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元雜劇是用北區演唱的一種_____形式,______(時代)產生於中國北方。
元雜劇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種( 戲曲 )形式,金末元初產生於中國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礎上以及諸宮調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作為一種新型的完整的戲劇形式,元雜劇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嚴格的體制,形成了歌唱、說白、舞蹈等有機結合的戲曲藝術形式,並且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㈡ 元雜戲的起源演變!
元雜劇: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形成於宋末,繁盛於元大德年間(13世紀後半期-14世紀)。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漢宮秋》、《西廂記》等。其內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發展與演變
元雜劇的形成是中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時代的產物。金滅北宋、元滅金的過程,同時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貴族、蒙古貴族的過程。人民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艱苦鬥爭,要求有戰斗性和群眾性較強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而構成戲曲藝術的各種因素到這時已經過長期的醞釀而融為一體。這樣,元雜劇就在金院本和說唱諸宮調的基礎上,由於現實的要求、群眾的愛好,大大擴大了題材和內容,展開了中國戲曲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在元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文人也發生分化。特別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又沒有恢復科舉制度,中下層文人的仕進道路大大縮小了,生活跟著下降。除了少數依附元朝統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數文人和廣大人民同樣受到殘酷的迫害,因此,他們和人民的關系比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間藝人結合,組成書會。他們一方面學習民間藝術的成就,同時又把自己的才能貢獻給雜劇的創作。書會的組織,民間藝人和文人的合作對元雜劇的興盛起了推進的作用。宋金元城市經濟的發展為雜劇的興盛准備了充裕的物質條件。適應統治階級宴樂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集中演出的勾欄瓦肆,特別是作為都城的開封、大都、杭州等地更為繁盛。同時,在農村也常常開展戲曲活動,晉南地區現存的舞台、壁畫便是很好的證明(註:元代戲台在晉南普遍存在,現已初步鑒定了晉南的襄汾、臨汾、洪洞、新絳、翼城等地的元代戲台八處。又山西洪趙縣明應王廟內的元代雜劇演出壁畫,帳額上端題作「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節日、廟會是農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員也經常到各地作場。這樣就保持了戲曲在發展過程中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
此外,元朝的疆域廣大,交通發達,密切了國際和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北方諸民族樂曲的傳播,對雜劇的興盛也有一定的作
用。元代的戲曲藝術稱元雜劇。元雜劇的「唱」、「雲」、「科」是它的藝術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如《鐵拐李度金童玉女》第4折:「可看俺八仙舞一回你看(八仙上,歌舞科)。」此外,《劉玄德醉起黃鶴樓》中用了民間舞隊舞《村田樂》,《追韓信》中用了跑竹馬等。元雜劇中這種插入性舞蹈還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祿山的《胡旋》舞和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等。元雜劇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著許多舞蹈因素,如各種器械舞、對打、翻跟斗、撲旗踏蹺等。另有一些劇如《小尉遲》中有「做調陣子科」、《馬陵道》中有「卒子擺陣科」,這是一種隊形舞蹈。元雜劇中其他做工,逐漸演變為程式化的舞蹈動作,用以表現人物情態,如《拜月亭》中的「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慌折慘打悲的科」等。當時的雜劇藝人,還給一些技巧性的舞蹈動作起了名字,如「撲紅旗」、「拖白練」、「踏蹺」等。中國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教、道教和佛教舞蹈。巫教和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自東漢以來,由印度傳入的佛教大興,至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一直不衰。東漢桓帝等,祠佛「做倡樂,以求福祥」;北魏洛陽的景樂寺,設女樂,「歌聲繞梁、舞袖徐轉」;南朝梁武帝制「善哉」、「大樂」等,名為正樂,是宣傳佛法的。唐代十部樂之一的《西涼樂》中,有《於闐佛曲》,宋代宮廷隊舞中有菩薩獻香花隊,也都是宣揚佛教的樂舞。元代以信仰薩滿教(巫教)和喇嘛教(佛教)為主,在元朝的宮廷隊舞充滿了宗教迷信色彩。元代宮廷隊舞,共分4隊,元旦用《樂音王隊》,天壽節用《壽星隊》,朝會用《禮樂隊》,宣揚佛法用《說法隊》。每隊分10個小隊。在《樂音王隊》的10個小隊中,引隊是樂隊,有兩個婦女隊,一奏長春柳之曲,一執特丹花舞,在第10小隊中還有婦女作花鞚稍子鼓舞,其餘都是男子隊舞,扮成神鬼相。在《說法隊》中還有扮成八大金剛相的舞蹈。此外,還有《寶蓋舞》、《日月扇舞》、《幢
舞》、《傘蓋舞》、《金翅鵬舞》,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元朝最著名的贊佛舞蹈,是元順帝時創制的《十六天魔舞》,名為贊佛,實為娛人,在宮中演出時只有受過秘戒的宦官才准觀看,並嚴禁民間演出。
元代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戲劇樣式。它的最初出現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間它經歷了從不完備到完備的發展過程。雜劇體制的完備、成熟並開始興盛起來是在蒙古王朝稱元以後。到了成宗元貞、大德年間,雜劇的創作和演出進入鼎盛時期。雜劇最初流行於北方,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響,它有不同的聲腔流派,魏良輔《南詞引正》說雜劇聲腔有中州調、冀州調和小冀州調。這種北方聲腔的劇種,很快流行於全國。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樓集》記述了元代140多個著名戲曲演員(其中男演員30多人)的活動事跡。這些演員或是「名重京師」、「京師唱社中之巨擘」;或是「馳名金陵」;或是「獨步江浙」;或是「淮浙馳名」;或是「馳名江湘間」。還有「山東名姝」、「維揚名妓」、「湖州角妓」等等。《青樓集》成書於至正十五年(1355),後又有增訂,其時距元亡不遠。它的記述說明元代的雜劇演出由北方發展到南方,遍布各地。
㈢ 元雜劇什麼時候產於中國北方
元代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戲劇樣式。它的最初出現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間它經歷了從不完備到完備的發展過程。雜劇最初流行於北方,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
㈣ 元雜劇的常識補充
(1)元雜劇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金末元初產生於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礎上一級諸宮調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元雜劇,也叫北曲雜劇,這是為了與南曲戲文相區別而有的名稱。元雜劇使用的曲調全為北曲,北曲各宮調的聲情雖與南戲基本相同,但由於北曲比南曲多變宮、變徵兩個半音,故從總的音樂風格來說,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與南曲相比,北曲用韻較嚴,每套曲只押一韻,中間不換韻,而且韻腳密,幾乎每句都押韻。
(2)元雜劇作為一種新型的完整的戲劇形式,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嚴格的體制,形成了歌唱、說白、舞蹈等有機結合的戲曲藝術形式,並且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3)雜劇角色分為末、旦、凈三大類。其中正末為男主角,正旦為女主角。末、旦、凈、丑等角色的命名受蒙元時期歐洲文化的影響。例如男扮女裝的旦就和印歐語系中的「Dame」讀音近似,dame在法語中的意思即是女士、夫人,由於唐宋以降,女性被禁止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所以在雜劇中便出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男扮女裝的「旦」這一重要角色。而元雜劇中使用的道具如「機關」與希臘古典戲劇中的機關異曲同工。
(4)雜劇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組成。唱是雜劇的主要部分。白,即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劇本還規定了主要動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5)在結構上,一本雜劇通常由四折組成。一折相當於現代劇的一幕或一場,是故事情節發展的一個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別是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兩個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紹劇情,類似現代劇中的序幕;也有放在兩折之間,相當於後來的過場戲。一本雜劇一般分為四折,或加「楔子」。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來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戲,相當於開場戲;在折與折之間的楔子,則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相當於過場戲。楔子與折的區別,楔子只用一兩支曲調,不必如折那樣,必用一套曲調。一折不等於現代戲劇的一場,而是以唱完一套曲子為標准。也就是說,一本雜劇要唱完四套曲子,而且只能由主角一人唱曲,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稱為「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腳色只能念白。戲劇語言包括科介、賓白和曲詞。科介是劇本中關於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的舞台提示。賓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數韻語,分對白、獨白、旁白、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
(6)「套曲」是與「只曲」相對而言的,把許多「只曲」(至少三隻,多的可達二十隻左右)連綴起來成為「套曲」。這種連綴有兩個條件:一是「只曲」的次序,什麼曲牌在前、什麼曲牌在後,基本固定;二是「套曲」中的「只曲」彼此屬於同一「宮調」里的曲牌。用四套曲子以上的雜劇極少見的。偶爾有的題材,作者認為寫一本四折不能容納和完成主題思想,就以多本的形式解決。如王實甫的《西廂記》用了五本二十一折。
(7)元雜劇四大悲劇:《竇娥冤》---關漢卿;《漢宮秋》---馬致遠;《梧桐雨》---白樸;《趙氏孤兒》---紀君祥。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拜月亭》---關漢卿;《西廂記》---王實甫;《牆頭馬上》---白樸;《倩女離魂》----鄭光祖。
㈤ 什麼是元雜劇
雜劇是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真正完整的戲劇形式。它大約產生於宋金時期的兩河地區(今山西與河北相鄰一帶),流行於北方,成熟於元代。元雜劇是指蒙古滅金前後,以宋雜劇和金院本為基礎,融合宋金以來的音樂、說唱、舞蹈等藝術而形成的戲曲藝術。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元曲,實際上還包括散曲,並不專指元雜劇。元雜劇先在我國北方流行,到元滅南宋(1279)以後,又逐漸流行到我國南方。元代後期,元雜劇漸趨衰落。
元雜劇的形成,是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到成熟階段的重要標志。它的部分優秀劇目,如關漢卿的《竇娥冤》、《救風塵》,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石君寶的《秋胡戲妻》,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700多年來被改編為各種新的戲曲形式,延續不斷地演出。有的劇本如《西廂記》、《趙氏孤兒》、《看錢奴》等還流傳國外,影響極為深遠。
元雜劇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它的部分優秀劇目長期保留在中國舞台上,其表演藝術和創作經驗,也為後來的演員和作家所繼承。
㈥ 元雜劇的起源來源於哪裡
元雜劇大致興起於13世紀上半葉,即蒙古滅金(1234)前後。當時,正值北方的女真族和蒙古族先後征服並佔領了黃河流域廣大地區,相繼建立起金、元王朝,在政治上實行了殘酷的統治,從中央到地方結成層層黑暗統治之網,使中原人民飽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這種社會的基本現實,呼喚反映大眾心態的群眾性較強的藝術作品出現,富於戰斗精神的元雜劇因之應運而生。其次,北方經過戰爭破壞之後,在某些城市經濟恢復較快,出現了相對的穩定和繁榮,如大都(北京)、真定(河北正定)、汴梁(河南開封)、平陽(山西臨汾)、東平(山東)等城市的工商業就比較發達,為元雜劇的頻繁演出提供了物質基礎和觀眾基礎。
㈦ 元雜劇是在什麼時代背景下形成的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形成於宋末,繁盛於元大德年間(13世紀後半期-14世紀)。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倩女離魂》、《漢宮秋》、《梧桐雨》等。其內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雜劇角色分為旦、末、凈、雜。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員。外旦、貼旦次要女演員。末包括正末、小末、沖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員,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員。沖末是首次上場的男演員。凈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員。雜是除以上三類外的演員。有孤(當官)、駕(皇帝)、卜兒(老婦人)、徠兒(小廝)、細酸(讀書人)等。主唱元雜劇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稱旦本,如《竇娥冤》竇娥主唱。這就出現了主唱人物的變換。元雜劇的興起和繁榮有多種條件和因素:前代各種戲曲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雜劇形式上的各種借鑒,眾多文人參預戲劇活動促進了劇本創作的繁榮,很多著名演員的出現也有助於雜劇的興盛。當時戲劇演出的廣泛,上自宮廷,下至平民社會,觀賞戲劇演出成為一種娛樂習慣,演出的商業化帶來的競爭性,也是雜劇興盛的原因之一。而從文學劇本方面說,主要的一個因素是涌現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聯系的新型作家。
㈧ 元雜劇的黃金時代是什麼時候呢
元雜劇是13世紀前半葉蒙古滅金前後在中國北方興起的一種戲曲藝術。它是在宋雜劇和金樂本的基礎上,融合了宋金以來的音樂、說唱、舞蹈等藝術形式演變而來的。
①走向成熟的元雜劇
元雜劇的發展大致經歷兩個階段:元滅南宋以前,主要在大都(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地區流行傳播;元統一後,隨著政治勢力的南下,雜劇活動的中心也逐步轉移到南方的臨安(杭州)。一般認為,重心南移前的數十年間,是元雜劇發展的黃金階段。
元雜劇的劇本體制,一般由四折組成。如四折對劇情的表現還不夠充分,必要時再加一個楔子(即一個較短的獨立段落),放在劇本前面,也有的放在中間以銜接劇情,類似一種過場。一劇基本由正旦或正末一種角色演唱到底,正末主唱的劇本稱「末本」,正旦主唱的劇本稱「旦本」。四折一楔子體制在音樂上稱四大套,是每折為一個宮調的若干曲牌所組成的套曲,四折共用四個宮調的套曲。由於四大套曲子的安排,對於戲劇情節需要更好地熔煉和剪裁,故而元雜劇劇本的結構,一般都比較嚴謹和完整。
元雜劇的角色有正末、正旦,次要的角色稱為外末、沖末、凈、副凈、外旦、搽旦、孤、孛老、卜兒、倈兒等。
從金末至元成宗元貞、大德(約公元1200~1300年)前後,是該劇發展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內人才輩出,名作如林。據《錄鬼簿》記載,當時作家有56人,作劇337本。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李好古、武漢臣、鄭廷玉、康進之、尚仲賢、馬致遠、白樸、高文秀等人。活動的中心主要是大都、正定、真定等地,傳世作品達數十種,形成了盛極一時的繁榮局面。
②元雜劇形式的突破
元貞、大德以後至元滅亡前後(公元1368年),由於南方經濟恢復較快,雜劇的創作中心已轉移到南方杭州,雜劇創作進入了第二個時期。這一時期的創作成就遠遜於前一期。
元雜劇的第三個時期,大約在元末明初之間,也是雜劇走向衰落的時期。其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受原有體制的限制而不能滿足藝術發展的需要。所以,後來的劇本突破了四折限制,加一兩個楔子或擴展為五折、六折,這都是為了內容的需要而不得不突破形式的表現。
5.明代戲劇傳奇的興起
進入明代之後,隨著雜劇藝術的日趨衰落,南戲變得愈加繁盛,並形成了崑山、弋陽、餘姚、海鹽等「四大聲腔」,流傳於各地。尤其在中明以後,經過著名曲師魏良輔改造過的崑山腔,以其特有的唱腔風靡一時。《浣紗記》、《寶劍記》等作品,或借古喻今,或直刺時政,對當時的傳奇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此,昆劇傳奇正式占據了劇壇的統治地位,此亦即後世所稱的明清傳奇時期。這也是繼元代雜劇之後,中國戲曲史上崛起的第二個高峰。
明清傳奇興起於明初,是以唱南曲為主的戲曲形態,是南戲系統各劇的總稱。到了明中葉嘉靖、萬曆年間,社會經濟出現繁榮,特別是東南地區的工商業有了明顯發展,城市裡市民階層壯大,產生了強烈的娛樂需求,因而在哲學、文學等領域,思想活躍,派別雀起,戲曲創作也隨之發展起來。四大聲腔競勝的局面,促進了創作的繁榮,也使各聲腔劇種都擁有一批上演劇目。
明代前期(洪武至正德年間)約有傳奇作品200餘種。作家有李日華、沈采、蘇復之、沈鯨等人,創作劇目有《南西廂記》、《連環記》、《金印記》、《千金記》、《香囊記》、《雙忠記》等。由於朱元璋對《琵琶記》十分推崇,同時壓制某些劇目,劇目創作側重於忠孝禮教的主題。
明代後期(嘉靖至崇禎年間)傳奇創作進入繁榮階段,作家作品大量涌現。有對社會黑暗和官場暴戾進行批露和抨擊的,如《浣紗記》、《紫釵記》、《精忠記》、《雙烈記》等;有反映現實時事內容的,如《鳴鳳記》、《冰山記》、《回天記》、《秦宮鏡》等,或借古喻今揭露權臣閹宦的罪行,或對正直忠臣加以歌頌。由於當時在經濟上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促進了思想解放,使文藝領域也出現了浪漫主義洪流,一批以男女愛情為題材的作品也相繼問世,如《織錦記》、《紅梅記》、《焚香記》等。
㈨ 雜居元雜劇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
雜劇元雜劇是在十三世紀前半葉,即蒙古滅金(1234)前後,以宋雜劇和金院本為基礎,融合宋、金以來的音樂、說唱、舞蹈等藝術樣式而形成的戲曲藝術,並在唐、宋以來詞曲和講唱文學的基礎上,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相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由於元雜劇是以中國北方流行的曲調演唱的,因此也稱北曲或北雜劇。雜劇先在中國北方流行,到十三世紀八十年代,即元滅南宋(1279)以後,又逐漸流行到中國南方。元代是北曲雜劇的黃金時代,元人羅宗信為《中原音韻》作序,說到當時已出現把「大元樂府」和唐詩、宋詞「共稱」的說法。這里所謂「大元樂府」兼指散曲和劇曲,而後人還有專把元雜劇和唐詩、宋詞相提並論的。元雜劇的產生、完備和盛行,不僅為我國古典戲曲的表演藝術奠定了基礎,而且還在實際上爭得了與傳統的文學樣式——詩、詞、文、賦——相頡頏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元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㈩ 語文: 文學常識填空: (1)元雜劇是北曲演唱的一種_______形式。________(時代
(1)元雜劇是北曲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金末元初)(時代)產生於中國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礎上以及諸宮調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2)作為一種新型的完整的戲劇形式,元雜劇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嚴格的體質,形成了(歌唱)、(說白)、(舞蹈)等有機結合的戲曲藝術形式,並且產生了(韻文)和(斯文)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