成礦有關的是該期第六次侵入的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及同源的混染花崗岩。石墨礦產於黑雲母花崗岩與角閃花崗岩接觸帶上的含石墨混染花崗岩中,含礦花崗岩的圍岩為中泥盆統平頂山組地層,其岩性以凝灰岩、砂岩、粉砂岩為主,夾少量碧玉岩、玄武玢岩、鈣質砂岩透鏡體。區內規模較大的清水-蘇吉泉斷裂控制了岩體的分布和產出,形成較晚的其他兩組斷裂則對礦體起破壞作用,黑雲母花崗岩與角閃花崗岩呈侵入接觸,其接觸帶控制了含礦花崗岩的產出與分布。
礦體呈300°~320°方向斷續展布,多為不規則透鏡狀,平面上為近似等軸狀,略具分枝分叉和波狀起伏,在主礦體附近常有一些小礦巢。礦體與直接圍岩無明顯界線,一般靠采樣分析確定。礦體產狀平緩,傾角8°~10°,局部20°。礦區共發現礦體20餘個,以Ⅰ ~ Ⅴ號礦體規模較大 ( 見圖 15-4) ,長度 280 ~1 000m,寬 36 ~ 550m,一般深度 16 ~29m,最深 50m 以上,5 個礦體總儲量達到中型礦規模。
圖 15-4 新疆奇台蘇吉泉石墨礦礦體分布略圖( 據譚冠民,1999d)
礦石具鱗片粒狀結構,可分為球狀、豆狀、球斑狀、浸染-球斑狀、浸染斑雜狀構造類型,以球、豆狀構造為主,其特徵是石墨呈皮殼狀層層結晶聚集,包圍其中主要為渾圓角閃花崗岩等角礫的「夾心」,夾心中見有少量隱晶質石墨,球體直徑1~5cm不等,個別大於10cm。礦石自然類型為含石墨混染花崗岩,與石墨共生的礦物有石英、條紋長石、更長石、角閃石、黑雲母以及鈦鐵礦、磁鐵礦、磁黃鐵礦、鋯石、螢石、剛玉、獨居石、磷灰石、金紅石、黃銅礦、黃鐵礦、輝銅礦、重晶石、天青石等,次生礦物有黃鉀鐵釩、孔雀石、藍銅礦、褐鐵礦等。石墨呈鱗片、葉片狀結晶集合體,片徑一般為(0.1~0.2)mm×(0.007~0.015)mm。礦石化學成分:固定碳含量2.5%~10%,Ⅰ~Ⅴ號礦體平均為3.84%~5%,w(Fe2O3)3.10%,w(SO3)0.88%。礦石中伴生微量元素種類多,以鈦、鋯、鉿、銅等含量較高,w(TiO2)0.34%,w(Cu)0.046%,稀土元素總量可達0.037%。礦石可選性較好,礦石選礦試驗結果精礦的品位和回收率都在89%以上。w(SO3)0.88%。礦石中伴生微量元素種類多,以鈦、鋯、鉿、銅等含量較高,w(TiO2)0.34%,w(Cu)0.046%,稀土元素總量可達0.037%。礦石可選性較好,礦石選礦試驗結果精礦的品位和回收率都在89%以上。
三、資源分布及成礦規律
我國石墨礦床分布(圖15-5)在黑龍江、湖南、山東、內蒙古、吉林等省(自治區),黑龍江省石墨儲量居全國第一。全國年產萬噸以上的石墨礦有黑龍江柳毛、山東南壁、湖南魯礦和吉林磐石等礦山。
中國保有儲量的石墨礦產地分布於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按保有儲量的多少,晶質石墨礦依次分布於黑龍江、四川、山東、河南、內蒙古、陝西、山西、雲南、西藏、江西、湖北、吉林、甘肅、遼寧、海南、福建、河北、新疆、廣東、安徽20個省(自治區);隱晶質石墨礦分布於湖南、吉林、廣東、陝西、黑龍江、北京6個省(直轄市)。其中:陝西、廣東、吉林、黑龍江4省既有晶質石墨礦,又有隱晶質石墨礦產出。
中國石墨礦產資源分布的特點:一是礦石種類齊全,以晶質石墨為主,又有隱晶質石墨產出。二是礦產地分布廣泛,而儲量又相對集中於少數成礦最有利的地區。晶質石墨礦保有礦物儲量集中於黑龍江、四川、山東、河南、內蒙古,共佔全國晶質石墨礦保有礦物儲量的89%。黑龍江省保有晶質石墨礦物儲量為全國之冠,佔全國晶質石墨保有礦物儲量的64%,其東部地區為中國晶質石墨最大的蘊藏區,其次川南滇北地區、山東東部、豫西陝東地區、內蒙古東部與山西北部地區,也相對集中保有晶質石墨礦物儲量。隱晶質石墨礦主要分布於湖南省,佔全國隱晶質石墨保有礦石儲量的75%。再次吉林省佔11%,廣東省佔8%,陝西省佔5%。中國石墨礦產這種分布既廣泛而又相對集中的特點,既便於各地興辦中、小型石墨企業,也為集中建設大規模石墨生產基地創造了條件。
圖 15-5 中國石墨礦床分布
中國石墨礦床的成礦作用發生於一定的大地構造發展階段,有三個重要的成礦期,包括一次接觸變質及岩漿熱液成礦期和兩次區域變質成礦期。
1. 接觸變質及岩漿熱液成礦期
該期時代為印支期—喜馬拉雅期 ( T—K,67 ~230Ma) 屬於華力西—燕山構造旋迴。成礦作用發生於古歐亞大陸基本形成至開始部分解體,濱太平洋及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強烈活動階段。在中國東部環太平洋構造域等地,由中酸性岩體侵入含煤地層引起接觸變質作用,煤層變質形成隱晶質石墨礦床;而在新疆、西藏等一些地方,由於與中、酸性岩體活動有關的岩漿熱液作用,形成成因獨特的晶質石墨礦床。
2.區域變質第Ⅱ成礦期
該期時代為揚子—加里東期(Pt2—Pt1,400~1100Ma),屬於揚子—加里東構造旋迴。成礦作用發生於中國地台基本形成並開始解體的早期階段,多見於褶皺隆起區,如佳木斯隆起、哀牢山褶皺帶、金沙江褶皺帶、武夷山褶皺區,雲開大山褶皺區等地,以麻山群、昆陽群、羅峰溪群、陀烈群等為代表,由於區域變質作用形成晶質石墨礦床。
3.區域變質第Ⅰ成礦期
該期時代為中條期以前(Ar—Pt,1700Ma以前),屬於中條旋迴以前的構造旋迴。成礦作用發生於中國地台逐步形成階段的陸核區及地台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殘塊,如河淮、鄂爾多斯、武當—淮陽地盾、黃陵背斜古基底、祁連中間隆起區等地,以桑乾群、粉子山群、太華群、登封群、三道窪群、崆嶺群為代表,由於區域變質作用形成晶質石墨礦床。
⑤ 中國的石墨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中國天然石墨成礦區帶分布
1-佳木斯地塊石墨成礦區;2-額爾古納地塊石墨成礦區;3-老爺嶺陸緣活動帶接觸變質型石墨成礦區;4-遼吉裂谷石墨成礦帶;5-華北陸塊北緣中、東段石墨成礦帶;6-阿拉善陸塊石墨成礦區;7-塔里木古陸塊東北緣石墨成成礦區;8-准噶爾地塊東緣被動陸緣石墨成礦帶;9-華北陸塊南部古裂谷石墨成礦帶;10-膠東地塊石墨成礦區;11-龍門-大巴陸緣石墨成礦帶;12-康滇地軸成礦區;13-華夏陸塊北部成礦帶;14-東南地區中生代隱晶石墨成礦區;15-華夏陸塊南部成礦帶。
來自網頁鏈接
⑥ 中國有豐富石墨礦的省份有哪些
中國主要的礦業大省依次為山西、內蒙、山東、陝西、安徽、河南、河北、貴州、雲南和遼寧,10個省份固體礦產產值佔全國73%。顯然,中國主要礦業省份多數分布在中部,新疆、西藏等地區雖然礦產資源稟賦較好,但是礦產產業發展相對落後。山西、內蒙、山東、陝西等煤炭資源豐富的省份排名相對靠前。
平頂山市信瑞達石墨製造有限公司為您解答,石墨板|石墨卡瓣|石墨水口座|石墨塊|石墨圓|石墨件|石墨製品|石墨炊具。以上解答僅供參考。
⑦ 沒太陽會有石墨嗎
地球上的碳,無論是昂貴的鑽石、柔軟的石墨、廉價的煤炭還是組成你我以及所有生命的碳元素,它們都比太陽更悠久。碳誕生於太陽之前的古老恆星,然後隨著某一次超新星爆發擴散到整個太陽系。
石墨與鑽石,它們都是碳的同素異形體
氦閃產生碳
碳誕生於恆星內部。當一團氫氣和氦氣開始聚集為恆星時,它是沒有碳的。恆星內最開始進行的是被稱為質子-質子鏈反應的核聚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氫的原子核被相互擠壓到一起,經過一系列的核聚變反應,最終融合成為氦。如果溫度和壓力達不到進一步聚變的條件,氦不會繼續發生聚變反應,因為氦原子核里的粒子數量更多,要想克服核與核之間因相同電荷所產生的靜電排斥力(庫侖勢壘)需要更大的能量。
核聚變需要克服原子核間的靜電排斥力
如果恆星不夠大,比較我們的太陽,當它核心內的氫全部耗盡。在氫轉化為氦後,核聚變會停止,熱量會停止釋放,恆星內外巨大的壓力差會使得外部氣體急劇坍縮,促使太陽核心的氦被強烈壓縮,溫度上升到10⁸K,發生熱失控,這就是「氦閃」,電影《流浪地球》就是基於這個事件構建的故事。
三重α過程產生碳
氦閃會在太陽內部產生大量的碳,這個過程被稱為恆星中的「三重α過程」。在幾分鍾的時間內,占恆星質量40%的α粒子(氦-4的核)先是被融合為鈹-8,緊接著鈹又與另一些α粒子聚合為碳-12。由於這個過程極其短促,太陽爆發出的光芒會瞬間照亮整個銀河系,之後的太陽歸於沉寂,最終變成一顆白矮星。
鑽石星球
白矮星中心聚集了大量碳,如果條件合適,這些碳會被擠壓在一起,並在冷卻後形成一顆極其巨大的鑽石內核。天文學家們認為距離地球大約50光年一顆名為「露西」的編號為BPM 37093的白矮星內部有一個質量超過5×10²⁹千克的鑽石內核。要知道地球的質量僅有5.965×10²⁴千克,這顆大鑽石比地球要重近10000倍!
「露西」的巨鑽
如果恆星足夠大,在它的內部可以比較容易生成碳。這是因為更大的恆星內部有更大的壓力和更高的溫度,它可以很容易地克服氦原子核的庫倫勢壘,不需要發生氦閃就能產生「三重α過程」,進而將氦-4融合為碳-12。
CNO循環
在大質量恆星中,有一個被稱為「CNO循環」的過程。這是在碳-氮-氧三種元素間融合反應的催化循環過程,它在大質量恆星內部聚變反應中佔主導地位,如果太陽的質量比現在大30%,太陽內部也能形成「CNO循環」。
CNO循環
恆星內部CNO循環有許多種方式,總體上是質子不斷地推動碳-氮-氧三種元素同位素之間的相互轉換,在此過程中釋放大量的熱、伽馬光子和中微子,最終形成氦。與此同時,CNO循環也將恆星中碳-12與碳-13核的比率推動到3.5:1。
碳燃燒
在大質量恆星內部,碳往往並不是最終的產物,它有很多的機會聚變形成更重的元素,這個過程被稱為「碳燃燒」。請注意,這里的燃燒並不是指碳在地球表面與氧氣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氧化過程,而是在恆星內部的聚變過程。
在大質量恆星中,碳燃燒產生更重的元素
碳在恆星內部經常會發生以下的聚變反應:
¹²C + ¹²C → ²⁰Ne + ⁴He + 4.617MeV
¹²C + ¹²C → ²³Na + ¹H + 2.241MeV
¹²C + ¹²C → ²³Mg + ¹n - 2.599MeV
或者:
¹²C + ¹²C → ²⁴Mg + γ + 13.933MeV
¹²C + ¹²C → ¹⁶O + 2 ⁴He - 0.113MeV
由上面的聚變反應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碳燃燒的最終結果主要是氧、氖、鈉和鎂的混合物,恆星中的這些物質的產生有碳的功勞。
碳爆炸與碳閃
碳誕生於恆星內部,它是怎麼來到地球上的?這需要談一談碳爆炸和碳閃。
前面我們提到了白矮星「露西」,它的中心有一顆巨大的鑽石,事實上,大部分的白矮星主要都是由碳和氧構成的,它們是中低質量恆星(比如我們的太陽)的殘余。有一些白矮星慢慢冷卻,最終變為黑矮星,另一些則有可能在冷卻之前就與附近的恆星或白矮星相互吸引發生兼並。
恆星兼並
當白矮星與其它恆星或白矮星兼並時,迅速增加的質量突破錢德拉塞卡極限(超過1.4倍太陽質量)時,將導致白矮星內部的碳瞬間發生聚變反應,這個失控的熱核過程直接促使新恆星的碳內核劇烈膨脹並發生爆炸,這種碳爆炸也被稱為Ia型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沖擊波會將包括大量碳在內的各種物質以20000km/s(光速的6%)的速度拋向太空。
超新星爆發
在太陽質量8~11倍大小范圍內的恆星中,碳-氧核心處於退化狀態,這時候恆星容易發生「碳閃」。僅僅幾毫秒的時間,恆星內核的碳層被點燃並發生爆炸,強烈的恆星風吹散外圍所有物質,也包括大量沒有參與反應的碳,形成一個行星狀星雲的殼,恆星殘骸中心只留下一個大約1.1倍太陽質量的O-Ne-Na-Mg白矮星核心。
總結
我們的太陽系誕生於前一次超新星爆發所形成的星雲,因此在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中,廣泛分布著豐富的碳元素以及碳的各種化合物。碳是宇宙中繼氫、氦和氧之後第四豐富的元素,這與碳在恆星中誕生的方式有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