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發明火葯的中國在30年代要向日本人購買 洋釘洋火
所謂的洋釘洋火是指工業化生產的鐵釘和火柴,不是火葯。所以,買洋火洋釘跟發明火葯沒有太大關系。
另外,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但也只是發明而已,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則是西方人乾的。中國古代對於化學物理被斥之為傍門左道奇技淫巧。沒有發展出成體系的化學知識,所以,多數化學產品都是經驗總結出來的。理論指導的缺乏讓火葯的升級變得困難。傳統的中國火葯常常會加入很多詭異的成分。比如雞蛋清,硃砂,甚至清末加入過符紙,或者沾有女人經血的碎紙。
B. 洋釘的介紹
近代中國形成的一個詞語,意指釘子,因中國近代工業不發達,國民用的許多釘子都是外國人生產的,所以形成稱呼釘子為洋釘。
C. 你們知道「洋火」「洋油」「洋釘」為什麼要加「洋」子呢
二十世紀初,這些物品中國都是從帝國主義國家購進的,
D. 為什麼古代有洋釘,洋油洋火
不是古代,只是近代中國的工業不發達,當時的我們還不能製造諸如釘子,煙火之類的東西。於是只能從國外進口,當時我們稱西方人為西洋人,日本為東洋人。我國當時的東西要麼是從日本,要麼是從歐洲進口,所以就在所有的進口的東西上加上一個「洋」字!
E. 新中國成立後,當時的中國真的是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嗎
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的教科書,在論及新中國工業起步時,總是不忘提及「一窮二白」、「洋火洋釘」:
「在舊中國,火柴鐵釘都要從外國進口」
例一,學生們從小學政治教材中就會學到:在舊中國,我國的工業相當落後,很多東西我們都不能自己製造,只能用外國人製造的產品,甚至連火柴、鐵釘都要從外國進口,因此在這些物品的名稱前面都加了一個「洋」字。(《品德與社會》6年級上冊第68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為什麼「許多東西都帶一個『洋』字」?
例二,初中歷史教材再度強調了「洋火洋釘」問題:在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總的來說是很薄弱的,甚至連老百姓的日用品都要從外國進口,因此許多東西都帶一個「洋」字。「洋火」其實就是我們日常所用的火柴;「洋油」就是用來點燈的煤油;「洋灰」就是蓋房子用的水泥;而「洋釘」就是釘木板用的小小的釘子。(《中國歷史》8年級上冊第103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當時的中國「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
例三,初中歷史教材還摘選毛澤東一九五四年六月十四日所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一文的內容,對這段歷史進行了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中國歷史》8年級下冊第18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改變工業落後面貌」
例四,高中歷史教材又對當時的經濟情況進行了總結: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在國內既不能製造汽車、飛機,也沒有冶金設備、礦山設備和大型發電設備等製造業。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必修2》第50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初讀起來,先輩們篳路藍縷建設祖國的精神令人異常感動。但不會有太多人會意識到,現行教材提及這段歷史時存在著問題——在新中國工業起步之前,中國真的是「一窮二白」嗎?
「中國火柴大王」劉鴻生
1879年,廣東佛山就出現了第一家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巧明火柴廠。1920年11月,劉鴻生創辦「鴻生火柴公司」,1930年時年產銷量已佔全國的22%。1934年,他又兼並了長江沿岸7家火柴廠,成立了大中華火柴公司,資本激增至365萬元,年產火柴15萬箱,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火柴公司,劉鴻生也被稱為「中國火柴大王」,並涉足水泥行業。1949年,他一度遠走香港,後來在周恩來的感召下返回大陸。1956年,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劉鴻生名下的企業改行公私合營體制。
國產水泥長期壟斷中國市場
1906年,周學熙籌建中國第一家水泥廠「啟新洋灰公司」。由於產品質量優異,中山陵、上海外灘、上海郵政總局等民國知名建築都選用啟新公司的「馬」牌水泥建造,建國後的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等新中國「十大建築」也同樣使用啟新「馬牌」水泥建造。經過幾十年風雨,這些建築大部分完好無損。而啟新公司的「馬」牌水泥與劉鴻生名下的「象」牌水泥、以及南京中國水泥公司的「泰山」牌水泥一起,長期壟斷了民國時期的中國水泥市場。建國後,毛澤東於1954年4月22日視察了啟新公司唐山水泥廠,啟新公司也與劉鴻生火柴公司一樣,實現了公私合營。
晚清與民國:可造槍支大炮軍艦飛機
清末,洋務派集中國家力量發展軍事工業,在短時間內開辦了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近代軍工廠,以及漢陽鐵廠等配套工業,讓中國獲得了槍支、大炮、輪船等裝備的製造能力。在甲午戰爭前後,江南製造局就成功量產了120mm、150mm口徑艦炮,福建船政局也造出了全鋼甲戰艦「平遠」號。辛亥革命後,福州船政局又於1919年8月造出了中國第一架雙翼水上飛機「甲型一號」,此後又造出了雙座教練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17架飛機。
抗戰時國民黨武器自給
抗戰軍興後,國民政府的兵器生產能力更是得到長足發展,兵工署直轄兵工廠(不含修械所)為二十四個,在陸軍常用的武器彈葯中,僅憑國產就能完全滿足消耗的有三大類(迫擊炮、重機槍、各種榴彈),能夠基本滿足消耗的有四大類(步槍、輕機槍、槍彈、迫擊炮彈)。從1939年到1944年,國民政府生產步槍364,0111枝、輕重機槍42,189挺、迫擊炮8,441門(含60mm、82mm、120mm等口徑)、擲彈筒91,098具、槍炮彈上億顆,還造出半自動步槍、戰斗機、轟炸機、運輸機等裝備。直到1958年,新中國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趙爾陸還在國防工業電話會議中說:「我們工廠生產的沖鋒槍,只打了十幾發子彈,擊針尖就斷了,還不如閻錫山兵工廠生產的好。」
解放前共產黨也能造槍造炮
而在中國共產黨方面,「我國人民兵工的創始者和奠基人」劉鼎是軍工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在1933年就為紅軍造出了35mm迫擊炮和炮彈。在抗戰期間,劉鼎又應彭德懷的要求,成功研發出「八一式」步馬槍及擲彈筒,讓八路軍擁有了可與日軍抗衡的步兵火力,以至於日軍瞎咋呼「八路軍在太行山上興建了現代化兵工廠,擁有先進設備與外國專家。」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工業基礎轉移到了當時國內工業最發達的東北地區,毛澤東在1947年7月10日給各解放區的《一年作戰總結及今後計劃》指示中,高瞻遠矚地指示負責東北工作的林彪、羅榮桓:「東北軍事工業應全力接濟關內,目前開始的一年內,你們必須用大力建立大規模軍事工業,」。東北軍工體系的建立,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粟裕大將不無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為何歷史教科書除了極個別例子以外,對以上史實總是按下不表呢?我們無從得知。不無巧合的是,毛澤東在建國後曾對「一窮二白」問題多次定調:
"我們一為『窮』,二為『白』」
「我曾經說過,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從發展的觀點看,這並不壞。窮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難。科學技術水平高的國家,就驕傲得很。我們是一張白紙,正好寫字。」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毛澤東文集第七卷
「許多東西我們都不能造」
「現在,我國又不富,也不強,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我國是個大國,但不是富國,也不是強國。飛機也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車也不能造,精密機器也不能造,許多東西我們都不能造,現在才開始學習製造。」
——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文集第六卷
「一個一窮二白的基地」
「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採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我們所說的大躍進,就是這個意思。難道這是做不到的嗎?是吹牛皮、放大炮嗎?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只要看我們的歷史就可以知道了。我們不是在我們的國家裡把貌似強大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從基本上打倒了嗎?我們不是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基地上經過十五年的努力,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方面,也達到了可觀的水平嗎?」
——毛澤東《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毛澤東文集第八卷
工業是「是蘇聯替我們設計的」
「為什麼要搞公私合營,要搞社會主義?就是為了便於把國家發展起來,社會主義比私有制度更有利於發展國家的經濟、文化,使國家獨立。我們在經濟上是不獨立的,大的機器不能做,精密的機器也不能做,只能做不大不小的機器。飛機才剛剛開始出廠,汽車才剛剛開始生產。什麼國家替我們設計的呢?是蘇聯替我們設計的,我們應該同蘇聯合作。」
——毛澤東《同工商界人士的談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
從上述幾段話里,可以窺見毛澤東當時對中國工業的基本看法:「我們一為『窮』,二為『白』」,「許多東西我們都不能造,現在才開始學習製造」,「經過十五年的努力……達到了可觀的水平」,「什麼國家替我們設計的呢?是蘇聯替我們設計的」。但即便是毛澤東的看法,也因為實際需要被推翻了,中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的歷史就很好地折射出了這一無奈:
中國第一艘萬噸輪建於1958年?
1958年11月27日,由前蘇聯專家幫助設計,大連造船廠建造的「躍進」號貨輪建成,排水量22100噸,載貨量13400噸。大連造船廠特地製作紀念章,銅質鍍金,紅色琺琅彩,副章上鑄有主題文字「第一艘萬噸遠洋輪紀念」。當時各大媒體也載文歡呼「我國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下水」,競相稱贊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這一偉大成就。為了宣傳這一重要的工業成就,郵電部於1960年12月15日發行特種郵票(編號T32,全套1枚)《中國製造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畫面為「躍進號」航行在大海中的英姿,船頭有「躍進」二字。
中國第一艘萬噸輪建於1960年?
但僅過了三年,在1960年4月15日,又一個中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在江南造船廠的船台下水了。如果讀者對同時存在兩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感到疑惑,可以仔細閱讀當天《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報紙的頭版頭條,不難發現這一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前邊多了一個定語——「自行設計」。為何會特別強調「東風號」是「自行設計」的呢?回顧歷史,1960年正處於中國與蘇聯交惡時期,「蘇聯替我們設計的」第一艘萬噸輪當時自然是不好意思提了,由於「躍進」號在首航中便觸礁沉沒,以後更不好意思再提了。
中國第一艘萬噸輪建於1920年
以上就是新中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的故事。事實上,早在1920年,建造「東風」號的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江南造船所,就造出了中國第一艘萬噸輪,而且還不只是一艘,而是美國政府訂造的四艘:「官府」號(Mandarin)於1920年6月3日下水;「天朝」號(Celestial)於1920年8月3日下水;「東方」號(Oriental)於1921年2月23日下水;「震旦」號(Cathay)於1921年5月26日下水,四艘船的規格均為載重量10000噸、排水量14750噸。據《江南造船所紀要》稱:「船殼、鍋爐、煙箱等由富有經驗之匠目甘(火肅)初、李慶祥等包工承造,木作工程由何祖康、慶瑤等包工承造,機器、輪軸等件由本所機器廠製造。」這四艘船完工後均開赴美國交付,直至二戰時仍在美歐航線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