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東周時期,當時的建築特色和磚瓦文化有多麼豐富
《禮記·禮運》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最初人們常以天然的窟窖或簡單累柴木以成圈巢作為居住之用,這樣的寢宿方法一則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二則是生產力和基礎手工業的落後所造成的。
隨著原始生產制度被逐漸出現的封建手工業所改變,社會的各部門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特別是制陶工藝的不斷改進和革新,以陶土為基本的建築材料出現使得先秦社會出現了更為專業的建築方法和建築材料,新的建築也隨之出現
。東周列國紛爭,各國都普遍進行了變法與改革,社會生產力大為提高。西周時期等級觀念不斷被僭越,專門管理建築的官職也隨之出現,這都是加快社會建築發展的關鍵,對秦漢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周瓦當上的動物紋一般均為側面或俯視的圖案,用抽象的藝術造型集中表現該種動物最顯著的特徵。
如秦文化的鹿紋瓦當,秦人愛鹿、秦地多鹿,今天常用的成語“指鹿為馬”、“逐鹿中原”皆來源於秦文化中的“鹿”。陝西寶雞雍城遺址出土許多鹿紋瓦當,鹿紋圖案都有著發達誇張的雙角,長度幾及身軀之半。奔跑者氣宇軒昂,頭高高昂起,脖脛長而有力,前後肢細瘦修長作賓士狀,是其機靈善跑的寫照。比較有特色的是戰國晚期秦國出現了怪獸圖案瓦當,這些靈異神獸的形象不斷得到完善,在西漢產生了“四神獸紋”瓦當。
植物紋瓦當的含義與動物紋相似,也是世人對植物的崇拜。主要流行於齊國,山東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出土大量的的齊瓦當,齊文化瓦當樹木紋一直是其母題,左右兩側有雙獸紋、箭頭、乳丁、卷雲、三角等紋飾。
對樹木的刻畫,採用誇張、變形、概括的藝術手法,使樹木紋造型更加凝練,結構更加疏簡,突顯出一種濃厚的裝飾美感。
而圖案瓦當則以燕國為代表,燕文化承襲傳統西周文化而來,周初封燕之後的燕文化,既不是周文化的簡單傳播,也不是商文化的直接嬗遞,而是當時社會統治集團在兼並過程中,尊重當地文化並相互交融從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文化——姬燕文化,所以燕文化瓦當仍然盛行一些西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變形夔紋。
值得注意的是,燕國圖案瓦當的造型分割和比例搭配設計逐漸影響到其他國家,尤其是戰國晚期至秦代產生、流行的幾何對稱雲紋、文字瓦當皆深受其影響。
今已確認秦代文字瓦當有蘄年宮當、羽陽千歲等,當面有界格分割,且文字並非正常寫法,一般做環形、拉長狀,均勻不滿當面,既可以釋讀為文字,也可以作為一種抽象的、優美的圖案來觀賞,後來西漢承襲這種文字瓦當的布局紋樣,又將文字瓦當推向頂峰,開創了另一個瓦當紋樣藝術的高峰。
四、結語
東周時期是中國的大混亂、大分裂、大交融時代,在這一時期百家爭鳴,生產力迅速發展,新的建築形式不斷出現,磚瓦製造業蓬勃發展,為後世“秦磚漢瓦”的繁榮打下了技術基礎。東周的瓦當藝術大體可分為三類:動物紋、植物紋、圖案紋飾,動物紋以秦文化瓦當為代表,植物紋以齊文化為代表,圖案文則以燕文化為代表。
磚瓦是人們生產技術發展的結晶,也是人們對藝術和實用追求的產物,兼具美觀和建築價值的磚瓦結構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一部分,它們的出現和使用讓榫卯結構,以及不斷深化的封建禮制等級規定得到更深遠的發展和傳承。
⑵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是什麼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⑶ 磚瓦的英文!!
正是tile
A thin, flat or convex slab of hard material such as baked clay or plastic, laid in rows to cover walls, floors, and roofs.
瓦片,瓷磚:用烤過的粘土或塑料等硬質材料製成的薄而扁平或凸起的塊板,成排擺放來覆蓋牆面、地板和房頂
A short length of pipe made of clay or concrete, used in sewers and drains.
瓦管:用粘土或混凝土製成用於排水溝或下水道的短管道
A hollow fired clay or concrete block used for building walls.
空心磚:用粘土或混疑土燒制用於砌牆的空心材料
Tiles considered as a group.
瓦的總稱
Games A marked playing piece, as in mahjong.
【游戲】 麻將牌:麻將中使用的有標記的牌
n.attributive.(定語名詞)
Often used to modify another noun:
常用於修飾另一名詞:
tile floors; a tile roof.
瓦面地板;瓦面屋頂
【建】瓦, 瓷磚, 磚, (軟木, 橡膠等制的)彈性地磚, 貼磚
(排水的)瓦筒, 瓦管; 瓦溝
[口]禮帽, 絲質高頂帽
(中國麻將)牌
tile floor
磚地
a tile roof
瓦屋頂
be (out) on the tiles (=go on the tiles)
[俚]花天酒地, 縱情玩樂
fly a tile
[俚]把人家的帽子打掉
have a tile loose
[俚]有點瘋
tile in
用磚片圍住
⑷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用磚瓦
磚在秦朝開始使用,瓦在漢朝開始使用。
1、秦磚
秦代的磚素有「鉛磚」美喻。秦磚的特徵,紋飾主要有米格紋、太陽紋、平行線紋、小方格紋等圖案以及游獵和宴客等畫面。也有用於台階或壁面的龍紋、鳳紋和幾何形紋的空心磚。有的秦磚上刻有文字,字體瘦勁古樸,這種古磚十分少見。
漢代畫像磚的製作更為普遍,內容也愈加豐富,如闕門建築、各種人物、車馬、狩獵、樂舞、宴飲、雜技、馴獸、神話故事以及反映生產活動的畫面。
2、漢瓦
漢代瓦當以動物裝飾最為優秀,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馬也是品種繁多;秦代瓦當以蓮紋、葵紋、雲紋最多;秦宮遺址出土的巨型瓦當飾以動物變形圖案,與銅器、玉器風格相近。可以推想,建築的其它結構和裝飾如此華美,建築的牆面不可能是素麵的。
秦代瓦當的紋樣,主要有植物紋、動物紋和雲紋三種。還出現了文字瓦當,例如"羽陽千秋"、"千秋利君"等,字體多是較典型的小篆書體,行款亦較固定,少見圖案。
古建築中常用到各種材料有青瓦、青磚、方磚、琉璃瓦。
古建磚瓦種類繁多包括板瓦、筒瓦、勾頭、滴水、正當溝、斜當溝、托泥當溝、吻下當溝、平口條、壓當條合角吻、蹬腳瓦、博通脊、掛尖、承奉連磚、博脊連磚;
套獸、走獸、仙人、三仙盤子、列角盤子、升頭、川頭、戧通脊、戧獸座、戧獸、垂通脊、小連磚、三連磚、大連磚、聯座、垂獸座、垂獸、正通脊、群色條、大群色、黃道、赤腳通脊、吻座、正吻、鴟吻、望獸都被通稱古建磚瓦。
古建磚瓦材質:純粘土燒制而成;產品呈青灰色;給人以沉穩、古樸、自然、寧靜的美感。成為設計師極力推薦的產品之一。
⑸ 中國古代磚瓦工藝的發展進步在朝代變遷中如何體現
戰國時代的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蓋;板瓦、筒瓦的堅實度和色澤,以及半圓形瓦當上所飾花紋,比之西周時期都有顯著進步。磚的種類除裝飾性質的條磚外,還有方磚和空心磚。秦漢兩代的圓形瓦當,花紋疏朗而富於變化。鋪地方磚和空心磚有許多是模印花紋的。從戰國、西漢到東漢,墓室結構由梁式的空心磚逐漸發展為頂部用拱券和穹窿,解決了商朝以來木槨墓所不能解決的防腐和耐壓問題。當時拱券除用普通條磚外,還用特製的楔形磚和企口磚。發券的方法,或用單層券,或用雙層與多層券。每層券上往往卧鋪條磚一層,稱為「伏」。這券和伏的相間的方法,為後來磚券與石券所普遍採用。不過這時砌磚的膠泥還未摻人石灰。在房屋建築中磚材多用於台基和墁地,間有用於貼牆或用於牆壁加固的。
⑹ 簡述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⑺ 為什麼說到磚瓦就是秦磚漢瓦呢
實際上是青磚漢瓦,古代磚瓦形制在西漢時期成熟,一直運用到近代
秦磚這個詞是由民國時期的文人附會而成,網傳的秦磚實際上是王莽時期刻印了圖形文字的磚與瓦當,或是長條城磚
古代磚類里青磚比土磚紅磚質量更好,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但因工序不如土磚紅磚簡便,直到漢宣帝時期才大規模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