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人的漢字觀念
每一個掌握漢字的人,都是這個星球上最獨特、最聰明的人中的一員!
讀懂了漢字,就真正的讀懂了中國文化。中國人的智慧被漢字呈現的淋漓極致。
1、為什麼使用漢字的人會更聰明?
本部分內容整理自網路
漢語,不僅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而且將使互聯網時代最科學的語言!
下面我們看看大家是如何從專業角度闡述這個問題的,文章素材來自網路,向各位原作者們致敬。
(4)未來會證明漢語的偉大
「有件事,我不明白。你說漢語更優秀,為什麼中國的文學作品卻沒法翻譯成英語?」好問題,贊一個。中國的文學作品沒法翻譯成英語,英語的文學作品卻能翻譯成漢語。這種現象說明:英語表達的思想,都能找到對應的漢語表述;而漢語表達的思想,不一定能找到對應的英語表述。是不是這個理? 「是的。」如果你學過數學,知道集合和真子集,就會明白。
這種現象說明:英語是漢語的一個真子集。英語能夠表述的思想,只是漢語的一部分。英語是有缺陷的,很大的缺陷。
相比之下,漢語就完美多了:能用更少的字表達更豐富的思想。大家對漢語有誤解,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將優秀當差勁。由於國力和歷史的問題,很多人的腦子里,有一種觀念:西方的東西更好些。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是要不得的。這種觀念,讓我們的國家吃了很多虧,該反思和反省了。
有資料表明:說漢語比說英語能更多得使用右腦(天才腦)。先天方面,中國人比西方人有著更多的優勢。老祖先留下來的,真是好東西呢。只是,自以為是的現代人理解不了。突然想到一句話:膚淺的人喜歡從膚淺的角度看待深刻的人;愚蠢的人喜歡從愚蠢的角度看待智慧的人,蠻有意思的。
在語言方面或者說先天優勢,美國人輸給了中國人,猶太民族也輸給了中華民族。當然,這不是我們優秀,而是我們的祖先太優秀了。感謝和佩服!
然而現在,很多人漠視甚至鄙視自己的文化,讓人很無奈 。
『貳』 中國人寫字的意義是什麼
寫字對我們中國人的重要意義:漢字是中國人的傑作,它的書寫要求有一定的標准,最基本的就是筆畫正確,間架結構合理。中國人寫好中國字應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今日很多中國人字卻寫的不好。翻開學生作業,字跡潦草,歪歪斜斜,猶如「草上飛」,甚至缺胳膊少腿,錯別字成堆。看部分學生作業猶如看天書,難以辨認,對學生字跡整潔的要求已如同虛設。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正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對我國悠久文化傳統的學習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現代學生生活在一個科技進步的社會,
現代化的科技給人們提供了方便,但卻使人們忽略了一些傳統文化。在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字寫的好壞無所謂的情況,「字如其人」,字的好壞可以反映寫字人的精神面貌。「心正則筆正」,書以德貴。通過讓學生學習寫字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熱愛祖國的思想及民族自豪感。所以加強寫字訓練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手段之一。
相對學校課程而言,寫字教學主要是開發人的右腦,有利於人的左右腦的協調發展。通過對碑貼的臨摹和對字的結構、章法的觀察,可以培養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思維能力。寫字與語文有密切聯系。寫字可以鞏固識字,辨別字形,了解字義。寫字是書法的基礎、入門。中國的書法又以漢字為載體,涉及語言、文學、歷史、美學等方面,又與音樂、美術相同。從趣味性、知識性的角度給予學生指導,能使學生增長很多知識,達到知識與技能共同提高的功效。用練習探求美,用心領悟美,用手創造美的過程。字的筆畫本身就是美的造型。魯迅先生說:「我國的書法藝術是東方的明珠瑰寶,它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卻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卻有舞的節奏,它不是歌卻有歌的旋律。」還說:「我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所以說,寫字教學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容美醜是先天的,但字寫的美卻可以靠後天努力而獲得。字是人的另一個儀表。隨著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追求高質量的生活。
現如今的人們都喜歡在家中掛一幅書畫作品以增加點書香,這不僅是裝飾,也體現個人的品味,同時更是一種美的享受。過春節時也已不滿足於買印刷品,而希望得到書法墨寶。這正是因為除了追求美的享受之外,書法也是一種審美的引導。目前,中國的家庭多為獨生子女,他們中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較孤僻。調節心理素質、規范行為的好辦法之一就是練習書法,可以使學生進入相對靜止狀態。現在的學生不是不聰明,而是太馬虎,不認真,不專心。而練字要全身心的投入,久而久之就可養成嚴謹認真的好習慣。事實證明,要想寫好字必須心靜氣和,端正姿勢,持之以恆。學生最缺少的韌勁與耐力,恰好可通過一筆一畫的書寫練習來獲得,糾正草草了事、粗枝大葉、馬虎的毛病,從而養成鍥而不舍,精力專注,耐心細致,不怕困難的好習慣。
書法是我國獨特的藝術,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藝術魅力,從而激起學生繼承發揚民族傳統的決心與信心。寫字不僅能啟發智力,而且與各學科學習有密切關系。寫字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之一。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中,寫字就是寫修養、寫氣質、寫格調、寫境界。學生寫好漢字利己利人,所以應加強寫字教育,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叄』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外國人眼中的漢字是怎樣的
中國漢字有著5000年歷史文化,而這種漢字在外國人來看來是一種十分奇怪的文字。中國的文字也分很多種,單單從書寫形式上我們就可以大致分為楷書,小篆、隸書,行書以及草書等。中國漢字與其他國家的文字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中國漢字形式有很多。所以,外國人眼中的漢字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對於外國人來說,學習漢語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三、綜述
漢字是中國這一個國家獨特的文字,它蘊含了中國五千年以來的歷史文化。它既有自己的書法規則,也有自己特定的含義。
『肆』 談談對中國漢字的理解
漢字是世界上最美、最富有智慧、最有藝術性的文字.
漢字是形音意的結合體,每一個字,乃至每個字的每個部分都有它的含義,都能引發人們的聯想,這一點在現存所有文字中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拼音文字無法企及的.
漢字的造字方法也充分體現了華夏人民的智慧.不管是象形、會意、指事、形聲,還是假借、轉注,都體現了勞動人民在圖畫和符號方面由形象到抽象的天才的聯想和想像力.漢字形成的漫長過程和艱難程度在世界文字中應該也是首屈一指的.
最後,更值一提的是,由漢字而形成的中國書法.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在歷代書家的筆下,可說是異彩紛呈,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永久的美的財富.(這也是拼音文字永遠無法望其項背的)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也是我們華人應該永遠繼承和發揚的.
『伍』 中國的漢字有哪些特點
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漢字的數量雖然很龐大,但它明顯不等同於任何一種漢語中的全部詞彙,也更不等同於所有漢語中的全部詞彙。實際上現代標准漢語中的詞通常是雙音節的,即便是文言文中也經常使用雙音節或者多音節的詞或者術語。
於是,雖然漢語被廣泛認為是單音節的(由單音節詞構成),但是經過對實際使用情況的細心分析後,我們會發現並非如此。
漢語中的絕大多數語素是單音節的,但是包括英語在內的絕大多數其他語言中的語素也以單音節為主,另外在漢語中(甚至在文言中)有大量多音節語素,比如「蝴蝶」「蜘蛛」「孑孓」「琵琶」「枇杷」「珊瑚」「麒麟」「鳳凰」「忐忑」「逶迤」和「尷尬」。
(5)如何理解中國人文字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不過這是個現代詞彙)。些許零星分散的陶器標記和其他人造器皿上的符號可以追溯到三千到四千年前,不過它們構不成可以記錄一種句法清晰的語言的書寫體系,而且也沒有證據表明它們與後來中國文字有什麼關聯。
一、漢字看起來是在一夜之間羽翼豐滿,沒有經歷過長期的逐漸演化過程,而在西南亞,文字產生中的這些演化有案可稽;
二、漢字被證明是緊接著煉銅術產生的,並和馬車的出現幾乎同時,而考古學家和科學史專家已經確認煉銅術和馬車都源出於西亞;
三、中國文字體系的特性(基本上是具有語義量詞和聽覺元素的語素音節,同時也包括象形成分和表意成分等等);
四、許多學者多次獨立發現最早漢字的一些字元群在視覺上和對應的西亞字元群很相像,並且就我們所知的三千多年前它們的發音而言,它們似乎有共同的語音對應;
五、大量個體漢字在形狀上、意思上以及有時甚至發音上很像其西亞對應字;
六、已經高度發展的漢字在最初的幾百年間只服務於一種高度專門化的用途(王朝卜筮的記錄),而在接下來的幾百年中又用於另一個高度專門化的用途(貴族青銅鍾鼎上的銘文),這暗示著漢字為貴族或者神職人員及其後繼者這一小團體所壟斷,他們小心翼翼地護衛著自己書寫漢字的技能。
以上沒有哪個單獨證據能夠充分質疑漢字的本土原生性,但是這些證據加在一起就足以說明,不能輕易打消外來影響的可能性。
『陸』 談談你對漢字的認識
1、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隨著時代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在人們繼承和發展文化的同時,對漢字進行一定的簡化和發展,也是在意料之中的。漢字的起源是由結繩記事開始,從形近字演化過來,漢字的組成是很有考究和文化內涵的。
2、漢字的發展伴隨著非常漫長和古老的歷史淵源,從最初漢字的衍生開始,人們根據事物的外形創造,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有時候這種符號也被稱為「方塊字」,因此即便是在現代文化中,一說起方塊字便知道就是指的漢字。
3、其實方塊字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是總體來講仍屬於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獨特性質,這些獨特性質即便是在全世界文字中也是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存在,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
4、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漢字很明顯被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漢字在未來的發展中必定還有一段十分漫長且輝煌的歷程,因此漢字的傳承和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5、漢字本身是一種語言的符號,所代表的還是溝通的意義。因此,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漢字的使用無疑是為了溝通和交流,因此在研究漢字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深入了解漢字的背後,正是在深入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
『柒』 近代國學大家如何看中國語言文字
【核心提示】國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全面審視、梳理和整合,在這一過程中,語言文字的地位和作用逐漸凸顯出來。當前,與對英語的重視相比,漢語的狀況令人擔憂。在這方面,近代的國學之路具有警醒作用。 近代國學是隨西學東漸而發展起來的。這一過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作為中國文化主要載體的語言文字問題。各大家的觀點、識見並不相同,可比較而觀之。
康有為、譚嗣同:語言文字「大同」觀 康有為、譚嗣同將孔學與佛教代表的印度文化和基督教代表的西方文化相對舉。他們強調孔教與佛教、基督教的相通性,同時提到這些不同文化的載體——語言文字。在他們看來,正如未來社會消除國界、同一文化一樣,大同世界也需同一語言文字,也就是用簡捷的西方字母文字取代難寫、難認、難記的漢字。康有為認為,屆時西方的字母文字大行其道,中國的象形文字將退出歷史舞台,充其量作為書法藝術保留在博物館的一角供人觀瞻。譚嗣同也多次表達了中國文字不如西方文字的看法,他堅持由繁入簡的文化進化原則,認為中國的語言文字在未來的大同社會將會被淘汰。
其實,無論康有為還是譚嗣同,他們之所以主張大同社會要同一語言,根本目的是消除各國各民族的語言差異,為國家平等、人種平等以及平等交流提供便捷。對於這一良苦用心,我們應該抱以同情之理解。然而,若中國文化的載體——漢語真的被西方字母文字所取代,國學也必將隨之化為烏有。梁啟超對於康有為的這套主張非常正確地指出,這是宗教家不切實際的幻想甚至是夢囈。
嚴復:「吾國古文」是國粹 嚴復被譽為近代西學第一人,大力宣傳、翻譯西學的嚴復呼籲以中國本土文化作為中國的立國根基,以此培養中國人的國性。精通西學和外文的特殊經歷和學術素養使嚴復的主張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他對國文的看法也最耐人尋味。出於學習西方文化的需要,嚴復不止一次地急切呼籲中國人要通西文,甚至斷言對於20世紀的中國人來說,不通西文則「不得謂之成學」。同時他也認為通西文和西學之後,讀中國書可得神解。嚴復所謂神解,並非像康有為那樣拋開字句而洞察微言大義,而是在保持經典原樣而不加刪節或改動的前提下,通過字斟句酌來解讀經典。這使中國的語言文字和「六經」等經典成為國學的主要內容。有鑒於此,嚴復特別駁斥了某些人借口中國的文字艱深而不讀經典的做法,流露出對中國語言文字的堅守。他強調,對於中國人來說,漢字是「最正當之文字」,不存在所謂「艱深」問題。
嚴復也以國粹稱謂中國本土文化,國文則是國粹的一部分。基於保存國粹和國文的宗旨,嚴復翻譯西方著作所採用的文字便是「吾國古文」。
梁啟超:在「文獻學」中研究文字學 梁啟超也認為語言文字是由繁入簡進化的,卻並不主張大同社會全球同一語言、取消漢字。因為梁啟超的國學理念秉持民族主義立場,一面彰顯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一面將語言文字納入國學之中。梁啟超的國學包括「文獻學」和「德性學」兩部分,「文獻學」就是「整理國故」,其核心是歷史學;語言文字中傳遞、隱藏著各種歷史信息,其本身就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這使文字學成為歷史學乃至全部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鑒於此,梁啟超呼籲在「文獻學」中展開文字學研究。他設想「能用新眼光去研究,做成一部《新說文解字》,可以當作一部民族思想變遷史或社會心理進化史讀」。這表明,從民族史、文化史的角度關注中國的語言文字,將語言文字視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梁啟超國學的基本特徵。
章炳麟:「小學」是國學的基本內容 按照章炳麟的說法,中國的語言文字具有他國文字無法比擬的魅力和意蘊:一字多義,有本義,又有引申義,本義與引申義同為一詞;這使中國的語言文字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大不相同,故而內涵豐富,變化多端。章炳麟進而指出,有別於其他各國文字的特殊性使中國的語言文字極富魅力,凝聚了豐富的文化信息,承載著歷史學、社會學等多重意蘊和密碼。他解釋說,古人造字有先後,後人便可以根據某字出現的時間推斷出此字指代事物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而破解其中隱含的社會、歷史和文化信息。他同時強調,文章優美才能感動人,而文章之所以優美,「全在文字」;文章可以感人,關鍵在於語言文字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不同地域特殊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所以,「自然本種的文辭,方為優美」。
章炳麟國學研究的最大特色在「小學」,即語言文字研究。章炳麟的國學理念將對中國語言文字的重視推向了極致。
國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全面審視、梳理和整合,在這一過程中,語言文字的地位和作用逐漸凸顯出來。當前,與對英語的重視相比,漢語的狀況令人擔憂。在這方面,近代的國學之路具有警醒作用。(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