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的那些逆天發明除了王莽的游標卡尺以外,還有什麼
談到中國人的發明創造,幾乎所有人都會隨口說出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這四大發明,實際上,中國人的重大發明遠遠不止於此,下面我就隨便看一些看上去很「超前」的發明。
1、遼代骨質牙刷,有么有被驚到?原來我們可愛的古代人也是如此的講究衛生呢?
8、象牙套球,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里外共17層 ,每層都能轉,這還是可探的,之所以沒有繼續下去是因為怕探壞了。。。
9、戰國水晶杯,杭州出土,杯麵經過拋光處理,光滑透明,無紋飾,內有海綿狀自然結晶。是不是感覺像是現代的杯子穿越了一樣,很漂亮吧!
10、三國時期的飯盒。最最驚人的是三國時期的一款「飯盒」,叫「越窯青瓷方格盒」,跟現在食堂用的快餐托盤簡直就是一模一樣!三國時的小白領就知道用飯盒帶飯了。 之所以確定它是一般的飯盒,是因為同樣形制的餐盤還有『禮盒』!!!朱然墓出土過一件這種餐盒、不同的是朱然墓的是精美絕倫的漆器、每一格都畫有一個聖獸。
『貳』 中原農耕文明獨霸東亞幾千年,全靠哪個不起眼的小東西
我們都知道,古代四大文明古國指的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偉大的中國了。作為中國人我們自然是無比的驕傲與自豪的,要說古代中國文化最為知名的就是四大發明了,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但這四大發明並不足以獨霸東亞幾千年,能夠讓中華文明立足於世界之巔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東西——風箱。
既然連鼎這么大的東西都造得出來,一個小小的鐵劍怎麼能成為難題呢?所以說風箱才是最關鍵的。
『叄』 史上有哪些不起眼的小發明
馬鐙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馬鐙的作用不僅是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最早的馬鐙是單邊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演化成雙邊,進一步解放騎乘者的雙手,它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歷史。最開始騎馬的人沒有馬鐙,無法在飛速賓士的馬背上保持平衡,故雙手必須牢牢的抓住馬鬃,由此限制了雙手的作用。馬鐙發明以後,雙手得以解放,騎兵可以在馬上做出砍殺的戰術動作,故戰鬥力大大提升。
『肆』 中國除了四大發明外,還有哪些發明
1、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2、鐵犁
鐵犁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和河南輝縣都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鐵犁鏵。
鐵犁鏵的發明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它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也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漢代的農具鐵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當鐵犁在17世紀傳入荷蘭以後,引發了歐洲的農業革命。
3、耬
耬是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一次種一壟或,多壟,傳統的最多達5壟。其農作工具為現在播種機的前身,用耬播種。
亦稱「耩地」。耬 也叫耬犁。據東漢崔寔《政論》記載,耬犁是西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所發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這種耬犁就是現在北方農村還在使用的三腳耬車。
4、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亦稱「翻車」、「踏車」、「水車」,省稱「龍骨」。漢族歷史上的灌溉農具,流行於我國大部分地區。這種提水設施歷史悠久。因為其形狀猶如龍骨,故名「龍骨水車」。
其結構是以木板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輪軸一。另一端有小輪軸,固定於堤岸的木架上。用時踩動拐木,使大輪軸轉動,帶動槽內板葉刮水上行,傾灌於地勢較高的田中。
後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動力的水轉龍骨車,利用牛拉使齒輪轉動的牛拉翻車。以及利用風力轉動的風轉翻車。廣東等地用手搖的較輕便,施於田間水溝,稱「手搖拔車」。
5、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
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伍』 古代中國因為哪一個不起眼的小發明,才得以領先世界
古代中國人在工程技術領域創造了眾多的新事物,這些發明成為今天許多領域的技術基礎。
大約公元前200年,古代中國人發明了獨輪車。
第一,選用瓷土作原料,不再使用普通黏土。瓷土是長石充分分解風化的產物,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鋁和二氧化硅,同時含有鉀、鈉和鈣的氧化物,而鐵和鈦的氧化物含量很少,燒成的器皿潔白細密。
第二,燒結溫度高。在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已經發明使爐溫達到1300℃以上的燃燒控制技術。在1200℃以上的瓷窯里,瓷土中的氧化鈣、氧化鉀、氧化鈉和二氧化硅,能夠形成大量熔化的玻璃狀透明物質,填滿坯料中瓷土顆粒間隙,形成半透明的牢固燒結體。瓷器的吸水率極低,比陶器具有更高的結構強度。薄壁瓷器可以達到厚壁陶器的承載強度與承受撞擊的能力,大大減輕了器皿的重量。
第三,為瓷坯穿上一件透明的外衣——瓷釉。瓷釉是一種像玻璃一樣透明的物質,薄薄的釉緊緊地附著在瓷坯表面,幾乎不改變器物的結構和造型,卻使本來已經十分緻密的瓷質變得更加光滑美麗,具有極好的手感和視覺效果,而且使器皿便於洗滌保持清潔。那些具有極高化學穩定性的瓷釉不會與食物發生化學反應。
通過控制窯爐的燃燒氣氛,古代中國發明家還能夠讓同一種釉料在燒成之後呈現不同的色彩。例如,釉料含有銅的氧化物,在窯爐缺氧環境中燃燒,大量一氧化碳會使它變成氧化亞銅,一價銅離子呈紅色,燒出的是穿紅「衣服」的瓷器;當氧氣供應充分的時候,銅的氧化物不會被還原,二價銅離子呈美麗的藍綠色;如果交替變化爐中的氣氛,瓷器表面就會出現紅藍相間的夢幻色彩。由於這種氣氛變化的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難以重復,在爐窯中燒出來的瓷器每件都不一樣。鑒賞家把這種奇妙的工藝過程稱為「窯變」,一些「窯變」瓷器成為稀世珍品。
『陸』 我國古代了不起的發明有哪些
有一些不起眼,但確實了不起的發明,剪刀,雨傘,煅造的淬火技術,十進制計數法,弩,飛鴿傳書,烽火台,日晷,多得很。
『柒』 在歷史戰爭中,有哪些不起眼的發明改變了戰爭形態
從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戰爭,有幾千次甚至上萬次。之前有人曾說過“其實世界上的戰爭從某一方面來看,還是加快了全世界科技進步的角度”。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戰爭中所出現毫不引人注意的小發明,卻能改變這場戰爭的結局,那麼從古至今的世界戰爭有哪些絲毫不起眼的小發明呢?
許多看似沒有什麼用的小發明,往往在一些關鍵時刻能夠派上用場,是金子再小也會發光,我們也要在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日子裡好好努力,為了有一天能夠閃閃發光。
『捌』 中國有什麼有趣的發明
誇張點說,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狠多很多有趣的發明,這些發明,造福社會與百姓,使人民的生活一層更上一層樓,大力有效解決了人民的根本生活難的問題。在這里,先感謝發明有趣道具的能人,再者給大家介紹一下三樣有趣的發明。
1.地動儀
地動儀?是幹嘛的?挖地洞嗎?哈哈,當然不是,地動儀是一架測量儀器。在很早以前,也就是東漢時代,一位名人:張衡發明的一項偉大創造,我看過古書,記得地動儀的由來是因為當時地震太頻繁了,給人民給社會造成巨大傷害,傷的傷,死的死,倒塌的房子樹木還要重建,為了減少這樣的損失,聰明的張衡經過努力探究,最終發明了這樣一架、也是歷史上唯一的一架能預測地震的儀器。
說說算盤的樣子,它是用一個一個珠子組成的,撥動的時候不傷手,很流利,只要會演算法口訣,算起來很快的,不過用算盤算數的時候,要手到,眼到,腦到,不可分心,密切配合。悄悄告訴你,多用算盤幹活,能鍛煉你的腦子,反應更快哦。
以上三項有趣發明解釋完畢,其實中國歷史上有趣的發明多的是,比如印刷術,指南針,造紙術,感興趣的可以網路了解下,也能能激發你另一項潛能哦。
『玖』 哪些「不起眼」的發明,改寫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中國古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不乏一些發明,大家想必都聽過四大發明,諸如火葯印刷術指南針等偉大發明,每個發明的成果深遠影響世界,撐起中國人民滿滿的自豪。但是其他發明也是一知半解。那麼我們今天來說說哪些「不起眼」的發明,改寫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之後便有人發明了鐵龍爪揚泥車和浚川把。這種東西用船載著巨大的鐵龍爪,在內河裡進行挖掘施工和安置在岸邊的挖掘河泥的機械裝置。通過這兩種發明人們的安全得到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