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哪些人具有憂樂精神

中國哪些人具有憂樂精神

發布時間:2022-09-13 10:46:38

❶ 體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物有哪些

屈原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林則徐

林則徐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

文天祥

文天祥在元軍兵臨城下時,明知前去談判凶多吉少,考慮到「國事至此」,就「不得愛身」了。他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幾度掙脫元軍魔掌,以期重整旗鼓,為國雪恥。臨死時還一心要挽救祖國。

他在《指南錄後序》中發誓:「生不能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還在一首詩中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

夏完淳

夏完淳,抗清義士,十七歲血灑刑場。他在獄中書贈難友詩中的名句「英雄生死路,卻似壯游時」

(1)中國哪些人具有憂樂精神擴展閱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原句為:「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其意思就是為官者(作者當時的身份)應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分愁擔憂,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現出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范仲淹,字希文。死後謚號:文正。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吳縣(今屬江蘇)人。

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

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

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謚文正,有《範文正公集》傳世。

❷ 現今社會中還有像古仁人這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嗎

是有的,中國歷年的十大感動人物大多如此。

《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打造的一個精神品牌欄目,由新聞中心社會專題部活動直播組承辦,每年元宵節前後推出,已經連續舉辦多年,通過多種投票方式選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和團隊。

《感動中國》節目向全國觀眾推出了許多人物,其中有徐本禹、高耀潔、田世國、叢飛、王順友等來自民間的傑出人士。

有成龍、濮存昕、劉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季羨林、鍾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黃伯雲這樣的睿智學者。

更有張榮鎖、魏青剛、洪戰輝、黃久生、王鋒這樣的普通百姓,還有鄭培民、梁雨潤、牛玉儒、楊業功、劉金國、劉躍進這樣的黨政高官。

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一種讓觀眾感到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動中國》被媒體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節目於2003年2月14日20:00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首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表示了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意思就是為官者(作者當時的身份)應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分愁擔憂,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

表現出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

春秋史學家左丘明曾說過:「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南宋大詩人陸游也說「位卑未敢忘憂國。」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湖南長沙第一師范求學期間,從沒有放鬆過對身體和意志的鍛煉,常通過游泳、登山、露宿、長途步行來砥礪自己艱苦奮斗的品格。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遠非如此,但只要經常保持這種觀點,就能使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不斷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

(2)中國哪些人具有憂樂精神擴展閱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的傳統儒家士大夫思想,講究淡然平靜的心態。不以己悲,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即無論外界或自我有何種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它的本義就是「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但是,作者在這句話中也同時寄託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

現在,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然而「國富」不等於「國強」,如果國防不鞏固,國民沉醉於和平安寧生活之中,即使生產發展了,也有可能毀於一旦。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就是一例,由於粉飾太平的風氣彌漫,僅經過六個星期的戰斗,號稱強國之一的法蘭西就在首都巴黎城頭掛起了白旗。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放鬆警惕,而應居安思危,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

當然,這句名言還有它的寓意,那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

現在的中學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實在令人痛惜。俗話說:「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

我們常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尚能「主動找苦吃」,我們又為什麼不能「踏盡崎嶇路」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另一個引申義是積極向上、奮發有為。

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化學家諾貝爾為研製炸葯,廢寢忘食,四年裡做了幾百次實驗,最後一次實驗他甚至負了重傷,但他卻成功了。

由此可見,縱然理想與現實常有矛盾,青年們仍應以奮發有為的精神作為通往理想境界的階梯。

資料鏈接:

❸ 關於具有憂患意識的歷史人物的主要事件

1、孟子

孟子約於齊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齊國,受到禮遇。齊宣王見到孟子就問:「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回答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齊宣王想效法齊桓公、晉文公圖謀霸業;孟子的政治主張卻是效法「先王」,實行「仁政」。他講的「保民而王」、「制民之產」的道理,雖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階級的長久利益,但並非「富國強兵」的當務之急,從而被看成「守舊術,不知世務」 。

燕王噲因讓國給燕相子之,引起燕國內亂。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機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獲全勝。齊宣王對孟子說:「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說:「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宣王不聽,「燕人畔」。王曰:「吾甚慙於孟子。」孟子對齊宣王的進言很多,並未見用。他本來打算依靠齊宣王來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但齊宣王只是把他當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來尊重,而不是想實現他那一套政治理想。

孟子也看清楚了這一點,便准備回鄉。齊宣王派人告訴孟子:「我欲中國(國都中)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這實際上是把孟子當作一塊招牌,博得尊賢重士的名聲。

2、范仲淹

天聖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歲,章獻太後(宋真宗章獻皇後)依然主持朝政。

冬至,仁宗准備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為太後祝壽。范仲淹認為這一做法混淆了家禮與國禮,就上疏仁宗說:「皇帝有事奉親長之道,但沒有為臣之禮;如果要盡孝心,於內宮行家人禮儀即可,若與百官朝拜太後,有損皇上威嚴」,諫言仁宗放棄朝拜事宜。

上疏奏報內廷,沒有獲得答復。 范仲淹又上書太後,請求還政仁宗。奏書入宮,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驚失色,批評他過於輕率,不僅有礙自己的仕途,還會連累舉薦之人。

范仲淹據理力爭,並回寫一封長信(《上資政晏侍郎書》),詳述自己做法的緣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3、屈原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頃襄王十九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

這一年大概是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當時六十二歲左右。

4、杜甫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是為肅宗。

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

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5、陸游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任命陸游為樞密院編修官,賜進士出身。陸游上疏,建議整飭吏治軍紀、固守江淮、徐圖中原。 時孝宗在宮中取樂,並未重視,陸游得知後告訴大臣張燾。張燾入宮質問,孝宗遂罷陸游為鎮江府通判。

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以張浚為都督,主持北伐。陸游上書張浚,建議早定長遠之計,勿輕率出兵。張浚派大將李顯忠、邵宏淵領兵出擊,收復靈壁、虹縣,進據符離,因李邵不睦,宋軍大敗(符離之戰),偏安之論隨即甚囂塵上。張浚上疏領罪,被貶為江淮宣撫使。

隆興二年(1164年)春,陸游在鎮江任上結識張浚,獻策出師北伐,張浚贊揚為「志在恢復」。四月,「隆興和議」將簽成,陸游上書東西兩府,進言說:江東之地,自吳國以來,莫不以建康為都城。

臨安頻臨大海,運糧不便,且易受意外襲擊,皇上駐扎臨安,只能作為權宜之計。合約簽訂之後,皇上應駐扎建康、臨安,金朝來使,或到臨安、或到建康,這樣以來,可以爭取時間建都立國,而不令金朝生疑。

時龍大淵、曾覿掌權,陸游就對樞密使張燾說:「曾覿、龍大淵利用職權,廣結私黨,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後患無窮。」張燾聞言奏報朝廷,孝宗大怒,貶陸游為建康府通判。

乾道元年(1165年),陸游調任隆興府通判。有人進言陸游「結交諫官、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朝廷即罷免了陸游的官職。

❹ 具有先憂後樂精神的人物和事例

當然首推范仲淹啦。他在《岳陽樓記》中就寫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一生都在為國為民操勞著,鎮守西北的時候威震西夏諸國,年老的時候他把家裡的錢拿出來買了一千畝義田。用於救濟受災百姓。而全家卻窮得沒住房,只得寄住在官房裡。有一次他的兒子范純仁收了五百鍾的麥子,在路上遇到大宋著名窮鬼石曼清。石曼清張口就訴窮。范純仁就把麥子連船給了他。回到家後向老范說起這事。范仲淹忙問,有沒有給他麥子。兒子說給了。父子倆都覺得很踏實。 他雖然苦了自己。卻惠及百姓。境界多麼的高啊!只要國家百姓過的不安穩。他會急得焦頭爛額。百姓國家安穩了,他便感到欣慰。這不正是先憂後樂嗎?

❺ 有哪些仁人志士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

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一文中,抒發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近千年來,這句格言一直影響、教育著後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歷史上的文天祥在國家危亡之時,置個人生命於不顧,明知凶多吉少,念及「國家至此」,毅然前往和元軍談判;被捕後,幾度掙脫敵人魔掌,以期重整旗鼓,收復大宋江山,表現了這種精神;1958年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元帥冒著丟官捨命的危險,反映民情,說出真話。他為人民憂,為人民愁,為人民大聲疾呼,盡管被罷官,仍然矢志不移,真正做到了憂在百姓前,為人民鞠躬盡瘁。 國家的利益與個人的私慾這組矛盾,從古到今始終在拷問著每個人的靈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胸懷這種憂樂觀的人,理想遠大,精神崇高,追求真理,視國家民族的振興為己任,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文天祥、彭德懷不正是這樣不平凡的人嗎?相反,有的人經不起物慾的引誘,享一時之樂,貪一己之利,而置國家、人民的利益而不顧,鬼迷心竅,靈魂丑惡,行徑骯臟,犯下了損害國家、人民利益的罪行。原廣西自治區主席成克傑,為了個人多攫取「好處費」,竟然下令壓低土地出售價格,使國家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在他眼裡、心裡,哪有「天下人」的位置?只有他自己!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一個人世界觀的反映。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加強品德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向歷代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學習,汲取其精神滋養。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各種誘惑接踵而來。這就更加要求我們,尤其是領導幹部,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時刻記住自己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並代表著人民,自己是人民的公僕,且慢行樂,切勿忘憂,更不能大肆揮霍,貪污受賄,中飽私囊,為一己之樂,造成百姓之憂、國家之憂。 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像一口古老的洪鍾,常鳴在人們的心間。

❻ 歷史上」先憂後樂」的名人很多,現代也不少,請舉一例,對他們作簡略介紹!!!!!!!

1、周恩來
夜乘公交,微服私訪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南宋詩人陸游的這句詩說的是深入實際,親身實踐對獲得正確認識的重要性。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了解民意,掌握真實情況,為管理決策提供幫助,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周恩來是幾十年如一日,到群眾中去,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事必躬親,祖國的大江南北,城市鄉村,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
這里說一段周恩來「夜乘公交車,調查北京市民乘車難」的佳話。
1954年某一天下午5點多鍾,周恩來對秘書何謙、衛士趙行志說:「群眾反映北京市公共汽車擁擠得很厲害,一下班要在路上浪費一兩個小時,今天咱們去乘公共汽車,了解一下情況。」說著,周恩來披上大衣,帶著秘書和衛士出了國務院北門,來到北京圖書館停靠站。
等一會兒,公共汽車來了,周恩來等群眾都上車了,才最後上車。車上果然很擁擠,沒有空座位。周恩來往裡走了幾步,手握住吊環,站在車中間。汽車開動了,人們在擁擠中顧不上東張西望。一直走了幾分鍾,站在周恩來對面的一個乘客才大聲叫起來:「哎呀!,這不是周總理嗎?」「總理」?「總理?!」車廂內立即活躍起來,有的乘客站起來讓坐,有的往中間擠,有的把手伸過來。隨行的秘書和衛士見此情景,心裡十分緊張,忙往周恩來身邊靠攏一些,恐怕他被擠倒。周恩來揮動著一隻手臂,對大家說:「請坐!請坐!別擠!別擠!不要動。」
乘客們請周恩來坐下,他堅決不坐。一個乘客湊上來,握住他的手說:「總理,您那麼忙,怎麼還來坐公共汽車?」周恩來笑著回答:「我也來體驗一下你們的生活嘛?」接著,周恩來就和乘客們攀談起來。問他們都是哪個單位的?住在什麼地方?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時間?有的乘客光顧和周恩來談話,忘了下車,坐過了站;有的乘客擠不到周恩來跟前,總不甘心。新上來的乘客向他打招呼,下車的乘客又向他告別。隨行的同志勸他說:「公共汽車上的情況就是這樣了,咱們趕緊回去吧。」周恩來不肯,下了這趟公共汽車,又上了無軌電車,在北京城轉了大半圈。
回來後,周恩來將交通局等有關部門的領導找來召開專門會議,討論和制定解決公共汽車擁擠的具體措施。他還指示:「國務院各部門和有關單位,如有條件的話,都要用大車接送職工上下班。」經過周恩來的努力,緩和了北京市乘公共汽車擁擠的問題。
2、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3、范仲淹
宋代名臣范仲淹,字希文,989年生於江蘇吳縣,他的生母生父早年亡,繼母謝氏無以為生,便改嫁於青陽縣長山朱文瀚。當時,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也隨繼母育於朱家,不久,朱氏因病而亡,范仲淹全由繼母撫養長大。盡管生活貧苦,但他堅持刻苦讀書。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與滕子京同時進士及第,不久,便邀滕子京來青陽長山,並赴九華山遊憩。從此,兩人成為至交。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慶歷三年(1043),仁宗任用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這年9月,他奉詔條上十事,即「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桑農」、「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意欲改革時弊、考核官吏、裁減閑冗。但他提出的所謂「新政」,前後只一年時間,便因貴族官僚的攻擊和反對而告失敗。慶歷四年,范仲淹出任陝西河東宣撫使,翌年初又被罷。滕子京中進士後也曾任京官多年,後因被人誣告,於仁宗慶歷四年貶為岳州(岳陽縣)知州。1046年,滕子京重修建於唐初的岳陽樓,並加以擴建,把唐宋人詠岳陽樓的詩賦刻在石上,嵌於樓壁。范仲淹於這年9月15日「作文以記之」。盡管他們當時或被謫貶,或被罷官,但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指出自己的更高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這樣的思想境界,《岳陽樓記》成了世世代代的名篇。

范仲淹在池州許多地方留下足跡,《建德縣志》卷之九中,載有他的一首題為《堯廟》的詩:「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禹終平洚水,舜載致熏風。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鄉人不知此,蕭鼓謝年豐。」歷史悠久的建德(今東至)縣,素有堯舜之鄉的稱譽。堯廟即位於縣城堯渡鎮北10公里處的歷山。相傳舜帝耕於此山,堯帝千里來訪。所以,歷山及縣城有多處皆以「堯舜」命名。范仲淹游歷山唱堯廟,也許罷官之後游此而作,亦或進士及第所寫,均無從考據。《堯廟》這首詩是對堯舜功勛的贊頌。

范仲淹卒於1052年,卒謚文正,生前著有《範文正公集》。因其與池州結下不解之緣,後人對其十分景仰。清代,曾在范仲淹少時居地的長山(今青陽木鎮長山村),建有範文正公祠堂,「為屋十楣,有室以奉遺像,有堂以嚴祭享,有廊以居守祀者」(丁黼:《範文正公祠堂記》)。由此可見,范氏祠堂規模之大。惜歷經兵火,今已無存。

❼ 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的名人(中國的)和事跡(一句話概括)

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很難說明問題。

❽ 試舉出當今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高尚品質的人,簡述其事跡,並做簡要評論.

在我們的民族解放斗爭中,憂國憂民的志士浩如煙海了.
無數的革命先烈英勇斗爭,以鮮血染紅紅旗,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目的是"天下之樂".
斗爭的倖存者,當他們看到革命勝利,人民翻身了,感到無比欣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更是"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還為了祖國人民進一步的"樂"——實現四化,正在"老驥伏櫪",真是"烈士墓年,壯心未已"呀!
為什麼這些人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呢?從他們的事跡中不難看出,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只有從內心裡、從靈魂深處飽含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愛,才能先憂國憂民,後考慮自己,甚至不考慮自己。
要"後天下之樂而樂",必然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只有行"先天下之憂而憂",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寧說過,要成為自己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就必須先成為全體工人和農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當他成為全體工人和農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時,他便成了自己幸福的創造者.此話正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具體解說.
我們年輕人對幸福充滿了憧憬和嚮往.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須投身到為人民服務,建設和保衛祖國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勞;在臨終的時候,想到自己沒有庸庸碌碌地虛度年華,為祖國的四化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時,就會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現在有些人對"幸福"的理解,只囿於一己之利,報考大學"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不過河",絲毫也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打算.這種人最後只會到處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對社會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為社會的蛀蟲.我勸告這種人,"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當死於過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爾,何能卧床上死在兒女手中邪
"千萬別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詩人高適說過:"男兒本自重橫行",主張有志男兒要為國效勞,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況社會主義時代的青年呢
我們應賦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新時代的思想內容,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樹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觀,投身四化建設,為人民,為祖國,奉獻畢生的力量.

❾ 在歷史上有許多仁人志士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請舉例他們的故事,要求簡述事跡。

一、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漢族,字務觀,號放翁。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存詩90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

《卜運算元 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一輩子都為了收復失地而奮斗,即使「零落成泥輾作塵」,也不忘留下絕筆《示兒》作為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二、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從小耳熟能詳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就是出自他的手筆。頂著壓力,勵精圖治,實行變法,不畏大地主大財閥的強權,像一株清傲有節氣的梅。

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1103年-1141年),字鵬舉,南宋軍事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將。岳飛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贊譽。1142年1月27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

四、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吉鴻昌自幼即以岳飛、文天祥等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在行伍中他待人誠懇,吃苦耐勞,恪守軍規,勇敢善戰,以致有「吉大膽」之稱,他率領的部隊則號稱「鐵軍」。吉鴻昌一生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收復河山為己任。

1934年11月24日軍法官到獄中向吉鴻昌宣布判處死刑的命令,吉鴻昌神態自若。行刑前,39歲的吉鴻昌以地作紙,枯枝為筆,寫下了一首感天動地的絕命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然後喝令執行官:「給我搬把椅子來!我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倒在地上。」

他坐定以後,又喝道:「我為抗日而死,一生光明磊落,不能在背後開槍!」執行官問他:「那你打算怎麼辦?」吉鴻昌厲聲說:「在我面前開槍!我吉鴻昌要親眼看著你們是怎樣把我打死的!」然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抗日勝利萬歲!」

這樣一位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抗日民族英雄,沒有死在日本人的槍口之下,而是死在了民族敗類手中。

文天祥,被元俘虜後拒絕忽必烈的誘惑,不與元統治者合作,寫下了《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名作,終為元所殺,死時面向南方,不忘故國。

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字希文,生於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於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傑出人物之一。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的時期。

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他的文學成就也蜚然可觀,有《範文正公集》。傳頌千古的《岳陽樓記》是他的代表作。

文中氣勢磅礴,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追求的為人准則,表達了他寬大的胸懷和強烈的責任感,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用以自勉的著名格言,至今仍是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❿ 中國古代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有哪些 急急急!!!謝謝了

真要說的話,這些應該能算的上
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林則徐「虎門銷煙」
杜甫,曾多次在詩中表達過,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最後一大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范仲淹,就是他提出的「先憂後樂」精神
嗯……再沒啥我能想出來的了,還要說的話辛棄疾,蘇武牧羊,文天祥這些也算,再真的想不到了

閱讀全文

與中國哪些人具有憂樂精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後院巨響怎麼回事 瀏覽:863
義大利面的煮法怎麼做 瀏覽:234
中國人口最多是哪個縣城 瀏覽:534
印尼和尼泊爾金剛我什麼區別 瀏覽:25
伊朗人生氣該怎麼安慰 瀏覽:769
印尼語怎麼說口語 瀏覽:662
印度為什麼生產鴉片 瀏覽:617
美國駐伊朗軍隊有多少 瀏覽:427
哪些中國名人人窮志不窮 瀏覽:206
55億印尼盾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88
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在哪裡查看 瀏覽:390
中國科學怎麼樣 瀏覽:89
中國的老年人為什麼愛跳廣場舞 瀏覽:493
英國中國海運什麼線路 瀏覽:492
為什麼美國斬首伊朗將軍 瀏覽:67
去義大利勞工怎麼申請 瀏覽:592
印度血檀木哪裡產的 瀏覽:821
中國中部38師在哪裡 瀏覽:986
中國男足對伊朗哪個台 瀏覽:51
中國古代印尼叫什麼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