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方濟各為什麼不來中國

方濟各為什麼不來中國

發布時間:2022-09-10 11:24:38

1. 聖方濟各·沙勿略的人物生平

沙勿略自幼生活在城堡中,盡管他經常接觸到那些尚武的騎士們,但他的秉性卻使他繞開了通向軍界的道路,18歲進入巴黎的聖巴爾貝學院,接受一種全面的教育。由於他的學業優異,沙勿略22歲時已被任命為博韋學院亞里斯多德哲學講師並被視為一名學者。
由於耶穌會把耶露撒冷當作自己的聖地,於是沙勿略於1536年離開巴黎前往威尼斯與先期已抵達此地的羅耀拉匯合,以便前往耶露撒冷朝聖。但由於歐洲國家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使他們無法前往東方,於是1537年沙勿略又緊隨羅耀拉的足跡來到羅馬。
1540年,沙勿略成為耶穌會的首批傳教士,奉教廷之命前往東方的印度、日本等地傳教。歷經8個月的艱難航行,1541年12月沙勿略抵達果阿。在他寫給羅耀拉會長的信中,說果阿已經儼然是一座基督教化的城市,那裡有一所培養當地土著傳教士的學院。
沙勿略在科莫林角進行幾個月的佈道工作之後,他冷靜地認識到,在印度要取得傳教事業的成功,那將是任重而道遠的。所以他要求羅馬教廷要派一些具有善意和良好品德的傳教士到印度來。 為了廣泛了解東方傳教事業的普遍進展情況,1545年底沙勿略來到馬六甲一帶。4個月後,他又到了安汶島。在熟悉東南亞海域諸島後,他開始將目光轉向東亞。
1549年8月15日沙勿略帶著其他兩名修士、兩名僕人和業已信奉基督教的安祿日踏上日本國土。在和日本人的接觸中,他認為日本正是他尋求的實現基督教千年王國的理想之地,而且日本人是被發現土地上最為超群者。他們管教有方,品德優秀。沙勿略還在安祿日的幫助下用日語寫了一份簡略的祈禱書。只有掌握當地的語言,才能取得傳教事業的進展。此點成為沙勿略東方傳教策略的重要基點之一。
在日本傳教過程中,沙勿略還發現影響傳播基督福音的最大障礙是相當部分日本人信仰佛教。如果不能從教義上批駁佛教的主張,那麼就不可能爭取到日本人對基督教的尊重和皈依,也不可能贏得社會威信。
沙勿略已經認識到不批駁佛教學說就無法樹立基督教的聲望,要樹立基督教的聲望則要求派到東方的傳教士不僅應當有一般的學問,而且應當懂科學。事實上,用西方的知識和科學來為傳播基督教開辟道路已構成沙勿略東方傳教策略的又一塊基石。
日本是有著自己固有文化的國家。要想在日本取得傳播基督教教義的成功,沙勿略特別總結到,傳教士們應對當地的文化要有所適應。而這一點正是沙勿略東方傳教策略的核心思想。
羅耀拉委派沙勿略作為「教皇特使」前往東方傳教,其目的之一,也就是希望沙勿略通過在東方的宣教活動能使「適應」策略系統化並突出其可實施性。而沙勿略的歷史功績也就在於為「適應」策略確立了一系列如前所述的原則。沙勿略為「適應」策略所確立的那些原則是否能適用於東方國家尚待在實踐中來檢驗。
1551年11月20日,沙勿略重返印度。這期間他又開始思索一個新問題,即中國的基督教化問題。在日本,沙勿略開始認識到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國的影響。而中國則是一個物產豐富,文明昌盛的國度。因此沙勿略萌生了到中國傳播福音的想法。
當時,外國傳教士要進入中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除了官方正式派遣的使節外,中國禁止一切外國人進入。沙勿略在印度組織一個赴中國使團——只要能獲准進入中國,參見皇帝,就可以在中國傳教了。在商人朋友的幫助下,他很快組織了一個赴中國的使團。1552年4月,他離開印度果阿。但事情遠沒有預期的那麼順利,抵達馬六甲時,使團被扣留下來,沙勿略的計劃失敗了。 1552年12月,沙勿略不幸染上瘧疾,由於缺乏醫葯,不久便去世了,年僅46歲。他後來被安葬在印度,1662年被教會列為聖徒,他的墓地也成為朝拜的聖地。在他十多年的福傳生涯里,勸導了三萬多人領洗入教,福傳旅程超過數千里,涉足大半東亞地區。
聖方濟·沙勿略(或譯作薩威)和聖依納爵·羅耀拉一樣,是耶穌會創會的六位夥伴之一,而沙勿略是其中最執著、勇敢的一位。因此曾有人這樣形容:如果耶穌會會祖依納爵是「不倦的旅人」,那麼沙勿略就是「無畏的航海者」。
1530年代,同是西班牙巴斯克(Basque)人的沙勿略和依納爵,在巴黎大學相識。耶穌的召喚透過依納爵的循循善誘打動了沙勿略。
1541年,沙勿略接受教宗的任命,以羅馬教廷大使的身份來到亞洲。這是一趟危險的旅程:他首先到了葡萄牙的屬地,這是他偉大的傳教路線之一的首站,並乘船經非洲到印度、馬六甲、印度尼西亞諸島、日本,展開福傳工作,歷經十一年,這也是他永遠不能返家的傳教路線。在他寫信給依納爵的一封話別的信里,他這樣說:「我這一生能留下些什麼,其實我已很清楚,我們唯有透過書信才能相聚──不過相信在另一個國度里,我們能面對面互相擁抱。」
聖方濟經過十五個月的航行後終於抵達葡國屬地,在那裡葡萄牙人已為基督宗教打下基礎,不過教堂的狀況卻很糟糕。聖方濟努力學習當地的語言,並視當地的港口作為通往印度南岸的基地。其實當時因著他的宣講而皈依的人數不少,幾乎全部都是窮人,少數民族和低下階級的人。但另一方面,他也常常因為歐洲的殖民主義者的不道德、貪婪和暴力而沮喪,這些人破壞了基督宗教的誠信。
1546年聖方濟想開拓南亞的諸島,不過就在這個時候他逐漸收到一些有關日本這個國家的報告。雖然它仍不為西方世界所認識卻擁有高度的文明,這使得聖方濟決定以日本作為下一個傳教的地點。經過很多的歷險,他終於在1549年8月15號抵達日本,聖方濟很幸運的遇到一個好時機。此時的日本政局十分不穩定,足足有250個諸侯王在控制這個國家,而卻沒有一個獲得最大的權力,這樣的局面使得日本對外國人的到訪敞開大門。
聖方濟很快地體驗到日本文化的素養,但明白到要向這樣一群人宣講需要特別的方法,他在寫給依納爵的信中這樣說:「我覺得我們不太可能找到另一個民族像日本人一樣,他們有很好的風度……,他們是榮耀之士,讓人驚訝,他們甚至把榮耀看得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重要……,他們喜歡聽取由理性提出的事物;即使他們有罪過和邪惡,只要有人能理性地跟他們指出所做之事是邪惡的,他們就會經過理性的思考後慢慢被說服。」
日本文化的經驗改變了聖方濟傳教方法。這以前他一直視自己是一位在荒蕪土地上的開墾者,他深深地感覺到自己有需要了解當地的文化;去發現其潛在的力量和美德,好能找出方法把這些特質與福音訊息相連。
聖方濟在日本逗留了27個月,並建立了好些皈依的信仰團體,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他的工作為其後陸續前來的耶穌會士提供了一個基礎-他們當中不少在後來的迫害中喪失了生命。而在日本的時間,他同時注意到另一個偉大卻不為人知的國境:中國。
在那個時候中國是不對外國開放的國家;雖然如此,聖方濟相信這會士他所有傳教努力里的最大獎項,然而這個獎項也的確難倒了他。
1552年,他經過千辛萬苦找到了船到中國,卻病入膏肓,最後他在靠近中國沿岸一個人跡稀少的上川島登陸。很遺憾地他的身體每況愈下,終於在12月3日逝世,享年46歲。在福傳過程中他了解到;為了幫助不同國族的人接受福音,除了要學習當地語言之外,也需要對這些地方的文化和民族性有所認識。在那些他無法用言語溝通的地方,他就以實際的行動去關懷窮人,照顧他們的需要。沙勿略為福傳歷盡辛苦,海上的風暴、南國的酷熱、北地的冰雪,甚至前往居住著剽悍原住民的小島親身涉險,這一切都沒有令他退縮。他說「我相信對於那些視我們主基督的的十字架為甘飴的人,這樣的勞苦是一種歇息,而結束這些勞苦或逃避它們卻是死亡。」沙勿略當年播下的種子,借著天主的恩寵和多位後繼者的努力,如今已經長成林蔭。聖方濟薩威於1622年被封聖,而1927年,他與聖女小德蘭一起被列為外國傳教士的主保。

2. 2015年張天路神父近況

張天路神父現任天主教北京教區永寧耶穌聖心堂本堂神父
張天路,洗名聖·方濟各,又名方濟各·張,天主教神父,河北邢台人,曾任深圳安多尼堂本堂神父,現任永寧耶穌聖心堂本堂(永寧天主堂)神父。
中文名:張天路
外文名:Francesco Chang/Tianlu Zhang
別名:方濟各·張
出生地:河北邢台
信仰:天主教
職業:天主教神父
任職經歷:深圳安多尼堂本堂神父、永寧天主堂神父、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顧問、北京青年聯合會常委
所獲名譽:2013年度基督福音網評選出來的全國十大最受人喜愛的神職人員之一、2000~2010年百位為宗教建設起到積極作用的宗教人物之一等。

3. 聖方濟各·沙勿略的人物評價

沙勿略沒能實現他自己的理想。但他提出的意圖使整個古老的中華帝國基督教化的設想卻成為西方傳教士一代又一代為之奮斗的重要目標。尤其是他在日本傳教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策略思想更被他的繼承人奉為典範。
沙勿略未能進入中國傳教,但他的努力激勵著他的同道,直至撞開中國的大門。在葡萄牙人搶佔澳門之後,耶穌會士開始以此為據點,設法向中國內地滲透。

4. 聖方濟各是什麼人或機構

方濟會是天主教托缽修會之一,一譯法蘭西斯派,拉丁文名Ordo Fratrum Minorum,是拉丁語小兄弟會的意思,因其會士著灰色會服,故又稱灰衣修士。1209年義大利阿西西城富家子弟方濟各(Franciso Javier 1506-1552)得教皇英諾森三世的批准成立該會,1223年教皇洪諾留三世批准其會規。方濟各會提倡過清貧生活,衣麻跣足,托缽行乞,會士間互稱"小兄弟"。他們效忠教皇,反對異端,中世紀時曾為替教皇出售贖罪券而到處遊方。 初創時,會內不置產業,靠乞食為生,後會規鬆弛,在城市內建立住院,積聚大量錢財,內部為此意見不一,引起紛爭,從而分裂為守規派、住院派、嘉布遣派三各支派。後守規派進行改革,自稱方濟各派,16世紀時通過傳教向外發展。方濟各的同鄉女子克拉拉創建的女修會,倡導隱修,稱方濟各第二會,又稱克拉拉會,後也分裂成數派,並參加傳教活動。還有為在俗教徒設立的第三會,入會者不必出家,只須在修會指導下安貧樂道或解囊布施,過清貧生活。這些對當時社會有較大影響。 該會重視學術研究及文化教育事業,著名學者如波拿文都拉、羅傑·培根、J.鄧斯·司各特等皆出於該會。中國元代時,該會約翰·孟高維諾等曾多次從陸路到中國,在北京、泉州等地設立教區,建造教堂,時稱也里可溫。明代中下葉,又從海上進入閩浙一帶。清代中葉以後在中國轄有眾多教區,主要傳教於魯、晉、兩湖、陝、甘等地。近年來,傳教的主要方向為非洲。在拉美教會和解放神學家中也不乏其會士。

5. 求:聖方濟各亞西西 聖方濟各沙勿略 聖五傷方濟各的介紹。

聖方濟各亞西西
聖方濟各又稱亞西西的聖方濟各(San Francesco di Assisi) (生於1182年義大利亞西西,卒於1226年10月3日) 成立方濟會又稱"小兄弟會"。他是動物、商人、天主教教會運動以及自然環境的守護聖人。

(照約旦·卡達拉尼的記載是1209年), 瑪竇福音第十章第九節對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使他決定終生要神貧. 那段福音的故事是耶穌告訴他的信徒要他們出去宣揚天國的來臨, 他們宣揚時不需要帶錢, 連走路的拐杖都不用帶, 而且他們也不要穿鞋.

他穿著粗布衣服, 赤腳, 而且照著聖經的說法連拐杖也沒有, 四處呼籲大家要反省悔過. 很快的城內有名望的人士伯納多·昆特瓦雷把所有財產都貢獻出去來跟隨他, 而在一年內陸續加入有將近十一個跟隨者. 他稱這些跟隨者為"fratres minores", 在拉丁話中"小兄弟"的意思. 方濟會修士有時候會被稱為Friars, 這是由拉丁話的兄弟"fratres"轉來的.

聖方濟各與大自然
很多聖方濟各生平的故事是和他對動物的愛有關. 關於聖方濟各對於大自然的關懷最有名的故事大概是在小花 (Fioretti)一書中提到的, 說到關於聖方濟各和鳥的故事.小花 一書搜集了在聖方濟各死後的多種傳聞及民間故事. 一天聖方濟各和他的伴侶們在旅途上看到了路的兩邊的樹上有很多鳥, 他告訴他同伴們說 「你們等我, 我要去對我的鳥姊妹傳教.」 鳥在他傳教的時候圍繞著他, 被他的聲音吸引, 一隻都沒有飛走. 聖方濟各對他們說:

「我的鳥姊妹, 你們受助於天主太多了, 所以你們一定要隨時隨地感謝上主. 為了他給你們自由在天空飛翔, 為了他給你們衣裳… 你們不用耕種不用收割上主就餵了你們, 給你們河流和泉水止渴, 給你們山谷遮蔭, 給你們高樹築巢. 你們雖不知道如何縫紉或編織, 上主就幫你和你後代制好了衣服. 因為主如此愛你們, 他對你們滿是恩惠. 因此, 永遠要贊美天主」

聖方濟各和平祈禱文
主啊,
請將我塑造成和平工具
哪裡有傷害,讓我傳達寬恕

哪裡有仇恨,讓我播種愛德

哪裡有疑惑,讓我提供望德

哪裡有絕境,讓我帶去喜樂

主啊,

請賞賜我所夢寐以求的

不是被理解,而是去理解

不是被安慰,而是去安慰

不是被人愛,而是去愛人

因為

只有給予,我們才會獲取

去原諒,我們才會被寬恕

死於舊我,才會獲得永生

聖方濟各沙勿略
聖方濟各.沙勿略是耶穌會士,1506年4月7日在西班牙納瓦拉省的哈維爾誕生,長大後進入巴黎大學研讀,1541年以教宗代表的身份前往印度傳教,從此,他馬不停蹄地四處奔跑,在歐洲、非洲、亞洲向萬民傳播福音。他於1549年到了日本,是第一位進入日本並學習日本風俗的西方人。聖方濟各.沙勿略非常渴望進入中國傳教,卻不得其門而入,只到達廣東附近的上川島,並於1552年在島上去世。70年後,教會冊封他為聖人.
清咸豐三年(1853年)南市區董家渡路185號
屬天主教。為紀念刊世組派到東亞來的第一個耶穌會傳教士方濟各·沙勿略,取名為聖方
濟各·抄勿略教堂,又稱為聖沙勿略教堂。是當時中國第一座大型天主教堂。教堂總高約
30米、寬高約26米、進深約60米。平面為長方形,磚木結構,為帶有文藝復興時代馬洛克式
(17世紀義大利教堂建築
形式)建築。山牆中部置一大鍾,山尖屋頂十字架,堂內以方形磚柱承重。

6. 美國總統沒有來過中國

尼克松、福特、里根、布希、柯林頓、小布希
上邊這幾頭都來過

7. 早期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所面對的困難

唐朝
基督教 傳入中國最早的確切記載是唐太宗貞觀九年( 635年 ),敘利亞僧人阿羅本到達長安 。阿羅本帶來的是基督教的一個當時認為是 異端 的派別,來華後被稱為景教 (聶思脫里派 )。 會昌5年(845年)唐武宗篤信道教,下旨禁止佛教等宗教傳播,至此基督教在中國終止了傳播。

元朝與明朝
元朝時基督教又再次傳入中國,又中斷了。 1289年, 方濟各會神父從歐洲來到中國。在北京和泉州等地發展了一批蒙古人和色目人入教。同時景教也與天主教競爭。(見也里可溫教)。 1368年 , 明朝建立時摧毀了所有外族色彩的事物,包括景教和天主教. 直到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再度傳入中國 。

- 明嘉靖十三 年( 1552年 ), 耶穌會的方濟各·沙勿略神父到達中國廣東的上川島,但得不到進入大陸的許可,帶著遺憾死在了島上。後來 澳門的耶穌會 神父 范禮安 認識到在高文化的中國傳教需要改變策略,於是他選擇有學識的傳教士,先在澳門訓練學習北京話漢語,希望傳教時可以得到中國官員的支持。
- 明朝 萬曆 十年( 1582年 ), 耶穌會 又派來一位精通天文和數學的利瑪竇 ,他和羅明堅兩名耶穌會神父是就是這種策略下首兩名獲准在中國長時間逗留的外國教士,於1583年首次進入中國。利瑪竇成功在北京覲見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聲譽和關系,開啟了日後其他傳教士進入中國之門。利瑪竇可以說是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開創者之一。

利瑪竇對中國傳統的習俗保持寬容的態度。他容許中國的教徒繼續傳統的祭天、祭祖敬孔。據他的了解,這些只屬尊敬祖先的儀式;只要不摻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質上並沒有違反天主教教義。利瑪竇主張以「天主」稱呼天主教的「神」(英語的God或拉丁文的Deus);但他亦認為天主教的「神」早已存在於中國的思想,因為中國傳統的「天」和「上帝」本質上與天主教所說的「唯一真神」沒有分別。利瑪竇本人更穿著中國士人服飾。利瑪竇的傳教策略和方式,一直為之後跟隨他到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所遵從,稱為「利瑪竇規矩」。

利瑪竇等義大利傳教士在中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明代末帝的皇後在清軍入關時曾寫信准備皈依天主教並請求教皇支援(此信尚保存在梵蒂岡)。清朝康熙仍然重用義大利傳教士。但後來歐洲其他天主教各教會之間對中國傳統祭祖敬孔習俗的爭論,削弱了利瑪竇等人本已取得的成功。康熙時代,西班牙傳教士為了在菲律賓和中國排擠義大利傳教士,向教皇申訴並取得教皇敕令,宣稱利瑪竇等人允許中國教徒崇拜祖先違背了天主教教義,並派特使到中國晉見皇帝,態度驕橫,和康熙爭辯。康熙認為「天下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說這個特使「不可理喻」,下令囚禁到澳門,使其病死獄中。從此,中國皇帝和羅馬教廷關系急劇惡化,禁止了西班牙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並進一步嚴格的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而祭祖敬孔的禁令直到數百年後的1939年12月8日由教宗碧岳十二世(即庇護十二世)刪除,這也側面顯示出了利瑪竇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清朝以後

1840年代鴉片戰爭後,中國被炮火打開國門,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基督教的傳教活動亦被列入條約,傳教士以此為護身符進入內地傳教,基督教也隨之進入中國。大批西方傳教士以沿海通商口岸為基地迅速擴展基督教,建立教堂,同時也辦立學校、醫院、孤兒院等機構,基督教開始在中國獲得了很多信徒。英國和美國宗派,如英國循道會,繼續派遣傳教士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驅逐傳教士。來自美國和英國的新教傳教士在介紹中國方面的作用超過任何人。太平天國的起源就與傳教活動有關。但部分中國人因為對基督教的不理解與對侵略者的仇恨,認為基督教是西方殖民主義者殖民統治的工具,認為基督教傳福音是文化、宗教的侵略,引起他們的不滿,把這些對侵略者的仇恨轉化成對基督教、傳教士的暴力行為。終於在1900年發生了義和團運動,多名傳教士和基督徒遭到殺害。

由於基督教教義強調只能拜上帝,不能拜其他偶像,因此與"祭奠祖先"等很多中國傳統習俗產生了很大抵觸,使得基督教之前在中國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和發展,直到後來來中國傳教的剛恆毅(1922年-1932年)與雷鳴遠神父教宗解釋中國人祭祖敬孔禮並不違背教會的信仰,中國人這么地做是為了向已亡的父母和祖先表達尊敬。教宗碧岳十二世因而在1939年12月8日刪除了祭祖敬孔的禁令,才解決了這一問題。(彭育申,2000)

1919年巴黎和會對中國的不公,引發五四運動,之後也引發了一場從1922年到1927年間的「非基督教運動」。這場運動與義和團運動不同的是,主要參加者是激進知識青年。

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基督徒人數不到70萬。

8. 聖方濟各的中國

據學者介紹,「瑞士學者米歇爾·泰勒的《發現西藏》描述1245年聖方濟各本人的弟子方濟各會士柏朗嘉賓(Jean- PlanCarpin)到二十世紀初期歐洲人對西藏的探險和侵略,為我們提供了早期藏學的豐富素材。」
聖方濟各和平祈禱文
主啊,
請將我塑造成和平工具
哪裡有傷害,讓我傳達寬恕
哪裡有仇恨,讓我播種愛德
哪裡有疑惑,讓我提供望德
哪裡有絕境,讓我帶去喜樂
主啊,
請賞賜我所夢寐以求的
不是被理解,而是去理解
不是被安慰,而是去安慰
不是被人愛,而是去愛人
因為
只有給予,我們才會獲取
去原諒,我們才會被寬恕
死於舊我,才會獲得永生

9. 教宗方濟各是親華派嗎,方濟各任內會否同中國建交

世界上有很多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依然是反華的,更別提天主教方濟各了。任期前不「親華」,任期中也不一定「親華」(建交不一定「親華」)。

10. 教皇為什麼不能來中國

從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到明朝利瑪竇來華,以及湯若望、南懷仁等人在中國為官,都沒有將所謂的不合規矩掛在嘴上,甚至在1656年羅馬天主教史上第239位教皇亞歷山大七世也准許中國人行自己的禮節。可這位克雷芒一世,為什麼就盯上了中國,而且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呢?

要解釋教皇為何會對中國如此執著,看一下當時他自己和羅馬教廷的處境就明白了。

多事教皇的多事之秋

一、從十六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七世紀的宗教改革,在馬丁·路德和約翰·加爾文等人的領導下,早就將自中世紀以來一家獨大的羅馬教廷的威權逼進了崩潰的邊緣。再加上新教的崛起,以及英王亨利八世為了再婚而將天主教廢除,並且不再承認教皇的地位,且自任為英國的宗教領袖,將英國的宗教從教皇的影響下徹底割裂了出來。而且由於教廷位於義大利,而這里又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所以新潮的思想,加上逐漸解放的天性,都讓整個教廷感受到了威脅。

閱讀全文

與方濟各為什麼不來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炸魚薯條多少錢 瀏覽:647
英國總共有多少運輸機 瀏覽:477
美國海運到中國港口需要多久 瀏覽:372
美國給中國轉錢怎麼辦 瀏覽:938
人在英國怎麼玩微博 瀏覽:701
英國留學回國有什麼補貼 瀏覽:180
伊朗人的祖先是什麼種族 瀏覽:509
目前英國女王管轄多少國家 瀏覽:738
注銷中國電信寬頻怎麼辦理 瀏覽:27
越南人怎麼養雞 瀏覽:810
哪個國家的第一條路是中國人修的 瀏覽:46
義大利家居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341
印度為什麼要租借俄核潛艇 瀏覽:541
伊朗是什麼運河 瀏覽:873
中國向義大利提供了什麼幫助 瀏覽:379
普頓在印尼什麼地方 瀏覽:113
印度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瀏覽:832
14萬越南幣人民幣是多少錢 瀏覽:442
如何去中國地理雜志上班 瀏覽:922
怎麼投訴中國石油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