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乎丨歷史上有哪些細思極恐的事情
中國歷史上最恐怖的細節之一,就是「兩腳羊」了。
兩腳羊並不是指羊,而是指被當作食物吃的人,在古代的多處有記載。尤其是在戰亂的古代,民不聊生,難以為計,人們只得將人烹之,食之。指被當作食物吃的人。在亂世,許多俘虜都會被當做食物食用,許多女子則更慘,被姦淫後再吃掉。
宋 庄綽《雞肋編》卷中:「老瘦男子廋詞謂之『饒把火』,婦人少艾者,名為『不羨羊』,小兒呼為『和骨爛』,又通目為『兩腳羊』。」
2. 日本古代劍客如果放到中國古代是什麼水平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汗青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34586967/answer/61734648
來源:知乎
首先,中國古代軍陣實用之刀法劍法,到明朝基本已經失傳。像當時何良臣、茅元儀、宋懋澄、戚繼光這些大明朝的名臣良將,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出奇地一致。
戚繼光因此在《紀效新書》第一版中乾脆不錄任何刀劍法,一直到第二版時,才將得自日本的刀法改良後收錄了進去,定名為《辛酉刀法》。同時又仿倭刀形製造制軍刀,這便是現今存世不少的戚家刀。
明中晚期,可以稱得上一代宗師的頂尖武者,應該也就戚繼光、俞大猷、石敬岩、商敬石寥寥幾人而已。再而下的,該是石敬岩這代人弟子輩的程宗猷、吳殳等人。
但是,石敬岩的刀法……也是學的倭刀法。劉雲峰是和石敬岩一起學的倭刀,之後傳給了吳殳,程宗猷、吳殳的著作《單刀法選》和《單刀圖說》,實際都是倭刀傳承。
倒是俞大猷的荊楚長劍,橫掃當時,少林和尚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遺憾的是,這套劍法到最後只聞其名,最終卻是沒有傳下來。俞爺爺只留下了一部名為《劍經》,實際全是棍法的奇怪武書,堪稱不解之謎。
所以真要說起來,這幾位日本劍客,當然是和戚繼光、俞大猷、石敬岩這幾位一個級別的,毫無疑問是當時武道中的頂尖大宗師。
3. 如果知乎放到中國古代會被問什麼問題
我想大概是會問如何才能是江山穩固吧
4. 中國古代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知乎
關於穿的,從頭到腳都有各種各樣的零配件:披頭散發是很不雅的,也不方便,所以得戴帽子,貴族戴的叫「冠」,還要用簪把頭發固定住,還要用纓把冠系在下巴上,唔,這就三件套了;平民是戴頭巾的,叫「幘」,據說很像現代包頭用的羊肚毛巾。衣服基本沒有單件,都是「復式」,袖長為手臂長的1.5倍……難怪兩袖可成清風,褲子襪子都要配褲袋襪帶。
可是對女子而言,有沒有帽子,戴什麼帽子反而是不要緊的,有一頭「光可鑒人的頭發」比身份地位還重要。因此雖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之說,但依然有貧家女子不得不賣掉自己美麗的長頭發以維持生計。
關於吃的,因為稼穡艱難產量不高,取火不易做飯費時,所以一日兩餐是很正常的。牛是貴重肉食,祭祀雖常用羊,豬次之,但羊不是最主流的肉食,而是狗,甚至有專門屠狗的職業。話說之所以需要屠狗者,難道不是因為狗不好駕馭,特別需要技術含量嗎?!
出乎意料的是酒單獨佔了一小節,而不是茶。仔細想想酒的影響力的確比茶大得多,光在成語和典故中的出場次數就不是一個量級的,祭祀也是用酒不用茶,看來酒才是應該是中國的形象代言飲料。
還有炊具和餐具,可能是我對鼎有什麼誤會,一直以為鼎就是放在廟里用來上香的……其實它是用來煮肉和盛肉的。古早的肉食一般是把動物分成幾塊,或整個兒下去煮,所以鼎都做得很大,以三足為多。突然覺得這個設計好精妙,「三角形是穩定結構」嘛!
住和行的就比較簡單了。周代的房子有三個門,但只有中間的叫「門」,左右兩邊的叫「塾」,旁邊還有個類似門房、傳達室一類的小房間,作者推測可能最初以此為教室,這是「私塾」這一叫法的由來(可見,這是大戶人家的房子)。「戶」是由堂通往室的門,只能向內開,便於緊閉防盜,「牖」才是窗。另有其他各種華而不實(只是我這么覺得)、奇形怪狀、然並卵的房屋部件,命名用字十分詭異。
除了走路,其他出行方式無非是陸行靠車馬,水行靠舟船。四馬拉一車最為常見,所以常以「駟」或「乘」為單位計數。乘車也有乘車的禮俗,從上車、執轡、御車、站立都有一套規矩,裡面的人怎麼坐也要講究主客尊卑。因為沒有制動裝置,停車後為防止車輪滑動,會放一塊木頭,叫「軔」。古代還有牛車,這個不奇怪,但居然有羊車……用羊拉車!但「羊車的實用價值不大,因而歷來為帝王消遣淫樂的工具」。
最後有一小節講步行,這可能是全書最匪夷所思的部分:怎麼走路也是有規矩的,要遵守「禮」,類似於室內不能大搖大擺地走,見到尊貴長者或是君王,要趨(就是快走幾步沖上去)以表示恭敬。
看來物質匱乏和科技落後也不會把生活變得簡潔,可能大多數人的生活還充實得不得了,忙得連睡午覺都不行,孔子曾經因為一個學生白天睡覺就說他「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因為按照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節奏,睡了午覺就相當於這一天沒做多少事了。
5. 知乎為什麼中國古代科學很厲害現在卻不行
第一,中華自古以來就是重文輕理的文化氛圍占學術界主導地位,匠人的身份常被看不起,「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儒家統治的天下愈到後期愈加嚴重.第二,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不同,提出早的人文科學未必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落後,而自然科學的東西一般情況下是逐步前進的,即越古老的技術越落後,中華古代曾有過輝煌的科學技術,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輝煌已經過去.第三,西方的科學技術的發達主要是工業革命以後,這一時期中華社會愈加腐朽,十三世紀以後開始落後於西方,近代帝國主義對中華的兼並和軍閥割據使得自然科學的發展幾乎停滯.
6. 如果中國歷史研究學者穿越到中國古代會怎麼樣
扭轉乾坤,假如研究者穿越到了唐朝,他會根據他掌握的情報輔助唐玄宗,把安祿山處死,不讓他發動安史之亂。這位學者也會給唐玄宗提供更好的治國之道,讓唐朝更繁榮昌盛。
7. 知乎誰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中國人
推孫中山先生
要看一個人是否偉大,就要把他放在那個時代潮流中加以比較權衡。
理由如下:
1.推翻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制度(開天闢地)
2.不為帝制誘惑,堅持不當皇帝,走出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怪圈「歷次起義成功不過是王朝的替換」,第一次走出「家天下」局面(這一點就已經超過中國歷史上99%的偉人了)
3.滿清上下最清醒的人,最早意識到結束封建專制只能革命
4.對中國格局認識最清楚,在未建立中華民國之前就已經提出了中國革命必需「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並且特別強調「訓政」的必要性,實現民主共和不是一蹴而就。然而後來時間檢驗,中國政治變革實際的確是依據這三步走
5.在二次革命時,在意識到各省都督軍隊不聽調動時,在宋教仁被袁世凱刺殺後,立馬意識到打造一支「革命軍」的重要性,立馬意識到國民黨雖然大,但是鬆散,必需加強黨內建設,服從黨魁,一黨專政(這對孫中山先生實屬不易,沒人比他更愛民主愛自由,他寧願與黃興分歧,也必須走此一遭,為什麼:形勢所迫,刻不容緩)
8. 為什麼現在不斷貶低中國古代知乎
古代歐洲除了希臘羅馬時代,可是千年黑暗中世紀,中東都比歐洲發達,更別說東方了
9. 如果古代中國發明了計算機會怎麼樣
如果古代中國發明了計算機的話,會導致程序員的出現,但是程序員的出現卻不會對古代有什麼影響,因為畢竟程序員只能是給皇帝一個人工作的一群人,而且程序員的生活也不會有現在這樣苦,在古代程序員可能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種職業了。
10. 知乎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大型建築
看一下現存的應縣木塔、唐大雁塔,應該能改變這個問題潛在的導向偏見。
秦阿房宮、周萬象神宮、北魏永寧寺塔、清圓明園等都是有確切記載的大型建築(群)。再看看龐大的陵墓建設。這個釣魚的問題很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