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去美國化是什麼意思
「美國化」是一個詞,就有點像「老齡化」這類詞,代表一種現象。「去美國化」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去除「美國化」這種現象。我贊同這句話。
另外,去「美國化」就是中國等世界各國(多指那些希望藉此機會削弱對其國內各方面影響的國家)拜託美國對其國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的影響。
舉個例子,近期土耳其希望購買中國的紅旗-9防空導彈,但受到來自美國、歐盟等國家的極力阻撓,這就是美西方國家對別國政治、軍事的干預。這其中的去「美國化」就是排除美國對其國內事件的干預。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不明白可以繼續追問我。
『貳』 華為「去美國化」的成功概率有多大
去美國化會不會成功? 不管會不會成功,這段艱辛的路總需要走,要不然就會一直被掐住技術的脖子,與其一直仰息別人,不如自己獨立自強。也不是完全斷供,是所有含美國技術的產品都要通過美國商務部的批准,這得看中美間的博弈。
還有美國自身經濟政治的需要。自力更生吧,要不然永遠被人卡脖子。中國同類企業也要准備去美國化,因為中國高技術企業首先要以內循環為主,靠美國技術芯替別人打中國市場,沒有前途的。華為根本不可能死,你以為華為靠手機活著嗎?手機只能是華為業務的一部分而已!
不是叫華為去美國化,而是中國科技去美國化,中國科技不去美國化,美國也不會把高端賣給你,就是中國科技,能用其他的替代就不要用美國的,除非美國獨有,到現在為止,美國也不敢對華為說,不能用美國專利,因為美國要用到華為專利,美國也不敢繞開,因為這是世界組織定的。
這個本身不是華為不用美國晶元的事情,而是不能用有美國沒備生產的晶元,因此需要晶元廠家去美化,而生產廠家去美化需要巨大成本,且產品可能沒有競爭力而導致今後巨虧的可能,其若持續改進達到與有美國設備生產線的技能,可能需要萬億級別,因此華為的確是非常困難,這是美國對中國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宣戰,華為只是突出部而已。還沒到最危險的時候,到最危險的時候才會出極端手段。現在美國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了,所以出極端手段。中國也可以出,在美國的美國公司不準使用華人,只要祖上是從中國來的,就不準使用。否則就制裁你公司。
『叄』 中芯國際去美國化還需多久
中芯國際將在年底去美國化。
據稱,中芯國際今年年底之前准備鋪設無美國設備的40納米晶元生產線,並計劃在三年內在相同的基礎上研發更先進的28納米製程。
與此同時,長江存儲准備在不遠的將來把國內設備替代率從30%提高到70%,並且有計劃地將更多內地公司納入其供應商序列。
和國家安全有著密切聯系的半導體產業一直是中美科技戰爭的中心。美國商務部在5月份和8月份接連出台一系列愈加嚴格的針對華為的晶元出口管制政策,隨著特朗普政府將打擊范圍擴大到微信和TikTok後,中國其他嚴重依賴美國生設備的科技企業,尤其是晶元製造商,都迫切感受到了被美國斷供的威脅。
『肆』 中國擁有的那麼多外匯儲備怎麼不用於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而去買美國的國債
企業和個人手裡的外匯,拿到銀行去兌換成人民幣,銀行得到外匯,企業和個人得到人民幣;央行的外匯就是這么來的,所以外匯對應的人民幣的已經放到市場流通中的,如果還拿這部分外匯到國內投資,會引發貨幣過多,造成物價上漲,引起通貨膨脹,簡單說吧!原來市場中只有10元,而一個西瓜賣10元,那麼10元貨幣對應一個西瓜;如果市場中的錢變成20元,而西瓜還是一個,錢就多了,而西瓜只有一個,賣西瓜的人就不會只賣10元了,其價格就會上漲。
買美國國債可以讓我們的外匯儲備保值增值,因為可以賺取利息,而美國國債信用最好也最安全,可以在市場上隨時變現;當我們需要使用外匯的時候,就會賣掉美國國債,去買我們需要的東西,如石油、礦石、黃金等。
『伍』 我國華為怎樣破解被西方打壓的困境
華為的業務核心是通信,而不是手機這樣的消費者業務。華為的通信業務更大更穩固,在海外擁有2萬億美元的設備和服務合約,是各國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服務商,已經和多國政府捆綁在一起了。
這么多設備和服務合約,2G、3G、4G,這都是已經在運營的了,換掉代價非常大,非常麻煩,不是非常極端的情況絕不會換。華為5G在海外布局也越來越多,升級到5G也是從現有的4G開始。要從華為的4G升別家的5G,代價要高得多。所以各國面對美國忽悠,都沒什麼反應,因為涉及的商業利益實在太大。
如果把華為一些業務整垮了,那麼一些國家的通信服務合約就沒法完成了,這就不是單個合約的事,而是整個國家要癱瘓了。美國自己的農網,也是要華為支持的。所以涉及到這類合約,美國應該會發許可證。華為自己也會囤貨保證持續服務能力。
華為還有一些其它業務,如收專利費,發展安防、汽車配件等業務,還包括大公司的品牌、知識產權積累、執行能力,因此找到一些業務生存下來是沒有問題的。即使是手機晶元沒人代工了,也還可以買別家的晶元,可以用低端手機先撐一段時間。
在晶元產業鏈上,長遠來說就是要生產工具去美國化,不單單是華為,中國公司都要,非美國的公司都要。但中國自己會先干起來,華為沖在最前面。
其實晶元產業沒有太多秘密,之所以不容易做成,主要是有三個原因:一是投資巨大,一般國家搞不了,但對中國不是問題。二個是投資時間相當長,短期見不了效果,需要持續投資堅定向前的耐心,這對中國也不是問題。三是要有需求,有客戶,不然你搞這些沒有意義了,這對中國也不是問題。
EDA軟體,晶元代工設備,中國遲早都會做到去美化。而且中國並不是零基礎,十多年來也取得了不俗的進展。中國自己完全掌握的光刻機技術,馬上就能做到28nm,這離產業界主流也沒多遠了。
全球其它公司,也很有可能選擇幫助華為,幫助中國。也不用做什麼,就搞美國技術替代就行了。原理也是一樣的,只要做到不用美國技術,就有額外的優勢,有中國大把訂單等著。這本來也是符合公司發展原理的,搞技術在產業鏈吃得更深,沒有壞處。
如果全球公司真的搞出了去美國化的晶元加工產業鏈,那美國的禁令就會崩潰了。到那時候,是不是美國政府把禁令去掉
『陸』 國產基礎軟體的背景
2008年10月21日起,微軟公司對盜版Windows和Office用戶進行「黑屏」警告性提示。自該黑屏事件發生之後,我國大量的計算機用戶將目光轉移到Linux操作系統和國產Office辦公軟體上來,國產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的下載量一時間以幾倍的速度增長,國產Linux和Office的發展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據各個國產軟體廠商提供的數據,國產Linux操作系統和Office(For Linux)辦公軟體個人版的總下載量已突破百萬次。這個現象的產生足以說明在微軟打擊盜版軟體的時候,我國Linux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體的開發商已經在技術上具備了替代微軟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的能力;同時,中國用戶也已經由過去對國產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質疑的態度開始轉向逐漸接受,國產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已經成為了用戶更換操作系統的一個重要選擇。與此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中國何時才能出現擁有微軟這樣技術與實力的公司?即同時為用戶提供自己的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正是由於微軟同時提供 Windows和Office這兩大基礎性軟體,才能肆無忌憚對市場進行壟斷、強制捆綁銷售。只有國產軟體廠商同時提供良好兼容性的兩大基礎軟體產品,才能使國產軟體的推廣應用不受制於人。那麼什麼才是最佳解決方案?打造「一架式解決方案」,發展中國的系統軟體旗艦企業!即同時提供操作系統+辦公軟體這樣的「一架式」解決方案!這也是微軟的成功所在,到目前為止,在微軟公司的眾多軟體中,按銷售收入前兩位排名的是 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體,離開這兩大基礎軟體中的任何一個,微軟也就不能成為今天的微軟了。也正是看到了這些,為了進一步擺脫對微軟的的依賴,11月11日,科技部官網正式公布了關於「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元及基礎軟體產品」科技重大專項2009年課題申報的通知。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首次執如此「巨資」組織開展基礎軟體重大專項,我國基礎軟體在經歷了將近20年的艱難發展之後,作為「十一五規劃」中的首個課題被正式推上了快速發展的特殊通道。回顧我國基礎軟體尤其是操作系統的發展歷程,是一個典型的「從引進」到「自主研發」的過程,是一個中國式特有的「改革開放」過程:從我國第一代與康柏合作的COSIA操作系統,到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Linux操作系統版本發布;從技術愛好者的民間草根光碟式傳播到第一次北京市政府采購國產操作系統作為政府辦公平台;從我國政府首次針對操作系統設置「揚帆、啟航」項目到如今的「核高基」軟體重大專項,每一個層面的進展都讓我們距離中國擁有自己的國產操作系統更近了一步。某種程度上,這次重大專項的巨資扶持將使中國政府擁有真正「安全、可靠、可控」的基礎軟體的目標轉變成為現實。通過這次的專項投資,我國的軟體行業將獲得更強的發展助力,中國系統軟體的「一架式解決方案」的問世也漸露端倪。在目前國內的基礎軟體格局當中,從事Linux操作系統相關業務的企業主要包括中標軟體、中科紅旗;辦公軟體企業主要有金山、永中、中標軟體和中文2000;資料庫企業主要包括達夢、人大金倉等等。就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廠商來說,最有潛力打造中國「微軟」的企業當屬中標軟體,其公司股權結構最清晰,中國軟體(直屬CEC集團)、普華基礎軟體(CETC)兩家共同出資控股,此外其產品線也是目前國內最全的,包含了中標普華Linux桌面、辦公軟體、伺服器等三類本次專項扶持的產品。另外,中標軟體已經在全國各地成功實施了很多的行業應用案例,尤其是「中國建設銀行信息化」項目已經在金融行業廣泛推廣了5年之久,具有深厚的行業推廣經驗。可以說,中標軟體具備了本次軟體專項扶大扶強的一切要素,但是未來中標軟體能否成為中國「微軟」?我們拭目以待。總體說來,中國國產軟體尤其是基礎軟體的最好時代已經來臨,無論結局是什麼,我們都期望未來不會再受類似「黑屏事件」的制約,也希望我國所有的信息化建設都能建立在「安全、可靠、可信」的國產基礎軟體平台上!
『柒』 很多軟體系統開發語言都是美國的,鴻蒙系統要怎麼解決
華為一直在開發自己的鴻蒙系統,但是手機系統一些基本的編程語言都是英文的,你可以說它是美國的,你可以說它是英國的,因為英語這種東西在很多國家都是他的官方語言,它的開發語言是其他國家的,並不代表我們不能用,因為很多基層的開發語言它是通用的,這個庫大家都能用,沒有什麼版權之分,但是說能寫出來什麼東西,那就得看你自己的能力了。
開發語言的問題其實並不會受到太大的限制,因為我們要是強行用中文去寫的話,理論上來說也不是不行,但是什麼庫都沒有,你全都得自己建,現在很多通用的庫你是可以直接用的,沒有必要強求用中文去寫。
『捌』 中國的科技公司這么多,為什麼只有華為被美國卡了脖子
中國有許多科技公司,比如說華為、阿里巴巴、騰訊和位元組跳動等等。但是為什麼美國只挑華為一家卡脖子呢?其實,原因有以下三點。
1、華為搞得是基礎架構。
中國的高科技公司有很多,但是想阿里巴巴、騰訊這些企業,他們只是做軟體的。為什麼有軟體和硬體之別?那就是因為軟體是在基礎架構的基礎上運行的,軟體做的再好,再優秀,當別人把基礎架構一撤掉,你全塌。什麼是基礎架構?比如說操作系統,就想安卓、windows、ios這些操作系統,試想,當沒有了這些操作系統之後,你軟體做的再好,有什麼用呢?因為沒有運行的地方。但是華為在偷偷地搞基礎架構,他的鴻蒙操作系統正是這樣的布局。美國絕不允許第二個國家能挑戰他的霸主地位,所以他決不能容忍華為再搞下去,於是,他卡華為的脖子,而不卡其他科技公司的。
以上就是為什麼,美國只卡華為的脖子,而不管中國其他科技公司的原因。
『玖』 去美國化中國一直在做,為什麼現在新華社公然提出,難道中國現在有能力去美國化了現在公然提出是否明智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網10月15日載文《中國還沒有能力「去美國化」》,摘要如下:
13日,中國官方新聞通訊社新華社發表英文署名評論文章,稱:「美國兩黨在白宮和國會山之間的相互扯皮並沒有達成有效協議讓他們吹噓的政體恢復正常運轉,這也許是這個被蒙蔽的世界開始考慮建立去美國化世界的好時機。」
美國福布斯雜志立刻發表署名評論進行回應。文章問道:「中國能建立一個去美國化的世界嗎?中國能領導全球經濟嗎?」然後,作者自答道:「最可能的回答是不能,因為中國缺乏能使其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四個條件。」文章的分析相當心平氣和。
首先,中國並沒有一個為其製造產品提供的「廣大無邊」的世界市場新天地。文章說,當中國真正擴展到世界市場的時候,資本主義已經接近最後疆界,已經征服了世界各地幾乎每一個市場。這意味著中國是在資本主義的最後疆界上推展,因此,在其與已經占據全球市場的其他主要角色發生沖突前,它並沒有可操控的空間。
然後,文章分析了中國在國內市場中的天地。文章問道,「什麼是中國國內的新天地呢?」文章說,如果用一個國家的人口作為尺度來衡量一個國家國內市場的大小,那麼中國是勞動力和產品市場的巨大資源。但是,單靠一個巨大人口並不足以推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的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在14世紀初、19世紀中和1950年代初就已經擁有巨大人口。但是,中國錯過了所有這三個崛起成為強大世界經濟體的機會。
文章接著分析了今天中國所擁有的不同點。文章說,中國持續增長證明了它當然與過去不同了,中國已經以創紀錄速度把這個國家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它仍有許多麻煩:低人均收入、持續收入不平等、低人口密度、高文盲率,以及分散的管理結構。所有這些,使中國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分散的地方市場的集合體,而不是一個單一的完整市場。
文章說,中國還不能去美國化的第二個缺乏的條件是,一個原生資源,即企業家精神,這是中國尚未培育和滋養出來的精神。文章說,公平地說,企業家精神在中國農村地區正得以繁榮,那裡農民正在變成企業家,市場力量決定著工資。企業家精神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也很發達,那裡許多個體通過出口中國製造的低成本產品發了財。像熊貓電子、華為科技、海爾集團、小天鵝,以及聯想公司開發的新產品,它們正在成為下一個思科、IBM和蘋果。
但是文章說,不幸的是在中國,這些公司不是正道而是例外。今天的中國經濟,企業家精神的核心是生產、營銷和銷售別人發明和創新的標准產品。而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至今還沒有在全球經濟中發展出像iphone和ipad這樣的拳頭產品,還沒有創造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的根本原因。
文章說,第三個條件是市場和政府各自的位置不對頭,它用雞尾酒來形容兩者未能合理調和,也就是要將自己部署在經濟領域中各自擅長的地位,而不是各自失敗的地方。但文章說,今天的中國,兩者恰恰處於「各自失敗」的狀態:政府從經濟的「公共」領域中消失,這些領域如環境保護和職業安全,街道和高速公路巡邏,以及保護公民免遭金融欺詐等,而市場在這些領域要麼失敗,要麼做得很不夠。
與此同時,政府卻以所有人、企業主和經理人的身份在國營企業和鄉鎮企業中出現,那些企業生產鋼鐵、洗衣粉、鋁等各種產品。政府以「私營」企業家和所有人出現,並擁有足夠多的股份來控制其管理。政府還在銀行業中出現,通過政治法令而非市場力量,控制幾乎每一家主要銀行的信貸配給。
最後,文章說,中國需要一種新的企業思維定式,這種思維定式把消費者而不是把政府官僚置於經濟天地的中心;由企業家對經濟資源如何部署作出選擇,並允許專業經理人來執行這些選擇。
文章說,底線是:一個巨大的人口、一支勞動力大軍和一個市場,可能是成為領導世界的主要經濟體的必要條件。而充分條件是要有一個開放的市場天地,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市場和政府的正確結合,和一個新的企業思維定式。文章的結論是,「所有這些看來中國現在還不具備。」