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種小麥的方法和步驟,小麥適合在中國哪些地區種植
1、選種和處理:根據本地區氣候、土壤、地力、產量水平和病蟲害情況選擇良種,然後對種子進行曬種、葯劑拌種等處理。2、選地整地:宜種植在土質疏鬆、地力高、排灌方便的地塊,整地應深耕作層,疏鬆已經板結的土壤,把土地耙碎、耙透。3、播種方法:播種方法有條播、撒播、點播三種,注意播種密度不宜過大。4、田間管理:做好澆水施肥、科學化控、病蟲害防治等工作。5、適時收獲:種子含水量20-30%左右收獲產量最高。B. 古希臘的主要農作物是
大麥、小麥。
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散見於希臘半島。克諾索斯。新石器時代各處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種大麥、小麥和豆類等作物,馴養綿羊、山羊等家畜,崇拜象徵豐產的泥塑女神像。農業技術大概從西亞通過小亞半島由海陸兩方面傳來,可能伴以農業移民。
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科技高度發達,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詩歌、建築、科學、文學、戲劇、神話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2)中國有哪些小麥適合種在希臘擴展閱讀:
古希臘時代經濟相當發達,工商業雖然規模不大,不過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除了斯巴達採取管制經濟的體制外,其他各城邦大都寬松且自由。不過各城邦都有貧富懸殊的情況。
希臘化時代各國,尤其是埃及與西亞對於工商業和對外貿易採取嚴格的控制。托勒密王朝在埃及幾乎每一鄉村都設置政府經營的工廠或商店,用來充實財政,對於私營工商業也是嚴格管理;西亞的政府也有相似的手段,只不過規模較小。
但是,貧富懸殊的情況,以及工資下降和物價上升的情形相當普遍,這些現象讓人民的生活相當辛苦。另外,大都市的興起亦為希臘化世界的特色。
C. 比較上古時代中國、希臘和西亞地區農業發展的基本特點
上古時代中古農業以稻米、小麥為主。
希臘地區主要以種植橄欖、放牧業以養牛和綿羊為主
西亞地區以種植小麥為主,中國的小麥就是從那裡傳過來的。
以上是我看全球通史得到的答案,記不住這么多了,可能有些錯誤
D. 麥子種植的歷史
小麥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進行馴化的產物,栽培歷史已有1萬年以上。中亞的廣大地區,曾在史前原始社會居民點上發掘出許多殘留的實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麥小穗、籽粒,炭化麥粒、麥穗和麥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敘利亞、以色列就已廣泛栽培小麥;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歐洲的希臘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蘇聯的外高加索和土庫曼、
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159年在中國(詳情見下),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都已先後種植小麥。中國的小麥是由黃河中游逐漸擴展到長江以南各地,並傳入朝鮮、日本。公元15世紀至17世紀間,歐洲殖民者將小麥傳播至南、北美洲;18世紀,小麥傳播到大洋洲。
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地區,是栽培一粒小麥和提莫菲維小麥最早被馴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敘利亞西南部和黎巴嫩東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麥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麥的起源地。普通小麥的出現晚於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一般認為約在8000年前,起源於裏海的西南部。
據考證,歷史上某一時期,當伊朗西部某地栽培二粒小麥被帶到粗山羊草分布地區後,發生了自然雜交,其雜種經染色體自然加倍後產生了普通小麥。
其演化的過程,按傳統的觀點是:具AA染色體組的野生一粒小麥與具BB染色體組的擬斯卑爾脫山羊草自然雜交,產生了野生二粒小麥(染色體組AABB);野生二粒小麥馴化為栽培二粒小麥,再與具DD染色體組的粗山羊草自然雜交,才產生了普通小麥(染色體組AABBDD)。
在黃河流域兩岸的三門峽、洛陽、盧氏以及西安、寶雞等地大量存在植物學特徵與普通小麥栽培種親緣最接近的小麥草,這種小麥草很可能早已為我國先民採集和栽培。
中國繼雲南小麥亞種發現之後,在西藏高原又發現有麥穗自行斷節的普通小麥原始類型(稱西藏半野生小麥);在伊犁河谷有大片的粗山羊草(中國通稱節節麥)原生群落,而黃河中游麥田早就有混生節節麥,這些事實對研究中國小麥的起源、演化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1985年和1986年先後兩次於東灰山新時期時代遺址中,發現距今5000±159年的碳化小麥和大麥粒;1955年在安徽省亳縣釣魚台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發現有炭化小麥種子。以上從植物學和考古學上給麥為中國起源論提供了證據。
(4)中國有哪些小麥適合種在希臘擴展閱讀
以播種期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我國以冬小麥為主。
冬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抗寒的能力極強,其幼苗能夠過冬,在春天來臨時,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長大,冬小麥磨出的粉很好吃。
春小麥的抗旱能力極強,株矮穗大,生長期短,適於春天播種,但不如冬小麥粉好吃。
春小麥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種的,因為冬季太冷,不能播種,所以在開春後才種,稱為春小麥;冬小麥是稍暖的地方種的,冬季播種夏季收,比如我國東北就是春小麥,華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麥。
冬小麥應是秋播春末收獲的。在我國一般以長城為界,以北大體為春小麥,以南則為冬小麥。
E. 中國小麥品種前十名都有哪些品種
前十名小麥種子如下:
1、眾信麥998
該品種是由河北省眾人信種業有限公司選育的小麥新品種。2021年測產驗收,平均畝產898.26公斤,最高畝產928.6公斤。創造了2021年我國小麥單產的最高紀錄。也是我國第一個畝產超900公斤的小麥品種。2021年通過國家黃淮海南片區和北片區雙審定,是一個適種范圍廣,抗倒能力強,抗寒抗旱性好,產量高的小麥新品種。在我國南北小麥主產區均可種植。
2、穀神麥19號
該品種是由安徽穀神種業有限公司選育的小麥新品種,2021年,經測產驗收,最高畝產860.6公斤,創造了安徽小麥單產新紀錄。2020年通過安徽省審定,2021年通過國家黃淮海南片區的審定,是一個超強筋、抗病抗倒、超高產大穗大粒小麥品種。
3、山農28
該品種是由山東農業大學選育的小麥新品種,2020年,經測產驗收,最高畝產856.9公斤,創造了當年我國小麥單產最高紀錄,在黃淮冬小麥,區組試驗中,連續四年試驗,產量均居參試品種第一位。該品種產量三因素協調,具有超高產潛力,是一個抗寒、抗倒、抗病性、落黃性好的小麥新品種,適宜在我國山東全省,安徽、江蘇、河南中北部等地區種植。
4、豐德存麥20
該品種是由河南豐德康種業有限公司選育的小麥新品種,2018年分別通過河南省和國家審定,2020年,經測產驗收,最高畝產855.2公斤,刷新了黃淮冬麥區千畝方,小麥單產最高紀錄,是一個矮稈大穗,抗病抗倒、成穗多,產量高的小麥新品種,適合在黃淮南部的河南、陝西、安徽、江蘇等小麥主產區推廣種植。
5、煙農1212
該品種是由山東省煙台市農科院選育的小麥新品種,先後通過了山東、河北、安徽等多個省審定。2016年,經測產驗收,最高畝產828.5公斤,創造了全國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2019年,最高畝產840.70公斤,再次創造了全國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該品種連續6年11次,平均畝產都超過了800公斤。是一個適應性好,穩產高產小麥品種,適宜在山東、河南、安徽、山西、河北等小麥主產區種植。
6、山農29
該品種是由山東農業大學選育的小麥品種,2016年通過國家審定,2019年,最高畝產835.2公斤,創全國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是一個適應性強、抗寒抗倒、穩產高產的小麥品種。適宜在山東省、河南全省、安徽、江蘇淮河以北地區,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等高水肥地塊種植。
7、煙農999
該品種是由山東省煙台農科院選育的小麥新品種,2011年通過山東省審定,2016年通過國家黃淮海審定,2019年,最高畝產819.85公斤,刷新了山東省小麥單產紀錄,2019年刷新安徽省小麥單產最高紀錄,是一個適應性好,抗寒抗倒能力強,穩產超高產小麥新品種。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駐馬店及以北地區、安徽淮北地區、江蘇淮北地區、陝西關中地區高中水肥地塊種植。
8、山農30
該品種是由山東農業大學選育的小麥新品種,2017年通過國家黃淮海南片區審定,2019年,經測產驗收,最高畝產828.7公斤,創造了我國2019年小麥單產最高紀錄。具有適應性好,抗病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等優點,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北片的山東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等高水肥地塊種植。
9、鄭麥618
鄭麥618 是半冬性小麥品種,屬於穩產高產品種,適應性強,種植廣泛,在2020年上半年各地表現都比較突出。小麥冬季抗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強;抗病性強,而且耐乾熱風,熟相好。小麥穗大,整齊性好,結實性好。高在70-76厘米,莖稈比較粗壯,抗倒性好。籽粒商品性好,小麥粒大均勻,飽滿度好。
10、鄭麥136
鄭麥136是由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選育的中筋小麥新品種,鄭麥136抗寒性好,經受住了去年河南多地的凍害考驗以及今年的倒春寒冷害,而且該品種對多種病害表現出較好的抗耐性;熟相好,籽粒金黃飽滿,商品性好;株高76厘米,莖稈強壯,抗倒伏能力強,屬於穩產高產的優質項目新品種。
F. 中國的麥子何時傳入古希臘是不是在蘇格拉底時期
小麥和大麥是由外國傳入中國的,歷史上中國沒有大規模小麥或大麥商品糧輸出的時代,也沒有小麥或大麥品種有影響輸出的案例。
小麥和大麥都是起源於1萬年前的地中海地區,尤以地中海東部和東北部種植最成功。小麥和大麥傳入我國的過程可能是一個極其曲折的過程。6000前,中國有疑似存在小麥作物的證據,有學者認為這是古羌人(漢藏的共同祖先)從兩河流域帶來的,但這一說法僅僅是根據一些片段證據(例如壁畫或者其他出土物)的推測。4000年前的夏代、商代有小麥種植,但似乎與之前的小麥種植不是連續的,當然也不是人們的主食,此時華夏人的主食是豆類。至商代中後期,終於有明確的小麥輸入記載——「來」和「牟」,「來」就是今天的小麥,「牟」是大麥,但商朝這一記載卻是說,「現在引進了小麥和大麥」,據此可以推斷,此時的小麥種植,與之前的小麥作物存在,沒有關系。從這些史料可以看出,小麥和大麥這些物種引進中國,尤其是中原的過程,可能是斷續的,多次的。
周朝春秋時期,小麥和大麥在中原的種植得到推廣,但此時,「麥子」這種作物作為主食,仍不能和華夏人傳統的「稻米」(水稻是源於中國的)、「豆類」匹敵。
周朝戰國後期,小麥終於在北方和豆類「扳平」,共同成為黃河流域人口的主食。
漢代開始在江北強力推廣小麥,至東漢時期,小麥成為北方唯一主食,豆類退居副食。
兩晉、南北朝、隋唐等幾百年間,小麥種植的份額呈逐漸增長的態勢,優勢於水稻,堪稱第一主糧。
之後麥子在中原的種植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但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和幾個世紀品種的退化,低產、病蟲害等問題越來越嚴重,使小麥生產險些走到絕路。此時的北方人也開始以「稻米」為食。巨大的需求加上始於北宋的的水稻品種優化,至使水稻重新成為全國唯一的最主要糧食作物。
之後的元代,游牧習氣,踐踏良田,小麥和水稻種植都處於退縮狀態。
明代開始復興糧食種植,水稻小麥齊頭並進。此時又有原產美洲的玉米作物,經由東南亞傳入中國,並在中國大獲豐收。
至清代,基本形成水稻、小麥、玉米「三足鼎立」的糧食生產格局,但小麥生產相對較低。
至現代,小麥生產已獲得大幅提高,但由於人口眾多,小麥作物在中國仍是自給自足。換言之,我們從未做過有影響力的小麥輸出國。
G. 哪些農作物是中國本土的
1、小麥
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進行馴化的產物,栽培歷史已有1萬(5張)年以上。中亞的廣大地區,曾在史前原始社會居民點上發掘出許多殘留的實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麥小穗、籽粒,炭化麥粒、麥穗和麥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敘利亞、以色列就已廣泛栽培小麥;
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歐洲的希臘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蘇聯的外高加索和土庫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159年在中國(詳情見下),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都已先後種植小麥。
中國的小麥是由黃河中游逐漸擴展到長江以南各地,並傳入朝鮮、日本。公元15世紀至17世紀間,歐洲殖民者將小麥傳播至南、北美洲;18世紀,小麥傳播到大洋洲。
2、水稻
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3]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後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3、桃
中國為桃樹的故鄉。公元前十世紀左右,《詩經·魏風》中就有「園有桃,其實之淆」的句子。《魏風》所指系今日黃河以北以及山西廣大地區,園中種桃,自然是人工栽培的,植桃為園,則表明已有一定的種植規模。
其他古籍如《管子》、《尚書》、《韓非子》、《山海經》、《呂氏春秋》等都有關於桃樹的記載,表明在遠古時期,黃河流域廣大地區都已遍植桃樹。《禮記》中還說當時已把桃列為祭祀神仙的五果(李、梅、杏、棗)之一。
4、青稞
青稞的歷史中國早在西周以前(公元前1100年)就有栽培大麥的史證,以六棱大麥為主。主要分布在黃河上游及西北乾旱沙漠地區。高原人經過選擇、馴化和栽培,把野生普通大麥培育成了青稞,並成為當地人民的糧食和馬飼料。據科學考證,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青稞的地區。
其實,青稞是青藏高原人民給青性裸大麥起的名字,在我國其他地方,則叫元麥、裸大麥或裸麥。由於其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產量穩定,種植區逐步擴展到全國各地。現今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省甘孜和阿壩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
5、紅棗
據史料記載,紅棗是原產中國的傳統名優特產樹種。經考古學家從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棗核化石,證明棗在中國已有8000多年歷史。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開始利用紅棗發酵釀造紅棗酒,作為上乘貢品,宴請賓朋。紅棗的營養保健作用,在遠古時期就被人們發現並利用。
《詩經》已有「八月剝棗」的記載。《禮記》上有「棗栗飴蜜以甘之」,並用於菜餚製作。《戰國策》有「北有棗栗之利……足食於民」,指出棗在中國北方的重要作用。《韓非子》還記載了秦國飢荒時用棗栗救民的事。
所以民間一直視棗為「鐵桿莊稼」「木本糧食」之一。棗作為葯用也很早,《神農本草經》即已收載,歷代葯籍均有記載,對其養生療病的認識不斷深化。
H. 古希臘的農業以種植什麼為主
大麥、硬粒小麥以及較少見的稷。90%的穀物產量是大麥。種植橄欖樹,葡萄,(菜園:捲心菜、洋蔥、大蒜、小扁豆、雞豌豆、豆類;果園:杏仁、石榴)的產量。希臘也種植葯草(鼠尾草、薄荷、百里香等)和油籽植物(亞麻子,芝麻,罌粟)。
I. 比較上古時代中國、希臘和西亞地區農業發展的基本特點
上古時代
中古
農業以稻米、小麥為主。
希臘
地區
主要以種植
橄欖
、放牧業以養牛和綿羊為主
西亞
地區以種植小麥為主,中國的小麥就是從那裡傳過來的。
以上是我看
全球通史
得到的答案,記不住這么多了,可能有些錯誤
J. 希臘種麥子嗎
希臘屬於地中海氣候,溫和濕潤,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適宜種植豆、麥、葡萄、橄欖等作物,特別是尼羅河三角洲特適合糧食種植,但希臘種植小麥不多,主要靠其他地區供應,小麥是種植的主要糧食,靠這個生產黑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