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古代漢字的四種造字法,並分別舉例說明
1.象形:獨體造字法,屬於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日、月、馬、魚、龜等.
2.指事: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象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
3.形聲: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4.會意: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Ⅱ 《有趣的形聲字》:1.我國的造字法有哪六種,並各寫出三個運用這些造字法造的字
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是用筆畫線條「畫」出形象,如:人、山、刀。
指事是用象徵性的符號在象形字上加些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方法,如:刃、本、末。
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系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的造字法。如:明、貨、從。
形聲是由「形」和「聲」兩部分合成,形旁有關意義,聲旁有關讀音。如:蝦、烤、吐。
轉注和假借,嚴格說來不屬於「造字」是當漢字不夠用時,臨時用一個同音或同義的字代替。
Ⅲ 有哪六種漢字造字方法各自的意思是什麼
1、象形法
象形字當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來表示具體實物,而是用來表示與實物有關的概念。例如:「大」字,原來是像一個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狀,手足展開,就表示「大」的意思了。
2、指事法
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這種造字法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性的符號,即不成圖形的符號(成了圖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類是附合在圖形上的符號。
3、會意法
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4、形聲法
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今天我們所用的漢字,80%以上都是形聲字。用形聲法造字非常方便,與金木水火、鳥獸蟲魚有關的字以及嘆詞、擬聲詞,幾乎都是形聲字。這種造字法,直至今天還可以不斷地造出新字來。
5、轉注法
過去的說法很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為了適應方音分歧和語音的發展而採取的一種造字法。如原有一個「老」,表示年紀大的意思,而由於時間和地區的不同。
又有用kǎo這個音表示老的意思,於是又造出了一個與「老」字部首相同、讀音相近和意義相同的「考」字。但「考」字的形旁是「?」,聲旁是「?」,因此,「考」字就其造字法而言,也是形聲字。
6、假借法
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義的一種方法(「假」也是借的意思),如「汝」本是水名,借為第二人稱代詞。這種假借現象,當初大多是因為沒有本子而暫借一個同音字替代,但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久借不還,鵲巢鳩佔了,有的字本身的意義,倒是後來另找出路才有著落的。
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簡介
《說文解字》內容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為文字解說,字頭以小篆書寫。此書編著時首次對「六書」做出了具體的解釋,逐字解釋字體來源;第十五卷為敘目,記錄漢字的產生、發展、功用、結構等方面的問題,以及作者創作的目的。
《說文解字》是最早的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
Ⅳ 誰能介紹一下中國的造字法
漢字造字法
依東漢許慎所著,漢字造字法4種:
1、像形:用線條繪出事物
2、指示:在像形字上加上一個筆劃,表示著重指出的部位.
3、會意:兩個像形或會意字組合在一起,按照一定邏輯表現一定的意思.
4、形聲:為充分利用人能發音資源,產生了形聲字.大多分為兩部分,常見觀點為一部分表示意義或分類.另一部分表示聲音.形聲字的產生可分為被動產生與主動產生.被動產生的形聲字可能是會意、指示、像形等其中一種,但其中一部分恰能表聲,所以成為形聲字.主動產生具有一定過程,首先是選取意旁,再選取聲旁.聲旁的選取最能達意者;若無或不唯一,則選取形最達意者;若無或不唯一,則選取聲最接近者;若無或不唯一,則選取美觀者.經過此過程選取,會取得唯一適合漢字.
用字法2種:
1、假借:社會需求,但未存在此漢字,則借用其他漢字替代.例如巴士、中巴、村巴、樓巴的「巴」即為假借用法.實是「車巴」,但不存在此漢字,所以借用「巴」.「車巴」形聲字,一種車,英文bus的音譯.
2、轉注
Ⅳ 中國文字有哪幾種造字方法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合稱為造字六法。其實轉注、假借是用字法,不是造字法,所以嚴格說來是四種造字法、兩種用字法。
象形就是勾勒形象,如山、水
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加以強調,如上、下
會意就是把兩個以上的象形符號合起來組合成新字表新意。如休、鳴
形聲字最多,部分表形,部分表聲。如:樣、鋼
轉注,轉而相註解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兩個以上的字互相解釋。「考」是什麼意思啊?「考」是「老」的意思。「老」是什麼意思啊?「老」是「考」的意思。這就是轉注。它沒有造出新字來,所以說是用字法。
假借,就是通假字。忘了某個字的寫法,或者不想按約定俗成的規矩寫,另外找個字代替。如「蚤」者,「早」也
Ⅵ 有趣的形聲字 五年級 兩種造字方式
雖然知道需求曲線自然產生於消費者選擇理論得到了證實,但需求曲線的推導本身並不是提出消費者行為的理論。僅僅確定人們對價格變動的反應並不需要一個嚴格的分析框架。但是,消費者選擇理論是極其有用的。正如我們在下一節要說明的,我們可以用這種理論更深人地探討決定家庭行為的因素。
即問即答 畫出百事可樂和比薩餅的預算約束線和無差異曲線。說明當比薩餅價格上升時,預算約束線與消費者最優會發生什麼變動。用你的圖形把這種變動分為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
四種應用
我們已經建立了消費者選擇的基本理論,現在可以用它說明四個關於經濟如何運行的問題。但是,由於每個問題都涉及家庭決策,所以,我們可以用我們剛剛提出的消費者行為模式解決這些問題。
所有的需求曲線都向右下方傾斜嗎?
一般來說,當一種物品價格上升時,人們購買量減少。第四章把這種正常行為稱為需求規律。這個規律表現為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但是,就經濟理論而言,需求曲線有時也會向右上方傾斜。換句話說,消費者有時會違背需求規律,並在一種物品價格上升時購買更多。為了說明這種情況可以發生,請看圖21-12。在這個例子中,消費者購買兩種物品——肉和土豆。最初消費者預算約束線是從A到B的直線。最優點是C。當土豆價格上升時,預算約束線向內移動,現在是從A到D的一條直線。現在最優點是E。要注意的是,土豆價格上升使消費者購買了更多的土豆。
Ⅶ 中國漢字造字法有哪些
東漢許慎注《說文解字》,將漢字造字之法概括為六書: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真正意義上的造字法,實際上只有前四種,後兩種為用字法。
象形字,就是根據事物的形狀進行刻畫,如:日月山川人口止木等等;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筆畫而形成的新字,如:刃、本、末、寸、旦等等;
會意字,是二字合一,共同表示一個意思,如:休、從、比、秋、汆、糴、糶等等;
形聲字,也是二字合一,與會意字的不同之處在於,二字之中,一字表示意義,稱為形旁,一字表示聲音,稱為聲旁,如:管、茹、混、注、懂、跳、紋等等。
轉注,就是用一個字來解釋另一個字,兩個字之間可以互相解釋。如:老——考。這類字數量最少。
假借,就是現在所謂的錯別字,主要就是同音字。如:知——智,賈——價,矢——屎,等等。其中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同音字、音近字。
Ⅷ 形聲法是漢字的一種創造方法,你還知道哪些造字方法呢
形聲法是,現在應用最多最廣泛的一種造字方法,其他的造字方法還有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和轉注,這就是,許慎的六書
Ⅸ 中國漢字造字法有哪些
1.象形:獨體造字法,屬於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日、月、馬、魚、龜等。
2.指事: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象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
3.形聲: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4.會意: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5.轉註: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清代學者戴震、段玉裁說,「轉注」就是互訓,意義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引解釋。
6.假借:假借就是同音替代。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義的詞。口語里有的詞,沒有相應的文字對應。於是就找一個和它發音相同的同音字來表示他的含義。例如「自」本來是「鼻」的象形字,後來借作「自己」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