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傳播中國酒文化,更應依靠「吆喝」還是「酒香」
要想傳播中國的酒文化,不但要靠“面子”,也就是吆喝;但是更要有里子,也就是你的酒喝起來要香。也就是說,吆喝和酒香兩手都要抓,而且兩手都要硬,只是相對來說酒香更加重要。
只有當別人被你的宣傳工作給吸引了,過來品嘗你這個酒。被你的酒給折服了之後,那麼這時候你向他宣傳我們中國的酒文化才是最有效果的。而我們中國的酒文化也是源遠流長,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各類醬香白酒,紅星二鍋頭等等,不勝枚舉。
2. 中國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早在新石器時代,在東亞大陸流域的先民就已開始進行釀酒和製作相關的酒器。比如仰韶文化遺址中就陶制酒器,包括五個小杯,四個大杯和一件葫蘆瓶。遺址位於陝西眉縣馬家鎮楊家村,這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出土最早的酒陶器。另外在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更多的此類酒器,距離今天已有六千多年歷史,可以說這種酒器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出土時期排名靠前。它們出土說明了早期中國已經有了大批量生產酒的能力和制陶工藝的長足發展。由氏族公社時期升級到奴隸制時代到了夏、商、周三代,據考證當時已經出現了白酒。主要的證明是白酒的酵母菌曲大麴和釀甜酒的根黴菌曲小曲的發現。
打開網路APP看高清圖片
在甲骨文中會發現一個酒的字鬯,它的含義是加香茅草或鬱金香草釀制的香酒。可以說醬香型白酒已經出現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河北藁城商代前中期遺址出土了釀酒作坊遺址和酵母。而在河南信陽羅山蟒張鄉商代墓中,罕見的出土一件密封的青銅卣。令人驚奇的是卣內尚保存著香酒,經對卣古酒色譜測試結果顯示100毫升酒內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酯。古酒雖經3000多年水解、醇解、氨解等一系列化學變化,仍保留著濃郁型香酒的色澤。
周代對於釀酒工藝已經做了總結,對於釀酒的食材、泉水、酒器的陶器質量、火候都有記載。在《禮記月令》已經強調了高粱和稻米數量配比問題,對於釀酒的酒麴要保存乾燥和注意有效保存時間,以免過期;同時浸米和蒸米要使用專門的清潔陶器,使用的泉水要保證清澈。
當時的王朝的宮廷已經開始設置專門的釀酒官:大酋。主要的職責除了釀酒工藝的傳承還有品控。夏商周三代已經把酒分為了三類:清酒是久釀濾去酒糟的米酒;醴酒是短期釀成的連糟酒;香酒是用香茅草或鬱金香草加在米酒中浸泡的酒。
《國語周語》記著周宣王宴請百官喝香酒的記載。屈原的作品中《九歌東皇太一》有一句奠桂酒兮椒漿,在東周時代已經出現了桂花酒。戰國時代中國古人就已經發明了各類葯酒。河北省滿城劉勝夫婦墓出土30多個高達70厘米的大陶罐,罐上朱書各類酒名和數量,出土時罐內仍留有酒的痕跡,估計當時所裝的酒共達10000多斤。這個生產規模可以說已經遙遙領先於當時其它古文明了。
中國可謂是酒文化大國,從古至今傳世的比較著名的中國釀酒專著有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的《造神曲並酒》,宋代蘇軾《酒經釀酒法》和朱翼中《北山酒經》,李保《續北山酒經》,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中的《論宋酒坊》,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酒》,高濂《遵生八箋》中的《釀造類》,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酒母》。
現在中國還保理很多釀酒基地,很多都是幾百年以上的酒窖。瀘州古酒窖明代萬曆年間一直持續到現在是知名的古窖名酒基地。中國米酒濃香、清香、醬香、豉香、肉香、米香等多種香型,而各種香型的米酒已經延伸出很多的知名品牌。
3. 酒文化的傳承
酒,尤其中國白酒,是一種傳統飲品,也是一種現代商品,能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即如酒界熱衷的「酒文化」、「文化酒」,在如此眾多的商品世界,實不多見,說明了國人傳統飲酒文化的源遠流長且與人們生活的密不可分。中國釀酒,商代的甲骨文有形象的記載,而後晉代「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成芳」的史籍佐證,經唐、宋、元、明、清而至當代的蓬勃發展。酒,自其誕生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酒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浸淫,中國文化和文化人格沉澱了太多酒的激情,酒的喜悅,酒的傷感,酒的啟發和酒的刺激。
酒,是一種文化的載體,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已從茹毛飲血式的生理需求演繹發展為當今對文化的訴求,在淡化富有營養、舒筋活血、殺菌解毒、驅寒治病等功能的同時,看重的是對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強調的是一種心情,一種氛圍,享用的是產品內在的文化蘊含與獨特的精神價值。
酒,作為客觀物質的存在,是一個變化多端的精靈,它熾熱似火,冷酷像冰;它纏綿如夢縈,狠毒似惡魔,它柔軟如錦緞,鋒利似鋼刀;它無所不在,力大無窮,它可敬可泣,該殺該戮;它能讓人超脫曠達,才華橫溢,放盪無常;也能讓人忘卻世間的痛苦憂愁和煩惱到絕對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更能讓人肆行無忌,勇敢地沉淪到深淵的最底處,叫人丟掉面具,原形畢露,口吐真言。
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酒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徵,即酒神精神的象徵。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里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常言道:文有文德,武有武德。飲酒自然有酒德。我國酒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古代飲者就注重酒德,這是我國之所以沒有飲酒成為社會公害的關鍵所在。早在西周時期,周公就總結, 王朝失敗於酗酒, 第一次提出飲酒要限制的主張;春秋時期,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對飲酒有了鮮明的個人見解「唯酒無量,不及亂」,意思是說,飲酒以不醉為度,每個人都可以喝不少酒,但應以不酒為限。當時的「君子」對飲酒的態度是「酒以成禮,不繼為謠, 義也」,這里的「謠」是指飲酒過量,為了保持酒德,古人還專門制定「酒禮」。《禮記·樂記》中說道:「一獻之禮,其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所備酒禍也。」這里說的是在繁冗的禮儀中,採取延長每喝一盅酒的時間來防止酒禍。當時飲酒之禮規定得很具體,規定能飲酒的人,可以飲,不能飲酒的人,可以不飲,絕不可以強灌,飲而成歡,不生是非。
古代傳說「文王飲酒獨鍾,孔子百觚」,王充論衡語增篇就大加駁斥,他說:「文王之身如防風之君,孔子之體如長狄之人,乃能堪之。」且「文王孔子乃率禮之人也」,何至於醉酗亂身?李白詩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之詞,就連清代的網路全書——《康熙字典》也做過這方面的記載,「失水則醉,如一堆泥」,跟有些人醉後的姿態很像,於是,人們就習慣用「醉如泥」一詞來形容一個人醉後的形態。就我孤陋的見聞所及,無論是「青州從事」或「平原督郵」,大抵白酒一斤或黃酒三五斤即足以令任何人頭昏目眩、粘牙倒齒。惟酒無量,以不及於亂為度,看各人自製力如何耳,不為酒困,便是高手。先人老子告誡孔子:飲酒要量力而行,做到不沉、不淫、不湎、不酗,微醺可以,這樣才能得到飲酒的真趣。
4. Sos 傳播中國酒文化傳播應該靠「酒香」還是「吆喝」 我是反方 4號就要比了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早就過去了,中國酒文化的推出要想做大市場,就必須學會吆喝。而我們吆喝的是什麼?就是酒文化,因為消費者喝酒其實在喝一種文化。中國酒文化的實質是儒家文化 。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是金子就總會發光。相反,如果你沒有真材實料,你再大聲的吆喝也至多能蒙別人一次,別人上了一次當後就不會再上當了。 酒海滔滔,人海茫茫,如何讓消費者熟知並牢記你的品牌、品嘗你的酒? 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成為歷史; 現在的情況是,好酒也得善吆喝! 酒的色、香、味、品,只有影視廣告才能完整展現,理所當然,影視廣告已成為酒類商品與消費者溝通的最主要手段。 「一杯孔府家萬里」,讓孔府家酒由幾千萬的銷售額,迅速上升為3個億,8個億; 「幺妹,來杯古棉醇」,讓古棉醇率先在華南消費者中建立起低度酒的品牌; 「中國人的福酒」,讓1996年才成立的金六福,躍升行業三甲; 「一支好酒,來自天簌」,讓香格里拉成為紅酒新貴; 「有效溝通,印象 干紅」,初展身手的印象,寫下了中國紅酒全新的華章…… 呵呵。第一次回帖,不知道好不好。
5. 辯論題目:傳播中國酒文化靠酒香還是靠吆喝
酒香可以理解為利用自身的魅力自然流露來進行傳播。煤質只是一種載體,吆喝的並不是中國文化,而是一種代表中國文化的東西,別人並不會接受,而酒香,就是靠自身的影響力,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讓別人接受。酒香讓別人主動的探索中國文化,而吆喝只能是被動的讓別人接受那一載體,還不一定吸收。
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是金子就總會發光。相反,如果你沒有真材實料,你再大聲的吆喝也至多能蒙別人一次,別人上了一次當後就不會再上當了。
6. 傳播中國酒文化,更應依靠廣告還是本身的品質
我國的酒文化歷史是十分的悠久。在古代夏商時期就有人開始喝酒了。所以我覺得就那中國的影響力已經可以說是非常的深刻人心了。但是人們只是在喝酒方面有了了解,但是對中國的酒文化卻不是很了解。
很多人都會覺得酒就是用來喝的,為什麼還要去了解它的過程呢?其實,既然大家都知道酒從很早以前就有了,而且從那時候一直傳到今天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酒的文化還是非常重要的,而大家卻都只會喝酒,並不知道覺得文化如此的重要,所以我們得推崇中國的酒文化。
被別人發現所關注的話,那麼就說明你這個廣告做得很有意義,我們稱這種廣告一般為公益廣告。我們弘揚的是中國酒文化,廣告是必不可少的傳播功能之一。可以這樣說,在經過大大小小的宴會中,最後可能不出現的物品那就是酒了。
所以說酒的文化傳播離開不了廣告和自身的推廣,如果要從兩個挑一個比較重要的話,我覺得挑不出來,因為都十分的重要。
7. 酒令是如何傳播中國文化的
酒令,中國民間風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種助興游戲,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余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游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所以又稱"行令飲酒"。
酒令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酒文化。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己久,最早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