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感動中國2020年度頒獎盛典開啟,都有哪些人獲得了該獎
1、樊錦詩,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大半輩子的光陰奉獻給了敦煌石窟。她紮根大漠,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構建“數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辟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心歸處,是敦煌。
2、四川森林消防員:英雄歸厚土,019年3月30日下午,四川涼山木里縣發生森林火災,四川森林消防總隊涼山支隊西昌大隊組織消防隊員開赴一線展開撲救。3月31日消防隊員克服山高坡陡、溝深林密、缺氧難行等困難,每人負重30餘斤,徒步行軍8個小時,在海拔3700餘米的地方與森林大火展開了搏鬥,當天下午,明火已被撲滅後,消防員在向山谷兩個煙點迂迴接近時,遭遇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戰員和三名當地撲火人員全部犧牲。
㈡ 中國有哪些人獲得諾爾貝獎 獲得什麼獎 急 急急
1、截止到2018年6月,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過生理學或醫學獎,作家莫言在2012年獲得文學獎,這也是中國目前僅有的倆個本土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
2、2012年10月11日晚上七點,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3、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與一名日本科學家及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除了莫言和屠呦呦,還有9位華人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他們分別是:高錕(2009年物理學獎)、錢永健(2008年化學獎)、高行健(2000年文學獎)。
崔琦(1998年物理學獎)、朱棣文(1997年物理學獎)、李元哲(1986年化學獎)、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楊振寧(1957年物理學獎)、李政道(1957年物理學獎)。
(2)中國的哪些人設立了哪些獎擴展閱讀:
屠呦呦:
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葯研究任務,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葯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葯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葯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
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葯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1972年,從該有效部分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為青蒿素。青蒿素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優點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葯,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
1973年,為確證青蒿素結構中的羰基,合成了雙氫青蒿素。又經構效關系研究,明確在青蒿素結構中過氧是主要抗瘧活性基團,在保留過氧的前提下,羰基還原為羥基可以增效,為國內外開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開局面。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葯科技成果」之一;
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一類新葯證書(86衛葯證字X-01號);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2年,「雙氫青蒿素及其片劑」獲一類新葯證書(92衛葯證字X-66、67號)。
2003年,「雙氫青蒿素栓劑」、青蒿素製成口服片劑獲得《新葯證書》,分別為國葯證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在北醫有關部門支持下,已將雙氫青蒿素用於治療紅斑狼瘡和光敏性疾病。已獲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的「葯物臨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國發明專利(專利號:ZL 99103346.9)。經臨床100例療效初步觀察,總有效率94%,顯效率44%。
㈢ 2021獲得共和國勛章的人有哪些
截至2021年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共有9位,分別是於敏、申紀蘭(女)、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女)、鍾南山。
共和國勛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榮譽勛章,授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國家中做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勛的傑出人士。
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為國家最高榮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授予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向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授予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獎章,簽發證書。
設立過程
《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草案)》於2015年8月24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草案規定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為國家最高榮譽,由國家主席向獲得者授予。
2015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㈣ 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是分別是獲得了什麼獎
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籍以及華裔一覽
1、李正道:1926年生於上海,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華裔,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4、李元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籍華人,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5、朱迪文:1948年生於美國,華裔,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7、高行健:1948生於江西,法國華裔,2000獲諾貝爾文學獎。
8、錢永健:1952年生於紐約,美籍華裔化學家,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9、高工:1933年生於中國上海,英國華裔科學家,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0、莫言,中國人,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1、屠呦呦,中國人,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㈤ 中國有哪些國家級獎項
國家級獎項太籠統了,我只能這樣回答你的問題了,分完類再告訴你吧:
科學技術類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或者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授予人數每年不超過2名。
國家自然科學獎
授予對象: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公民。
評審標准:向國際慣例靠攏,以其重大發現的科學水平、科學價值和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的論文數及被引用數作為重要指標,評審中適時吸收國際學者參加。
國家技術發明獎
授予對象: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做出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公民。
評審標准:進一步突出三點,一是與知識產權掛鉤,要求獲獎項目具有發明專利權、計算機軟體版權、植物新品種權等,或者經評定具備取得相應知識產權的條件;二是要求技術發明應在實施後取得較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三是向戰略高技術發明適當傾斜。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應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鑒於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覆蓋面寬,影響面大,政策導向性較強,各方面反映問題也較多。在這次改革中,要通過制定不同的評審原則和辦法,使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政策導向更加明確,評價標准更加科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為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下列外國人或者外國組織:
(1)同中國的公民或者組織合作研究、開發,取得重大科學技術成果的;
(2)向中國的公民或者組織傳授先進科學技術、培養人才,成效特別顯著的;
(3)為促進中國與外國的國際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做出重要貢獻的。
(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由國務院頒發證書和獎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由國務院頒發證書 )
文學類
茅盾文學獎(始於1981年)
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每四年頒發一次。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生前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而設立的。單項獎金為1萬元。
曹禺戲劇文學獎(始於1994年)
專就劇本創作所進行的全國性評獎,代表了中國戲劇文學創作最高水準,其前身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於1980年創辦的全國優秀劇本獎,1994年更名為曹禺戲劇文學獎,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每年評選一次,每屆評出10個正式獎和10個提名獎。
魯迅文學獎(始於1995年)
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每兩年舉行一次(實際大約每三年一次)。設有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文學翻譯作品等七項獎項,每項可評5部作品。上一屆單項獎金均為2000元人民幣,今年這一屆均為一萬元。
電影類
金雞百花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創辦於1981年,當年是中國農歷雞年,故名「中國電影金雞獎」,簡稱「金雞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邀請中國國內最具權威的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和電影事業家組成評獎委員會,通過充分討論、民主協商,選出最佳故事片、科教片、美術片、記錄片、以及最佳編劇、導演、演員、攝影、錄音、美術、音樂、導演處女作等二十餘個獎項。由於金雞獎評委會組成的權威性、評選程序的嚴密性和評獎標準的學術性,因而被稱為「專家獎」。
金雞獎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也包涵著激勵中國電影藝術家聞雞起舞,努力創新,奮發向上的意義。金雞獎的評選分初評和終評兩個階段進行,最終的獲獎名單在中國電影金雞百花電影頒獎典禮上當場揭曉。
金雞獎以昂首啼曉之金雞雕像作為自己的獎杯。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
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除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評外,仍為一年一屆,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建築工程類
魯班獎
「魯班獎」全稱為「建築工程魯班獎」。1987年由中國建築業聯合會設立,1993年移交中國建築業協會。主要目的是為了鼓勵建築施工企業加強管理,搞好工程質量,爭創一流工程,推動我國工程質量水平普遍提高。目前,這項標志著中國建築業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由建設部、中國建築業協會頒發。
「魯班獎」有嚴格的評選辦法和申報、評審程序,並有嚴格的評審紀律。評審由評審委員會負責,協會只負責受理申報、組織初審和工程復查,不幹預評選工作。評委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地區的專家組成,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定。
「魯班獎」公布後,建設部、中國建築業協會將向獲獎單位授予「魯班獎」金像和榮譽證書,對主要參建單位頒發獎狀並通報表彰。獲獎企業被允許在獲獎工程上鑲嵌統一的榮譽標志。為記錄這一榮譽,中國建築業協會還會把「魯班獎」編輯成冊,將其載入建築史冊。
詹天佑獎
1999年設立的「詹天佑獎」全稱為「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是中國土木工程設立的最大獎項。該獎由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發展基金會聯合設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動土木工程建設領域的科技創新活動,促進土木工程建設的科技進步,進一步激勵土木工程界的科技與創新意識。因此,該獎又被稱為建築業的「科技創新工程獎」。
「詹天佑獎」之所以出台於世紀之交,是因為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要求建築事業必須依靠不斷進步和創新進行變革,從而加快當代建築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健全。 首屆「詹天佑獎」頒發於新中國建國五十周年之際,共有橋梁、隧道、房建、鐵路、公路、港口、市政等21項工程獲此殊榮,囊括了86個參建的設計、施工、科研單位。
「詹天佑獎」公布後,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發展基金將向獲獎單位頒發「詹天佑獎」金像和獎牌、榮譽證書。
國家優質工程獎
該是我國工程建設的國家級質量獎,分為金質獎與銀質獎。由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承辦。通過對獲獎工程的表彰,鼓勵建設單位用全面、系統、科學、經濟的工程質量管理理念,組織勘查、設計、監理、施工等企業務實、創新,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同時,提高工程建設的投資效益和各工程建設企業的經濟效益,引導各工程建設企業通過參與工程建設和創優過程,轉變工程質量管理和經營管理觀念,促進勘查設計質量、施工質量和監理質量全面提高和持續不斷的改進,推動工程建設行業工程質量管理工作的不斷提高。
國家優質工程獎評選范圍涵蓋建築、鐵路、公路、化工、冶金、電力等工程建設領域的各個行業,評定的內容從工程立項到竣工驗收形成工程質量的各個工程建設程序和環節,評定和獎勵(頒發獎牌和獎狀)的單位有建設、設計、監理施工等參與工程建設的相關企業。
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
「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是建設系統以社會力量辦獎形式設立的建設行業科學技術獎。設獎機構為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承辦機構為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決策機構為建設行業有關單位組成的獎勵委員會。作為建設行業科技工作的歸口司局,建設部科學技術司將對這一獎項進行扶持、規范、協調和指導。
設立「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的目的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創新,提升我國建設行業的綜合技術水平。根據國家《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的推薦范圍為:城鄉規劃、村鎮規劃、工程建設、城市建設、村鎮建設、建築業、住宅房地產業、勘察設計咨詢業、市政公用事業中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計算機軟體等建設科技成果;引進、消化、吸收、開發、應用國外先進技術與產品;為行業服務的標准、規范、科技信息、科技檔案等科技基礎性成果;與決策科學化、管理現代化相關的軟科學研究成果;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推廣應用並取得顯著效益的科技成果;採用新技術、新成果完成的有示範作用的項目等。
推薦項目必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無權屬爭議,具備技術含量高、創新性強,以實現產業化或有產業化潛力,市場前景好,對行業共性技術有較大帶動作用等特點;完成單位必須具有國內獨立法人資格;兩個以上(含兩個)單位共同完成的項目,由第一完成單位與其它完成單位協商一致後推薦上報。已獲國家或省級科技獎勵的不予推薦。
該獎先由各地建設廳科技主管部門提出推薦意見和獎勵等級建議,再上報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辦公室。
擬授獎項目將在有關刊物和網站上向社會公示。自公示之日起60天內為爭議期,以廣泛徵求社會意見。獲獎項目公布後,由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頒發獎狀、證書和獎金。
綠色建築創新獎
「綠色建築創新獎」由建設部設立,由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實施,日常管理由建設部科學技術司負責。設立該獎的目的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建設事業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我國綠色建築及其技術的健康發展。
「綠色建築創新獎」分工程類項目獎和技術與產品類項目獎。工程類項目獎包括綠色建築創新綜合獎項目、智能建築創新專項獎項目和節能建築創新專項獎項目;技術與產品類項目獎是指應用於綠色建築工程中具有重大創新、效果突出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
「綠色建築創新獎」每兩年評審一次,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本地的項目申報、初審和上報推薦。在此基礎上,由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建設部科學技術司內)組織評審並發布結果。「『綠色建築創新獎』評審專家委員會」由綠色建築領域的技術專家和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有關司局、行業學(協)會人員組成。通過評審的項目將在建設部官方網站公示,公示期為三個月。項目獲獎後,建設部將以行文形式公布獲獎項目,並向獲獎單位頒發《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證書。「綠色建築創新獎」是一個全新的獎項。它的設立,將推動更多建築企業向公眾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實現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環保的「四節一環保」目標,最終構建「人——建築——自然」三者的和諧統一。
藝術類
這個就不統一說了,差不多有以下獎項:
梅花獎(中國戲曲最高獎)
金鍾獎(音樂)
金鷹獎(電視劇)
(以上三類,加上金雞獎(電影)並列為國家級藝術大獎)
廣告類
中國廣告長城獎 中國公益廣告黃河獎 中國互動網路廣告創意獎
中國廣告業界創意最高獎項,共進行包括平面、影視、廣播、戶外四大類,26個單項的評比。評出的年度全場大獎及各類金、銀、銅獎及入圍獎代表了中國廣告行業年度創意製作的最高水平。
中國廣告協會學院獎
金犢獎
金鴿獎
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 (算是國家級的吧,在大學里是會加分的)
(太多就不一一介紹了)
國家工程建設質量類
優質工程獎
國家優質工程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優質產品獎(簡稱國家質量獎)的一部分,是工程建設質量方面的最高榮譽獎勵。國家優質工程獎是工程建設行業設立最早、規格要求最高、獎牌制式和國家優質產品獎統一的國家級質量獎,評選范圍涵蓋建築、鐵路、公路、化工、冶金、電力等工程建設領域的各個行業,評定的內容從工程立項到竣工驗收形成工程質量的各個工程建設程序和環節,評定和獎勵(頒發獎牌和獎狀)的單位有建設、設計、監理、施工等參與工程建設的相關企業。
感動中國獎項
等等等等。。。。。
㈥ 具有中國國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有哪些人
截止2019年2月8日,具有中國國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有莫言和屠呦呦。
1、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2、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6)中國的哪些人設立了哪些獎擴展閱讀:
莫言在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2013年擔任網路文學大學名譽校長。2014年12月,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㈦ 獲得共和國勛章的人有哪些2020
起了學習張富清精神的熱潮。2019年9月,國家授予張富清「共和國勛章」,同月獲得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獎。張富清前後榮立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和團一等功一次,並被授予軍「戰斗英雄」稱號、師「戰斗英雄」稱號和「人民功臣」獎章。
張富清
4、黃旭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核潛艇之父)
黃旭華,艦船設計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2019年9月獲得「共和國勛章」,1924年2月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黃旭華是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黃老,2020年1月10日,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並在2013年的時候榮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黃旭華
5、申紀蘭——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申紀蘭,全國勞動模範,曾獲得「改革先鋒」稱號和「共和國勛章」。1929年12月29日,出生於山西省平順,2020年6月逝世。1954年9月,申紀蘭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她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議,並被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
申紀蘭
6、孫家棟——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衛星之父)
孫家棟,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9年9月,獲得國家最高榮譽勛章「共和國勛章」。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1967年,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技術負責人。
孫家棟
7、屠呦呦——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屠呦呦,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2019年9月獲得「共和國勛章」,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
8、李延年——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李延年,人民老英雄、老黨員,邊境防衛作戰等大小戰斗20多次,榮立特等功1次,三等功、小功若干次。2019年9月,國家授予李延年「共和國勛章」,2019年9月25日,入選「最美奮斗者」個人名單。他作為老一輩軍人,不僅沒有居功自傲,反而是堅守初心,對自身嚴格要求。
李延年
9、鍾南山——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2020年9月,國家授予鍾南山「共和國勛章」,鍾南山在此次疫情斗爭中,為中國疫情的防範和控製做出了傑出貢獻。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盪滌了人心。」這是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欄目組送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於敏的頒獎詞。今年1月9日,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親自為他頒了獎。?
人們在贊嘆這位「中國氫彈之父」取得輝煌成就、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終身榮譽時,更多的是被他隱姓埋名三十年、始終踐行「五個堅持」的錚錚鐵骨精神所感動。?
學習於敏堅持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我們的黨之所以能永葆先進性,不斷地煥發青春與活力,關鍵就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前赴後繼,始終堅持熱愛黨、忠誠於黨的結果。才華橫溢的「土專家」於敏就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行動告訴我們,永遠跟黨走就是他思想的「魂」,一輩子做黨和人民最需要的人就是他堅定的理想信念。他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非常鮮明,在火熱的陽光下,在鮮艷的黨旗前,在茫茫的戈壁灘上,他無愧於「共和國鑄劍師」,無愧於「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其「錚錚鐵骨」精神更是我們每一位黨員幹部學習的楷模。?
學習於敏堅持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回顧我們黨已走過的90多年風雨歷程,不論是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的黨始終都是以樹立大局意識為重,團結廣大黨員幹部,帶領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奮斗、英勇卓絕地斗爭,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從一個奇跡創造另一個奇跡。這也充分說明:樹立大局意識是實現團結、走向勝利的重要基礎。「兩彈一星」功勛於敏幾十年來舍小家、顧大家,為了國家核事業發展的大局毅然選擇對家人「隱身」、對社會隱姓埋名,這難道不是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嗎?古人雲:「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因此,堅持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既是新時期每位黨員幹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礎。?
學習於敏堅持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絕不是一句簡單的承諾,而是需要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扎扎實實地無私行動。毫無疑問,於敏就將執著堅守作為一種追求,將求真務實當作是無聲的語言,把為黨和人民服務看作是共產黨員最靚的「名片」。在國內當時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於敏幾乎是一個從未留過學的人,但他始終孜孜以求,為了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艱巨任務。他拚命學習,秉承「勒緊褲腰帶也要造出原子彈與氫彈」的堅定信念和頑強拼搏精神,打破國外重重封鎖,依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舉一反三進行理論探索。也正是因為以於敏為代表的中國物理學家們堅持極端負責、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才創造了只用兩年零八個月就成功第一顆氫彈的奇跡,令國人自豪,讓世界震驚。站在新的起點,面對新的任務,各級黨員幹部更是要以於敏為樣,立足本職,深深植「根」於對黨和人民負責,用腳踏實地、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為黨分憂,為民服務。?
學習於敏堅持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我們黨領導下的新中國之所以有今天的輝煌與成就,正是因為我們有一批能打勝仗、敢打勝仗、樂於奉獻的共產黨員,他們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毫無疑問,耄耋之年的於老就是堅持奉獻精神的典範。作為共和國建設初期的一名共產黨員,於老把無私奉獻當作是指導自己的有償行為,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奉獻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熱。為此,新時期每一位黨員幹部,都要學習於老堅持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因為自我們站在黨旗下宣誓那一刻起,就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神聖使命,就義無反顧地代表著黨的先進性,也就理應全身心地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中去,以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彰顯自己愛黨、愛祖國、愛人民的大愛之「氣」。?
學習於敏堅持廉潔自律的道德操守。俗話說:「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其實,群眾看黨員幹部好不好,最關鍵的就是看領導幹部是否清正廉潔。廉潔自律的道德操守是黨員幹部做人之根本,倍受國人敬仰的於敏老師就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雖然為國家做出了這么巨大的貢獻,但他卻自認為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個人一輩子能做到淡泊名利實屬不易,又在一輩子淡泊名利中取得輝煌成就更難上加難。因此,我們每位黨員幹部都要以於敏為樣,學習他堅持廉潔自律的道德操守,一生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幾十年如一日砥礪前行,用
「五個堅持」的精神和實實在在的行動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增光添彩!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學習感悟
張富清對於奉獻選擇了高調,對於功名選擇了低調,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彰顯了一名老英雄的英姿,錘煉了一名老共產黨員的黨性,不禁讓人們肅然起敬。讓人們敬佩的,不僅是因為他有著赫赫戰功,以及不畏艱險沖鋒在前的勁頭;更是因為他面對榮譽選擇的「深藏」,以及不為利益所擾繼續前進的境界。
充分發揮榜樣力量,努力在黨員幹部中形成爭先創優、甘願奉獻的濃厚氛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多年來,他從來不向組織要求什麼。因為采訪時他說,與已犧牲的戰友相比,他的功勞與他們相比不算什麼,可他還活著,還享受那麼多好的待遇,他已經很知足了。在張富清老人眼中,他謙虛說自己不算什麼,因為他當時周圍的優秀共產黨英勇事跡深深影響著他,就應該這樣。在我們眼中,他的先進事跡令我們敬佩,我們不僅要努力宣傳優秀共產黨員榜樣,也要爭當榜樣,影響更多的人成為榜樣。
功名源於擔當和奮斗,「深藏」更顯初心之熾烈。正如張富清的日記中所寫「勛章箱底壓,子女猶未白。整天一臉笑,只知是老兵。」60多年來,張富清刻意塵封功績,連兒女也不知情。因為他一直都認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沒什麼特別,所以,從來沒有居功自傲,從來都不會給組織添麻煩。「功名」記錄其擔當之勇毅、奮斗之艱辛,「深藏」更凸顯其精神之偉大、境界之高遠。
敢擔當沖鋒在前,踐初心一以貫之。「在,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行勝於言,張富清一次次挺身而出的行動,踐行了為黨分憂、為國幹事、為民謀利的初心。不因為戰場上的烽火四起而選擇絲毫退縮,不因為工作條件的艱苦而挑肥揀瘦,時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准要求自己,在沖鋒陷陣中,在砥礪奮斗中,在勇毅篤行中,不斷擦拭初心,不斷錘煉黨性,樹起了精神標桿。
回歸本色最動人。深藏功與名60載,不僅以一名共產黨員標准嚴格要求自己,也近乎「苛刻」的要求自己家人,如在精簡退職時,首先動員自己妻子離職;在大兒子遇到去恩施市工作機會是,卻讓其放棄機會,下鄉當知青。作為新時代黨員幹部,我們都應該向張富清精袖學習,學習他中誠干黨、失志奉獻的政治品格,不畏艱險、勇干犧牲的戰斗精神,淡泊名利深藏功名的高尚情操。
㈧ 在我國,都有哪些偉人曾獲得諾貝爾獎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田剛教授介紹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評獎情況。
2018 未來科學大獎
Future Science Prize
生命科學獎 | 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
物質科學獎 |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林本堅
9月8日,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共同獲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共同獲得獲物質科學獎,林本堅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被譽為「中國諾貝爾獎」,下設「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金。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生命科學獎 | 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
林本堅
獲獎理由:
獎勵他開拓浸潤式微影系統方法,持續擴展納米級集成電路製造,將摩爾定律延伸多代。
林本堅,台灣中研院院士,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前研發副總經理。他是東南亞華僑,少年時代赴台灣求學,1970年加入IBM,2000年加入台積電擔任高級董事,2011年起擔任台積電有限公司副總裁。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IEEE終身研究員和SPIE研究員。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稱,假如沒有林本堅及其團隊,「台積電的微影(半導體關鍵製程之一)不會有今天這規模。」 當時,隨著半導體製程往下演進,關鍵製程之一的微影,也得持續縮短光束波長。一直以來,業界習慣以空氣為媒介,是「乾式」的微影,但此技術卻已「撞牆」,在一百五十七納米波長卡關。而當時任職台積電的林本堅卻跳脫框架,退回一百五十七納米波長的上一世代,改用水做為介質,發展出「浸潤式微影」技術,讓光束波長一舉縮短至一百三十四納米,突破瓶頸。
㈨ 中國國家五大科技獎項是什麼,有哪些人獲得過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