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朝採取哪種治國方略
漢高祖劉邦在匈奴基本上停止了大規模的南侵之後,就著手對王朝內部的整頓。劉邦是以征戰取得天下的,世有「馬上皇帝」之稱。當謀士陸賈勸他要重視文治,實行「文武並用」、「文武相配」之策時,劉邦對這一套開始並重視。在他完成了認識上的轉變之後,就推行了一系列「文武並用」的安邦治國的政策。諸如:在經濟上採取了「重農」的政策,一是「兵皆罷歸家」以充實農業生產。二是賜予軍吏卒爵位。三是號召逃亡人口回鄉,他還下令解放了因生活困難而淪為奴婢的人。四是減輕田租,十五稅一。這些政策的實行,使當時的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政治上建立完整的法律制度。劉邦鑒於秦朝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登基不久,就著手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使朝中百官能按照統一的制度治理國家。他令蕭何定律令,韓信等定軍法,張蒼定歷法及度量衡程式,很快就建立起了西漢王朝的各項制度,對於鞏固西漢政權,恢復和促進社會生產,穩定社會生活秩序,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西漢立國之初,滿朝文武,多是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功臣,他們擅長於疆場上的廝殺,卻不通禮儀,不懂文治。劉邦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地位,便令叔孫通盡快制定朝中禮儀,並組織群臣學習,貫徹執行,以確保皇帝在統治集團內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進而起到了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軍事上整軍講武增強軍力。劉邦為了迅速恢復生產,增強國防實力,一方面大量裁減軍隊,充實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又積極整軍講武,修武備,強軍力。劉邦採用「文武並用」、「文武相配」的政策治理天下,充分利用「和平時期」與民休息,發展生產,增強國力。與此同時,又積極訓練軍隊,增強軍力,這些都為200餘年西漢國家的基本安定奠定了基礎。
② 漢武帝推行了哪些新政,對國家的管理產生了什麼影響
武帝下令增修漢律,對各級官吏嚴加管理。有功則賞,有過則罰。
武帝推行了「推恩令」,以削弱各諸侯國的勢力。漢高祖劉邦,實行的是周代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縣制相結合的制度。除15郡外,又設立了9個諸侯國。封國的諸侯王,權勢很大。他們在本國有人事權、財政權,甚至有部分的軍事權。他們逐漸鬧起獨立來。景帝時,吳楚七國終於叛亂。叛亂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諸侯國強大的勢力終究是塊心病。武帝想解決這個難題。
於是大臣主父偃建議實行「推恩令」。其主要內容是,在諸侯國內,諸侯王雖有幾十個王子,原來只有嫡長子可以繼承王位。現下令,推恩各諸侯王,可以在其國內用自己的領土,分封王侯。這樣,大諸侯國就自然分解為幾十個小國了。表面上恩及他們,實則是削弱了他們的勢力。這個政策的實行,大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武帝採納大臣桑弘羊的建議,決定統一貨幣。下令取消郡國鑄幣權,郡國原有舊錢一律收回銷毀。鑄幣權歸中央所有,統一發行五銖錢。這一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漢朝經濟的發展。
武帝重用大將軍衛青、霍去病,三次反擊匈奴的侵擾,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強盛近百年的塞北匈奴,從此逐漸衰落。漢朝北部邊境10餘年沒有發生戰爭。
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由張騫開辟的東起長安,中經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翻過帕米爾高原,通向中亞和西亞,西達地中海東岸的貫通亞歐的大通道,綿延1000餘公里,後人稱為「絲綢之路」。這條大通道的開辟,對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意義重大。
武帝晚年,深感自己常年窮兵黷武政策的不當,於是在輪台下詔罪己,歷數自己的為政過失,這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武帝於公元前87年病逝。臨死前把國事託付給了霍去病的弟弟霍光,讓他輔佐幼主。漢朝在霍光秉政時期繼續保持了強盛,出現了歷史上的「昭宣中興」局面。
③ 漢初漢高祖劉邦實行了什麼政策
休養生息政策。
漢初的統治者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減輕徭役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以鞏固封建統治。文景兩代,繼續大力推行這一政策,因而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較快發展。
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繼續和發展,使中國出現了第一個治世。文景時期實施較為開明的政治,以達到鞏固專政的目的,為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政治和物質條件。
漢高祖登基後,約法省禁,減輕田賦稅率,「什五而稅一」。漢惠帝時,下令「減田租,復十五稅一」。可知漢高祖在位的12年間,後期因國家財政上的需要,稅率有所提高,但惠帝於漢高祖十二年即位後,馬上恢復了原來的稅率,使十五稅一保持下來,即使呂後當政時也未見改變。
漢文帝時,進一步降低田租的稅率,按「三十稅一」征稅。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田賦稅率最低的時期,而且以後始終不變。
(3)漢朝對中國有什麼政策擴展閱讀;
劉邦免其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 ,釋放奴婢,凡民以飢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解放生產力,讓士兵復員, 以功勞行田宅」讓士兵復員歸家,給予他們土地及住宅,使他們從事生產勞作,迅速恢復提高國民經濟。
繼續推行秦代按軍功授田宅的制度,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並加重租稅等,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同時鼓勵生育,擴大勞動力。大力發展農業,抑制打擊唯利是圖的商人及殘余的奴隸主階級。
劉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邦
網路——文景之治
④ 漢武帝登基後,都頒布了哪些政策
漢武帝登基之後先後頒布了推恩令、太初歷以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政策。其中有關於推恩令這一政策的頒布,很大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這項“推恩令”政策其實是根據郡縣制改進而來的,主要針對的是諸侯封地的繼承權。按照這項新政策的規定,原本只屬於長子的封地繼承權變更為長子、次子以及三子三人共同擁有。如此一來,原本偌大的封地便會在後人的繼承中一點點縮小,從而保障了中央集權。
除了以上這三個政策之外,漢武帝在位期間還設立了年號制度,開創了中朝機構以及增設了刺史官職。這些舉措的實施讓漢朝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漢武帝也因此被後世評為“中國最傑出的君王”之一。
⑤ 漢武帝文化政策
漢武帝的文化政策對促進中華文化發展的積極意義:下令統一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漢武帝採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文化政策:
文化政策:是指一定時代。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行政機構對文化領域問題所頒布的相關規定和對策原則。用今天的社會說,是針對少數民族發展的民族政策、文藝政策、宗教政策、語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屬於此。政策對一個國家文化的發展具有能動的主導作用;正確的政策對文化的發展可以起到主動推進和使其加速發展的作用;反之,錯誤的政策也可能阻礙和破壞文化的正常發展。
文化政策是一國對於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物博物等領域進行行政管理所採取的一整套制度性規定、規范、原則和要求的總稱,是有別於科技政策、教育政策等其他領域政策的一種政策形態。
中國文化政策如:孔子學院,和諧外交,中國功夫電影,中國戲曲,中醫,書法,北京奧運會「鳥巢」、「水立方」都是屬於文化政策的一份范疇。
⑥ 漢朝的經濟政策都有哪些
漢朝經濟政策:
1、休養生息
原因:秦末,農民戰爭動亂。楚漢之爭,生靈塗炭,與北方匈奴軍事力量對比不佔優勢,急需時間休養生息,重建家園。
主要措施:實行分封制度;獎勵農耕、桑蠶;減租減息;實行以農為先的政策。
作用:使漢朝贏得了寶貴時間,增強了國家實力,出現了文景之治的開國盛世,為漢武帝北驅匈奴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2、重農抑商
採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在國家經濟政策上向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方向傾斜。從政治上將其打入賤民行列,經濟上重征商人「租稅以困辱之」。漢朝以法律手段對工商業發展設置人為障礙,示天下以抑商、賤商之意。「以法律賤商人」格局初成,其抑商之法亦為後世所模擬。
3、鹽鐵官營
鹽鐵官營是漢武帝實行的財政政策,相對於西漢初年對鹽鐵業採取自由經營政策命名。漢武帝時,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打擊工商業者,實行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並設置行政機構具體管理。鹽鐵官營雖然在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抑制商人勢力,但亦不免帶有封建官營事業共有的弊病。
⑦ 漢武帝在位時他提出了什麼新政策
漢武帝登基之時,漢朝已經建國六十多年了,國內政治經濟基本上已經穩定了,初步走上了一天繁榮的道路。漢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使得漢朝迅速的發展,登基之後的漢武帝推行什麼政策才能夠讓國家更加的繁榮富強呢?
漢武帝的這些功績已經是許多帝王都難以超越的功績了,但是漢武帝晚年因巫蠱之禍輪台罪己,是歷史上第一個自我寫檢討書自我批評的皇帝,所以漢武帝總體來說還是功大於過的,因為漢武帝時期的種種措施對後來的影響非常深遠,同時西漢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所以從宏觀講漢武帝還是值得肯定的。
⑧ 漢朝在建立之初採取了哪些措施來穩固政權統治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在擊敗項羽之後,在諸侯將相的推舉下,開國稱帝,建立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王朝建立初年所採取的措施、政策,猶如基石,後世此基礎上才能不斷更新,以維護王朝統治。漢朝在建立之初,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如六國遺少)在威脅著新生王朝,所以在王朝初年所頒布的措施顯得尤為重要。顯然,劉邦、呂後等漢初掌權人做到這一點,使兩漢延續達四百多年。所以我們一起來看看漢朝在建立之初所採取的措施。
在法律方面,廢除秦朝嚴刑峻法,主張德主刑輔,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
秦朝時期,思想是以法家思想為主,主張嚴刑峻法約束人民。導致官吏在執行國家政策時,對待人民過於嚴苛,結果就是導致人民對政府產生逆反心理,在秦朝建立不久,就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終秦朝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不過是二世而亡。
劉邦為了保證國內戰後重建任務的順利開展,使百姓免於戰亂之苦,採取對匈奴和親政策,開放邊境城市,與匈奴開展貿易,保持了漢、匈兩國幾十年的和平,為漢武帝北擊匈奴、封狼居胥奠定了基礎,贏得了發展時間,保證了新生王朝不被兵禍拖垮。
浮人語
漢初所採取的各項政策,是有開創性的,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漢民族的形成、國家的統一強大是有決定性的貢獻。漢初制定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還促使了「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帝北擊匈奴的見識基礎。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新語》、《資治通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