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國性抗日戰爭開始的標志是( ) A.七七事變 B.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C.九一八事變 D..
答案是:A、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是日本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於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縣盧溝橋製造的軍事沖突。日軍挑起事端,進而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後,中國軍隊在平津地區奮起抗擊日軍侵略的作戰,稱為盧溝橋抗戰。「七七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的全面開始。
七七事變的背景: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先後佔領東北三省,熱河,察哈爾等省,繼續向南進逼,企圖佔領華北地區,日軍動三麵包圍了北平,形勢十分危急。
七七事變的經過:1937年7月7日,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無理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軍隊的拒絕後,向盧溝橋發起進攻,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
七七事變的結果:平津地區相繼陷落。
七七事變的影響: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全國人民掀起了中國近代史上空前規模的全民族反侵略的戰爭。
『貳』 全國性抗戰的的標志是什麼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小日本開始全面進攻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號召全國人民人無分男女老幼,地無分南北東西,皆起而抗戰 .標志著全國性抗日戰爭爆 發.
『叄』 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的標志是
全國 性 抗日戰爭爆發的標志是七七事 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一個士兵失蹤借口,要進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麵包圍了北平。從1937年6月起,駐豐台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隨即爆發。
七七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 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肆』 什麼事件的爆發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七七事變爆發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4)什麼標志著中國全國性抗日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政治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攻擊對象的「大陸政策」。
20世紀初期,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擴大對華攻擊,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第一次大戰後,日本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
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中國東北發動襲擊,才3個多月就佔領東北全境。
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在華北搞「自治運動」,希望能長期佔領這些地區。
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對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此後,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
隨即於7月7日發動了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餘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
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希望用武力滅亡中國。
清水節郎大尉指揮士兵作戰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
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日方立即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
遭到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斗,一面因「槍聲」和士兵「失蹤」,與中國方面交涉。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
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並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為由,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
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
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發動炮擊,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進行頑強抵抗。
2、地理背景
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沖,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
史料記載,自金代開始,中原腹地進京,皆要在盧溝橋停留,為京師進出中原腹地的必經之路。侵華日軍一旦佔領盧溝橋,北京就是一座死城,華北也就唾手可得。
宛平城建於1640年,是捍衛北京城的軍事要塞。於是,日軍攻擊駐軍地,中國軍隊在盧溝橋進行抵抗,開啟了抗日戰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