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改革開放為中國做出哪些貢獻
改革開放為中國做出的貢獻:
一、推動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
1978年5月開展的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恢復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奠基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上,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正是由於有了這個轉變,才迎來了整個國家的發展進步。
二、推動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改革就在農村和局部地區鋪開,農村生產力迅速得到解放。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無疑,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偉大創舉,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經濟基礎。
三、推動中國全方位開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中國經濟不僅僅局限於引進來,更提升了走出去的高度,「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亞投行的設立、G20峰會的召開都表明,中國在國際經貿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已經逐漸成為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
四、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能夠從根本上保障經濟社會在穩定的環境下順利發展。改革開放推動我國全面走向法治社會,必將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
五、極大地改變了我國人民生活圖景
改革開放改變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狀況,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社會財富迅速增長,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改革開放4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呈現出大幅度增長態勢。
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巨大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將一步步變為現實,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為我國的發展進步帶來了無窮的活力。
(1)中國改革帶來了什麼擴展閱讀:
40年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
一、不斷解放思想,推進理論創新
科學的理論是改革順利推進的思想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思想創新和體制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其政策體系。
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動搖
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也是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手段地位不斷提升的歷程。我們回顧中國40年改革的經驗,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正是因為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才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
三、靈活運用改革方法
我國改革的典型特徵是採取了先行試點、總結推廣的方式。立足於把解決本地實際問題與攻克共性難題有機結合起來,選擇一定地區或改革領域開展試點,在對試點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對成功經驗和做法再行推廣。
四、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有效的體制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保證,從長遠來看,也是確保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同時,發展和穩定也提供了深化改革的良好環境和基本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改革開放40年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經驗
B. 改革開放對於中國的影響及意義
1、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
2、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3、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C. 改革開放給人民群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有哪些呢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隨著收入的增加,我們告別貧困,一步一步走向繁榮。改革開放讓全體中國人民吃飽穿暖到腰包鼓起,讓中國人民實現了走出國門留學旅遊的願望,讓中國人民感受到了被歐美國家羨慕眼光的注目,讓中國人民切切實實的進入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美好的時代。改革開放讓中國強大,更讓中國融入了現代社會,改革開放是黨中央的英明決策。
改革開放後,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住、旅遊、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務消費進一步擴大,居民家庭財富不斷提高。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手機、汽車、電腦等耐用品的消費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低端到高端。通信業務已從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轉向前沿領域,通信業務消費普及。進入21世紀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購買的耐用消費品種類越來越多,家用設備和用品消費的現代特徵越來越明顯,家用用品正朝著高檔化、享樂化的方向發展。
D. 改革開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1、信息傳遞的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通信技術迅猛發展,從固定電話到移動手機,從語音通話到視頻聊天,人們的聯系告別了「家書抵萬金」的時代。
2、家電的改變
過去家家戶戶沒有一件電器,如今太陽能路燈在村裡徹夜通明,液晶電視的屏幕越來越大,家家戶戶接上了寬頻網路,看上了APTV。
3、衣著服飾的改變
改革開放40年來,服裝也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變得絢麗多彩。如今,人們的衣著早已不再顏色單調、款式單一,服裝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個性化,製作強調工藝化,面料趨高檔化。
(4)中國改革帶來了什麼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1、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2、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3、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改革開放
E.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11)軍事力量顯著增強---其以航空最為顯著。
也有反面的影響,拜金主義,物質享受思想的蔓延
F. 改革開放的意義是什麼 有哪些重大影響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
1、改革開放標志著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偉大覺醒,顯示了我們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勇敢開闢建設社會主義新路的堅強決心。
2、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
3、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0年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歸結起來就是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30年的歷史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4、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不懈奮斗,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戰略目標,正在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闊步前進。30年的偉大成就,為我們黨、我們國家、我們人民繼續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自從1978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以來,距今已走過了30多年的風風雨雨。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國家的綜合國力也不斷提高,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伴隨著國家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可以說這是一種飛躍,這些改變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
教育的改革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我國七七年恢復了高考,文革十年那種單位推薦上大學的工農兵上大學的模式被招生考試代替,使得更多的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公平的接受教育。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民眾的文化素質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而教育制度的不斷進步,使得大學已經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利。從八十年代末開始我國出現了出國留學熱潮,發展到如今許多家長把孩子從初中、高中、和大學都送出國外教育。這樣為我國和世界造就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掌握現代化知識的各類人才。
再說人們的衣食住行,自從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們的吃飯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食品、蔬菜,肉、禽、蛋、奶已經是很豐富的了。人們已經不再追求吃的飽,而是追求吃的好,吃的健康,綠色食品,健康食品風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態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國家鼓勵每個民眾都積極參與保護環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閑暇時間植樹種草。在國家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我國的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強度下降了50%,城市污水採集中處理率達到6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到45%,森林覆蓋率到30%,城鄉居民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
總的來說,中國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社會生活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廣大人民群眾不但在物質生活得到了極高的提高,在思維方式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大的轉變。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民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同時全體居民也共享了改革成果。 改革開放的春風,讓人們從溫飽走到了富裕。從吃飽到吃好,從穿暖到穿好,並向著一切更好在發展著。現在的我們,享受著先一輩人奮斗的成果,所有我們要倍加珍惜現在優越的生活環境,同時要保持先輩們艱苦奮斗的品質。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運用現代化技術,闖出自己的一片天。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G. 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了哪些改變改革開放究竟做了些什麼
粉碎「四人幫」後,人民群眾強烈要求徹底扭轉十年內亂造成的嚴重局面,黨和國家從危難中重新奮起。這個時期,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內外發展大勢要求中國共產黨盡快就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政方針作出政治決斷和戰略抉擇。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這次會議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從此,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與接續發展的征程。第一節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和改革開放的起步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
國民經濟的調整針對1977年至1978年出現的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的情況,1979年4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堅決糾正前兩年經濟工作中的失誤,認真清理過去在這方面長期存在的「左"傾錯誤影響。
國防戰略的改變,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後,根據基本國情,軍事戰略方針由積極防禦,誘敵深入改為積極防禦。
H.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哪些變化
一、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特別是農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國家。改革開放前,處於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束縛、閉關自鎖的封閉狀態,特別是「文革」期間,生產力遭到了嚴重破壞,物資短缺,日用生活品嚴重匱乏,國民經濟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
另一方面,民主與法制基礎比較薄弱,政治文明發展起步較晚;長期形成的階級斗爭的定性思維,以及人們通常將「西方」與「中國」的政治理念和實踐模式看成「水火不相容」的,給我國政治文明的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障礙,給政治改革帶來一定的阻力。
面對上述形勢和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關於民主的基本原理,立足本國國情,又吸收了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有益成果,在改革中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設。
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把擴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結合起來。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人民民主的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創新、實踐不斷深化。同時,健全法律體系和法制制度,開展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實施依法治國。
三、改革開放使中國思想文化建設煥發了生機活力:
改革開放前,中國文化建設底子薄,又遭到「文革」的嚴重摧殘,人們思想觀念上存在著簡單地以「政治」畫線,排斥外來文化、鄙視傳統文化的觀念,知識和文化處於貶值狀態。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許多舊觀念被沖破,偉大的革新創造精神、開拓進取、實干興邦精神被激發,人類創造的先進思想文化、思維方式被我們所接受。
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為凝聚人心的強大思想武器,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尊重知識、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推崇優秀文化蔚然成風。
總之,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防、外交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巨大的發展進步。鴉片戰爭以來,飽受西方列強欺凌、頻遭西方列強侵略的中華民族,已經走向振興。神州大地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巨大變化。
拓展資料: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