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對入贅的歧視
入贅歧視成因
傳宗接代
中國人傳宗接代封建思想是入贅的主要原因,入贅俗稱招婿,是男方到女方家入戶,孩子隨母姓。原為母系家族婚制,是從妻居、服役婚等古婚遺俗的發展。舊社會的傳統思想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強調要有男丁來傳宗接代,繼承宗支。若某家只生姑娘而無男嗣,就有後繼無人之患。
為了傳宗接代,便由親戚朋友引薦或經媒人介紹,招外村他姓的一個男子來同自家的女兒結婚,男的就此進入女家,變成女家的兒子而不是女婿。至於女家原來那位姑娘,既是女兒,又是媳婦。從此,入贅女家的男子要永住女家,並要放棄原來的姓氏而改用女家之姓,同時寫入族譜之中。秦漢時,入贅形式具有「贅婿服役」的性質。宋代以後,入贅變為「贅婿補代」、「贅婿養老」性質,女家沒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門接續宗祧,補充勞力,並贍養女家老人。贅婚有改為妻姓與不改姓兩種形式。
歷史地位
從秦始皇到唐代,官方一直把贅婿與犯罪官吏、逃亡人員和商賈一樣看待,是社會的二等公民,經常被征發到邊遠地區,去服勞役或守戍。《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取陸梁地。」《漢書·晁錯傳》載:「秦之戍卒,……先發吏有謫及贅婿賈人。」漢代承襲秦代遺風,對贅婿的賤視有過之而無不及,並且禁止贅婿為官吏。《漢書·貢禹傳》中說:「孝文皇帝時,貴廉潔,賤貪污,賈人贅婿及吏坐贓者,皆禁錮不得為吏。」南北朝時期,贅婿滴戍的法律被取消,但賤視贅婿的風俗依然如故。唐代時,贅婿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一點沒有好轉。唐人對《史記》的注釋,很能說明當時社會對贅婿的看法。司馬貞索引:「贅婿,女之夫,比於子,如人疣贅,是餘剩物也。」顏師古補註:「謂之贅婿者,言其不當出在妻家,亦猶人身有疣贅,非所有也。」更有甚者,五代時南唐朝廷竟然又把贅婿與佣奴等同起來,征編為軍隊。宋元明清四朝,贅婿的社會地位略有好轉。但官方賤視贅婿的評判,還是時有發生。官方對贅婿的懲罰和賤視,加重了整個社會對贅婿的鄙視。
在福建閔南地區,舊時代這種入贅女家的男子常會被人瞧不起,譏諷他是「賣大燈」。因原來家族遇有重要節日,各家的大燈上都要寫自家的姓氏和郡望或堂號,如洪姓則在大燈一邊大書「洪」字,另一邊大書「敦煌」二字。入贅女家之人,每遇節慶之時,大燈上就不能書寫入贅者原來的姓氏和郡望,而要寫上女家的姓氏和郡望,所以,世俗之人譏諷入贅者為「賣大燈」。
作為一種婚姻形式,贅婚彌補了男娶女嫁的不足,有著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原本應受到社會的肯定,但由於封建觀念作怪,再加上封建律法的推波助瀾,贅婚反而受到社會的歧視,蒙受了不應有的恥辱。
發展演化
贅婚之習,始於周代,相沿至今,而有幾種不同的型式。秦漢之「贅婿服役」,宋之"舍居婿",元之"贅婿養老",今之所謂"招夫養子"、"招婿養老",這類基於招贅求養的心理要求而成婚的,可稱之為"招養婚"。這是一個型式。宋之"贅婿補代",今之所謂"贅婿承祧",這類本於招贅求嗣的動機,而發生婚姻關系的,可稱之為"招嗣婚",這又是一個型式。
古文獻記載:「秦人家貧子壯則出贅。」在古代秦人婚俗中有女娶男嫁之俗,一些貧窮人家男子拿不出聘禮娶妻成家,便入贅到女方家,成為其家庭的一員,瞻養女家雙親,繼承女家財產,所生子女從女性,為女方家傳宗接代,續香火。關中地區稱為「上門女婿」,或招贅婚。這是原始社會從妻居習俗的遺風,具有古老性和認同性的特徵。
古代入贅婚十分流行。無論是權傾朝野的政壇顯貴,還是目不識丁的庶民百姓,都有贅婚的記錄。漢武帝的姑母館陶公主,寡居多年,偶見買珠小兒董偃,童年貌美,梅開二度,老婦少夫,日夕承歡,墜入愛河。漢武帝聞訊,泰然處之,不僅未加罪於董偃,而且賜給衣冠,從此董偃貴寵當朝,名聞天下。入贅者,大多是寄人籬下,地位低,掙扎在入贅的圍城中,為人歧視,甚至視為刑徒、奴隸,經常被征派到邊疆去服兵役。後世文人的小說、筆記、戲曲中反映入贅之俗屢見不鮮,這與當時重男輕女的倫理觀念密不可分。
」詩仙「李白的四次婚姻,有兩次都是上門女婿。[3]
贅婚的取消,原則上與嫁娶婚相同。但與嫁娶婚不同的是,贅婚中的夫妻地位恰恰與嫁娶婚相反。贅婿由於地位低下,也常因招家單方意思被逐。因此到了元朝,法律禁止無故驅逐贅婿,明清法律也沿襲了這一規定。而對於出舍女婿來說,由於婚約中明確約定至一定年限而出舍,故期約屆滿則其與招家的入贅關系自然消滅。
B. 宋朝真的像梁山好漢那樣,入贅女方家生活嗎
有人說,梁山108將絕大多數都是光棍,他們都是喜歡刺槍使棒和打熬筋骨的漢子,不喜歡女色。這種說法並不客觀,據個人統計,除去3位女將,105位男性好漢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不是光棍。有些好漢,為了娶妻可以說是用盡了心思。
比如小霸王周通,他在桃花山做山大王時,就曾下山搶親,要做劉太公的女婿。不過,有一點很奇怪,周通不是娶親,准確地說是入贅。
太公道:「師父聽說,我家時常齋僧布施;那爭師父一個。只是我家今夜小女招夫,以此煩惱。」——《水滸傳》
川、峽兩地的窮人,常為了錢財而入贅富豪之家,這種風氣本來就不好,關鍵是還常常因為家產問題打官司,影響實在不好。所以,一些官員都看不下去了,直接請求皇帝下令,要求禁止這種現象。
不過,必須要說明的是,富貴之家也罷,普通之家也罷,他們之所以願意招婿,並不是希望女婿來爭家產,而是因為家中只有女兒,要想香火不斷,不得不招上門女婿;也可能是他們疼愛女兒,捨不得讓女兒嫁到別人家裡;還有可能是,這些富人家大業大,需要讓男方來自己家,以便於幫忙等。
水滸中,一些好漢之所以會肯做上門女婿,也是因為這些原因。
C. 倒插門女婿歷史上有嗎
倒插門是個較口頭式的說法,它還有個更書面的稱呼叫入贅。倒插門這件事從古代就有了,女方家為了自己家業或傳續香火,一般就會選擇招攬那些倒插門的夫婿。現在看來入贅也許並沒什麼,但在古代卻是男子的奇恥大辱。因為倒插門後,你的子女並不是跟你姓,而是同女方姓。
D. 中國唐朝皇帝可否從民間納妾女子的配偶怎麼辦如不可請舉例其他朝代。
可以,不過得讓這些女子認一些權貴親戚,才行。要不然不合禮法,就算進了宮,也沒有地位,靠山就更談不上了,當皇帝大人忘記你時你什麼都不是了你會永遠失寵,而你有靠山時皇帝還會為自己的江山照相
E. 古代男子都「三妻四妾」,那時候的駙馬敢納妾嗎
不同時期的駙馬地位有所不同,以宋朝為分水嶺,前朝的駙馬地位較為卑微,幾乎不敢納妾;而後朝駙馬地位相對提高,納妾的概率也會增加不少。
眾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普遍很低,她們幾乎必須依附丈夫才能存活,與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正是因為這樣,男性也就擁有了“三妻四妾”的權利。
尋常人家男子三妻四妾並不稀奇,那如果有人娶了公主成為駙馬,他們還敢不敢納妾呢?
總而言之,不同時期駙馬納妾的難度有所不同。宋朝以前駙馬地位低下,幾乎沒有納妾的可能;而宋朝以後駙馬地位提高,這時候納妾的機會就會大很多。
不過公主畢竟是皇帝的女兒,代表著皇室的顏面,哪怕駙馬納妾也得考慮她們的感受。所以總的來看古代駙馬在某些方面連普通家庭的男人都比不上,或許這也是他們攀龍附鳳必須付出的代價吧!諸位讀者,你們怎麼看?
F. 入贅是什麼意思入贅的來由及儀式
古代的人都講究著門當戶對,其實在現在也同樣是看中雙方的家庭條件的。只有少數的,是因為男女雙方都堅持要在一起,才會打破這個傳統。所以我們就經常可以看到有家境一般的女性嫁到富貴人家裡,日子仍然不好過。其實,生活中也有少數,家境貧寒的男性和家境富裕的獨生女性結婚。很多時候,男性都是要摒棄他以往的生活,並且以一個新面貌住在女方家中。其實這就是古代所說的入贅。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入贅吧!
入贅簡介
入贅簡單的說,就是男方嫁到女家落戶。但是這樣說總感覺有點不太好,好像是對於男性的一種不尊重。其實這個說法最開始是來自於男尊女卑的舊中國封建社會,那時候女方到男家成親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而也有一些男子道女子家中成親落戶,並且那時候對於這種事都會有一種偏見,所以都會要求男性隨女子家姓。但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打破這種男尊女卑的觀念,也鼓勵男方嫁到女子家中,並且享有平等的權利。
入贅儀式
在古代,入贅的儀式和新娘嫁到男方家是不同的。並且入贅的婚姻儀式都是比正常結婚儀式要簡單的,不會鋪張。在入贅當天,一般由女子家中備四人轎,去迎接新郎。不過也有先一天去女子家中,第二天再用花轎,並敲鑼打鼓將新娘放在嬌子中,圍著家中附近轉一圈,就像是男子娶妻一樣,再到女子家中拜堂。並且當天,任然是鼓樂喧天炮聲震地,並且宴請親友和賓客。還有一點就是,入贅的男子一般都是由女子親自挑選的,這一點女子可要比其他人幸運。
入贅來由
其實入贅也可以是招婿,並且入贅在古代也是一代代的流傳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另類習俗。其實被那麼多古代人所不齒,卻仍然成為一種習俗,其實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古代時有少數是有獨生女,並且家中產業比較大,沒有男子繼承。所以女方家中需要勞動力,需要養老接代。第二個,是總有一些男子家境貧寒,並沒有姑娘願意嫁給他。所以,即使被別人鄙視,他們也只有妥協。
其實入贅在現代仍然存在,只是男子不用再改掉自己的姓。但還是會有一些家族,會要求男子和其妻子生出的孩子隨母姓,並且如果是男孩,今後繼承家業。我認為,能夠接受入贅的男子並不是窩囊,他們或許是因為太愛自己的戀人,也或許是因為錢財,但是他們卻有著常人沒有的承受力。
G. 古代沒有兒子的皇帝為什麼不招贅然後由孫子繼位呢
古代皇室對血統十分在意,如果血統改變,也就意味著江山易主,這是絕不容許出現事情。兒子輩沒有合適繼承人,就從孫子輩尋找。即便嫡系沒有合適繼承人,還可以從旁支尋覓。
不管用什麼樣的方法,都不會將皇位,讓給非自己一族人員。皇帝可以有義子,這些義子也只能存在於戰亂時期;一旦到了和平時期,義子就成為皇權威脅,是皇帝想要清除對象。
正因為上面這些原因存在,才使得皇位大統,絕不會兒戲,也不可能交給異姓人。
H. 中國古代帝王如何臨幸妃子
中國古代的皇帝擁有三宮六院,妻妾成群,當他想和後妃交歡時,選擇誰侍寢就變成一樁令人頭痛的麻煩事。中國古代皇帝的性生活十分隨意,但臨幸後妃卻是一件大事,因為這事關繫到皇家血脈的正統與否。為此,歷代皇帝「發明」了許多辦法,有的還生出不少有趣的風流故事。
皇帝從數量眾多的後妃中選一名與其交歡,是對被選中女子的龍恩和寵愛,因此稱為「臨幸」、「駕幸」、「恩露」……從後妃的角度來講則是 「承幸」。皇帝臨幸後妃可是內廷的大事情,萬萬馬虎不得。據記載,周代時已有專門負責天子臨幸後宮之事的官員,稱為「陰令」;漢代則設掖廷令,負責每天傍晚記錄當夜由誰侍御寢;東漢以後,這類事情專由宦官太監擔當,此後每朝每代宮中必有一本備忘錄,專錄皇帝臨幸之事,以備由於後宮中盡是嬌艷美女,每天臨幸誰有時就會變成一樁令皇帝非常頭痛的麻煩事,尤其是那些後宮隊伍龐大無比的皇帝。
西晉武帝司馬炎後宮規模突破萬人,為了解決寢宿的難題,他發明了「羊車選侍」的辦法:坐在羊車上在通往後宮的路上溜達,羊車停留在誰的門前,就選誰當晚陪侍。到了南朝,宋文帝也採用晉武帝發明的辦法選侍。妃妾們當然都希望羊車停在自己門前,有一名聰明的妃子名叫潘淑妃,她在羊車經過的路上灑上鹽汁,引誘羊舔著鹽汁一路來到門前。由於羊老是停在潘淑妃的門前,文帝於是感嘆道: 「羊都為你留連,何況人呢?」
據說風流皇帝唐玄宗在開元、天寶年間,後宮妃妾多至四萬人,他不知道該如何臨幸她們。虧他在這方面主意還挺多,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每天將一群宮殯召集在一起,讓她們擲骸子定輸贏,最後的優勝者便是當夜陪侍人。到了春秋時節,唐玄宗命令後宮女子在各自的門前栽花,自己跟隨蝴蝶信步款款,蝴蝶停在誰門前的花枝上,皇帝當晚便留宿在誰處。這一方法又被戲稱為「蝶幸」。
到了明代,開始制定一套嚴格的制度來對皇帝的性生活進行管理,皇帝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由選擇侍寢妃妾的權力,當然也少了許多風流故事。明代時,在紫禁城內設立了敬事房,專責管理皇帝的夜生活,敬事房的總管稱為敬事房太監,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安排並記錄皇帝與後妃交歡的有關事宜,皇帝每晚在哪裡與誰寢宿,全都記錄在案。與此同時,宮中的女官彤史則負責記錄後妃們每晚的形跡。兩相對照,一旦後宮中有誰懷孕生產,查一查受胎年月日,初生兒的身份即刻辨明。
明代除了皇後,皇帝的所有妃妾都備有一塊綠頭牌,即末端為綠色的名牌。皇帝吃晚飯時,由敬事房太監將幾十塊綠頭牌置於一隻銀盤中,端到皇帝面前,然後跪聽皇帝指示。如果皇帝選中哪個妃子與她同房,就把這個妃子的名牌翻過來,放回銀盤;如果皇帝這天沒「性」趣,則說一聲「去」。敬事房太監退下後,把皇帝選中的妃子名牌交給手下太監,由手下太監去通知被選中的妃子蘭湯沐浴,做好「承幸」准備。到了晚上,妃殯們所住的宮門前統統掛起紅紗燈籠,而 「承幸」妃子宮門前的燈籠則被卸下,表示皇帝當晚已選定寢宿的地方。負責巡街的太監看到信號,便傳令其餘各宮熄燈寢息。皇帝臨幸的妃殯處按照慣例要焚香,香氣異常,焚香的目的正如一首宮詞所言:「參於鼻觀氣非清,脈脈遺芳媚寢情。雨跡雲蹤易牽引,莫容輕靄上空明。」通俗地說,就是起到催情的作用。假如是皇帝第一次臨幸的妃殯處,還要「鋪宮」,即由太監將房間裝飾一新。
明代的這種制度,一直到清朝還被承襲下來,順治皇帝認為這一制度對於確保皇帝子女的純正血統很有用處,同時也可對後代皇帝的縱欲起到一定的限製作用。
I. 古代窮人沒錢娶妻,如何傳宗接代
不管是從歷史上留下來的一些史書典籍,還是從一些影視劇中了解到的古人的生活面貌,我們都可以知道一件事情,古人是非常重視子嗣傳承的,其實哪怕到了如今,中國人仍然非常重視子嗣問題。對於中國人來說,除了上官發財之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娶妻生子,而且生孩子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算是到了思想鮮明的如今,對於傳宗接代這件事情,國人也是非常重視的,在思想保守的古代就更為重視了。古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除了滿足他們的需要之外,更多的也是為了開枝散葉,尤其是古代的皇帝,能夠有後宮佳麗三千,主要也是為了要傳宗接代。
古人的思想比較落後傳統,覺得只要可以完成傳宗接代的問題,其他事情都可以忽略,而且古代男尊女卑,女子地位低下,他們自然是不太重視的。但是對於古代的女子而言,人為了傳宗接代的工具,甚至還可以被任意的買賣,也為此吃盡了苦頭。雖然古代的人的思想非常的保守傳統,但是在很多事情上也是非常開放的,比如說在早婚早育方面、三妻四妾的婚姻制度,還有的傳宗接代的方法,就算是放到了開放的如今,也是很多人都難以接受的,但是在傳統封建的古代,卻習以為常,也是讓人感到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