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國學」是什麼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指傳統的中華科學、文化與學術。
國學就是中華傳統治學方法,最初分為象數派自然科學和義理派人文學術,就是今天的自然國學和人文國學的雛形,道家和儒家分別是兩大學派的代表和核心。從明代起,國學詳細分為質測、通幾、宰理三學,質是區分,測是測量,質測就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通是通達,幾是根本,通幾就是哲學和人文科學;宰是主持,理是管理,宰理就是社會科學。明代國學劃分,視野開闊,質測、通幾、宰理三學相當於現代學術的自然技術科學、人文和哲學、社會科學,包含了人類學術的全部,體現了中華學術自古就有的「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人事」的基本精神,展示出國學的真正氣魄。
現在所謂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科學、技術、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旁及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諸多方面。
「國學」之名,始之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
Ⅱ 中國學的是什麼
中國學專業主要研究中國國學,經濟,歷史,政治包括古代和現代的一些情況和趨勢,說白了就是研究中國的,對中國人來說沒多大的用,主要是一些外國人在研究的
Ⅲ 國學是什麼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3)中國是什麼學擴展閱讀: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系。
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學
Ⅳ 「中國學專業」學的是什麼
中國學(代碼:050108S)屬於文學大類,中國語言文學類。中國學專業是我國2010年新增專業。
中國學,也稱「中國研究」、「漢學」。國外對中國研究的統稱。有廣、狹兩義。廣義指研究中國的哲學、宗教、歷史、政治、經濟、藝術、語言等各門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狹義指研究中國的文獻、語言和文學。在現階段,中國學的研究重心是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中國學專業是在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國急需向國際社會傳達自身的真實形象,國際社會也急需不斷了解和修正對中華文化核心價值以及中國當代社會的認知的背景下才應運而生的。
中國學將完全不同於國學或者漢語言文學等相關學科,浙江大學作為第一家開設中國學專業的本科院校,此專業並不對中國學生開放,是國內首個面向留學生的本科專業,主要招收國外青少年漢語學習者、來浙江大學的漢語學習者和第二學位申請者、國際高水平大學雙學位交流生以及旅居海外的華裔子女等四類人群,並且通過雙語教學,向他們傳授、傳播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以期培養一大批「知華友華」的國際學生。
該專業是在中國傳統「國學」和海外「漢學」、「中國研究」等學科基礎上建立的一門綜合學科,既涵蓋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也關注中國現實問題;既包含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的傳統課程,也開設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課程。致力於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的方法,溝通中國古代與現代,培養具有較深厚的中國文化修養,又了解當代中國國情的人才。
Ⅳ 什麼是中國民族學
中國當代學術界「民族學」一詞的概念與國外的「民族學」概念有所不同,存在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族學,既包括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民族史、民族文化、民族語言、民族宗教、民族藝術等;也包括一些特殊的專門學科,如蒙古學、藏學、西夏學、突厥學、納西學等學科。狹義的民族學通常等同於西方的「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廣義的民族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它與西方的「人類學」又有所不同,可以稱之中國民族學。
Ⅵ 什麼叫國學中國《國學》包括哪些內容
在中國國學中有豐富的哲學內涵。雖然國學不是哲學,但是國學的發展史囊括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發展脈絡,國學無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單一的揀出來,設立學位要找基本依據,全面復興中國的國學文化,實行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復興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文化,才是真正的國學復興之日。國學的現代化就是把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中的文藝、文化知識科學化的復興起來、現代化起來。(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中華國學其宗旨,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國學」應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其中諸子百家,包括「儒、釋、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為天地立心」之學;其中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在古代,「六藝」中禮、樂、射、御,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貴族子弟在太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所需之術,是在古代「小學」階段的必修課,乃是「為生民立命「之術;其中五術,乃是 「為往聖繼絕學」、「究天人之際」關系的學問,包括「山、醫、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為「迷信」,那些輕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際」關系的學問的人,其實他們很少站在與人生存在狀態息息相關的終極關懷的立場上,去認真的探究天人之際的真切意蘊與內在價值,去拉近生命存在與天人之際之間的間接和直接聯系,在傳統與時代、學問與生活中架設一架溝通的橋梁。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大國學論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向心力。有鑒於此,今年3月,國寶級學術泰斗、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接受采訪,高瞻遠矚的提出「大國學」的概念。他說:「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范圍,不是狹義的國學。國內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國學』的范圍之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又共同構成中國文化這一文化共同體。」是一種大一統式的「文化調和」。因此我想,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學,東西南北凡吾國域內之學,都可稱為「國學」,即中華民國之學皆可稱為「國學」。在國際上,近似的名詞稱謂漢學(Sinology)或稱中國學(China Studies),現代「華學」 學者針對在當前國際社會上,西方學者把藏學、滿學等排除在漢學(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壞中國大統一之嫌的歷史時代之際,把國學稱謂「華學」 (China Studies),包括中華漢學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黃帝、蚩尤帝所有後裔民族之學,均列為中國之「國學」。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一切反對中華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論和輿論,都是對民族文化的踐踏,都是極端不負責任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大國學論,有利於中華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於五千年來積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於中華民族大團結。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人文「大國學」論應與現當代西方科學思想和諧共生。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博導陳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納各種文化,並且保持各種文化之間的和諧與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這里,人文「大國學」論不排斥科學,應與現當代西方科學思想和諧共生。實現陳思和教授所說「多元與規範文化的通體生存」狀態,五術六藝與諸子百家之學可以和諧共生,彼此之間應互不排斥。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五術六藝與諸子百家之學可以和諧共生。五術六藝從誕生開始與就諸子百家連體共生,如果沒有五術六藝,也就沒有中國文化,沒有中國哲學,否定五術六藝等於否定中國哲學,將中國哲學拖入虛無主義泥潭沼澤萬劫不復。這是一種繁榮與腐朽共生的文化現象。如果把五術和六藝取締,中國民間信仰和倫理將失去土壤與根基,秦始皇焚書坑儒都沒有燒掉的《易經》能生存發展到現在,很能說明問題。陳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種文化形態的存在,這個文化自身才可能變得多元和豐富」。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只有是更加的中國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以現在的狀況來看,國學,已經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遭到一些挫折。但是,我們始終要相信,中華的歷史是豐富的,祖宗傳下來的文學財富是僅有的。我們不應該去侮辱它,這也是世界享有的財富。所以,我們要重建國學,振興國學。中國的前文學家給我們的啟發,我們要仔細的領會。但也不承認,以如今的文學狀況來看,不同的個性思想也受到認可。我們要隨時隨刻的記住,中國的古文化是影響世界的。所以作為一個中國人要用一個真摯的心來享受國學。這么好的一筆屬於自己人生財富,為何不好好的去深讀呢?一個稱職的中國人必須學好國學。而不是指你對它感興趣就去專門學它,研究它。而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要去了解它。它不僅可以加強你對人生的認識,還可以將你的個人修養提升。
Ⅶ 「中國學專業」學的是什麼
中國學屬於文學大類,中國語言文學類,中國學專業是我國2010年新增專業。
該專業是在中國傳統「國學」和海外「漢學」、「中國研究」等學科基礎上建立的一門綜合學科,既涵蓋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也關注中國現實問題;既包含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的傳統課程,也開設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課程。也有的學校的中國學專業是面向國外學生的,不面向中國學生。
主要課程是漢語概論、中國概況、漢語文化研究、東西方文學比較、中國人文經典閱讀、中國人文地理、中國歷史專題、東方管理智慧、中國當代經濟改革、中國當代社會轉型、中國企業結構與運作機制,以及中國近現代思想潮流、中華文明發展源流專題等。
Ⅷ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它包括哪些學術
什麼是國學,有三個根本原則概念。
第一是中華民族本土發源文化。
第二是中華漢民族為根本發展起來的文化,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以漢民族為主體上匯聚的一個多民族大家庭,漢民族文化也就在根本上代表了中華民族本土文化。
現代“國學”的詮釋: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概稱“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現代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社會科學知識,以及醫家,農學、天文、歷法、演算法、術數等自然科學知識,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