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變」與「不變」是什麼
一、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
第一,原有矛盾的經濟基礎已經變化。第二,矛盾雙方的內涵外延已經變化。第三,解決矛盾的著力點已經變化。
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不變」
第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第二,社會基本矛盾沒有變。 第三,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沒有變。
2.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後的「變」與"不變"請運用辯證法相關
黨的十九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戰略定位,具有重要現實價值和極為深遠的歷史意義。正確認識我們所處歷史方位,必須認清「已經變」的現實,了解「沒有變」的本質,堅持「不能變」的本源,處理好「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已經變」
經濟、科技和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黨和國家、人民和軍隊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些標志性變化是判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現實基礎,更意味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基礎和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內外環境「已經變」。
主要矛盾變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出台更多重大舉措,著力解決好區域、城鄉、收入分配等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人民更多層次、更高水平的需求。
發展基礎變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由大向強關鍵期。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意味著要有與經濟大國地位相匹配的大國責任,也要獲取與大國地位相匹配的國防、外交和政治地位。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進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進入「新時代」,我們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執政環境變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進入「新時代」,黨的執政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我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日益復雜,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因素也愈加復雜,全黨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沒有變」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長期變化過程中,依然也必然有「沒有變」的更深層本質方面。
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最大國情和我國發展最大實際。我們黨在十三大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個基本路線至少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今天的「新時代」是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自覺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國經濟總量雖居世界第二位,但離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依然是當今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我們的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我們還不能說已經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時代主題沒有變。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當今世界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但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
發展目標沒有變。實現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和奮斗目標。「三步走」戰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都是這一偉大夢想和目標的具體實施步驟。從現在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此時,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2)新時代中國如何把握變與不變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不能變」
走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以來歷盡苦難的中華民族的自覺選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無論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任何時代、進入任何階段,都必須有其堅持不變的原則,變了就意味著失去了本源。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不能變。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制度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過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堅持和完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讓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覺與使命擔當。
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進入「新時代」,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不能變。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96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完成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就在於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行動指南,並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就是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不能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取得的根本成就。高舉旗幟就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舉旗幟就是要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發展更有質量、治理更有水平,讓人民更有獲得感。
3. 論述我國當前社會矛盾變與不變
「變」體現的是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新認知
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客觀、准確的掌握社會矛盾的原理,才能更好地認識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才能深入理解和落實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項方針、政策的自覺性。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具體表現,因此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從黨的八大提出社會主要矛盾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生產力極其落後,連人民群眾的基本消費需要都無法滿足,到近些年來,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有了根本性變化: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我國經濟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二位,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人民群眾在生活達到保障的基礎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日益顯著起來。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種需求的轉變既發展了先前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又明確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不變」彰顯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本質和內涵。
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里講的「變」和「沒有變」並不矛盾,是辯證統一的,兩個判斷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一方面,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看不到這一點,就認識不到這一新論斷的巨大理論和實踐意義。另一方面,二者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繼承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黨的基本路線沒有變。另外,這並不意味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就徹底消失了,它在一定范圍、一些地區、一些領域內還會以不同方式存在,只是它不再是社會主要矛盾而是次要矛盾。
4. 黨的十九大之後,一個「變」與兩個「沒有變」分別是什麼
1、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2、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3、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這樣的「變」與「不變」,是我們黨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研究解決中國問題的必然結果,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必然結果,是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自覺遵循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集中體現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程中繼承性與創新性、階段性與連續性、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
(4)新時代中國如何把握變與不變擴展閱讀:
當前,要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國內與國際的結合上完整准確地把握新時代的「變」與「不變」。既要深刻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必須在變化了的情況和條件下與時俱進、變革創新,僵化保守、因循守舊勢必成為時代的落伍者;
又要深刻認識到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必須繼續堅持兩個「沒有變」,否則就可能出現盲目樂觀、急於求成,反而欲速則不達,最終有害於黨和國家事業健康發展。
5. 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變」與「不變」是什麼
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不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6. 我國社會主要的變與不變分別指哪些方面
1.主要矛盾雙方的內涵在變,結構不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意味著新變化,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確定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內涵都在改變。
2.主要矛盾發揮的作用在變,地位不變
主要矛盾的歷史作用雖有不同,但地位是不變的。一定意義上講,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決定了新時代的出現。換言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出現新的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基礎、為支撐的。正是由於出現了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才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判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
3.主要矛盾的發展階段在變,所處基本國情最大實際不變
主要矛盾的變化是矛盾雙方量的積累達到了一個階段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仍然存在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內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個標志性變化。新時代,盡管中國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依然存在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等問題。
4.主要矛盾的解決途徑在變,目標不變
解決和處理主要矛盾的途徑,就是要從原來主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的較為單一的辦法,變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實施。具體而言,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5.主要矛盾雙方的斗爭性在變,同一性不變
當前,人們在生活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激發出更多更高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需要,從而使滿足需要對社會生產的作用力、影響力越來越大,矛盾雙方之間的張力逐漸傾向於需要一側。進入新時代,無論主要矛盾如何變化,矛盾內部張力如何變化,都是存在於矛盾雙方形成的同一體當中,而且矛盾雙方的斗爭性對事物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表現特點: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和各種社會矛盾凸顯的歷史時期,出現了許多新型的社會矛盾,其表現形式也具有時代特徵。
1.主體多元化
因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矛盾糾紛的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特徵。站在檢察視角來考量,新型社會矛盾突出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主體:干群矛盾糾紛;社會群體間矛盾糾紛;涉法涉訴矛盾糾紛;勞資矛盾糾紛;涉黑涉惡矛盾糾紛;敵對勢力反社會引發矛盾糾紛等。
2.表現形式的變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利益錯綜復雜及分化組合,社會矛盾的表現形式呈現了新的特點:群體性增強,如集體訪、越級訪、擇機上訪等;對抗性增強,糾紛當事人情緒越來越激烈,對抗的程度加劇;突發性增強,很多矛盾糾紛從發生到激化只有短短的時間,一觸即發,矛盾糾紛瞬間轉化為刑事案件;新型社會矛盾內容錯綜復雜。
出現原因:
1.社會整體利益結構的大面積大幅度調整。
在中國現階段,隨著發展進程向縱深推進,改革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已經從改革初期的增益型改革轉變為利益結構調整型的改革。而對於廣大社會成員來說,利益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所以,圍繞社會整體利益結構的大面積大幅度調整,客觀上必然會出現大量的社會矛盾。
2.社會成員的利益訴求意識不斷增強,而且其訴求渠道和方式也呈現出一種多樣化狀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成員的合理利益被確認,其平等和民主意識也必然會普遍增強,在利益訴求方面的要求也會從以往的隱形層面浮現到顯形層面上來。而且由於其平等和民主意識的增強,社會成員越來越懂得選擇多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維權和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
3.發展的極不平衡。
在社會的急劇轉型期,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行業之間出現了十分明顯的發展不平衡現象。這種不平衡現象,使得各種問題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必然會導致大量的社會矛盾出現。
光明網-如何認識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矛盾
7. 如何正確理解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與不變
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健康的生活需要和民族偉大復興,他這個人民益活出不增加,然後但是這個我們還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8. 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變與不變是什麼
一、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
第一,原有矛盾的經濟基礎已經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我國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歷史性成就。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54萬億增長到80萬億,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科技創新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產業結構逐步邁向中高端,「中國製造2025」深入實施,「互聯網+」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平台經濟、分享經濟、協同經濟等新模式廣泛滲透,跨境電商、智慧家庭、智能交通等新業態方興未艾,等等。這些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所帶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這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現實基礎。
第二,矛盾雙方的內涵外延已經變化。從矛盾雙方的內涵外延來看,「落後的社會生產」轉化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化為「美好生活需要」,需求側和供給側都發生根本變化,這是主要矛盾轉化的根本原因。一是需求側有新需求。新時代,人們的需求層次變高,不再滿足於溫飽小康,而是追求美好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范圍變廣,不僅有物質文化需要,還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二是供給側有新特徵。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落後的社會生產」已不符合中國的實際。當前,我國最主要問題不是生產能力落後,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表現在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以及經濟建設水平與文化、社會、生態建設水平之間的差距;不充分,表現在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夠高,供給的水平不夠高,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求。
第三,解決矛盾的著力點已經變化。原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後的社會生產」,解決這一矛盾重在解決落後的社會生產問題。所以,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聚焦在經濟發展上,以GDP考核作為社會發展的第一指標,把效率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是建立在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前提之下的政策。新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解決這一矛盾關鍵在於解決供給的結構性層次性問題,要在繼續推進發展的基礎上調整好生產關系,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不變」
第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十九大報告強調兩個「沒有變」和三個「牢牢」,其意義重大:提醒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面貌相比過去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保持政治定力,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立足國情,腳踏實地,在看到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問題和短板,不能脫離現實,盲目樂觀。
第二,社會基本矛盾沒有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雖然變化了,但制約這一主要矛盾的社會基本矛盾沒有變。我們不能借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迴避社會基本矛盾的存在。社會主義社會乃至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始終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這對社會基本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貫穿於每個社會形態的始終。千條規律萬條規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仍是最基本的規律、第一規律。它是一切社會矛盾的集中表現,規定或制約著其他社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要解決錯綜復雜的社會主要矛盾,只有上升到社會基本矛盾的高度加以分析,才談得上高屋建瓴、總攬全局、統籌兼顧。只有牢牢把握並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才能夠抓根本、管長遠,其它矛盾才能迎刃而解。
第三,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沒有變。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沒有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沒有物質財富的持續增加,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人的全面發展也是不可能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了,不是說不用發展了,而是要發展得更加有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只有牢牢抓住這個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原來的社會主要矛盾屬於發展落後的問題,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屬於發展起來後的問題。無論是發展落後的問題,還是發展起來後的問題,本質上都是發展問題,都受制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矛盾的解決。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只有改革。改革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當然,解決新的矛盾所需要的改革,不是表面的改革,而是深度的觸及靈魂深處的改革;不是局部的改革,而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不是淺嘗輒止的改革,而是永無止境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