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的內涵如何理解

中國的內涵如何理解

發布時間:2022-09-11 18:45:06

㈠ 中國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
在古代,人們所說的「中國」,並不是現在的「中國」。
古代的「中國」,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的代名詞。在我國的文獻中,「中國」一詞有六種含義: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因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一般都處在各諸侯國的中間,所以叫「中國」。後來又發展為凡是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叫「中國」。
3、指中原地區。
4、指國內、內地。清朝就把內地叫「中國」。
5、指諸夏族居住的地方。諸夏地區不僅居住著漢人,也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人們把這個地區叫「中國」。
6、指諸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從漢代起,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歷史上「中國」的范圍,除了王朝之外,還應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和部落。19世紀以來,「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土,與古代的不同。
「中國」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個王朝——商朝。由於商朝的國都位於它的東、南、西、北各方諸侯之中,所以人們稱這塊土地為「中國」,即居住於中間的王國,它同時又是政治、經濟中心。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那時的王朝或政權,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㈡ 新時代如何理解中國精神及內涵

新時代的中國精神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中國精神是中國文明的精髓體現及由此展開的各種思想、理想和價值觀;它是自我規定、自我揚棄、自我創造的主體性過程。

繁榮、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觀和目標,這與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悠久的歷史和現階段具體的基本國情是分不開的。它們是構成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它也是中國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本質力量、創造力和獨特價值觀的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說過,「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精神,都有每一個時代的價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結束了被人踐踏的歷史,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2)中國的內涵如何理解擴展閱讀: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精神,每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那個時代共同的價值追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體現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觀念和個人價值規范實現民族精神。

社會精神與個人精神的有機統一,從而在民族、社會、人的有機結合的價值設置中構建了內生的中國精神。社會價值的概念是相對於個人價值的。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對公共利益或公共事務的深刻認識,是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目的。

㈢ 你所了解的中國文化內涵是什麼



要講中華民族的靈魂,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國人的信仰?中國文化的核心?必須在《四書五經》中貫穿五千年血脈中尋找!

《尚書》記載,中國人是一個敬天法祖的民族!《尚書》說: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

中國人的老祖宗,是肆類於上帝的民族!這是中國人的靈魂!

然後,才是禋於六宗!

肆類於上帝的場所,就是北京現在的天壇!

但是中國人已經忘記了肆類於上帝了。只有在農村,還保留禋於六宗。祭祖的風俗習慣。

當時上古的中國人,夏朝和商朝,中華民族是能歌善舞的!《尚書》記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這是祭天時,頌歌共詠,天地共唱,天人合一,聖靈充滿,正能量滿滿的情況!

《尚書》還說: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

老祖宗告訴子孫:順天行道!不要替天行道!

老祖宗告訴子孫:德是天的屬性!天是上帝的另一個稱呼。

老祖宗告訴子孫:肆類於上帝!才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才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而且是第一因的!是核心的核心!信仰的信仰。

㈣ 中國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做人要有道家的境界、佛家的胸懷、儒家實踐的精神
梁武帝的時候,有一天傅大師去看他。他頭上戴著道冠,身上穿著枷沙,腳上穿著儒生的鞋子。梁武帝就問他,你這是什麼打扮?你是道、是僧還是儒?他回答說,做人要有道家的境界,佛家的胸懷,儒家實踐的精神。
這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內涵。【哲園】

中華文化的內涵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官方治政的厚黑學,一個上面說的是中國文化精神,主要反映在中國智識階層的身上( 胡適、魯迅、羅素、黑格爾等等人早都進行過分析,中華文化的劣根也不少)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季羨林

我曾經把文化分為兩類:狹義的文化和廣義的文化。狹義指的是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政治、經濟、倫理、道德等等。廣義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所創造的一切東西,連汽車、飛機等等當然都包括在內。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為三個層次:狹義的、廣義的、深義的。對於深義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在狹義文化的某幾個不同領域,或者在狹義和廣義文化的某些互不相乾的領域中,進一步綜合、概括、集中、提煉、抽象、升華,得出一種較普遍地存在於這許多領域中的共同東西。這種東西可以稱為深義的文化,亦即一個民族文化中最為本質或最具特徵的東西。"他舉日本文化為例,他認為日本深義的文化的特質是"苦澀"、"閑寂"。具體表現是簡單、質朴、纖細、含蓄、古雅、引而不發、不事雕飾等。

我不想從民族心態上來探索,我想換一個角度,同樣也能顯示出中華文化的深層結構或者內涵。

中國哲學同外國哲學不同之處極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別之一就是,中國哲學喜歡談論知行問題。我想按照知和行兩個范疇,把中國文化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認識、理解、欣賞等等,這屬於知的范疇;一部分是綱紀倫常、社會道德等等,這屬於行的范疇。在這兩部分的後面存在著一個最為本質、最具有特徵的深義的中華文化。

寅恪先生論中國思想史時指出:"南北朝時,即有儒釋道三教之目。故自晉至今,言中國之思想,可以儒釋道三教代表之。此雖通俗之談,然稽之舊史之事實,驗以今世之人情,則三教之說,要為不易之論。故兩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於學說思想之方面,或轉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對中國思想史仔細分析,則不難發現,在行的方面產生影響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決定作用的則是佛道二家。潛存於這二者背後那一個最具中國特色的深義文化是三綱六紀等倫理道德方面的東西。

專就佛教而言,它的學說與實踐也有知行兩個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如無常、無我、苦以及十二因緣等等,都屬於知的方面。八正道、四聖諦等,則介於知行之間,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與知密切聯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盤、跳出輪回,則完全沒有倫理的色彩。傳到中國以後,它那種無父無君的主張,與中國的三綱六紀等等,完全是對立的東西。在與中國文化的劇烈沖擊中,佛教如果不能適應現實情況,必然不能在中國立定腳跟,於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偽裝,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別強調"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義以適應中國具有濃厚綱紀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見中國深義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禦了。

這一點,中國的學者是感覺到了的。馮友蘭先生說:"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講的是'天學';佛教講的大部分是人死後的事。如地獄、輪回等。這是'鬼學',講的是鬼;中國的文化講的是'人學',注重的是人。"事實上,孔子就是這種意見的代表者。"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證明。他自己還說過:"未知生,焉知死。"我認為,中國文化的特性最明顯地表現在或者可以稱為深義的文化上,這就是它的倫理色彩,它所張揚的三綱六紀以及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精神。

(節選自季羨林《陳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㈤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專家學者、仁人志士有很多學說。山東科技大學文法系盧秀華副教在他的論文《論中國傳統與現代化》中,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概括為六方面,現特向您推薦:

一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現現代化,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於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致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現現代化,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四、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今天,一個國家只有走上現代化,國家才會繁榮富強。而實現現代化,全靠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

五、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 ,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這種對真理執著、獻身精神是推動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上述種種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地的一部分,僅此就足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羅素曾說過:「中國文化的長處在於合理的人生觀」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深刻認識和概括。

㈥ 到底什麼是中國你怎麼理解的。

我認為,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講述我理解下的中國。


一、從感情認知方面

首先,我作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中國肯定使我偉大的「母親」。我已經在這片富裕遼闊的土地上面,生長了19年,是這肥沃的土地、守護我們安全的母親的功勞。無論我們在哪裡,中國永遠是我們幸福的港灣,如果我們受到欺負、凌辱以及危險,她也會站出來保護我們、讓我們安全回家。


總之,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幅員遼闊、處處對你好的國家。

㈦ 中國文化的內涵有哪些

以中華民族為創作主體,於清晚期以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點和穩定結構的、世代傳承並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

將「傳統」與「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從縱向探析主要指本國傳統社會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

橫向來看主要指中國傳統社會中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育學說外,還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各個門類,如藝術、法律、哲學、道德等以及歷史、地理、醫醫葯學、天文、農學等古籍文書。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可概括為「以中華民族為創作主體,於清晚期以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點和穩定結構的、世代傳承並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

㈧ 中國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可大致概括為三個方面: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思想--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易傳>所強調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崇尚和諧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則,又是修養境界.二、注重人的內在修養,輕視對外在客觀規律的探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價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緣的家庭倫理本位的價值觀.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且精華與糟粕並存,要使傳統文化的精華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不僅要批判地繼承,更要進行創造性的轉換.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內涵;精華;糟粕;現代轉換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內涵如何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給中國轉錢怎麼辦 瀏覽:938
人在英國怎麼玩微博 瀏覽:701
英國留學回國有什麼補貼 瀏覽:180
伊朗人的祖先是什麼種族 瀏覽:509
目前英國女王管轄多少國家 瀏覽:738
注銷中國電信寬頻怎麼辦理 瀏覽:27
越南人怎麼養雞 瀏覽:810
哪個國家的第一條路是中國人修的 瀏覽:46
義大利家居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341
印度為什麼要租借俄核潛艇 瀏覽:541
伊朗是什麼運河 瀏覽:873
中國向義大利提供了什麼幫助 瀏覽:379
普頓在印尼什麼地方 瀏覽:113
印度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瀏覽:832
14萬越南幣人民幣是多少錢 瀏覽:442
如何去中國地理雜志上班 瀏覽:922
怎麼投訴中國石油 瀏覽:341
在越南買一包jo香煙多少錢 瀏覽:471
上海義大利人喜歡去哪裡 瀏覽:327
英國大學均分56可以申請什麼大學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