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韓合並條約的條約背景
日本和韓國是亞洲東部兩個隔海相望的鄰國,歷史上紛爭不斷。到了近代,日本從1868年起實行「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而韓國尚處在朝鮮王朝的封建統治之下。那時的日本擴張慾望非常強烈,准備吞並朝鮮,以朝鮮半島為跳板進軍中國,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大陸政策」。因此在明治維新以後,「征韓論」甚囂塵上。日本正式實施侵略朝鮮的計劃是在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了朝鮮的國門,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1894年—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戰勝朝鮮的原宗主國清朝,驅逐了中國在朝鮮的勢力,加緊控制朝鮮。1897年,朝鮮王朝改國號稱「大韓帝國」,朝鮮從此改稱韓國。而此時的日本則逐漸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對於將韓國變為其殖民地的要求也就更加強烈。1904年—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了沙皇俄國,又將俄國的勢力趕出了朝鮮半島,至此日本成為唯一支配韓國的外國勢力,為其最終吞並韓國開辟了道路。
日本在日俄戰爭爆發後不久,曾強迫大韓帝國政府於1904年2月23日與之簽訂《日韓議定書》,規定韓國協助日本對俄作戰,將韓國拉進了日本陣營。同年8月22日,日本又強迫韓國簽訂《日韓新協約》(第一次日韓協約),將日本人以財政顧問和外交顧問的身份安插到韓國政府。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又於1905年11月17日脅迫韓國與其締結《日韓保護協約》(第二次日韓協約,又稱乙巳條約),剝奪了韓國的外交權,設置韓國統監府以控制韓國,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韓國統監,韓國由此淪為日本的保護國。1907年7月24日,日本和韓國又訂立了《丁未七款條約》(第三次日韓協約),剝奪了韓國的司法權,解散了大韓帝國軍。經過這短短三年間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大韓帝國已經名存實亡,淪為了日本事實上的殖民地,被日本吞並只是時間問題了。
日本對韓國的吞並自然得到了其他資本主義列強的支持。當時日本和英國關系良好,雙方達成「英日同盟」,因此英國對日本大力支持。美國表面上對韓國表示同情,實際上為日本張目,1905年7月29日,日本首相桂太郎與美國陸軍部長塔夫脫交換秘密照會,美國和日本互相承認彼此對菲律賓和韓國的支配權。1905年9月5日,日本和俄國在美國的撮合下簽訂了《朴茨茅斯和約》,俄國承認了日本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地位。1907年,大韓帝國皇帝高宗李熙派密使前赴荷蘭海牙,准備利用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的機會呼籲列強支援韓國擺脫日本。但由於歐美列強早已承認日本對韓國的統治,拒絕韓國密使參加會議,同時日本也利用這一事件逼迫高宗皇帝退位,由皇太子李坧繼位,是為韓國的末代皇帝——純宗。「海牙密使事件」表明西方國家在韓國問題上已經徹底倒向日本。
而在韓國內部,也有大批親日派為虎作倀。在政府中以李完用、朴齊純等人為首,他們被韓國人民罵為「乙巳五賊」、「丁未七賊」;而民間則是宋秉畯、李容九組建的「一進會」,積極推動日本對韓國的吞並。但更多的韓國人並不甘做日本人的奴隸,一批有民族氣節的文武官員接連上疏請求誅殺賣國賊,閔泳煥、趙秉世等大臣為此自殺殉國。廣大普通百姓更是拿起武器,組織義兵,反抗日本的侵略,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日義兵運動。義兵運動自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簽訂後展開,1907年日本解散韓國軍隊時達到高潮,幾乎全國各地都爆發了義兵斗爭。義兵一度在1908年2月圍攻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對日本的統治構成了巨大威脅。日本急忙從國內增援兩個旅團,綜合調動軍、警、憲力量鎮壓義兵運動,並對韓國人民進行血腥的屠殺,據統監府顯然是縮小的官方統計,僅從1907年7月到1908年底,就殺害了近15000名反抗日本的韓國人。到1909年下半年,義兵運動逐漸平息下去。鎮壓了韓國人民的反抗以後,以及在日本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成功排擠中俄、剝奪韓國一系列主權、得到列強承認和韓國親日派支持的背景下,日本方面認為吞並韓國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正式將韓國變為殖民地。
『貳』 如何實施市場化重組整合
2012年6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6月8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引人注意的是,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意味著嚴格的存貸款利差管制出現松動,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全面提速。
發軔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利率市場化,在過去近二十年的歷程中基本遵循了漸進式改革思路。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的總體思路,人民銀行一直致力於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2004年中國基本實現了外幣存貸款利率完全放開和人民幣「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階段性目標。隨後,央行改革重心轉向市場利率體系建設,以為存貸款利率完全市場化創造基本環境。截至目前,以Shibor利率為定價基礎,輔之以國債利率和利率互換等品種的市場利率體系也已初步建立,這就意味著利率完全市場化的外部條件日趨成熟。此刻,央行選擇非對稱降息,不僅是應對經濟下行的短期相機決策,更有著推進金融體系改革的長遠政策考量。
形式上,非對稱降息使存貸款利差管制范圍更加自由靈活,但本質上卻使利率能更好地發揮資源最優配置的作用。從經濟學角度看,利率可以理解為非常重要的資金價格,即投資人讓渡資本使用權而索要的補償,其包括對機會成本的補償和對風險的補償。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利率的作用之所以很大,基本原因在於,對於各個獨立決策的經濟人——企業、個人以及其他——來說,利潤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是基本准則。而利率的高低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收益。在利益約束的機制下,資金供給方將依據借款人的風險程度定價,而資金需求方則將充分考慮利率這一成本變數。早前由於利差管制,存款人無法甄別商業銀行的實力,商業銀行也無法有效甄別貸款需求方的風險水平,進而導致資源錯配和整體無效率。伴隨著存貸款管制范圍更加靈活,商業銀行可以依據自身實力和貸款需求方風險水平,對存貸款資金進行更加市場化的定價。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存貸款利率浮動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利率在有效配置市場資源的過程中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調節作用。
回顧利率市場化的國際經驗,美日韓以及阿根廷、智利等國的金融發展狀況都在利率市場化前後出現明顯變化。從微觀層面的銀行發展看,一是各國存貸利率水平出現了先升後降的趨勢,而存貸利差則是先降後升;二是銀行業的經營風險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迅速上升,部分國家出現了中小銀行的倒閉潮;三是商業銀行的經營策略出現了明顯的調整,非利息收入成為新的增長點。從宏觀層面的金融運行看,與利率市場化相伴隨的兩大經濟態勢值得關註:一是各國的貨幣信貸投放出現明顯擴張,物價總水平波動明顯加劇;二是部分國家出現了匯率升值趨勢,吸引了大量套利的國際資本。由於金融制度不健全,以阿根廷和智利為代表的激進式改革國家最後出現了嚴重的匯率和外債危機。
各國利率市場化後的金融發展經驗為中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本次非對稱降息僅僅是中國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的開始。粗略估計,本次非對稱降息,商業銀行為實體經濟讓利不少於2000億元。銀行作為高度的順周期行業,伴隨經濟下滑,未來將面對較為嚴峻的經營壓力。從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大局出發,中國的監管層推進利率市場化仍需堅持漸進式改革模式,在金融制度架構和貨幣政策框架調整方面做好充分准備,並為商業銀行經營轉型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第一,漸進式改革是中國利率市場化的理性選擇。各國利率市場化的經驗告訴我們,漸進式改革模式是符合中國經濟金融基本國情的理性選擇。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與利率市場化之前的美日韓等國具有較大相似之處。一方面,通貨膨脹率高企和市場利率攀升,「負利率」現象日益嚴重;另一方面,「金融脫媒」對銀行傳統業務模式提出嚴峻挑戰。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已經由10年前的92%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53.7% ,而高收益理財產品的快速發展則導致大量資金從銀行表內流出。據有關統計,2011年上半年中國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高達3.57萬億人民幣,已相當於同期存款余額的4.5% 。因此,從保護存款人利益和促進銀行轉型發展角度看,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迫在眉睫。但是,美日韓等國長達16年的改革經歷告訴我們,利率市場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市場主體看,國有企業作為主要資金需求方,其資金硬約束仍需進一步增強;而作為資金供給方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等仍需進一步完善。培育經濟主體的市場觀念和市場行為,加強和完善金融市場的基礎制度建設,都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只有做到改革循序漸進,才能有效應對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第二,金融制度創新是利率市場化的有力保障。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要加強金融改革總體設計,鼓勵金融制度創新,重點解決金融發展中的體制性障礙和深層次矛盾,全面推進利率市場化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我們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有效推進依賴於兩大制度保障:一是存款保險制度。利率市場化在資金定價市場化的同時將實現定價主體行為的市場化,必將會有部分金融機構退出市場。由於銀行破產倒閉涉及到廣大儲戶的根本利益,因此由政府主導構建存款保險制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就大大增強。二是要統籌協調利率市場化與匯率改革的關系。從國際經驗看,利率市場化改革在先,匯率市場化改革在後,可以較好地規避國際資本對國內金融市場的沖擊。
第三,貨幣政策框架調整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在利率管制完全放開之後,由於市場利率將成為資金供求的決定變數,因此中國目前以貨幣供應量(M2)為中間目標的政策調控框架將會調整。一是市場化利率將成為新的中間目標。在美國等利率完全市場化的國家,市場利率是反映市場資金稀缺程度的指示燈。貨幣當局的政策調控將重點追蹤市場利率的變化趨勢,維護市場資金平衡。二是貨幣政策工具將有重大調整。利率、匯率等價格型工具將取代貨幣供應量、存款准備金率等數量型工具成為主要政策手段。在調控過程中,貨幣市場將成為中央銀行實現政策目標的主要場所。
第四,經營轉型是商業銀行發展的內在要求。由於目前較高的存貸利差水平,一旦利率管制完全放開,中國銀行業必將出現存貸利差縮窄的問題。與這個過程相伴隨的則是銀行業痛苦的轉型和變革過程。一方面,部分資金定價能力弱、風險管理能力差的中小型銀行,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邊緣化,甚至被淘汰。另一方面,多數銀行為了謀求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將根據形勢變化調整經營策略,逐步實施以非息收入為導向的綜合化經營戰略。銀行業轉型和變革的進程也是銀行業格局重構的過程。值得指出的是,監管當局要把握好改革和監管的進度和力度,保障銀行業穩健經營和金融市場平穩運行,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叄』 中國如何遏制日本
經濟上遏制日本 中國經濟總量和技術水平在本世紀的前二十年能超過日本可以預見的。經濟是日本影響力的主要內容,只有保持對日的經濟優勢,才能全面壓制日本。當前應當加強中國經濟對亞洲國家,尤其是對東南亞和印度的影響力,以投資、貿易、援助、合作等多種方式充分進行市場滲透,消解日本在這些地區的經濟擴張。中國要想方設法把在上述地區的政治文化和地緣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如果中國經略東亞南亞成功,日本的海外市場和資源供應將被有力地擠壓,從而經濟上受到遏制,在這方面中國一貫是經濟思維遲鈍於政治思維,從而讓日本人撿到便宜,好在這種局面正在改變,主要表現為湄公河流域開發戰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等,但在相互投資方面仍顯滯後。尤其是與南亞國家尤其是印度的經濟往來急需加強,比如旅遊業等。二 外交上遏制日本古人雲:「上戰伐交」 ,這方面的重中之重是逐步瓦解美日同盟。外交政策關系國家的興衰乃至生死存亡,勿以日本的相對衰落而輕視之。正是外交上的空間,日本才得以在二戰後迅速崛起 。中國超越日本可以預見,但什麼時候能超越美國則不可以預見,美國曾強有力的遏制了日本,但現在美日同盟的戰略重點已轉移到聯手遏制中國。任其照此發展下去,則中國的崛起必定更加曲折,必定受到強力遏制,阻礙中國全面崛起的進程。其實與中國做對不符合美國的利益,隨著中國的強大,美國在東亞的最大利益將是與中國的全面合作,即不出現一個強大的反美的中國,因此中美戰略接近完全是可能的選擇。中美確立穩定全面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之日,就是美日同盟瓦解之時。中國政府應該做出這樣的外交戰略抉擇。因此中國政府、學界、媒體和民眾都有責任為加強中美各層次的接觸、了解、互信而多做工作。歷史的進步是由善惡兩種力量共同推動的,很多事情本身並不存在客觀的是非曲直,所以輿論界不要逢美必反,要根據自身的利益而定,比如對伊拉克戰爭的報道,我認為立場盡可能保持中立,更符合中國國家利益 。學界應加強對美國的研究,要打開思維,視野開闊,不要被成見束縛,尤其是要加強研究與美國人的有效溝通方式,從而讓他們更易於傾聽我們的聲音。三 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 戰爭既破壞和平,也必將把本世紀中國全面崛起的夢想化為烏有。台灣應該而且也能夠和平統一,對此中國政府應矢志不移,長遠布局。統一台灣,只能靠自己,靠兩岸人民,因此,大陸方面長期的策略應是攻心政策,這方面可借鑒南韓對北韓的陽光政策。當前由於新一屆政府的對台新思維的湊效,台灣急獨勢頭已經被大大遏制,應繼續全面深入地推行在野包圍在朝、民間包圍政府的路線。不要幻想有一天台灣問題能一下子全面解決,那是不現實的,那隻能導致戰爭,而戰爭只能把問題推向目標的反面,武力應是威而不發的。近者悅,遠者來。台灣問題將在大陸保持長期繁榮的背景下,在較長的歷史時期里逐步地解決:先實現兩岸三通,再實現朝野各黨對一個中國的認同,再簽署兩岸的和平協議,再簽定確定兩岸關系的文件,從而最終實現兩岸聯邦式的統一。中國統一,日本戰略空間被壓縮,必將式微。四 把日本包容過來 中日對抗已逾百年,該作何收場?答案是盛唐時代一樣,把日本包容過來。長期對抗不符合雙方利益,以後日本也必將不具備這樣的實力。歷史上英法百年對抗,是因為雙方實力不相上下。在中國基本完成內部整合和逐步走向現代化以後,日本天然地不再具備與中國長期抗衡的能力。東方的地緣政治格局將恢復歷史原來的秩序。中國人民應為這一天地到來努力工作,同時也做好心理上的准備,要有泱泱大國公民的胸襟與氣度,就像盛唐國民那樣有包容世界的氣象。當然,這並不排除在具體問題上與日本據理力爭以及反對日本的急右勢力。 以上愚見,貽笑大方。
『肆』 1910年日韓合並,朝鮮一夜亡國,這對當時的清朝有什麼影響
應該說是相當大的震動了吧,畢竟那個時期的清政府正好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所以說日韓的這一舉動,間接威脅到了清政府的主權問題。當時是這樣的一個情況,在1910年,當時的韓國最高統治者和日本那邊簽署了協議,將朝鮮半島的掌控權給了日本,也就是說,當時朝鮮半島實際上是在日本的控制之下的。
這也為後期日本侵華提供了跳板。但這都是後話了,而且因為滿清發源地就在東三省那邊,所以說,日本的這一舉動確實是讓滿清皇室甚至官員很不安,怕日本會動搖滿清的根基。
『伍』 日韓合並條約的介紹
《日韓合並條約》(朝鮮半島稱為韓日並合條約(韓語:한일 병합 조약);日本稱為日韓並合條約(日語平假名:にっかんへいごうじょうやく)或韓國並合相關條約(韓國並合ニ関スル條約))是大韓帝國總理李完用與日本帝國代表寺內正毅於1910年8月22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規定韓國皇帝將朝鮮半島的主權永久讓與日本,因此該條約的簽訂標志著大韓帝國的滅亡,日本正式吞並了朝鮮半島並開始進行長達36年的殖民統治。由於《日韓合並條約》使韓國淪為了殖民地,所以韓國又稱《日韓合並條約》的簽訂為「庚戌國恥」(1910年為庚戌年)。
『陸』 日韓合並的事件始末
1862年,朝鮮國王哲宗去世,哲宗無嗣,由旁系李熙即位。李熙年幼,其生父大院君攝政。正是這種不正常的繼承給朝鮮埋下了禍亂的種子。19世紀70年代初,李熙在閔妃(明成皇後——朝鮮高宗李熙的王妃)的操縱下迫使大院君隱退,實現親政。朝鮮形成了閔妃和大院君兩個政治集團,它們的斗爭使得朝鮮的國內政局愈發不穩。
1876年2月,日本威逼朝鮮締結《江華島條約》,該條約成為朝鮮近代史中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不久,列強群起效仿。朝鮮被迫陸續與美、英、德、意、俄、法、奧、匈、比利時、丹麥等國簽訂不平等通商條約。此時,朝鮮王朝仍屬於中國的藩屬國,受到中國的庇護,但自身受害的中國也效仿列強在朝鮮設立租借地,擁有很多特權。
1882年朝鮮大旱,人心浮動,漢城士兵掀起了一場反閔排日的起義,史稱「壬午兵變」。大院君趁機趕走閔妃,掌握政權。期間13名日本人被殺,日本公使館被燒,因此導致了日本的武裝干涉。清政府了解到朝鮮的動亂,為防止日本借機入侵朝鮮,隨即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和候補道馬建忠率三艘軍艦前往朝鮮。並照會日本,稱朝鮮為中國屬邦,日本不要採取激烈行動。8月20日,淮軍宿將吳長慶率軍到達馬山,兩日後,吳、馬約請大院君赴清軍營地會談。寒暄後,大院君被告知速去天津聽旨,8月23日乘濟遠艦赴天津。隨後大院君被囚禁於保定。
丁汝昌和馬建忠果斷地在日本採取行動之前出手,使清政府在朝鮮問題上出於主動,並指示朝鮮政府與日談判,化解危機,同時罷斥大院君親信,鎮壓起義領導人。閔妃集團的重新掌權引起日本的極大不滿。日本不甘心在朝鮮的失利,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日本趁中國無暇他顧,在朝鮮策動政變,企圖控制朝鮮。
1884年12月4日晚上六時,開化派首領任郵政局總辦的洪英植以慶祝郵政大廳落成,邀請政府官員和各國駐朝使節赴慶祝宴。席間,廳外突然失火,賓客紛紛離席察看。埋伏在四周的開化黨徒一擁而上,把親華派大臣閔泳翊亂刀砍倒。叛亂分子大呼清軍作亂。金玉均等迅速沖進王宮,迫令國王寫出「日本公使來衛朕」的敕書,由朴泳孝持敕書引日使竹添帶兵入宮,把國王、閔妃軟禁於景佑宮,並組成新政府。當時清政府派駐駐朝鮮的欽差袁世凱當機立斷,集合慶字營,並聯絡自己負責編練的朝鮮新軍入宮解救國王。慶字營和朝鮮新軍很快攻入景佑宮,在袁世凱的策動下,曾由他教練的朝鮮部隊數百人倒戈,合力打擊日軍和叛軍。竹添敗逃日本使館。次日上午,國王被護送至袁世凱軍營,組成了以沈舜澤為首的新政府。日使竹添則率使館人員、駐軍和金玉均、朴泳孝等叛亂骨幹逃往仁川,史稱「甲申政變」。
在兩個回合的較量中,清政府都佔了上風。經過壬午、甲申兩次政變,證明在朝鮮,中國勢力明顯優於日本。甲申政變後,中日在半島的對立更加激烈,中日之爭使朝鮮進一步成為東北亞政治風暴的中心,但忙於內斗的朝鮮統治者不明世界大勢,缺乏治國方略,無力把處於危境中的國家引向富強的道路,仍是延襲千百年的「事大主義」,一味投靠大國,尋求保護,終於引來亡國之禍。
1894年7月23日,日軍突然佔領朝鮮王宮,推翻閔妃集團,扶植大院君政權。25日,在日本的授意下,大院君宣布廢除與清政府的一切條約。同一天,日本不宣而戰,甲午戰爭爆發。開戰後,日本與朝鮮締結了「日朝盟約」,即對中國的攻守同盟。
1895年4月,甲午戰爭結束,清王朝戰敗,雙方簽訂《馬關條約》。中國承認朝鮮獨立,從此退出朝鮮。甲午戰爭標志著東北亞傳統朝貢體系的最終瓦解,也標志著該地區力量結構的決定性變化,中國喪失在東亞的傳統大國地位,朝鮮成為日本的領土,而此後日本迅速崛起,開始以強國的身份出現。 甲午戰爭使朝鮮對中國離心離德,他們看到俄國的干涉下日本被迫將遼東半島交還給中國,就企圖利用俄國來牽制日本。朝鮮向俄國的靠攏使其在朝鮮的勢力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1895年10月8日,日本人殺死閔妃並清除了宮中的親俄派勢力,史稱「乙未事變」。
1896年6月9日,日俄又在莫斯科締結了一項新的協定,其中包括:共同援助,幫助朝鮮財政改革;將軍隊警察組織委託給朝鮮;日本繼續管理佔有的電信線路;俄國保留架設從漢城到國境的電信線的權利;承認國王繼續滯留俄國使館,直到組成朝鮮國王的護衛隊為止。1896年9月12日,朝鮮國王還宮,將年號改為「光武」,同年10月12日稱皇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在外交的背後,日俄兩國都做著軍事上的准備,雙方都不遺餘力地修築鐵路、占據軍事據點,以保證軍事上的優勢。而「大韓帝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兩個強鄰在自己的土地上備戰。可以想見,日俄之間無論勝負如何,倒霉的只能是韓國。 1904年2月,韓國無奈地看著日俄戰爭爆發,為了不捲入紛爭,早在1903年9月,韓國皇帝要求在兩國開戰之際保障韓國的中立地位。但日本完全無視這一點,在向俄國宣戰前兩天就派軍隊從仁川登陸,日軍共有一萬餘人集結至漢城。開戰後2周,在韓國實際已被佔領的情況下,締結了《日韓議定書》,迫使韓國承諾:日本「可以臨機徵用軍事戰略上認為需要的地方」。等於佔領了韓國。
隨著戰局的進展,日本開始策劃把韓國變成保護國。1904年5月,日本做出了要在軍事、外交、財政上擴大權利並獲得保護實權的決定,與韓國締結了《第一次日韓協約》,控制了韓國的財政和外交。接著,日本於1905年4月掌握了韓國的通信事業,並在日俄媾和會議期間,獨佔了韓國海上、河流的航行權。
日俄戰爭以俄國的戰敗而告終,俄國退出了在東北亞地區與日本的爭奪。日本吞並韓國只是時間問題。然而此時的韓國皇帝醉生夢死,絲毫不顧自己滅亡,欲投靠新列強日本以對中國進行侵略,炮製出所謂「間島問題」(因朝鮮非法移民而衍生的問題,朝鮮前後態度不一,最終被中國嚴正駁回),於1905年10月與日本簽署了《第二次日韓協約》(乙巳條約),將全部外交權交給日本。
1905年12月21日,日本在漢城設置了統監等職能機構,把韓國變成了其保護國。公布了統監府的官制,規定統監直接隸屬於天皇,在京城設置統監府,在各要地設置理事廳。由統監一變而為第一代朝鮮總督的寺內正毅在日記中寫道「:小早川隆景、加藤清正、小西行長 1907年6月,荷蘭海牙召開了第2次萬國和平會議,主張排日的在韓美國人哈爾巴德也來聲援,使者們向各國委員散發了抗議書。但韓國的外交根據條約由日本政府代替行使,所以沒有得到列國的關照。韓國朝廷的企圖非但沒有實現,反而使日本強化了對韓態度。統監伊藤博文把這次策動的責任歸咎於韓國皇帝,並認為韓國方面違反了協約。總理大臣李完用勸韓帝讓位,7月19日,高宗發出了詔書,將帝位讓與了皇太子李坧(純宗)。日本政府在海牙密使事件後,意識到不僅要掌握韓國的外交權,而且有必要掌握韓國的內政權。1907年7月,韓國被迫簽署了《第三次日韓協約》,根據協約,統監指導韓國改善。韓國接受日本35年的殖民統治。 在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羅斯福、蔣介石和丘吉爾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對朝鮮問題是這樣說的:「我三大國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決定在相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 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再次談到朝鮮問題。2月8日羅斯福與斯大林舉行會晤,在兩人談過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以後,羅斯福提出討論領土託管問題,並向斯大林提出,在朝鮮人民做好自治的准備之前,「朝鮮要由一個蘇聯代表、一個美國代表和一個中國代表實行託管」,「託管期愈短愈好」。
1945年8月,時隔40年之後,俄國人又來了。在得知日本決定投降和蘇軍已大舉「涌進」朝鮮半島的消息後,美國人坐不住了。8月10日深夜,美國國務院、陸軍部和海軍部協調委員會在五角大樓舉行緊急會議,討論朝鮮問題。會上,國務卿鄧恩提出美國軍隊應趕到盡可能北面的地區去受降,但由於現實的困難,最後決定搞出「一條盡可能向北推進」,但又不致「被蘇聯拒絕」的界線。就這樣朝鮮半島被新的世界強權「偶然的」以北緯38度為線分成了2個部分,進而形成了今天的北韓和南韓。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半島成了美蘇兩大國的角力場,此後冷戰的陰雲始終緋徊在半島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