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狀況,農產品市場的供求狀況,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審時度勢,作出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判斷。這是全黨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進入新階段,是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六個重大變化上來判斷的。
1) 農產品供求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餘,農業增長越來越面臨明顯的增長約束。
2) 農民收入增長的來源發生了重大變化。農產品的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後,農民收入來源趨向於多元化和多樣化,由過去主要依靠種植業轉向主要依靠非種植業,由過去主要依靠農業產業轉向主要依靠非農產業,
3) 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流動的動因發生了重大變化。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限制農村人口流向城市,農民被剝奪了自由流動的權利。在20世紀80年代,政府農村就業的基調是鼓勵「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式的就地轉移。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國家控制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政策開始有所松動,從限制農民流動,逐步轉向承認流動,接受流動,鼓勵流動。自20世紀90年代以後,農村勞動力的跨地區流動日趨活躍,並逐漸成為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現階段中國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主要是以向城鎮遷移為主,占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總量的比重在70%~80%的水平上,其中轉移到大城市的佔到了30%以上。過去,農民外出打工主要是養家糊口,滿足於掙小錢,多是權益之計,多是臨時外出,多是自發行為。現在,有相當一部分農民由過去的一個人進城到現在的舉家進城,由暫時居住到長期居住,由做簡單工作到做技術工作,由離土不離鄉到離土又離鄉,努力的想成為城市居民,成為企業的工人,成為工商業的經營者。
4)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與城鎮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的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和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過去城鄉之間單一的關系,逐步被多種經濟聯系和要素交流所取代,城鄉經濟相互作用日趨緊密,城市與農村、農業與非農產業、農民與市民更加相互依賴、難以分割。
5) 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關聯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參與全球化競爭的必由之路。
6)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內涵和工作重點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長期困擾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農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緩解了,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綜合效益不高,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矛盾日益突出;雖然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但還有大量的農村人口生活水平相當低;雖然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和醫療衛生服務在穩定提高,但農村教育、醫療等基本社會事業的發展明顯滯後;雖然我們在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改善農民生活條件上作了大量工作,但工農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收入差距擴大是趨勢還未根本扭轉。過去農業和農村的主要工作任務是抓產量,保供給,現在既要保供給,更要抓收入,中心任務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基本目標是千方百計的增加農民的收入。過去我們要抓速度,單純追求GDP的增長,現在開始注重質量和效益,講求可持續發展。過去我們單純抓生產、抓經濟,現在開始注意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過去我們基本上是就農業抓農業,就農村抓農村,現在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貳』 如何評價古代中國的小農經濟
我國的小農經濟,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規模很小、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簡單落後、生產收益低的經濟形態,它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它的特點主要有:
其一,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
只供個人使用的手工工具決定了小農經濟是以個體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的經濟形態,「五口之家,治百畝之田」。農民個人在其家屬的輔助下,獨立完成主要產品的全部的生產過程,一般沒有外部協作,屬於個體勞動的性質。由於生產限於家庭勞動力的范圍,農民所耕種的土地,以全家力量所能耕種的面積為限度,經營規模狹小。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為維持溫飽,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多的獲得產品,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其二,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以家庭為生活單位,農民的生產通常是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男耕女織」的經濟形式。人們在田間勞作充其量是解決一家的食物,而穿戴沒有著落,這就有產生家庭副業家庭手工業的必然性。所以在空閑時間里,人們就在家裡進行了簡單的手工業生產,以解決一家的穿著衣戴。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黃梅戲《天仙配》中《夫妻雙雙把家還》唱段:「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白居易的《朱陳村》中「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這些詞句反映了安居樂業的「男耕女織」式的經濟生活情景。在經營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的同時,農民還經營家庭畜牧、瓜果種植及布帛麻絲等家庭副業,以滿足生活的其他需要和繳納賦稅。
其三,生產出來的產品用來自己消費或繳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小農經濟下農民在自己有限和貧瘠的土地上,一年勤勤懇懇生產出的產品也就是滿足自己衣食的基本生活需要,以及繳納國家的賦稅,基本沒有剩餘進行商品交換。「春耕夏耘,秋獲冬藏, 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西漢晃錯《論貴粟疏》) 」是對農民的長年勞累辛苦的描寫;「又私自送往迎來, 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西漢晃錯《論貴粟疏》) 」這是農民自給自足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遇到風調雨順的年景農民的產品有一定的剩餘,才會去市場出售,所以小農經濟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
其四,穩定性和脆弱性。
小農經濟下農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簡單的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的積極性,在比較貧瘠的自然條件下也可以存在和再生產;又由於它以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容易通過勤勞節儉實現生產和消費的平衡,一個農民,只要他不是太懶惰,只要年景不是有什麼旱澇災害,只要家中沒有發生什麼意外如重大疾病,就可以做到衣食無憂,所以小農經濟具有穩固性的一面。但由於經營規模狹小,缺乏積累和儲備的能力,經不起風吹浪打,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封建國家沉重的租賦和徭役、商人和高利貸者的盤剝,以及封建地主的兼並等條件下,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於貧困,失去土地或破產流亡。所以,小農經濟又是很不穩定的,具有脆弱性。如西漢晃錯《論貴粟疏》中所言「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女以償責者。」這充分說明了小農經濟的抵禦天災人禍的脆弱性。
其五,封閉性和落後性。
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特點使得農民足不出戶就可滿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除鹽鐵之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比較穩定,一輩子不和外界來往也可以生活,安土重遷,知足長樂,所以小農經濟下的農民生活封閉,與外界交流的少,缺乏進取和憂患意識,苟且偷安,缺乏競爭意識,意識思維比較狹隘,思維模式單一,具有落後性。「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生為村之民,死為村之塵。(——白居易《朱陳村》)」正體現出了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落後性。
其六,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是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是國家徭役和兵役的根本保證,所以小農的穩定就是國家的穩定,小農的興盛就是國家的興盛。小農經濟的興衰關繫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歷代封建王朝前期明君都注意保護小農經濟,保護農業生產,以維護封建統治。如西漢初年的「修養生息」政策,自漢高祖開始,「免除若干年徭役……減輕田租,十五稅一;文景帝時減輕田租,三十稅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結果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唐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保證農民有一定土地進行農業生產,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輕搖薄賦,勸課農桑,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盛世局面「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叄』 如何正確認識和解決當今中國農民的問題
傳統的農民和傳統的耕作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因此,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也是當務之急,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這樣,農民才有更多的動力去奮斗。各地可以為農民提供最先進的技術指導,加強農民的文化教育。同時,我們可以定期為農民提供專業的主題培訓,讓農民圍繞時代的步伐,成為新時代的新型農民。
以家庭為土地經營主體的農業生產模式已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創新的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業態不斷涌現,土地流轉機制的實施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一個村莊,一個社區,誰掌握了先進的技術,誰就有了開拓進取的精神,誰就有了相應的社會發展的思想境界,誰就能富起來。
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特點,建立農民培訓機構,對農民進行就業技能、政策導向、法律知識、科技知識、人文禮儀等方面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人力支持。要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富裕,就必須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創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機制,走出一條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
『肆』 怎樣認識中國當前農村的貧困問題
農村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搞起了種植養殖,或外出經商,或進廠做工,他們依靠自己的勤勞、智慧和科技,紛紛走上了富裕之路。然而,目前農村尚有少數農戶仍難以擺脫貧困的束縛,生活依然十分拮據。在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有關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還有農村絕對貧困人口2820萬,初步解決溫飽但還不穩定,還有可能返貧的農村低收入人口5825萬。切實解快農村貧困問題,必須首先弄清其致貧因素,並據此採取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一、當前農村出現的致貧因素
2004年伊始,筆者有幸成為安徽省第二批選派到貧困、後進村任職的6000名幹部中的一員,在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七嶺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上任前後,我以一名選派幹部的身份,對農村貧困戶進行了調查,這些農戶難以脫貧致富,大致有以下十個方面的原因:
一、天災人禍
自然災害和飛來的橫禍是農村人口絕對貧困和返貧的一大因素。目前,我國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條件相當惡劣、交通極為不便、自然災害頻發的偏遠地區。由於農業對氣候的依賴性較強,乾旱、洪澇、冰雹、霜凍、颶風、泥石流都可能造成莊稼減產和顆粒無收,甚至毀滅村莊。另外,車禍、安全事故等飛來的橫禍,造成農民家庭成員殘疾、主勞動力死亡等,使一個好好端端家庭陷入困境。
二、子女上學
隨著教育產業化的加速推進,學費日益昂貴,成為多數農民的沉重負擔。我國已經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但高中和大學教育費用更讓普通農民家庭難以承受。農民要供養一個大學生,往往從其上學甚至直到畢業的前幾年,家庭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但如果農民不能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則在更大規模和更深程度上積累貧困,陷入家庭收入低——沒錢投資教育——子女教育水平低——子女就業機會少——子女收入低——新一代低收入者這樣一種貧困代際傳遞而難以自拔的境地。如果貧困家庭中幾個孩子都上學,對收入不高的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會導致家庭的貧困。如果孩子考上大學,在教育體制實行改革的今天,一個大學生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至少要一萬元左右,對一個貧困家庭更是無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學,只有依靠借債,那麼,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貧困的境地。可以說,一個大學生就能導致一個中等收入的農村家庭陷入貧困狀態。正因為如此,相當一些農民子弟在日益抬高的教育門檻前止步,農村輟學現象日益嚴重。
三、疾病
農民收入本來就少,農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負擔,一年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病稍大一點,一般農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貧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農民在平時不注意預防疾病,農民家庭成員中,如果有人生大一點的病,就會給貧困的家庭帶來更加貧困,一旦得了重病,整個家庭甚至家族將面臨沉重的經濟壓力。家庭成員中主要勞動力積勞成疾,整個家庭會立即陷入貧困。生病無錢醫治,不管不問的貧困戶在農村比較常見,「小病拖,大病扛,扛不過去見閻王」的情況屢有發生。另外家庭成中有殘疾,也是導致家庭貧困的根源。
四、人多地少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要是沒有耕地,也就無法生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首先在農村推進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其普遍意義在於實現了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重新確立了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恢復了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其結果是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使糧棉等主要農產品產量高速增長,農民收入持續大幅度增加,農村不少家庭擺脫了貧困,現在剩下的一些貧困戶基本是比較難以脫貧的貧困戶,大都是分布在偏遠的山區,有些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耕地、水資源少或耕地質量差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如我所下派的村人均耕地也只有0.76畝,低於「聯合國人口對耕地0.8畝的生存保障線」,這么少的耕地,加上貧困地區農民文化素質差,不能適時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從種植業獲得的收入自然就少。
五、文化素質低下
中國有12億多人口,農民占絕大多數,而廣大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嚴重偏低。缺文化必然導致觀念的落後,觀念落後是貧困的根源。貧困地區不少農民對商品經濟至今還很不習慣,他們一貫視農為本,寧願守著土地受窮,也不願冒險出外經營工商業;許多農民聽天由命,消極悲觀,缺乏信心和勇氣,把希望寄於「老天爺」風調雨順;依靠國家支援,救濟的「等靠要」思想非常嚴重,視吃救濟、拿補貼為理所當然;觀念保守,不願接受新技術,甘願受窮。文化水平低,科學知識貧乏,不但導致了生產力水平低下,而且導致了愚昧和迷信活動的泛濫,給社會平添許多不安定因素。也有個別農民人窮志短,種田怕苦,務工怕累,守在田園,不勤勞作,承包田裡雜草叢生,成熟的莊稼無人收獲。家裡窮得叮當響,是村裡統籌款的欠款大戶,雖已到了「而立」之年,但整天東游西逛,到處滋生鬧事。
六、超計劃生育
在中國的人口問題中,貧困地區的人口問題更加突出。貧困地區即使生產有很大發展,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人口,貧困的帽子是難以摘掉的。在我們調查中,由於社會養老體制還不夠完善,仍以家庭養老為主,使貧困農村部分人視「生兒子」為人生頭等大事,為生兒子不惜整天東躲西藏四處逃避計劃生育。多個子女並不能「多福」,而是「多債」,增加了家庭負擔。剛剛解決溫飽的家庭,因無心經營生產,家裡田地荒蕪,靠打零工、親戚朋友接濟度日。加上孩子多,花銷大,導致生活貧困不堪,而且因違反了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超生、棄女嬰等招致數額不等的罰款,陷入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困境。少數貧困戶受傳宗接代等傳統觀念影響,不顧優生優育,人口素質越差,痴呆現象較多,如我所下派村中,就見到好幾例痴呆,勞力少,造成貧困。
七、因建房致貧
有的農戶家境並不富裕,但總喜歡「打腫臉、充胖子」,建造樓房,一些特別貧困的家庭,由於生存問題,不得不建房。家庭收入少,建房後,家庭就會更加貧困。因建房致貧的,除了極度貧困戶外,還有一部分是返貧戶,這一部分家庭先是脫貧了,可能建房時借了一些債,後因種種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債又需要償還,導致生活水平下降。調查中這部分人因此把貧困原因歸功於建房。
八、市場意識低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除一部分用於自己消費外,其餘部分只有通過流通才能轉化為貨幣收入。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廣大農民紛紛開辟致富門路,而有的農戶看到人家搞某個項目發了財,便跟著「依樣畫葫蘆」,誰知待到產品銷售時,其產品在市場上早已「門庭冷落」,連投資也難以收回。近幾年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產品不斷豐富,形成農產品買方市場。所以雖然物價指數下降,但農業生產經營成本非但沒有下降,反而直線上升,導致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持續下滑,甚至造成農民生產性虧損。近年來農副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下跌,導致許多剛脫貧的貧困戶返貧。同時,農村相對閉塞,信息渠道窄,很多農民尚未意識到市場中蘊藏的巨大機遇和挑戰,難以及時把握市場經濟帶來的發展機遇。在選擇農作物品種、種植方法以及調整產品結構等各個環節具有盲目性,往往出現一窩蜂現象,導致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有的血本無歸,陷入困境。在銷售方面,由於缺乏有效的市場信息指導,參與流通的組織化程度低,流通渠道少,即使獲得了好收成,也難以實現產品價值,導致豐產不豐收。
九、因婚返貧
貧困地區青年娶妻難是一個普遍問題。由於貧困地區一般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女青年一般不願嫁到此處。有些農戶為了給兒子娶媳婦,不惜滿足女方越來越高的彩禮要求,少則幾千,多則幾萬。更有甚者,乾脆從人販子手中買一個媳婦,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是不牢固的,結果往往是人去財空。所以貧困地區農戶為娶兒媳婦盡管是省吃儉用,到兒子成親時也免不了東挪西借,待家裡娶進了新人,生活水準也重新滑到貧困線以下。
十、其它原因致貧
目前農村越演越烈的人情風,也嚴重製約著貧困農村經濟的發展。結婚、生子、喬遷新居、升學、參軍、拜壽、送葬、做風水等盲目攀比,大操大辦,均需"湊份子"。受「人情大於債」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貧困農戶背著沉重的人情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有的參與封建迷信、逢年過節的大肆鋪張浪費,結果債台高築,陷進貧困的泥坑。此外,農村的文化生活普遍比較貧乏,賭博在不少鄉村已成為公開的「娛樂節目」。有些農民一有空閑,便聚在一起「築方城」,個別農民陷於「賭場」而難以自拔,輸得個傾家盪產。
當前,在貧困中徘徊的農戶,雖然在農村中所佔比例不大,但這對於農村經濟和健康發展,特別是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應當引起農村各級黨政領導,特別是基層幹部的充分關注與重視。如何幫助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筆者以為,應當注意正面引導,幫助貧困農戶增強勞動致富的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消費觀和生育觀,破除盲目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俗,堅持艱苦奮斗、勤儉持家,開創致富門路,同時,要從政策、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他們必要的扶持,,促使他們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首先,從抓村組班子建設做起。俗話說,「富不富,看支部」,新時期農村黨組織的先進性、戰鬥力,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的重要體現就是個人有能力致富,也能夠帶領群眾致富。目前,農民最缺的就是結構調整的信息,最需要的是幹部身體力行地參與農業結構調整。村支兩委幹部熟悉農村、有一定的農業生產經營經驗、接觸的產銷信息比較多,應該成為參與農業結構調整的生力軍,各級組織要鼓勵村支兩委幹部參與農業開發,引導和幫助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村支兩委幹部要從習慣於安排農業生產、指導農業結構調整向參與農業結構調整、帶領農民增收轉變。 其次,扶貧不扶懶。因為我們是扶貧,不是養貧,更不是獎貧。不能助長少數人的懶惰思想,使之越扶越懶惰。給錢給物,解決燃眉之急,只是治標;扶人扶志,啟動內在活力,才是治本。如何扶人治本?一是扶人的精神,即培養自力更生、依靠自身脫貧致富的鬥志和精神;二是扶科技能人和能工巧匠,讓農村人才脫穎而出,再以此為示範帶動大家致富;三是重在教會捕漁,而不是單純送魚,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只有教會農民技術、教會農民發家致富的方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發家致富的方法問題,引導其變苦熬為苦乾和巧幹,最終擺脫貧困。第三,改造貧困,不如走出貧困。農村貧困人口擁有的最為重要的資產就是他們自己的勞動力,這是他們的比較優勢所在。對於農村貧困人口來說,除了自己的勞動力外他們幾乎沒有其他可以用來創造收入的資產。我們只有使他們擁有的勞動力在農村變得相對稀缺,因而具有相對高的價值,否則就不可能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收入和地位,即通過「移動人」的辦法將農村一部分貧困人口轉移到城鎮或非農產業行業中來,這樣農村總人數減少,而當地雖然土地、資源如故,但可相應提高「人均收入」。 同時,當務農勞動力變為非農勞動力,他們就由農產品的供給者變為農產品的需求者,導致農產品的供給曲線內移而需求曲線外移,農產品的價格隨之上升,務農的勞動力的邊際產值和工資也會相應上升,這樣農村勞動者的收入也就可以隨著農村勞力的不斷減少而不斷上升。當然減少農村人口和勞動力還必須使流動出來的勞動力在城鎮能夠找到工作,否則,只是把農村貧困人口變為城市無業的貧困人口。 第四、消除貧困,教育是根本。在實際工作中,教育應當分成兩類:一類是針對未成年人的基礎性教育,未成年人是農村的未來,是希望之所在,必須無條件地抓好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另一類則是針對現有農村勞動力的再教育。再教育工作應以難度不大的實用技術培訓為主,現學現用。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今後的工作重點應放在軟體的配套上。 第五、為盡快鏟除貧困發生的社會根源,醫療衛生工作應當放到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農村醫療保險與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研究與探索力度,尋求合適的突破口,逐步形成並完善農村醫療保障機制。目前,沼氣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沼氣建設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作為扶貧的一個具體項目,加快推廣。
『伍』 怎樣看待近代中國農民的經濟思想
中國農民就想靠勤勞的雙手致富,家人過上幸福生活,為了這些撇家舍業,為我國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小農經濟意思比較強,大多數都是靠勞力,這也難怪,因為中國農民傳統觀念:老婆孩子熱炕頭,加上中國農民普遍教育程度低,中國農村落後,中國農民思想比較不太開化,就造就了今天這個地步.(我絕對尊重中國農民).要想改變目前的狀況,除了國家對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中國農業要有好政策,最為重要的是要徹底改變中國農民的思想,國家給予中國農民更多培訓和完善中國農村的教育,使中國農民徹底改變改變思維方式.現在大學生支援農村就很好,不過不要流於形式,要把好事辦好.
但國家真的沒有好好對待中國農民,你看各種不公平的政策.國家真的好好反思了,不要讓中國農民一直寒心.
『陸』 如何全面認識中國的小農經濟
現在中國農業主要依靠機械化,規模效益,小農經濟也只存在偏遠地區以及一些地勢崎嶇的地區,小農經濟正在逐漸衰退,農業現代化已經越來越明顯,當今中國經濟,第二產業工業居首,第三產業服務業其次,第一產業農業已經落到最後頭。
你老師出的問題吧,十多年前,我初中老師出了這個問題,現在還是這個問題。哪有什麼小農經濟,那是社會主義對其蔑稱,社會主義自以為是最先進,豈不知淪落於資本主義之後,甚至封建主義比社會主義先進。在封建時代,比如清朝,來一個御史彈劾大學生和王爺,這些位高權重的大臣還不是戰戰兢兢。在社會主義,可能嗎?那些高官是高枕無憂,前腐後繼。
『柒』 請分析一下中國農民的特點
中國農民在經濟、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主要特徵。
(一)中國的農民從總體上說是集體經濟的體現者,是社會主義的集體農民,同時,又是
部分生產資料的個體佔有者。從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形式看,中國的農民是
同集體所有制相聯系的。農民集體佔有基本的生產資料,同時,農民個人
又佔有相當一部分生產資料,而且在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過程中,農民個
人佔有的部分,無論在數量上、在范圍上都有所增加。據1980年的資料,
按1970年不變價格計算,當年農民家庭經濟產值達308億元,占農業總
產值的18.9%,社員自留地生產的糧食每年達350億斤,佔全國總產量
的5.5%。1984年末統計,全國農民個人和聯戶購買的拖拉機312萬台,
比1983年增加47.3%,佔全國農村(國營農場除外)拖拉機擁有量的
77.9%。農戶自有的農用汽車達18萬輛,比1983年增加9萬輛,佔全國
農村汽車總數的57.1%。中國農村的集體經濟出現了多種經濟形式並存
的狀況。在集體佔有中有個人佔有;有較大規模和范圍上的集體佔有,如
鄉鎮、村所擁有的固定資產,也有在較小規模和范圍上的集體佔有,如新
經濟聯合體所擁有的固定資產和生產資料;也有農民以家庭為單位的私
人佔有。這種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狀況,是適合中國農村現階段生產力狀
況的。實踐也證明,它對正確處理集體和個人的關系,調動集體經濟和農
民個人兩個積極性,都有巨大作用。同時,這種狀況也表明了中國農村的
集體經濟是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形式,它還只是同比較落後的
生產力相適應。
(二)中國農民開始向商品生產者轉化,但尚未結束自給或
半自給的狀態。中國農副產品商品率有所提高,但是增長速度並不快。據
統計,1978至1980年期間農副產品的商品率平均為33.9%,只比1978
年以前提高了2.4%。至1983年,農村商品零售額也才佔全社會商品零
售額的58.6%。農村的產業結構近幾年開始得到調整。但是,農業總產值
和種植業產值所佔比重仍然很大。據統計,1984年農業產值占農村社會
總產值的比重,比1980年下降5.6%,但仍佔63.2%。種植業產值的比
重,比1980年下降3.1%,但仍佔68%。農村專業戶的出現,反映了農村
突破自給、半自給經濟,提高商品率的好現象。但是,專業戶所佔的比例並
不高。1985年國家統計局規定了專業戶的統計標準是:第一,以戶為單位
計算,它的主要勞動力或多數勞動力從事某項專業生產,或進行專業經營
活動時間在60%以上。第二,專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60%以上。第三,專
業產品的商品率達到80%以上(糧食專業戶商品率達到60%以上)。第
四,出售產品收入(包括服務性收入)高出當地(縣)農村住戶家庭經營每
戶平均出售產品收入水平的一倍以上。這個標准,在目前情況下,商品率
是比較高的。上述資料表明,中國農村的經濟狀況的基本概貌包括著兩方
面的情況:一是由「自然經濟型」的合作經濟開始向「商品經濟型」的合作
經濟轉變,而且轉變的勢頭不小。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
二是這個轉變過程遠沒有完成,還只是開始。總的來說,還沒有擺脫自給
或半自給的狀態。就是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那種「家家承包,戶戶種
田」的現象也沒有消除,這表明中國農村經濟的社會化程度比較低。
(三)
中國農民已基本上解決溫飽問題,並開始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隨著農村
經濟體制的改革,農民獲得了經營的自主權,從而使農民在產品分配方面
也有了變化。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農村的分配製度是聯產計
酬。這種分配製度打破了大鍋飯,體現了按勞分配的原則,使責、權、利恰
當地結合起來,兼顧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因而調動了農民的
積極性。這種制度是適合中國農村的情況和特點的。但從全國范圍看,中
國農村的分配水平相差很大:按1984年統計:人均收入超過400元的有
京、滬、津、吉、遼、蘇、浙、黑、粵、魯等十省市,人均收入低於300元的約有
五分之一的省區。從各地區的情況看,差距也很大。山東省煙台地區在
1984年出現了93個人均分配超過1000元的村。江蘇省1984年出現40
個產值超過1000萬元的村,人均收入都超過800元。億元鄉在不斷增多,
還出現了億元村。各地都出現一批勤勞致富的富裕戶。一部分農民首先富
裕了起來。據國家統計局農村調查隊對中國農民收入的調查資料,1986
年人均純收入200元以下的貧困戶所佔比重由1980年的61.6%下降為
11.3%;200—500元的溫飽戶由36.8%上升為60%;500元以上的寬裕
戶和小康戶由1.6%上升為28.7%。上述材料表明,中國農民收入的差距
是明顯的,而且大多數農民剛剛解決溫飽的問題,只是在共同富裕的道路
上邁出可喜的一步。黨的政策是在共同富裕的前提下允許一部分人先富
裕起來,這是正確的政策。然而,必須對中國農民富裕程度作出正確的估
計和分析。
(四)中國農民還保留著兩重性的歷史痕跡。馬克思主義的經典
作家對農民的基本特徵,曾多次作過精確的分析。作出了「一切小生產者
都有兩面性」的結論。中國的農民階級,從歷史上看,無疑也是屬於小生產
者的范疇,也具有兩重性。經典作家的論斷同樣適用於對中國農民階級的
分析。在目前,中國的農民階級還保留著小生產者兩重性的歷史痕跡,或
者說還保留著殘余形態的兩重性。它主要表現在對待國家、集體和個人三
者利益的處理上,為了個人發財致富,有可能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表
現一定程度的自發性和盲目性。所以,要引導農民從自給半自給的經濟向
商品經濟發展,實現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的轉變,以發展農村生產力。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歷史的進步。在肯定農民的本質和主流的前
提下,繼續引導農民走合作化的道路,達到共同富裕,克服歷史上遺留下
來的小生產者的痕跡,仍然是目前階段的重要任務。
(五)農民隊伍的素質
不斷提高,新的一代農民正在成長。農民素質的提高表現在農村勞動力隊
伍完成了新老更替。目前35歲以下的新農民已佔總勞力的60%左右。50
年代在農村中扛大樑的那部分人,有的已退出農民勞力隊伍,有的已成為
半勞力,主力軍已由青年農民來承擔。青年農民富有理想,接受新事物快,
給農民隊伍帶來了新的活力。農民素質的提高表現在文化水平的提高上。
解放前全國農村文盲約2.8億人,佔14歲以上農民的83%。建國以後,
農村文化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1983年農村小學、初
中、高中在校學生達1.4億人,比1965年增長51.4%。1982年農村人口
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964年的6.42%,上升為24.98%。同時,在
農村學習科學技術的風氣也日益增長。在全國已初步形成農民技術教育
體系。農民素質的提高還表現在農民中涌現出一大批開拓型人才。在發展
商品經濟、調整產業結構中,農民隊伍中潛在的智慧進發了出來,顯示了
中國農民的才能,農民企業家、經理、農藝師等等,在全國各地不斷涌現。
這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希望。
(六)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經濟地
位的變化,農民的觀念形態開始發生變化。中國農民長期處於小生產的地
位,受封建宗法觀念的影響頗深。一方面,中國農民有勤勞、朴實、勇敢的
優良傳統,另一方面,狹隘、保守、閉鎖、愚昧的心理也十分明顯。隨著農民
經濟地位的變化,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意識也在發生變化。擇其要者,
有如下表現:自給自足的觀念淡薄了,商品價值的觀念加強了;發家思想
更新,社會意識增強;閉鎖心理開始打破,開放意識已經出現;宗族觀念開
始淡化,民主意識正在增強;觀念的變化也表現在農民生活方式的變化
上。「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粗茶淡飯,清心寡慾的單調狀況發生了變化。
農民商品性的消費明顯增加。1986年農民人均生活消費中,用貨幣購買
的商品額為217元。比8年以前增加近4倍,佔全部生活品支出的
62.8%,而1978年僅為38.6%。在精神生活方面,農民的企求也越來越
高。農民需要精神食糧,有些地區可以說是達到如飢似渴的地步。這不僅
是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的需要,而且體現了農民生活方式改變的需要。農
民的觀念變化僅僅是開始,而且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中也有所不同。中
國農業正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中國的農村經濟也正從自給,
半自給向大規模商品經濟發展,因此,中國農民的各個特點也將不斷發生
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新中國農民階級作為社會主義集體農民的基本特
征是不會改變的。
『捌』 究竟應該如何認識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
您好!上網輸入「究竟應該如何認識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搜,答案盡收眼底。直接復制粘貼網址會被管理員攔截,敬請諒解!
『玖』 如何看待當今中國的「三農」問題
(一)「三農」問題是貫串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基本問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人口佔大多數、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這80年來,「三農」問題成為制約中國現代化的主要因素,也是所謂中國國情(特殊性)的重要表現之一.中國的現代化,實質上就是「三農」問題的解決,即實現農業產業化、大量農民向非農產業以及人口城市化;同樣的,教育的普及、民主化、法制化等社會的全面發展,也有賴於廣大農村和農民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
(二) 「三農」問題是在中國共產黨革命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在民主革命時期,革命的性質、革命的主力軍以及農民占人口的比重,都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須解決好如何動員和領導農民的問題,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才能建立自己領導的政權.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正確認識了中國民主革命的特點和解決了如何領導農民革命的問題,才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無論是從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和闡述毛澤東思想,還是總結中國現代化的特點和規律,都需要研究民主革命時期的「三農」問題.
(三)「三農」問題同樣又是在中國共產黨執政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由於中國面臨的國情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所沒有遇見到的,在這樣的國家無產階級如何奪取政權和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不僅沒有現成的答案,甚至遇到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某些論斷矛盾的現象,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怎樣解決個體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條件下,無產階級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80年裡,中國共產黨基本理論的發展與「三農」問題的認識變化基本相一致,發生過三次大轉折,實現了兩次認識上的「飛躍」.第一次大轉折發生在1949年前,中國共產黨實現了由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十月革命」模式向中國新民主主義理論的轉變,實現了第一次認識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大轉折發生在50年代前半期,即由新民主主義向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轉變,並開始了長達20餘年的曲折探索.第三次大轉折發生在1978年以後,即由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轉變,實現了第二次認識飛躍,形成了鄧小平理論.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對農民的認識,也經歷了三次大轉折和兩次飛躍,第一次轉折發生在民主革命時期,由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形成以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第二次轉折發生於50年代初期,農民由革命的主力軍變成被改造的對象,戶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將農民束縛於土地之上,失去自由,農民的要求被視為「資本主義自發傾向」,一再受到壓抑.第三次轉折發生於1978年以後,黨承認了農民的創新行為,特別是當這些創新與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發生沖突之時,堅決站到了農民一邊,充分肯定了家庭經營和鄉鎮企業,並推動了整個改革.
(四)「三農」問題是中國未來50年現代化需要完全解決的最大問題.經過50多年的經濟發展和20多年的改革開放,雖然我國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綜合國力大大提高;但是買方市場的形成、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強調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等因素,將會使得「三農」的核心問題――大量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受到較大制約,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那種低成本、外延型擴張的鄉鎮企業黃金年代,將不會再現.同時,由於農業人口嚴重過剩,生產率太低,農民的收入增長將會遇到較大阻礙,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又將進一步影響農村消費和積累.另外,世界進入21世紀後,隨著冷戰格局的解體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中國越來越多地溶入國際經濟,既能夠獲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也將遇到國際資本對國內經濟的沖擊,尤其是落後的農業和技術落後的鄉鎮企業.這一切都使得解決「三農」問題的復雜程度和難度,大於前20年,因為前20年我們基本上可以通過對農民「松綁」的辦法,依靠計劃經濟造成的短缺空間,使得農業和農村非農產業獲得迅速發展.但是今天「三農」問題的解決,則要在買方市場、產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條件下進行,並且經過20年發展所留下的問題,更多地存在於經濟落後地區和農村弱勢群體,轉移難度也更大.
總之,「三農」問題並不單純是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它不僅是中國現代化的基本問題,還關繫到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等一系列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可以說,「三農」問題解決之日,就是中國現代化實現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